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庸是什么意思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
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着《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思想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Ⅱ 中庸是什么意思
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1.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2.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3.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的成书年虽无确考,但自宋以来却是儒家学派,特别是新儒学即道学的最为重要的经典。要了解儒学、研究儒学、传播儒学的精华,就不能不认真阅读这部书。
但是长期以来《中庸》的外文译本不多,这部给使用外国文字研究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学人和读者带来了不便,限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许多使用外文的学者和在域外读读书、做学问的朋友,都埋怨国内太不注意中国文化成果的外文翻译工作。
他们喜欢拿印度与中国比,他们说,印度民族的许多文化遗产多有外文译本,特别是英文译本;而中国经典遗产的外文本则寥若晨星,偶遇几种,也多为外国人所译,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愧对古人,有负后人。
Ⅲ 什么是中庸
中庸的中就是无过无不及,中庸的庸是恒常久远,中庸二字迭加意义最通平常,平常中的人生意义是大的,佛教有“平常心是道”的佛理。中庸是平是相等,中庸的中是左右上下的相等,中不高不低是个平的,中庸又类似于平等。
Ⅳ 中 庸是什么意思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引自月牙山人《中华心法》
中庸的把握心得:动中取恒,静中就重。不辞中道,不偏不易。 强为之名曰道,强为之形曰一。世人为劝向上,多取正义,然而道若为物,其形为一。
Ⅳ 中庸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各种原料只有以一定的比例参加作用,才能做出可口的羹来,其中无论何种原料的过多或缺少都会导致羹味失和,故必须把每种原料都调节到最适中的比例上。
《中庸》原文之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
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中的状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基础)。而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自我控制情绪,不让情绪失控,让情绪在一个合理的度里变化),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5)菲律宾中庸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Ⅵ 中庸是什么意思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着《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
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6)菲律宾中庸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貌似为“性、道、教”先下了定义,而实质是为《中庸》一书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认为自然授予人的本质就是人性,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就是道,修养本真善性就是教。
道实质是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处理天、人大小事务的无声、无息、无味、无色的一以贯之的自然法则。道即率性,率性就是自然、平常,平常之理即常规常理,自然的常规常理就是中,就是和。
《中庸》一书认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常用之道。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对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以中和之道修养自己就是中庸。就《中庸》一书而论,可知中庸既是最高的大道境界,也是处理问题的最正确的思想方法。
Ⅶ 中庸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中庸的真正含义是: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中和的思想,强调着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并在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局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就是中庸思想的体现,对于自然,人应当秉持着一种节制的状态,不能过度索取,应当对自然保有敬畏的心理。
这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仅是环保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克制与修练,只有当一个人保持着“中和”的理念,才能够让自己心无杂念,与天地实现沟通,达到一种空灵的境界。
中庸的中心思想:
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作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故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Ⅷ 中庸的意思是什么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着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 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Ⅸ “中庸”的意思是什么
1.“中庸”词义
中庸研究者多认为:
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
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
“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宋.程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这三层含义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面意义。
2.“中庸”内涵
由于认识角度有异,研究者有不同看法。
代表性意见有三:
其一,认为中庸的内涵情况颇为复杂,但集中起来不外尚中、尚和两方面。
其二,认为中庸概念的核心是“中”,中的原则体现于人的现实行为,就是“用中”,或者“中庸”。
其三,认为“中庸”是“中”与“庸”的辩证统一。
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去掉差异而只取共同,即让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关键要在无我的前提下讲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极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对权威观点的挑战,既达到了陈述自己观点的目的,同时又将对人的尊重推向极致,使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