1. 赤潮的形成原因、特征、危害及预防措施,写一篇小论文。
赤潮
赤潮 akashiwo,red tide,red water, dis-colored water
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鞭毛虫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近年,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大〕。一般以为是由于水不流动、富营养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1803年法国人马克 •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赤潮的危害】
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发生赤潮的原因】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副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 mg/dm3 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生长显着,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国沿海养殖业的大发展,尤其是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由于养殖技术陈旧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饵量偏大,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另一方面,由于虾池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由此可见,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也使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
2. 赤潮是什么
赤潮,亦称“红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海藻等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海水变色的有害生态现象,一般发生在近岸海域。发生赤潮的海水一般呈红色或近红色,常带有粘性,并有腥臭,俗称“臭水”。由于过渡繁殖的浮游生物有的有毒,或者隔绝海水与空间的空气交换,并在自身的腐化中消耗氧气,造成水体缺氧,或者堵塞鱼类呼吸器官,因而能杀死贝类、虾类和鱼类,对海洋渔业危害极大。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中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3. “红色幽灵”赤潮是什么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赤潮发生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黏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它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对赤潮的发生、危害予以研究和防治,涉及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和环境海洋学等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近海赤潮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当人类为了一己之私肆无忌惮地对大海进行污染的时候,愤怒的大海同样也会通过赤潮对人类进行报复,破坏渔业生产,威胁人类健康,甚至夺人性命。
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赤潮藻中的“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在贝类和鱼类的身体里累积,人类误食以后轻则中毒,重则死亡,人们又将赤潮毒素称为“贝类毒素”。
贝类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毒的有机化合物。根据人体的中毒症状,又分为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健忘性贝毒(ASP)、神经性贝毒(NSP)、西加鱼毒等许多种。近年来,还不断有新的毒素及其组分被发现。人们在今年的东海赤潮中发现了麻痹性贝毒,这种毒素以前仅8~12种组分,但现在已发现该种毒素有30多种成分。
麻痹性贝毒是所有赤潮毒素中最重要、最多见的一类毒素,目前尚无药可救。人类误食了含有麻痹性毒素的贝类5~30分钟内,轻者,嘴唇周围有刺痛感和麻木感,逐渐扩展到脸部和颈部,手指和脚趾也有刺痛感,并伴有头痛、眩晕、恶心等;重者,语无伦次,出现失语症,刺痛感扩展到双臂和双脚,手足僵硬,运动失调,全身虚弱无力,呼吸出现困难,心跳加快;而病危者,肌肉麻痹,呼吸明显地出现困难,感觉窒息,在缺氧的情况下,24小时内就会死亡。
腹泻性毒素的症状类似于食物中毒。该类毒素为肿瘤促进剂,尤其是对人体的肝细胞具有破坏作用,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威胁。神经性毒素则能引起神经传导的障碍,人类食用含有神经性毒素的贝类、鱼类3小时后,就会出现眩晕、头部神经机理失调、瞳孔放大、身体冷热无常、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状况,严重的情况下,还伴有心律失常,感觉急性窒息,有时还出现醉酒似的运动失常。
据统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有600人因误食有毒的贝类而中毒,其中29人死亡。1976~1978年间,浙江舟山、宁波地区发生多起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毒素来源于裸甲藻;1986年福建东山发生因食用菲律宾蛤仔而引起136人中毒,1人死亡事件;2002年,福建宁德、青田、罗源等地先后发生50多人因食用甲锥螺而中毒,其中3人死亡。
目前,许多国家都对贝类中的毒素含量都有严格规定,如加拿大规定食品中的麻痹性贝毒超过80微克/100克时就禁止食用,腹泻性毒素含量不得超过200纳克/克,健忘性贝毒含量不得超过20微克/克。各国对于进口的水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欧盟对进口水产品的检查包括新鲜度化学指标、自然毒素、寄生虫、微生物指标、环境污染的有毒化学物质和重金属、农药残留、放射线等63项指标。由于有一整套完整的海产品监测、管理措施,尽管欧美一些国家沿海也经常出现有毒赤潮,但海产品中毒事件发生得较少。
我国的海产品毒素检测则主要是为了出口,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海产品绝大多数都没有做过任何毒素的检测。尽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2001年曾经发布了《无公害水产品的安全要求》,规定麻痹性贝毒含量不得超过80微克/100克,腹泻性贝毒含量不得超过80微克/100克,并开始进行无公害水产品的质量认证,但认证的覆盖范围很小,而且认证也只针对养殖产品,对渔民捕捞的海产品的检测认证还没有开始。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公元1500年以前,旧约圣经中就曾经描写过发生于江河的赤潮——“江水变成了血。江里面的鱼死了……江水不再能饮用。”
韩国南部赤潮2001年8月,这种情景出现在韩国南部各地区的海面上。
几百艘渔船在穿梭忙碌。但渔民们不是在捕鱼,而是在不停地向大海里抛洒黄土,治理迅速扩张的赤潮。韩国政府的投入12亿韩元,向韩国南部海域共抛洒了8万吨黄土。
8月6日,韩国西南部海域的全南道丽水市附近检出了旋沟藻,这是一种具有毒性的赤潮生物。8月10日,韩国南部海域的庆南道南海郡附近也检测到旋沟藻活跃的迹象,其密度为1~2个/毫升。两地的“赤潮对策务实协商会”开始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
旋沟藻属于藻类。每年的大部分时间,其孢子潜伏在海底。水温上升到合适温度以后,孢子开始发育,并且上浮到水深3~5米的位置。当年8月以来,韩国南海沿岸海水的水温在24℃~25℃,频繁的降雨使大量营养盐类冲刷入海,导致了赤潮的迅速发展。研究认为,旋沟藻能够产生一种溶血性毒素,海水中的个体数达到3000个/毫升或以上,就可能引发鱼类的大规模死亡。
14日下午6点,韩国政府发出当年第一次赤潮通报,地点是朝鲜半岛的正南方向,以全南道高兴郡南端的海面为中心的区域。这里的海面已经变成了深红色,并且还在不断扩大。据水产振兴院的调查,当天这一水域旋沟藻的个体数已经达到180~600个/毫升。
19日,韩国南部海域(高兴郡)旋沟藻的密度达到了3400~4000个/毫升。到22日下午,深红色的赤潮带已断断续续覆盖了大约200千米的狭长海域,形成了令人恐惧的气势。
21日,庆尚南道统营市蛇梁岛附近,大约4海里范围内的多个渔场开始有鱼类死亡。
25日,国立水产振兴院向赤全罗南道高兴半岛以西海域以及庆尚南道巨济岛东南海域之内的地区下达赤潮通报。
26日下午5点,赤潮通报改为赤潮警报。这样,南海东部、东海南部海域已经全部处于赤潮警报范围。
投放黄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处理赤潮的方法。黄土能以颗粒或者结合物的形式吸附在赤潮生物的细胞膜上,并带动赤潮生物沉向海底。那里水温低,光照弱,营养盐类相对不足,不利于赤潮生物生长。
菲律宾的赤潮韩国庆尚南道的统营市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统营市附近的海域是这次赤潮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17日下午,从统营以西的全罗南道高兴郡传来了赤潮警报。18日下午,赤潮带即蔓延到了统营市的蛇梁岛。当天,当地各界动员了货船和拖网渔船共抛洒了260吨黄土。19日,在渔场密集的10海里左右的海域又集中投放了200吨的黄土。除了不断地向海里抛洒黄土,各个渔村还购置了20多台赤潮清除机。每台机器每小时过滤200吨海水,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清除赤潮的作业。
为了切断赤潮生物的营养供应链,各渔场广泛采取了减少鱼饲料投放的措施。一些地区停止投放饲料超过1星期。各个渔场的鱼死亡数量近100万尾,损失超过4亿韩元。
2001年9月3日,中美洲地峡渔业和水产组织宣布,一场严重的赤潮正在袭击中美洲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
死去的螃蟹据该组织介绍,哥斯达黎加的赤潮形成于1999年年底,但是没有任何消失的迹象。在北部瓜纳卡斯特沿海,贝壳类吸收的毒素指数是人类承受此类毒素的最大限量的38倍以上。在中部沿海地区,贝壳类的毒素含量也大大超过限量。
危地马拉赤潮监控委员会在9月4日宣布全国海产业进入“红色戒备状态”,禁止捕捞、销售任何贝壳类海产品,同时告诫消费者不要食用虾头、鱼头及其内脏。
萨尔瓦多两大海产生产基地均受到赤潮的严重袭击。萨政府除禁止在国内销售贝壳类产品外,也“暂时中止”从危地马拉进口任何海鲜产品。
这次赤潮是自1987年以来影响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哥斯达黎加有51人中毒,经济损失超过150万美元。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的渔业生产也损失惨重。
中美洲各国还在9月11日,在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召开紧急会议,专门商讨联合对付赤潮的办法。
2003年11月,菲律宾渔业和水产资源办公署(BFAR)对菲律宾几个沿海地区发出赤潮警报,导致受害地区渔业和贝类产业,因受赤潮毒素影响而无法销售,损失近300万美元。
警报仍未解除,赤潮毒素含量仍然相对较高。
BFAR赤潮监测小组的负责人介绍,受影响的地区包括Zambales省的Palawig海湾、巴拉望岛的Honda海湾、Masbate省的Mann和Milagros海湾、Sorsogon省的Juag礁湖、菲特岛和萨马岛之间的SanPedro海湾、达沃地区的Balite海湾及三宝颜地区的Dumanquillas海湾。这些地区都以盛产贝类闻名,贝类销售是当地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当地政府不得不发布贝类禁令,严禁有毒贝类流入市场,使当年菲律宾的贝类销售骤然减少。
2002年8月,南非西岸ElandsBay(位于开普敦北方近200千米处的一个偏僻小渔村,是南非西海岸岩礁龙虾主要产地之一)在一个月内发生两次赤潮,导致大量龙虾死亡。佛罗里达州西南沿海地带海龟第一次赤潮时上岸的龙虾将近300吨,当地居民曾争先前往捡取,但后来遭到渔业局及警方人员强力禁止。渔业局采取的做法是尽可能捡取还活着的龙虾,送到安全的海域放生,以减少资源的损失。但是通过两天抢救,放生的龙虾仅有约60吨。
渔业局科学家表示,1940年以来,大约每10年就有一次因赤潮而造成大量龙虾死亡,而过去这10年情况更为严重。他们曾做过各种研究,包括气象模式的变化,但仍无法查出赤潮泛滥的原因。由于适为龙虾繁殖季节,且大部分死亡的龙虾都在渔获体长限制以下,因此预计此次赤潮对资源的冲击应该在一两年后显现。
2005年7月至10月中旬期间,帕斯克县(Pasco)到科利尔县之间的海滩共有216只海龟搁浅,其中大部分死亡,赤潮被认为是导致这些海龟搁浅的原因。
监测人员的记录显示,2006年共有76只海龟搁浅在派尼拉斯县(Pinellas)和科利尔县(Collier)之间的海岸,而2005年同期只有66只海龟搁浅。4月24日,当局埋葬了一只被冲上佛州西南部那不勒斯海滩(NaplesBeach)的重约70千克的海龟,海龟的死因还不明确。
佛罗里达野生物研究所()的野生物学家艾伦·福利(AllenFoley)说,赤潮在海滩上的遗留物可能是2006年海龟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2006年10月末,渤海湾天津、黄骅附近海域出现大规模赤潮,经鉴定,其生物种类为球形棕囊藻。据有关专家介绍,渤海海域在这个季节发生棕囊藻赤潮尚属首次。
10月27日,沧州市海洋局在黄骅海域海面发现异常,海面有大面积棕色漂浮物。从直观看,水面漂浮物是直径为0.5~2.0厘米的透明球体,外膜为浅棕色,经鉴定分析为球形棕囊藻,由此确定该海域发生赤潮。监测人员出海监视发现,黄骅海域从歧口村(与天津交界)至黄骅港沿线海域,垂直海岸线纵深35千米均有赤潮,20千米以内最多。
11月1日,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天津港航及大沽锚地等300平方千米海域范围内监测发现,赤潮严重区主要集中在距岸边约20千米的近岸海域,球形棕囊藻密度由近岸向远海逐渐降低。
据河北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介绍,此次发生赤潮的海域水体中营养盐含量不高,但浮游植物细胞数量非常高。加之天气情况特殊,气温、水温均较往年偏高,而且天气系统稳定,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繁殖。
黄色的赤潮此次赤潮给黄骅渔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每年伏季休渔结束后的9~11月,是渤海渔民打鱼旺季,而赤潮的出现使大部分渔民不得不将渔船停泊在港口,等待赤潮结束后再次出海。
2008年3月由藻花引起的赤潮导致纳米比亚牡蛎业损害了大约70%的产量。纳米比亚的牡蛎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几乎面临崩溃的边缘。居住在Walvis海湾附近的当地牡蛎养殖商反映,在短短的6周里,他们已经遭受了3倍的损失。
赤潮使本国相关的牡蛎贸易损失了相当数量的贝类产品,推迟了近1年的国外市场扩张计划。
如今,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4. 又咸又热的红海是怎么回事
红海的含盐度高达41‰~42‰,深海海底有些地方甚至在270‰以上,这几乎达到饱和溶液的浓度,是海水平均含盐度35‰的8倍左右,居世界之首。
红海之所以称之为红海,是由于红海中繁殖着大量红色的海藻,因此,那里的海水看起来是红棕色的,所以叫它红海。
红海含盐量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里地处热带、亚热带,这里的气温高,海水蒸发量大,而且降水较少,年平均降水量还不到200毫米。红海两岸没有大河流入。在通往大洋的水路上,有石林岛及水下岩岭,大洋里稍淡的海水难以进来,红海中较咸的海水也难以流出去。另外,海底深处还有好几处大面积的“热洞”。大量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涌到海底。岩浆加热了周围的岩石和海水,出现了深层海水的水温比表层还高的奇特现象。热气腾腾的深层海水泛到海面,加速了蒸发,使盐的浓度愈来愈高。因此,红海的水就比其他地方的海水咸多了。
红海长约2000千米,最宽处306千米,面积45万平方千米。它像一条长长的蜗牛,从西北到东南,横倒在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北端是苏伊士湾和亚喀巴湾,中间夹着西奈半岛;苏伊士湾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通,南端经曼德海峡同亚丁湾和阿拉伯海相连。千百年来,红海是一条活跃的商业通道;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这里更成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
5. 赤潮是怎么回事呀只有大海才有赤潮吗
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同时海水的P 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有机物的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对赤潮的发生、危害予以研究和防治,涉及到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和环境海洋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6. 赤潮有哪些危害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5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委内瑞拉、澳大利亚、菲律宾、危地马拉、马来西亚等国的港湾海域,曾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大范围的赤潮,极为严重地破坏渔业生产,危害了人体健康。
日本的濑户内海原是风光秀丽的大渔场,渔业产量占日本的二分之一,养殖占日本的四分之一。60年代至70年代,赤潮频频发生。渔业和养殖业几乎瘫痪。1967年日本海域发生48次赤潮,1971年发生133次,1975年发生326次。有的赤潮延续数年不退,导致海中生物大量死亡。
在我国海域,赤潮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命的消息时有所闻。1986年1月,台湾省沿海居民吃了紫蛤,造成30人中毒,其中2人死亡。制造这一惨剧的是赤潮生物塔马拉亚力山大大藻。1986年11月福建省东山县杏陈乡村民因吃了赤潮发生区菲律宾蛤仔,造成136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罪魁祸首是赤潮生物裸甲藻。1989年11月,福建省福鼎县店乡下居民因吃了赤潮区采集的红带织纹螺,造成4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浙江省1967年至1979年因食用赤潮发生后采集的织纹螺而引起的中毒事件有40多起,中毒者423人,死亡23人。
1957年6月,在阿拉伯海上,一艘前苏联货船正向前行驶着。突然,船头好像撞到了什么东西。船长立刻跑到前面看个究竟,令他吃惊的是,本来碧蓝的海水变成了红褐色,其间还夹杂着银光闪闪的物体。不知从何时起,货船已经驶进了密密麻麻的死鱼群中。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里的海水已形成了可怕的赤潮。
1986年11月16日,本来已是初冬的季节了,在这个季节里我国的北方一般是没有大的降水出现的,但是在山东省的东山岛地区却降了一场大雨。大雨过后不久,在东山岛地区的海域里发生了赤潮,海水很快变成了红色。当地的渔民没见过红色的海水,也不知道赤潮的原因,他们在惊异中对赤潮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依旧按照往常的习惯出海作业,照常张网捕鱼捉虾捞海蛤,并将这些海产品运到市场销售。这些从红色的海水中捕捞的所谓“鲜蛤”被人食用之后,结果导致数百人中毒,并有多人因品尝过多,中毒较深而死亡。
山东省东山岛海域出现的赤潮并不是一次孤立的事件,在世界许多海域也曾多次出现赤潮。赤潮的出现虽然不是经常性的,但发生赤潮的海域却呈越来越多的趋势,发生赤潮的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赤潮的规模和范围也越来越大,从而造成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1972年3月17日在日本的濑户内海发生的赤潮,造成了该海域内1/3的海洋生物死亡。1987年危地马拉沿海的赤潮导致200多人因误食海洋鱼虾而中毒,其中有26人死亡。1987年在美国的东海岸也出现了一次赤潮,该海域中大约有1500~2500/只海豚因中毒死亡。1998年春季发生在香港近海海域的赤潮,给渔民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近10亿元港币。
世界各国沿海或近海水域因富营养化都不同程度在发生“流血”现象,且有增无减,损失日渐严重。1994年3月,在南非西海岸就出现了一股50多年来罕见的赤潮,臭鱼烂虾堆满整个海滩,有些海滩,臭鱼烂虾足足堆有3英尺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沿海自1980年以来,共发生赤潮300多次,其中1989年发生的一次持续达72天的赤潮,造成经济损失4亿元,仅河北黄骅一地10万亩对虾就减产上万吨。1997年10月至1998年4月发生在珠江口和香港海面范围达数千平方千米大赤潮,给海上鱼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也是数以亿计。接着今秋渤海海域又发生了一次最大的面积(3000多平方千米)的赤潮。
7. 海水中为何出现“赤潮”
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鞭毛虫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近年,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大〕。一般以为是由于水不流动、富营养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6�1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1803年法国人马克 �6�1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8. 红海的水是红色的,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浮游植物是海洋植物的重要成分之一,遍布各大洋近海地区的表层海水。数百种浮游生物中,大部分都喜欢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海水中,因此在热带海上经常能看到“海水花”的奇异景象。在温带和寒带海面、远离海岸的深水区,“海水开花”的现象要少得多。你听过“红海”这个海的名字吗?为什么它被称为“红海”?那里的水是红色的吗?为什么那里的海水又是红色的?一提到红海,人们的脑子里总是想起这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在地理书上找不到答案。因为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地理学的范围,而是植物学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红海度假,乘船海上浮潜,看热带鱼和美丽的珊瑚是必不可少的物品。多年来,经过许多岛屿和海滨度假地,参加了许多浮潜项目,但在埃及红海的浮潜可以与马尔代夫旅行相媲美。人、山蝉、热带鱼很多,浮潜时间充足,浮潜教练帅气友好。
9. 为什么海水会变成红色
《圣经》中有一段神喻的文字是这样描写的:“河里的水都变成了血,河里的鱼儿都死了,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再也不能喝这河里的水了。”这是在几千年前的《圣经》中所描述的现象,其实在当时并没有发生河水变红的事实。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到了20世纪中叶之后,在世界的不少海域相继发生了海水变红的现象,鱼儿也大量死亡,水真的变成腥臭之水,海水变红真的被《圣经》中的神喻言中,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又一悲哀,是人类遇到的又一个难题。
相信大多数少年朋友没见过红色的海水,但是如果真的看到海水变红的景象时,你没准还会为它的绚丽而喝彩,为这大海中的奇异景观而赞叹不已呢!蓝色的海洋和蓝色的天空交相辉映,可谓是海天一色。而那变成红色的海洋同晨起的朝霞、夕阳的余辉相接时,也是海天一色。殊不知,这红色的海水虽然艳丽无比,却犹如化装成美女的毒蛇。红色的海水是有毒的海水,是因为环境严重污染后出现的特异现象和非常景观,这种现象在环境科学的词典里被称之为“赤潮”。赤潮一旦出现,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给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10. 红海里的红色海水,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当时没有苏伊士运河,有一片干地,从埃及到迦南,不需要经过红海就可以直接到达。上帝没有带领犹太人走上这条近而平坦的道路,而是带领他们来到红海旷野。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命令以色列人往前走。你举手,向海里伸出杖,把水分开,以色列人要下到海里,走在干地上。”摩西把手杖伸向大海,耶和华用大东风使海水一夜之间退去。以色列人从“海底”下来,水在他们周围变成了围墙。
红海位于亚洲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那里气候炎热干燥,海水蒸发,使红海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水温最高的海洋,红海的高水温和高盐度夹在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海域。就是红海,水温30度左右。这片大海充满了神秘感。温度高,海水蒸发量很大,但由于没有补充足够的降水量,海水蒸发,但海洋的盐分不断增加,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直接给这片海域增加了保温效果,适合藻类大量生长繁殖,一些藻类的颜色为红色,本身不呈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