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温姓人们有知道“”属于那一支温姓人的族谱吗
现在山东一带的温姓据说是菲律宾后裔,是菲律宾王子来中国带来的随从在王子去世后为他守墓,日后与周遍中国人结合杂居,留下温姓!
‘贰’ 如果是安和温两个姓氏,很可能是菲律宾皇室的后裔吗
明成祖朱棣执政期间,国家政通人和,国力强盛,开创了永乐盛世的局面。在位第三年,派遣郑和率领海船出使大西洋和印度洋等沿海国家和地区。
到了满清时期,这些东王后人仍然受到十分热情的款待,继续享受特权。用安、温两姓以中国籍苏禄人的身份正式入籍中国德州,成为中国大家庭的一员。
清朝末期,受迫于清朝的内忧外患,这支族群被迫离开,向其他地区迁移。
2017年,苏禄东王的后裔,来到德州祭拜祖先赴华600周年。
‘叁’ 各国王室都姓什么
大部分的王室成员都没有姓氏,他们为世人所知完全是透过他们头衔——×国王,×王子,×公爵。到终于有必要出现姓氏时,一切已经太迟了。英国王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得不“发明”出“温莎”这个姓氏。德意志共和国对他们的过气王子还算守信用,将王室的头衔换成为他们的姓氏:巴伐利亚王子、乌特姆贝尔(Wurttembery)公爵、黑森(Hessen 伯爵,就成了德国王室成员的姓。另外,希腊、挪威和丹麦家族的王室成员,依然没有姓氏.
这就要联系欧洲具体的历史政治来谈了:
欧洲王室,是一个时代的错误,是一个处于十字路口的特权阶级,抑或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国家象征?过去,英国、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丹麦、比利时这些欧洲君主制国家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
中世纪时期统治者蓬勃发展成了一个契机,在一个全新的游戏场上,无名小卒荣升为一国之君。初期这些新君由选举产生,一旦他们的王朝建立起来,其首要任务就是将自己变成世袭的君主。一旦手中有了实权,他们就要将权力合法化,通过一小撮天才辅助,这些新君发明出“君权神授”。神学家指天发誓,赋予他们王冠完全是上帝的意愿。获得宗教的认可无疑为结束争论增添了筹码。
很长的一段日子里,欧洲只有一个皇帝——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只有他才可以戴皇冠,并享有“陛下”(Majesty)的头衔。皇帝之下是国王,国王只能戴王冠,被称为“殿下”(Highness)。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自恃羽翼已丰,于是昭告天下,他是“自己国家的皇帝”。弗朗索瓦一世为自己打造了一顶皇冠,要求臣民尊称他为“陛下”。风起云涌,其他国王竞相仿效,但他们在争论谁先谁后的过程中反目成仇,最终导致战争频频爆发。在权力得到巩固后,这些国王开始培植专制主义,通过残酷的手段开拓出现代的欧洲.
欧洲历史上,除了严守中立的瑞士,近似于君主共和国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外,君主制其实是政治体制的不二选择。如果一个王朝灭亡或者一个国家宣布独立,这在19世纪经常发生,那么,人民就会直截了当地放眼国外,寻找一位新王子登基为王。
因此,除了最老的王朝——法兰西家族,和最年轻的王朝——塞尔维亚的Karadjordjevic,欧洲主要的王朝都有外国血统。法国波旁王朝统治过(意大利)帕尔马公国,之后又统治两西西里王国,还有西班牙现任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也是波旁王朝的后裔。Benelux(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全称)王国和巴尔干王国一样,都隶属于日耳曼家族。而从人丁兴旺的萨克斯-科堡家族(创造了欧洲帝王史的家族)中走出来的,不仅有维多利亚女王心爱的丈夫,还有后来的比利时和保加利亚国王。伊丽莎白女王的丈夫和我一样,都属于希腊家族成员,但希腊家族最初也根本不是希腊人。
现在的王室的姓氏也是现代才有君主自己取或沿用先辈的.
英国:姓氏 温莎,-------------------- 现任女王伊利莎白二世。
瑞典:姓氏 古斯塔夫,---------------- 现任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
挪威:姓氏 不详,-------------------- 现任国王哈拉尔五世
丹麦:姓氏 格吕克斯堡,-------------- 现任女王玛格利特二世
列支敦士登:姓氏 不详,-------------- 现任大公汉斯-亚当二世
卢森堡:姓氏 不详,----------------- 现任大公 不详
荷兰:姓氏 奥兰治,------------------ 现任女王贝雅特丽丝二世
比利时:姓氏 不详,------------------ 现任国王阿尔贝二世
摩纳哥:姓氏 不详,------------------ 现任国王阿尔贝二世(与比利时国王同名)
西班牙:姓氏 波旁,------------------ 现任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
‘肆’ 谁知道安姓的由来啊我愿出100分,来者都有分分.
安姓
一、姓氏来源
1、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子孙世代姓安。
2、出自他姓或赐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另有唐时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3、以国名为氏。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二、郡望堂号
【郡望】
凉 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省张家川)。
姑 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十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晋义熙二年(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檀进驻姑臧,四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八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439)北凉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经典。
武陵郡:汉置武陵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县以南)。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望出姑臧、河内。
【堂号】
安姓主要以“济世堂”为堂号。
三、历代名人
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
安 清:字世高。安息国太子。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语,念经修行。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国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定居下来后,为了传教的需要,他又工读汉语,通晓汉语,译梵本为汉语,译《修行道地经》等30余部,皆属小乘。
安同:曹魏时辽东人,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安金藏: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为太常寺乐工。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后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动,不疑李旦。
安禄山:(703—757),营州柳城(在今辽宁朝阳)人,原名轧荦山,本姓康。母为突厥人,后因其母嫁与胡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他懂蕃语,身体魁伟,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养以为子,后升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742年升为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天宝三年兼范阳(治所在今北京)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天宝十年又兼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他身兼三镇节度使,私下培植胡将,蓄养战马,笼络汉族失意文人,最后拥有精兵15万,号称20万。他深知唐朝统治者的腐败,又为和杨国忠争权,于755年冬在范阳起兵反唐,举兵南下,攻下重镇洛阳。756年,于洛阳称大燕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后举兵西进,破潼关下长安,大肆杀戮。757年,因欲立安庆思为太子,被其长子安庆绪杀死。
安重荣:五代时朔州(今属山西省)人,初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后石敬瑭降契丹,自称儿皇帝,重荣以此为辱,遂起兵声讨石敬瑭,次年因战败而身亡。其子安德裕从小被其部下秦习所收养,喜好读书,博贯文史,精《礼》、《传》,后于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 民:宋代陕西长安(今西安一带)人,着名石匠,当时着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两酬金,为人称颂。
安俊:宋代名将,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人称长髯太保。久在边地,羌人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
安 熙:元代藁城(今属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钓,着有《默庵集》五卷。
安 伸: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着有《柱史草》等。
安 盘:明代嘉定州(今属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给事中,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除名。着有《颐山诗话》二卷。
安大嵬:明代云梦(今属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学好古,精纬候。安传:明代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万历年间中举,累迁刑部郎中,出知卫辉府。着《蛩音集》。安希范:江苏无锡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着《天全堂集》。
安维峻:甘肃省秦安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编修。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着书。安维峻直言敢谏,曾被慈禧革职,后又启用,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着有《四书讲义》、《诗文集》。清光绪十九年(1893),一份满纸义愤、铁骨铮诤的奏疏,从东南沿海的福建直抵大清王朝的金銮大殿,如同万钧雷当空炸裂,顿时朝野震惊,因为这份奏疏的刀锋,直逼权倾一时的直隶总督大臣李鸿章和恩威并重实握皇家大权的慈禧太后。这份奏疏就是威震天下的《请诛李鸿章疏》,上疏者便是被誉为“陇上铁汉”的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甘肃秦安神明川(今西川乡农民村)人安维峻(字晓峰,号阿道人,生于1854年,卒于1925年)。
俗语道:“乱世出英雄”。但窃以为“乱世见英雄”这句话放在安维峻身上,方见其英雄真本色。
幼年时,安父因三次乡试不第,遂绝意不仕,一心在家耕作,兼授子侄功课。安维峻自小便受到其父的严格教育,同治十二年(1873),他十九岁时,应试考取第一名,得拔贡生,以七品小官在刑部供职。光绪元年(1875)8月,左宗棠以陕甘总督资格,监试陕甘分闱后的甘肃第一次乡试,应试者3000余人,安维峻考取第一解元,光绪六年(1880)朝考为进土,选翰林院庶吉生,三年后,授编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
此时的中国,当政者昏馈无能,软弱又自负。为臣者欺上瞒下,唯求一己之富贵和荣华阿谀奉承,买官鬻爵,偷机钻营,谁愿负国家之重轭?谁又愿承民众之艰?况且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是心向主战的光绪皇帝,还是主和的慈禧李鸿章之流,成为区分朝臣有无道义之心的风向标。福建道监察御史这一六品官职,是安维峻任翰林院编修十年后方才被授得,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以鲜有的勇气和刚直,在短短的十四个月的任期内,连续六十五道上疏,直言谏诤。其中最着名的就是《请诛李鸿章疏》:“李鸿章平日挟外洋以自重,固不欲战,有言战者,动遭呵斥,闻败则喜,闻胜则怒。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欲食他鸿章之肉。而又谓和议出自皇太后,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臣未敢信。何者?皇太后既归政,若仍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最后,义正严辞地提出要将“倒行逆施,接济倭贼”的李鸿章“明正典型,以尊主权而平众怒”。如此直呈国情、代言民意的奏疏一俟入宫,其结果可想而知。恼羞成怒的慈禧一道令下将安维峻交由刑都严惩,后经光绪皇帝曲意回护,方得幸免一死。安维峻因此遭革职,被发往张家口补过赎罪。但由此愤书一呼,安维峻“声震中外,人多荣之,访问者萃于门,饯送者塞于道,或赠以言,或咨以赆,车马饮食,众皆为供应。抵太所,都统以下皆敬以客礼,聘主讲托才书院”(《清史稿》)。
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鸿章签订卖国的《中俄条约》,流放中的安维峻痛情难禁,连睡梦中都发出“此疏纵死必上”的呼喊,尔后又奋笔写下他刚直不阿的长吟:
国贼讨未成,遗恨长终石。
他生犹谏官,衮阙吾其补。
后来也有一身铁骨热血的鲁迅先生盛赞他是“中国的脊梁”。光绪二十五年(1899),也就是遭流放五年后,安维峻被释回乡,先在陇西南安书院主讲,后于家乡办学修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应聘总纂《甘肃新通志》共100卷81册。辛亥革命前夕,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撰写《四书讲义》四卷。宣统三年(1911),复归故里,在此期间,也就是他的余年里,整理刊印了《谏垣存稿》四卷、《望云山房诗集》三卷、《望云山房文集》三卷等诗文集。
民国十四年(1925),安维峻终老于家乡柏堂山庄,享年七十二岁。《清史稿》载:“维峻祟朴实,尚跤履,不喜为博辨,尤严义利之分。归后退隐柏堂,杜门着书,隐然以名教纲常为己任。每谈及世变,辄忧形于色,卒抑郁以终。”——个刚正耿直一生的人,抛却身家性命而不顾、勇赴于国难的人,一个热血的人,面对满目疮痍、战伐四起的山河城垣,怎会安然阖目?
安公卒难瞑目,也是他身上那铁骨鸣响下已、热血难以冷却的结果,这不免让人想起宋代陆放翁的警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安鸿勋:清江苏金匮(今常熟)人,官训导,善行草书。
安 昶:清江苏金匮人,喜临摹古帖,尤善草书。
安文钦:陕西绥德人,清末秀才,抗战时期积极与八路军合作,建国后,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称为“陕西四老”之一。着有《满腹牢骚记》。
安子介:浙江定海人,1912年6月出生,2000年6月去世。1 9 3 8 年赴港。1 9 4 2 年后曾在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工作。1 9 4 9 年在香港定居。1 9 5 0 年与人合办中南公司、华南漂染厂。1 9 6 9 年成立香港南联实业有限公司。1 9 7 0 年至1 9 7 4 年任港英立法局议员。1 9 7 4 年后任港英行政局非官守议员,并任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副主席、贸易发展局主席、训练局主席,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及棉纺业同业公会主席。1 9 7 6 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 9 8 6 年后任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名誉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港事顾问。1 9 9 3 年3 月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南联实业有限公司主席、名誉主席。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四、【安姓宗祠通用联】
〖安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轩辕;
望出武陵。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
才堪济世;
学足通经。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辽东人安同,性格端庄来谨,有济世之才,为道武帝所器重。太武年间被封为高阳公,历任征东大将军,冀州、青州刺史。为官严明,长于校练,一时为人称颂。下联典北宋初朔州人安德裕,字益之,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儿子。安重荣因不满高祖石敬瑭向契丹自称“儿皇帝”而反晋,被杀,其属下秦习把安德裕藏匿养大。他幼年时就喜欢笔砚一类文具,读书后,博贯文史,尤其精于《礼》、《传》。北宋开宝初年进士,官至金部郎中,出任睦州知州。着文集四十卷。
仙人食枣;
乐工剖心。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方士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下联典指唐代长安人安金藏,在太常寺任乐工。当时有人诬告太子李旦(武则天的四儿子,后为睿宗)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追查。安金藏说:“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剖心来表明太子不反。”说完便抽出佩刀自剖其胸,肠子冒出来而倒地,经抢救后苏醒。武则天听说后,马上下令停止追查,睿宗景云年间,安金藏官右骁卫将军,封代国公。
长髯太保;
千岁老翁。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将安俊,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久在边地,羌人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下联典指战国时琅玡乡阜人安期生,卖药海上,受学于河上丈人。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夜,赐以金璧,值数十万,出阜乡亭,皆置之而去。后始皇遣人求之,不可得。
耻为夷子;
洗此胡儿。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晋·安重荣。下联典指唐·安禄山。
河内世泽;
琅琊家声。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安期生,琅琊人。
-----------------------------------------------------------------
〖安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画超溪径外;
诗在颐山中。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画家安广誉与明代进士安盘二人的事典。
-----------------------------------------------------------------
〖安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端溪石砚宣城管;
王屋松烟紫兔毫。
——安鸿渐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安鸿渐《题杨少卿书后》诗句联。
石刻二字蕴厚意;
胸剖一刀揭沈冤。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长安石工安民,熙宁间颁蔡京所书元佑党碑,刻石于州县,民被役。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闻者愧之。下联典指唐代右骁卫将军安金藏,长安人。在太常工籍,时唐睿宗为皇嗣,被诬谋反,武后命治罪。金藏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肠出。武后感动,不疑皇嗣。命医治愈其伤。后为右骁卫将军。
安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博通群史,荣居司马;
屡建宏功,耻同禄山。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金部郎中安得裕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人安袍王的事典。五、迁徙分布
安息国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后,分居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肃、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后安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繁,烽烟四起,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安姓也不外其列。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故南迁安姓,多出甘肃支脉。此期,北方安姓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却也有发展。三国曹魏有安同,辽东人,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曾以高官佐辅曹家王室,晚年又大兴寺塔,其族大支多,甚为兴旺。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阳,后渐与汉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后,安姓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唐代有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县)的胡人,本康姓,因父死随母改嫁而姓安,由此,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脉。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压,安姓分逃于各地。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南下,致使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由此,中原人士大举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携家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明清时期江苏无锡、金匮多安姓。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闽、粤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台,进而徙于新加坡等国家。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安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
‘伍’ 欧洲各国王室的姓氏
大部分的王室成员都没有姓氏,他们为世人所知完全是透过他们头衔——×国王,×王子,×公爵。到终于有必要出现姓氏时,一切已经太迟了。英国王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得不“发明”出“温莎”这个姓氏。德意志共和国对他们的过气王子还算守信用,将王室的头衔换成为他们的姓氏:巴伐利亚王子、乌特姆贝尔(Wurttembery)公爵、黑森(Hessen 伯爵,就成了德国王室成员的姓。另外,希腊、挪威和丹麦家族的王室成员,依然没有姓氏.
这就要联系欧洲具体的历史政治来谈了:
欧洲王室,是一个时代的错误,是一个处于十字路口的特权阶级,抑或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国家象征?过去,英国、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丹麦、比利时这些欧洲君主制国家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
中世纪时期统治者蓬勃发展成了一个契机,在一个全新的游戏场上,无名小卒荣升为一国之君。初期这些新君由选举产生,一旦他们的王朝建立起来,其首要任务就是将自己变成世袭的君主。一旦手中有了实权,他们就要将权力合法化,通过一小撮天才辅助,这些新君发明出“君权神授”。神学家指天发誓,赋予他们王冠完全是上帝的意愿。获得宗教的认可无疑为结束争论增添了筹码。
很长的一段日子里,欧洲只有一个皇帝——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只有他才可以戴皇冠,并享有“陛下”(Majesty)的头衔。皇帝之下是国王,国王只能戴王冠,被称为“殿下”(Highness)。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自恃羽翼已丰,于是昭告天下,他是“自己国家的皇帝”。弗朗索瓦一世为自己打造了一顶皇冠,要求臣民尊称他为“陛下”。风起云涌,其他国王竞相仿效,但他们在争论谁先谁后的过程中反目成仇,最终导致战争频频爆发。在权力得到巩固后,这些国王开始培植专制主义,通过残酷的手段开拓出现代的欧洲.
欧洲历史上,除了严守中立的瑞士,近似于君主共和国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外,君主制其实是政治体制的不二选择。如果一个王朝灭亡或者一个国家宣布独立,这在19世纪经常发生,那么,人民就会直截了当地放眼国外,寻找一位新王子登基为王。
因此,除了最老的王朝——法兰西家族,和最年轻的王朝——塞尔维亚的Karadjordjevic,欧洲主要的王朝都有外国血统。法国波旁王朝统治过(意大利)帕尔马公国,之后又统治两西西里王国,还有西班牙现任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也是波旁王朝的后裔。Benelux(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全称)王国和巴尔干王国一样,都隶属于日耳曼家族。而从人丁兴旺的萨克斯-科堡家族(创造了欧洲帝王史的家族)中走出来的,不仅有维多利亚女王心爱的丈夫,还有后来的比利时和保加利亚国王。伊丽莎白女王的丈夫和我一样,都属于希腊家族成员,但希腊家族最初也根本不是希腊人。
现在的王室的姓氏也是现代才有君主自己取或沿用先辈的.
英国:姓氏 温莎,-------------------- 现任女王伊利莎白二世。
瑞典:姓氏 古斯塔夫,---------------- 现任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
挪威:姓氏 不详,-------------------- 现任国王哈拉尔五世
丹麦:姓氏 格吕克斯堡,-------------- 现任女王玛格利特二世
列支敦士登:姓氏 不详,-------------- 现任大公汉斯-亚当二世
卢森堡:姓氏 不详,----------------- 现任大公 不详
荷兰:姓氏 奥兰治,------------------ 现任女王贝雅特丽丝二世
比利时:姓氏 不详,------------------ 现任国王阿尔贝二世
摩纳哥:姓氏 不详,------------------ 现任国王阿尔贝二世(与比利时国王同名)
西班牙:姓氏 波旁,------------------ 现任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
‘陆’ 苏禄国东王墓的其他信息
温姓(回族)
回族温姓,出自明朝时期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东王巴都葛.叭答剌(译音)之子温喀刺(译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温氏,源出明朝时期融入回族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温喀刺及后裔。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等三王率其属及随从头目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来燕京访问,东王因病逝世于今山东德州,留王妃及次子温塔刺和三子安都鲁守墓并定居中国。后因其皆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近同于回族,后来便融入了回族当中。
雍正九年(1731年),当时的苏禄国王苏老丹来中国访问,途经德州时瞻拜东王墓,东王第8代孙温宗楷、安汝奇向其提出加入中国籍的请求。苏禄王苏老丹到京后立即折奏清廷,很快得到清朝的批准,并取两位王子名字的第一个字:温、安为姓入籍中国,温塔刺取名字首音为汉姓温氏,安都鲁取名字首音为汉姓安氏。
安姓(回族)
回族安姓,明朝时期来中国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东王巴都噶·叭喀刺(译音)的第三子巴都噶·安都鲁(译音),其后裔融入回族,也取汉姓为安氏。
‘柒’ 安姓是谁的后裔
一个是安息(伊朗)
二 中亚的栗特人
三是菲律宾吕宋国王后裔(分布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
可能来自中亚河中地区(昭武九姓),包括安、康,可能是栗特人,带高加索血统了
隋 唐 西域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国”,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九国。相传九国的祖先是月氏人(最东部的印欧人)
昭武九姓
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10多个小国的总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昭武一词的语源,尚无定论。《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而以东安国、毕国、捍、那色波附于其间,曹国又分为东、西、中三国。另据《北史》、《隋书》,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根据《隋书》,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
6世纪中期昭武诸国相继臣属西突厥。7世纪中期归附唐朝,受安西都护府统辖。同时开始遭受阿拉伯帝国侵袭。多次向唐朝求援,接受唐朝赐封的王号,反抗阿拉伯帝国。8世纪下半叶诸国逐步消亡。昭武诸国概况如下:
康国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是昭武九姓的中心。大臣3人,共掌国事。兵马强盛,多是赭羯(意为战士)。唐高宗永徽时以其地为康居都督府,授其王拂呼缦为都督。696年(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封其大首领笃娑钵提为康国王。712年大食破其城国,国王乌勒伽投降并缔结条约,但于719年(开元七年,回历百年)复上表请唐助其反抗大食。744年(天宝三载)唐封其子康国王咄曷为钦化王。
米国 米国治钵息德城(今片治肯特),与康国关系密切。642年(贞观十六年)为西突厥所破 。654年(永徽五年,回历33年)为大食所破。658年(显庆三年)以其地为南谧州,授其君昭武开拙为刺史。718年(开元六年)二次遣使来唐的米国王当即片治肯特领主迪瓦什蒂奇,于722年被大食人所俘,旋被杀。731年康国王乌勒伽请唐封其子默啜为米国王。744年唐赐米国王为恭顺王。760年以后片治肯特废弃。
曹国 西曹治瑟底痕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伊什特汗),与康国关系密切。731年(开元十九年 )唐封康国王乌勒伽之子咄喝为曹国王。天宝三载赐曹国王为怀德王。中曹治迦底真城(在今撒马尔罕西北之凯布德)。东曹首府布恩吉卡特,一说在今乌勒提尤别,一说在乌勒提尤别西南之沙赫里斯坦。722、740年曾屈服于大食人。但直到752年(天宝十一载)尚上表唐朝请击黑衣大食。
何国 何国在今撒马尔罕西面。永徽时以其地为贵霜州,任何国君为刺史。
安国 安国在今布哈拉地区。唐显庆时为安息州,任安国王为刺史。其王别顿之遗孀可敦在7世纪下半叶多次抗击大食入侵。其子安国王笃萨波提一度被篡位,709~710年由大食埃米尔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重立笃萨波提为王,但719年(开元七年)笃萨波提向唐上表乞师以抗大食,后被大食人所杀,其子屈底波曾遣使来唐,751年为大食人所杀。阿悉兰在位7年,被大食哈里发下令杀死,其兄弟在位7年,于782年(一说783)又被杀,其国遂亡。
在泽拉夫尚河和卡什卡河流域,即穆斯林文献所称的粟特境内,还有东安国,西安国,毕国和史国等国。除上述地域外,还包括石国与捍。
石国 石国在今塔什干一带。658年(显庆三年)唐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713、714年大食人侵入石国。开元初封其君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 。721年(开元九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请讨大食 。739年(开元廿七年)莫贺咄吐屯复助唐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封为顺义王 。740年大食埃米尔纳斯尔入侵 。750年(天宝九载)石国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败唐将高仙芝军。753年唐封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石国至762年(宝应元年)尚遣使朝贡于唐。
捍(钹汗)即拔汗那。
上述诸国均在窣利(粟特)境内。
火寻等国 火寻即花拉子模,在阿姆河下游两岸地区。乌那曷,旧安息之地,都城在阿姆河西,东北去安国400里,西北去穆国200余里。穆国,都城在阿姆河西,亦安息故地,东北去安国500余里,东去乌那曷200余里,今名查尔米。漕国,当即漕矩咤,都鹤悉那,今名加兹尼。8世纪初起臣属罽宾。
影响 昭武九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之传入中原,中国丝绸、造纸技术之传到西方,昭武九姓无疑是重要的媒介。他们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粟特文字带入突厥、回鹘汗国。其影响所及,回鹘文、蒙文、满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历史上裕固族曾长期保留古老的部落(又称“家”)组织,每个部落由若干户族(氏族)组成。新中国成立前后,裕固族共有10个部落、29个户族。每个户族的名称又起着“姓”的作用。因此,裕固族的传统姓氏就有29个。现在裕固族通行的单字汉姓,都是由这29个本民族姓氏名称音译或意译而来的。如安帐-安、索嘎勒-索、托鄂什-妥等。其中“安”姓是大姓。因为过去统辖各部落的大头目和各部落头目都姓安,故有“天下头目都姓安”的说法。
关于安姓的由来,裕固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裕固族迁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王子召集大家商量,要派人去京城求见皇帝办些事情,可很多人都胆子小,不敢去。当时,有个勇敢善骑的青年说:“我去”,并要求王子:“我去晋见皇帝,如果皇上把我杀掉就算了,若事情办成了,就得让我当头目”。王子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这个青年便骑马去了京城,见了皇帝,禀报了事情的原委,皇上欣赏他的才干,把问题给他解决了。临走时,皇上问他姓什么,他没有听懂,只顺手拍了一下马鞍,便扬鞭而去。皇上误以为他姓“安”(与鞍谐音),遂赐为“安”头目。这位青年回到部落后,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欢迎他,他向王子和乡亲们叙说了晋见皇帝的经过。王子也履行诺言,封他和他的兄弟们为头目。他有兄弟七人,分领七个部落,称为七族。之后,七族头目便都姓“安”了。
裕固族的安姓,可上溯至五代、北宋时的回鹘人,如安盐上、安铁山、安进、安殿民等。这些回鹘人都是受五代、北宋王朝敕封的甘州回鹘官吏,说明安姓有着悠久的历史。
‘捌’ 锡兰王子的锡兰王子—后裔
锡兰王子在泉州的第十八代后裔许世吟娥说,世姓传至她高曾祖父这一代时,家族人员已经衰落到只剩下独丁了。她小时候曾看过族谱,并听父亲解释说,她高曾祖父名叫世隆,娶晋江女朱文娟为妻,仅生下三个女儿而没有男孩,于是就让二女儿世益娟招当地男青年许闯入赘,生下一个儿子,由于许、世两家仅此独苗,便将这个儿子姓复姓许世,取名九,九在泉州是多的意思,意为能多生子女传宗接代。然而许世九娶了吴姑之后,也仅生下许世吟娥的祖父许世水,许世水娶了她的祖母李素琴,生下了她的父亲许世静波,许世静波娶了许世吟娥的母亲蔡砚治后,终于打破了许世家几代单传的僵局,一连生下了一女三子,许世吟娥是老大,现年35岁,其大弟许世志雄随父母早些年就去了香港,现在香港西门子电子公司任职,二弟许世志强在香港做石材生意,三弟许世志勇在香港读高中。
许世吟娥年逾八旬的祖母现仍居住在泉州,过去曾到过“世家坑”祭扫祖坟。她常向后辈念叨:“我们的祖先是从很远的海上来的。”许世吟娥之父许世静波及两个弟弟现住香港,居住在泉州的还有其弟许世志一家及姑婆等。据查许世家族多出洋谋生,居住在菲律宾、香港和台湾等地。
许世吟娥说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文革”时期她的祖母烧家谱和藏佛像。
那时候,许世吟娥的祖母李素琴听说凡有海外关系的都要被抄家,要是抄出有“里通外国”嫌疑的,就得给予“专政”。许世吟娥的祖父许世水当年逃壮丁去了菲律宾虽一直未回,但常有书信和钱寄回来给祖母,自然算得上是有海外关系的,但祖母并不怕这点,因为祖父的情况周围谁都知道,但家里藏有世姓家族的族谱,其中明白无误地记载着世姓祖先是锡兰的王子,这是否算得上是“里通外国”?即使不算,那么王子该是什么“成份”,文革时期那些地主、资本家的家世其实根本比不上王子啊!祖母想到这里吓坏了,赶紧把几大堆的家谱以及凡有记载世氏家族历史的文字全部装进柴箩里,然后当作柴禾一本一本地烧,一连做了三餐饭。
烧完了族谱之后,祖母又想到了明英宗赐给她祖先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喇惹的那尊观世音菩萨瓷像,如果这尊佛像被抄出来,“造反派”说你搞迷信活动还算事小,要是仔细一看佛像后面的“大明天顺皇帝供奉”几个细字,再来个盘根究底,他们祖先的身份来历就会暴露,一家人就非遭殃受罪不可!考虑了一夜之后,她终于认为还是保命要紧。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祖母便起了床,提了水桶,来到离家不远的一口水井旁,装着在打水,要把佛像扔进井里,不料由于心里太害怕了,手便抖得凶,佛像从怀里抽出来时没拿稳,“啪”的一声摔在井圈上,佛像破碎了!祖母惊吓得全身都打起抖来,连声喃喃菩萨恕罪菩萨恕罪,赶紧把破碎了的佛像捡起来扔进了井里,之后跌跌撞撞地回到家,倒到床上再也起不来了。许世吟娥说她的祖母这一病竟病了好几年,祖母说她只要一合上眼就看见破裂了头颅的菩萨在指责她,她的头就痛得更凶。每当这个时候,祖母就挣扎起床跪下向菩萨求饶并许愿:只要有朝一日政府允许,她和她的一家一定请最好的工匠,重塑菩萨金身,永奉香火。但都未能使她的病得到好转。后来还是祖父从菲律宾寄了一些药来给她吃了,病情才稍有好转。
由于“文革”的冲击,许世吟娥的父亲许世静波对家乡有了畏惧心理,在祖父的帮助下,他于1970年去香港定居。1985年,父亲又把许世吟娥的母亲和三个弟弟带去了香港,泉州家里便只剩下了许世吟娥和她那年近八旬的祖母。
近代,世氏家族的状况却长期不为外界所知。其实,早在1985年,国务院文化部外联局亚洲处就向《泉州晚报》社转达了斯里兰卡国大使馆要求在泉州寻找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喇惹的后裔之事,但由于没有任何线索,有关部门寻访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终因无果而不得不放弃了努力。泉州文史界千寻百觅却一无所获,不知其中关键在于——泉州这一支的世氏已改名为许世氏。
秘密的公开是在1996年。当年,泉州考古工作者刘志成在市郊东岳山麓“世家坑”发现锡兰王子墓葬群。一位学者为此撰文考证,文中顺便发挥一句:“可惜世家消失一个世纪了。” 曾经掀起了一阵寻访锡兰王子世家的热潮,但还是未发现王子在泉州的后裔。许世吟娥看到此文,大为气恼,要丈夫找到作者理论清楚。孙亚宏这才明白妻子就是当地文化工作者搜寻多年的“锡兰王子后裔!”
1999年5月,泉州一家媒介披露了“世家坑”世家墓葬群遭破坏的消息。世居泉州古城、从不显山露水的王子后裔终于按捺不住,抗议祖坟遭破坏一事。许世吟娥打电话给泉州市长,愤怒地控诉,她家位于泉州市郊清源山麓世家坑的祖墓群——锡兰侨民墓区被某建筑单位的推土机所毁,请求市长能够制止,并且说明她本来并不想暴露自己是锡兰王子的后裔的,为了保护祖墓才不得已说出来。就是她的这么一个电话,才把500多年来锡兰落难王子的后裔隐居泉州的神秘面纱揭开了!
‘玖’ 菲律宾是中国固有领土
菲律宾不是中国固有领土。
目前央视新闻中说菲律宾是中国固有领土,其实是口误。菲律宾其实是东南亚的一个群岛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菲律宾人的祖先是亚洲大陆的移民。在14世纪前后,建立了海上强国苏禄王国。1565年,西班牙侵占菲律宾,统治菲300多年。1898年美国占领菲律宾。1942年,日本占领菲律宾。二战后,菲重新沦为美国殖民地。1946年,菲律宾独立。
菲融合了许多东、西方的风俗习惯特点,富于异国风情。菲律宾群岛的种族与文化为数众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菲律宾最早的居民,随后南岛民族的迁徙陆续带来了马来文化、随着宗教与贸易发展也带来了印度文化、华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
。菲主要分吕宋、米沙鄢和棉兰老三大部分,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主要成员国,也是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24成员国之一。
‘拾’ 温姓氏的由来
起源一
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夏朝大臣平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距今已有约四千年的历史。
起源二
源于己姓,出自商末周初大司寇苏忿生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至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广韵》、《万姓统谱》等的记载,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封弟弟叔虞于唐,号唐叔虞,字子于。
起源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等氏族部落。
起源五
源于改姓,出自唐朝时期官吏刘升,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史籍《唐书》记载,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逝世,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两个月后,武则天废唐中宗,改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由唐则天顺圣皇后武曌(武则天)称制。
起源六
源于国名,出自唐朝时期康居国国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唐书》记载,唐朝时期,西域地区有个康居国,是大月氏族人后裔所建之国,为着名的“昭武九姓”核心国。
起源七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斡恩真氏,源出蒙古豁罗剌思部,亦称火鲁剌思部,即后来的郭尔罗斯部。
起源八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东王巴都葛.叭答剌(译音)之子温喀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温氏,源出明朝时期融于回族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温喀刺及后裔。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领包括家人在内计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来燕京访问,因病逝世于今山东德州,留王妃及次子温塔刺和三子安都鲁守墓并定居中国。后因温安兄弟俩皆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近同于回族,后来便融入了回民族当中。雍正九年(1731年),当时的苏禄国王苏老丹来中国访问,途经德州时瞻拜东王墓,东王第8代孙温宗楷、安汝奇向其提出加入中国籍的请求。苏禄王苏老丹到京后立即折奏清廷,很快得到清朝的批准,并取两位王子名字的第一个字:温、安为姓入籍中国,温塔刺取名字首音为汉姓温氏,安都鲁取名字首音为汉姓安氏。(苏禄国东王墓现存于山东德州)
起源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长白先民传》、《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布特哈志略》记载:
⑴.满族温佳氏,满语为We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襄平(今辽宁辽阳),所冠汉姓即为温氏。
⑵.满族温察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撒部,满语为Wenca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即为温氏。
⑶.满族温都氏,亦称文都氏、温敦氏、温屯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都部,以部为氏,满语为We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乌苏里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称温都尔氏。后多冠汉姓为温氏、孔氏、都氏、文氏、闻氏等。
⑷.满族温察拉氏,满语为Wencara Hala,世居黑龙江讷穆尔河温察拉屯(今黑龙江上游支流),所冠汉姓即为温氏。
⑸.满族温彻亨氏,满语为Wenceheng Hala,满语“神鼓”。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叶赫(今吉林梨树)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温氏。
⑹.满族温登额氏,亦称文车亨氏、稳赤亨氏、温都尔氏,满语为Wendenge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温氏。
⑺.满族温特赫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温迪掀部,金国时期称女真温迪罕部,以姓为氏,满语为Wentehe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朱舍里(今吉林临江松花江上源塞朱伦河即二道江流域)、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黑龙江支流集达河北岸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温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