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菲律宾果蝠的形态特征
菲律宾果蝠金发碧眼,脸上间断长有灰白色条纹,看起来更像是一只狐狸,因此它也被称为狐蝠或“民都洛岛条纹脸果蝠”。狐蝠类最有名的是果狐,主要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到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热带岛屿上,也是蝙蝠中最大的种类。雄性果蝙的总身长约为340-343mm, 雌性果蝙的总身长约为336-338mm。
㈡ 菲律宾最奇特的动物
菲律宾最奇特的动物列举如下:
1、巴拉望大胡子猪
这种长着翅膀的生物带有侧向的管状鼻孔,是你所能找到的最奇怪的蝙蝠之一。菲律宾管鼻果蝠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菲律宾管鼻果蝠尽管有独特且类似外星人的面孔,但只以野生无花果和昆虫为食。
与其他物种不同,菲律宾管鼻果蝠更喜欢栖息在树上而不是洞穴中。但是,这种独特的特征也阻止了它们的繁衍。人类对森林的不断破坏,不断威胁着这些依赖雨林生存的野生动物们。
㈢ 菲律宾果蝠的利弊
爱吃果子的果蝠有利有弊
翼手目是真正能飞行的哺乳动物,其中大蝙蝠以水果和花蜜为食,故俗称果蝠,狐蝠是果蝠的一个科。
狐蝠科蝙蝠主要分布在旧大陆地区,仅有少数种类能发出超声波,其他种类则依靠视觉和嗅觉寻找食物,包括果实、植物的花、花蜜或花粉。在热带或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果蝠在取食的同时,也扩散种子和传播花粉。事实上,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原始森林里,大多数热带植物的幼苗在亲本树冠下根本无法正常发育,一些母树甚至产生毒素阻止其幼树成熟。因此,植物种子必须传播到远离亲本的地方才能保证种群的繁衍和扩散。
果蝠采食水果时往往将果实带到远离母树的地方,果核或未经消化的种子随之被扩散,许多种类的果蝠可以将种子扩散到至少十几公里的范围内。因此,在森林系统更新、衰退、生境恢复,以及对稳定生态系统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但是,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果蝠分不清哪些是野果,哪些是栽培果,也毫不客气地摄食人类辛辛苦苦栽种的水果。目前,我国华南地区大面积栽植龙眼和荔枝。当地的一种果蝠——棕果蝠的适应能力很强,繁殖速度快,个头比较大,给一些地区的龙眼和荔枝种植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㈣ 菲律宾果蝠的生活习性
有些种类喜好独居,有些则集群居住。大多数果蝠栖息在树林里的开阔地,但有些也栖息于山洞、岩石或者建筑物中。
㈤ 菲律宾果蝠的介绍
鬃毛利齿狐蝠(Acerodon jubatus),又名菲律宾果蝠,是一种稀有的狐蝠科,且是世界上最大型的蝙蝠。它们正处于濒危状态,有可能因猎杀而灭绝。鬃毛利齿狐蝠是夜间活动的,翼展最少阔1.5米,重约1.2公斤。它们可以飞行达40公里来觅食,主要吃多种的果实,尤其是无花果。由于它们专吃果实,可以帮助传播种子,对森林的重植有很大贡献。菲律宾政府正有计划保育鬃毛利齿狐蝠,免受灭绝的威胁。它们的数量曾逾千只,但因失去栖息地及遭猎杀而大幅减少。
㈥ 果蝠的生活习性
菲律宾有九种食果蝠,主要栖息于原始森林里,高度依赖森林中的植物资源为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因此,人类开发森林以作为农垦地,或过度利用森林的天然产物都会严重影响栖息
菲律宾果蝠在森林中动物(包括狐蝠)的族群量与生存繁衍;反过来说,森林中食果性动物种类与数量的锐减亦会影响当地森林植物种类的分布与拓殖。Utzurrum(1995)曾在菲律宾原始森林对食果蝠资源利用型式进行研究,来证明食果蝠与当地森林的相关性与重要性。研究方法以调查被食果蝠利用的植物种类、利用的部位与型式,再借由种子散布的型式(seedshadowpatterns)与种子萌发试验(seedgerminationtests)来评估食果蝠取食果实后,对种子的播迁造成的可能结果与重要性,结果发现,在 22 种被取食的植物种类中,有 11 种属于桑科榕属,另 11 种属于 7 个科。其中,54.5% 的果实为绿色,22.7% 为橙至鲜红色,18.2% 为深红至暗紫色,只有一种为暗黄棕色。并非所有的食果蝠取食所有的果实种类,不过,不同种间重叠性相当高。由观察两种榕属种类在四条调查之穿越线所得到种子密度与距离发现,不同种的蝙蝠有不同的种子播迁型式:大型食果蝠主要在树上直接将果实取而食之(sitandfeed),残果与种子绝大部分掉落于树下或接近处;而中小型的食果蝠则会在果树间表现出一种〝往往返返(shuttling)〞的行为,通常会暂栖于树上,取得果实后会移至他处食用,因此,其残果与种子大多散落于离母株树种较远的地方。另外,种子萌芽试验发现:排遗中种子的萌芽率最高,达 71.7%,自嘴中喷出残果的种子次之,为 47.7%,而直接取自果实内之种子则最低,仅 32.5%。 可见许多种子必须由果蝠取食,经其消化道排出后,始有较高的萌发率。由上可见,菲律宾食果蝠的食性相当广泛,几乎所有的种类都是广食者(generalist),不只取食一、二种果实。然而,不同种的食果蝠对于果实的选择重点有别,果树高度以及单位面积(如一棵树)里可获得之果实密度对长距离飞行而至进行〝坐而食〞的大型食果蝠而言较为重要。而往返频繁的中小型食果蝠则以果实的颜色(能量多寡)为选取对象。因此,大型食果蝠所食用的果实多为绿色或暗色,而中小型食果蝠则以鲜艳颜色、含较高之蛋白质、脂肪、糖份的果实为主。不过,不论它们是采取何种觅食策略,理论上每一次造访所得到的能量一定多于能量的耗费。此外,不同体型的食果蝠所采取的觅食策略,对于种子的传播贡献亦有所不同。较小型的食果蝠对于局部区域的种子散播有重要的影响,而较大型的食果蝠虽然大部份的残果、排遗都掉落在树下,但是由于其长距离的飞行能力,即使只是少数的个体会在飞离母树后始排遗,已足够对大型植物种子长距离的播迁有决定性之影响。因此,不论体型大小、觅食选择与策略如何,菲律宾的食果蝠群对当地广大而多样性的热带森林之形成与维系贡献良多。
㈦ 小果蝠吃什么
脊椎动物,哺乳纲,翼手目,大蝙蝠亚目。体型较大,第1、2指均有爪。眼大,尾较短,不为皮膜所包被。在黎明和黄昏出觅食果实和花蕊中的汁液,对果树造成一定的危害。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我国的种类不多,仅限于华南各省。
翼手目属于哺乳动物纲,是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包括大约1000个物种。翼手目分为小蝙蝠亚目和大蝙蝠亚目,小蝙蝠亚目的成员俗称蝙蝠,使用回声定位,主要捕食昆虫;大蝙蝠亚目只有一个科——狐蝠科,包括42属173种,都不使用回声定位,主要吃水果,故被称作果蝠。狐蝠科的42个属中又专有一个狐蝠属,包括59种,被称作狐蝠或飞狐。
果蝠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西起印度洋西部诸岛(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科摩罗群岛)、喜玛拉雅南部的巴基斯坦、印度,穿过东南亚、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以及太平洋东南部诸岛,东到澳大利亚,都有它们的分布。一些种类的果蝠只分布于岛屿,另外一些则分布较广。果蝠形态多样、大小不等,体重从300克到1公斤多,翼展范围6厘米至1.7米,是蝙蝠中个体最大的类群。果蝠还以植物的花和花粉为食,栖息于树上或洞中。果蝠可进行长距离的飞行,据报道,印度大狐蝠的飞行距离可达2000公里。一些种类的果蝠由于取食的需要而不断改变栖息地,所以种群数量难以估计。
迄今为止,我国共纪录有11种果蝠(其中4种属于狐蝠属),它们分别是:棕果蝠、抱尾果蝠、琉球狐蝠、泰国狐蝠、马来大狐蝠、印度大狐蝠、犬蝠、短耳犬蝠、球果蝠、大长舌果蝠和安氏长舌果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