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菲律宾的文化
菲律宾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90多个民族。主要民族有比萨扬人、他
加禄人、伊洛克人、比科尔人、卡加延人等,共占全国人口的85%以上。少
数民族有华人、印度尼西亚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国人,还
有为数不多的土着民族。居民约85%信奉天主教,5%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
信奉独立教和基督教新教,土着居民多信奉原始宗教,华人多信奉佛教。
菲律宾群岛上的阿埃塔人的祖先是菲律宾最早的居民。其次是约在公元
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自亚洲大陆由水路迁到菲律宾的原始马来人,他们
带来了新石器文化。新马来人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6世纪分批迁入菲律宾,
他们带来了金属工具和拼音字母,是后来比萨扬人、他加禄人、伊洛克人的
祖先。总之,从史前时期的矮种人、马来人的混合中逐渐形成了今天菲律宾
的众多民族。在这些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后来又移入了华人、印度人、阿拉伯
人等亚洲人,此后又和欧洲白种人相互通婚,吸收了其他民族以及人种的成
分。
平原地区各民族人数最多,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占主导地位,
最早受到基督教及其文化的影响。西方文献称他们为“基督民族”。其数量
上占全国的90%,所在地区是菲律宾群岛最富裕的地区。正因为如此,平原
民族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也高,因而大民族多。而山区的民族由于条
件艰苦,虽然出生率也高,但自然增长率却不高,因而都是小民族。
㈡ 关于缅甸、菲律宾或者印度尼西亚的风俗文化或有意思点的介绍
印度尼西亚城市同其他国家一样,大多是现代化建筑,农村却到处是带有民族特色的建筑。 由于天气炎热,人们每天至少要冲洗三次澡。印度尼西亚人习惯用手抓饭,人擅长烹调,咖胆鸡是驰名东南亚的美味佳肴。那里的风味小吃种类很多,主要有煎香蕉、糯米团、糯米糕、肉包子等。人们普遍喜欢吃辣的,辣椒、辣酱是餐桌上常见的佐料。
禁忌和礼仪 印度尼西亚人很重视礼节,讲究礼貌。“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请”等敬语经常挂在嘴上。 与人见面行握手礼,一般不主动与异性握手。伊斯兰教是印尼的主要宗教,忌食猪肉和饮司之 性酒;,摸别人的头;忌用左手拿递东西、吃饭。指人或物时用大拇指,而不要用食指;在正式场合忌翘二郎腿或两脚交叉等。印尼人对来访的客人并不一定要求非送礼不可。但出于礼节,可以送给主人一束鲜花,或最好说上几句感谢的话等。在与印尼人谈话时,最好避开与当地政治、社会和国外对他们的援助等方面的话题。
信仰忌讳
印度尼西亚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还有一些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印度尼西亚人忌讳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他们把左手视为肮脏、下贱之手,认为使用左手是极不礼貌的。他们忌讳有人摸他们孩子的头部,认为这是缺乏教养和污辱人的举止。印度尼西亚巴杜伊人衣着色彩除了他们只崇尚的白色、蓝色和黑色之外,禁忌穿戴其他色彩的衣服,甚至连谈论都不允许。爪哇岛上的人最忌讳有人吹口哨,认为这是一种下流举止,并会招来幽灵。印尼人对乌龟特别忌讳,认为乌龟是一种令人厌恶的低级动物,它给人以“丑陋”、“春药”、“性”、“污辱”等极坏的印象。他们忌讳老鼠,认为老鼠是一种害人的动物,给人以“肮脏”、“瘟疫”和“灾难”的印象。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大多数人不饮酒。印尼人一般都不喜欢吃带骨刺的菜肴。
菲律宾社交习俗:
菲律宾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菲律宾人很坦诚 性格直率喜开朗
多信罗马天主教 “十三”为丧兆不幸
美国方式喜模仿 女士优先颇盛行
普遍喜欢茉莉花 喻为国花表吉庆
善交朋友讲礼貌 重视礼仪与文明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菲律宾上层社会的人,由于受西方社会的影响,很盛行女士优先的风气。他们无论做什么事,一般都习惯对女士给予特殊的关照。但是在农村,由于女子大多于男子,而妇女的地位却很低下。其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局限模仿,他们最喜欢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家庭观念很强,一般都喜欢别人谈论和赞美他们的家庭。上层社会人士普遍喜着西装;一般百姓,男子喜欢白色衬衫和西装裤;女子喜穿无领的连衣裙或沙笼;老年人仍爱穿着麻或草或木制的拖鞋。他们最爱茉莉话。认为茉莉花芳香四溢,给人以幸福和美好的印象。人们都尊其为国花,并视其为纯洁,情操和友谊的象征。好客的菲律宾人,在迎接宾客时,往往把茉莉花串成美丽的花环,敬献给客人的脖子上,以表示他们对来访客人的一片纯真友谊之情。
礼节礼仪:
菲律宾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间时,无论男女都习惯以握手为礼。在与熟人或亲朋好友相间时,一般都很随便,有的男女之间相逢时,常以拍肩膀示礼。年青人与长辈相见时,则要吻长辈的手背,以示对老人的敬重;年青姑娘见长辈时,则要吻长辈的两颊为礼;如果晚辈遇见长辈时,说话前要把头巾摘下放在肩上,深深鞠躬,并称呼长辈为“博”(意为大爷)。伊斯兰教徒见面时,要施双手握手礼,在户外相见若没戴帽子,则必须用左手捂头。菲律宾的一些原始部落的人与客人相见时,行握手礼的方式很独特。他一握过手就转身向后走几步,意思是向对方表明身后没有藏刀。他们认为这才是真诚的、真正的握手。
信仰忌讳:
菲律宾人大多数信奉罗马天主教;还有一小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少数民族多信原始宗教。信仰原始宗教的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尤其崇拜鳄鱼和鸟类,认为有一种神鸟是伟大全能的创造之神,它创造了天、地和人,称为巴塔拉。
菲律宾人很忌讳“13”数。认为“13”是“凶神”,是厄运和灾难的象征,是令人极为厌恶的数字。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是肮脏、下贱之手,用左手是对人的极大不敬。他们一般都不愿谈论政治、宗教及本国状况和腐化问题。伊斯兰教徒忌讳猪。他们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也不喝牛奶和烈性酒。菲律宾人不爱吃生姜;也不喜欢吃兽类内脏和腥味大的东西;对整条鱼也不感兴趣。
饮食习惯:
菲律宾农村人一般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副食以各类蔬菜、海鲜、蛋禽及肉类为主。菜肴喜多放调料,尤喜香辣调味品。菲律宾三宝颜市沿海及苏禄海域的巴交族人,惯以木薯、鱼类为食。他们很少吃大米。虽然不忌食牛肉、羊肉、猪肉,但多数人却厌食用肉类。他们喜食各类水果,尤其偏爱甘蔗。菲律宾人在日常生活中嗜嚼槟榔。在他们待客中,也总少不了以槟榔来招待。伊戈罗人除有此俗外,还喜欢咀嚼烟叶。他们习惯吃西餐,但对中餐也感兴趣。上层人士用餐惯使刀叉,农村人及穆斯林信徒惯用右手抓食。
饮食习惯
缅甸人常用米粉、面条或炒饭作早点,也有喝咖啡、红茶和吃点心的。午餐和晚餐为正餐,以米饭为主食。菜肴特点为油多、带酸辣、味重。常用各种幼果、鲜菜嫩叶作小菜,蘸佐料吃。进餐时将米饭盛在盘子里,用手抓着吃。随着社会发展,用刀、叉、勺进食者逐渐增多。
服饰
缅族的服饰与中国云南傣族相似,不论男女下身都穿筒裙,男裙称“笼基”,女裙称“特敏 ”。男上衣为无领对襟长袖短外衣,女上衣为斜襟短外衣。每逢重要场合,男人多戴缅式礼帽(缅语称“岗包”,用细藤编胚、以粉红或浅黄色纱巾裹扎而成)。缅甸妇女多留长发,挽发髻,戴鲜花,喜爱用缅语称为“檀那伽”的香木浆涂在脸上,有清凉、防晒、护肤作用。缅甸人不分男女,不分场合均穿拖鞋,军人除外。
佛教
缅甸佛教是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教)与中国的佛教(大众部,俗称大乘教)是同一宗教,不同教派。85%以上的缅甸人信仰佛教,且十分虔诚,每天早晚均要念经一次,每逢缅历初一、十五或斋戒日都要到寺庙朝拜、布施钱财、物品。遇有红白喜事或做生日等,也常请僧侣到家供斋或到寺庙布施。佛教传入缅甸已有上千年历史,宗教思想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缅甸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系。缅为避免宗教矛盾,未把佛教定为国教。
缅人名字:缅甸人只有名字,没有姓,但要在名字前面加一冠称,以示性别、长幼和尊卑.对长辈或有地位的男人,名字前冠以”吴”(叔、伯之意),对晚辈则称“貌”(意为弟弟)。一个人随其年岁的增加和地位的提高,名字前的冠称发生变化,如名叫“吞威”的男青年,比他年龄小的称其为“哥吞威”;比他年龄大的或长辈称其为“貌吞威”;成年后的一般称其为“哥吞威”;年长后或有一定社会地位后,尊称其为“吴吞威”。妇女也同样,对长辈或有地位的妇女称“杜”(姑、姨、婶之意),对晚辈或平辈称“玛”(意为姑娘、姐妹)卑称或昵称冠以“米”。如名叫“钦温”的姑娘,小时有人叫她“玛钦温”或“米钦温”,长大成人结婚后称“杜钦温”。凡是军人,名字都冠以“波”或军衔,军官转业后则冠以“吴”相称。
㈢ 为什么东南亚人种还有文化更接近于印度而非中国
关于文化,主要是因为印度一直是一个宗教国家,通过宗教的传播影响了东南亚。比如缅甸、泰国、柬埔寨都信奉佛教。印度莫卧儿帝国时期,印度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大量的印度人、阿拉伯人到东南亚经商,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而菲律宾因为西班牙殖民地原因,信奉天主教。但中国古代不是一个宗教国家,所以没法通过宗教影响东南亚;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也无法通过商业影响东南亚;中国开发岭南就已经很晚,没来得及影响东南亚。
㈣ 菲律宾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华文化圈的国家
中华文化圈的国家,主要包括了中国、日本、韩国、半岛北部,越南,泰国,新加坡等。菲律宾和中国同属于亚洲,位于东南亚的菲律宾却没有加入位于东亚的中华文化圈,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从各方面来看,共有地形限制、殖民因素两大重要原因,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除此之外,在中南半岛上的古代文明(除越南北部外),以及苏门答腊与爪哇岛上的古文明,大都经历了来自印度教和佛教的两轮影响,以至于殖民者带来的文化反而占据上风,成为东南亚主要的基督教国家。所以基督教的风头已碾压中华文化。
㈤ 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这三个国家民族上有什么关系。
马来西亚有三大种族,华人 马来人(穆斯林)和印度人,宗教分为四种 佛教/道教,印度,伊斯兰,基督徒。
印尼的话多数都是伊斯兰
菲律宾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
㈥ 菲律宾有哪些民族文化
菲律宾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口主要分布在吕宋、米沙鄢和棉兰老三大地区。菲律宾有90多个民族,主体民族为马来族,包括他加禄人、伊洛戈人、比萨扬人、米沙鄢人、维萨亚人、比科尔人等;他们大多居住在平原地区,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最早受到基督教及其文化的影响,西方文献称其为“基督民族”。在吕宋岛的北部和南部、民都洛岛的东部、棉兰老岛等地的山区还居住着50多万少数民族,包括邦班牙人、帮加锡南人、卡加扬人、伊富高人、马拉瑙人、阿埃塔人等。此外,还有外来的华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欧美人,以及为数不多的原住居民。
菲律宾群岛的民族与文化丰富多样,史前的尼格利陀人是菲律宾最早的居民,南岛民族的迁徙和宗教贸易的发展,陆续带来了马来文化、印度文化、华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菲律宾有70多种语言,国语为他加禄语,英语为官方语言。菲律宾的风俗、艺术等方面渗透着多元文化的风格特色,菲律宾的舞蹈艺术也受到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具有多元文化的舞蹈风格特征。
㈦ 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好象很发达哦
马尼拉是菲律宾共和国的首都,也是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它地处菲律宾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吕宋岛西岸,也称“小吕宋”,濒临天然的优良港湾--马尼拉湾。马尼拉建在巴石河两岸。河流把城市分成两大部分,14个区中的7个区在巴石河北岸,6个区在南岸,一个区被分成两部分,河上的6座桥梁把城市南北两部分连结起来。1976年11月,菲律宾政府决定把马尼拉、奎松、卡洛奥坎、帕萨伊4个市和玛卡蒂等13个区合并,组成大马尼拉市,面积达626.58平方公里,人口约800万,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被称之为“亚洲的纽约”。
马尼拉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它在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及中亚古文明的基础上,融合西班牙,美国的西洋文明,形成东西合壁的文化。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黎盖斯比从马尼拉登陆,入侵并占领了菲律宾,然后在现在的马尼拉市中心,巴石河南岸建立了城堡和炮台。自那时起,这里便成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当局的首府。
1898年,美国人打进马尼拉,取代了西班牙对菲律宾的统治,随后又征服了附近的尼格罗族,把四周的乡镇和地区并入马尼拉,使马尼拉逐渐扩大。1901年7月31日,马尼拉被辟为菲律宾的特别城市,成了美国统治菲律宾的基地。从此,巴石河北岸的商业区内,大银行、大公司、大饭店等高楼大厦拔地而起,1942年,日本取代了美国在菲律宾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尼拉遭到严重破坏,城堡要塞周围的建筑物全部被炮火摧毁。1946年7月4日,菲律宾正式独立,将马尼拉定为首都。今天的马尼拉,是一座市容整洁的热带花园城市,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商端口。
马尼拉湾口距市区55.5公里,海湾长8.3公里,是一个天然良港,马尼拉港外建有很长的防波堤,防波堤里面是码头区,码头建于1834年,巴石河经此入海,把海港分成了南北两港。北港停泊近海轮船,南港停泊远洋海轮。戴尔潘桥、琼斯桥、麦克阿瑟桥、奎松桥和阿亚拉桥跨越巴石河,连接两港的地面交通。马尼拉港港阔水深,现代化设施齐备,是菲律宾进出口的要地和贸易中心。
马尼拉是菲律宾的经济中心,它集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工业企业,主要有纺织、榨油、碾米、制糖、烟草、麻绳、冶金企业等,产值占全国的60%。马尼拉是菲律宾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贸易港口,全国出口货物的 1/3和进口货物的 4/5集中在这里。
马尼拉的交通非常方便,市民出门不论远近均习惯乘车,市内的交通工具主要有空中铁路、公共汽车和“吉普灵”车等。“吉普灵”是马尼拉最为普遍的交通工具,是一种带车篷的厢式吉普车,其车厢内有相对而坐的两排座位,乘客可随时打招呼上下。
马尼拉的面貌既古老又年轻,地处亚洲又十分欧化,在马尼拉湾岸边,有一片在填海造地的基础上建造的占地70多公顷的建筑群,其中主要有国际会议中心、国际贸易展览中心、文化中心、设计中心、电影中心、民间艺术剧院、超级市场和可以容纳上千名旅客的广场大酒店等。这些建筑物,大多数是70年代末到80 年代初兴建的,设计新颖别致,融合了欧洲和东南亚的建筑风格,很多建筑都高达几十层,各建筑物之间,道路宽阔,两旁有热带树木和草坪,花木掩映,终年一片苍翠。街道两旁,到处可见洁白如玉的菲律宾国花“桑巴吉塔”。“桑巴吉塔”是忠于祖国,忠于爱情的象征,青年们常把它作为献给心上人的礼物,国际交往活动中,它表示纯真的友谊。
马尼拉是一座富有浓厚热带情调的城市,也是东南亚地区着名的旅游胜地,城内可供游览的名胜很多。位于马尼拉市中心的黎刹尔公园,占地58公顷,它原名鲁纳达公园,后来为纪念菲律宾的民族英雄黎刹尔博士而改名为黎刹尔公园。黎刹尔博士是个教育家,同时也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他早年学医,后从事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领导人民完成了以1862年卡比特运动为开端的独立运动,1896年12月30日被殖民统治者杀害,年仅35岁。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公园里铸有他的铜像,每天有两名警卫守护。黎刹尔公园中,有吸引人的中国式庭院,院内有假山,入夜,七彩的装饰灯把庭院打扮得辉煌美丽。
1981年1月,在马尼拉湾南岸新区,用椰子树建造起一座现代化的宏大建筑--椰子宫。它成为马尼拉的一个新胜地。这是一座两层楼高,六角形屋顶的菲律宾式的典型建筑。褐色屋顶由椰木板构成,立柱用的是椰树干,砌墙壁用的砖,是由椰果毛壳的纤维混合高强度水泥制造而成的。大厅的巨大吊灯,由100多片经过精心雕刻的椰壳制成,大门上镶嵌着由4000块椰壳片组成的几何图案。地板上的地毯,也是用椰果纤维织成的,在大厅以外的厅室中,桌上陈放着用椰壳雕成的各种形状的台灯,连烟灰缸也是用椰壳雕刻成的。在椰子宫的餐厅里,有一张长约11米的大餐桌,镶嵌着47000块不同形状的椰壳片,用椰树各个部分制成的家具、工艺品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据说,建造椰子宫共使用了2000棵树龄在70年以上的椰子树。在椰子宫的周围,还种植了150棵椰子树,林间绿草如茵,花木扶疏,别具情致。
马尼拉的儿童城也别具一格。所谓“儿童城”,主要包括儿童医院和儿童公园,处处突出儿童特点,处处对儿童进行细致、周到的服务。在儿童公园里,按照菲律宾各地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分成几个区域,各个区域都有鲜明的特色。一方面对儿童普及知识,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
在马尼拉有一条着名的罗哈斯海滨大道,它沿着海岸从南往北笔直延伸,长达10公里,是从机场进入市内的必经之路。罗哈斯大街是为纪念战后的第一位总统罗哈斯而命名的。道路宽阔、椰树夹道,两旁高楼林立,宾馆、夜总会等繁华异常。这里融合了东西方的许多特色,外来的旅游者都要到这里领略一番典型的马尼拉风光。
马尼拉还有一些着名街道,也是旅游者观光的地方,阿亚拉街原是西班牙财阀阿亚拉的私有土地,经过多年的不断扩建发展成为今日繁荣的商业中心。这里集中了许多公司、餐厅、商店、电影院和马尼拉第一流的饭店,马卡蒂商业中心、帕尔大厦和不少外国大使馆也在这个地区。埃斯柯达大道在巴石河的北侧,从西班牙统治时期起,就是一条繁荣热闹的街道,两旁商店、餐厅林立。黎刹尔路是一条电影院和商店集中的繁华街道,在其后方是古老的唐人街--王彬街。王彬本是个华侨印刷工.在参加菲律宾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中有过功劳,因此,菲律宾人民及这里的侨胞一直纪念着他。唐人街是一条以石块铺成的狭窄街道,两旁布满了中国商店,大部分都有中文招牌。店面之上是小巧玲珑的骑楼,其街景很像我国旧时广州的格调,街口立有纪念中菲友谊的一座牌楼,还有一尊华侨王彬的铜像。观光的马车来往奔驰,使整个“中国城”生气盎然。
马尼拉是着名的国际会议城市,居亚洲五大国际会议中心之首。在马尼拉新区建造的国际会议中心,占地12公顷,内有会议厅、宴会厅、演讲厅、展览厅、电影厅、新闻中心、文化中心、食宿服务网等。会议中心附近的国际贸易中心、菲律宾文化中心,经常举办大型的商品博览会和文艺活动。文化中心位于罗哈斯林荫大道上,是一座一角向马尼拉湾突出的现代建筑物,主要部分有广场、美国会馆、小剧场、音乐厅、艺术馆、博物馆等,人们在这里可以深入了解菲律宾的文化,也可观赏马尼拉湾落日的美景。位于海朗街的国家博物馆,主要展出菲律宾出土的古代石器和有关伊斯兰教文化的展品及民间艺术品。
马尼拉保留了很多古建筑,那些布满着苔藓的古教堂外表古老,式样别致,建筑水平高超,与现代建筑互相辉映,形成东方与西方、质朴与繁华,古老与现代的混合体。菲律宾是东方唯一的基督教国家,基督教徒约占全国人口90%以上,其中85%信奉天主教。马尼拉市教堂极多,每一个教堂都有其建筑年代的特征,是马尼拉历史的无声见证。市内着名的圣•奥古斯丁教堂建于1599年,是菲律宾最古老的西班牙式天主教堂,也是菲律宾境内最古老的石造建筑之一,马尼拉大教堂是菲律宾最重要的罗马式天主教堂,位于黎利尔公园西侧,这个大教堂是为圣母玛利亚修建的,教堂内珍藏有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等国的着名艺术家奉献的大量青铜制品、镶嵌工艺品和雕塑等。
玛拉干南官坐落在巴石河堤岸,以巨大的花冈岩为建筑材料,坚实宏伟,四周是茂盛的热带植物。它以前曾是西班牙总督与美国总督的官邸,菲律宾独立后,历届总统都曾加以修建并将此作为总统府。
马尼拉集中了许多所高等学府,有早期建市的阿坦尼奥马尼拉大学、拉萨利大学,也有20世纪以来建立的菲律宾大学、菲律宾师范学院、菲律宾女子大学、阿布阿拉木大学等,其中圣托马斯大学是菲律宾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创立于1611年,浓绿的大学校园内分布着很多教堂,校舍也都是古典式建筑。大学内附设一个博物馆,展出很多稀世珍宝,菲律宾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毕业于这所大学,
塔尔湖旅游胜地位于马尼拉市区以南约56公里的塔盖泰镇,湖上一个巨大的火山口形成长24公里,宽14公里,水深70米。湖中有一个小岛,岛上的塔尔火山是世界上最小的火山,只有300米高。从湖岸遥望,山腰处有白色的烟雾袅袅升起。马尼拉郊区另一旅游胜地是百胜滩,又称北染瀑布,位于市区东南约120公里,以急流和瀑布着称。
㈧ 南印杂谈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南印封闭、落后,当地居民与邻为恶、难以相处,但在我眼里,南印是一个多彩的万花筒,既向人们展示着纯粹的印度文明,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世界不同文化在此留下的烙印。
南印曾是“海上丝路”重要交通枢纽,从地图上看,它三面环海,北面被德干高原、东西两面分别被高止山脉及北印度隔开。相对封闭的环境使这里保留了印度最本土化、最纯粹的文明,但不要认为南印就这样与世隔绝了,那就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其实早些年间南印度经济不亚于北印度,在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南印文明的同时,也存在着繁荣的商品经济。
历史 上南印的航海业非常发达,今天在维沙城的海岸线上依然随处可见小型船坞、船舶维修工厂。航海业的发展从地理上打破了南印的隔绝,也让印度成为“海上丝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向东延伸至马六甲、印尼、菲律宾、南中国,向西延伸至西亚、埃及、东非的“海上丝路”,使得南印的贸易行业蓬勃发展——东方的香料、丝绸、瓷器等丰饶物产,西方人要装运金银来此采购,往来的商旅为这里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文化财富。
一次去海边抓海螺,碰见一个泼皮,借同事墨镜去显摆,或许是爱不释手就想着如何占为己有,权作是一种缘分,索性送他,我们提着海螺往回走,不去理睬他如何叫喊……
回到生活中来,回到这个充满宗教色彩的南印。每周五善男信女就会沐浴吃斋,去庙里顶礼膜拜。这里的信仰无比虔诚,可以称之为一种精神皈依和心灵寄托。国内寺庙上香求财运、求官运,哪天不随心愿,很多人就不愿意再去寺庙。而这里却截然不同,即使神没有保佑他们,他们也不离不弃,心中自我安慰,或许是自己的心还不够虔诚吧!老来膝下有子孙,还有心灵深处那不可磨灭的信仰及寄托,这样的生活让他们无比满足。
只听我说,可能不足以让你信服,哪天有机会,也请你亲身感受,接受这南印乡土气息的洗礼,接受这里异域淳朴风情的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