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花蛤吃了有什么营养拜托了各位 谢谢
花蛤 花蛤通常又称杂色蛤,是贝壳类海产品,隶属帘蛤科,学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南方俗称花蛤(huage),辽宁称蚬子(xianzi),山东称蛤蜊(gala),日文名:アサリ[あさり] Asari,英文名:short necked clam。花蛤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海区,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花蛤的形态特征 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壳顶稍突出,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放射肋细密,位于前、后部的较粗大,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贝壳内面淡灰色或肉红色,从壳顶到腹面有2~3条浅色的色带。 花蛤的生活习性 (一)栖息环境 蛤仔大多栖息在风浪较小的内湾、且有适量淡水注人的中、低潮区,但盐度较高的沿海岛屿和数米深的潮下带,也偶有发现;栖息底质,以含砂量为70%~80%的砂泥滩数量最多。在含砂量很少的泥滩和含泥量极少的砂地或砾石地带,虽也有发现,但数量甚少。 (二)生活方式 蛤仔是以发达的斧足,挖掘砂泥营穴居生活的。涨潮时,升至滩面,伸出水管进行呼吸、摄食和排泄等活动;干潮后或遇到外界刺激时,则双壳紧闭,或依靠足的伸缩活动,退回穴底,在滩面上留下两个靠得很近的由出、入水管形成的孔。 蛤仔的穴居深度,随其个体大小、底质组成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个体小的、底质较软的或水温较高的季节,穴居较浅;而个体大的、底质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则潜入较深。但总的说来,穴居深度一般多在3~15厘米左右。 (三)对水质的要求 1.水温:蛤仔属于广温性的贝类。在自然海区中,水温在0~36℃范围内,均能适应。当水温为5~35℃时,生长正常,而其中以18~30℃生长最快。蛤仔的适温上限为43℃,当水温升至44℃时,死亡率达50%;当水温升至45℃时,则全部死亡;而当水温下降到0℃时,鳃纤毛停止运动,摄食停止;当水温下降到零下2~3℃时,经3周,死亡率达10%。 2.盐度:蛤仔对海水比重的变化,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比重为1.004~1.027时,生活正常,而其中以比重为1.015~1.020时生长最好。在河口附近而又没有防洪堤的内湾养殖区,常伴随着山洪暴发而发生蛤仔大量死亡的现象,这不仅是因为海水比重的急剧下降,而且更主要的是洪水带来了大量的泥砂,使海水长时间处于混浊状态,影响了蛤仔的呼吸和摄食的缘故。 3.溶解氧:蛤仔在溶解氧为1毫克/升的海水里,就能正常生活。因此,正常海水的溶解氧含量,都能满足蛤仔的生活需要。但若海水被严重污染,溶解氧含量连续处于0.5毫克/升以下达10天左右,就会导致蛤仔死亡。 4.耐干旱能力:生活于潮间带的蛤仔,耐干旱能力较强,耐干出时间与蛤仔个体的大小、气温高低以及是否通风等有关(表19-2)。 表19-2蛤仔的耐干出时间(小时) 体长\干出时间\气温 20℃ 27.0~31.5℃ 25.8~28.5℃ 0.5cm 35h 24h -- 1.0cm 48h 24h -- 2.0cm 72h -- 36h 花蛤的营养成份 每100克含可食用部分46克 热量(千卡) 45 VE维生素E(毫克) 0.51 蛋白质(克) 7.7 胆固醇(毫克) 63 脂肪(克) 0.6 钾(毫克) 235 碳水化合物(克) 2.2 钠(毫克) 309 膳食纤维(克) 0 CA钙(毫克) 59 维生素A(微克) 23 MG镁(毫克) 82 胡罗卜素(微克) 2.3 FE铁(毫克) 6.1 视黄醇当量(微克) 87.2 MA锰(毫克) 0.39 B1硫胺素(毫克) 0 ZN锌(毫克) 1.19 B2核黄素(毫克) 0.13 CU铜(毫克) 0.2 B5烟酸(毫克) 1.9 P磷(毫克) 126 VC维生素C(毫克) 0 SE硒(微克) 77.1
2. 菲律宾蛤仔的生活习性
蛤仔是以发达的斧足,挖掘砂泥营穴居生活的。涨潮时,升至滩面,伸出水管进行呼吸、摄食和排泄等活动;干潮后或遇到外界刺激时,则双壳紧闭,或依靠足的伸缩活动,退回穴底,在滩面上留下两个靠得很近的由出、入水管形成的孔。
蛤仔的穴居深度,随其个体大小、底质组成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个体小的、底质较软的或水温较高的季节,穴居较浅;而个体大的、底质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则潜入较深。但总的说来,穴居深度一般多在3~15厘米左右。 1.水温:蛤仔属于广温性的贝类。在自然海区中,水温在0~36℃范围内,均能适应。当水温为5~35℃时,生长正常,而其中以18~30℃生长最快。蛤仔的适温上限为43℃,当水温升至44℃时,死亡率达50%;当水温升至45℃时,则全部死亡;而当水温下降到0℃时,鳃纤毛停止运动,摄食停止;当水温下降到零下2~3℃时,经3周,死亡率达10%。
2.盐度:蛤仔对海水比重的变化,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比重为1.004~1.027时,生活正常,而其中以比重为1.015~1.020时生长最好。在河口附近而又没有防洪堤的内湾养殖区,常伴随着山洪暴发而发生蛤仔大量死亡的现象,这不仅是因为海水比重的急剧下降,而且更主要的是洪水带来了大量的泥砂,使海水长时间处于混浊状态,影响了蛤仔的呼吸和摄食的缘故。
3.溶解氧:蛤仔在溶解氧为1毫克/升的海水里,就能正常生活。因此,正常海水的溶解氧含量,都能满足蛤仔的生活需要。但若海水被严重污染,溶解氧含量连续处于0.5毫克/升以下达10天左右,就会导致蛤仔死亡。
4.耐干旱能力:生活于潮间带的蛤仔,耐干旱能力较强,耐干出时间与蛤仔个体的大小、气温高低以及是否通风等有关。
3. 蛤仔的介绍
蛤仔,动物界,属帘蛤科,具有药物价值。生活于近河口沿岸和潮间带浅泥沙滩。蛤仔双壳纲(Bivalvia)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帘蛤科(Veneridae)蛤仔属(Ruditapes)的统称。中国近海发现有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和杂色蛤仔(R.varieegata)2种。其生态习性相似,仅外部形态特征和分布区稍有差异。
4. 红岛蛤蜊是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种的
现在的红岛蛤蜊种苗多是从福建莆田下尾购入,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属瓣鳃纲 、真瓣鳃目、 帘蛤科。地方名:砂蛤、杂色蛤、蛤仔、蚬子(辽宁)、砂蚬子、蛤蜊(山东)、花蛤(南方)。
5. 蛤仔是什么。
蛤仔
双壳纲(Bivalvia) 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帘蛤科(Veneridae)蛤仔属(Ruditapes)的统称。中国近海发现有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见图)和杂色蛤仔(R.varieegata)2种。其生态习性相似,仅外部形态特征和分布区稍有差异。
分布和特征 菲律宾蛤仔又名花蛤、蛤蜊、沙蚬子等,是广温、广盐性海产经济贝类。中国沿海北自辽东半岛鸭绿江口,南至雷州半岛都有分布,辽宁、山东较多。天然产量很大,是水产捕捞和增养殖的重要种类。此外也分布于苏联、日本、朝鲜、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沿海。引种后又分布于美国夏威夷及北美沿岸。贝壳亚圆形,坚厚,较宽。壳表有花纹或斑点色彩。壳形、斑点色彩因栖息的地区、水深、底质不同而变异较大。放射肋90~100条,与生长纹交叉形成布目状格。进出水管基部愈合,顶端小部分分离,进水管口缘触手不分枝。精子头部呈弯锥形。
杂色蛤子的外形及色彩与菲律宾蛤仔相似。宽度稍小,放射肋50~70条,闭壳肌痕清楚。进出水管从基部起完全分离,进水管口缘触手不分枝。其分布地区大体与菲律宾蛤仔的分布一致。在中国沿海分布于福建省平潭以南至海南岛、北部湾沿岸。
生物学特性 蛤仔多栖于有适量淡水注入的内湾。分布范围从潮间带到水深10余米的泥沙海底。潜入海底泥沙中生活,栖息深度因个体大小和水温高低而异。个体小、水温高时栖息较浅;个体大、水温低时则较深,一般不超过其体长的2倍,可密集成数层生活在一起,以水管伸出滩面滤食。栖息区海水比重在1.016~1.027之间。短时间内低盐度对其生长无影响。 适应水温为0~36℃,致死温度为37℃以上和-2℃以下。最适水温为18~30℃。栖息底质含沙率一般为70~80%。在含泥率为2~50%的海滩均能生活,含泥率在90%以上时也有发现,但死亡率较高。食物主要为浮游及底栖硅藻类。被动滤食。
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的海区较其他海区生长迅速。一般1龄贝体长在2厘米左右,2龄贝长3厘米多,3龄贝长4厘米以上。雌雄异体,1龄性成熟。雌贝每次可产卵数百万粒。成熟卵呈圆形,沉性,直径约65微米。产卵水温23~26℃。产卵次数1~2次。精卵成熟后分批排放,在水中受精。第 1、2次排卵量较大。受精卵孵化后经2~3周浮游期生长至200微米以上便沉入水底,分泌足丝附着于固体物上,随着壳长增长,潜入泥沙中生活。
增殖和养殖 蛤仔的养殖方法简单。在底质适宜的中、低潮区,直接将种苗均匀撒播于滩面即可;在底质较硬或乱石较多的滩面,可先行清理,耙松滩面,以利苗种潜入,也可围泥作堰或四周围网。播放密度与养殖海区的条件、苗种规格有关。500个/千克的苗种每100平方米可播放75~125千克。养殖1年产量可增加3~4倍。养殖期间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修堰、预防自然灾害、清除敌害生物(如海星、螺类、蟹类、蛇鳗、鸟类)等。
增殖的方法,就是划定适于蛤仔生长并能自然附苗的滩区,封滩育贝。初期在种苗稀少的地方先行移播苗种,在自然贝苗分布不匀的滩面可移密补稀,促进生长,达到商品规格(体长3厘米以上)后进行轮捕、销售,以有利于贝苗的再附着。增养殖用苗种多采捕自然苗,但其产量不稳定。中国已采取土池人工育苗的方法,即在潮间带高、中潮区建造育苗池,水深保持在2米左右,大潮不能没及,设有进、出水大闸和排纳上层池水的滤水闸。成贝经流水刺激后即在池中排放,自受精经各期发育直至变态都在池中附着生活。池水中施肥繁殖硅藻等饵料生物,并投以可作为蛤仔饵料的单细胞藻类辅之。变态后栖于池底滩涂层间生活; 待长至1毫米左右时即可用竹筛将贝苗洗出,移至育苗海区暂养。生长至数毫米时,可开始作为贝苗使用。此法能提供大量苗种。
蛤仔肉嫩味鲜。鲜蛤亦可作为养殖对虾的饵料。在内湾潮间带滩涂污染严重的海区,蛤仔常大量死亡。食用受污染的蛤仔后可引起肠胃疾病。
6. 花甲又叫什么名字
花甲就是花蛤[gé],说到花甲,不少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应当颇为熟悉,它作为一种容易获得却又格外鲜美的食材,在人们的日常饮食当中可谓是重要的菜肴。花甲一词在粤语里面与花蛤同音。那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生物呢?
事实上,花甲是蛤蜊([gé lí])中的一个品种,因此花甲是蛤蜊,又可以称作蛤蜊,但是蛤蜊不等同于花甲。蛤蜊的种类是很多的,常见的有八种,即白蛤、青蛤、老头蛤、花蛤、文蛤、西施舌、油蛤和血蛤,它们各自的味道和外壳都不相同,其中花蛤最为鲜美,被称作“天下第一鲜”。
花甲的学名被称为菲律宾帘蛤,还有杂色蛤和菲律宾蛤仔等别名,属于帘蛤目帘蛤科缀锦蛤亚科花帘蛤属菲律宾帘蛤种,壳长2.5-5.7厘米,有多种花纹和颜色,并且两面壳不等,但是左右相似,有明显内嵌韧带。
7. 花蛤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
花蛤即杂色蛤,隶属帘蛤科,中文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南方俗称花蛤(huage),辽宁称蚬子(xianzi),山东称蛤蜊(gala),日文名:アサリ[あさり]Asari,英文名:short necked clam。 [地方名]花蛤、沙期子。 [形态特征]口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壳顶稍突出,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放射肋细密,位于前、后部的较粗大,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贝壳内面淡灰色或向红色,从壳顶到腹面有2~3条浅色的色带。 [产地、产季]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山东青岛和福建及广东沿海产量较多,旺季在春末夏初。 [经济价值]肉味鲜美,除鲜食外,可制罐头、蛤干,壳可入药。近年来大量出口日本活蛤和冻鲜蛤肉,售价很高。 出口输往国别:日本。出口口岸:山东。 --------------------------------------------- 菲律宾蛤仔(帘蛤科)Ruditapes philippinarum [地方名]蛤仔、既子、砂规子、蛤例、花蛤。 [形态特征]贝壳呈卵圆形。壳质坚厚,膨胀。壳顶稍突出,稍向前方弯曲。小月面宽,椭圆形或略呈梭形,盾面梭形。韧带长,突出。贝壳前端边缘椭圆,后端边缘略呈截形。贝壳表面灰黄色或深褐色,有的具带状花纹或褐色斑点,花纹长,不规则。壳面有细密的放射肋,顶端极细弱,至腹面逐渐加粗,与同心生长纹交错形成布纹状。壳内面灰黄色,略带紫色。铰合部细长,每壳有主齿3枚,左壳前2校与右壳后2枚顶端分叉。 [产地、产季]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其中辽宁、山东产量较大,沿海渔民常年可采捕。 [经济价值]肉可鲜食,亦可加工成蛤干,五香蛤仔,是价廉味美的大众化食品。活蛤也是出口创汇的水产品。 花蛤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海区,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莆田下尾盛产花蛤苗。花蛤养殖利润惊人!
满意请采纳
8. 这些贝类你认识吗
1.蛤
1.1花蛤(ge)
花蛤属于帘蛤目、帘蛤科、蛤仔属、下菲律宾蛤仔、小眼花帘蛤(杂色蛤仔)(双名法带你装逼带你飞。)
花蛤有着一个带着漂亮花纹的椭扇型外壳,每个蛤花纹都不一样。
在菜市场挑选花蛤的时候要注意哟,一不小心就被他喷了水呢。
花蛤适合炒、蒸、煮;
清炒辣炒都好吃,看个人口味;
辣炒花蛤
做成汤也很鲜美吖~~
2.蛏
接下来我们说说蛏吧~~
2.1蛏子(chēng zǐ)
蛏子属于帘蛤目、毛蛏科、缢蛏属、螠蛏。它是最常见的一种蛏。
蛏子的壳表面粗糙且质地较厚,生长线显着,外壳大多数是土黄色。
蛏子是长方形壳,它有特征就是一头有两个肉脚(它的出水管和入水管),这两根管子是有大作用的。
蛏子遇到危险或极端不良的环境时,还会自断其出、入水管而迅速将身体全部躲入砂泥中。
2.2竹蛏
竹蛏属于帘蛤目、竹蛏科、竹蛏属、竹蛏。
竹蛏分两种:一种叫长竹蛏,另一种叫大竹蛏。
是不是觉得长竹蛏和大竹蛏长得很像,其实很好辨认啦~顾名思义,大竹蛏大,而长竹蛏长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啊~~)
辣么....蛏子和竹蛏的区别咧?
蛏子颜色是土黄色,扁长方形,外壳粗糙,厚重;
竹蛏基本是圆杆型,细长,壳薄,光滑;
竹蛏也是两个管~~管儿们可以撮水与呸水(๑•̀ㅂ•́) ✧
蛏的肉质肥嫩清甜,一般可以清蒸、油炒、椒盐等
福建有一道菜肴:插蛏(插蛏在福建是比喻非常拥挤的环境,比如游泳池......)把蛏子竖着摆在盅里,插得很密很紧,微微有点空隙的放一点姜片,然后倒入福建老酒,上蒸锅大火炖熟即可。
这个做法即保留了蛏子的鲜甜又保留了蛏子的水分,肉也不容易脱落。
蛏干(把蛏子晒干)可以拿来炖汤。
贝类种类繁多,鉴定起来一般不太容易,所以人生苦短,不要在乎这些细节,好吃就行。
3.蚶(hān )
3.1泥蚶
泥蚶属于列齿目、蚶科、蚶属——也叫血蚶。
泥蚶是一种圆鼓鼓的扇形壳,多条肋,有许多细密的片状小齿。
清水一烫就可以上桌了,十分鲜甜。与三五好友相聚,少不了一盘蚶子,撮一口酒,撮一个蚶,一边笑谈人生趣事,好不惬意。
3.2毛蚶
毛蚶属于列齿目/ 蚶科/ 蚶属
毛蚶外壳带有一层褐色的绒毛,给人感觉黑不溜秋的,产期多在7~9月份。
毛蚶食用方法和泥蚶一样,也是轻轻一烫便可食用。
3.3魁蚶
魁蚶属于列齿目/ 蚶科/蚶属
魁蚶可能有一些人觉得陌生,但是说到赤贝应该很多人就不陌生了,魁蚶就是赤贝。
魁蚶的个头有巴掌大(不然哪敢称“魁”),外壳也是带着一层绒毛。
魁蚶
4.海瓜子
讲完蚶,来讲讲海瓜子吧。据说,海瓜子现在分三大类呢
一种是北方_海瓜子
4.1虹光亮樱蛤
帘蛤目、樱蛤科
主要地区是:青岛、大连
第二种是南方_海瓜子(薄壳)
4.2寻氏肌蛤
帘蛤目帘蛤科 、肌蛤属
主要地区:广东、福建
5.烧烤三兄弟
简单介绍一下“烧烤三兄弟”,扇贝、带子、生蚝。
5.1扇贝
双壳贝壳都有一个结构叫闭壳肌。
闭壳肌
扇贝的闭壳肌,干制之后就是着名的珧柱(嗯?不认识?另一个名字叫干贝~~认识了吧) 。
5.2江(dai)珧(zi)
比较常见的是栉江珧——也叫带子(某些地方扇贝也叫带子)
5.3牡蛎
牡蛎科(Ostreidae)下多种物种统称——蚝(hao)、海蛎
蚝肉取出来晒干就是蚝鼓,盛产鱼广东一带。
6.象拔蚌
属于太平洋潜泥蛤、海螂目 、潜泥蛤科 、海神蛤属
因为长得很像【哔——】所以传说有增加性功能的作用......
基本定位:餐厅、酒店装逼必用
大家表示味道很鲜甜!
7.文蛤
文蛤在福建也叫靑(qiang)娥(o)
属于帘蛤目、帘蛤科
壳厚,与花蛤相比更偏三角形。
较为有名的一道菜是文蛤蒸蛋
8.海蚌、北极贝
8.1海蚌(Mactra antiquata )
马珂蛤科 Mactridae /Mactra 属
海蚌有巴掌大、白色、屁股带着一点紫色,它有一个美称——西施舌。
这里的“舌”是指它的斧状足,双壳贝常备,用来挖开沙、泥。
基本定位:酒店菜
经典做法:闽菜——鸡汤汆海蚌
鸡汤汆海蚌
8.2北极贝
库页岛马珂蛤(S. sachalinensis)
马珂蛤科 Mactridae 、Spisula属(Pseudocardium 属)
基本定位:料理店
主要是以刺身后寿司的形态出现的,口味脆甜。
羊驼
北极贝刺身
9.蚬(xian)子
9.1河蚬
帘蛤目、蚬科、蚬属
蚬因生长环境不同可分为黄沙蚬(沙里长大的,外壳为黄色)和泥蚬(泥里长大的,黑色)两者体积差不多,但泥蚬稍大,沙蚬好吃。
淡水类的家常贝壳,可以炒、凉拌,也可以做汤。
10.鸟蛤(鸟贝)
鸟蛤和蚶一样,都有肋,不过蚶掰开来都是血肉,而鸟蛤掰开来是白色的肉肉。
掰开是酱紫的
鸟蛤里面的肉
它的口感和北极贝一样,鲜甜、脆嫩。
9. 蚬子都怎么分类啊什么季节打捞啊
其实,蚬子都是蛤类。就像咱们熟知的花蚬子,它的学名叫菲律宾蛤仔;黄蚬子的学名叫中国蛤蜊;毛蚬子的学名叫毛蚶;白蚬子学名为四角蛤蜊……
大连地区的蛤类有紫石房蛤、文蛤、镜蛤、菲律宾蛤仔,四角蛤蜊,青蛤、中国蛤蜊、西施舌、加州扁鸟蛤、江户布目蛤等12种。庄河是蛤的主产地。
还有灰蚶子、牛眼蛤、黑蛤等,蛤叉属帘蛤目、帘蛤科,贝壳中等大,壳近圆形,壳质较薄扁,壳高与壳长相等,壳面白色或肉灰色。
蛤叉的蛋白质含量接近猪肉等肉类,在15%上下,但脂肪含量只有1%多一点,因此它也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理想食品。而且蛤叉中的矿物质含量丰富,其钙含量比牛奶高出一筹;铁含量高达194.25毫克/千克,这个数值高于鸡肝等动物肝脏的含铁量。蛤叉的氨基酸含量相当丰富,包括呈鲜味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呈甘味的甘氨酸和丙氨酸,保证了蛤叉味道的鲜美。另外蛤叉的提取物具有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治湿疹的作用。
10. 红岛蛤蜊节的菲律宾蛤仔
据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贝类研究专家张国范教授介绍,红岛蛤蜊属于胶州湾杂色蛤,学名菲律宾蛤仔(马尼拉蛤仔)。胶州湾杂色蛤并不是真正的杂色蛤,真正的杂色蛤虽与胶州湾杂色蛤形态上相似,但口味较差,主要生长在福建平潭县以南的滩涂上,而正宗的胶州湾杂色蛤则生长在东亚及东北亚的滩涂上。《黄渤海的软体动物》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其习性及分布情况:“垂直分布,从潮间带至10米深的海底都有栖息。在黄渤海沿海分布较广,向南可至广东雷州半岛……”
关于“菲律宾蛤仔”这一学名的由来,民间曾有不少版本,其中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是:1918年,日本人第一次侵占青岛的时候在栈桥东面的海域撒下一片蛤蜊育苗,从此,这种精灵就在岛城生活中不可或缺———对此,张国范教授做了纠正,他说之所以取名“菲律宾蛤仔”,完全是学术上的原因,当初蛤蜊标本是在菲律宾海域取的,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