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这个是什么虫子
巴拉望巨扁锹甲Dorcus titanus palawanicus(菲律宾) 力气非常大,是锹形虫中的霸主,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扁锹。 记录上可达110mm,但是大型的数量非常少。.jpg
⑵ 图片里黑色的虫子叫什么能吃吗有啥疗效
九龙虫是鞘翅目拟步行虫科的一种昆虫,别名“洋虫”,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和中国的华南、华东地区,为温带、热带地区蛀食仓库粮食的害虫之一。
九龙虫由于其本身富含蛋白质和各种氨基酸等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既可药用,又可食用,所以在民间有不少饲养者。
九龙虫(2张)
洋虫
身体长椭圆形,长6毫米,暗黑色,有光泽,触角、口器、足红黑色。头散布颇密的小刻点,前端有横洼,两僻有小窝。眼颇大。触角粗,4~10节宽过于长,末节略较窄,较长,几乎呈圆形。前胸短,宽过于长,并不窄于鞘翅,前端窄,两端近基部略缩窄;背面两侧略洼,前端中间有时有小窝;后缘两端有宽而浅的凹;后角钝直角形,前角钝。小盾板钝倒卵形,散布极小刻点。鞘翅颇细长,刻点行细,行间有颇密刻点。腹部刻点密。成虫寿命约3个月。
分布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南太平洋菲吉群岛及我国海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地有饲养。
功用主治
编辑
活血祛瘀,温中理气。治劳伤咳嗽,吐血,中风瘫痪,跌打损伤,心胃气痛,噎膈反胃。
①《药性考》:"活吞数枚,止血,(治)劳怯。"
②《纲目拾遗》:"行血分,暖脾胃,和五脏,健筋骨,去湿搜风,壮阳道,治怯弱。"[2]
"治老人不寐,茯苓引;小儿夜啼,朱砂引;女童夜溺,枸杞引;少妇阴寒,附子引;痈疽发背,沉香末引;舌燥作渴,麦冬引;眼目闭痛,甘草引;耳鸣耳聋,当归引;感冒风寒,防风引;中湿瘟毒,苍术引;跌打损伤,全蝎引;酒醉伤人,葛花引;怒气伤人,沉香引;绞肠痧痛,青蒿引。以上诸症,俱用虫十四个,好陈酒冲服。"
用法与用量:内服,生吞、研末或入丸剂。外用:捣敷。
选方
①治五劳七伤:白茯苓三钱,洋虫七个。捣烂。每日空心酒冲服,以复元为止。
②治劳嗽:牛骨髓三钱,核桃肉三钱。共为末,入洋虫七个,再捣为丸,每丸三钱。每日五更衔化一丸。
③治吐血不止,喘息燥热:古墨研浓,贝母三分(研末),洋虫七个。陈酒冲服七次。
④治哮喘:洋虫九个。薄荷汤送。
⑤治胃痛心疼:洋虫七个。木香末冲酒服。
⑧治气痛:洋虫九个。槟榔汤送。
⑦治反胃膈食:生姜七片,装布袋内,入粪坑浸七日,取起,清水洗净,埋土中,一层姜,一层土,七日取起,用阴阳瓦焙干为末。每次一分,用洋虫七个,冲酒服三次。
⑧治伤食:洋虫九个。姜汤送。
⑨治膨胀:洋虫二十四个。薄荷、陈皮汤送。
⑩治痢疾:白痢用红糖,红痢用白糖,陈酒冲洋虫七个服。
⑾治中风不语:洋虫二十四个。薄荷、灯心汤送。
⑿治风瘫:洋虫九个。木香汤送。
⒀治急慢惊风:洋虫九个。薄荷、杏仁汤送。
⒁治小便不适:灯心、车前各七根,洋虫七个。陈酒冲服。
⒂治梦遗,白浊,血淋,白带;芡实三钱(微炒,研末),白果五枚(去皮、心)。先将药捣烂,再加淫羊藿二钱(去边),广皮二钱,韭子三钱同煎。用洋虫七个,酒冲服。
⒃治经水不调:香附、陈皮、益母草、当归,元胡索各八分。水煎和酒冲洋虫七个服之。久远者连服数次。
⒄治疟后寒热不调:洋虫七个。未发之先,冲酒服三次。
⒅治无名肿毒:洋虫十六个。陈酒送,五更服。
⒆治打伤:洋虫九个。黑枣薄荷汤送。
⒇治刀斧伤:洋虫捣敷。(选方出《纲目拾遗》)
为什么洋虫的名字又叫九龙虫
九龙昆虫昆虫原产地中国,起源它的名字是来自理论和九龙半岛的香港。
⑶ 这是什么虫
这个是我家的蜈蚣,现在挂了,很可惜..
这是菲律宾巨人蜈蚣.图片上的是亚成体的样子,成体颜色会变红,长度在23cm这样.国内网络上很少此蜈蚣资料.
下面说的红龙蜈蚣到底是什么意思.是看到什么蜈蚣都说是红龙蜈蚣吗?有意思?误导人的一堆渣渣.
补一张此蜈蚣活着的时候的特写.个人很喜欢它的.
⑷ 这是什么虫子,好怕呀。
这是蜱虫。
也叫壁虱,鳖吃,俗称狗鳖、草别子、牛虱、草蜱虫、狗豆子、牛鳖子。在四川方言中有叫逼煞(读音shà)等。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
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蜱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
(4)菲律宾常见黑色的是什么虫扩展阅读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pí),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仅存于欧洲)。中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⑸ 我有一种虫子请帮忙辨认一下
面包虫的成虫。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C3%E6%B0%FC%B3%E6%CD%BC%C6%AC
⑹ 常见黑色昆虫
这是蝼蛄。
蝼蛄
蝼蛄,昆虫,俗名耕狗、拉拉蛄、扒扒狗、土狗崽(西南地区)、蠹蚍(度比仔),东北称为地蝲蛄;亦称为剪柳仔(扒手的台语)。在四川被称为土狗子。背部一般呈茶褐色,腹部一般呈灰黄色,根据其生存年限的不同,颜色稍有深浅的变化。前脚大,呈铲状,适于掘土,有尾须。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嫰茎。
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蝼蛄科。大型、土栖。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本科昆虫通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约50种。中国已知4种:华北蝼蛄、非洲蝼蛄(应该是东方蝼蛄,发生遍及全国,一般在长江以南东方蝼蛄较多)、欧洲蝼蛄和台湾蝼蛄。
外形
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
生长地区
喇喇蛄一般生活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常见)。主要生活环境是在东北的农村地区。一般于夜间活动,但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华北蝼蛄为害最重。土壤干旱时活动少,为害轻。成虫有趋光性。夏秋两季,当气温在18~22℃之间,风速小于1.5米/秒时,夜晚可用灯光诱到大量蝼蛄。蝼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内尤其如此。成虫和若虫均善游泳,母虫有护卵哺幼习性。若虫至 4龄期方可独立活动。蝼蛄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常栖息于平原、轻盐碱地以及沿河、临海、近湖等低湿地带,特别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质的地区。
生活史
华北蝼蛄的生活史较长,2~3年1代,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内筑洞越冬,深达1~16米。每洞1虫,头向下。次年气温上升即开始活动,在地表营成长约10厘米的隧道。非洲蝼蛄仅在洞顶壅起一堆虚土或较短的隧道。6~7月是产卵盛期,多产在轻盐碱地区向阳、高、干燥、靠近地埂畦堰处所。卵数十粒或更多,成堆产于15~30厘米深处的卵室内。每虫一生共产卵80~809粒,平均417粒。卵期10~26天化为若虫,在10~11月以8~9龄若虫期越冬,第二年以12~13龄若虫越冬,第三年以成虫越冬,第四年6月产卵。
非洲蝼蛄
非洲蝼蛄在黄淮地区约2年完成1代,长江以南1年1代。产卵习性与华北蝼蛄相似,更趋向于潮湿地区,集中于沿河、池塘和沟渠附近。卵期15~28天。在黄淮地区当年化为若虫,以4~7龄若虫越冬,若虫共8~9龄,于第二年夏、秋羽化为成虫越冬,第三年5~6月产卵。
药用价值
蝼蛄的药用部分为蝼蛄的干燥成虫。体形较大的若虫也可以入药。当采到或用光诱捕到虫体后,应尽快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备用,但应防发霉虫蛀。也有记载将活虫埋入石灰中焙干备用。蝼蛄有利尿、消肿、解毒功能。内服5克~10克,可消水肿,利尿治淋及治跌打损伤;可治疗脓肿疮毒等症。在进行动物试验过程中,发现本虫有小毒,但未见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饲养技术
中药材中应用的为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在自然环镜中,这两种的发生量都很大。在野外用灯诱方法采收成虫,常能获得较好效果,足以满足药源供应要求。但随着治理农业害虫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农药及施药的方法不断改进,作为重要地下害虫之一的蝼蛄,虫口数量已显着减少。为了保证药源供应,在掌握药材市场信息的情况下,进行人工饲养还是必要得。群体饲养蝼蛄,以长300厘米、宽200厘米、深200厘米以上的大饲养池为好,池的四周用砖砌成,以水泥抹平,下部填100厘米厚的壤土,稍作压实,为其创造深入越冬或挖掘产卵、育儿的环境;再填入20厘米厚的湿润疏松含农家肥或腐殖质的土,这样的土质适应蝼蛄的"跑湿不跑干"、"跑松不跑硬"的习性;表面撒上一层发酵后的马粪、碎麦杆、谷糠等作为保护层,以供成虫、若虫潜入,挖掘遂道,觅食,寻偶交配或躲避天敌的袭击;再在上面松散地放上一层长麦秸、玉米芯、稻草等,作为遮荫、保湿用。池中罩上铁窗纱盖子,防止成虫晚间逃逸。
⑺ 这是啥虫
斐豹蛱蝶幼虫
,鳞翅目,蛱蝶科,豹蛱蝶属,体型中等,雌雄异型,色彩艳丽,喜飞翔于鲜花丛中,是赏蝶的适宜品种。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观赏蝴蝶与工艺品用料蝴蝶。本种属雌雄异型,我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台湾、北京、云南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朝鲜、韩国、日本南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老挝、不丹、尼珀尔、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亚洲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非洲背部地区也有分布。 [1]
中文学名 斐豹蛱蝶
拉丁学名 Argynnis hyperbius (Linnaeus,1763)
别 称 黑端豹斑蝶、斐胥蛱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