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BS7H的BS7H的传呼
“DX远征”是一种荣耀。DX'er(DX追逐者)痴迷于寻找新实体,乐此不疲。到上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已经划分出320多个实体,达到极致。这时,有无线电业余爱好者发现,黄岩岛是中国领土,距离中国大陆又超过225海里,如果能确认成为一个新的实体,将是一项巨大的成绩。在“世界DX联络期望值排名”中,黄岩岛始终高居前三名。多年来,全世界的无线电业余爱好者一直翘首期盼,希望哪天能听到来自黄岩岛的无线电通话;而无线电业余爱好者中的中外探险家们,也早就按捺不住,跃跃欲试。
首先是一个名叫迪特的德国人冒了出来。他想抢先到黄岩岛去架设一部电台,即“DX远征”。他向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提出申请。中国外交部批准了他的申请。但迪特当时没准备好,未能成行。
不仅迪特,国外其他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也想抢先到黄岩岛去架设业余电台,开发这个新实体。
这时一个叫马蒂的芬兰人冒了出来。他也算是个业余无线电的大玩家。马蒂是诺基亚的员工,当时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工作。他雇了一架飞机私自闯入黄岩岛上空转了一圈,拍了许多照片,发现黄岩岛附近有一条搁浅的破船,可以架设电台。他想抢先去黄岩岛。
第一步,他找到德国人迪特,说黄岩岛条件很差,劝说迪特放弃了原先的上岛计划。然后,马蒂找了一个名叫沟口的日本爱好者,希望他出钱资助远征黄岩岛。沟口在“DX远征”圈内颇有名气,也有钱。沟口告诉马蒂,去黄岩岛得找中国国家体委的无线电运动协会。
1994年2月,两人来到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提出要上黄岩岛架设电台,要求中国外交部批准上岛。中方要求,必须架设中国的业余无线电台,并由中国无线电主管部门颁发电台执照。
按“DXCC”规则,一个新实体必须经过申请,由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认可才能成为实体。马蒂和沟口在国际业余无线电圈子里活动了几十年,关系很熟,主动提出负责协调从国际业余无线电界筹措经费,寻找设备赞助,做好向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申请黄岩岛DXCC新实体的前期铺垫工作。
去黄岩岛最好在四五月份。6月下旬之后进入台风季,就没法去了。时间很紧。
国家体委当时的领导很支持这次活动。外交部、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等很快为黄岩岛国际联合“DX远征”队办好了一切必要的批准手续。从起草到批准,仅用了两个多星期,各种批件就办齐了。
远征黄岩岛,从一开始就是我国组织的国际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联合行动。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又在无线电运动学校工作过的陈平理所当然成为这支国际队的领队。技术上由芬兰人马蒂负责。 1994年6月中旬的一个早晨,一艘测量船紧随着刚刚离去的台风,抵达黄岩岛。“DX远征”队员除了陈平,还有芬兰、日本、美国和菲律宾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一共十来个人。
船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注册的。船长是澳大利亚人。此时,他站在船头,一会左一会右地指挥船员,小心翼翼地绕过礁石,进入到黄岩岛的泻湖中停下。
20多个小时的航程加上台风掀起的风浪,让第一次出海的陈平吐了一路。黄岩岛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像从海水里突然冒出来的一块陆地。要知道,黄岩岛外十多公里左右,海深就达二三千米。
从地图上看黄岩岛像一个三角形。外围是一圈大大小小的礁石。南边比较多,西边较少,北面更少。涨潮时能看见几百个,落潮后露出海面的能有上千个。礁石旁边坑坑洼洼,深浅不一。浅地方脚能踩到底,深的地方看不见底。礁石大小不一,大的也长不过四五米,宽不过二、三米,很不规则。礁石圈里都是珊瑚礁。大一些的船是进不了黄岩岛的。泻湖入口附近,有一艘不知何时的沉船。
测量船无法靠上礁石。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只能利用船上放下的一艘小艇,找到一块较大的岛石,开始架设无线电台,分班轮流在岛石上值班联络。
第一次登岛后,决定在一块当时认为很大的礁石上架电台。日本人沟口推荐的一名日本队员负责搭架设电台的平台。他带来了两个像铁床的钢架子架在礁石上,再在平台上铺上木板,花了大约两三个小时。
电台架设好后,正式用“BS7H”业余电台呼号呼叫。B:代表中国,凡是B开头都是中国的业余电台;7:代表在中国的七区,包括广东、海南、湖南、广西等;S:表示这是一个南海的特殊电台;H:意指黄岩岛。
远征队在黄岩岛上待了两天,吃住在船上,与世界几千个业余电台实现了联通。
陈平说:“电台呼号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征。” 每一个业余电台都必须经所在国政府批准。一个国家的业余电台只有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才能使用,不能到另一个国家使用。BS7H这个电台呼号指定的设台地点就是黄岩岛。就是说,这个呼号只能在黄岩岛上使用。此后四次远征黄岩岛都用的这一个呼号。
这是经中国政府批准的“DX远征”。也是黄岩岛历史上第一次发射无线电信号呼叫全世界。 刚从黄岩岛回来,陈平就收到一个意外的坏消息:美国人说黄岩岛不能成为“DXCC”的新实体。理由是,这次的技术操作不合格。原来,美国人看了马蒂他们寄去的照片发现,架设电台的支架是在海水里,按规则必须把电台架设在“陆地”上。陆地的概念,按联合国有关规定,海水涨潮的时候是干的,才叫陆地。
于是,1995年,陈平和国际队第二次去黄岩岛,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搭平台时保证每条支架的腿,在海水涨潮时,都在干燥的礁石上。然后再照相录像。这次在两块石头上搭了平台,架了两部电台。唯一遗憾的是,由于出了些技术问题,美国东部的爱好者无法收到信号。
为了尽量铺平把黄岩岛列为DXCC新实体的道路,远征队优先安排熟悉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的高层人士操作电台,让他们与美国高层先联络上。
满以为这次黄岩岛能被顺利认可为一个新实体,结果再次出人意料。
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有些人认为黄岩岛太小,根本不能维持生活,不能算一个岛,再次否决黄岩岛成为一个DXCC新实体。
陈平得知,对于把黄岩岛列为一个新实体这件事,在美国大致分成两派。美国西部支持的比较多,东部反对的人比较多。于是,陈平和黄岩岛远征队的主要人物沟口等出席了美国的两个大型DX集会,发表讲演,争取支持。
沟口发言说,美国有人说黄岩岛太小,不能成为一个实体,我同意!但是美国太大,也不能成为一个实体。他的幽默立即引来台下一片掌声。
陈平对听众说,据说美国人讲民主,按规则办事。但实际是,我们按你们的规则去操作,可等我们回来又变出一个最小面积新规则来否定我们。这难道就是美国式民主?
不过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的一些高层领导头脑还是清楚的,支持把黄岩岛列为一个新实体。一位高层对陈平说:“陈先生,这就是美国的民主,有缺点。我们会想办法解决。”
协会开了个理事会,修改了相关申请的批准程序,给批准黄岩岛成为DXCC新实体开出了一条新路。最终,于1996年1月,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发出公报,承认黄岩岛为一个新的“DXCC”实体。 黄岩岛的呼号通过国际认可后,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经过国家体委和外交部的批准,组织了第三次黄岩岛远征活动,日期被定在了1997年的“五一”。国家海洋局特意派出中国海监72、74号两搜科学考察船,运送和接应队员。这次,从小热爱无线电、长大又受到哥哥影响而深迷上无线电运动的陈方,毅然参与了远征队伍,与他同去的,还有十几名中外爱好者,南京三中的物理老师王龙也是其中之一。从广州出发后,经历了30多个小时的航程,船只终于到达黄岩岛附近海面。第二天天刚亮,队员们便准备乘坐小艇到岛上搭建平台,但不想却在此时迎来了与菲律宾军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一艘菲律宾炮舰悄然停泊在他们的海监72号附近。双方对峙了一段时间,都从舰船上放下了小艇。远征队员们按原计划乘着小艇到黄岩岛礁上去搭建操作平台。不过,海监船上的海员和远征队员们刚开始在岛礁上工作,头顶就传来了刺耳的呼啸声,陈方看见,两架飞机正向远处的74号船俯冲而去;然后掉头,又向72号船及正在搭建平台的3个岛礁做俯冲飞行。
有那么一刹间,飞机与队员们距离如此之近,以至于双方都能清楚地看清对方的面貌,气流几乎掀翻队员头顶的草帽。“第一次见到这种架势,心中难免紧张起来。”但随后而来的两架F5战斗机的再次呼啸俯冲,则让在场的中国人心中多了些义愤填膺。他们全然没有理会战斗机的一遍遍威慑,继续埋头工作。不过,菲律宾军方却没有就此止步。1991年5月1日凌晨,一艘灰色菲律宾护卫舰悄然出现在离队员们三四百米的海面上,一天内,军舰的数量增至5艘。从上午开始,就有一些军人乘着橡皮艇,或干脆游到远征队员搭建的平台下方,一边查问队员们是不是军人,一边试图上岛,遭到中国队员的拒绝,“我说岛礁很小,你上来会很危险。”王龙说。与陈方一样,王龙也是南京人,当时 是南京三中的物理老师。遇见菲律宾军人时,他正在3号岛礁进行无线电联络。当时海水很浅,一名菲律宾军人朝王龙走去,一只脚踩在礁石上,试图登上来。“我告诉他,你不可以上来。”王龙回忆说,“我可以让他一只脚踩着礁石,但我绝不容忍他两只脚都站上礁石,这是原则问题。”虽然菲律宾军舰如魅影相随,却也未敢有更大的动作。
1997年的远征是极其成功的,在72小时的时间内,队员们共联络到6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14000多个电台。而因为此次远征的消息已早早在世界无线电业余爱好者中传播开来,所以只要“BS7H”的呼号一出现,便有无数业余电台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的呼号,希望“BS7H”能与自己进行联络。队员们甚至不用自报呼号,他们改频改到哪里,哪里便热闹非凡,他们与每个电台的通话往往只有一两句,然后赶紧挂断,联络另一个,因为“世界在等着呢”,陈方此时回忆起来,还是一脸的自豪,“一时间,黄岩岛成了业余无线电世界的中心,仿佛我们在‘领导’世界。”
同时,中国队员们通过电台得知,我国外交部已经就菲律宾干扰我国组织的民间活动提出了严正交涉。这几天的对峙让陈方感触深刻,临走时,他和其他队员分别来到3个比较大的岛礁上,举着国旗合影,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愿祖国更强大,我们的每一寸领土都不容侵犯!” 1997年以后,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黄岩岛再也没有传出任何电波。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们对远征黄岩岛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国际上也出现了“取消‘BS7H’呼号”的声音。于是2007年4月,陈平带队第四次远征黄岩岛。台湾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也加入进来,这支包括江苏的陈方、陈新宇在内的16名中外业余无线电远征队员,乘坐着一艘不足百吨的香港渔船,顶着剧烈的晕船反应,行程七十多个小时,再次来到了黄岩岛。
随着不断积累经验,黄岩岛“DX远征”队上岛架设业余电台已经越来越轻车熟路,每次BS7H业余电台都成功地与全球成千上万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进行双向通信,满足了他们与黄岩岛联通的需求。从4月29日晚至5月6日晨,“BS7H”与世界各国业余电台进行了45000多次联络,在国际业余无线电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爱好者为再次听到来自黄岩岛的呼叫而激动万分。
但第四次远征队内部个别西方国家队员的所作所为让陈平很不高兴。个别欧洲队员说,几十年前发生过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海上“DX远征” ,受不明身份的人从岛上射击致死的事情,怕在黄岩岛海域遇到危险,出发前悄悄寻求菲律宾官方保护。陈平从其他外国队员的邮件中觉察出这个动向,求得证实后,跟这个队员发了火。最后那个队员放弃了“脚踩两只船”的企图。
返航的时候,又有人为了个人方便,瞒着中方队员偷偷买通船长,想取道菲律宾上岸。对这种偷偷改变计划的行为,陈平和他再次大吵了一架。
在中国对黄岩岛拥有主权这个问题上,无论是黄岩岛国际联合“DX远征”队、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还是包括菲律宾业余无线电协会在内的很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四次BS7H的“DX远征”活动中,都能够客观地尊重历史。
在申请DXCC新实体的过程中,按照规则需要,美国和芬兰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做了细致的考证工作。他们专门跑到美国图书馆收集复印了有关菲律宾对黄岩岛没有主权的国际文件,还找到菲律宾业余无线电协会和菲律宾国家地图及资源信息部,得到这两个单位的书面答复,明确承认菲律宾对黄岩岛不拥有主权。
陈平第一次到黄岩岛时,看到一块岛石上立着一块碑。第二次登岛时他专程到这块岛石上查看这块水泥碑,上面刻有“南海科学考察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局、测绘局、地震局”等字样。于是,他特意用这块富有意义的水泥碑作为固定天线的支座,设了一部电台,在这块小小的岛石上工作了约两个小时,联通了一两百个世界各地的业余无线电台。这部特殊的业余电台让他至今津津乐道。后来这个碑没有了。2007年陈平和台南的柯志达凫水再登这块岛石,只见原来水泥碑的基座处留下一个光滑的四四方方的印痕(1997年被菲律宾方面拆除)。
陈平说,中国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和各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四次登上黄岩岛,每次都成功地使用BS7H的呼号和世界联络,也得到了包括菲律宾业余电台在内的全世界业余无线电台的响应和支持。这不但是我们通信活动的成功,本身也是一段国际合作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黄岩岛BS7H业余电台和北京的、上海的、中国其他地方的任何呼号以国家冠字“B”开头的业余电台没有什么两样。 2007年的那次远征活动,满足了全世界大部分业余电台对黄岩岛无线电波的需求。但从2007年至今,“BS7H”又沉寂了整整5年的时光。2012年春季,菲律宾不断在中国中沙黄岩岛海域制造事端,2012年4月底,现代快报“@星期柒新闻周刊”的官方微博,将2009年采访陈方的报道再次发布出来,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赞”“支持”的评论占据了大半页面,还有不少网友感慨写道,“一口气看完,他们对爱好和信念的坚持真的很让人佩服”。得知了网友们的评价,陈方面露微笑,“其实我们最初只是为了无线电爱好而去,”随即而正色说道,“但我们以行动,宣示了国家主权,这点,我至今还是引以为豪的。”“我由衷地希望,黄岩岛的局势能回到2007年那样相对缓和的状态,”在这个环境险恶、普通人难以接近的小岛上历经艰险、奋力工作了13天的陈方,显然对黄岩岛产生了他也很难形容得出的深厚感情。他希望,还能看到中国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登上小岛,让“BS7H”不再沉默。“我大概是不太可能了,”满头银发的陈方笑着无奈地摇摇头,“体力跟不上咯。”可没过一会儿,他想想又改了口,“如果船再大一些,也不是没有可能,作为有经验的指导者去……虽然辛苦,但那种兴奋、骄傲的心情,让人一辈子也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