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还来中国访问吗
派了特使,自己应该不会怎么快来,除非达成了巨大共识或者有特别大的突破
⑵ 她是世界首位华人女总统,因是华人后裔而自豪,现在怎么样了
科拉松·阿基诺,本名为玛丽亚·科拉松·科明昂科,菲律宾的第11任总统,也是菲律宾和亚洲首位女总统。另外,她还是世界首位华人女总统。
然而,驻菲美军的存在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菲律宾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刺激了菲律宾民族主义,引起了自由派、共产派人士反弹,学生和民间组织还曾发动了反美军基地示威,加上美国不同意菲律宾提出的基地费用。在这种情况下,1991年,科拉松停止了美菲军事基地协定,撤除了美军苏比克湾基地和克拉克空军基地。1992年科拉松卸任,菲德尔·拉莫斯接任总统一职。她卸任后,出任首都银行基金会名誉会长,仍长时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2009年8月1日,科拉松因结肠癌医治无效在医院去世,享年76岁。她去世后,菲律宾举行了为期10天的举国哀悼活动,人们纷纷参加。最终,她被安葬在丈夫墓旁。
⑶ 万年历间旅居中国的一位传教士
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旅居中国
利玛窦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代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着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平
成为耶稣会士
1552年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州(Marche)的马切拉塔城(Macerata),家里经营利氏药房,是当地的名门。利玛窦在这里一直在一所耶稣会开办的中学学习,他的父亲一直很担心利玛窦加入耶稣会。
利玛窦十六岁来到罗马,在圣汤多雷亚的学院学习预科,并于1571年的圣母升天节那天加入了耶稣会。1572年在耶稣会主办的罗马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并从师数学家克拉乌(Christopher Klau)学习天算,其时范礼安(Father Alessandro Valignani)也是他的老师。在这段时期,他还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语,而且也会使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
印度之旅
1577年利玛窦获准赴远东传教。1578年3月24日,利玛窦从里斯本出发乘船和其他14名耶稣会士一起前往印度传教。一路上绕过好望角,途经莫桑比克,经过6个月的航行终于在9月13日到达印度果阿(Goa)--葡萄牙在亚洲最重要的殖民地。路途非常辛苦,在到达果阿前,船上来自莫桑比克的400名奴隶死了13名。
利玛窦在来到印度之前,由于沙勿略(Francis Xavier)之前对印度的赞美以及教会的神化,他所听说的印度非常令人神往,在这里传教也比较容易。但是现实的反差另他大惑不解。1580年他给耶稣会的历史学家玛菲用葡萄牙语写的信中说道:“查看一下有关印度、日本的注释书和地图类,会发现明显的谬误比比皆是。”但是耶稣会在日本布教非常顺利,而且在印度还发现了聂斯托里教派(景教)的信徒。这使得利玛窦他们精神上非常振奋。
利玛窦在印度和交趾支那传教四年。其间在果阿的神学院还学习了人文学科,在1580年7月26日他晋升为司铎后,又学习了神学。他在印度认识到应该允许当地人也学习哲学、教理和神学等欧洲文化,并且写信给耶稣会总部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如果“阻拦他们与他人为伍担任职务——通过学问而出人头地——,我担忧他们会憎恨我们,而我们耶稣会在印度的主要目的,感化异教徒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信仰的使命将会化为泡影。”他的这种见解在他的一生中始终如一,这也是他进入中国后所持的态度。罗光所写的《利玛窦传》中说这是“他能赢得我国士大夫的尊敬亦以此精神故。”
到达澳门
由于明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之前的传教士都未能进入中国传教,而只能停留在澳门。因此罗明坚(Father Michele de Ruggieri)神父向东方总巡察使范礼安举荐了利玛窦。1582年(万历十年)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传教,8月7日到达澳门。
传教士们想通过汉语着述天主教义来吸引中国人,“练习用他们的语言写作,作为一种吸引捕捉他们心灵的手段。”因此他们先在澳门努力学习汉语。开始学习汉语的利玛窦对完全与拼音文字不同的汉字感到很兴奋,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此外,在澳门的时候正好有来自日本的天正遣欧使节团路过,利玛窦趁此机会还学了一点日语。
进入中国的第一站:肇庆
1584年利玛窦获准与罗明坚神父入居广东肇庆。他们对中国官员自称来自“天竺”,致使中国人以为他们是佛教徒。利玛窦解释来中国的原因:“我们是从遥远的西方而来的教士,因为仰慕中国,希望可以留下,至死在这里侍奉天主。”他不敢直接回答传教的目的,否则他可能会被驱逐。为了传教,他们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用品,比如圣母像、地图、星盘和三棱镜等。其中还有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利玛窦带来的各种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众多好奇的中国人。特别是他带来的地图,令中国人眼界大开。
进入了中国的利玛窦对中国文明非常称赞:除了还没有沐浴“我们神圣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世界。”他感叹“柏拉图在《共和国》中作为理论叙述的理想,在中国已被付诸实践。”而且他还发现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但是他也发现“在中国人之间科学不大成为研究对象。”
这一年的8月在肇庆建立了“仙花寺”,开始传教工作。起初传教十分低调。神父们行事小心谨慎,主要精力都在学习汉语和中国的礼节习俗,以博得中国人尤其是官员们的信任。他们身穿佛教僧侣的服饰,认为这样能够博得人们的好感,而且他们也觉得这与天主教神父的装束相差不大。这也使中国人更加相信他们是远道而来的僧人。他们在这里挂上了圣母玛利亚的画像,许多士人官吏,甚至僧人都来跪拜,他们感到非常兴奋。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讲这更多是出于礼节性的,而没有宗教意义。也有记述说,他们担心中国人看到玛利亚的画像会误认为他们的神是女性的,而改挂了基督像。
1584年利玛窦制作并印行《山海舆地全图》,这是中国人首次接触到了近代地理学知识。利玛窦利用解释各种西方事物的机会,同时介绍了他们的天主教信仰。他们翻译了《十诫》、《主的祈祷》和《圣母赞歌》,以及《教理问答书》。很快亦有中国人对天主教产生兴趣。于是利玛窦开始派发罗明坚撰写的《天主实录》,以中文解释天主教的教义。许多中国人都对这部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但是无论如何,无论是“仙花寺”的创立,还是《天主实录》的刊行,中国人始终是把它当作佛教流派而已,中国人对于基督教还没有多少实质的认识。
第二站:韶州
《几何原本》内利玛窦(左)和徐光启(右)的插图。万历十七年(1589年)夏天,广东新任总督将利玛窦所住的西式建筑据为己有,于是利玛窦移居韶州。在韶州的时候,利玛窦遇到了一次意外。他们遇上了强盗打劫,虽然利玛窦受了一点伤,但是幸好他们吓退了强盗,而且很快这些强盗就被逮捕归案。在韶州期间,另外一个不幸是利玛窦的两名部下相继逝世。1591年麦安东神父逝世;1593年石方西神父也辞世了。而另外一名罗明坚神父则早已返回了欧洲,现在只剩下利玛窦一人从事在中国的传教事业。感到欣慰的是,他在肇庆结识的士人瞿太素成为了他的好友和弟子,还帮助利玛窦翻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第一卷。籍着瞿太素的宣传,以及赠送高官们利玛窦自己制作的天体仪、地球仪和计时用的日晷等西洋物品,利玛窦的名声逐渐在当地的达官贵人中传开,其间他还被瞿太素的朋友邀请去了一趟南雄。
在韶州他攻读《四书》,并首次将之译为拉丁文。而通过与瞿太素和其他许多中国上流社会人士的接触,利玛窦发现自己先前的佛教僧侣装扮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不受到尊重,社会地位也比较低下。为了更方便与中国的官员交往,在征得范礼安的同意后,从1594年起,利玛窦开始蓄发留须,并穿起了当时儒士的服装。
第三站:南昌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利玛窦借口为一位北上任职官员之子治病,而获得了去南京的机会。但是到了南京以后,利玛窦陪同的官员对他逐渐失去了兴趣,利玛窦只好自己设法留在南京。然而这一次失败了。他只好折返南昌,并获得批准在此居住。1596年9月22日利玛窦在这里成功的预测了一次日食,使他很快成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期间结交了许多儒士权贵,并受到建安王的热情款待。他在写给耶稣会的报告中解释了自己出名的理由:一是因为当地从没有见过外国人;二是利玛窦的记忆力非常好,以至于许多中国人都想学习,他也因此用汉语写了一本《西国记法》的书来介绍他的记忆方法;三是它能够运用四书五经来宣讲基督教的教义;四是他的自然科学知识;五是传说他会炼金术;六是有人向他求教基督教。另外在这一年利玛窦为了练习用汉语写文章,写了一部谈论友情的着作《交友论》而意外的获得士人的欣赏。
1596年利玛窦被范礼安任命为耶稣会中国教区的负责人,由利玛窦全权负责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并且指示利玛窦想办法到北京去觐见中国的皇帝,以达到在中国传教的有力保障。而且还从澳门送去了许多准备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
第四站:南京
接受了新任务的利玛窦开始策划北京之行。没过多久,他就联系了北上任南京礼部尚书的王忠铭一起带他去南京,而且王忠铭还表示要带他去北京。于是1598年6月25日利玛窦与另一位郭居静神父(Lazzaro Cattaneo)同王忠铭一起离开南昌奔赴南京。7月初他们一行到达南京,9月7日利玛窦抵达北京。但当时正值日本侵犯朝鲜,利玛窦作为外国人无法在北京久留,而且又遇到了财政上的困难,仅住一个多月便只好返回,次年2月6日到南京[1]。
在南京居住期间,利玛窦通过瞿太素的帮助,结交了不少名士,如南京礼部侍郎叶向高、思想家李贽、徐光启等。当然这主要还是人们对于他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倾慕。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利玛窦还与一位三淮和尚(即大报恩寺僧雪浪)进行了一场辩论,在这次辩论中,利玛窦凭借其科学性的思辨明显占了上风。他还在正阳门(今光华门)内洪武岗西崇礼街(今尚书巷)建成内地第四座天主教堂,他在城西罗寺转湾的住址后来也成为着名的天主教堂——石鼓路天主教堂。这些活动使南京成为中国天主教史上最重要的传教中心之一。
永住北京
利玛窦像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5月18日,利玛窦带着庞迪我神父和准备好献给皇帝的礼物再度赴京,并于1601年1月24日抵达北京。进呈自鸣钟、圣经、《万国图志》、大西洋琴等方物,得明神宗信任。1601年,明神宗下诏允许利玛窦等人长居北京。但中国的朝廷根本没有注意到,利玛窦长住北京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之后利玛窦在北京以丰富东西学识,结交中国的士大夫。常与宾客谈论天主、灵魂、天堂、地狱。同时编撰新书,包括以中文写成的《二十五言》等,得到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的尊重。到了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当中有数名更是公卿大臣。这当中最着名的,也是后来影响最大的是进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启。
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5月11日利玛窦病逝于北京,赐葬于平则门外的二里沟。逝世前指定龙华民(Nicolas Longlbardi) 接任教会中职务。
成就
传播天主教
中国在唐朝时曾一度流行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景教),但是到了明朝建立以后,中国基本上已没有基督徒。利玛窦可以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创者之一。他成功在北京觐见皇帝,而且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声誉和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而且也开创了日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
利玛窦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他容许中国的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敬孔。据他的了解,这些只属尊敬祖先的仪式;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利玛窦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英语的"God" 或拉丁文的 Deus);但他亦认为天主教的“神”早已存在于中国的思想,因为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没有分别。利玛窦本人更穿着中国士人服饰。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式,一直为之后跟随他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所遵从,称为“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等意大利传教士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明代末帝的皇后在清军入关时曾写信准备皈依天主教并请求教皇支援(此信尚保存在梵蒂冈)。清朝康熙仍然重用意大利传教士。但后来欧洲其他天主教各教会之间对中国传统祭祖敬孔习俗的争论以这些习俗对当时中国天主教的影响削弱了利玛窦等人本已取得的成功。康熙时代,西班牙传教士为了在菲律宾和中国排挤意大利传教士,向教皇申诉并取得教皇敕令,宣称利玛窦等人允许中国教徒崇拜祖先违背了天主教教义,并派特使到中国晋见皇帝,态度骄横,和康熙争辩。康熙认为“天下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说这个特使“不可理喻”,下令囚禁到澳门,使其病死狱中。从此中国皇帝和罗马教廷关系急剧恶化,禁止了西班牙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并进一步严格的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而祭祖敬孔的禁令直到数百年后的1939年12月8日由教宗碧岳十二世(Pius XII,即庇护十二世)删除,这也侧面显示出了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西学东来
带着西学而来的利玛窦开展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由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一共有一百五十馀种的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
利玛窦撰写的《天主实录》以及和徐光启等人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书不仅带给中国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而且许多中文词汇,例如点、线、面、平面、曲线、曲面、直角、钝角、锐角、垂线、平行线、对角缐、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心、外切、几何、星期等等以及汉字“欧”等就是由他们创造并沿用至今。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在中国先后被十二次刻印。而且问世后不久,在江户时代前期也被介绍到了日本。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国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日本地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北极、南极、地中海、日本海等词汇皆出于此地图。至今,日本仍称17世纪至18世纪的地图为利玛窦系地图。
身后
利马窦墓碑依照明朝的惯例,客死中国的传教士必须迁回澳门神学院墓地安葬。1610年5月利玛窦病逝于北京后,其他传教士和利玛窦受洗的教徒都希望可以得到皇帝的恩准,让利玛窦安葬于北京,借此来认可教会和天主教在中国的合法存在。为此,耶稣会士庞迪我神父(Didace de Pantoja) 向万历皇帝上呈奏疏,希望能破例赐地埋葬利玛窦。庞迪我在奏章里称:
“利玛窦以年老患病身故,情实可怜,况臣利玛窦自入圣朝,渐习熙明之化,读书通理,朝夕虔恭,焚香祝天,颂圣一念,犬马报恩忠赤之心,都城士民共知,非敢饰说。生前颇称好学,颇能着述,先在海邦,原系知名之士,及来上国,亦为缙绅所嘉?臣等外国微臣,悲其死无葬地,泣血祈恳天恩,查赐闲地亩余,或废寺闲房数间,俾异域遗骸得以埋瘗,而臣等见在四人,亦得生死相依,恪守教规,既享天朝乐土太平之福,亦毕蝼蚁外臣报效之诚。”
虽然朝廷中有人反对,但该事在内阁大学士叶向高等人的多方努力下,还是很快得到了万历皇帝的照准。1611年,由徐光启主持,皇帝赐物利玛窦安葬于平则门外二里沟的滕公栅栏。教会无需付款便可拥有这份产业。至19世纪末,安葬于“滕公栅栏”的欧洲传教士已逾百名。1900年墓地被义和团砸毁。墓穴被掀,碑石被砸。其后清政府依《辛丑条约》出资重修了被毁墓地,而且还立了一块道歉的石碑。20世纪初此地已经成为天主教的公共墓地。墓地面积也不断扩大。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栅栏墓地已先后埋葬了数百名西方传教士,成为明清以来西方传教士在东方安息的一个最为集中的所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外国神父被迫撤离了中国,1954年,墓地内的墓碑只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三块依照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处指示被保留在原地。文化大革命期间,利玛窦墓碑被平埋于地下让其"永世不得翻身"。1973年,马尾沟教堂被拆,墓碑无人照管。1978年10月,邓小平、李先念等五位中国中央领导"批准"重修利玛窦墓。1979年后墓地得到了修复,并列入了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利玛窦墓现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外的北京行政学院院内。
如今公墓东边墓碑数十块。西边有墓碑三块:面向墓穴,中间为利玛窦,左右首分别为汤若望、南怀仁。利玛窦的墓碑上刻着“耶稣会士利公之墓”,有拉丁文和中文两种文字:
“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亚国人。自幼入会真修,明万历壬午年航海首入中华行教。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戍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会四十二年。”
着作
《坤舆万国全图》中的世界地图《天主实录》-利玛窦翻译了罗明坚编《新编西竺国天主实录》。起名为《天主实义》,亦名《天学实录》,这本书第一次系统地向中国人论证了上帝的存在、人的灵魂不朽大异禽兽和死后必有天堂地狱之赏罚,报世人所为善恶的天主教教义。《天主实义》 亦是最早把星期制度引进中国的。《天学实义》后来被干隆皇帝收录在四库全书中,并有蒙、满、朝鲜、越南及日文译本。
《几何原本》-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利玛窦使用《几何原本》是他在罗马学院学习用的课本,由利玛窦的恩师——当时欧洲着名的数学家克拉维乌斯神父整理编纂。克拉维乌斯神父在原本后又增添了两卷注释,总共十五卷。
《坤舆万国全图》-世界地图。
《西字奇迹》-(今改名《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是中国汉字拉丁化道路之始。
《二十五言》-关于天主教道德信念、准则和修养的书
《畸人十篇》-利玛窦同十位中国士大夫的对话集
《交友论》-收入了古罗马西塞罗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师爱拉斯谟等人论友谊的格言上百则。也有利玛窦根据他对中国人的思想了解而编写的。这是利玛窦所写的第一部华文着作。
《西国记法》-一本介绍利玛窦本人如何能有过目不忘的能力的书
《辩学遗牍》-1635年出版,收录了利玛窦以天主教观点与明末净土宗袾宏和其门生虞淳熙的佛教观点交流的信件。
《同文算指》-介绍欧洲算术,根据克拉乌维斯所着的《实用算术概论》(Epitome arithmeticae practicae,1583年)译成。内容由基本四则运算、分数至比例、开方、正弦馀弦等三角几何。由李之藻笔录,清朝时录入四库全书。
《测量法义》-关于应用几何、测量,由徐光启笔录,附《勾股义》。
《圜容较义》- 李之藻笔录
《浑盖通宪图说》-天文学知识,李之藻笔录
此外,他还写过或参与写过《西琴八曲》、《斋旨》、《干坤体义》等着作。
利玛窦用意大利文写的日记后经比利时耶稣会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整理翻译为拉丁文,出版于1615年,取名《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汉译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
1910年,汾屠立神父(Pietro Tacchi Venturi)将耶稣会罗马档案馆中发现的利玛窦意大利语原文手稿同其他书稿以题名《利玛窦神父历史着作集》(Opere Storiche del P. Matteo Ricci)刊行,共上下两卷。1942年,德礼贤神父(Pasquale d'Elia)将其编入《利玛窦全集》(Fonti Ricciane)。
评价
长期以来,西方许多人,尤其是天主教徒将他视为令人景仰的,“诱导异教徒皈依的”传教士。而东方却将他视为促进东西方交流的科学家。这种评价主要是因为他向东亚地区传播了西方的几何学、地理学知识,以及人文主义和天主教的观点,同时他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文化。也因此,有人将他视为一位汉学家。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利玛窦到北京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中对利玛窦的评价可以代表天主教会的观点:
“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喜讯与教会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 ...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使他成为大“汉学家”,这是以文化和精神上最深邃的意义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
《利玛窦传》一书的日本作者平川佑弘称利玛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学艺,和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学问于一身的巨人。”他还将利玛窦看作是“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位“世界公民”(homo universale)”。(中文版序言)
美国《生活》杂志亦将他评为公元第二千年内(1000年 - 1999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中的一员。
参考文献
已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利玛窦到北京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http://www.cathlinks.org/ricci400.htm, 2001年10月24日
平川佑弘(日本)着,刘岸伟,徐一平译,《利玛窦传》,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 ISBN 7801450884
利玛窦,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外关系史名着译丛,中华书局,2001年, ISBN 7101007279
裴化行(法国)着,管震湖译,《利玛窦神父传》(上、下),商务印书馆,1998年,ISBN 7100012287
罗光,《利玛窦传》,台北县辅仁大学出版社, 1982年
⑷ 1944国军实力如何,国际地位如何
说句不好听的,国军真正能打的,有血性的将领在抗战初期不是以身殉国就是因为各种原因被“集训”了,后期的所谓精锐基本上都是拿美国人的钱和武器堆出来的,就44年国军的糟行,还“发动一次大规模行动,歼灭十至二十万日军,牵制八十到一百万日军,以配合美军作战”呢?有80%的可能是被日军歼灭十至二十万,然后“转进千里,日军追之不及”。至于国际地位?洗洗睡吧,那时候要是有国际地位的话雅尔塔会议就是四个国家了。至于和苏联与之德国的对比,那就更不用比了,德国陆军那就是日本的师傅,而且德国陆军、空军是什么装备?单位活力投送是日军的4倍!别的不用多说,就坦克这一样就可以让日本人连吃灰都吃不到啊,小豆丁就够国军受的了,你能想象在华北平原上一群一群的4号、大猫和三秃子吗,那还不虐死国军啊!苏联可是和这样的国家硬生生的磕了好几年啊!最后还逆推了,你觉得当时的KMT有这样的实力吗?
⑸ 为什么日本是西方国家,但菲律宾不是西方国家
好像我理解有些困难,日本不是西方国家啊,东亚国家啊。如果硬要说是西方国家的话,二次大战后在美国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西方国家阵营一份子吧,再牵强的说经济发达些达到1985年《广场协议》前世界经济gdp第二大国家,在我们眼中发达国家都是西方国家的错误印象吧。
⑹ 菲总统特使向中国传达什么重要信号
菲律宾不会跟美国一条路走到黑,菲律宾新总统希望中国交好,提升两国经贸往来,对菲方争取到更多的好处。
⑺ 到处发动战争的美国果真不占领别国领土吗
美国自从独立建国以来的245年间已经历过独立战争、谢司起义、美墨战争、第二次美英战争、南北战争、美西战争、美菲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格林纳达战争、巴拿马战争、海湾战争、索马里内战、波斯尼亚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内战以及叙利亚战争等200余场战争。
美国建国至今的245年间只有18年是没打仗的。纵观美国的 历史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总结为:要么就是在干仗,要么在干仗的路上。这些战争中独立战争是美国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而进行的,谢司起义、南北战争属于美国的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成员进行的正义战争,除此之外剩下的战争绝大多数是美国对其他国家所发动的侵略战争。
从世界 历史 发展的趋势来看二战以前绝大部分战争都是以领土扩张为目的。因此战争过后战胜国都会要求战败国割让土地。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近代史上每次战败后的割地赔款:鸦片战争后割让香港给英国,甲午战争后割让台湾给日本。同样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而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后割让了战前40%左右的领土。
围绕着热衷于发动战争的美国却有这样一种说法:美国尽管热衷于到处发动战争,但却没占领别国任何一寸领土。如果我们只看美国近几十年来的所作所为似乎也找不出这种说法有什么毛病。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都不是以领土扩张为目的。美国对越南、伊拉克、南联盟、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等国都曾发动过战争,但美国没占领这些国家任何一寸领土也确实是客观事实。
美国没占领这些国家的领土难道是因为良心发现吗?如果美国真有如此仁慈还会发动战争吗?美国近几十年来从未占领别国领土当然不是出于仁慈,而是由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所决定的。说美国对占领别国领土不感兴趣的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忽略了一个客观事实——自二战以来随着殖民体系的全面坍塌已使公然吞并占领别国领土这种扩张模式难以为继。
如果说美国在最近几十年来从未占领别国领土,那么难道说英、法、德等国在二战后占领过别国领土吗?美国近几十年来没占领过别国领土不是因为美国格外仁慈,而是因为公然吞并占领别国领土的时代早已成为 历史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一直往前延伸就会发现早期的美国实际上和其他列强同样热衷于领土扩张,否则美国根本就不可能有如今这么大的国土面积。
美国的国土面积有多大呢?1989年至1996年美国中情局初始版《世界概况》中公布的官方国土数据为9372610平方公里。我国教科书在引入这一数据时将其四舍五入为937万平方公里。这一面积位于俄罗斯的1709万平方公里、加拿大的998万平方公里、我国的960万平方公里之后(位居世界第四)。1997年美国中情局在调整美国和加拿大边境属于美国一侧的水域面积计算方式后将国土面积变更至9629091平方公里。
这一调整使美国的国土面积超过中国跃居世界第三位。2004年美国中情局又进一步将国土面积变更为9631418平方公里,2006年又变更至9631420平方公里,不过在联合国公布的各个国家领土面积中美国依旧是962.9万平方公里。这一数据所统计的是美国本土50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的总面积,事实上美国还拥有关岛、波多黎各、北马里亚纳群岛等海外领地。
这还仅仅只是美国的陆地国土面积而已。由于位于太平洋正中心的夏威夷群岛和中途岛属于美国领土。这就使美国得以将几乎小半个太平洋纳入自己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范围内。如果把美国的陆地国土面积和领海面积加起来高达2182万平方公里。这在全世界仅次于海陆总面积2466万平方公里的俄罗斯。抛开关于美国领土面积的争议暂且不谈,但举世公认的是美国确实是一个世界级的领土大国。
美国如此庞大的领土领海面积可不是自建国之日起就一直拥有的。当初美国独立时的领土只有大西洋沿岸的特拉华、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佐治亚、康涅狄格、马萨诸塞湾、马里兰、南卡罗来纳、新罕布什尔、弗吉尼亚、纽约、北卡罗来纳、罗德岛这十三个州。可如今的美国却是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一个由50个州组成的联邦制国家,那么多出来的37个州难道都是充话费送的吗?
1783年9月3日英王代表与北美殖民地代表于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签订《巴黎条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同时英国还把阿巴拉契亚山以西至密西西比河这一大片土地送给了美国。如今在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亚拉巴州、密西西州、田纳西州、肯塔基州、西弗吉利亚州、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州、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以及明尼苏达州的一部分。
从此美国就开始了自己的领土扩张历程。美国的早期 历史 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一段领土扩张史。1803年美国乘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忙于应付欧洲战争之际从法国手中以1500万美元价格购买了83万平方英里(2144476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这次土地购买行为使美国领土扩大了一倍。1819年美国又以500万美从西班牙手中强买了15万多平方公里的佛罗里达。
如果说到此为止美国的领土扩张还主要是从其他列强手中购买或夺取,那么对墨西哥的战争就是彻头彻尾的侵略战争了。美国在1846年至1848年的美墨战争中占领了墨西哥北部236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地之后的墨西哥剩下的国土面积只有197.3万平方公里。换句话说墨西哥大部分领土都在美墨战争中割让给了美国,如今墨西哥的领土连美墨战争前的一半都不到。
如今美国的德克萨斯、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等州就是 历史 上从墨西哥割让的土地。1867年3月30日美国以700万美元外加20万美元手续费的价格从沙俄手中买下了近170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平均每英亩土块仅值两美分)。1893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率领所有教会成员推翻了夏威夷王国。1894年7月4日在美国的授意下夏威夷临时政府升级为夏威夷共和国(当然国家实权操之于亲美派人物手中)。
1898年美国正式宣布将夏威夷合并。这时美国并未将夏威夷设立成为同本土一样的州,而是在岛上建立起殖民统治。事实上直到1941年日本偷袭隶属于夏威夷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时夏威夷都还不是美国的正式领土,而依然是一块海外殖民地。1959年8月21日夏威夷才正式成为美国第五十个州。至此结束了夏威夷作为殖民地存在的 历史 ,成为和美国本土各州平等的行政区。
就在美国吞并夏威夷之时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美国把这视为是将西班牙势力从古巴排挤出去而由自己取而代之的天赐良机美国自然是不会放过的,于是当时的美国政府和媒体开始一边倒地支持古巴的独立运动。1898年2月15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以此事系占领古巴的西班牙殖民当局所为作为理由对西班牙开战。
12月10日战败的西班牙被迫在巴黎和美国缔结和约: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美国则在赢得对西班牙的战争后占领了古巴。1901年古巴新宪法被迫接受“普拉特修正案”:允许美国保留干预古巴内政的权利。1902年5月20日在美国的扶植下成立了受美国保护的“古巴共和国”,至此古巴结束殖民地状态,尽管在形式上已成为一个国家,但仍是受美国控制的受保护国。
由于古巴的独立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实现的,古巴政府本身就是由美国扶植的,所以这一时期的美古关系处于 历史 上的蜜月时期。1901年2月美国总统麦金利签署的普拉特修正案中有一条就是强迫古巴让出关塔那摩湾及其邻近的部分陆地给美国建立军事基地。1903年2月名义上独立后的古巴共和国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同意美国无限期租用关塔那摩基地。
另一方面西班牙人在菲律宾战场也是屡战屡败:1898年5月2日美国海军在马尼拉湾歼灭了西班牙舰队。5月底菲律宾起义军攻占了甲米地全省,全歼西军2800人并俘获西军司令培尼亚将军。6月12日菲律宾宣布独立并成立了以阿奎那多为首的中央政府。到1898年8月除马尼拉和南部某些地区外,菲军已几乎解放全部领土。1898年9月15日在马拉洛斯举行的菲律宾议会制定了宪法,11月29日菲律宾正式通过了宪法。
1899年1月23日菲律宾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就在这时美国暴露出了真面目:事实上美国并非真心帮助菲律宾独立,而是希望取代西班牙人在菲律宾的地位。1899年2月4日蓄谋已久的美军发起了对菲律宾共和国的进攻,次日菲律宾共和国向美国宣战,菲律宾与美国就这样由反对西班牙的盟友转而兵戎相见。1901年3月21日菲律宾第一共和国总统阿奎那多被美军俘虏。
尽管此后菲律宾人的游击队仍在坚持战斗,但首都的沦陷、总统的被俘使菲律宾人的军心斗志遭到瓦解。1902年7月4日美国驻菲总督阿瑟·麦克阿瑟宣布:美菲战争结束了。此后菲律宾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两国关系,因为菲律宾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而是成为了美国的殖民地,由美国派驻的菲律宾总督治理。在这一时期菲律宾人对美国的殖民统治展开了反抗。
仅仅在1903年至1908年菲律宾就爆发了50多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涌现出近390个反美组织。而在为期三年的美菲战争以及战后美国镇压菲律宾人民起义的过程中美军大约屠杀了100万左右的菲律宾人。直到1935年3月24日在美国的同意下菲律宾自治邦得以成立,菲律宾自治邦是菲律宾由美国殖民地向独立主权国家过渡的一个阶段。然而还没来得及等菲律宾人独立建国就遭遇了日本的入侵。
1943年10月14日日本占领军扶植劳威尔在菲律宾成立了菲律宾第二共和国,尽管名义上菲律宾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但实际上却是日本控制下的一个傀儡政权。二战结束后美国重新占领了菲律宾,1946年7月4日菲律宾终于在美国的同意下得以独立建国。由于菲律宾的独立是在美国的同意下得以实现的,因此在菲律宾独立后其内政外交仍受到美国的重大影响。
纵观从美国独立直到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这百余年的美国 历史 几乎就是一部扩张史:在此期间美国由大西洋沿岸十三个州组成的小国一跃成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囊括五十个州、几乎占据北美大陆一半面积的庞大国家。至此基于陆权的领土扩张已走到尽头。如果美国要继续对外扩张就只能通过海洋实现,于是美国的对外扩张模式自然而然地由陆权模式转型成为海权模式。
在陆权扩张时代土地就是财富的象征,所以陆权扩张时代美国有一种对土地的执念。也正因为如此才缔造了美国如今辽阔的疆域。进入海权扩张时代后贸易取代土地成为财富的新来源,因此进入海权扩张时代后的美国不再直接通过赤裸裸的领土扩张作为发展自身的手段,而越来越倾向于扩张自己的政治影响力、经济辐射力、文化渗透力。美西战争后海权论的提出者马汉就明确向美国政府指出了美国扩张模式的转型。
美国政府接受了马汉的建议,所以没把菲律宾和古巴直接纳入领土,而是在当地扶持亲美政权进行间接统治。当美国完成在北美大陆的陆权扩张之时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已被列强瓜分完毕,当时作为新兴大国的美国还无力夺取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所以美国在完成陆权扩张之后摇身一变成为国际上的“反殖民”先锋:美国不仅自己不再进行海外扩张,还多次呼吁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放弃殖民地。
其实美国这时的真实想法是:被自己吞并的地盘都早已成为本土的一部分,所以即使没海外殖民地对自己影响也不大,然而本土面积有限的欧洲列强如果放弃殖民地就再也无力与美国抗衡了。因此这时的美国就打起民族解放的旗号抨击欧洲列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就公开鼓吹民族自决原则。尽管美国所谓的“民族自决”原则其实是为美国自身利益服务的,然而这个口号确实具有很大迷惑性。
威尔逊所谓的“民族自决”原则在客观上和苏俄十月革命后的反殖民主义宣传一同促成了各殖民地的独立风潮。国际上一部分国家和个人受此迷惑往往记住了美国在世人面前展现的“反殖民主义”先锋形象,却忽视了美国在此之前长达百年的扩张史。如今的美国作为以商业立国的海权国家实际上并不需要直接吞并别国的领土就能实现利用别国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效果。
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石油美元霸权。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正是这次会议确定了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这一体系下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世界上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作为国际交易的结算货币。由此奠定了美元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也奠定了美国在国际贸易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
上世纪70年代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被当时的尼克松政府宣布结束,随即美国又适时建立美元石油交易体系作为替代。美国以其特殊的经济金融地位维持着石油美元环流,从而使美国长期呈现消费膨胀外贸逆差和大量吸收外资并存的局面。美国经济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格局中不断增长的。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美联储通过周期性调整利率收割世界的财富。
适当的制造地区紧张则是对这一措施的配套。通过周期性制造地区局势紧张从而使全球资金为了避险更倾向于进入美国市场。美国通过明火执仗的方式打击过伊拉克、南联盟、利比亚、叙利亚等国,通过封锁制裁的方式打压古巴、朝鲜、伊朗等国。无论通过哪种模式都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每次冲突危机发生之后国际资本就会形成一种不安全感。
通过把其他国家搞乱就更加衬托出美国市场的安全稳定。这样就能吸引到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美国市场,从而更加方便了美国收割全世界的羊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大致是这样的:以强大的军事实力维持自己对世界贸易航线的控制,同时利用自己的美元霸权对发展中国家薅羊毛。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后的确没公然吞并伊拉克,好像也并没从伊拉克运走石油资源。
可实际上石油美元霸权的构建并不需要美国一定要霸占全世界绝大部分的石油资源。美国只需要将石油和美元挂钩,然后以石油美元为基础建立自己的金融霸权。由于美元成为了国际流通货币,美国就能凭借美元换来想要的资源。美国实际上并不需要对别国实现政治名义上的统治,而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军事、文化手段实现对别国资源的掠夺。
我所谓的资源不限于石油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资源,同样也包括劳动力、智力等无形资源。美国完全可以通过经济、军事、 科技 、文化等各种手段从其他国家获取经济和战略利益,那么为什么还一定要占领这些国家呢?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没公然吞并这两个国家不是因为美国对这两国大发善心,而是因为美国完全不需要吞并这两个国家。
首先阿富汗、伊拉克远离美国本土,所以控制难度相对较大;其二在主权国家观念深入人心的当今时代公然吞并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舆论上不好听;其三美国通过扶植亲美政府、驻军等手段已实际上控制了这些国家,在商业贸易上也已打开了市场。那么又何必再去谋求所谓政治占领的虚名呢?如果美国公然吞并了这些国家无疑也需要顺带接手当地的经济问题、治安问题。
这也就是说美国需要拿出钱来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解决当地频繁的恐怖袭击问题。这不是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吗?相反实行间接控制既得到了利益,又省去了占领管理成本。美国曾有过长达百年的陆权扩张 历史 ,然而在海权扩张时代美国的扩张形式已变得更为隐蔽。至少从19世纪起美国的领土面积、人口规模就使其拥有了比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庞大得多的国内市场体量。
这意味着美国根本不需要依靠海外殖民地输血也照样可以过得风生水起。从那时起殖民扩张对美国就成了成本大于受益的亏本买卖。拥有庞大国内市场的美国并不需要靠海外殖民地输血,可建设开发海外殖民地反而需要在早期阶段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既然美国已找到了通过金融贸易手段从外部世界掠夺资源的方法,那么又何必再像其他列强那样费心费力去占领地盘呢?
⑻ 在迪拜怎么分辨中国人和菲律宾人
如果在迪拜想要辨别一个外国人是不是当地人,那么你可以先看他的外貌、因为每个地方的气候都不太一样,所以不过地方的人在外貌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如果你觉得那个人跟自己的外貌很多地方都是不相似的话,那在很大程度上你们两个就不是同一个地方的人。
而且,穿着打扮上也有一些差别。虽然说有一些外地人到了迪拜,也会穿迪拜的特色服装。但是毕竟他们是属于外来人口,因而即使服装上并没有什么差异,不过也是能够看出差别的。
其次,我们还可以看他们是饮食习惯。相信大家去旅行的时候,都会出现当地的特使食物不符合自己胃口的这种情况。因为每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会习惯当地的饮食习惯。
当他去到外面的时候,就算东西再好吃,他们也会觉得不对自己的胃口。因而,如果那个人吃不习惯当地的特色食物的话,那么也就能够说明他有可能不是当地人了。
最后,语言也是很重要的判断标准。一般来说,我们区别一个人是哪里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听的他说的话。
每个地方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是别的区域的人很难模仿的,我们可以根据他说的话判断他到底是不是当地人。因此,倘若那个人说着一口很流利地道的迪拜话语,那么他应该就是本地人了,因为外地人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捕捉到语言的精髓所在的。
⑼ 贝尼尼奥·阿基诺三世的人物经历
贝尼尼奥·阿基诺三世(Benigno Aquino III),男,菲律宾现任总统。出生于1960年,是菲律宾已故参议员贝尼尼奥·塞尔比利亚诺·阿基诺二世和已故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夫人的独子,早年就读于马尼拉雅典耀大学,1981年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6年至1993年间,阿基诺三世在自己亲属开办的一家安保企业任副总裁兼财务主管。他1993年开始在许寰戈家族开办的一家制糖厂工作。
阿基诺三世1998年步入政坛,当选菲律宾国会众议员,2001年和2004年成功连任。
阿基诺三世曾在众议院多个委员会任过职,如公共秩序和安全委员会、运输和通讯委员会、农业委员会、自然资源委员会、银行和金融中介机构委员会等。2004年11月至2006年2月,阿基诺三世任众议院副议长。
2007年5月,阿基诺三世在菲律宾国会中期选举中当选参议员。
在自由党内,阿基诺三世1999年至2002年任秘书长,2002年至2004年任吕宋自由党副总裁,2004年至2006年任秘书长,2006年3月起任副主席。
阿基诺三世至今未婚。 2009年9月9日—母亲去世的第40天,阿基诺宣布作为自由党候选人参加2010年总统竞选。阿基诺三世认为,在菲律宾,腐败是贫穷和民众对政府缺乏信任的主要原因。他承诺,自己当选总统后将致力于打击腐败、消除贫困、提振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教育和医疗水平等。
2010年5月10日,菲律宾举行总统选举。5月11日,菲律宾选举委员会发布的总统选举投票最新统计结果显示,阿基诺三世获得1223万张选票,比排名第二的前总统埃斯特拉达得票高出448万票,后者获得775万张选票,阿基诺三世获胜已成定局。 2010年6月9日,菲律宾国会参众两院召开联席会议,宣布自由党候选人贝尼尼奥·阿基诺三世以高票当选菲律宾第15任总统。根据最终统计结果,阿基诺三世共赢得1520万票,比其主要竞争对手、前总统约瑟夫·埃斯特拉达的得票多出570多万张。
国会还宣布,菲律宾民众力量党候选人杰乔玛·比奈共获得1464万张选票,当选副总统。
在当天的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菲前总统埃斯特拉达的儿子、参议员兴戈伊·埃斯特拉达宣读了埃斯特拉达的一封信,承认他在2010年大选中失败,并祝贺阿基诺三世当选。 2010年6月30日,贝尼尼奥·阿基诺在马尼拉市黎刹公园基里诺检阅台正式宣誓就职,成为菲律宾第15任总统。
当天中午12时,阿基诺身穿白色菲律宾国服—巴隆,在菲律宾最高法院陪审法官孔奇塔·卡皮奥·莫拉莱斯的主持下,宣誓就任总统。阿基诺举起右手,左手则放在《圣经》上说:“我将忠诚、认真地完成我作为菲律宾总统的职责,维护和捍卫宪法,履行法律,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献身于国家。”
阿基诺在宣誓就职后发表了简短讲话。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作为胡锦涛主席特使出席了就职典礼。
⑽ 菲律宾总统特使这次来访,谈得咋样了
非常顺利
自从杜特尔特上台后
两国的关系就走入蜜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