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看菲律宾 > 菲律宾联邦制怎么改革

菲律宾联邦制怎么改革

发布时间:2022-10-04 06:04:35

‘壹’ 联邦制国家的历史沿革

现今世界上的联邦国家,多数是在原来就存在的小型共和政治体基础上联合而成,也有的是通过政治改革将以前的单一制国家解构或者说重组成联邦共和国。而联邦制就起源于过去的小共和国为增强军事力量和谋求共同发展的深切需要,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同盟,甚至遥远的《圣经》时代。
在当今世界近200个国家中,虽然只有20多个联邦制国家,可是,它们的人口总数在22亿以上,而且占了世界大约二分之一的土地。其中,领土最小的是拉美的圣基茨――尼维斯联邦,267平方公里,最大的是横跨亚欧的俄罗斯,1700多万平方公里。

‘贰’ 谁能给我解释一下联邦制是怎么回事还有就是苏联是怎么结合在一起又是怎么分家的又是怎么管理的

联邦制是若干个单位联合组成的统一国家。

联邦制国家的特点是:

第一,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

第二,联邦设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领导其联邦成员。

第三,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都认同于统一的联邦宪法,遵从代表国家利益的统一法律。

第四,联邦各成员国有自己的立法和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国籍,管理本国内的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务。第五,联邦和各成员国的权限划分,由联邦宪法规定。如果联邦宪法与成员国的宪法发生冲突,以联邦宪法和法律为准。

在当今世界近200个国家中,虽然只有20多个联邦制国家,可是,它们的人口总数在22亿以上,而且占了世界大约二分之一的土地。其中,领土最小的是拉美的圣基茨――尼维斯联邦,267平方公里,最大的是横跨欧亚的俄罗斯,1700多万平方公里。据笔者最近的核查,面积在200多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中,绝大多数是联邦国家。而在亚洲、欧洲、北美、南美、大洋洲、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中,除了中国以外,俄罗斯、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苏丹无不实行联邦制。亚洲第二大国家——我们的邻邦印度,也是联邦国家。

概而言之,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是关于自治、非集权、多样性的宪制安排。它有两个基本的建构原则,第一,制定一部有严格修改程序的宪法,在全国政府与各构成单位(州、省、邦)之间分割国家权力。全国政府管理国防、外交、统一大市场等与全国人民密切相关、需要集中管理的特殊事项,其他与各构成单位人民密切相关、能够分别管理的一般性事项,都由各构成单位政府管理。第二,各构成单位人民有自治或自组织权。各构成单位议会议员、政府首长,由当地人民选举产生。绝大多数联邦国家的构成单位并且有自己的宪法,规定自己的政府组织形式。此外,联邦制还有两个并非不重要的原则:联邦议会一般实行两院制,其中一院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另一院由各构成单位选举或任命的代表组成;当联邦与各构成单位发生权力冲突时,由独立的司法机构——联邦最高法院或宪法法院依据宪法裁决。

联邦制国家各构成单位政府,不同于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它们在国家中具有很高的、独立的地位。国内许多研究外国政府制度的学者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这实在是出于本土成见的一种严重误解。从性质和功能上说,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是实现全国政府目标的手臂,联邦制国家各构成单位政府却并非如此。根据联邦制原则,全国政府与构成单位政府并不是核心与边缘、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同权力、职能范围的政府之间的关系。它们彼此独立,权力都有限制。各构成单位也是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与联邦在不同范围内分别行使统治权。当然,它们也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国家。并且,联邦是全体人民建构的永久性共同体,是任何构成单位或群体无权随意取消的主权国家。

现今世界上的联邦国家,多数是在原来就存在的小型共和政治体基础上联合而成,也有的是通过政治改革将以前的单一制国家解构或者说重组成联邦共和国。而联邦制就起源于过去的小共和国为增强军事力量和谋求共同发展的深切需要,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同盟,甚至遥远的《圣经》时代。

联邦制作为多中心、自治、非集权的制度安排,是一种有着巨大包容性的政治体。自其诞生以后,人们不仅用它来将分散的政治体结合成统一的国家,还用它来在统一的国家中实现不同种族、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习俗的人民和平相处。虽然人们的联邦制实践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实行联邦制或引进其某些制度安排,是迄今在统一的国家中处理高度差异性问题的最佳选择。最早的现代联邦国家之一瑞士,就是这方面的着名典范,在她的境内,生活着具有不同民族身份、宗教信仰,分别讲着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三种语言的人,但他们却结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国族。在联邦制下,分权、自治、多中心的制度安排,为不同种族、民族、宗教、文化、社会利益群体,提供了表达政治愿望的最充分渠道。在这种情境下,人们常说的“统一性”(unity)与“多样性”(diversity),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东西,而是分别与“解体”(disunity)、“同质性”(homogeneity)相对。由于存在多个政治中心,政治生活不像单一制共和政体那样由一个全国性的单一多数(single majoritarian)所决定,而是由许多个多数或者说“复合多数”(compound majoritarian)所决定。这种制度可以为防止多数人的暴政、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提供有力的保障。

联邦主义也为人类自由所不可缺少的共和政体,开辟了非常广阔的适用范围。大家知道,古希腊的城邦共和国,以直接民主为其特征之一,无不是蕞尔小国,人口、土地甚至还不及当今中国一个普通的县。所以,人类长期以来一直为这样一个问题所苦恼:共和政体似乎只能适用于小国,较大的国家则需要君主或君主专制统治。代议制为人们解除这一烦恼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联邦制也功不可没。虽然迄今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人们可以通过代议制在较大的国家成功地运用共和政体,但并没有证明一个巨型国家如果不借助于联邦制是否能建立稳固的共和政体,从而成为持久的自由国家。还是让我们倾听历史的声音——早在1748年以前,现代共和主义的卓越奠基人之一孟德斯鸠,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联邦制对于小国获得安全、大国实现自由的价值,他的话今天仍然非常值得我们铭记于心:“一个共和国,如果小的话,则亡于外力;如果大的话,则亡于内部的邪恶……这种弊害出自事物的本性,不是任何法制的形式能够医治的。要是人类没有创造出一种政制,既具有共和政体的内在优点,又具有君主政体的外在力量的话,则很可能,人类早已被迫永远生活在单人统治的政体之下了。我说的这种政制,就是联邦共和国。”

http://ke..com/view/39298.htm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由苏维埃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苏俄)演变来的,缔造者为列宁和托洛茨基,苏联体制的确立者为斯大林。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 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由 托洛茨基 指挥的 红军 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苏联的缔造者列宁于1924年逝世。约瑟夫· 斯大林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 工业 和 军事强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 1939年 苏联与 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 波兰 、 波罗的海国家 、 芬兰 和 罗马尼亚 的势力范围。 1941年 6月22日,阿道夫· 希特勒 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和盟军在 1945年 攻占了 纳粹德国 全境,赢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斯大林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同 美国 和北约相抗衡。

1953年 斯大林逝世。 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随后 赫鲁晓夫 掌握了政权。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 个人崇拜 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共与 中国共产党 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1964年, 赫鲁晓夫 下台, 勃列日涅夫 获得政权。 文化大革命 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与中国就珍宝岛问题发生武装冲突,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 越南 、南也门、 古巴 、 安哥拉 、 埃塞俄比亚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1980年莫斯科 奥运会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但是由于入侵阿富汗,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

1985年,共产党改革派人物 戈尔巴乔夫 接掌政权。他改变了许多陈腐的旧观念。戈尔巴乔夫试图改进 政治 和 经济方面的治国方法,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 1989年 , 共产主义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共产党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 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 独立国家联合体 ,从建立一个类似 英联邦 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

在原苏联境内,现在分布有十五个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是: 俄罗斯 、 乌克兰 、 白俄罗斯 、 哈萨克斯坦 、 乌兹别克斯坦 、 吉尔吉斯斯坦 、 土库曼斯坦 、 塔吉克斯坦斯坦 、 阿塞拜疆 、 格鲁吉亚 、 亚美尼亚 、 立陶宛 、 爱沙尼亚 、 拉脱维亚 和 摩尔多瓦 。其中除波罗地海三国外的其他国家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即 独联体 。

‘叁’ 历史高二

1. 西欧各国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① 经济根源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② 社会根源是《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刺激了欧洲人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③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造成商业危机(2)影响:① 引起“商业上的革命”:世界各地区扩大了经济文化和贸易往来,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② 引起“价格革命”:新兴资产阶级获得暴利,封建主衰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③ 西欧殖民者对亚、非、美三洲进行殖民掠夺,将大量财富运往欧洲,转化为资本,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贫困和落后。④ 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2. 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在新航路开辟方面走在前面的原因分析
(1)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一地理位置有利于他们向海外发展。(2)两个国家都掌握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在航海技术上比较先进。(3)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远航所必需的装备。(4)新航路的开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绪有关,他们在对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3. 15~16世纪殖民活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
(1)最主要的殖民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2)殖民活动区域:重点区域是美洲地区,特别是南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基本上完成了对该地区的殖民分割。其次是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屿和印度沿海地区。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控制了马六甲,在东南亚一些地方建立了商站,窃据中国澳门;西班牙占领了菲律宾。第三,葡萄牙占领非洲沿海一些地区。总之,新航路开辟到哪里,殖民扩张活动就延伸到哪里。(3)殖民活动的内容和特点:第一,奴役和屠杀殖民地居民。第二,掠夺殖民地财富。第三,奴隶贸易。奴隶贸易一方面满足殖民者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贩卖奴隶活动本身也给殖民者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第四,葡萄牙因国小、经济落后而侵略对象大多是人口密集的大国,因此采取以侵占军事据点为主,同时又采取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欺诈性贸易的办法掠取大量财富。而西班牙除了掠夺金银和进行奴隶贸易外,还发展大种植园,生产单一农作物,这成为16世纪西班牙的三大财源。(4)影响:第一,早期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的只有贫穷和灾难,并没有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第二,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掠夺的财富用于购买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的商品,结果西、葡衰落下去,而在荷、英、法等国转化为资本,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起来;同时,殖民国家的争夺商业和霸权的斗争也激烈起来。
4.“资本原始积累”
(1)含义: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积累的过程。
此中包含二层意思,一是形成庞大的雇用工人队伍,一是财富的积累。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2)方式:主要通过对农民土地的掠夺(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掠夺殖民地、贩卖奴隶、发行国家公债等方式实现。这样使大量生产资料和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里,转化为资本,又造成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虽然充满血腥和暴力,但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现象。
(3)资本原始积累分为两个阶段:14、15世纪的欧洲,由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结果在威尼斯等城市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至19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来加速这种原始积累过程,结果不仅使手工工场在西欧广泛建立,还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7. 简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并简述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的情况。
(1)必然性:
①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的中心。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本,英国具备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
②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金融家、银行家、大商人和工场主,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那些在农村雇工经营牧场或农场的农牧场主,有的经营工业和商业,被称为新贵族。新贵族同其它资产阶级成员有共同的利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使英国具备了革命的领导阶级。
③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厉行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特别是迫害“清教徒”,由此造成了政治上的紧张局面。这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成为历史的必然。
(2)确立的情况:
① 从1640年到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② 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在议会中的权势,通过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大权,“君主立 宪制”在英国出现。
③ 此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和发展。18世纪初,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
8.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具体使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掌握:
(1)政治上: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由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国会立法治理国家。
(2)经济上:废除各种封建特权,尤其是商品专卖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3)宗教上:反对宗教专制,既反对原来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反对斯图亚特王朝恢复天主教的政策。
英国革命的进程围绕着这些方面的矛盾展开,英国革命的成果实质上是这些使命的完成。
9.英国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都铎王朝时期是英国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封建制度解体的时代。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需要在强大王权的支持下发展自己,面对封建割据势力,都铎王朝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王权。面对强大的封建割据势力,国王只能依靠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支持,王权与封建割据势力的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王权与资产阶级建立了同盟,都铎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以加强国家实力和满足资产阶级要求。因此,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王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已基本解决,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斯图亚特王朝对资产阶级实行各种限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用清教作为反封建斗争思想武器的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是由当时社会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1)中世纪的欧洲,政教合一,意识形态主要依靠“宗教神学”。17世纪英国群众的宗教情感依然十分浓厚,信仰清教的不仅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有手工业者、农民和平民。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利用清教来号召、发动和组织群众。
(2)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他们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在理论上还不能用明确的语言提出非宗教的政治纲领,在组织上还未能形成自己的政党来发动和组织群众,因而也需要采用宗教异端的形式。
(3)加尔文教宣扬商业活动是“神圣”的使命,废除“偶像崇拜”的华美仪式及讨厌的教会勒索,主张建立民主教会,这一切都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信仰和传播清教在英国成为一场非常广泛的社会思想运动。
11. 结合史实说明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1)早期的殖民扩张形成了商业资本主义的殖民高潮,从16世纪开始,英、法、荷等国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海外殖民地。
(2)殖民扩张的手段野蛮、残暴、原始,欧洲殖民者所到之处都进行大肆屠杀、抢劫和掠夺,他们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在殖民地犯下了滔天罪行。
(3)早期殖民扩张的积极结果是撒下了资本主义的罗网,把美洲未被开发的地区,大洋彼岸缺乏中央集权的自我保护的民族国家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2. 殖民帝国兴衰的历史教训
(1)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实力强弱决定了殖民战争的胜败。葡萄牙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本国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也就没有军事实力保卫自己的殖民利益。西班牙对外战争的失败也主要是因为国内工商业的衰落。而荷兰之所以败给英国,是因为荷兰是商业国家,没有工业基础,而英国则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工农业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胜利属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
(2)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强大,资产阶级统治比封建专制统治强大。葡、西退出历史舞台,法国在七年战争中的失败,英国的称雄,正好说明了先进制度的胜利。
(3)国内文化思想的进步、思想意识的解放,也是决定殖民战争胜利的因素。经过宗教改革的英国,清教徒开始移民海外。他们所具有的那种个人奋斗、乐观进取的精神必然在殖民战争中取得胜利。
13. 启蒙运动起源于哪个国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是什么?比较他们观点的异同点。
起源:英国霍布斯:代表作《利维坦》观点:社会契约、不反对君主专制、无神论但又主张借助宗教维持社会秩序洛克观点: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相同点:都主张社会契约不同点:霍布斯不反对君主专制;洛克提倡君主立宪制
14. 启蒙运动出现高潮的背景是什么?列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指出他们思想的共同点。
(1)背景: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但同时,法国又是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堡垒,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盛行。作为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无权。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许多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对旧体制发起了猛烈冲击,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启蒙思想。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①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② 孟德斯鸠: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共同点: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都代表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政治观点: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④ 狄德罗:主编《网络全书》,其书内容反映启蒙思想的特征: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网络全书派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
(3)共同点:用理性主义反对黑暗的现实,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政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主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延伸•拓展
15. 比较卢梭与伏尔泰、孟德斯鸠思想的不同点及其产生不同的根源。
卢梭:出身贫寒,代表了法国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在政治上无权,经济活动又与封建制度相冲突。因此,他们强烈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实行民主政治。所以卢梭主张“人民主权”,提倡人民直接拥有国家主权和立法权的民主共和制度。伏尔泰、孟德斯鸠:出身富裕家庭,生活于法国的上流社会,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法国的等级制度下,大资产阶级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在政治上无权,经济活动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们反对君主专制但不一定要推翻君主统治,政治主张:社会契约、君主立宪。
16. 启蒙思想为什么最早发源于英国?法国为什么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1)发源于英国的原因: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最发达,在此经济基础之上,英国最早出现启蒙运动;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启蒙思想由此产生了。
(2)法国成为中心的原因: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封建专制制度更加腐朽,封建统治陷于全面危机,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许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旧体制发起冲击,众多的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法国因而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17. 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
① 时代背景不同: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② 基本思想不同: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针对天主教会以神为中心,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的思想。强调“人性”,主要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歌颂人生的价值和提倡人的尊严,所追求的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现世幸福;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既指向天主教会,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主张的核心是反封建制度,斗争的目的既要消灭专制王权和天主教的世俗权利,又要建立保证他们所要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的新制度。
18. 为什么说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从时代背景上看: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首先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反封建斗争,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于是他们借用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启蒙运动发生至17~18世纪,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愈加受到封建专制的阻碍,因而,资产阶级提出了反封建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2)从基本理想上看: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教会,强调人性。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是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发展,它的思想主张更系统,更全面。
(3)从影响上看:二者都是近代两大思想解放运动,都对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上、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文艺复兴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启蒙运动不仅反对封建专制,而且为新制度的建立勾画了蓝图,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的发展。
19. 法国大革命期间,各派是如何改造法国的?
(1)君主立宪制的统治:初步改造法国政治上: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包括取消教会和世俗的封建特权。经济上:没收教会和逃亡贵族财产,取消关卡,规定一切公民和财产都应纳税;取消一些农民的一些封建义务,但没有废除封建地租,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法律上:颁布《人权宣言》(1789)颁布《1791年宪法》。
(2)吉伦特派的统治:进一步改造法国军事上:瓦尔密战役——制止外敌入侵政治上:宣布实行“普选制”,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经济上: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
(3)雅各宾派的统治:革命激进措施颁布法令,摧毁封建制度。实行恐怖政策(政治恐怖、经济恐怖)发布总动员令,宣布处于紧急状态
20. 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成果及其巩固
(1)法国大革命取得的成果主要有:① 制宪会议在君主立宪派的领导下,运用立法手段,对法国进行了初步的改造:通过废除封建制度的法令,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造;发布《人权宣言》,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改造;颁布《1791年宪法》,对国家体制进行改造。② 吉伦特派执政时期,废除了君主制,成立了法兰西共和国,处死了国王。③ 雅各宾派专政时期,颁布法令,摧毁了封建制度,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实行恐怖政策,挽救了革命和共和国。
(2)成果的巩固:① 热月党人时期,维护了共和制,保护了革命成果。② 拿破仑时期进行财政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等法律;同反法同盟国家进行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21. 拿破仑是如何统治法国的?
(1)对内政策背景:督政府的统治导致法国革命成果危在旦夕。内容:① 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 经济上:改革财政,建立法兰西银行,鼓励工商业发展 ③ 法律上:重视法制建设,注重依法治国。公布《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④ 文教上:重视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
(2)对外政策:不断的对外战争早期战争:拿破仑帝国与反法联盟的多次战争后期战争:拿破仑力图建立一个欧洲大陆体系,扩大战争,进攻西班牙、俄国等国。
22. 法国大革命中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造,试作简要评价,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君主立宪派:取消教会、贵族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关卡,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制度,但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雅各宾派: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10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但由于把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使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占优势,造成法国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严重影响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结论:资产阶级革命是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评价的标准应放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点上,而不应以是否满足农民无偿得到土地的要求为标准。
23. 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
历史背景不同:法国是当时欧洲大陆上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最发达的国家,不仅有规模巨大的手工工场,而且有的工场技术水平达到了工业革命开始时的水平。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英国革命前,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法国的启蒙运动不仅包含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而且从理论高度阐述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思想、法制思想。其政治学说论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思想。
领导阶级不同:法国资产阶级独立领导了这场革命,资产阶级一开始就提出了以制定宪法来限制王权的政治纲领。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各阶级相继表现了自己的意志,使法国革命的激烈程度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领导,最后通过政变建立起了资产阶级专政。法国大革命遭到欧洲许多君主制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因此,革命中出现了违反资本主义的原则,限制资产阶级的现象。而英国革命爆发时,欧洲大陆正在进行30年战争,英国革命遇到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在法国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三次起义,把革命不断推向深入。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资产阶级就无法战胜国内外封建势力。
24. 评价雅各宾派的统治政策
(1)雅各宾派的土地政策,使数十万法国农民变成了小块土地私有者,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基础,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高潮的标志。虽然这一措施没有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要求,不能完全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但在争取农民对雅各宾派的支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打击了反对法国革命的国内外敌人。
(2)恐怖政策是雅各宾派在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措施。积极作用:它以暂时牺牲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为代价,满足了群众的某些要求:在经济上使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的投机行为得到遏制,经济混乱的局面得到一定的克服;在政治上叛乱被平息,基本上赶走了外国干涉军,稳定了法国社会秩序,使共和国的危机得以解除。负面作用:在经济上存在负面作用,经济问题必须用经济方法才能解决,行政手段只能起辅助作用,单一的行政手段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在政治上打击面过宽,造成人人自危;危机过后,雅各宾派以恐怖政策排除异己、维护权力,最终丧失民心。
25.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革命背景和条件:物质基础: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基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影响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和壮大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6. 如何正确看待美国1787年宪法
(1)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看: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率先建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三权分立制度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构互相牵制,对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从对美国的影响看: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使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从其局限性来看: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广大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相同的利力。这就违背了《人权宣言》中有关人人平等的原则,深深地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暴露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7. 北美独立战争的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是近代早期的民族独立运动,是北美人民为挣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求得民族独立与解放进行的战争。战争的对象是英国殖民统治者,战争的目的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这场战争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阶级充当了革命的领导阶级;
第二,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英国殖民统治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第三,战争结局打破了殖民统治的桎梏,为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是:其中心任务是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政治上的独立。这是由于英属北美殖民地基本上是英国资本主义的移植,社会经济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经济,阻碍其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英国的殖民统治。所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最本质特性是清除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英属北美殖民地没有经历过封建主义阶段,并不是说该社会没有封建因素。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封建意识形态的残余,欧洲移民也不可避免地把种种封建残余带到新大陆。
28. 北美独立战争的特点
(1)没有经历过封建制度阶段,革命的主题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2)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是这场革命的领导阶级。(3)革命没有经历过重大反复,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巩固,也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4)是近代早期第一个取得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而其本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29. 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都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但两个文件在国家、人民的权利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试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启蒙思想家关于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原则,规定了美国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的职责与权利,但却忽视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法国的《人权宣言》详细阐述了天赋人权等道理,体现了要求摧毁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思想,却没有提出如何解决当时尚未清除的封建特权问题。美国是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既要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以确保独立;又要防止政权走向独裁,防止危害资产阶级利益,故突出三权分立的原则。掌权的资产阶级、种植园主为了自身利益,不给印第安人公民权,黑奴只按3/5的人口折算,种族歧视明显,所以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法国是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的国家,强调人权有利于摧毁君主专制、等级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两国掌权的资产阶级为维护切身利益,在制订法律时各自选用启蒙思想中对自己最有利的部分。
30.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发生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都属于这一范畴。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如下特点: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此外并不负担别的什么任务。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曲折复杂,既有前进甚至超前,又有退缩甚至退得过分,随着再引起新的斗争。
(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阶级关系的总特点,就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一切反封建的阶级、阶层结成了联盟。
31. 比较北美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异同点
(1)北美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相同点:① 背景:南北美洲人民都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剥削;经济发展促使南北美洲人民都要求打破宗主国束缚;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南北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强烈;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为南北美洲人民的独立战争创造了条件。② 目的:都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美国在于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拉丁美洲人民要摆脱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③ 结果:推翻了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打击了欧洲列强,促进和配合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独立后的美洲国家大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独立以后都没有废除奴隶制。④ 性质:都是以独立战争为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2)北美独立战争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不同之处。
① 背景:北美13州的资本主义经济比拉丁美洲发达,因此北美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而拉美经济不发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北美13州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拉美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
② 领导者:北美独立战争中,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形成联盟,起了领导作用;而拉美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只作为一股力量参加革命,运动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
③ 结果:北美独立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肆’ 什么是联邦制,具体表现是什么

在当今世界近200个国家中,虽然只有20多个联邦制国家,可是,它们的人口总数在22亿以上,而且占了世界大约二分之一的土地。其中,领土最小的是拉美的圣基茨――尼维斯联邦,267平方公里,最大的是横跨欧亚的俄罗斯,1700多万平方公里。据笔者最近的核查,面积在200多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中,绝大多数是联邦国家。而在亚洲、欧洲、北美、南美、大洋洲、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中,除了中国以外,俄罗斯、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苏丹无不实行联邦制。亚洲第二大国家——我们的邻邦印度,也是联邦国家。
这样多的大国选择了联邦制,其中是否有某种不可抗拒的规律值得我们研究呢?100多年前,当孙中山等前人致力于推翻帝制、创立共和时,曾率先提出了建立联邦共和国的主张。今天,当许多有血性的中国人渴望完成前贤未竟的自由大业时,联邦主义的呼声再度浮出了水面,这似乎并非偶然。那是一种与我们的传统迥然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一种我们不熟悉的建构政治社会的方式。无论是赞成还是拒绝,都必将是一个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命运的抉择。所以,不能不深思熟虑,慎之又慎。

选择联邦制是否会导致国家分裂?联邦制对于未来中国的自由、和平、稳定、安全与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有条件推行联邦制吗?在联邦制与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单一制之间,是否有某种中间道路可走?事实上存在的尖锐的民族矛盾、一些边疆地区人士的分离主义要求,应如何对待?有的人漠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甚至扬言“独立一块活一块”,对此我们应持什么态度?也有人说,“国家大小并不重要,只要人民幸福就行”,他们的话包含多少真理呢?联邦制可以为国家的统一与人民的自由提供最佳可能性吗?

这些问题已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思考它们不仅是我们的自由,也是我们不可挥却的责任。眼下并不是没到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而是思考得还远远不够。我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推进思考与讨论。

那么,联邦制是什么样的制度,它与我们所熟悉的单一制有什么区别?虽然国内许多宪法教科书对此不无涉及,但都流于皮毛。为了清楚明白起见,我们这里还是从最初步的地方开始。此外,我们也有必要简略地追溯一下联邦制产生的原因与历程,以便对其蕴含的观念、精神与价值追求有一个基本认识。在将联邦制与中国联系起来讨论之前,让我们先做点这一基础工作。

概而言之,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1)是关于自治、非集权、多样性的宪制安排。它有两个基本的建构原则,第一,制定一部有严格修改程序的宪法,在全国政府与各构成单位(州、省、邦)之间分割国家权力。全国政府管理国防、外交、统一大市场等与全国人民密切相关、需要集中管理的特殊事项,其他与各构成单位人民密切相关、能够分别管理的一般性事项,都由各构成单位政府管理。第二,各构成单位人民有自治或自组织权。(2)各构成单位议会议员、政府首长,由当地人民选举产生。(3)绝大多数联邦国家的构成单位并且有自己的宪法,规定自己的政府组织形式。(4)此外,联邦制还有两个并非不重要的原则:联邦议会一般实行两院制,其中一院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另一院由各构成单位选举或任命的代表组成;(5)当联邦与各构成单位发生权力冲突时,由独立的司法机构——联邦最高法院或宪法法院依据宪法裁决。

联邦制国家各构成单位政府,不同于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它们在国家中具有很高的、独立的地位。国内许多研究外国政府制度的学者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这实在是出于本土成见的一种严重误解。从性质和功能上说,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是实现全国政府目标的手臂,(6)联邦制国家各构成单位政府却并非如此。根据联邦制原则,全国政府与构成单位政府并不是核心与边缘、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同权力、职能范围的政府之间的关系。它们彼此独立,权力都有限制。各构成单位也是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与联邦在不同范围内分别行使统治权。当然,它们也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国家。并且,联邦是全体人民建构的永久性共同体,是任何构成单位或群体无权随意取消的主权国家。(7)

现今世界上的联邦国家,多数是在原来就存在的小型共和政治体基础上联合而成,也有的是通过政治改革将以前的单一制国家解构或者说重组成联邦共和国。而联邦制就起源于过去的小共和国为增强军事力量和谋求共同发展的深切需要,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同盟,甚至遥远的《圣经》时代。

据《圣经》记载,以色列诸部落为了摆脱埃及法老统治和对外帮作战,曾结成紧密的同盟(公元前12世纪——722年)。(8)古希腊的城邦国家结成过着名的安菲替温尼同盟,进行了与波斯的战争,在希腊晚期,又出现了名垂青史的亚该亚同盟、埃托利亚同盟。同盟的名称叫sympoliteia,意思是“共同的公民生活与政治生活”。(9)这种结盟传统,在中世纪和近代的欧洲,仍绵延不绝。始于9世纪的德意志邦联,是当时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同盟。1291年,为了抵抗哈布斯堡王朝的进犯,中欧的三个自治市签署永久联盟条约,结成了后来发展到有13个成员的瑞士同盟。16世纪宗教改革时代,面对天主教会和世俗政权的双重迫害,新教徒在荷兰境内组成了尼德兰联省,它迅速强盛起来。但这些同盟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联邦国家(federation),与后者相比,是松散、脆弱的,学者们称之为“邦联”(confederacy)以示区别。这一点非常重要,下面将进一步说明。

历史上的邦联,首要目的是共同防御,其次才是共同发展。作为国家之间的联盟,邦联实际上是指挥加盟成员采取共同行动、协调彼此关系的政府间组织。它们的组织形式一般都很简单,最重要的机构通常是一个由各成员邦代表组成的议会,没有行政和司法部门。邦联在对外方面也没有完整的权力,加盟成员握有军事实力,外交上的独立性很高。这是一种以主权国家政府为管理对象的“政府”,不可能是不脆弱的。翻开它们的历史,虽然可以看到联合所带来的显着好处,甚至战胜强敌的辉煌篇章,但也到处写着猜忌、不公、争斗、内乱、分裂,并不乏被外部势力离间和征服的悲剧。(10)联邦制正是在吸取了过去邦联制的教训后,通过制度创新而形成的一种紧密的、现代的新型共同体。它的发明权属于美国。美国1787年宪法运用主权共和国组织政府的原则,来设计共同的政治组织,并明智地划分了共同体与构成单位的权力,赋予共同体足够的手段追求联合起来的好处,建立了一个直接对公民行使权力、三权鼎立的完备的共同政府,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将邦联改造成了联邦——联合而成的国家。(11)

西方联邦制的产生与一种特殊的政治学说密切相关——着名的契约论。英语federal一词,来源于拉丁文foes,意思是“契约”、“协议”。但英语中牵涉“契约”的词不止一个,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它来描述一种复杂的政制呢?这是因为federal有独特的宗教和历史含义。foes与《圣经》中的brit(希伯莱语)同义,与上帝有瓜葛,因而是一种非常“神圣”、“严肃”、“重大”的契约。federal还与fuadal(封建)相似,而封建是与中央集权对立的一种前现代政治结构。(12)据《圣经》记载,上帝曾与其“选民”以色列人立约,承诺帮助他们,以色列人之间也有一个附属协议,承诺共守“十戒”等上帝的约法。到了16世纪,阿尔色修斯等信奉新教的思想家(13),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将源于神学的契约观念与中世纪封建 (fuadal) 制中的自治精神结合起来,宣扬以契约(同意)而不是暴力为基础建立政治组织的学说,主张一种不同于中央集权、包含着自治精神的国家结构形态或者说建国道路。(14)两个多世纪后,美利坚、加拿大等地的人民在封建制已没落的历史背景下,继承了其自治精神,运用契约即宪法建立了多中心、非集权而又统一的现代国家。

联邦制作为多中心、自治、非集权的制度安排,是一种有着巨大包容性的政治体。自其诞生以后,人们不仅用它来将分散的政治体结合成统一的国家,还用它来在统一的国家中实现不同种族、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习俗的人民和平相处。虽然人们的联邦制实践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实行联邦制或引进其某些制度安排,是迄今在统一的国家中处理高度差异性问题的最佳选择。最早的现代联邦国家之一瑞士,就是这方面的着名典范,在她的境内,生活着具有不同民族身份、宗教信仰,分别讲着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三种语言的人,但他们却结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国族。在联邦制下,分权、自治、多中心的制度安排,为不同种族、民族、宗教、文化、社会利益群体,提供了表达政治愿望的最充分渠道。在这种情境下,人们常说的“统一性”(unity)与“多样性”(diversity),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东西,而是分别与“解体”(disunity)、“同质性”(homogeneity)相对。(15)由于存在多个政治中心,政治生活不像单一制共和政体那样由一个全国性的单一多数(single majoritarian)所决定,而是由许多个多数或者说“复合多数”(compound majoritarian)所决定。(16)这种制度可以为防止多数人的暴政、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提供有力的保障。

联邦主义也为人类自由所不可缺少的共和政体,开辟了非常广阔的适用范围。大家知道,古希腊的城邦共和国,以直接民主为其特征之一,无不是蕞尔小国,人口、土地甚至还不及当今中国一个普通的县。所以,人类长期以来一直为这样一个问题所苦恼:共和政体似乎只能适用于小国,较大的国家则需要君主或君主专制统治。代议制为人们解除这一烦恼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联邦制也功不可没。虽然迄今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人们可以通过代议制在较大的国家成功地运用共和政体,但并没有证明一个巨型国家如果不借助于联邦制是否能建立稳固的共和政体,从而成为持久的自由国家。还是让我们倾听历史的声音——早在1748年以前,现代共和主义的卓越奠基人之一孟德斯鸠,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联邦制对于小国获得安全、大国实现自由的价值,他的话今天仍然非常值得我们铭记于心:“一个共和国,如果小的话,则亡于外力;如果大的话,则亡于内部的邪恶……这种弊害出自事物的本性,不是任何法制的形式能够医治的。要是人类没有创造出一种政制,既具有共和政体的内在优点,又具有君主政体的外在力量的话,则很可能,人类早已被迫永远生活在单人统治的政体之下了。我说的这种政制,就是联邦共和国。”(16)

有必要大致概括一下联邦制的诉求。缔造现代第一个联邦共和国的美国1787年宪法,在其简洁而庄严的序言中说道:“我们美利坚合众国人民,为了组成一个更完善的共同体,以树立正义,保障国内的和平,安排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的福利,并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的后代永享自由的生活,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法国19世纪政治家和思想家托克维尔,对于美国联邦制所产生的政治效果称赞不已,认为美国人民自立自强、进取创新、关心公益的精神得益于其自治和分权制度,说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17)美国当代着名政治学家爱拉扎尔(Daniel J. Elazar)这样评价联邦制:“人类,因而也是理论家对于政治的关注,聚焦在三个普遍性问题上:追求政治正义以获得政治秩序;探明政治权力及其运用的真实经验;利用能够将这两个问题统一起来而造就良好政治生活的文明社会与文明社群,来创造一种适宜的公民环境……而说明和包纳了上述三个问题、反复表现出生命力的重要政治原则之一,就是联邦主义。”(18)

是的,概而言之,寻找适当的政制安排,将小国的优点与大国的优点结合起来,使小国得到安全,大国实现自由,这就是联邦主义者的一贯追求。多中心、自治、非集权,尊重多样性,保护少数,以及维护国家的统一,这就是联邦主义者的基本主张。“正义”、“自由的生活”、“国内和平”、“安全”、“全民的福利”等醒目字眼,就是联邦主义者的价值谱系。从200多年前现代第一个联邦制国家诞生到今天,联邦主义者在世界五大洲都留下了成功的足迹,发生了一场悄然的“联邦主义革命”,不是没有深刻而重大的原因的。
......

‘伍’ 什么是联邦制

这已美国历史有关.
联邦主义确立的历史背景
美国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的胜利产生的一个认为重要的观念是,耗费如此之多的资源和鲜血进行长期的斗争,就是为了争取自由,保卫自由,美国将成为一个空前的自由乐土,法院的法官很快就要在司法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根据普遍的自由权利和国家法律,根据自由和正义的观点来判决案件,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法学家们、政治家们都不适应于美国自由制度的法律。这种自由主义从各个方面影响了法律的变革。
在18世纪末,美国人的观点认为国家最终主权属于人民,政府官吏应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统治者。这种人民主权观念使对立法和法律制度的作用的看法发生了影响,这种新的看法改变了人民对宪法的概念。众所周知,古殖民地时期,一些州也有宪法,基于上述原因,人们在独立后认为这些宪法是源于普通法的含糊不清的判例和原则,不能明确地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独立以后人们要求有一部成文宪法,据此人民授予政府各种机构以权力并对这种权力的行使施加限制;立法机构享有充分的权力制定各种与宪法精神一致的法律和法令。
基于上述情况,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所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是,既要吸取邦联政府软弱无力,对外不能推行强有力的军事、政治政策,对内不能进行有效统治的历史经验,又要维护人民的自由,正如着名的政治家、制宪会议的代表麦迪逊所说的:制宪者所要考虑的问题是,既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又要对政府的权力加以限制使其不致滥用权力侵犯人民的自由,困难在于“将必不可少的稳定与政府的能力和不可侵犯的自由以及对共和政体的关注结合起来”。因此确立了宪法必须贯彻两项基本原则:国家的结构形式以联邦主义为基础,政权组织形式以分权、制衡原则为基础.
还有美国有加盟共和国。不信的话。自己找找美国历史

‘陆’ 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政体、国体、国家结构形式和政党制度。

政体: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内阁制和总统制)等不同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国体:议会制(责任内阁制)、总统制、半总统制、委员会制(瑞士)、中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结构形式:有联邦制、邦联制和单一制。
政党制度:多党制、两党制和一党制。
下面是主要国家的:
美国 总统制 资本主义 联邦制 两党制
墨西哥 总统制 资本主义 联邦制 多党制
加拿大 议会制 资本主义 联邦制 两党制
巴西 总统制 资本主义 联邦制 多党制
古巴 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制 社会主义 单一制 一党制
阿根廷 议会制 资本主义 联邦制 多党制
澳大利亚 议会制 资本主义 联邦制 多党制
新西兰 议会制 资本主义 单一制 多党制
中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 单一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朝鲜 最高人民会议制 社会主义 单一制 多党制
韩国 总统制 资本主义 单一制 多党制
日本 君主立宪制 资本主义 单一制 多党制
越南 议会制 社会主义 单一制 一党制
菲律宾 总统制 资本主义 单一制 多党制
泰国 君主立宪制 资本主义 单一制 多党制
印尼 内阁总统制 资本主义 单一制 多党制
印度 议会制 资本主义 联邦制 多党制
以色列 议会制 资本主义 单一制 多党制
德国 议会制 资本主义 联邦制 多党制
意大利 议会制 资本主义 单一制 多党制
荷兰 君主立宪制 资本主义 单一制 多党制
英国 君主立宪制 资本主义 单一制 两党制
西班牙 君主立宪制 资本主义 单一制 多党制
法国 议会制 资本主义 单一制 多党制
俄罗斯 总统制 资本主义 联邦制 多党制
埃及 议会制 资本主义 单一制 多党制
利比亚 议会制 资本主义 单一制 多党制
南非 议会制 资本主义 单一制 多党制

‘柒’ 新总统杜特尔特能给菲律宾带来什么变化

首个来自菲南的国家领导人
杜特尔特全名Rodrigo“Rody”RoaDuterte,译为罗德里戈·(罗迪)·罗亚·杜特尔特。
其中,杜特尔特是父姓,罗亚是母姓,罗德里戈是其名字,简称罗迪,他还有个昵称叫做Digong。
1945年3月28日,杜特尔特出生于马阿辛(现为菲南莱特省首府)的一个中等收入家庭,父亲韦森特·杜特尔特是一名律师,母亲索莱达·罗亚是一名教师。
后来韦森特从政,先后担任宿务省达瑙市代理市长和原达沃省省长。1951年年幼的杜特尔特跟随父亲定居达沃地区,从此在棉兰老岛这个暴力丛生的菲南地面上“野蛮生长”。
杜特尔特从小调皮捣蛋,性格强悍。他在马阿辛的拉布小学上了一年后转至达沃市的圣安娜小学。
1956年,他小学毕业升入迪戈斯圣十字学院即现在的耶稣基督学院读中学,但据称其间被勒令退过两次学(其中一次被达沃市雅典耀高中开除)。
美国《时代周刊》报道,杜特尔特小时候虽然长得瘦弱,但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他从来不会在打架中或者母亲的棍棒下退让”。
据杜特尔特本人透露,他在大学期间还曾对辱骂他的同学开枪,所幸这位同学大难不死,而他也侥幸没被学校开除。
1968年,杜特尔特获得菲律宾莱西姆大学政治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圣贝达法学院法学学位,同年还顺利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
大学毕业后,杜特尔特在达沃市城市起诉办公室担任了长达十年的检察官。1986年菲律宾爆发“人民力量革命”后,杜特尔特被任命为达沃市常务副市长,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从政生涯。
1988年,杜特尔特参选达沃市市长并大获全胜,从此扎根达沃,并逐渐成为达沃市实际上的主宰者。
1998年,连任三届市长的杜特尔特依宪不得再次竞选市长,只得转战国会作为过渡,成功当选代表达沃市第一区的众议员。
2001年,杜特尔特再次出马竞选达沃市市长,并再次连任三届。担任众议员的三年被杜特尔特认为是最乏味无聊的三年
因此,2010年届满后,杜特尔特决定不再参选议员,而是将女儿沙拉(SaraDuterte)推向市长职位,自己则退居副市长以待东山再起。
2013年,杜特尔特第三次入主达沃市市府,并从此一跃而起,最终成为第一位来自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的菲律宾总统。
其实,杜特尔特并非如有些媒体所报道的那样出身于非政治世家。自从其父从政后,杜特尔特的家族势力即不断扩大。
1957~1959年,韦森特的兄弟拉蒙·杜特尔特担任宿务市市长,1983~1986年,拉蒙的儿子罗纳尔德·杜特尔特也出任宿务市市长。
此外,宿务省的杜拉诺和阿尔蒙德拉斯两大政治家族还被杜特尔特家族视为亲戚,莱特岛的罗亚家族也和其沾亲带故
在此次总统大选中杜特尔特为获得宿务等地的支持也常常以宿务人自居。只不过,菲律宾是一个天主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中北部尤其是吕宋岛地区,菲南则主要是穆斯林聚居区,不仅经济落后
而且还因民族分离主义运动、菲共抗争运动以及恐怖主义等战乱不止,一直难有地方领导人跻身全国政坛,更别说是进军马拉坎南宫。
此次大选,杜特尔特之所以予人以和其他政治候选人不一样、非政治世家出身的感觉
大体缘自其来自边陲,长期偏安一隅,较少受到外界关注,且常常以“反体制”的斗士自居。

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杜特尔特此次竞选总统,对菲政坛影响极大。他宣布参选,对很多人来说无异于半路杀出来一个“程咬金”。
起初,菲律宾大选格局大体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一是前副总统杰约马尔·比奈(JejomarBinay),他是最早表露参选总统心迹的人。
2015年7月,比奈正式宣布成立团结民族主义联盟(UNA),并辞去内阁职务,全心投入总统大选,一度获得较高支持率。二是政坛新手格蕾丝·傅。
她是菲律宾着名影星费尔南多·傅之养女,在2013年中期选举时高票当选参议员,后又因主持调查马马萨帕诺特警遇袭一案而声名鹊起,加之外表清丽,颇受民众欢迎,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人气之王”。
三是前内政部长罗哈斯,来自政治世家,其祖父曼努埃尔·罗哈斯便是菲律宾第一任总统。
罗哈斯获得现任总统阿基诺三世(BenignoSimeonAquinoIII)钦点,作为执政党推出的候选人尽管人气一直不高,但其享有其他候选人无法比拟的政治资源。
相比而言,杜特尔特在参选总统问题上则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出了“待价而沽”的精明。
2015年1月,他向媒体表示,“如果当选总统,将废除国会同时增加政府雇员的工资以解决腐败问题”
暗示自己可能参加2016年总统大选,但同时又表明自己还未下定决心,而是在等待上苍的指示。
2月,杜特尔特在一次演讲中痛斥菲律宾面临着“腐败、犯罪和棉兰老岛和平进程失败”等灾难性问题
声言“如果是为了拯救这个共和国,我将参加总统大选”,但他马上又以参选需要100亿~150亿披索的竞选资金为由表示自己无力参选。
但同月,杜特尔特却重返菲律宾人民主奋斗党(PDP-Laban),而该党主席皮尔蒙特(FelicianoBelmonte,Jr.)表示杜特尔特是该党竞逐2016年总统大选的最佳人选之一。
5月,杜特尔特拒绝了比奈邀其作为竞选搭档的请求,再次发表声明强调自己“无意参选任何国家级领导人职位”。
菲律宾政治学教授雷蒙·贝乐诺(RamonBelenoIII)就指出,杜特尔特不断否认其将竞选总统可能是一种策略,以获得更多的民众支持。
此次参选过程中,杜特尔特充分展示了其耐性和不同一般的政治手腕。尽管民众要求杜特尔特参选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
支持者甚至在马尼拉举行了“百万人大游行”活动呼吁其参选,但杜特尔特却表现得无动于衷。
2015年10月12日,杜特尔特发表“最后声明”,一方面向支持者道歉,一方面则宣称“这个国家并不需要我”
并希望这份声明能给过去半年多来要求他参选总统的喧嚣画下一个句号。10月15日
他甚至还指派代表向选举委员会提交了自己将竞选达沃市市长的报名表。然而,他的这些举动不仅没能平息民众要求其参选总统的呼声
反而激起了更多支持者的热情,民间集会、网络声援等不一而足。于是,在吊足了民众的胃口后
2015年10月26日,杜特尔特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将在12月10日前决定是否参选总统。
27日,菲律宾人民主奋斗党正式表态,若其候选人、该党秘书长马汀·蒂诺撤回竞选报名表或其竞选资格未经选举委员会审核通过
该党将推出杜特尔特参选。29日,马汀·蒂诺正式撤回竞选报名表,为杜特尔特竞逐总统大位让路。
在一路造势和充足准备之后,杜特尔特终于撤回了自己竞选市长的报名表,正式替换马汀·蒂诺报名角逐总统。
11月21日,杜特尔特正式宣布将竞逐2016年总统大位。杜特尔特参选后其民调一路飙升
这种“欲迎还拒”的竞选策略被巧妙利用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2015年11月25日公布的民调显示
在大马尼拉市,杜特尔特赢得34%的支持率,格蕾丝·傅名落第二为26%,副总统比奈排名第三为22%,前内政部长罗哈斯获11%,参议员桑迪亚哥获7%。
正如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一样,杜特尔特冲垮了此前的竞选格局,自己却拔得头筹。

止乱求治任重道远
杜特尔特之所以能够在竞选中一马当先、拔下头筹,还应归功于其主政达沃市20多年间树下的良好口碑。
在杜特尔特主政下,达沃市从一个帮派横行、极端武装势力猖獗的“谋杀之都”变成一个“安全城市”
从菲律宾第六大城市跃升为仅次于马尼拉、宿务的第三大城市。应该说,杜特尔特确实具有一定的政治统治能力,而且颇具政治手腕。
他担任达沃市市长后,将一些副市长职位分配给摩洛、卢玛等少数民族,维护了各方利益平衡
保持了当地的政治稳定,他的这些举措也被其他各区竞相效仿。杜特尔特在铁腕打击犯罪与腐败的同时还会经常使用一些非传统策略和手段
包括“向警察发放日常用品等来阻止他们向民众索贿”,甚至公开在市政厅鞭打工作中饮酒的警察等,他也因此赢得了铁面无私的美名。
杜特尔特思想相对开明。在菲律宾这样一个连离婚都被视为非法的天主教国家里
他不仅支持非异性恋者(LGBT)争取权利,还表示当选后将考虑推动同性婚姻合法化、支持非异性恋者从军。
虽然口头上对妇女多有不敬,但他在实际工作中对妇女维权却多有支持,他在达沃市创建的维护妇女权益的制度也为其他省市所效仿。
目前,从杜特尔特透露的一些施政主张可以看出,其治国之策带有其治理达沃市经验的影子。
在寻求全国和解方面,杜特尔特声称将释放所有政治犯,并有意延揽菲共领导人进入政府部门
在改善社会治安方面,他表示将改革警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达沃市的治安整治经验,包括实施禁酒令和宵禁等
不仅授权军警对罪犯“格杀勿论”,还悬赏鼓励民众加入到“打黑除恶”行动中
在一些敏感问题上,他不惜挑战天主教会的权威,例如,支持计划生育,并扬言将考虑强推“三孩政策”
在整饬吏治和打击腐败方面,他炮轰国内税收局(BIR)、海关(BOC)和土地流转办公室(LTO)是“最腐败”的机构
批评毒品执法局(PDEA)在打击毒品方面贪腐无能,甚至威胁上台后将命令军方接管这些腐败严重的部门。
此外,他还表示将寻求全国人民的共识进行修宪,将目前类似美国的总统制改为以国会和联邦为重的联邦制,将更多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
但这些“伤筋动骨”的大改革能否推行仍有待观察。菲律宾政治和选举改革研究院分析员帕雷诺就指出:“受这个制度影响的马尼拉强大精英阶级肯定会反对这项提案”。
不过,杜特尔特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延续多于变革,据其任命的财政部长多明戈斯(CarlosDominguez)介绍
杜特尔特政府将延续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税收制度改革、加大基建投入、改善营商环境、向农民提供服务
解决土地管理及管理体制的瓶颈问题、培养更多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扩大和增加“有条件的现金转移”项目的落实等。
对菲律宾人民而言,杜特尔特在达沃市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就像6年前期待带着“民主光环、形象廉洁亲民”的阿基诺三世给他们带来希望一样。
尽管阿基诺当政6年后,菲律宾政治腐败、贫富分化、基建落后、治安恶劣等问题依然严峻。
如今,即便有人提出警告称杜特尔特的上台可能会导致菲律宾“重返独裁时期”
但菲律宾人民仍然愿意为此一试,选择并期待强势领导人能够摧枯拉朽、再造新天。
或许,杜特尔特整饬吏治、加强治安、推动全国和解等一系列政策能够给菲律宾带来稳定有序的环境,进而吸引更多外资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是,吸引外资、严惩罪犯和关押几个腐败官员并不能解决菲律宾的根本问题,菲律宾长期落后的根源也并非完全是其政治体制造成
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乔埃·斯塔威尔在《成与败》一书中明确指出,菲律宾之所以没能像其他东亚国家那样实现经济起飞,根源在于“未能发生真正的土地革命”。
大片的土地控制在大地主手中,农民缺田少地,只能给大地主打工。小块农田的拥有者要么将土地回租给大地主
要么因为欠债丢了田地,要么背井离乡出国谋生。而大地主则更倾向于收取地租,或投资金融业以钱生钱。
国家不仅未能通过土地改革充分利用和调动本国的劳动力实现农业产出的最大化、解决温饱问题,又未能通过有效的政策将投资和企业家导向制造业
反而过早地接受西方国家要求其解除银行管制、放开金融市场和取消资本控制的建议
导致家族企业控制的银行增多。这些银行在支持出口型制造业上毫无作为,却沉湎于向关联方非法发放巨额贷款。
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沃尔登·贝洛认为,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五六十年代开展大规模土地改革引发收入再分配从而创造庞大内部市场不同
菲律宾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依然狭小,导致经济快速发展难以持续。
而对1986年“人民力量”革命后重建的政治体制,贝洛分析称:“该体制重蹈了之前体制的大部分缺陷:
一方面鼓励精英进行最大限度的功能性竞争,另一方面却允许这些精英联手抵制对社会经济不平等体制的任何改变。”
可见,如果不能解决根源性的问题,菲律宾所有的改革都将是小修小补。杜特尔特虽有志于止乱求治
但短短6年的任期,能取得多大成就仍不得而知。从目前看,杜特尔特的一些言论已经引发天主教会的侧目
杜特尔特本人也遭到了来自反对派的政变威胁甚至是犯罪团伙的死亡威胁等等,菲未来政局走向颇值得关注。

渔利固可期逢迎需有术
过去6年,中菲关系因阿基诺三世政府采取倚美制华的南海政策而跌落谷底。
杜特尔特胜选后,将如何处理南海问题以及如何调整与中、美两国的关系遂成国内外关注焦点。
从杜特尔特有关言论来看,他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看似矛盾,实则精明。他一会儿表示愿意与中国对话甚至提议共同开发
一会儿又扬言将骑水上摩托到争端岛礁插国旗,建议召开由美、日参与的多边会议,真实目的不过想在中美两国之间待价而沽。
继续跟着美国制衡中国?那要看美国还能给其什么好处;偏向中国或者在中美之间行对冲之策?这要看中国是否会给予其更多的好处。
菲律宾和平、暴力与恐怖主义研究所情报与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班乐义指出:
“最后的可能是,杜特尔特将采取一种对冲的战略,即加强与美国安全联盟的同时提升与中国的经济与政治合作。”
菲律宾德拉萨大学副教授海德林也认为,杜特尔特很可能采取一种更加务实和建设性的外交政策“
类似于拉莫斯政府和阿罗约政府,杜特尔特政府可能对中美采取一种等距离的平衡战略,从议题和菲律宾的国家利益出发同时与两大国合作”。
在中美之间左右逢迎,固然对菲律宾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有利。然而,正如阿基诺三世上台之初也有意在中美之间搞大国平衡但最终却走向倚美制华一样,杜特尔特政府能否重回“大国平衡”或者“对冲”的轨道,仍有待观察。
首先,有赖于杜特尔特政府对国家利益的评估。国家利益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和自身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国家的利益需求,但是,“人们对国家利益的判断不仅仅是依据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同时也受到自身主观认识水平的深刻影响”。
所以,不同的决策者对国家的利益需求、对不同利益的先后排序有着不同的认识。过去6年,阿基诺三世政府对中菲关系的判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一方面对与中国的经济合作预期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则对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安全威胁感知越来越强。
从目前看,杜特尔特对南海争端及中菲关系、美菲关系似乎有着与上届政府不一样的研判。一方面,杜特尔特对与华经济合作期待似乎有所提升。
鉴于民众对阿基诺三世时期落后的基建不满,杜特尔特上台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将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据菲媒报导,杜特尔特上台后计划将2016年的基建投资提升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
由于中国拥有充沛的资金、娴熟的施工技术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平台、亚投行等融资机制,杜特尔特显然希望能够获得中方的资金和帮助。
班乐义指出:“作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崛起中大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有能力给菲律宾带来很多的发展机遇
以实现杜特尔特的竞选承诺,包括改善基建、增加双边贸易、促进旅游业、增加就业、减少贫困及提供更多、更广的社会服务”。
另一方面,对美菲关系,美智库学者施泰因伯克分析指出:“尽管是条约盟友,杜特尔特却对美国会信守安全承诺缺乏信心。

且在杜特尔特看来,‘一边倒’地与美合作不仅导致与中国关系的紧张,还会引起菲南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不满。”其次,中菲关系走向要看两国未来的互动情况。
从目前来看,中国与杜特尔特之间的互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中方不仅积极回应杜特尔特有关恢复双边对话的倡议
同时还释放善意将菲律宾作为“一带一路”、地区经贸与产能合作、互联互通建设、人文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优先伙伴。
而杜特尔特方面也积极回应,称“菲律宾候任总统杜特尔特已决定与中国友好”、“新一届政府会与中国政府开展双边对话”等。
然而,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的裁决、中国未来在菲律宾开展大型项目中所可能遇到的诸多麻烦等等,都将考验两国政府、外交官员、媒体舆论的智慧和能力
一旦处置不当,杜特尔特政府对国家利益、对华关系的评估可能发生变化,并进一步危及脆弱的两国关系。
最后,有赖于杜特尔特政府能否抵挡住美国和阿基诺三世政府的压力。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和阿基诺三世政府一直试图压缩新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选择空间。
在菲律宾大选之前,美国及其媒体就不断炒作中国可能填造黄岩岛、划设南海防空识别区
而以菲高院法官卡皮奥(AntonioCarpio)为代表的强硬派也不断呼吁各总统候选人坚持南海仲裁。卡皮奥强调
“若仲裁结果否定了中国南海主张并赋予我们专属经济区权利,我不愿看到我们的下任总统(把这些权利)拱手让人”
并威胁将弹劾试图与中国共享南海的总统。随着杜特尔特当选总统,有关各方也已经筹谋应对。
一是阿基诺三世政府力促杜特尔特坚持南海仲裁案立场,不仅责成菲外交部为下任总统准备战略外交政策纲领性文件
总统阿基诺三世、前外长德尔罗萨里奥(AlbertDelRosario)、最高法院法官卡皮奥等人还不断对杜特尔特可能的改弦更张进行“文攻武吓”。
阿基诺三世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威胁称:“任何菲律宾总统都不能放弃领土主权,否则将无异于政治自杀”
但同时他又表示相信杜特尔特是个爱国者,是一个严肃的人,一旦了解事情原委,将会在南海问题上得出与其一致的结论。
德尔罗萨里奥则在近日接受采访时指出,菲律宾不能无条件地与中国恢复双边对话,强调要等到仲裁结果出来之后再考虑与中国恢复对话。
此外,据小马科斯透露,自由党正蓄谋一项“B计划”,即弹劾或发动政变推翻杜特尔特,然后由该党推举的副总统莱妮·罗布雷多继任,夺回总统大权。
鉴于菲律宾有身为副总统的阿罗约夫人曾借总统埃斯特拉达(JosephEjercitoEstrada)被推翻而上台的先例,小马科斯的警告也并非无稽之谈。
二是美日等国对杜特尔特可能采取打拉结合的策略,迫使杜特尔特为其所用。5月17日晚,美总统奥巴马亲自致电杜特尔特
除了提前对其胜选总统表示祝贺外,主要是敦促杜特尔特耐心等待南海仲裁结果。通话后,杜特尔特对媒体透露,他向奥巴马保证将维持美菲军事同盟关系。
6月3日,日本首相安倍则派出自己的特别顾问河井克行赴菲面见杜特尔特,特意向杜特尔特强调日本对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支持
建议两国加强安全合作,并承诺将继续致力于支持杜特尔特所关心的棉兰老岛和平进程等问题。
因此,如果杜特尔特执政后一系列政策不合美国心意,未来并不排除美国会联手菲国内反对势力推翻杜特尔特的可能性。
据维基解密资料,美国政府不仅拥有杜特尔特在达沃市进行法外杀戮等的“确凿罪证”,还曾私下敦促菲政府对杜特尔特绳之以法。
正如菲律宾学者所强调的,杜特尔特需要面对的现实是,菲律宾是美国的正式盟友,美菲同盟仍然是菲律宾与其他国家关系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之一。
总之,杜特尔特虽有意改变前任“一边倒”的倚美制华政策,希冀以两边下注的方式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但“两边渔利固可期,左右逢迎需有术”。
杜特尔特能否在中美之间及南海争端上发挥积极作用,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地区合作,进而实现国家经济的发展,将是对其政治智慧的巨大考验.

‘捌’ 菲律宾有多少个民族

菲律宾人口: 约1亿800万(2020年)。马来族占全国人口的85%以上,其他还包括他加禄人、伊洛人、邦邦牙人、维萨亚人和比科尔人等;少数民族及外来后裔有华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国人;还有为数不多的原住民。有70多种语言。国语是以他加禄语(Republika ng Pilipinas)为基础的菲律宾语,英语为官方语言。菲律宾华人中约十分之九为福建籍,居住相对集中,使用闽南方言。国民约85%信奉天主教,4.9%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独立教和基督教新教,华人多信奉佛教,原住民多信奉原始宗教。

菲政府1960年初次普查人口时,菲律宾仅有人口2700万左右。其后,菲律宾人口大体每10年增长1000万。近30年来,虽然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增大,人口数量的增长反而加快。从1990年至2008年的近20年里,菲人口增长了2800万,增幅达45%。

2014年7月27日凌晨,菲律宾总人口突破1亿大关,成为世界上第12个人口过亿的国家。

菲律宾人口委员会报告称,菲律宾人口增长率为2.04%,虽然低于20世纪80年代的2.36%,但仍高居亚洲第一位。

菲律宾人口委员会调查显示,菲总生育率为3.2人,意味着一对夫妇平均有3到4名子女。但调查也指出,大部分人丁众多的家庭来自贫穷阶层,而富有的民众反而平均只有2到3名子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2021年3月更新显示菲律宾人口约1亿800万。马来族占全国人口的85%以上,其他还包括他加禄人、伊洛人、邦邦牙人、维萨亚人和比科尔人等;少数民族及外来后裔有华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国人;还有为数不多的原住民。有70多种语言。国语是以他加禄语(Republika ng Pilipinas)为基础的菲律宾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国民约85%信奉天主教,4.9%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独立教和基督教新教,华人多信奉佛教,原住民多信奉原始宗教。

‘玖’ 联邦和邦联的区别,背景时间,特点。各有哪些影响(含积极或消极的)

1,联邦和邦联的区别: 第一、二者的含义不同。联邦也称“联盟国家”。是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和国、州、邦等)组成的统一国家,如现在的美国、德国、印度等。 邦联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达到军事、贸易或其他共同目的而形成的一种国家联合,如现代的欧盟、东盟等实际上就是邦联。 第二、两者的范围不同。联邦的范围小,邦联的范围大,邦联之中有联邦,但联邦之中无邦联。欧盟中就包含了一些联邦国家,如德国。 第三、两者的机构不同。联邦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中央政府,邦联无联邦的最高立法、行政机关,其主要机构是邦联的议会或成员国首脑会议。 第四、两者的职权不同。联邦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联邦的地位高于组成单位,一切重大权力均属于联邦中央政府,联邦法律为国家的最高法律,各州法律不得与它相抵触,联邦法院的判决,其效力适用于全国,各州政府、法院和公民均有遵守的义务;参加联邦的各州,可以根据联邦宪法制定本州宪法和法律,可以建立本州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并在自己的管辖区内行使权力,领导下属各级政府。 邦联的活动只限于特定方面,其首脑会议的决议必须经过成员国认可才能生效,但无法律效力,各成员国仍是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各自拥有立法、行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权力。 第五、两者的国际交往不同。联邦是国际交往的主体,不过有的联邦国家也允许成员国有某些外交权。 邦联不是国际交往的主要主体,其成员国各自保持内政和外交上的独立,具有主权实体性质的仍是成员国。 共同点: 第一、从国家结构形式上看,都属于复合制。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进一步集中和统一,曾属于邦联的美国、瑞士、德国先后改组为联邦,相反,属于联邦的原苏联于1991年年底成为独联体(实际上已成为松散的邦联)。 总之,邦联是“国家的联合”,而联邦则是“联合的国家”。 2,联邦和邦联的背景时间,特点,各有哪些影响: 联邦: 一种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和单一的中央集权制相对应的一种制度。一般由州(如美国,瑞士),(加盟)共和国(如前苏联),邦(如印度)组成。联邦制度国家实行中央和地方适度分权的制度。一般说来,关乎全国利益的问题由中央负责,而只关乎地方利益的问题由地方负责。中央不插手地方性事物,地方也无权处理涉及全国范围内利益的问题。一般说来,联邦分没内各部有独立的外交。 邦联: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了政治,军事,贸易以及其他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的联合体。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邦联有:欧洲联盟,大英联邦,独立国家联合体等。东南亚的十国联盟事实上也属于邦联的范畴。 区别:联邦是一个主权国家,而邦联则是主权国家的联合,本身不是国家主体。相应的,联邦有最高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有统一的军队,税收,财政收支和国籍,而邦联则没有这些机关和特征。邦联处理内部问题进行决策一般要靠“邦联议会(如欧盟)”或者“首脑会议(如大英联邦)”,邦联内部运做全靠各成员国的互相协调。 联邦制和邦联制是复合制国家结构的两种形式 邦联制--是指若干享有主权的独立国家为实现某种共同的目的(如军事、贸易等)而结成的松散的国家联盟。这种联盟一般以条约为基础,不是以宪法为基础。邦联本身不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它没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制度、国家机关、军队也没有税收、预算等,个成员国均保留自己独立和完整的国家主权,公民只具有自己所属国家的国籍,邦联的主要机关是由各成员国派遣代表组成或定期由成员国国籍元首、政府首脑参加的会议,但联邦的决议必须经各成员国批准才能生效。邦联不是国籍法主体,不得对外进行交往。 联邦制--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联邦组成单位(如邦、州、共和国等)组成的联盟国家,其组成单位原本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为了某个共同目的,而与其他国家组成联盟或加入到联盟国家之中。联邦制的基本标志是:联邦和其组成单位分别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有各自的国家机关体系(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而且互不隶属,在各自的权利范围内进行活动,如联邦有自己的最高法院,其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的最高法院。公民具有双重国籍,既是组成单位的公民,又是联邦的公民。在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对外交往的国际法主体,而联邦的组成单位一般没有对外交往的主体资格。联邦制是复合制国家最典型的形式,也是现代最常见的国家结构形式之一。 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联合体,区别在于邦联不形成新的国家,而联邦则形成新的国家。在邦联制下,组成邦联的各成员国仍然是具有完整独立主权的国家,而在联邦制下,联邦组成单位已经不完全具有独立主权国家的要素。 简单说来,两者最根本和最明显的区别还是是不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如果是就是联邦,如果不是,那就是邦联。拿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大英联邦来说吧,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还有北爱尔兰共同组成一个以伦敦为首都的,有着统一的财政收支,军队,行政立法司法体系和国籍联合王国。这个王国在世界上自成一个像法国,中国一样的独立单位,这就是一个联邦。而联合王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虽然有共同的国家元首---英(女)皇,也有统一的名称,在国际上某些问题中也往往协调一致,但他们各有各的一套行政立法司法体系,各有各的一套税收和财政收支,军队和国籍也不统一,所以那是一个邦联。历史上有很多国家都有过邦联和联邦的变化。由联邦变成邦联的有:殖民时代的大英帝国和现在的大英联邦(虽然叫联邦,但实际上是邦联,就像荷兰各地方组织叫省但荷兰仍是联邦制国家一样),前苏联和现在的独联体。由邦联变成联邦的有:中世纪的瑞士和现在的瑞士,19世纪前半期的德意志和后来的德意志,1789年宪法前的美国和之后的美国等。

‘拾’ 什么是联邦国家

复合制国家的一种,又称联盟国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组成,其特点在于: (一)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这些机关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二)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在此前提下和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三)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联邦成员的国籍; (四)联邦是国际政治的主体,外交权属于中央政府,但在宪法的范围内,联邦成员也可以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联邦制国家各构成单位政府,不同于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它们在国家中具有很高的、独立的地位。国内许多研究外国政府制度的学者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这实在是出于本土成见的一种严重误解。从性质和功能上说,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是实现全国政府目标的手臂,(6)联邦制国家各构成单位政府却并非如此。根据联邦制原则,全国政府与构成单位政府并不是核心与边缘、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同权力、职能范围的政府之间的关系。它们彼此独立,权力都有限制。各构成单位也是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与联邦在不同范围内分别行使统治权。当然,它们也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国家。并且,联邦是全体人民建构的永久性共同体,是任何构成单位或群体无权随意取消的主权国家。 现今世界上的联邦国家,多数是在原来就存在的小型共和政治体基础上联合而成,也有的是通过政治改革将以前的单一制国家解构或者说重组成联邦共和国。而联邦制就起源于过去的小共和国为增强军事力量和谋求共同发展的深切需要,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同盟,甚至遥远的《圣经》时代。 在当今世界近200个国家中,虽然只有20多个联邦制国家,可是,它们的人口总数在22亿以上,而且占了世界大约二分之一的土地。其中,领土最小的是拉美的圣基茨――尼维斯联邦,267平方公里,最大的是横跨欧亚的俄罗斯,1700多万平方公里。据笔者最近的核查,面积在200多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中,绝大多数是联邦国家。而在亚洲、欧洲、北美、南美、大洋洲、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中,除了中国以外,俄罗斯、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苏丹无不实行联邦制。亚洲第二大国家——我们的邻邦印度,也是联邦国家。 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636181.htm

阅读全文

与菲律宾联邦制怎么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5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