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登革热来势汹汹,提醒老、幼、病、胖、孕人群做好防护
据海关总署最新通告:截至2019年6月15日,多国出现登革热疫情,其中菲律宾共报告病例77040例,越南共报告病例59959例,马来西亚共报告病例52941例,泰国共报告病例26430例,柬埔寨共报告病例9201例,老挝共报告病例4216例,新加坡共报告病例3933例,马尔代夫共报告病例2485例,巴西共报告病例586569例,哥伦比亚共报告病例45622例,尼加拉瓜共报告病例27779例,墨西哥共报告病例20414例。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潜伏期3天至15天,多数为5天至8天, 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程度可从轻度发热到高热不等,同时伴有严重头痛、肌肉和关节痛及皮疹,面、颈、胸部潮红,严重者可因休克或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导致死亡 。
防范登革热,重要的手段是防蚊驱蚊。
常用的、有效安全的防蚊驱蚊手段主要包括 环境控制、物理防护,以及化学防护。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蚊子的滋生情况。雌蚊子会在潮湿的地方或水里产卵,卵在水中会生长成幼虫,逐渐长成成年的蚊子便可以离开水,这就是为什么家里有时候会莫名其妙有蚊子的原因。
基于蚊子的生长习性, 我们可以通过清理家中的卫生死角从而使卵和幼虫失去滋生的环境。
清理手段包括:
对于离开了水的成年蚊子,防蚊驱蚊手段主要包括两种:物理防护和化学防护。
物理防护手段中,蚊帐,纱窗纱门,衣物遮盖是最安全的。紫外防蚊灯也是一种物理防护手段,它是通过释放一种特定波长的光使得蚊虫接近灯管,然后触电身亡。
然而,有研究表明,紫外防蚊灯有效性很差,大约只能杀死4%的雌蚊子,但是我们经常会在集蚊盒里看到很多死蚊子,其实这些并不一定是蚊子,大部分是飞蛾或其他一些趋光性更强的飞虫。
我们知道蚊子主要通过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找到我们,当然也和人的气味,香水,汗液等有关。
所以, 会有一些驱蚊灯通过释放二氧化碳来引诱蚊子,有效性会比紫外防蚊灯好些 ,可以尝试,购买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
化学防护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用于皮肤上的驱蚊液,比如 驱蚊花露水 。另一类是杀虫剂,比如 蚊香片,电蚊香,杀虫气雾剂 等。
对于可以直接用于皮肤的驱蚊液,市面上大部分产品含的有效成分是【 避蚊胺 (DEET)】。
避蚊胺首次被美国环保局注册推向市场是在1957年,有60年的使用 历史 ,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早已被临床证实,安全有效的浓度范围是7%-30%,超市里很多驱蚊液含这种有效成分, 去正规商超买,不必满世界淘那些说明书都看不懂的网红驱蚊产品。
市面上还有一些有效成分是【 派卡瑞丁】 (picaridin)的驱蚊产品,它是继DEET之后最早用于防蚊驱蚊的有效产品;被美国环保局批准的其他驱蚊有效成分还包括【 驱蚊酯】(IR3535)和【柠檬桉叶油】 。
另外,含植物精油成分的防蚊驱蚊产品如薄荷油,豆油等,因为安全性较高,所以美国环保局免除注册即可上市,但是产品的有效性并没有很好的评估,防蚊效果差。
上述这些已经广泛长久使用且被环保局注册的有效成份, 只要按照产品说明正确使用都是非常安全的,也是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的 ,只有极少数人会发生刺激或过敏反应,如果出现这种反应,应及时停用。
大部分经环保局批准的防蚊驱蚊类产品均可安全用于成人,孕期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美国儿科学会(APP)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建议避蚊胺可用于2个月以上的儿童,并且最好使用较低浓度。
第二类就是不直接用于皮肤,用于环境的杀虫气雾剂或蚊香等。这类产品的有效成分主要分为【 除虫菊酯】和【拟除虫菊酯】 ,除虫菊酯是一种菊花中提取的天然成分,大约在1800年人们就意识到该成分有除蚊虫的作用。
【拟除虫菊酯】 是人工合成的成分,杀虫机制与除虫菊酯类似,作用于蚊虫的神经系统,通过与蚊虫直接接触导致瘫痪从而致死。和天然的除虫菊酯比起来,人工合成的拟除虫菊酯毒性大,作用时间长,杀虫效果更好。
我们难免会在使用过程中暴露于除虫菊酯和拟除虫菊酯,可能会吸入,或通过皮肤吸收, 该类产品的安全性如何呢?
通常认为按照产品标识的方法正确使用,对人体的毒性是可以忽略的。
【除虫菊酯】和【拟除虫菊酯】都比较容易分解,在环境中持续1-2天便会自行分解;若在阳光下,分解会更快。一旦这些成分进入体内,也会被身体快速代谢,代谢物主要经尿液排出体外。
所以,由于分解快代谢快,该类成分并无人体累积效应。
而且,比起WHO每日可接受的摄入范围,我们每天平均暴露的剂量小于千分之一。该类产品在正确使用下,不会对儿童、孕期妇女,和体弱多病的人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 婴幼儿、孕期哺乳期妇女,建议使用物理防护,如果需要选用化学防护,请选用正规渠道购买的驱蚊液,不要盲目海淘或网淘。
2个月以上宝宝首选【避蚊胺】、【派卡瑞丁成分】;3岁以下不要选用柠檬桉叶油。如果使用杀虫气雾剂,可以选用含天然成分的【除虫菊酯】。
有一些商家标明杀虫气雾剂产品不含避蚊胺,殊不知,避蚊胺只是用于皮肤防护,起不到任何杀虫的作用,杀虫气雾剂当然不需要这种成分,这不过是商家宣传的噱头罢了。
㈡ 菲律宾的马里基纳市推出“捕鼠换钱”运动,遏制传染病的蔓延,是啥病
菲律宾这个国家推出了一项捕鼠换钱的运动,之所以会这么做,也是为了遏制住传染病的蔓延,马里基纳市受到了水灾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了钩端螺体病,这种疾病在雨季的发病率也是比较高的,而这些传染病的宿主就是老鼠。在接触老手的过程中也是会容易传染到人体当中的,所以当地政府才会采取这样的措施,如果可以抓到这些老鼠的话就能够领取相应的奖励。这个运动在启动之后效果也是比较显着的,当地的民众也积极的参与到了活动当中。
当地老鼠身体当中的病毒也比较多,稍有不慎就会很容易传染给人类,这种传染病在老鼠身上是比较常见的,在下雨天气,就会很容易出现这种疾病,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的话,所造成的后果也是无法想象的。这些老鼠在被抓到了之后,也有效的降低了在当地传播的风险。
㈢ 被生活折磨得各种毛病都有了,杜特尔特到底都身患哪些病痛
杜特尔特的身体状况确实不太乐观,他遭受了很多疾病的折磨,比如是重症肌无力还有偏头痛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些疾病对于一个75岁的老人来讲都是一个折磨。杜特尔特在接受菲律宾新闻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就讲过他的年龄已经很高了,所以他是经常被很多疾病折磨的。
而且杜特尔特的生活习惯不是很好,他是有抽烟这一个习惯,长期以往他抽的烟越来越多,对身体的伤害是越来越大的,后来就患上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一疾病通常是由吸烟引起的,这一个病很难去根治,只能预防和缓解。杜特尔特已经有70多岁了,肯定还会有其他的一些疾病,因为没有了总统这一个身份,其实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
㈣ 刚果现埃博拉病例,这种疾病有什么特点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疾病具有死亡率高、传播能力强、传播速度快、临床症状明显、治愈率低等多个特点,在非洲生活的人要注意自然防护,避免被病毒感染。
埃博拉是一种传播能力特别强,而且对人体危害极为严重的病毒,这种病毒的感染者多在非洲少数病例曾在菲律宾出现过,它的传染率特别高,会通过分泌物,血液汗液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而且人和动物都有感染这种病毒的可能。
三、埃博拉的预防治疗方法
预防埃博拉要远离病毒流行区域,在这些地区活动时,不要接触感染者的尸体和血液以及分泌物,在病毒流行地区还不能食用野生动物,而医护人员在对病例进行治疗的时候,要配备全套的防护装备,实施感染控制措施,避免被病毒感染。埃博拉病毒现在还没有好的治疗手段,注射NPC1阻碍剂对这种病毒的传播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很少能把发病的患者治愈。
㈤ 菲律宾的第一个电脑病毒
梅丽莎病毒。
梅丽莎病毒一般通过邮件传播,邮件的标题通常为“这是给你的资料,不要让任何人看见”。一旦收件人打开邮件,病毒就会自动向用户通讯录的前50位好友复制发送同样的邮件。
“梅丽莎”病毒1999年3月爆发,它伪装成一封来自朋友或同事的“重要信息”电子邮件。用户打开邮件后,病毒会让受感染的电脑向外发送50封携毒邮件。尽管这种病毒不会删除电脑系统文件,但它引发的大量电子邮件会阻塞电子邮件服务器,使之瘫痪。
㈥ 什么叫登革热AH3型病毒 要详细的!
骨痛热的另一名词登革热,登革一词由英语Dengue一词翻译而来。Dengue由来也众说纷纭,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原自斯瓦希里语(Swahili)中的Ki-dinga pepo,意思是突然抽筋,犹如被恶魔缠身。在台湾被称为“天狗热”或“断骨热”。 目前,对这种病的最早来源仍然众说纷纭。 人类最早记录,是在晋朝时,有文献记录了类似骨痛热症的病。 近代历史上,登革热疾病的医学文献记录是: 1779年于开罗发生 1779年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发生 1780年在菲律宾也有相似的疾病发生 1780年在美国的费城也发生 1780年在印度的马得拉斯也发生 1873年在台湾的澎湖县发生 1897年在澳大利亚出现 1910年在贝鲁特出现 1916年-1931年之间在台湾相继发生 1917年中国海南省也传出疾病发生,据资料显示,可能是第3型骨痛病毒造成的。(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1928年在希腊出现,造成约一千人死亡 2009年9月在中国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出现登革热,有4个村200多例疾病发生。 从此以后,世界各地相继传出发生骨痛热症。 至今登革热的名词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登革热在东南亚地区造成日本军队和盟军的伤亡人数增加后,日本和美国科学家便积极投入研究,1943年日本科学家首次发现登革热病毒,美国也相继发现这病毒。其病因学直至1944年才被了解,1952年登革热病毒首次被分离了出来,也依血清学方法定出一型登革热病毒(dengue 1 virus)及二型登革热病毒(dengue 2 virus);1956年在马尼拉从患有出血性疾病的病人身上分别分离出三型登革热病毒(dengue 3 virus)及四型登革热病毒(dengue 4 virus)。 除了人类埃及斑蚊(Aedes mosquitoes)外,登革热病毒的自然宿主尚有低等灵长类(黑猩猩、长臂猿、弥猴),1931年Simmons等学者首先证实登革热病毒可经由猴子传播猴子或经由猴子传播给人,1978年Rudnick学者于马来西亚森林区捕获之Aedes (Finlaya) niveus complex分离到四型登革热病毒,1984年Yuwono等学者于马来西亚、越南、高棉、印尼及菲律宾森林区弥猴身上发现四型登革热病毒抗体。
1987至1990年南台湾大流行时,由捕获之成蚊埃及斑蚊(学名Aedes aegypti)体内分离到的骨痛热病毒,证实为台湾型之登革热感染病毒;而白线斑蚊(学名Aedes albopictus)却一直SM未分离到登革热病毒,但1983年Rosen等学者证实四型登革热病毒(dengue 4 virus)能借由SM白线斑蚊垂直传播给下一代。 1993年Chen W-J, Wei H-L, Hsu E-L, Chen E-R等学者也证实白线斑蚊确实具有传播一型登革热病毒(dengue 1 virus)之能力,白线斑蚊在台湾之分布较埃及斑蚊广,且大部份地区密度均高于埃及斑蚊,故白线斑蚊仍为不可忽视的登革热病媒蚊之一。 自1953年开始,于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等地,陆续发现一种变异型之登革热,主要侵袭对象为3至10岁的儿童,会造成严重且致命的出血性登革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或骨痛休克综合症(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其死亡率达12%至44%。
编辑本段什么是登革热(dengue fever)
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
编辑本段登革热[病原学]
登革热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现在归入披盖病毒科(togaviridae)黄热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哑铃状(700×20--40nm)、棒状或
球形(直径为 20--50nm)。髓核为单股线状核糖核酸(RNA)。病毒颗粒与乙型脑炎病毒相似,最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在1~3日龄新生小白鼠脑、猴肾细胞株、伊蚊胸肌及C6/36细胞株内生长良好,并产生恒定的细胞病变。但接种猴子、猩猩和其他实验动物,不产生症状。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编辑本段登革热[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二)传播媒介伊蚊
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三)易感人群
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同时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
(四)流行特征
1.地方性 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均可发生地方性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可逐渐向周围的城镇及农村传播,在同一地区,城镇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2.季节性 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在气温高而潮湿的热带地区,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我国广东、广西为5~10月,海南省3~10月。 3.突然性 流行多突然发生,不少国家在本病消慝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我国40年代在东南沿海曾有散发流行,至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流行。 4.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十个省、市。病死率0.016%~0.13%。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
编辑本段登革热的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网状内皮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进入血循环(第1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网状内皮系统和淋巴组织之中,在外周血液中的大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织细胞和肝脏的Kupffer氏细胞内再复制至一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引起第2次病毒血症。体液中的抗登革病毒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复制,并可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登革出血热的发病原理有三种假说
一是病毒株的毒力不同
Ⅱ型病毒引起登革出血热,其他型病毒引起登革热。
二是病毒变异
认为病毒基因变异后导致毒力增强,但目前病毒变异的证据尚不充分。
三是二次感染学说
认为第一次感染任何型登革病毒,只发生轻型或典型登革热,而当第二次感染后,不论哪一型病毒,即表现为登革出血热。有人报告55例登革出血热患者,其中51例均为二次感染。其机理是,当第二次感染时,机体出现回忆反应,产生高滴度的IgG,与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和大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激活这些细胞释放可裂解补体C3的蛋白酶、凝血活酶和血管通透因子。这些酶和因子再激活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及血液有形成分渗出,引起血液浓缩、出血和休克等病理生理改变。
病理变化
有肝、肾、心和脑的退行性变;心内膜、心包、胸膜、胃肠粘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出血;皮疹内小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周围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重症患者可有肝小叶中央坏死及淤胆,小叶性肺炎,肺小脓肿形成等。登革出血热病理变化为全身微血管损害,导致血浆蛋白渗出及出血。消化道、心内膜下、皮下、肝包膜下、肺及软组织均有渗出和出血,内脏小血管及微血管周围水肿、出血和淋巴细胞浸润。脑型患者尸检可见蛛网膜下腔及脑实质灶性出血,脑水肿及脑软化。
编辑本段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登革热皮疹
1.发热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 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二)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日病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热
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 (一)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着,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躁、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编辑本段诊断登革热
一、发生大量高热病例
流行病学资料 在登革热流行季节中,凡是疫区或有外地传入可能的港口和旅游地区,发生大量高热病例时,应想到本病。
二、临床表现典型症状
凡遇发热、皮疹、骨及关节剧痛和淋巴结肿大者应考虑本病;有明显出血倾向,如出血点,紫斑、鼻衄、便血等,束臂试验阳性,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者应考虑登革出血热;在本病过程中或退热后,病情加重,明显出血倾向,同时伴周围循环衰竭者应考虑登革休克综合征。但首例或首批患者确疹和新疫区的确定,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病后白细胞即减少,第4~5d降至低点(2×109/L),退热后1周恢复正常,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见中毒颗粒及核左移。1/4~3/4病例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3×109/L。 部分病例尿及脑脊液可轻度异常。 (二)血清学检查常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效价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效价超过1:1280者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确诊。中和试验特异性高,但操作困难,中和指数超过50者为阳性。 (三)病毒分类将急性期患者血清接种于新生(1~3日龄)小白鼠脑内、猴肾细胞株或白纹伊蚊胸肌内分离病毒,第1病日阳性率可达40%,以后逐渐减低,在病程第12d仍可分离出病毒。最近采用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高达70%。用C6/36细胞培养第2代分离材料作为病毒红细胞凝集素进行病毒分型的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或做为补体结合抗原作补体结合试验分型,可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 登革热应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药疹相鉴别;登革出血热的登革休克综合征应与黄疸出血型的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黄热病等相鉴别。
编辑本段登革热的预防和治疗
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易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二、对症治疗(一)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且可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应谨慎使用。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强的松5mg3次/日。 (二)维持水电平衡 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但应高度警惕输液反应致使病情加重,及导致脑膜脑炎型病例发生。 (三)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对大出血病例,应输入新鲜全血或血小板,大剂量维生素K1静脉滴注,口服云南白药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四)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 (五)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注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预防
应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典型患者只占传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 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应动员群众实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树洞。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勤换水,并在缸内放养食蚊鱼。室内成蚊可用敌敌畏喷洒消灭,室外成蚊可用50%马拉硫磷、杀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喷雾,或在重点区域进行广泛的药物喷洒。 在冬天的时候不要因为冷而把热气开得太足,因为这时候室外很冷,蚊子也一样取暖,就往室内钻,然后繁殖。 登革热的预防接种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不能用于疫区。
编辑本段检查化验
(一)一般常规检查
1.周围血象 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 登革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增多,后者见于严重病例及有继发感染者,一般在1万/mm3以上。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万/mm3以下。 2.尿常规 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二)病毒分离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型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
取双份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以血凝抑制试验的灵敏性较高,而以补结合试验最具特异性。恢复期单份标本补体结合抗体效价达到1∶32以上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效价递升4倍以上可确诊。
(四)其他
在登革出血热病例中尚可血液浓缩,出、凝血时间延长,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电解质紊乱,血白蛋白降低,代谢性酸中毒等。各种凝血因子轻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物轻至中度增加。并数以上的休克病例有DIC表现。[1]
编辑本段登革热防治方案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广泛流行。据记载,于40年代本病曾传入我国上海、福建、汉口、广东等地,并发生流行。1978年本病在广东省佛山市发生流行,近十年来疫情在广东、海南省迅速蔓延,波及广西,全国累计病例60多万例。由于登革热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病死率较高。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当地为什么 经济开发和旅游贸易事业的发展。为了控制登革热的流行和防止扩散蔓延,特制定本防治方案。 预防与控为什么有制
一、疫情报告
将登革热列入国家乙类管理传染病,其疫情必须按照国家传染病报告要求及时上报,疫情经证实发生后应立即与有关的省、市及县、区通报,必要时组织联防。
二、监测
1.监测区的划分与任务: (1)重点监测区:自1978年以来,曾发生或反复发生登革热流行,并有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分布的沿海地区。此类地区要设置长期监测点,开展经常性的监测工作。 (2)易感监测区:凡有白纹伊蚊分布,虽无病例报告,但与上述地区人员交往较频繁的地区,也要对流动人口和媒介进行定期监测工作。 2.媒介监测:对主要传播媒介伊蚊的分布、种群、密度、季节消长、抗药性、带毒情况进行监测。 3.病原学监测:采集病人或可疑病人(包括不明热患者)血清或伊蚊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毒株型别,观察其变迁,分析登革热发生流行的可能性及发展趋势。 4.血清学监测:了解人群抗体水平,用多型登革抗原监测人群血清抗体水平。
三、灭蚊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目前对登革热没有特异性预防措施,根据多年国内外防治工作的经验,控制和消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有关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将防治登革热及其媒介控制工作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充分发动群众开展以灭伊蚊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止登革热发生和流行。加强领导,在人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卫生部门要做好对灭蚊的技术指导工作。 2.灭蚊措施: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户内积水容器内,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盆、罐、竹节、树洞、废轮胎、花瓶、壁瓶以及建筑工地容器积水中,消灭和控制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一般以消灭孳生地和幼虫为主。处理孳生地时要针对不同蚊种采取措施,主要有: (1)消除孳生地和幼虫:翻盆倒罐,填堵竹节、树洞,对饮用水容器勤洗刷,勤换水,加盖防蚊,也可采取水缸内放养食蚊幼虫的鱼类或其它生物灭蚊方法消除蚊幼虫。对难于彻底清除的非饮用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油类或缓释杀虫剂。 (2)杀灭成蚊:室内用喷洒或施用对人无毒的杀虫剂消灭成蚊。室外在搞好环境卫生的基础上重点对成蚊较多的竹、树林、陶器场、废轮胎堆积站等场所使用杀虫剂滞留喷洒处理。
㈦ 六大人群九大疾病分别指什么
全球九大致命疾病
1、马尔堡病毒 科学家在1967年鉴定出了马尔堡病毒。马尔堡病毒类似于埃博拉病毒,两者都能引发出血热,感染者会出现高烧和出血,最终导致休克、器官衰竭和死亡。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这种疾病最初爆发的死亡率为25%,1998到2000年间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的死亡率超过80%。
2、埃博拉病毒
1976年同时在苏丹和刚果共和国爆发的埃博拉病毒是已知人类中最早的。埃博拉病毒通过血液、其它体液或者受感染人类和动物的组织传播。
据WHO称,有的埃博拉病毒菌株甚至不会使人生病,但是部分种类的致死率达到50%,苏丹爆发的埃博拉病毒致死率高达71%。
2014年年初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病毒是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最复杂的。
3、狂犬病
20世纪20年代已经有狂犬疫苗问世,这就使发达国家很难见到这种疾病。但这一疾病在印度和非洲部分地区仍然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
4、艾滋病毒
现代社会中最致命的病毒或许就是艾滋病毒。美国传染病协会医师Amesh Adalja称:“艾滋病仍然是人类最大的杀手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这种疾病被确认以来,大约3600万人已经死于艾滋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称,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每20个成年人中大约就有一个人的艾滋病测试呈阳性。
5、天花
1980年世界卫生大会宣称世界上已经没有了天花。但是在此之前,人类与这种疾病对抗了数千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感染者丧命。天花会给人留下永久性的痕迹,而且常常导致失明。仅在20世纪,天花就杀死了约3亿人。
6、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HPS)最早获得注意是在1993年的美国,一对健康的印第安夫妇在数天的呼吸急促之后就死去。
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称,现在美国有超过600人感染了HPS,而且有36人已经死于这种疾病。
7、流行性感冒r> 据世界卫生组织称,在流感季节,全世界高达50万人会死于这种疾病。偶尔出现一种新的流感病毒时,这种疾病会快速传播,而且通常有着更高的死亡率。
最致命的流感病毒有时被称作西班牙流感,1918年出现时令全世界40%的人口患病,导致约5千万人死亡。
8、登革热
登革热病毒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菲律宾和泰国,从那以后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传播。全世界高达40%的人口居住在登革热发病区,随着全球变暖,这种疾病很可能传播的更远。
据世界卫生组织称,登革热每年会使5千万到1亿人口患病。
9、轮状病毒
现在有两种疫苗能保护儿童远离轮状病毒,这种病毒是婴儿和儿童腹泻的最主要原因。这种病毒能够通过研究人员所谓的粪口途径快速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8年全世界约有45.3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这种疾病。
㈧ 菲律宾人重视哪些疾病
据俄罗斯电视台的报道菲律宾国家卫生部在其推特上报道,自菲律宾荨麻疹疫情爆发以来到现在至少死亡了286人。这一消息一经报出就引起了联合国卫生组织的重视,要求菲律宾尽快控制疫情,以免造成更大的伤亡。
我们小时候都起过水痘也觉得没什么,但是水痘是水痘两个不一样,但是好多人就把荨麻疹和水痘分不清楚,我也分不清,据该卫生部的说菲律宾全国有将近百分之60的人没有接种疫苗,而且还有18.5万人感染了此病,让国际上不得不重视。
就菲律宾爆发疫情的同时在非洲同时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已经完全失去控制,导致疫情肆虐,而且世界卫生组织都拿起没有办法导致了刚果人民的情绪不稳,甚至袭击救护所和警察,3月10号美国有线电视网报道了此事,袭击造成了一名警察的死亡,据悉埃博拉病毒从去年7份得到控制后,8月份死灰复燃到现在已经让该国的500多人死亡。刚果是一个很乱的地方很多人不相信科学,只相信他们的神明,这也就导致了好多被感染的人不积极配合,而且该国还处于内乱时期,在哪工作的医生都是冒着生命的危险。
就目前来看菲律宾荨麻疹确诊的病例就有18万之多,而且还没有新的疫苗让其控制,这也导致了该病的高死亡率。
㈨ 哪个国家是心理疾病最多的国家
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理疾病”范围相对宽泛,既包括了较轻微的有心理问题,也包括了严重的心理异常。一般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国家的文化基础、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基数都是相关的。
一、相关资料
(一)以抑郁症为例。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当前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
世卫组织预测,作为目前世界的第三大负担疾病,抑郁症将在2020年取代冠心病,上升到第二位。
这些都表现出心理疾病的蔓延已经作为一种全球普遍现象出现了。
但是我发现网上有这样的言论:
目前高发国家有日本和韩国以及中国。这是跟国家国情和文化以及社会发展有关系。中国可能将来发生率会很高。需要心灵治疗和引导的人很多。归结原因是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生活烦躁工作压力大,极端情绪骤增。
二、原因推测
如果说东亚相对发达地区的心理疾病发病率较高,我的推测是
(一)传统文化氛围与现代化的经济形态是失调的,由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人们往往用以前的思维方式来应对西方化的经济形态,这里就产生了很多问题。
(二)另外,在东亚文化圈内,社会意识往往使得人们认为自己的问题是需要掩饰的,不宜找他人解决。而且这些国家的社会(就比如我国)对于存在心理危机的人群也缺乏足够的关注。
(三)相对西方一些心理学发展较好的国家,东亚地区的心里辅导与干预也没有成体系完善发展起来。由于预防与干预的缺失,高危人群病情恶化的风险大大增加了。
㈩ 菲律宾有传说中的那么乱吗
看什么地方吧,不要去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我觉得是没什么事情的,怎么说咧,国内不也有人去旅游到一些偏僻的地方,然后被别人强制性的买东西啥的,这样的事情在哪里都是屡见不鲜的。
首先华人来菲律宾十有八九是过来工作的,旅游的也有,去的也是繁华的地方,不会是一些贫民窟,另外财不外露,你不要随便的炫富能有什么关系,这边的红灯服务行业是很多的,很多人就搜附件都能找到‘一夜’那啥,这个肯定是花钱的,如果碰到像;类似国内的“仙人跳”你说能不有冤大头么,所以说,乱与不乱,看个人来的,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你想在这边赚钱,就踏实的工作,不要去想其他的事情,不然神仙也救不了你,如果在国内混的不如意,就出来吧,毕竟在菲华人20多万,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这么多人在这边,也没听说出什么大问题,另外不是还有大使馆的存在么,有事情找大使馆帮忙解决也是可以的。
最后声明,任何事情都有人说好也有说不好,双刃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得看自己是怎么选择的了,不要被他人恶意的诽谤而胆怯,也不要把国外想象的那么好,保留一份警惕之心,总是没有错的,不管谁看到这个问题的,自己考虑清楚就行,任何一个公司都不养蛀虫,你得找一个合适的岗位,这是我作为人事的规劝,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做好工作,这样拿着该得的薪资,无愧于心,我不想做工作最出色的工作者,只想做一个口碑好,无愧于心的工作者,既不愧对公司,也不愧对背井离乡的求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