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张爱玲的书我看不懂
张爱玲的小说说好了是人情练达,实际上尽是家长里短,婆婆媳妇,婆婆妈妈,都是我讨厌的事。说起来曾经很多次试过读张爱玲。有我觉得很厉害的人推荐,也有身边的人不断安利,还带着我一起看改编的电影。我是个媚雅的人啊,张爱玲的名头那么响,一代人的文学偶像,我作为一个准文青,假如文青有一张文凭的话,感觉不喜欢张爱玲是毕不了业的。
我下了很大的决心,心想熬过去就好了,就可以拿到文青资格证了。然后就硬着头皮去看了沉香屑和别的哪篇,名字没有印象了。读书这件事一旦带着功利目的,往往不会有太愉快的过程,跟只是为了吃饱饭而不挑饭馆的下场是一样的,我读张爱玲就是这样。你看我都用了‘熬’这个字,说明感受的确不是很好。好多人说你看张爱玲写得多好,犀利刁钻,生动深刻,每个人都活灵活现,真是太棒了。
但我本来对人际关系就比较迟钝,根本察觉不出一句话这个眼神那声叹息还能包含好几层意思,余音袅袅,不绝于耳,而张爱玲擅长的就是这些小场景里的你来我往绵里藏针争锋相对闪转腾挪。所以读张爱玲小说的时候只剩下一个字,心累。这不是张爱玲的错,得怪我自己,我总不能说张爱玲格局太小吧。
‘贰’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什么意思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杂志《紫罗兰》1943年第二期至第四期,收入1944年8月上海杂志社《传奇》,中国大陆地区版本收录于小说集《倾城之恋》。
该小说讲述了从上海来到殖民地香港读书的少女葛薇龙如何一步一步堕落的故事。小说描绘了殖民地时期香港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刻画了葛薇龙在爱情中自处卑下的形象,使得普通女子的悲剧命运与社会生存现状呈现出一种苍凉、悲壮之美。
内容简介
上海的女中学生葛薇龙在“八一三事变”后,跟随家人一起到香港避难。后因物价飞涨,家人打算离港返沪,薇龙为了继续求学,投靠了与亲戚断绝关系多年的,富有寡居的亲姑母。在姑母豪华、精巧的房子里,葛薇龙开始为姑母的物质款待所俘虏。三个月后,当初决心出淤泥而不染的薇龙在衣服与首饰的慢慢腐蚀下,对姑妈家的生活已经上了瘾。
等薇龙已经迷恋上这样奢华的生活后,姑妈梁太太便露出了真面目。她先是以薇龙为诱饵吸引青年才俊,以供自己之需,然后充当皮条客,企图把侄女推到老情人司徒协怀里。陷入困境的薇龙,继而为浪荡子乔琪乔的风仪震撼,迷恋而无法自拔。
梁太太为了达到人财两全的目的,劝乔琪乔同葛薇龙结婚:可以先让薇龙以出卖肉体挣钱,等薇龙不能挣钱养家了,乔琪乔尽可以离婚。在姑母指导下,葛薇龙最终和乔琪乔结了婚,却堕入为梁太太弄人、为乔琪乔弄钱的交际花境地。
‘叁’ 讲述张爱玲的出身及其传奇的一生。
张爱玲的出身和生平:
张爱玲1920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麦根路,取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
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着,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着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2年夏,张爱玲与炎樱返回上海,与姑姑居住在爱丁顿公寓6楼65室,开始了写作 生涯,在《 泰晤士报》上写影评和剧评。
在英文《 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戏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评。
1943年,张爱玲认识了当时月刊《 紫罗兰》的主编,作家 周瘦鹃。五月,张爱玲在该刊物上发表小说《 沉香屑第一炉香》该篇文章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
六月,张爱玲发表续作《 沉香屑·第二炉香》同年, 汪精卫政府宣传部部政务次长胡兰成,因得罪了汪精卫而 入狱,而苏青听说胡兰成入狱后,携张爱玲到周佛海处为胡兰成求情。
年底在日本人干预下胡兰成出狱。除夕那天胡兰成看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中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后大为赞赏,胡兰成写信给苏青询问张爱玲情况,张爱玲也从苏青那里知道胡兰成的情况。
后胡兰成亲自拜访张爱玲,两人长谈5个小时,一见倾心。此时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并且胡兰成已经结婚。
1944年1月,张爱玲在《 万象》刊出长篇小说《 连环套》,共登六期,7月自动腰斩。2月,在《天地》刊出散文《 烬余录》。
8月,胡兰成与其第二任妻子离婚,后在炎樱的媒证下与张爱玲结婚。9月,张爱玲的小说集《 传奇》由《杂志》出版,四天后即再版。
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杂志》编辑部多次举行《传奇》的座谈会,张爱玲也出席了一些作家间的社交活动。
11月,张爱玲在胡兰成创办的朋刊《 苦竹》第一期发表散文《谈音乐》,后继续发表小说散文。同时胡兰成到了武汉,住在江汉医院,认识了一名姓周的护士,很快与周护士开始了同居生活。
12月,大中剧团在卡尔登戏院上演舞台剧《 倾城之恋》,张爱玲在《苦竹》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回应 傅雷的批评。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3)菲律宾日报为什么评价沉香屑扩展阅读: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着名大臣,而她的祖母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
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3岁时张爱玲跟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
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
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
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此外,她还写过一篇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式的小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
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结了婚。
不幸的是,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然而,张爱玲的辉煌转瞬即逝。抗战胜利后,因与汉奸胡兰成的关系而消沉,很少有作品问世。
张爱玲在晚年长期闭门谢客,过着寂寞的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人发现孤独地死于洛杉矶家中。
有人评价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
‘肆’ 如何看待杨绛对张爱玲的评价
张爱玲则是一个非常高傲的人,她曾公开表示,自己不屑于与冰心那种人比较,还说“冰心的清婉往往流于做作。”张爱玲的好闺蜜苏青更是直言冰心明明长得非常难看,却非要卖弄她的女性美,真是可笑。其实,这也是张爱玲的观点,她认为冰心就是“丑人多作怪”。
但是,张爱玲也绝非站在鄙视链最顶端的女王,也有人鄙视她。这个给张爱玲以“王之蔑视”的傲娇才女就是大名鼎鼎的杨绛。我们知道杨绛,往往源于她是钱钟书先生的妻子。但实际上,抛却“钱夫人”的光环,她更是民国时期最才华横溢的才女之一。杨绛是文学家、剧作家、翻译家,精通英、法、西等多国语言,她的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她的剧本《称心如意》雄霸舞台60多年,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佳作......
正如钱钟书先生给出的评价,杨绛不仅是“最贤的妻”,更是“最才的女”。杨绛看不起张爱玲,这是坊间盛传已久的说法。只是,一直没有得到直接佐证,直到2016年杨绛去世,好友钟叔河先生公开了她生前的两封亲笔信。信件写于2010年1月20日,杨绛99岁。接下来就看看杨绛在信中是怎样评价张爱玲的,总结如下。
一:张爱玲相貌很难看,一脸“花生米”(青春痘),却喜欢出风头,故意奇装异服,以求吸引人。杨绛的外甥女与张爱玲同校,张爱玲爱出风头是外甥女告诉杨绛的。第二:真实的张爱玲举止不自然,貌又可怕,照片是美化过的。第三:张爱玲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她笔下的女人,都是性饥渴者。世人是抬举了她。第四:张爱玲委身汉奸,在民族大义上有失,与“我们”那一代人的价值观相悖。
‘伍’ 杨绛为什么瞧不起张爱玲
丘彦明(台湾前《联合文学》总编辑)大陆版《人情之美》中有这么一句话,“(给张爱玲)寄去杨绛的《干校六记》,她看了在信中写下,‘新近的杨绛“六记”真好,那么冲淡幽默,而有昏蒙怪异的别有天地非人间之感。’”这是第一次看到张爱玲对杨绛作品的评价,震动颇大。
杨绛《干校六记》1981年5月先在香港出版,同年七月在北京出版,记叙的是作者1970年7月至1972年3月被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一段生活。丘彦明与张爱玲因编者与作者的关系,于1979年至1987年之间通信达45次之多。推算起来,有可能《干校六记》在香港甫一出版,丘彦明便寄与张爱玲,张以作者的身份本着对编辑有信必回的原则,于是有了上边一段。
钱锺书、杨绛以及女儿钱媛合影
杨绛张爱玲从为人上看确有相似之处,只是,互相眼里的对方却迥异殊同。
第一,通信对象。张爱玲面对的是杂志编辑(一生中她打交道的报刊杂志出版社编辑无数。比如丘彦明的同事苏伟贞,自1985年进入《联合晚报》始, 至1995年张爱玲去世终, 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给张爱玲写了无数信件,却只收到回信12封,并未约到一篇稿件),尽管张爱玲和丘彦明有八年的稿约合作,终究只是作者与编辑“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所以,囿于情面,或是出于自保,她客气地以“真好”作答,这份评价是不是完全发自内心或是有所保留?不好说。
杨绛面对的是钟叔河,一位与钱锺书杨绛一家长达三十年交往的老友人,她彻底敞开心扉,不设防地思无不言,言无不尽。信中的意见完全是杨绛心底里想说的。只不过,杨绛写信的时候,没想到日后信件会被公布出去(关于信件公开,钟叔河先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认为信件是钱杨二人文品及人品的一部分,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应为读者及研究者所明悉)。
第二,阅读审美。在国内文坛已享盛名的张爱玲于1952年向香港大学申请复学获得批准,持港大证明出境,以翻译和创作为生,先在香港后移居美国,深入简出,但她对世界文学包括大陆文坛动向了然于胸,非常清楚。台湾作家王祯和曾陪她于1961年10月访问台湾花莲,途中聊天,张爱玲“从丁玲说起,说到大陆小说,她说在大陆都是按一种模式来写作,不会有好东西的。(见丘彦明《人情之美》)”
那是张爱玲人生中惟一的一次造访台湾。当然,二十年后她再看杨绛的《干校六记》,有可能修正了自己的看法。于她特立独行的性格,惜字如金的表达,故意应景或是敷衍,似乎有违她的处事原则。
张爱玲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凭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炮打响,而后一发不可收拾,《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相继惊艳亮相。同样活跃于文坛的杨绛对此不会不闻不问,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她于是有“你生活的时期和我不同,你未经日寇侵华的日子,在我,汉奸是敌人,对汉奸概不宽容”之感慨。
第三,年龄差距。尽管她俩相差9岁,同属一个时代,但杨绛说她外甥女和张爱玲同是圣玛利女校学生,在杨绛眼里她明显不愿与张爱玲同起同坐,甚至有意把她看成是两代人。因此提及张爱玲,毫不掩饰对晚辈严苛的看法。“我对她有偏见,……故意奇装异服,想吸引人。”
‘陆’ 沉香屑第一炉香想表达什么
《第一炉香》,原名《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早期作品之一。讲述了单纯少女葛薇龙追求自我幸福的悲伤路程,从求助姑妈收留到因贪图物欲逐渐沦为交际花,从对爱情向往到受伤后绝望,从对婚姻期待到最后自甘将就。
该小说讲述了从上海来到殖民地香港读书的少女葛薇龙如何一步一步堕落的故事。小说描绘了殖民地时期香港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刻画了葛薇龙在爱情中自处卑下的形象,使得普通女子的悲剧命运与社会生存现状呈现出一种苍凉、悲壮之美。
小说的话语反讽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即人物话语本身表里之间的疏离悖逆和人物前后话语之间的矛盾。首先是人物话语本身表里之间的疏离悖逆。其次是人物前后话语之间的矛盾,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人物前后话语的对比俯抬皆是。
梁太太在侄女爱情受挫打算回上海时,一面好言劝慰,一面又召乔琪乔合谋。两段话一对比就构成了一种掲弊去伪的互反关系,显示了叙述人种潜含的道德评价。在鲜明的对照中,梁太太自私无情的品质缺陷也得到了有力的反讽性揭示。
‘柒’ 关于民国四大才女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紧随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渐渐开化。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
她们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及审美倾向而独树一帜,令当时的男性作家耳目一新。尤其是她们将自身大胆的人生情爱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渗透融合于文学作品之中,达到了更鲜活更新奇的效果,成为当时文学中的一股强劲的新鲜血液。
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7)菲律宾日报为什么评价沉香屑扩展阅读:
1、吕碧城(1883年~1943年1月24日),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
她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20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2、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3、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曾用笔名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
1902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1923年9月在《晨报副刊》连载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1924年与挚友陆晶清编辑《京报副刊.妇女周刊》。
1926年,继续与陆晶清合编《世界日报副刊.蔷藏周刊》,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着名女诗人”之誉。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
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4、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
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
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着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网络-民国四大才女
‘捌’ 张爱玲写沉香屑一炉香的时候和胡兰成分手了没
确切地说,张爱玲写《沉香屑一炉香》的时候(经“张学”学者推断,应该是在30年代,即20岁之前)和胡兰成是不认识的。直到在《紫罗兰》上发表了该文后(1943年,张23岁),经人引见,才认识了当时颇具文名的胡兰成。于次年(1944年)结婚,于1947年离婚。
我很欣赏张看破红尘的透彻,哪怕她自己最后也堕入其中,而不可自拔。所谓
心里对爱的挫败感,应该来源于父母无实际情感的婚姻。
附张爱玲年表:
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原名张煐,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之重外孙女
1922年迁居天津
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1930年改名张爱玲
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
1943年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
1944与胡兰成结婚
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
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
1952年移居香港
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
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
1967年赖雅去世
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1995年九月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张爱玲生平:
张爱玲,1920-1995
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她是清末着名“清流派”代表张佩伦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出身名门闺秀。1942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40年代上海着名女作家,创作擅长心理分析。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国,后死于公寓。
张爱玲,英文名字的中译,当时她母亲为她报名上学时匆匆起就的名字,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般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一最普通的中国女人的姓名,伴随着她奇丽而又精美的佳作,流传到今日,并逐渐在风云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魅力。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着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此外,她还写过一篇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式的小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因此,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都是怕穷的,为了不过穷日子,在当时女性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婚姻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式和目标。
张爱玲从四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在《紫罗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发表了她一生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 第二炉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经》(1943年7月)、《封锁》(1943年8月)、《倾城之恋》(1943年9月)、《金锁记》(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时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鸿鸾禧》(1944年5月)、《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 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谈画》、《谈音乐》等。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事实上,张爱玲在五十年代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创作,包括《倾城之恋》、《金锁记》、《赤地之恋》、《半生缘》等等。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为故事场景,在荒凉和颓废的大城市中铺张旷男怨女,演义着堕落及繁华。
在张爱玲的这些作品中,最能代表她的风格的当数《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写一对精明过份的男女是如何在爱情上锱珠必较,功利全局,最后却因香港的沦陷而成全了那份世故的婚姻。这是一部香港式的'传奇'故事,却深刻地反映出乱世中的人情全然没有些许纯真,使人性得到稳定和规范的竟是险而又险的'传奇'力量,这部小说对人性冷漠的描写令人震慑,仿佛出自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家之手,其艺术之圆熟,语言之精美堪称中国现代爱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张爱玲的这些作品曾被当时的评论家评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这是她用灵魂去读灵魂的所得。
张爱玲在当时的触目,还不仅仅在她的美文,她的为人处世也几成一篇篇“传奇”,让人们留传至今,成为文坛轶事。见过张爱玲第一面的人,都会为她的衣着所惊叹。你很难用奇装异服的词句来形容她,但她的衣着款式、色彩的确与众不同。张爱玲不但在服装上出新出奇出古,在颜色的选配上也喜用一种鲜明而又参差对照的色彩。柠檬黄,大红,葱绿,桃红,士林蓝都是她常选用做衣料的色彩。可以想象,如此出色的颜色与出格的款式相配,会产生多么惊人的效果。但张爱玲的态度却是如行云流水,处惊不乱,我行我素地按自己的意愿着装出席各种活动和社交。从中可见她观念意识的笃定和超常规性。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她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几乎都是以上海、香港等大都市作为背景的。她特别敏感都市生活的大雅大俗,一份独特的见解,一种越轨的笔致,十分耐人玩味。
1961年夏志清教授的《现代中国小说史》曾以专章讨论张爱玲,并将她与鲁迅及茅盾等大师平起平坐,不单肯定了张爱玲的才情,更为日后“张学”的研究奠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