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是怎样撤离菲律宾的
1941年12月,菲律宾总统曼努埃尔·奎松、麦克阿瑟将军、其他高级海军军官、民选议员及家族逃过对马尼拉的空袭及搬入在科雷希多岛上的马林塔隧道,他们到达时马林塔两边是作为高级指挥部、医院及食物和军火的储存地,1942年3月,数艘美国海军潜艇到达科雷希多岛北部,海军带来信件、命令及武器,又接走美国及菲律宾高级军官、黄金、银及其他重要纪录文件,一些人不能由潜艇的接走的则最后被日军俘虏及关进在马尼拉及其它地方的集中营。
科雷希多岛的守军,包括以上说过的防空和岸防部队、美国海军陆战队第4团及一些守备科雷希多的美国海军人员,当日军攻占巴丹半岛时,一些美军逃到科雷希多岛,日军在5月5日开始对科雷希多岛展开猛烈炮轰,掩护登陆部队登陆,5月5日晚十一时十分,日军第四师团左翼队(包括步兵第61联队,战车第七联队之一部,及山炮两个中队为基干的部队在岛上东北登陆,虽然面对猛烈抵抗,日军仍在坦克及炮火支援下,建立了滩头阵地,守军很快被赶到马林塔山的山脚下。
5月6日傍晚,温赖特向本间提出投降条件,本间坚持投降必需包括所有在菲律宾的盟军,由于相信在岛上的士兵面对生命的威胁,温赖特接受,5月8日,他发出信息,命令夏普的米沙鄢群岛–棉兰老岛部队投降,夏普遵从,但个别士兵则作为游击队继续战斗。
❷ 二战时的太平洋战争期间,麦克阿瑟是不是曾经在菲律宾被日本打败,并退出菲律宾
1941年6月,美国军方采纳“彩虹5号”计划,决定一开始与轴心国作战就把重点放在欧洲。7月,华盛顿下令将菲律宾陆军与驻菲美军合并,将麦克阿瑟转服现役,晋升为中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部司令,下辖温赖特指挥的第1军和帕克指挥的第2军。12月8日, 日军继偷袭珍珠港之后,对菲律宾发动进攻。由于麦克阿瑟判断错误和处置失当,驻菲律宾的美军轰炸机和战斗机大部被毁,空中防御能力丧失殆尽,再加上美菲军兵力有限,装备低劣而缺乏训练,无法抵挡日军的进攻,麦克阿瑟几乎要拿父亲留下的手枪自杀,与菲律宾人民共存亡。但是,罗斯福在1942年2月8日以国家的名义,再次命令麦克阿瑟及其家属撤离菲律宾。2月22日和23日,罗斯福和马歇尔连续给麦克阿瑟发电,让其撤离,并允诺让麦克阿瑟到澳大利亚指挥盟军反攻,3月11日晚,麦克阿瑟无奈撤离。于是所有部队则从马尼拉撤往巴丹半岛固守,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就在1941年12月24日,麦克阿瑟晋升为上将。1942年1月,日军进占马尼拉。日军随后多次进攻巴丹半岛,但未能成功。当日本广播电台的“东京玫瑰”嘲笑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时候,麦克阿瑟要求陆军部派遣飞机飞越菲律宾上空以打击“敌人宣传的气焰”,稳定守军士气。然而,这种要求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满足。3月,得到增援的日军向孤立无援的巴丹半岛等地的美菲军发起攻势。美国政府为避免麦克阿瑟成为俘虏,命令他将指挥权转交温赖特并赴澳大利亚担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指挥该区盟军作战。3月11日夜,麦克阿瑟在从科雷吉多尔登上鱼雷艇离开菲律宾之前,发誓“我还要回来”。4月9日,巴丹美军及菲律宾军约75000人被迫向日军投降。5月6日,巴丹陷落后转移到哥黎希律岛指挥作战的温赖特被迫请求投降,并于次日通过马尼拉广播电台命令所有美菲军队投降。
❸ 坚持战斗到底的麦克阿瑟,为什么撤离菲律宾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几个月后,日本的“南进”政策进行的“顺风顺水”,关岛、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等地相继沦陷。此时的菲律宾也岌岌可危,美军远东司令麦克阿瑟,一边指挥8万美菲联军,退守到巴丹半岛苦苦支撑;一边等待增援。
然而,自菲律宾遭到入侵以来,很少看到运送物资和兵员的补给船。原来,按照“先欧后亚”战略,美国决定在澳大利亚建立新的防御体系,放弃了菲律宾。但麦克阿瑟一家拒绝撤离,誓将战斗进行到底,未来充满着危险,他该何去何从呢?
他急忙下达了作战指令,鱼雷发射管被打开,发射诸元已设定完毕,慢慢靠近“驱逐舰”。就在这时,旗语兵大声喊道:“鱼雷艇!自己人”,大家定睛一看,这艘“驱逐舰”正是麦克阿瑟一家人乘坐的快艇,所有人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❹ 美军1992年为什么撤出菲律宾苏比克海军基地
苏比克湾位于马尼拉西北110公里处,海湾三面环山,湾内风平浪静,可停泊万吨巨轮。据说当年初到此地的外国人面对雄伟港湾赞叹“SOBIG”(真大),因谐音而有SUBIC(苏比克)之名。由于苏比克湾易守难攻,战略位置极为重要,19世纪末帮助菲律宾打败西班牙殖民者的美国政府一眼就爱上了这块宝地,将其建为当时美军在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基地。在菲民众的强烈反对下,1992年,美军被迫撤出基地,将苏比克湾交由菲政府管理。菲政府通过《基地转型法案》,决心将苏比克湾改建为自由港经济特区。
❺ 麦克阿瑟从菲律宾撤离,为何加速了美军投降
1942年4月,日本南下作战取得了辉煌战果。一方面,夺取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石油的战略目标已提前实现;另一方面,发动时间较晚的缅甸战役也进入了尾声。可以说,日本捷报频传,其“大东亚共荣圈”的战略构想已初步成形。
然而,在菲律宾的巴丹半岛仍有9万美、菲联军在苦苦支撑,而日军也似乎也没有能力突破其防线,双方形成了“僵持战”。随着日军第一阶段作战接近尾声,该地区的美军越来越成为日军大本营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尽管温赖特依然坚持抗争到底,但也无力挽回败局。就在日军发起总攻的6天后,巴丹半岛7.5万美、菲联军打出了白旗,这是美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投降。身为指挥官的麦克阿瑟,都能逃离战场,怎能指望士气跌入谷底的守军,坚持到底。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❻ 美国什么时候驻军菲律宾 为何
早在上世纪初期,美国就通过“缅因”号爆炸案像西班牙宣战,并且胜利,同时也从西班牙手中夺过了菲律宾,后来又因为东西方冷战等原因一直驻军,直到冷战结束后,因为人为没有对手加上战略收缩,中心开始转移到中东地区,所以92年就撤军了,到了新世纪,随着东亚某国(你懂得~)的崛起,让美国赶到了新的威胁,所以在10年左右美国开始重返亚太,而菲律宾本身就属于第二岛链中的一环,所以自然“责无旁贷”的担当起“重任”!但是像日本那样直接建立不大可能,很有可能是类似租借的那种(也属于挂羊头卖狗肉)。
❼ 菲律宾战役的战役详况
菲律宾战役发生的时间是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中,日军为粉碎美菲军队和美国亚洲舰队,攫取资源丰富的美属殖民地,给以后进攻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创造有利条件而实施的战略性战役。
战役兵力:
参加这次战役的日军有第14军团(司令官本间雅晴中将)、海军菲律宾战役联合编队(司令为高桥伊望中将,巡洋舰10艘、驱逐舰29艘、航空母舰1艘和水上飞机母舰3艘)、陆军航空兵第5兵团(司令为小冰英良中将,飞机200架)、海军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队(司令为冢原二四三中将,飞机300架)以及约100艘运输船和辅助船只。在菲律宾群岛的美菲集团计有13万人(麦克阿瑟中将任司令,其中3.1万美国人)和270多架飞机(其中可作战的142架)。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为哈特上将,主要类型的战斗舰艇45艘)协同该集团作战。
战役过程:
战役开始时,日军陆海军航空兵对美军机场和甲米地(吕宋)海军基地实施突然袭击,于12月8—9日摧毁了美军在陆地上的一半重型轰炸机和1/3以上的战斗机,为登陆作战创造了条件。美国亚洲舰队的基本兵力驻菲律宾南部基地得以幸免。同日,日军一部攻占吕宋岛以北的巴坦群岛。日军夺取了制空权后,乘吕宋地区几乎没有舰队之机,派先遣部队第48师田中支队和菅野支队(共约4000人)自12月10日起开始分别在吕宋岛北部的阿帕里和维甘登陆并占领机场。
12日,第16师木村支队(约2500人)在吕宋岛南部的黎牙实比登陆,占领机场并进一步扩大战果。自11日起,第5飞行集团逐渐转移到吕宋岛已占机场,掩护地面部队登陆和发展进攻。17日,美军仅剩的17架B-17轰炸机撤到澳大利亚。从此,日军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权。22日,日军第48师主力在吕宋岛西岸林加延湾登陆。24日,第16师在吕宋岛东南部拉蒙湾登陆。至此,登陆日军形成南北夹击马尼拉、围歼美菲军主力的有利态势。26日,吕宋岛守军奉命撤往巴丹半岛预设阵地和科雷希多岛,准备长期抵抗。日军从南北两面进逼马尼拉,但未能切断美菲军撤向巴丹半岛的退路。次年1月2日,日军占领马尼拉,并以一部兵力占领甲米地和八打雁。战役的主要目的业已达到。日军还在棉兰老岛和霍洛岛上陆。吕宋岛上的美菲军队(79500人)撤向巴丹半岛。
菲律宾战役日军认为菲律宾作战大局已定,将海军主力和第48师调往荷属东印度,将第5飞行集团主力调往缅甸,而仅以第14集团军的剩余兵力清剿吕宋岛。1月9日,日军开始进攻巴丹半岛,遭顽强抗击。美菲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山地战、丛林战和阵地战。交战中,木村支队被围,前来救援的日军被歼1个营。月底,日军因伤亡严重丧失攻击力,被迫转入防御,战局一度陷入胶着状态。3月中旬,麦克阿瑟转赴澳大利亚,留守美菲军由温赖特少将指挥。日军得到第4师增援后实力增强,并以航空兵和炮兵轰击美菲军阵地。4月3日,日军以第4师、第65旅为主力对巴丹半岛再次发起进攻。双方在丛林中展开殊死战斗。美菲军既无援兵又缺补给,在日军猛烈攻击下,巴丹半岛守军7.5万人(其中美军9300人)于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军战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圣费尔南多,途中数千人死于饥饿、疾病或被杀害,史称"巴丹死亡行军"。同日,日军占领米沙鄢群岛等战略要地。日军攻占巴丹半岛后,对科雷希多岛连续实施炮击和轰炸。5月2日,日军对该岛实施火力准备,5日在炮火掩护下分左右两路登陆,对岛上要塞发起攻击。1.5万名美菲军依托坑道工事抗击,并组织敢死队展开白刃战。6日,日军后续部队投入战斗,温赖特率美菲军余部投降。7日,日军占领该岛。10日,驻棉兰老岛和北吕宋山区的美军投降。18日,驻班乃岛美军停止抵抗。至此,日军控制菲律宾全境。
美军占领莱特岛后,山下奉文将驻吕宋岛日军28.7万人编成3个集团,分别驻守北部和中南部山区,企图以持久防御牵制和消耗美军。美军为取得进攻吕宋岛的前进基地,于12月15日占领民都洛岛。1945年1月9日,美第6集团军约20万人在美国第7舰队舰炮的强大火力和美国第7、第3舰队航空兵突击的掩护下,从吕宋岛西岸的林加延湾登陆,尔后一路(第1军为主)向北吕宋进攻,另一路(第14军为主)向马尼拉方向推进。第一天有6800人(美第1、第14军的基本兵力)在吕宋岛上陆,并且夺取了正面32公里、纵深7.5公里的登陆场。为加快进攻速度,美军在向林加延湾增兵的同时,以第8集团军部分兵力分别在苏比克湾西北的圣安东尼奥和马尼拉湾以南的纳苏格布登陆。各部队同时向马尼拉进逼,美军经过一系列战斗于3月3日攻占马尼拉。2月,美军还开始了解放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巴拉望岛及其他岛屿)的战斗行动,美第8集团军(司令艾切利贝尔盖尔上将)参加了此次行动。嗣后,美军在吕宋岛和其他岛屿上进行了消灭岛上南北两部日军个别孤立集团的战斗行动。菲律宾的战斗行动于7月初正式结束,但是,在吕宋岛及其他岛屿上同继续抵抗的小股日军的战斗一直持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菲律宾人民抗日游击军人民抗日军曾给予盟军巨大援助。
战役详况:
1944年至1945年的菲律宾战役是在美国麦克阿瑟将军率领的盟军下,反攻日本军的一系列战役。
菲律宾、美国及澳大利亚军队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领导下,于1944年10月17日至12月31日进攻位于菲律宾中部雷伊泰岛之战役,以消灭由日军山下奉文大将指挥的日本军队,此战役为解放整个菲律宾群岛、建立菲律宾之民主及结束日本在菲律宾3年多之统治拉开序幕。
莱特湾海战:
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有海军历史学者认为莱特湾海战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
海战进行的时间从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内,日军与盟军投入船舰总吨位超过两百万吨。21艘航空母舰、21艘战舰(主力舰)、170艘驱逐舰与近2,000架军机参与了战斗。日军虽居劣势,但在塞班岛、马里亚那群岛等战役皆失利后,若再丧失菲律宾或台湾,其帝国“南线”资源输送本土的命脉将断绝,在东南亚与中国、朝鲜、本土的联系将被切断。日本因此决定孤注一掷,企图击退盟军在莱特岛的登陆部队,并打败其海上力量。而盟军几经考虑后,放弃攻打台湾而先从菲律宾登陆,并决心以优势军力掩护登陆,并一举击溃前来支援的日本帝国海军。
结果如所预料,数量上远居于劣势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战败。巡洋舰以上重型军舰13艘被击沈,日本在菲律宾一带海基与陆基航空力量被消灭,严重打击了日本全局的实力,从此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不再是一个战略力量。此战役也为后来美军成功攻下菲律宾群岛、冲绳岛等地打下基础。
由于战局无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组织地发动神风特攻队自杀攻击。10月21日澳大利亚所属巡洋舰澳大利亚号被重创,似乎显示特攻有些效果。从10月25日起,日军开始有组织地对盟军舰艇进行自杀式攻击。
奥尔莫克湾战役:
日本帝国与美国在1944年11月11日至12月21日于菲律宾的卡莫特斯海一带爆发的一系列海上及空中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雷伊泰岛战役之一部分,战役爆发的原因是日本军队向在雷伊泰岛的守军增援和补给,而美国军队尝试进行阻截。
民都洛岛战役:
美军与日军于1944年12月13日至12月16日在菲律宾群岛北面之民都洛岛爆发之民都洛岛战役,美军希望在此岛建立一个基地以支援进攻吕宋岛的仁牙因湾战役。
仁牙因湾战役:
在1945年1月9日早上,由祖斯·B·奥登多夫指挥盟军舰队驶向仁牙因湾海岸,美国海军及皇家澳大利亚海军舰只炮轰日本帝国在仁牙因湾之据点。
吕宋岛战役:
美国及菲律宾联军的登陆战役,以消灭岛上的日本帝国军队,战役结果是美国和菲律宾联军获胜,盟军在3月份控制了吕宋岛上所有战略及经济上重要之据点,虽然在包围圈内的日军仍持续在山区抵抗至日本无条件投降。
卡巴那图营救:
1945年1月30日解救位于菲律宾卡巴那图(甲万那端)的日军战俘营内511名盟军战俘的军事营救行动,参加行动的有美国陆军游骑兵与菲律宾游击队。此次行动是同盟国特种部队的一次经典军事行动。
巴丹半岛战役:
1945年1月31日至2月8日,美军及菲律宾游击队从日本帝国手中解放菲律宾群岛中吕宋岛之巴丹半岛的战役,是解放菲律宾之战役中的一部份,目的是占领马尼拉湾之西海岸,以使用马尼拉之港口设施及开辟供应线以支援进行中的马尼拉战役。
马尼拉战役:
在一个月的战事中,马尼拉遭到严重的破坏,它标志着日军对菲律宾3年占领期结束及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实现他胜利重返菲律宾的承诺。
科雷吉多岛战役:
美国攻击科雷吉多岛岛上利用原美国远东军建立的要塞防守的日军,以收复该岛。
碧瑶战役:
它是美国收复吕宋岛之最后一场战役。
巴拉望岛战役:
美军与日军在1945年2月28日至4月22日于菲律宾群岛南部巴拉望岛爆发的巴拉望岛战役是美军胜利者1号及2号计划之延续,亦是美军解放菲律宾战役之一部份,美军希望解放菲律宾南部岛屿、结束日本统治及消灭残余之日本守军。
米沙鄢群岛战役:
美军与菲律宾游击队于1945年3月18日至7月30日对日军发动的胜利1号及胜利2号计划内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解放菲律宾行动之一部份,目的是解放南部岛屿及消灭防守之日军。
棉兰老岛战役:
美国联同菲律宾在1945年3月10日至8月15日在菲律宾群岛中的棉兰老岛对日本帝国所发动的军事行动,代号为胜利者5号计划,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解放菲律宾的行动之一,目的是解放菲律宾南部岛屿及消灭在岛上的日本守军。
战役结果:
菲律宾战役此战,是日本陆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施的攻占众多群岛的第一次大规模合同战役。它证明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对于登陆兵上陆的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登陆兵先遣支队迅速夺取敌基地和机场以及日本航空兵转场至这些基地和机场,对保障主力顺利上陆和继续作战起了促进作用。作战中,日军死伤约1.4万人,损失飞机80余架、舰船4艘;击毁美菲军飞机250余架、各型作战舰艇8艘、商船26艘(美军资料为驱逐舰1艘、潜艇2艘、其他舰船2艘)。美菲联军士兵死亡2500人,负伤5000人,110000人被俘虏(其中包括美军中将温赖特)。菲律宾的丧失使美军在太平洋的战略态势急剧恶化。
美军凭借海空优势,采取集中兵力、中间突破战术给日军以毁灭性打击。美军占领菲律宾群岛使日本的战略态势进一步恶化。日本与南部海域的海上交通线被切断,其战略原料只有从中国东北和朝鲜向本土运进。美军完全控制了南海,并为进攻海南岛、台湾岛、琉球群岛和直接进攻日本本土建立了许多基地。
❽ 美国为何退出了菲律宾军港
呃,原因很囧,菲律宾火山爆发了,把最大的空军基地给废了,菲民族主义爆发,把海军基地给废了,呵呵呵。
克拉克军事基地最早是在1903年建立的,后来到了1919年,一个信号兵师把基地的一部分辟为飞机场,并随着空军在军队中日益增长的地位扩大规模,到了30年代,已经成为菲律宾地区最主要的轰炸机和重型轰炸机的起降基地。二战期间,伴随着菲律宾的沦陷,这个空军基地也易手给日本空军,直到1945年的1月才重新夺回。克拉克空军基地真正大规模的增长是在冷战时期,又因为菲律宾极佳的地理位置,在越战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军事物资的运送方面。到了80年代,菲律宾政府和美国方面在基地租借的条件上来来回回的谈判,始终难以达成一致,又加上1991年6月,附近的皮纳图博火山大规模爆发,整个军事基地被火山灰掩埋,美国政府最后忍痛将军事基地归还给了菲律宾政府。
冷战时代,苏比克湾成为围堵政策的重要基地。越战期间,苏比克湾成为美军重要的后勤保障和军事装备保养维修基地。
对菲律宾来说,苏比克湾基地除了有稳定政局、治安、人心的效果之外还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基地除了每年缴纳数亿美元的租金外,还为当地人提供了约4万个工作岗位,是菲律宾第二大雇主。在美国驻军后期,这些工作所创造的财富竟然占到经济疲敝的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的5%作用。
虽然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对菲律宾显得很重要,但长久的国外驻军刺激了菲律宾民族主义,引起自由派、共产派人士反弹。随着越战后苏比克湾基地招摇地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军事基地,很多菲律宾人担心会不会因此而遭受无妄之灾。于是,焦虑中的菲律宾人开始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抗争。
1986年亲美的马科斯政权垮台,阿基诺夫人成为菲律宾总统。特别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集团迅速崩溃瓦解,苏比克湾存在的理由一下子变得难以成立,围绕美国海军驻菲律宾苏比克湾基地的抗议浪潮再次卷土重来。1990年菲律宾当局和驻菲美军感到压力越来越大。
正当美军焦头烂额时,出现了一个值得玩味的迹象。曾经在美国求学及流亡近40年的阿基诺夫人竟然同意美国在1991年苏比克湾租约协定到期之后继续续约。
1991年,就在距离美国驻菲律宾苏比克湾基地军队必须撤走的截止日期不到几个月的关键时刻,由阿基诺夫人主导的菲律宾政府竟然再次与美方达成了《友善,和平以及协作协定》,为延长租约打开了绿灯。得知政府竟然与美国达成这一协议,由反对派控制的菲律宾参议院勃然大怒,毫不留情地在议院中否决了这一协议。
这对于矢志于延长美军驻菲基地租约的阿基诺夫人无异于一记毁灭性的打击,但这位在政治中缠斗了一辈子的女性却毫不畏惧,顽强发起反击,呼吁要就此事进行全面公投。但这次她失败地更加彻底,此举竟然干脆被裁定为违宪。
事已至此,已经毫无还手之力的阿基诺夫人只能发布正式公告,通知美军必须在1992年底撤离菲律宾。1992年11月,美军驻菲律宾的最后一艘航母驶离了驻军已经长达将近百年的苏比克湾。拉莫斯总统(他于该年6月份赢得菲律宾大选)于当日升起一面硕大的菲律宾国旗,彻底终结了外国军队驻扎菲律宾领土的历史。(
❾ 菲律宾光复后,麦克阿瑟是走的当年撤退之路吗
随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胜利,日本已经认识到,日军不可能再有翻盘的机会,于是制定了对盟军进行决战的计划。其中,对菲律宾方向的代号是“捷一号”,计划在陆地上牵制盟军的同时,联合舰队驶向莱特湾,与麦克阿瑟决一死战。
按照这个计划,就在麦克阿瑟登陆莱特岛的同时,日军开始实施“捷一号”计划。得知消息的麦克阿瑟一面将司令部移向陆地,一面抓紧修机场。双方在莱特湾海域进行了一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战,也是太平洋战场上最后一次航母大战。
尽管日本联合舰队的数量只有盟军的一半,但抱着决死的信心,攻击异常凶猛,并第一次出现了有组织的“神风特攻”行动。哈尔西凭借着兵力优势,也不停地向日军航母编队发起攻击,很快压住了日军的攻势,斩获颇丰。
4天的海战,美军仅以损失6艘战舰的代价,击沉了日军包括4艘航母在内的26艘战舰。也就是这一战,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再也没有组织过一次像样的舰队,彻底丧失了太平洋的制海权。听到消息后,麦克阿瑟长舒了一口气。
上岛后的麦克阿瑟一点也不轻松,因为情报显示日军开始向战俘“下黑手”。他命令部队快速推进的同时,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解救战俘上。他成立了许多支“别动队”,使命就是穿插到敌后,在盟军到达前,寻找或解救那里战俘们。
麦克阿瑟的紧急救援行动很有效。在战线后方56公里的卡巴纳瑞,解救了500名美军战俘;在马尼拉,他干脆随部队一同攻击前进,进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被解救的5200名战俘。他们个个骨瘦如柴、衣衫褴褛,麦克阿瑟黯然泪下。
尤其是面对昔日的战友,他几乎是赔罪式说道:“我回来晚了,但毕竟还是回来了。我尽可能快地赶到这里来,并将给你们所需要的一切医疗照顾,治愈后就送你们回国”。如今的马尼拉沉浸在狂欢之中,人们簇拥着麦克阿瑟,向他欢呼。
麦克阿瑟为了纪念菲律宾的胜利,别出心裁地邀请当年一起撤离的参谋、部下,向海军借了4艘鱼雷快艇,沿着原来撤离的路,重新走了一遍。他颇有感慨地说道:“我们在一个阴暗的夜晚离开的,回来却是阳光明媚的、崭新的一天”。
尽管麦克阿瑟就像凯旋的“凯撒大帝”一样,一副菲律宾“救世主”的做派,多少让人有些看不惯,但不管别人怎么看他、评价他,唯一有资格能这么做的只有他了,因为是他始终念念不忘故土,并光复了菲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