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菠萝如何形成
别名 凤梨、黄梨
学名 Ananas comosus(L.)Merr.
英名 Pineapple
凤梨科(Bromeliaceae)凤梨属(Ananas)植物。本属植物有野菠萝(A.ananasoides L.B.Sm.)及红色菠萝[A.bracteatus(Lindl.)Schult.]等野生种和作经济栽培的本种。菠萝原产南美的巴西,先后传至中美及西印度群岛,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由于菠萝芽苗耐贮运,传播很快,欧洲的航海家陆续传至欧洲、非洲、亚洲及大洋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19世纪以来,全世界菠萝栽培和加工业蓬勃发展,分布范围也由热带扩展到南北纬30°之间,目前,全世界菠萝分布的国家,亚洲有泰国、菲律宾、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其他太平洋的国家,美洲有巴西、美国、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岛诸国,非洲有南非、肯尼亚等国。由于菠萝果实的独特风味,加工罐藏制品保持果实原有的色、香、味为水果之冠,菠萝鲜果及其加工制品在国际鲜果及食品市场占有一定地位。
菠萝于1605年由葡萄牙带到我国澳门,以后传入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650年前后才传到台湾省。菠萝作为重要水果商品生产始于本世纪,而大规模生产是与罐头工业的发展互为促进,如广西壮族自治区80年代初期的食品罐头加工厂仅20~30家,设计能力3万~4万t,菠萝栽培面积约0.4万hm2,年产鲜果3万余t;80年代末加工厂超过130家,栽培面积1.42万hm2,鲜果年产达16.6万t,菠萝罐头最高年产7万余t。我国菠萝栽培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海南等省(区),云南南部亦有少量栽培,主产地有广东的徐闻、广州市郊,海南的文昌,广西的南宁、崇左、宁明、钦州,福建的漳浦、诏安,以及台湾的台南、台中、高雄,目前全国菠萝种植面积已达6万余hm2,产量44万t。
当前我国菠萝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主产区大都处于霜冻与寒害威胁下,每隔数年要遭受一次冻害或寒害。②加工业常受世界罐头市场价格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增大,原料价格上涨,生产者对种植的投入增加,面积扩大,单产、总产也提高;反之,加工厂加工少,原料价格下跌,随之栽培面积缩小,单产、总产也降低。③由于原料收购价格的不合理,品种间价格相差不大,导致丰产性强的皇后类品种种植面积大,最适作加工罐头的卡因类品种面积小,适于加工高档优质产品的原料更少,创汇率低,反过来亦影响加工厂生产和出口。④目前罐头厂虽多,但多数工艺、设备水平不高,以致罐头产品质量差,竞争力弱。生产基地和加工厂不配套,鲜果常有运输线过长和大量积压问题发生。⑤品种选育工作因科研经费不足而进展迟缓,至今未能选育出具有高商品性而栽培性能又好的鲜食种及罐用种。
⑵ 菠萝怎么种的长多少天能熟
1. 施基肥
基肥一般以猪牛栏粪为主,另加等量的灰肥、堆肥沤制。如缺栏肥,用堆肥、垃圾肥等土杂肥也可,但每667平方米(1亩)要加磷矿粉、麸肥各50千克混合施用,使每株有0.5千克以上的混合肥为好。我国广西南宁菠萝良种场在种植无刺卡因种前每公顷施氮、磷、钾复合肥999千克(67公斤/亩)。
2. 苗的准备和分级
发展菠萝商品性生产,用于种植和种苗有顶芽、托芽和吸芽三种。顶芽、托芽最好是采果时摘下的老熟芽,苗长13厘米以上;吸芽要用长势粗壮的,长约33厘米以上;地下芽较弱,尽量不用作种苗。顶芽、托芽、吸芽要分类、分区或分幅种植,同一类苗还要按苗的大小分级种,这样种后生长整齐一致,施肥培土、催花收时等项管理就更为方便。
3. 种植
适当密植使菠萝增产的原因有二:
一是适当密植,增加单位面积株数,增加叶面积系数,使群体充分利用光能,从而提高产量。
二是适当密植。为植株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菠萝喜欢温暖湿润、松软肥沃的生长环境,忌烈日曝晒、干风和低温霜冻。在密植的情况下,株高显着,叶幅较小,叶片较直立生长,形成了一个浓密的绿色小气候环境。
从我国当前的生产条件、菠萝生长特性和各地种植习惯以及经济效益来看,每667平方米(1亩)栽植密度卡因种3000~4000株,菲律宾种4000~5000株比较可行。坡度超过20度的山地,可以因地制宜。
(2)种植季节
在我国,全年都可以种植菠萝,但以3~9月种植较好。10月到下一年2月定植气温低,雨水少,土壤干旱,对植株发根不利,要到春暖后才能恢复生长。
14-18个月收获
⑶ 菠萝怎样培育
凤梨科凤梨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果品植物。主要栽培种又名凤梨、王梨、黄梨。学名Ananas comosus(L.)Merr.。凤梨属中尚有苞凤梨(A.bracteatus(Lindl.)Svhult.),曾在巴西和巴拉圭试种,对心腐病有较强的免疫力;苏德凤梨(A.ananasoides Smith)果实含糖酸均比菠萝高,果小,果肉带奶酪色,有特殊风味,耐旱耐湿,抗根线虫和凋萎病,但果梗细长,易在未熟前即折断落果;玄叶凤梨(A.erectifolius Smith)果小梗长,叶直立坚挺,大多无刺,抗旱性较强。此外有拟凤梨属(Pseudoananas)植物,为其近缘属,植株高大,无冠芽,对心腐病有免疫力,对危害菠萝最大的粉蚧、凋萎病抵抗性也强。
起源与分布
菠萝原产南美洲巴西,很早就为印第安人驯化,并从中选出无种子的优良食用品种。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到美洲才发现这种水果。到16世纪时,热带各国都相继引种。亚洲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引入印度(1550年),后又传入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中国在17世纪初(1605年)由葡萄牙人把菠萝苗带到澳门,而后又从广东传入福建与台湾。广东《东莞县志》(163年)、林谦光的《台湾纪略》(1687年),都有黄梨的记述。中国种植菠萝以台湾省最多,其次为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
世界种植菠萝60多个热带国家和地区,以泰国、美国、巴西、墨西哥、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为最多,科特迪瓦、肯尼亚、印度尼西亚、厄瓜多爾尔尔、孟加拉等国也是主要出口国。菠萝生产发展很快,1988年世界总产量已达1063.1万吨。
特征与特性
植株高约1米,茎单生直立,通常为剑状长叶所掩蔽。果生顶部,上着生冠芽,茎基部有吸芽抽出,果柄常长出裔芽。菠萝的地下茎和地上茎以至芽苗的叶腋都布有许多根点,长出许多气生根,接触土壤后即形成地下根群。根可分粗根、支根和细根,均为纤维质须根系。细根密生根毛,各种根的末端多有菌根共生,帮助吸收矿质营养和水分。地上茎气生根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养分。茎为白色圆柱体,地下部分稍细,为不定根所环绕;地上部分则为叶片重叠紧包。顶端为生长点,在不断分生叶片后,即分化花芽,形成花序。地上茎一般粗2~3.5厘米,高约20~30厘米。叶为狭长剑形,革质,中厚,边薄而上弯成凹陷叶槽,表面深绿色中有紫红色彩条纹,背浅绿被有银白色茸毛;叶缘多数品种带小刺;叶数因品种而异,每植株约有30~60片,均由茎基向上螺旋簇生;叶长40~90厘米不等。花序从茎顶叶丛中抽生,属头状花序,形如松果。花序由100~170朵小花聚合而成,通常基部小花先开,顺序向上开放,约经15~30天全部开完。花为完全花,无柄,花瓣基部白色上面紫色,雄蕊6,雌蕊1,柱头3裂,子房3室,外面还盖着一红色苞片。花谢后转绿,果熟时又转红黄色。小花排列也呈螺旋状。果实位于地上茎顶端,由众多小花的花苞、萼片、子房、花柱和总花梗膨大肉质化聚合而成(子房基部和花轴组织形成果肉),为松果状复果。自开花至果实成熟约需120~180天。果肉黄白色或金黄色,香脆多汁。菠萝自花不育故无籽,只有不同品种间人工授粉始可结籽。种子生于果目(小果腔)内,紫黑色小如芝麻(见图)。
菠萝叶槽能收集雨露,叶背茸毛和气生根均可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叶的气孔日间紧闭,蒸腾耗水量仅为柑橘的1/3,因而耐旱性较强。其光合特殊,称之为景天科光合途径(简称为CAM),即晚间开张气孔,吸收CO2贮存下来,至白天释放出来进行光合作用。
菠萝原产热带,喜温暖,忌霜冻,以年平均温度24~27℃的地区最为适宜。如在1月份平均温度在10℃以上,年平均温度在21℃以上,冬季偶有短期霜冻,采取防寒措施可安全越冬的南亚热带,仍可作经济栽培。菠萝开花结果需要较高热量,故中国南部产区以留夏果为主。对土壤选择不严,以沙质壤土最适合,重粘土和细沙土要经过改良始可栽种。
品种类型
菠萝栽培品种可分为3大类型。约60~70个品种。
卡因类
是世界种植最多的品种。植株较高大。叶硬直开张,叶缘多无刺,叶槽中间有一条紫色彩带。果较大,单冠,长筒形,果目浅,可食部分比较高,适于加工,但香味较淡。吸芽少且抽生较迟。在中国种植较多的品种有无刺卡因(Smooth Cayenne)、沙拉越(Sarawak)、希路(Hilo)。
皇后类
长势中等。叶片较宽,中间有明显彩带,叶缘有刺。果中等大,圆筒形或稍呈圆锥形,果肉橙黄,肉质细,少纤维,香味较浓。但果目较深,制罐时花工多。在中国种植较多的品种有巴厘(Comtede Paris)、神湾(Yellow Mauririus)。
西班牙类
植株高。叶长而阔,多数品种叶缘有红色的刺,叶色黄绿,红色彩带在叶片两侧。果顶多长出复冠芽。果中等大,果肉淡黄或橙黄,纤维较多,汁少而香味浓。较早传入中国,故广东省称之为土种,福建省称之为本地有刺。中国种植的品种有土种(Wild Kailn)和红西班牙(Red Spanish)。
此外波多黎各有三倍体品种卡伯宗纳(Cabezona),果实特别大,可达6~7千克,果肉淡黄有香味,但结果迟。四倍体品种有詹姆士皇后(Jame's Queen),果大,开花较迟。
栽培技术要点
菠萝多用植株分生的芽进行无性繁殖。用冠芽培育的后代成熟一致,卡因种吸芽少,多用它作种苗;土种因多复冠芽,故不宜用它来繁殖后代。吸芽繁殖出来后代结果早,皇后类、西班牙类多用它作种苗。20世纪70年代中国广东推广叶插育苗,便于繁殖良种,又增加种芽的繁殖系数(一片带叶芽的叶片,经过催芽后移入苗床8个月即可种植,一株冠芽或吸芽即可切成15~20株小苗)。70年代后期,各菠萝生产国纷纷采用组织培养法,进行工厂化生产种苗。
菠萝园宜选择朝南坡地,缓坡可筑撩壕,陡坡则垒畦栽种。密植可提高产量,又可自荫防烈日灼伤果实。卡因每公顷植3.6万株左右,巴厘等中型株可增至5万株。中国南部春栽秋种均可。种植时要施足基肥。施肥以早春促蕾肥、初夏壮果肥和果后壮芽肥为主,开花前氮、钾并重,开花后加重钾肥,并在果实发育期喷尿素根外追肥2~3次。园地用黑色薄膜覆盖或在区间种植绿肥,以保温保湿。遇旱要灌溉;积水要及早排出以维持正常生长。在密植条件下,菠萝园收3~4次后,果实变小,宜翻耕种一次绿肥,再种菠萝。
为促进果实速长,冠芽长至3~5厘米时,即连心叶的生长点挖掉,并将果实基部和果柄上的裔芽也分批摘掉。吸芽除选作继代的留下,余下均摘下作种苗。为使果实成熟一致,提早收果,可在植株长出30~35片大叶后,用250~500ppm乙烯利注入心叶(每株约灌注30毫升)催芽,抽蕾率可达90%以上;用萘乙酸、碳化钙亦可催花,但效果较差。
在南亚带种植菠萝,要在入冬束叶防寒,遇低温冷雨还需加盖薄膜。如受冻要及时培土施肥,促使迅速恢复长势。病虫主要有:由粉蚧引起的凋萎病,和因排水不良引起的心腐病,主要防治是杜绝病源。黑腐病菌多随雨水渗入,故挖芽宜在晴天进行以免感染。虫害有蛴螬、蟋蟀、草蜢等,以及田鼠等兽害,都要早防早治。
经济价值
菠萝以制罐后能保持原味闻名于世,风味独特,营养价值也高,是四大热带水果之一。在国际市场上除鲜果、罐藏外,菠萝原汁、冷冻菠萝块,和各种混有菠萝汁的饮料都是畅销品。果实含有菠萝酶能帮助人体消化吸收蛋白质。其制罐及加工块汁的下脚料可提取菠萝朊酶、柠檬酸、高级淀粉粒。中国南部许多冬季无霜冻的地区,发展菠萝生产具有广阔前途;20世纪80年代推广不用削皮的剥粒菠萝,很受消费者欢迎,为鲜食菠萝开辟了新的途径。
⑷ 菠萝的产地在哪里啊怎么种植的啊
菠萝学名凤梨,也叫黄梨、番梨,露兜子、婆那娑等。 产地:菠萝是一种热带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后从巴西传入我国。也有记载为大约在18世纪末,来华的葡萄牙传教士首次把菠萝的种子,撒在我国的澳门土地上。到了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菠萝鲜果和果汁供应量竟占世界市场的70%以上。目前泰国是亚洲菠萝的主要生产国。我国广东黄登菠萝最为着名,它是具有岭南特色的新品种,不但肉厚、个头大,而且甜似蜜,香如花。 营养成分:菠萝营养丰富,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5倍,又富含朊酶,能帮助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吃肉类及油腻食品后,吃菠萝最为有益。据科学测定,菠萝的鲜果肉中,含有丰富的果糖、葡萄糖、氨基酸、有机酸、蛋白质、脂肪、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烟酸等多种营养物质。 种植 适当密植使菠萝增产的原因有二: 一是适当密植,增加单位面积株数,增加叶面积系数,使群体充分利用光能,从而提高产量。 二是适当密植。为植株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菠萝喜欢温暖湿润、松软肥沃的生长环境,忌烈日曝晒、干风和低温霜冻。在密植的情况下,株高显着,叶幅较小,叶片较直立生长,形成了一个浓密的绿色小气候环境。 从我国当前的生产条件、菠萝生长特性和各地种植习惯以及经济效益来看,每667平方米(1亩)栽植密度卡因种3000~4000株,菲律宾种4000~5000株比较可行。坡度超过20度的山地,可以因地制宜。 (2)种植季节 在我国,全年都可以种植菠萝,但以3~9月种植较好。10月到下一年2月定植气温低,雨水少,土壤干旱,对植株发根不利,要到春暖后才能恢复生长。 (3)种植方式 种植方式有双行、三行和四行式。双行式,常用的畦和沟共150厘米宽,双行单株排列。 (4)种植 种植的深度:顶芽、托芽2~3厘米,吸芽3~5厘米,苗的生长点露在地面。
⑸ 菠萝是怎么种出来的
菠萝又称凤梨,属凤梨科,凤梨属,是多年生单子叶草本植物。菠萝系热带水果,原产中、南美洲,17世纪传入我国,18世纪已有种植。
一、分布区域
菠萝广泛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世界重要的水果之一,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经济栽培。主要产区集中在泰国、菲律宾、印尼、越南、巴西、南非和美国等国,我国是菠萝十大主产国之一。
二、栽培意义
菠萝果实品质优良,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果肉中含全糖12~16克、有机酸0.6克、蛋白质0.4~0.5克、粗纤维0.3~0.5克,并含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含量可高达42毫克。此外,钙、铁、磷等含量丰富。
菠萝作为鲜食,肉色金黄,香味浓郁,甜酸适口,清脆多汁。加工制品菠萝罐头被誉为“国际性果品罐头”,还可制成多种加工制品,广受消费者的欢迎。
菠萝植株适应性强,耐瘠、耐旱,病虫害较少,是新垦山地的重要先锋作物,易栽培,产量高,还可间作,是南方丘陵山地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使农民致富的好树种。
三、栽培特点
菠萝高约1米,茎肉质单生,叶剑状草质,簇生于茎上,根为纤维质须根系,头状花序,顶生,完全花,肉质复果由许多子房聚合在花轴上而成。菠萝根系分布浅,90%集中在10~25厘米的土层。强风会吹断果柄,吹倒植株,冬季冷风冷雨会造成菠萝烂心。
菠萝性喜温暖,以年均温24~27℃生长最适。15℃以下生长缓慢,5℃是受冻的临界温度,43℃高温即停止生长。菠萝虽耐旱,但仍需一定水分,以1000~1500毫米的年雨量且分布均匀为宜。菠萝较耐阴,但充足的阳光生长良好、糖含量高、品质佳。过强的光照加高温,叶片变成红黄色,果实也易灼伤。菠萝对土壤适应性广,喜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pH值5~5.5的砂质壤土或山地红壤较好。
菠萝亩栽3800~4000株,需苗量大,常用整形素催芽繁殖、营养体繁殖和组织培养3种方法。催芽时间与方法:5~11月选具40厘米长的绿叶,通常卡因类40张叶,菲律宾品种35张叶的植株。每株用250毫克/升乙稀利加1%尿素与0.5%氯化钾混合液25毫升灌心催芽,处理后第5天和第12天分别再用1200~1500倍和600倍~750倍整形素溶液25毫升灌心。营养体繁殖,常用小苗培育,即利用田间的小顶芽、小托芽、小吸芽和果瘤芽分类假植于苗圃培育后出国。利用采果后留在果柄上的小托芽生长培育成苗,利用老茎切块繁殖和更新地老茎繁殖。组织培养育苗,用Ms培养基,在室温30℃、光照12小时或自然光照培养室内培养。
菠萝优质丰产的技术要点:一是选好园地,选坐北朝南,阳光充足、水源丰富、交通方便之地作商品生产基地。二是科学种植,种前,对瘠薄土壤进行改良,施足基肥;选壮苗种植。密度,卡因类亩栽3000~4000株,皇后类4000~5000株。三是种后加强肥水管理,施肥量,广西每亩施氮42.2公斤,施磷26.8公斤,施钾38.5公斤,N∶P2O5∶K2O=1∶0.62∶0.9;施肥时期,通常12月~翌年2月抽蕾前施促蕾肥,采果后7~8月施壮芽肥;在促蕾肥、壮芽肥之间施壮果催芽肥;每年4、6、7、9月各施一次叶面肥,5、8月各2次追肥,用1%尿素加0.5%硫酸钾溶液;采果后施基肥。水分管理要及时排灌,防涝抗旱。四是做好其他各项管理,如为不影响果实生长发育,应适当的除芽和留芽;为促花要进行催花;为提高果实重量和品质要喷果,在小花全部谢花后,用50毫克/升赤霉素加0.5%尿素液喷果,过20天喷第二次,喷70毫克/升赤霉素加0.3%尿素液。为使果实成熟一致,果实发育到七成熟时,用乙稀利300毫克/升喷果催熟。
危害菠萝较严重的侵染性病害主要有心腐病、黑腐病、小果褐腐病;非侵染性病害有日灼病、缺素症。害虫有菠萝粉蚧、中华蟋蟀和蛴螬等。
四、种类及品种
通常菠萝的栽培品种分4类,即卡因类、皇后类、西班牙类和杂交种类。
卡因类又名沙捞越,法国探险队在南美洲圭亚那卡因地区发现而得名。栽培极广,约占全世界菠萝栽培面积的80%。植株高大健壮,叶缘无刺或叶尖有少许刺。果大,平均单果重1100克以上,圆筒形,小果扁平,果眼浅,苞片短而宽;果肉淡黄色,汁多,甜酸适中,可溶性固形物14%~16%,高的可达20%以上,酸含量0.5%~0.6%。为制罐头的主要品种
⑹ 菠萝如何育种
研究菠萝的遗传规律,培育菠萝新品种的一种科学技术。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栽培菠萝,约有60~70个品种,而在生产上广泛栽培的只有卡因类(Cayenne)的少数几个品种及皇后类(Queen)的个别品种,因此,许多国家都致力于菠萝品种的选育和改良工作。
发展简史
1493年哥仑布发现新大陆以前,印第安人已开始种植并驯化菠萝,选择果大优质无种子的植株作人工栽培。1902年美国韦伯(H.S.Webber)在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Miami)市首先开始了菠萝的育种研究。他试图育出适合当地环境生长的品种供应生产,经过10~12年的努力,他育出了一些杂交新品种,并将其中一个品种送往夏威夷试种,但这些品种未能保存下来。1922年,菲律宾开始系统地开展杂交育种及遗传研究,繁殖推广了红西班牙、皇后、无刺卡因和C-L-C-4等改良品系。1925~1927年中国台湾省开始菠萝的杂交育种。1935年美国(夏威夷)培育了三倍体植株及抗根线虫病、抗根腐病的品种。20世纪中叶,中国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也相继开展了菠萝的育种研究。
育种目标
总的要求是育成丰产、稳产、优质、适合于罐藏及鲜食的早、中、晚熟品种。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必须考虑多方面的性状。首先要选育生长健壮、株型较直立、叶缘无刺或少刺、适宜密植、便于管理的植株;要求小花多、小果多,并且果形大,发育健全。为了保证连续结果,吸芽必须再生能力强,着生部位低,以开花后能抽出1~3个低位吸芽为理想。对果实品质的要求是肉色黄,肉质致密,纤维较少,甜酸适中,品质风味上等。为了适合罐藏需要,果实外观要求筒形,方肩,果眼扁平,花腔浅。由于中国南方亚热带冬春之交有短期低温霜冻及阴雨,以及粉蚧壳虫、凋萎病危害较严重。均对菠萝生长构成较大的威胁。因此,菠萝的抗寒育种、抗病育种也很重要。一些地区还需要育成不同成熟期、特别是耐贮运的品种。
育种途径杂交育种
是菠萝育种的主要方法。菠萝具自交不孕的特性,只有品种间授粉才能获得种子,所以在杂交过程中可省去去雄手续。利用这个方法,美国波多黎各于1970年培育出抗流胶病及粉蚧壳虫的P.R1-56及P.R1-67,具有果大肉质清甜的特点。1953年,中国台湾省嘉义农业试验分所培育出台农1-8号杂交种,其中台农4号具有果目较大、突出,果汁较少、味甜、浓香的特性,特别是具有不用削皮、可以沿着每个小果目一粒粒剥下来食用的特点,因而又称为“剥粒菠萝”,是目前菠萝品种中最适于鲜食的良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于70年代育成57-236良种,果大,优质,肉质爽脆,清甜。福建省漳州县大南坂农场于1979年育出“闽农一号”,果呈筒形,肉色黄,味芳香皮薄,适于罐头加工。1986年,台湾省凤山热带园艺分所育成了香水菠萝(台农11号),果肉纤维少,汁多,含糖量高,成熟时有牛乳香味而得名。
一些研究单位还进行了菠萝种间或属间杂交,已经获得一定的进展,例如食用凤梨与有苞凤梨的杂种第一代,果实大小、含糖量等性状的变异范围都较大、分别为0.56~3.2公斤及10.8~22.8%。又如食用凤梨与拟凤梨的属间杂交,杂种第一代的染色体为2N=100,自交可孕,抗性较强。但要育成具有商品价值的良种,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
实生选种
南非利用这个方法从卡因种与皇后种的自然杂交种中选出了四倍体种詹姆皇后(Jame's Queen)。
芽变选种
在菠萝育种上占有较重要的位置。芽变在菠萝栽培的群体中时有发生。如叶缘无刺的卡因种出现有刺的植株,或叶片出现没有彩带的全绿叶;有刺的巴厘种也有无刺的变异。许多优良品种(系)都是从芽变中选育出来的。在波多黎各栽培的大果三倍体卡伯宗纳(Cabezona)即是由芽变而来。通过芽变选种,美国从卡因种中选出卡因F200和裔芽少的希路(Hi-lo),马来西亚从新加坡西班牙种中选出罐用良种红黄种(Masmerch);中国台湾省从卡因种中选出台丰1-8号、正常卡因及沙洼等优良品系。
辐射育种
菠萝的自然突变率很低。通过辐射育种可以大幅度增加变异频率,增加选择的机会,一般采用Co60γ射线30000~50000伦琴照射芽苗,5000~20000伦琴照射萌动或未萌动种子,均可使菠萝产生变异。利用这个方法,中国广西农业科学院育出了综合性状较好的4312新品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对有刺品种照射后出现无刺的变异。
遗传研究
果实成熟早晚属数量性状遗传。植株叶缘有刺与无刺性状受单基因控制。叶尖有刺与全叶有刺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刺性状属隐性;因此,菠萝有刺品种为纯合体(同质结合),而叶尖有刺,叶缘无刺的品种为杂合体或纯合体。卡因品种是杂合体,它具有隐性的有刺性状。无性繁殖体的各种芽苗的多少属多基因数量遗传性状。果实风味性状中的含糖量、含酸量等都是以数量方式进行遗传的。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认为,杂种后代含糖量的变异幅度比亲本大,变幅分别为8~24%及9~18%。果肉质地、纤维多少的性状遗传,与亲本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但超亲突变也存在,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培育的57—236果肉连同果心都很爽脆,比父母本均好。
⑺ 菠萝是怎么生长的
菠萝生长是在地上的,通常这种水果是生长在岭南地区一带,温度在25度左右的时候,菠萝生长速度很快,它的根部及叶片在温度和光线照射下,被推动进行快速生长。这样生长环境结出的菠萝,味道会更加的香甜可人。
土壤缺水时菠萝植株有自行调节的功能,降低蒸腾强度、减缓呼吸、节约叶内贮备水分,以维持生命活动;严重缺水时,叶呈红黄色,须及时灌溉,以防干枯;雨水过多,土壤湿度大,会使根系腐烂,出现植株心腐或凋萎。
菠萝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由于根系浅生好气,故以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pH值5~5.5的砂质壤土或山地红土较好,瘠瘦、粘重、排水不良的土壤以及地下水位高均不利菠萝生长。
菠萝原产巴西、阿根廷及巴拉圭一带干燥的热带山地,但未发现真正的野生。大概在公元1600年以前传至中美和南美北部栽培。
由于菠萝的芽苗较耐贮运,因而在短期内,即迅速传入世界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6世纪末至17世纪之间,传入中国南部各地区。世界约有61个国家和地区有栽培,除中国外,以泰国、美国、巴西、墨西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栽培较多。
中国菠萝栽培主要集中在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云南、贵州南部也有少量栽培,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⑻ 菠萝是怎么种植的,在哪可以买到菠萝种
网上或者实体店都可以购买种子。
1、选种
在市场上买一个品相良好的菠萝,叶冠一定要挺直(没有发黄的迹象),果皮最好也是有点绿色的。
2、择时
时间可以选择在春天或是秋天雨季较多,气候潮湿的时候。
3、切苗
把买来的菠萝沿着叶冠处向下2-3厘米处切断(也可以多带点果肉),作为扦插的材料。
4、选盆
准备一个较大的容器,可以是食用油的瓶子(最好透明),装入菜园土,将叶冠放入,再用多余的土壤将果肉埋住。
5、浇水
如果菜园土不够湿润的话,可以浇水至土层2-3厘米处湿润(可以自己掌控)。
6、养护
护理时间为1到2个星期,将容器放在阴凉处,及时补充水分。
7、管理
一个或两个星期后,对比照片观察叶片是否有发黄,原先的叶片是否长长,是否有新叶长出,若有新叶长出,一定就成活了。如果没有,但叶子也没发黄,可以再等一至两个星期,若叶子依旧没有发黄,也是成活了。
(8)菲律宾菠萝怎么生产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套袋
菠萝喜温暖、怕霜冻,应在“小寒”前后套袋护果防寒。菠萝果实套袋一般采用背心袋,便于套牢。套袋时应注意不要将袋弄破,并在袋里加一层纸或布,以利于吸收水分和保湿,同时防止结冰。
实践证明,经过套袋护果处理后的果大且不会裂果,经济价值高;没有套袋护果的果小且有裂果,经济价值低,失去了反季节栽培意义。
2.病虫害防治
菠萝反季节栽培,由于果实成熟时气温较低,病虫害较少。因此,除在种植时防治金龟子幼虫和果实成熟期防老鼠危害外,其余时间可以不用药剂防治,使产品符合无公害要求。
3.适时采收
菠萝反季节种植,植后经过一年的栽培管理,至次年3、4月即可进入收获期,当果实基部有2-3行小果呈黄色、果柄微有皱纹、果在梗上稍倾斜一边时即可采收。菠萝果实采收应分期分批进行,先熟先采。
⑼ 菠萝的生长过程
多年生单子叶常绿草本果树。矮生,高0.5~1m,无主根,具纤维质须根系;肉质茎为螺旋着生的叶片所包裹,叶剑形;花序顶生,着生许多小花;肉质复果由许多子房聚合在花轴上而成。喜温暖,以年均温24~27℃生长最适。15℃以下生长缓慢,5℃是受冻的临界温度,43℃高温即停止生长。耐旱,但仍需一定水分,以1000~1500mm的年雨量且分布均匀为宜。较耐阴,但充足的阳光生长良好、糖含量高、品质佳。对土壤适应性广,喜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pH值5~5.5的砂质壤土或山地红壤较好。
菠萝株高0.7~1.5米,茎短粗,呈褐色,基部有吸芽抽出。根着生茎的周围。叶自茎的上部丛生。穗状花序自叶丛中抽生。果实肉质,似松果状复果,多呈圆筒形;果肉黄色(见图)。栽培品种约有70个,可分为卡因类、皇后类、西班牙类三大类。菠萝冬季生长适温15℃左右。对土壤适应性较广。根好气浅生,有菌根共生,叶背面的气孔和茸毛有贮存二氧化碳的特殊结构,还能阻止水分蒸发,故耐旱,但不耐寒。一般用芽苗繁殖,以冠芽繁殖的植株最优,以吸芽培养的苗次之。施肥期以花前、壮果和果后 3 次为重点,并须增施钾肥。适时摘除冠芽、裔芽和选留吸芽,有利养分集中和果实正常发育。对土壤要求不严。病虫害较少。菠萝果实除鲜食外,多用以制罐头,因其能保持原来风味而受到广泛喜爱。叶纤维可作绳、渔网等原料。
【分布状况】
菠萝广泛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世界重要的水果之一,原产中、南美洲,17世纪传入我国,18世纪已有种植。现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经济栽培,主要产区集中在泰国、菲律宾、印尼、越南、巴西、南非和美国等国。我国是菠萝十大主产国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云南等热区省。
【作用】
菠萝营养丰富,含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含量可高达42mg。此外,钙、铁、磷等含量丰富。菠萝既可鲜食,也可加工成糖水菠萝罐头、菠萝果汁、菠萝酱等。此外,菠萝加工中副产品,可制糖、制酒精、制味精、柠檬酸等。
菠萝作为鲜食,肉色金黄,香味浓郁,甜酸适口,清脆多汁。加工制品菠萝罐头被誉为“国际性果品罐头”,还可制成多种加工制品,广受消费者的欢迎。菠萝中有一种酵素——菠萝蛋白酶,它能溶血栓,防止血栓形成,减少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的死亡率。
【保健食谱】
1.菠萝平鱼 菠萝罐头1个,平鱼1条,柠檬半个,盐1/2小匙, 2大匙, 3小匙。菠萝切小块,平鱼洗净,在鱼的两侧各划两刀,均匀抹上盐,柠檬洗净切半,取半个柠檬榨汁备用,热油5大匙,放入平鱼炸至呈金黄色,盛盘,锅中留1大匙油继续烧热,放入菠萝块及水淀粉、糖煮至浓稠,盛出,淋在鱼上,并挤上柠檬汁即可
2. 果香明虾 明虾2只,菠萝75g,番茄1个,葱1根,姜2片,料酒1小匙,沙拉酱2大匙,浓缩柳橙原汁1小匙,柠檬汁适量,细白糖30g,盐少许。番茄切片摆入盘中,葱切长段,锅中倒水煮开,放入葱、姜、料酒和明虾余烫,捞出明虾泡冷水,烫好的明虾去头、尾摆入盘中,中段去壳,横剖一半,去肠泥,切斜片,菠萝切小片,与虾片分别交叉排在番茄片上,食用时蘸调匀的调昧料即可。
3.菠萝鱼 菠萝1个,带皮鳜鱼肉500g,新鲜豌豆50g。菠萝洗净,削去果皮,切成块备用;鱼肉洗净,在一面剞十字花刀,然后切成方块备用;豌豆洗净,放入锅中煮烂;将鱼肉放入碗中,加入精盐、料酒拌匀,再加入湿淀粉抓匀,然后粘上干淀粉,使花刀分开;将锅置火上,加入花生油加热,下鱼块炸透,以漏勺捞出;另取锅放火上,加适量花生油并烧热,下葱、姜、蒜及菠萝块、青豌豆稍炒,再放人番茄酱、白糖、料酒、精盐、味精和水,煮沸,以湿淀粉勾芡;油锅烧热至油沸腾,在盛汁的锅内加入沸油氽汁,后加入鱼块,翻炒几下便成。本肴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功效。适用于气血虚弱,胃弱食少,脾虚泄泻等病症。
4.菠萝鸡丁 适量菠萝去皮切块,鸡腿肉切丁,用盐、酱油腌拌,热油锅爆香葱、 姜,加入菠萝及青椒块,再将鸡丁倒入拌炒熟,淋上水淀粉即可。
5.菠萝苦瓜鸡 鸡半只洗净剁成小块,苦瓜去籽后切大块,菠萝、姜切片备用,煲中放入所有材料后,炖40分钟即成。
6.菠萝杏仁冻 菠萝罐头500g,甜杏仁100g,白糖250g,冻粉适量,杏仁精少许。将杏仁用开水稍泡后,捞出去皮剁碎,磨成浆,过滤去渣;菠萝切成小片状;冻粉放入碗中,加入适量清水,上蒸笼蒸化后取出,过滤去渣;将锅放火上,倒入杏仁浆,加入冻粉,用旺火煮沸,然后放入杏仁精,搅匀后盛入碗内,晾凉后装入冰箱冷冻;原锅洗净放火上,加入适量清水、白糖,煮沸后装入盆中,晾凉放入冰箱冷冻,然后取出待用;将杏仁冻切成菱形块,放入冰糖水中,撒入菠萝片即成。本食具有润肺止渴,养胃生津的功效。适用于肺虚燥咳,胃燥津伤;口干口渴,暑热烦渴,大便燥结及慢性气管炎、咽炎等病症。无病者食之,有滋补强壮之功。
7.菠萝汁 取菠萝捣烂绞汁,每次半茶杯,凉开水冲服。具有清热生津之功效。
8.菠萝饮 鲜菠萝果肉250g,食盐少许。先将菠萝果肉洗净,切成3厘米见方果丁,榨取果汁备用;取一大口杯,盛人凉开水100ml,加入菠萝汁、食盐,搅匀后服用,每日2次。此饮具有清热解渴,除烦的功效,适用于虚热烦渴之症。糖尿病患者饮用大有裨益。
9.菠萝膏 鲜菠萝3个,鲜蜂蜜1500ml。将菠萝洗净并削去外皮,切成3厘米见方果丁,榨取果汁备用;将果汁倒入砂锅,用文火煎,直至果汁变调后,加入蜂蜜,拌匀成膏状即成。每日早晚各服约100g。本膏具有健脾益肾的功效,适用于脾肾气虚,消渴,小便不利等病症。
10.菠萝奶汁 西瓜去皮及籽,切小块,菠萝去皮切小块,放入果汁机中加入西瓜块打匀成汁,滤出果渣,倒入杯中。杯中加入牛奶充分搅拌均匀。再加入柠檬汁和蜂蜜调昧即可。
【繁殖】
菠萝植株适应性强,耐瘠、耐旱,病虫害较少,是新垦山地的重要先锋作物,易栽培,产量高,还可间作,是南方丘陵山地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使农民致富的好树种。
菠萝亩栽3800~4000株,需苗量大,常用整形素催芽繁殖、营养体繁殖和组织培养3种方法。催芽时间与方法:5~11月选具40厘米长的绿叶,通常卡因类40张叶,菲律宾品种35张叶的植株。每株用250毫克/升乙烯利加1%尿素与0.5%氯化钾混合液25毫升灌心催芽,处理后第5天和第12天分别再用1200~1500倍和600倍~750倍整形素溶液25毫升灌心。营养体繁殖,常用小苗培育,即利用田间的小顶芽、小托芽、小吸芽和果瘤芽分类假植于苗圃培育后出国。利用采果后留在果柄上的小托芽生长培育成苗,利用老茎切块繁殖和更新地老茎繁殖。组织培养育苗,用Ms培养基,在室温30℃、光照12小时或自然光照培养室内培养。
菠萝优质丰产的技术要点:一是选好园地,选坐北朝南,阳光充足、水源丰富、交通方便之地作商品生产基地。二是科学种植,种前,对瘠薄土壤进行改良,施足基肥;选壮苗种植。密度,卡因类亩栽3000~4000株,皇后类4000~5000株。三是种后加强肥水管理,施肥量,广西每亩施氮42.2公斤,施磷26.8公斤,施钾38.5公斤,N∶P2O5∶K2O=1∶0.62∶0.9;施肥时期,通常12月~翌年2月抽蕾前施促蕾肥,采果后7~8月施壮芽肥;在促蕾肥、壮芽肥之间施壮果催芽肥;每年4、6、7、9月各施一次叶面肥,5、8月各2次追肥,用1%尿素加0.5%硫酸钾溶液;采果后施基肥。水分管理要及时排灌,防涝抗旱。四是做好其他各项管理,如为不影响果实生长发育,应适当的除芽和留芽;为促花要进行催花;为提高果实重量和品质要喷果,在小花全部谢花后,用50毫克/升赤霉素加0.5%尿素液喷果,过20天喷第二次,喷70毫克/升赤霉素加0.3%尿素液。为使果实成熟一致,果实发育到七成熟时,用乙烯利300毫克/升喷果催熟。
危害菠萝较严重的侵染性病害主要有心腐病、黑腐病、小果褐腐病;非侵染性病害有日灼病、缺素症。害虫有菠萝粉蚧、中华蟋蟀和蛴螬等。
【种类及品种】
通常菠萝的栽培品种分4类,即卡因类、皇后类、西班牙类和杂交种类。
卡因类又名沙捞越,法国探险队在南美洲圭亚那卡因地区发现而得名。栽培极广,约占全世界菠萝栽培面积的80%。植株高大健壮,叶缘无刺或叶尖有少许刺。果大,平均单果重1100克以上,圆筒形,小果扁平,果眼浅,苞片短而宽;果肉淡黄色,汁多,甜酸适中,可溶性固形物14%~16%,高的可达20%以上,酸含量0.5%~0.6%。为制罐头的主要品种。
皇后类系最古老的栽培品种,有400多年栽培历史,为南非、越南和中国的主栽品种之一。植株中等大,叶比卡因类短,叶缘有刺;果圆筒形或圆锥形,单果重400~1500克,小果锥状突起,果眼深,苞片尖端超过小果;果肉黄至深黄色,肉质脆嫩,糖含量高,汁多味甜,香味浓郁,以鲜食为主。
西班牙类植株较大,叶较软,黄绿色,叶缘有红色刺,但也有无刺品种;果中等大,单果重500~1000克,小果大而扁平,中央凸起或凹陷;果眼深,果肉橙黄色,香味浓,纤维多,供制罐头和果汁。
杂交种杂交种是通过有性杂交等手段培育的良种。植株高大直立,叶缘有刺,花淡紫色,果形欠端正,单果重1200~1500克。果肉色黄,质爽脆,纤维少,清甜可口,可溶性固形物11%~15%,酸含量0.3%~0.6%,既可鲜食,也可加工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