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看菲律宾 > 菲律宾留氏祖籍是哪里

菲律宾留氏祖籍是哪里

发布时间:2023-02-18 02:43:04

Ⅰ 菲律宾杜特尔特是亲华派,杜特尔特祖籍是华人吗

据了解,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拥有华裔血统其祖父是中国福建人。

Ⅱ 菲律宾新总统祖籍

菲律宾新总统 罗德里戈·杜特尔特 祖籍是福建,他的祖父是福建移民

Ⅲ 蠡县和留氏是一个地方吗

李现和刘师是一个地方吗?你先和刘诗诗好像不是一个地方。

Ⅳ 姓留的是哪个族

一、留姓起源有二:
1.《路史》:丹朱庶兄九,其封于留者为留氏。
2.《姓源韵谱》云: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春秋郑国邑,后有人为姓。
二、留姓郡望:
会稽郡。
三、留姓历史名人:
留正,宋朝人,绍兴年间任左丞相,封魏国公。
四、留姓当代名人:
留双龙 男,汉族,大专文化,长沙市优秀教师,望城县黄金乡桐林中心小学校长。小教一级教师。1965年2月18日生于望城县黄金乡龙塘村;1991年毕业于长沙市教育学院历史产业。1982年参加教育工作、任教导主任四年、中学校长四年、中心小学校长3年,两次评为县化教师,一次评为县学雷锋优秀个人,一篇论文获省《程序导学》课题组一等奖,有多篇语文教学、思品教学、学校管理论文获市县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1993年被评为长沙市优秀教师。

Ⅳ 东南亚有哪些着名华商这些人的祖籍是中国哪里的

《福布斯》东南亚富豪排行榜前10名
其中这些都是客家人和潮汕人(5苏宵明 6李成伟)
排名 名字 净资产(美元) 国籍 年龄 企业
1 郭鹤年(华裔) 53亿 马来西亚 82 郭氏集团
2 阿南达 51亿 马来西亚 67 明讯通讯公司
3 郭令明(华裔) 40亿 新加坡 64 丰隆集团
4 黄志祥(华裔) 32亿 新加坡 77 信和集团
5 苏旭明(华裔) 30亿 泰国 60 TCC集团
6 李成伟(华裔) 27亿 新加坡 74 华侨银行集团
7 林梧桐(华裔) 26亿 马来西亚 87 云顶高原赌场
8 郭令灿(华裔) 24亿 马来西亚 64 丰隆集团
8 黄祖耀(华裔) 24亿 新加坡 76 大华银行集团
10 黄惠忠(华裔) 23亿 印尼 64 Djarum香烟集团
一代接一代的华商成为东南亚的财富引擎。
上百年来,华商仿佛是永不知疲的发动机,为东南亚的繁荣起着关键作用。在9月发布的“《福布斯》东南亚富豪排行榜”中我们看到,上榜40人中有近30位华人,占据近3/4席位,而前十名中更是有九位都是华人。
他们中有郭鹤年这样影响东南亚经济走向的商界豪贾,也有他信这样推动亚洲和谐发展的政界精英;有陈永栽这样征战沙场多年的老企业家,也有林爱莲这样年轻有创造力的新晋后辈。
华商初期进入东南亚主流社会的道路极为艰辛,能长期留存并打入国际舞台的更是凤毛麟角。我们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各选择一位有代表性的华裔富豪传奇故事呈现给读者,可以看到他们的成功,一方面缘于吃苦耐劳、勤奋努力和对历史机遇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也缘于严格家庭教育的熏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崛起,与中国血脉相联、语言互通的东南亚华商也将有更大的舞台来表演。他们也是一支启发中国内地企业更快、更大程度地融入全球商业社会的力量。
Robert Kuok
郭鹤年
东南亚首富
年龄:82岁
企业:郭氏集团董事长
财富:53亿美元
华裔背景:
郭鹤年祖籍中国福建福州。父亲郭钦鉴1909年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白手起家。在这种家庭氛围下成长的郭鹤年继承了中国人刻苦耐劳、节俭简朴、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郭鹤年多次强调:“母亲对我今天的成就功劳甚大,也是影响我一生最大的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郭鹤年把投资重点放到了故土中国,同时热心公益,向“希望工程”捐赠5000万元。他曾表示:“我的心分成两瓣,一瓣是爱我生长的国家,一瓣是爱我父母生长的家乡。”
创富传奇:
从25岁开始创业到现在依然“退而不休”的郭鹤年,一手创建了一个集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保险、传媒一体的庞大商业王国,横跨新加坡、泰国、中国、印尼、斐济和澳大利亚等亚太地区,拥有香格里拉酒店和香港《南华早报》这些着名品牌。他被形容为最广为国际社会认识的马来西亚人。郭鹤年经历了上世纪商界所有的风云变幻,其间既有难得一见的发展契机,也有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对此,郭鹤年的看法是:“危机就是机会。一名生意人必须保持对时势的敏感与警觉。”
上世纪40年代后期正值二战后百废待兴的复原期。1948年郭鹤年自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不久后,便在新加坡创办了利克务公司,主要是经营轮船航运及一般商务,自此他与船务业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
上世纪60年代是狂飙突进的时期,郭鹤年把父亲时代留下来的糖贸易生意发扬光大,赢得了“亚洲糖王”的美誉。他看准时机,创办了马来西亚第一家制糖厂,向政府租借到大片土地种植甘蔗,并迅速建立遍布马来西亚全境的销售网,形成“原料—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体制。1970年,他在世界糖价上升前,大举在国际市场收购白糖及投资白糖期货。至此控制马来西亚80%的原糖市场,并在世界白糖市场占有10%的份额。
上世纪70年代是开疆拓土的时期。从1971年开始,郭鹤年正式进军酒店业,投下一亿马币在新加坡设立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之后,他更分别在不少国家的首都或大城市建立据点,从吉隆坡、曼谷、香港、斐济等一路延伸至中国内地。“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现在已成为国际着名的五星级酒店品牌。
上世纪80年代世界性经济不景,航运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货轮的货运量大减,使郭鹤年蒙受严重亏损。但80年代末投资中国的决定却为他创造事业的另一个高峰埋下了伏笔,他成为马来西亚企业进军中国内地的开路先锋,今日终得以分享最丰厚的回酬。15年来他累计投入了超过50亿美元,在北京投资建造最高档的写字楼国贸大厦、嘉里中心和世界贸易中心,并在中国内地建了近20家香格里拉酒店。
上世纪90年代是锦上添花的时期,郭鹤年将触角伸及传媒及影视业。他在香港的旗舰嘉里集团收购了香港英文报《南华早报》,后又入主香港无线电视,使他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传媒大亨。
可以说,郭鹤年的成功之道是能捕捉到各个时代的经济增长热点,几乎每一个10年,郭鹤年都进军一个新的领域,不断地扩充他的商业帝国。郭鹤年过人的胆识、才能以及超强的判断力和永不停歇的精神都使他成为了老一辈企业家的杰出代表。
Lucio Tan
陈永栽
菲律宾首富
年龄:71岁
企业:菲律宾联合2银行、菲律宾航空公司的董事长
财富:19亿美元
华裔背景:
陈永栽1934年出生于福建晋江,3岁跟着父母到菲律宾谋生。虽出身贫寒,但自幼秉承母训,喜爱钻研中华文化,从小就养成了学习中国诗词典籍的习惯,可以整篇背诵《孙子兵法》和《论语》,并常运用这一宝库中的哲理去处理面对的商业疑难,为他如今成为一名成功的儒商打下深厚的基础。目前中国内地是陈永栽的主要投资区域,分别集中在房产、金融、啤酒三大产业。他对海外华文教育倾注无数心血,近5年来,他已资助两千多名菲律宾华裔学生来华短期培训。
创富传奇:
陈永栽自小抱负非凡,立志自己创业。一边在烟厂当杂役,一边半工半读修完马尼拉远东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业后,20岁就牛刀初试创办了一家淀粉加工厂,这次尝试虽然失败,但他很快又站起来,借钱开办了一家化学制品公司,这后来成为陈永栽庞大事业的基石。
1964年,陈永栽创建福川卷烟厂,定位在受众广泛的中等香烟市场,并大胆把世界最先进的制烟生产流水线引进菲律宾。70年代末,福川卷烟厂已发展成为全菲最大的烟厂。从此,陈永栽把目光投向到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实业,凭着非凡的商业触觉和纵横捭阖的大手笔,建立起自己的烟草、啤酒、银行、航空、地产、炼油、旅游、建筑等产业王国,在东南亚、欧美、中国等地拥有百余家企业和物业,总资产近百亿美元。
陈永栽深谋远虑,敢于承担风险,善于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抓住商机。他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机会与风险同在,危机中蕴含无数商机。”1987年,香港回归谈判之际股市暴跌,不少香港工商界人士或观望或将资金转移到欧美。恰逢裕景花园地皮拍卖,陈永栽毫不犹豫斥资5亿港元投标中的,1994年,裕景花园价值已高达百亿港元,令商界同仁叹服。之后,他又相继在香港投资饭店、写字楼、商场、高级住宅、九龙城等项目,雪球越滚越大。
陈永栽个性豪爽,经常有出人意料的大决定。他常说:“人家不敢摸的老虎屁股我敢去摸。一件事不干则已,干必干好。”1995年,陈永栽收购连年亏损的菲律宾国有航空公司,他说,“菲航”代表菲律宾,不能垮,我要办好“菲航”,为菲律宾争光。此后陈永栽大刀阔斧地进行管理改革,注资40亿美元,陆续更新了40架飞机,并开辟了多条国际新航线,菲航终于从2000年开始扭亏为盈,陈永栽此举深受菲律宾人敬佩。
Olivia Lum
林爱莲
年龄:45岁
企业:新加坡凯发集团总裁
财富:2.4亿美元
华裔背景:
1961年生于马来西亚的林爱莲是个华裔孤儿,一位好心的华裔老妇人收养并用爱培养出热爱生活、坚强好学的她。直到今天,林爱莲仍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最大的开销,是在资助退休老人、儿童和教育方面的慈善事业。她领导的凯发集团也在不断推进中国内地资源型缺水城市的水资源再生项目。从最初让婆婆住上大房子单纯的愿望到如今推动“水资源再生”的宏景,齐家济世的华人企业家情结在林爱莲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创富传奇:
出身贫苦、富有远见、以2.4亿美元资产总额被《福布斯》评为东南亚第一女富豪……这一系列的关键词使林爱莲的故事迅速在全球华人圈子里被演绎成励志传奇。扭转逆境、把握机遇、刻苦专注成就了她生命中的一次又一次转机。
随着世界多个地区对水处理解决方案拥有的强劲需求,如今,林爱莲亲手构筑的“水处理”公司凯发(Hyflux)已成为新加坡最大的水处理公司之一,自2000年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以来,一直成为股市热捧股。其实,所有的成功,在林爱莲看来,全然是一次“远见”赌未来的孤注一掷。
半工半读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后,林爱莲进入当地一家荷兰药剂公司当药剂师,拿着优厚的薪水也有着可以预见的职业未来。工作3年后,眼光敏锐的林爱莲认定废水再生市场具有庞大的发展空间。毅然放弃了年薪4万美元的稳定工作,卖掉房子和汽车,以1.2万美元创立了以提供净化废水系统为主要业务的凯发集团。“我当时并没有什么商业计划,但我知道水是一个好生意。”或许是童年储蓄雨水的艰难记忆更坚定了她的行动决心。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3人,而当时在新加坡该行业有20家公司。为了突围,林爱莲决定专注于利用膜技术的废水净化。她亲自骑着摩托车,顶着炎炎烈日,奔波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挨家挨户、逐个工厂推销自己公司的过滤器和水处理柔化剂。
1992年,林爱莲意识到公司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市场以谋求发展,凭借自身作为华裔的背景和出色的中文,她聪明地开始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当时,包括大学读书时候的导师的10位朋友都向她投了无比坚定的信任票,每人约出资10万新币支持她的开拓。而事实再次证明了林爱莲的卓越远见,公司于1998年开始赢利。在过去8年里,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以55%的平均速度增长,今年,他们的预计收入将翻4倍达到1.8亿美元。而公司股票也一路看涨,每股报价从2001年的19美分上升到最近的2美元。
如今,公司的业务已经扩展到了中国、印度、中东以及非洲等地,而凯发更凭借独到的眼光成为业内唯一一家提供完整的适用水解决方案的企业。“未来5年以30%的速度持续发展,2010年公司营业收入将达到7亿美元。”这是林爱莲的目标承诺,也是她专注把公司发展成为液体处理专家的梦想,成就一个不仅是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水王国”。
Thaksin Shinawatra
他信
泰国连任总理
年龄:56岁
企业:创立西那瓦电脑公司,拥有泰国最大电信企业
财富:13亿美元
华裔背景:
他信中文名叫丘达新,是泰国第四代华裔。曾祖父1908年从潮州迁徙而来,母亲是梅州客家人,幼年到泰国。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说:“其中靠的就是客家人经商的良好品德,靠诚信发家。这是客家上祖传下的最宝贵遗产。”他还说自己崇尚儒家的忠和孝,忠于国家、人民,孝敬父母祖宗。作为华裔,他信非常重视对华关系,近几年来,他信一直致力于推动地区合作,并希望加快东盟—中国自贸区谈判进程等。
创富传奇:
泰国人喜欢用“温文尔雅”、“学识丰富”、“能谋善断”、“长于交际”等词汇形容总理他信·西那瓦。
巨大的个人财富对于他信构筑一个全国政治网络是个关键的优势,那么他雄厚的资金从何而来?在他信刚从政时,很多人猜测他出身名门富豪之家,实际上他白手创业,10年间实现了从一个优秀警官到电信大亨,再到运筹帷幄的政治家的三步跳。
他信1949年出生在泰北清迈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966年考入曼谷警官学校,4年后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获政府奖学金,赴美攻读,并获犯罪学博士学位,30岁那年回到泰国警察厅工作。
1983年,他信在妻子协助下开创了自己的“西那瓦电脑服务和投资公司”。1986年,泰国政府允许私人经营电信业,公司成为最先取得执照的私营电信企业。他信决定辞去警察中校的公职,专心经商。利用他在警察局的关系,他信辞职前就为自己的公司联系好了第一笔大生意—为泰国警察系统信息化改造提供电脑和软件。
随后,从传呼机到手机再到通信卫星,他信的西那瓦公司越做越大。公司1990年上市,几年后便基本垄断了泰国的电视卫星天线和移动电话行业。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已拥有4家上市公司中超过50%的股份,成为泰国首富,也是《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位“大亨”中唯一的泰国人。
受父亲影响,他信自幼抱负宏大,读小学时就曾问老师“有没有专修当总理的学校”。商界的巨大成功并没有使他满足,反而增强了他从政的信心。1994年到期年,他信历任外交部长、副总理等职务。为在政坛有更牢固的根基,他信于1998年7月14日创立了泰爱泰党,以优惠条件将其他政党的许多骨干和议员吸纳到自己旗下,使泰爱泰党的影响迅速扩大。2001年初,他信当选总理,并于2005年获得连任,创造了1932年泰国制定第一部宪法后首位民选总理顺利完成4年任期及同一政党连续执政两项纪录。
在第一届总理任期内,他信用商业办法处理复杂的政治问题,推出了一系列外交政策方面的大胆举措,其中包括“亚洲合作对话”、“东南亚大陆发展经济合作战略”,及美国指定泰国为其“非北约主要盟国”,这些使他信成为了全球瞩目的亮点。他在任期内还有很多与一般政治家不同的惊人之举,比如率领4万多民众创造了集体健身操世界纪录;为平息南部的暴力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项折纸鹤的祈求和平活动;在鸡肉宴上率先吃鸡肉帮助民众建立战胜禽流感的信心;为加快曼谷新国际机场的建设速度,在建设工地亲自为工人们下厨炒菜等等。这些身先士卒、形式新颖的亲民作风赢得了泰国民众推崇。
由于之前成功的商界经验,他信还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发展战略,称为“他信经济学”。在他信领导下,泰国经济走出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萧条状态,正以年增长率6%的速度稳步增长。还提前两年还清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43亿美元的债务。
在他信主政期间,泰中两国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全面、顺利发展,并取得显着成果。
东南亚华商的“赢”精神
1.善观时变,把握机会。他们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时代变革中预测发展方向,掌握住发展先机,并能将危机变成转机,努力地拓展赚钱的机会。从而能够在异常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借机来发展和壮大自己。
2.诚信为本,信义为先。东南亚华商多由闽南、潮汕迁徙而来,当地风俗提倡“利从诚中来,誉从信中来”。以诚为本,才能获得信用;在信任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的信任,这是华商能够在商场中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敢拼爱赢,永不满足。华商在迁徙地初期往往一无所有,他们有着永不满足的强烈的致富观念,具有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并且敢于冒险犯禁、勇于进取和积极开拓。从而能够开疆拓土,进入常人不敢涉足的高利润领域。
4.稳扎稳打,重视理财。华商多是白手起家,往往从小本生意做起,一点一滴地赚钱,故能勤俭节约,有了一定积蓄,就及时扩大再生产,滚动发展建立起庞大的产业。

Ⅵ 菲律宾前总统埃斯特拉达祖籍

1937年4月19日,埃斯特拉达出生于菲律宾的一个平民家庭,共有九名兄弟姐妹。从小在贫民窟中摔打成长,因而对下层社会有着深刻的了解。他曾在大学就读,但中途退学。

Ⅶ 有姓留的姓氏吗是源于哪里有谁知道

有这个姓,起源嘛大概就这样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尹祁姓,出自古帝尧之子丹朱庶兄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姓源·韵谱》中记载:“留姓,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春秋郑国邑,后有人为姓。” 传说尧娶散宜氏女,生朱。朱受封于丹水(又名点心河,源出今湖北省长阳县西堡镇附近山区,东流经贺家坪、高家堰等地镇,在津阳口注入清江),称丹朱。 当尧之时,部落之间的战争仍不断,且很激烈。尧时曾对南方的三苗进行讨伐。尧本在北方,但尧的儿子丹朱却被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汉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尧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传说。 一说丹朱是尧之嗣子,尧说他“心既顽嚣,又好争讼”,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把帝位禅让给舜。这是后人推崇尧舜禅让说之思想的反映。 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无可考证。但在史籍《山海经》一书中,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称作帝丹朱。郑玄注释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说明丹朱在汉朝时期人们眼里,是一位在古代很有德望、声名很显赫的人。 但在史籍《竹书纪年》中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是刻意指明,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说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说明尧并非不想传子,尧子也不一定不肖。 这说明,当尧之时,帝位传子还是传贤,家天下还是公天下,正处于激烈的社会争斗当中。 丹朱有九个庶兄,其中有被赐封于留邑(今江苏沛县)者,遂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留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留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源韵谱》记载:“留姓,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春秋郑国邑,后有人为姓。” 周王朝的王畿之留,在春秋时期属于郑国之留邑(今河南偃师),其住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留氏。 在朝鲜佚史《留纪》中,也记载了留氏族人的历史,高句丽国王和大臣的王号和姓名多含“留”字,是西周王畿留人被逐后,有一支族人在西汉时期(公元前37年左右)迁至东北亚地区,以今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为都城,建立了高句丽国,国王和大臣多为留氏,并建有周留城。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留佳氏,亦称刘佳氏,世居察哈尔地区,后冠汉姓为留氏、刘氏、雷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留佳氏,亦称刘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罗、瓦尔喀、乌拉、辉发、松花江等地,后冠汉姓为留氏、刘氏、雷氏等。 ②满族留济理氏,满语为Linggirl Hala,汉义“黑狐皮”,世居黑龙江地区,后冠有汉姓留氏、李氏、理氏等。 ③满族完颜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满语为Wanggiya Hala,以部为氏。完颜氏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后为金国皇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称其为“王甲部”,世居完颜、讷图、喀拉沁、英额、佛阿拉、新京等地。后冠有汉姓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等。此外,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也有完颜氏族人,乃金国时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清朝初期顺治皇帝执政时期,有正黄旗尚书完颜·留保,其后裔中有取汉姓留氏者 今内蒙古自治区、福建省、湖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均有留氏族人分布。

Ⅷ 刘姓的来源是什么

刘姓来源 主要来源有五: 来源一: 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后裔因以为 刘姓书籍 源于祁姓,传说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祁氏被封于刘国(前称定州唐县,今河北唐县),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唐尧是远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他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据传说唐尧出身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尧因地名而为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为刘氏,史称刘氏正宗。 又一说刘姓始于刘累(部分留氏族谱作“留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陶唐既衰,其后有刘 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竹书纪年》云:“孔甲元年,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竹书纪年》云:“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 来源二: 源于晋国士氏: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代彭氏而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今西安市南杜陵),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国君杜伯无罪被杀,其子杜隰叔奔晋,其孙杜蒍在晋国担任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士会嫡子范文子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子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复刘氏,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后代。士会不仅是范氏、随氏得姓始祖,也是刘氏的大显祖。《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说)“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赞道:“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着于世,莫若范会(即士会)之最盛也”。郑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说:“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 韦氏、祁氏,皆为着姓,岂尧之不泯欤”! 来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周定王赐给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后,周定王将刘邑(今河南偃师),封给他的弟弟姬季子做领地。至此,姬姓刘子国就正式地在东周王畿之内建立起来了,刘康公也就成了姬姓刘氏的肇姓始祖。姬姓刘氏世代任周朝卿士,主理内政外交长达一百多年。 《左传》成公十一年:晋郤至与周争鄇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 来源四: 源于投降汉朝的秦末齐国将领刘到:据史书记载,“平都孝侯刘到,平都。索隐县名,属东海。以齐将,高祖三年降,定齐,侯,千户。五年孝惠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六月乙亥,孝侯刘到元年。索隐故齐将。巳上孝惠时三人也”。 来源五:赐姓或改姓 1.出自项氏:汉初赐项羽的叔父项伯等人为刘氏,封射阳侯: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为感谢项伯的救命之恩,赐项伯姓刘,封为射阳侯。同时还封了三位项氏族人:桃侯项襄封邑在山东汶上,平皋侯项它封邑在河南温县、玄武侯(姓名无查,封邑待考),对这三位项氏侯爵及其家人均赐姓为刘氏。 2.出自姒姓娄氏:赐娄敬为刘氏,封关内侯: 娄敬,齐国人,娄敬去拜见刘邦。主张定都长安。刘邦认真听取了他对建都的意见后,并又征求众大臣的意见。众臣中惟独张良十分赞同娄敬的见解,并力劝刘邦移都长安。于是,刘邦决定将汉朝都城迁往长安。刘邦采纳了娄敬迁都长安的建议,并把他留在身边为官,还封他为关内侯,同时赐姓为刘氏。 3.源于汉代礼仪(官职),出自汉代皇室秋祭——䝙膢(䝙刘),属于以官称为氏。特别需注意的是:䝙刘一支刘氏,本字为䝙膢,因此正确姓氏读音作lòu(ㄌㄡˋ),不可读作líu(ㄌㄧㄡˊ)。 4.出自王氏:东汉舞阳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王朗冒名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自立为帝,被诛。 5.出自龚氏:宋真宗继位后,赐皇后刘娥表兄(一说前夫)龚美姓刘,认其为弟;明朝嘉靖年间着名大将军都督刘显原姓龚,为报人知遇之恩,改姓刘。 6.出自卢氏:安定三水人卢芳,诈称武帝曾孙刘文伯,曾自立为帝,据平凉等地,后失败逃奔匈奴: 7.出自寇氏: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寇。为刘备义子,改姓刘。 8.出自丘氏:西晋义阳(今河南新野)人丘沈冒称汉宗室后裔,改姓刘名尼。被拥立为帝,建年号为神凤。 9.出自留氏:留氏改刘氏:后坡刘氏为永春留氏族裔,于宋末元初的动荡中易姓为刘;另《清源留氏族谱》载:第三十九世留天禄,泉州路录事,因军情严重,不仕,复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为刘,为本支始祖。 10.出自柳氏,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改姓为刘。很多年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县、泰安一带。 11.出自薛氏:北汉皇帝刘继恩,本姓薛,因是刘承钧的外甥和养子,改姓刘。 12.出自何氏:北汉皇帝刘继元,本姓何,因是刘承钧的外甥和养子,亦改姓刘。 13、一说元末陈友谅败亡后其后代有改姓刘的。 14. 唐宦官刘贞亮,原名俱文珍,无嗣。 15. 明代宦官刘瑾本姓谈(音dan),改姓刘,无嗣。 16.出自侯氏:刘亨赙(1872-1926年),又名侯夏饱,字图琼,号纯青,菲律宾名何塞·伊格拉西澳·宝华,福建南安码头人,是菲律宾独立战争中的一位华侨将军。其他近代、现代改姓刘氏者略。

Ⅸ 请问“曾”姓的祖先是谁祖籍在哪



姓氏名称: 曾

拼音: zeng[一声]

序号: 0384

介绍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涌泉西庄村有一支曾氏族人以宋朝曾肇为始祖以曾与达为一世祖其间相差四百年不能续接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曾姓分布

曾姓当代分布

据统计,按人口多少,曾姓为中国第3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 0.4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多。

四川 什邡县,曾姓为该县44大姓的第8大姓;井研县研城镇2382户,10117人中有曾姓族人57户,275人;夹江县 224姓有曾姓。

江西 德安县,曾姓为人口聚居较多的村庄和人口较多的9大姓之一;崇义县 155姓有曾姓;定南县168姓有曾姓。

河南 商丘县328姓、潢川县494姓、西平县302姓、虞城县328姓、息县340姓、太康县467姓、淅川县108姓、林州市321姓、淮滨县207姓、登封县337姓、光山县 334姓、长葛县206姓、长垣县214姓、柘城县235姓、鄢陵县231姓、延津县265姓、新县272姓、夏邑县292姓、扶沟县 279姓、南阳市613姓、商水县281姓、西华县249姓、濮阳县223姓中均有曾姓。

上海 川沙县523姓、嘉定552姓、宝山404姓、金山395姓中均有曾姓。

湖北 红安县239姓有曾姓;汉川县 210姓有曾姓。

海外分布

曾姓族人已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了。

介绍文件

曾姓起源

曾姓起源

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其后代为纪念故国以“鄫”为氏,后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远祖大禹

1、大禹治水

4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 “华夏部落联盟”。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持续了很长时间。田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洪水泛滥,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洪水时涨时退,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有一位名鲧(gun,滚)号若阳的人,是黄帝族后裔,为夏部落酋长,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尧命鲧去治理洪水。

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企图把洪水堵住。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最后把堤冲溃,大水更加横流泛滥。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南边北边泛滥,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这时尧由于年老让位给了舜。舜见鲧治水9年,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就革去了鲧的职务。

舜命鲧的儿子禹去继续治理。

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他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经过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回到平原上。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被尊称为“大禹”,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2、大禹传子

舜年老以后,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到了禹的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已经很大。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禹也事先推荐一个人,即曾经帮其治理政事的东夷族首领皋陶(gao yao,高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荐皋陶的儿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是,当禹年老死后,联盟部落中各氏族部落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禹传子”。

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3、少康中兴

当启登上夏王宝座以后,首先遭到了一个姒姓部落有扈(hu,户)氏的反抗。有扈氏是族居在夏族中心地区西边的一个大部落,他们的活动中心在今陕西户县一带。启率领军队亲自讨伐有扈氏,最后把有扈氏灭了。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下场,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是个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Y),义),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发现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就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着名的弓箭手,百发百中。民间有后羿射日的传说。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zhuo,啄)。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浇(ao,傲),一个叫殪(yi,意)。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

那时候,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见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对他特别爱护。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对寒浞 和浇满怀仇恨。

而少康在有仍那里作牧正的事,没过多久就被浇知道了。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椒还没到有仍,少康得 到了消息,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诸侯叫 虞思,是有虞氏之后,世代与夏后氏亲善,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就热情接纳,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 食的官,而且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今河南虞城 东)这个地方分给他住。在此地,少康有十里见方(一成)的土地,有五百个(一旅)人供其使用。于是,少康便以纶为基础,积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有个逃居在有鬲(li,利,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少康与 他联合进攻寒浞。 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诱殪。然后,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季杼的军队灭了殪,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又重新夺回政权,恢复夏后氏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复了夏禹的业绩,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曾姓的受姓始祖是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据说,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 (zeng,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zeng,曾);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赠);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闻名于世的缯(zeng,曾)。公元前 567年,鄫被莒国所灭,鄫国子孙遂以曾为氏。

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国语·郑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缯作为申国的与国,当与其相近。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惟独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襄公四年 (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

少数民族中曾姓:

少数民族中只有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有极少数人姓曾。

京族 我国南方一个以海洋捕捞为生的民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400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曾姓京族居住在潭吉岛、巫头岛上,京族曾姓族人迁入潭吉岛的时间较早,在此已居住8代;巫头岛上的曾姓族人迁居于此稍晚,仅传3世。

满族 今河北省隆化县的中满族有曾姓。

布依族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黔南、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的镇宁和关陵两个布依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贵阳市郊,属古代“百越”中的一支。镇宁布依苗族自治县布依族中有曾姓。

土家族 在贵州省沿河县土家族有曾姓。

介绍文件

曾姓迁徙史

曾姓迁徙概述

曾姓源于山东,汉代之前未出山东,自西汉开始以山东为中心向周围发散。西汉时曾光徙居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顼徙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曾玉、曾(氵昌)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王莽之乱后,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并以此为中心不断向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繁衍,曾据也因此被称为江南曾氏之鼻祖。自清代起,曾姓族人开始向台湾及海外迁徙。

春秋时期

曾姓远出于夏禹,到了春秋末年,家族中出了曾点,曾参(宗圣曾子)父子。曾姓族谱中把宗圣曾子作为自己的一世祖。

两汉时期

发祥于山东的曾氏,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时,举族搬迁到了江西庐陵一带。然后,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遂使曾姓发展成为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曾氏于东汉时大举南迁。15派曾据率宗族千余人由山东渡江南迁。先居于庐陵吉阳乡,后又迁至莺迁乡。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曾参第23派孙曾曜于魏晋时期徙居蜀郡(四川)

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江西境内的百姓深受战乱之苦,被迫东向溯章水进入福建的汀州,沿韩江以下而分布于潮州各县。南丰曾氏经江西广昌、石城,到达福建的宁化、长汀、上杭,最后达到广东平远、兴宁、五华以及香港等地。

宋元时期

宋元间曾参五十三世孙曾裕振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徐溪乡。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说:“纡淳,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宋末已有曾姓先民到金门居住了。靖康乱时,金门乱世中的桃源,当时梁、傅、曾姓等豪门大族都率众来到岛上开发山海之利,做长居久住的打算。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始迁祖孝宽,北宋宰相曾公亮子,自晋江迁江阴”;

《海虞曾氏家谱》:“始迁祖怀,世为晋江人,宋室南渡,自京城迁居常熟。后官至右丞相,赐第县治西衮绣坊。本族一世祖懈,明代自县城迁居东乡二十九都曾家湾”;

江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硅子第三十五世隐自吉阳移家泉州,第四十八世德于明初自晋江移家江阴之南乡,至其孙享禄、良禄之后析为东分、西分,散居于曾村、戈巷、金巷等处。”

江西南丰曾氏迁至润州,《润城西门外曾氏重修族谱》:“一世祖为北宋曾布,崇宁年间出守润州,子孙遂世居之。”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始迁祖坟政、如湖、京益,元至顺间自江西永丰县龙潭徙至湘潭淦田。”

明清时期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始迁祖宣杰,明永乐二年自吉水迁至湖南龙阳邑南小塘”;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第五十六世芝,明永乐至弘治间人,自永丰迁来宁乡,居于麻田”;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始迁祖定四郎,明初由江西万载迁湘乡,卜居女句水七里塘曾家边”;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圣三郎元季由赣迁湘乡,是为本族始祖。其子镇抚明初徙居邑南黄花韶岭间,卒葬榔山;其子纹禄自榔之神山徙居龙潭头江”;

康熙十年(1671年),政府出台“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中垦者准入籍”的政策,外省移民纷纷迁入四川。曾姓也在其中。

雍正五年(1727年)歉收,由长江水路入川的“楚省饥民”“日以千计”两湖百姓携家眷入川者,不下数十万,这就是着名的“湖广填四川”,曾姓族人也在这次西行之列。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称:“始祖志诚,元时由赣入粤。始迁祖兰耀、集虞,清雍乾间由广东迁四川富顺。”民国《成都曾氏支谱》记载,仅广东兴宁曾氏就有成都、崇宁、新津、彭县、彭山、嘉定、犍为、华阳、金堂、仁寿等地;民国《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说,广东长乐曾氏分别迁往简州、金堂、成都、华阳、新都、新繁、资阳。

迁入台湾

曾姓迁居台湾是在明末,最早到台湾开基立业的曾氏先人是漳州府海澄人曾振吻,他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便到台湾开垦了。

曾姓大举移居台湾却在清朝,从清康熙到光绪年间曾姓入台者30人:

康熙年间,一人与许姓合垦新竹县香山乡(今归新竹市),一人到今彰化县竹塘乡开垦;

康熙末年,曾机禄、曾瑞文入垦深耕堡(今新化县沙山乡);

康熙雍正年间,曾某与邱、乌二姓,合垦屏东县车城;

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南安(今属福建)人曾才开垦大棣榔堡溪南庄;

雍正五年(1727年)广东陆丰(今属广东)人曾国鹄入垦竹北二堡圆山(今新竹县红毛乡);

雍正初年,曾某与巫、何二姓开垦猫罗堡柳树林庄、登台庄;

雍正年间曾某与许、叶二姓合垦今新竹县香山乡社寮角、下厝角、香山;

干隆六年(1741年)漳州(今属福建)人曾合记入垦今台北县新店镇(今新店市)顶城里;

干隆八年,广东人曾某与广东人赖、曹、温三姓,福建人田、庄二姓,开垦苗栗二堡通霄庄(今苗栗通宵镇);

干隆三十年,同安(今属福建)人曾某入垦今台北县八里乡埔头村;

干隆四十年曾某与何、巫二姓合垦今台中县东势镇;

干隆四十一年泉州(今属福建)人曾壁章开垦今台北县林口乡青湖村中湖;

咸丰六年(1856年)广东人曾宣再与钱、詹、黄三姓合垦今新竹县横山乡田寮村;

光绪二十年(1894年)曾干运入垦新竹县宝山乡。

迁徙台曾姓族人的籍贯

迁徙台曾姓族人以福建、广东居多,多系龙山派苗裔。

新竹县竹北乡莰顶曾氏的祖先,就是第67派裔孙,于干隆三十五年(1770年)自福建同安渡海入台的。

台北县曾氏,亦出晋江曾氏。桃园新屋乡永安村曾氏,则来自广东陆丰县,自武城繁衍而来。

迁徙台曾姓族人的分布

迁居台湾曾姓族人的聚居地看主要在新竹、南投、台南等地

晋江新市武城曾氏迁往台湾府、承天府、盐水港鱼寮庄(今属新竹市)、竹堑、彰化、淡水(今属台北县)、大坪庄、东螺、澎湖屿、浯岛;

晋江畲店曾氏迁往咬狗竹、盐水港;泉州龙笋曾氏迁往彰化城内、府城等。随着当地曾姓居民的增多,随之也出现了以曾姓命名的自然村,在台湾彰化县秀水乡有曾厝村,田尾乡有南曾村、北曾村,在基隆市中山区有曾仔寮、曾厝等。

民国四十二、三年间(1953--1954)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住民828804户中,有曾姓12002户,占全部户数的1.45,居全省737姓的第16位。

移居海外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载:108名族人移居南洋,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载: 34人到海外谋生。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载:“应助,明威将军,生于顺治己丑年(1649年)五月二十八日,卒康熙乙亥年(1695年)十月初四日,旅葬安南国(今越南)”,

《武城曾氏宗谱》记载有的毓萱、毓应、毓蒲、毓宁4人:

毓萱,字秉可,号仕受,生康熙戊戌年(1718年)九月十九日,……少游东瀛……;

毓应,生雍正五年丁末(1727年)二月廿二日,往番邦;

毓蒲,生干隆丙辰年(1736年)七月初九日,往暹罗;

毓宁,生雍正壬子年(1732年)九月初八日,卒干隆甲寅年(1794年)七月十三日,葬在暹罗。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有坤观、衍国两人:

坤观,字贻地,生干隆乙酉年(1765年)十月十四日,卒干隆辛亥年(1791年)六月初十日,殁于吕宋;

衍国,号怀远,生于雍正丙午年

(1726年)八月十八日,卒于干隆乙酉年门765年)九月廿九日,殁葬吧地。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载:

传龙,生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正月初二日,往南洋。子纪炉、纪案、纪坛均在南洋;

传挺,生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七月二十日,在南洋。配连氏,生光绪十七年七月初十日,在南洋。子纪照、纪饯、纪墀均在南洋;

纪巩,生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九月二十二日,往南洋。配陈氏,生宣统二年庚戌五月初十日,卒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年),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公冢山;

纪烈,生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匪乱,携妻徐丽,子广坡、广闯、广切、广苔、广锡等人往南洋拉美士。夫妻卒葬南洋,子孙现在拉美士;

广听,生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八月初七日,往南洋。配陈氏,生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九月初五日,卒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四月二十九日,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山公冢;

昭美,字口焕,生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九月二十八日,卒葬南洋。配黄氏,生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卒民国十八年己六月初九日,葬南槟榔屿眼唐。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载:

庆(亻平),生于民国九年庚申(1920年),卒1978年戊午三月十一日。配缅甸仰光口氏,子五,长台升,次台金、三台前、四台源、五台江。合家现住在仰光。

从侨居的地点看大部在南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都有曾姓族人定居。

曾姓族人已开始向世界各地播迁,到目前为止,除大陆、台湾以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曾姓族人的足迹。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曾姓家谱介绍

曾姓家谱介绍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现存族谱大都是明以后所修;从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湖北、江苏、江西、香港、台湾等地区,尤以福建、广东、四川、江西为多。

其体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明代刑部尚书何乔新都曾为曾姓族谱作序。

家谱文件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一:

《温陵曾氏族谱》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兴宁曾氏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族谱》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

晋江《武城曾氏族谱》

《清源曾氏族谱序》

福建《上杭曾氏族谱》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

《海虞曾氏家谱》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

曾姓家谱二:

曾氏宗谱口口卷 明隆庆活字印本 北京大学卷)

(安徽旌德)旌阳曾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崇本堂活字本四册北图

(湖南湘潭)石莲曾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追远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河北大学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曾氏族谱人事编、谱系编不分卷 游有财 民国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刊本 福建师大

注: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谱续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稿本 一册 福建图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一册 哥伦比亚大学

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曾达文民国十三年清光绪三十十年活字本铅印本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附 曾传着 清光绪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册 哥伦比亚大学

(广东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册 (清)光绪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刊本 广东汕头市档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良 民国十三年油印本 一册 广东兴宁、日本静嘉堂

(广东)蕉岭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干隆四十七年(1782)序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梅城凤尾阁曾氏大宗祠谱》

(广东)南海曾氏家谱不分卷绪三年(1877)钞本 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绪五年(1879)刻本 广东中山图 (清)曾梦鸿等编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

(广东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曾清河修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西容县文管 注:残存本载有山东嘉祥、湖南宁乡、广西容县三地曾氏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氏族谱编委会 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国史馆 附注曾氏裔孙谱系

(福建)长乐县感恩村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尊椿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长乐曾氏石印本 四册 哈尔滨师大、福建图 注:清干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二十年木活本

一册 哈佛大学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 曾传着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学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曾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年铅印本 一册 哈佛大学

(安徽黄山)太

Ⅹ 着名菲律宾华侨李清泉的故乡祖籍是什么

李清泉(1888年-1940年)原名回全,1888年农历7月13日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县金井镇石圳村的一个华侨家庭。

李清泉的曾祖父是石圳第二个往菲谋生的人,到他祖父同一公时,已是菲律宾的富商之一。李清泉的父亲李昭以是同一公的长子,少年时就随父出洋,父亲去世后即担负经营家业重任,他们兄弟均从事木材经营,共同创建"成美木业公司",是开发菲律宾木材行业的先驱。李清泉先生是李昭以的长子,先在家乡的乡塾就学,后到厦门"同文学院"深造。1901年,年方13的李清泉,就被父亲带到菲律宾,先在"成美林业公司"学商,后送到香港"圣约瑟西文书院"就学,1906年,李清泉又重返菲律宾经商。次年,其父就把"成美木业公司"交给李清泉经营管理。

李清泉先生是二十世纪初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活跃在菲律宾政治、经济舞台的杰出人物,被称为"菲律宾经济发展史上占有永久地位的人。"又是菲律宾华侨史上最有建树、声誉卓着的爱国华侨领袖。三十年代他领导华侨为抵制"西文薄记案"而斗争;同时为振兴中华,四出呼吁,发起召开"闽侨救乡大会",提倡实业救乡,致力于福建的开发和建设;抗战期间,他奋起领导侨胞支援祖国抗日战争,并同陈嘉庚先生的业绩在海内外同胞中有口皆碑 ,不愧为广大侨胞的光辉典范。

李清泉先生把祖国的安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拳拳赤子之心令人敬佩。1919年的"五四"运动,先生同全国人民站在一起,通电北京政府反对出卖民族利益;1924年,国内人民要求和平统一的呼声甚高,李清泉先生再次通电段祺瑞政府,敦促他实现和平统一,并为此曾亲自出席南北和平统一会议。和谈破裂后,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他应蒋介石的要求筹饷资助,捐资达十三万银元。李清泉先生以民族利益为重,为了有效地动员侨胞筹款支持北伐,他率先抛弃门户之见,主动恳请国民党在菲律宾的中坚人物戴金华、王泉笙二人出面协助,主持资助北伐的筹款活动。李清泉先生还代募短期救国公债100多万元。

南京政府成立后,出于为振兴祖国效力的动机,他应蒋介石之聘出任财政部和实业部顾问,并担任国货信贷银行监察委员和中国银行董事。

1931年,日本法西斯制造"九·一八"事变,大举入侵中国。东北沦陷消息传到南洋,李清泉先生当即拍案而起,于9月23日联合十五位知名侨领发起组织"国难后援会",以动员华侨投入支援东北人民的抗敌斗争。同时通电美国等国,呼吁国际舆论制止日本侵华行径。他还捐资20万元支援东北义勇军。

1932年,日本侵略军又发动"一二·八"事迹入侵上海,李清泉先生立即同扬启泰、王泉笙、曾廷泉、史国诠、黄腾论、杨荣标、扬静桐等发起成立"菲律宾华侨救国联合会"。为了更广泛地动员华侨投入抗战,2月3日,中华商会和马尼拉国民党支部联合召集各华侨团体联席会议,"共策一切救国方略"。会上决定成立"国难后援会",推举李清泉为主席。并随即筹集巨款资助淞沪抗战和东北义勇军。在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日战役中,李清泉先生"斥资首倡汇助国军,""斯役菲岛捐资为南洋群岛冠。"至1932年9月,汇交蔡廷锴达80万美元,汇交东北马占山抗日军费达40万美元,并捐出20万交福建省作为国防建设资金。 (《菲律宾岷里拉中华商会70周年纪念刊》:《会史》)

在抗日斗争中,李清泉先生除捐款外,另一突出贡献是发起"航空救国运动"。1932年11月7日,十九路军在淞沪的抗敌名将翁照垣到达马尼拉,驻菲总领事扬光泩及爱国侨领李清泉等设宴欢迎,翁照垣在宴会上呼吁"航空救国是一条出路"。李清泉随即于11日以国难后援会会长身份,召集各界侨领共商航空救国事宜,决定成立"中国航空建设协会菲律宾分会",李清泉先生被举为主席,会员达4000余人。李清泉先生"慨然独捐战斗侦察机一架以为侨界倡",印尼华侨黄奕住先生也捐出5万美元。捐机活动立即得到菲律宾侨胞的响应,共捐资300万元,购机十五架命名为菲律宾华侨飞机队。这是华侨最早的捐机活动。(厦门《华侨日报》1933年3月16日)

在李清泉先生出任国难后援会会长时,就把抵制日货作为打击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重要手段。在1931年11月26日召开的、有3000余人参加的菲律宾华侨救国代表大会上,就宣布了"抵制日货条例",并成立了抵制委员会,李清泉先生亲自参加该组织活动。抗战爆发后,李清泉更加坚决领导抵制日货运动,当时有人担心抵制日货会引起侨商同日本的贸易关系顾虑造成法律上的麻烦。对此,李清泉先生毅然说:"诸位认为该做的就放胆做,事到事当。"表现出勇于负责的精神。这一斗争,就在第一年造成日本对菲出口减少20%。(《菲律宾华侨救国运动史》28-29页杨荣标:"李清泉先生思想风范";菲律宾《新闽日报》1971年10月20日;《民锋半月刊》:《悼李清泉》1940年2月1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清泉先生立即召集菲律宾各端口侨领,成立"菲律宾华侨抗敌委员会",作为统一华侨救国运动的领导机构。李清泉先生出任主席,杨启泰、薛芬士出任副主席。在成立公告中宣布:该会以"策励侨众开展爱国运动,以人力物力援助政府抗敌御侮"为宗旨。并在全菲各地成立分会以全面开展筹款、抵制日货和鼓励青年回国参战活动。在厦门和福州相继沦陷时,又组织"福建华侨救济委员会",发起捐资1000万元供福建省救赈和武装民众的经费。 (《菲律宾岷里拉中华商会70周年纪念刊》:《会史》)

当他看到海外华侨抗日救国情绪日益高昂,而南洋各地华侨均各自行动缺乏统一领导时,李清泉先生认为成立全东南亚华侨抗日组织,以统一行动,将更有效地领导和组织华侨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于1937年秋,致函陈嘉庚先生建议"南洋华侨应在香港或新加坡组一筹赈总机关,领导募款。"陈嘉庚先生以"新加坡乏相当人,请转商香港较妥"。李清泉先生认为成立华侨总会刻不容缓,且由陈嘉庚先生出面发起最为适宜,于1938年夏,他再次致函陈嘉庚先生,倡议在新加坡组织华侨总会。印尼巴城侨领庄西言亦有此议。在陈嘉庚先生同李清泉、庄西言等的共同努力下,1938年10月10日在新加坡召开了南洋各端口代表大会,李清泉先生亲率的菲律宾代表是先到达的代表团,因而受到陈嘉庚先生的赞扬。由此,亦可见李清泉先生救国之心切。大会决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并制定了筹赈行动计划,推举陈嘉庚先生为总会主席,李清泉、庄西言先生为副主席。自1938-1941年三年之中,共筹款二亿六千四百万国币,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日战争。其中李清泉先生任主席的菲律宾抗敌委员会,自1938-1940年就筹集菲币1200万抗日经费。陈嘉庚先生称赞"其数目为南洋各属华侨之冠"。(《菲律宾岷里拉中华商会70周年纪念刊》:《会史》)

李清泉先生原身患糖尿病,但他以抱病之躯为国奔走,致病情恶化,送往美国加州医治无效,于1940年10月27日与世长辞,享年52岁。临终之时,留下遗言:"将10万美元遗产给祖国抚养难童"。在他这一精神激励下,马尼拉侨团和他的生前好友共筹40万美元作为祖国救助难童基多,以表示对李清泉先生的永久纪念。人们盛赞他是:"至死不忘救国的人。"正如吴重生先生所说:李清泉先生是"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的贤者。他为祖国兴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阅读全文

与菲律宾留氏祖籍是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3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1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3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5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4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75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34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0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2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3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7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5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78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7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9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3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