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菲律宾舞蹈有哪些类型
菲律宾舞蹈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它的乐舞文化保持了原有的风貌。菲律宾舞蹈大致分4类:乡村舞蹈、北部山区舞蹈、南部棉兰穆斯林舞蹈和西班牙风格的舞蹈。
B. 哪个民族的舞蹈是头上顶着碗的
蒙古族和维吾尔族都有 你好,恋香婚庆礼仪策划来回答你的问题,根据你的在新疆有很多舞蹈是用道具的。 顶碗舞:跳舞者头上顶着盛着水的碗跳舞 .
C. 顶碗舞是哪些民族的舞蹈
顶碗舞是蒙古族的舞蹈。
顶碗舞是蒙古族的一种民间舞蹈,起初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顶碗舞也是在他们的婚宴或佳节上常见的一种舞蹈。
顶碗舞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多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
(3)菲律宾舞蹈头上顶碗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顶碗而舞现代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极为喜爱并极其流行的舞蹈形式,除了蒙古,在新疆、甘肃等地区也有类似的舞蹈。这类舞蹈奇就奇在技与艺的交融性上,对舞蹈演员的要求极高,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舞蹈形式是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演员们不但要练就过硬的舞艺,更要具备高超的顶技,而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的结合与展示,带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D. 头顶着碗的是什么舞蹈是什么民族的舞蹈
碗盅舞
蒙古族或维吾尔族
1。刚开始练习时把碗绑在头上,先习惯带着跳
2.脖子动得少,头是绝不能有歪斜的
3.现在顶碗舞已并不限定某种舞种,但多为民族舞用,如蒙古舞。
4。顶碗舞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5.以前我们就是把新疆舞和蒙古舞融合在一起,加入顶碗的元素。舞步以大步子加屈膝和转腰,时而有细碎的小步子,手臂就做大幅度的摆动。其实主要是头别动(保持头顶的水平),其他都没什么很特殊的。
E. 菲律宾舞蹈有哪些代表作
欢迎勇士凯旋而举行的盛大仪式中的《本加舞》,即《水罐舞》,是现今菲律宾舞台上原住民文化的优秀代表。《水罐舞》属于北部山区的民间舞蹈,表现了部落居民男女之间通过舞蹈来寻求配偶的世俗生活场景。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山路崎岖狭窄,人们用双手提很多东西出门显得比较困难,因此当地人喜欢制作大小不同的扁形水罐,把食物、水和日常用品等放入水罐储存,把它们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放置头顶,这样就省去了手臂的很多力气。人们可以随时用头顶着水罐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且随时可以享用自己储存的食物。人们认为头顶水罐较多、储存东西较多的女子勤劳质朴,会得到男人的青睐和赞许。而后,《水罐舞》发展成流行于山区的舞蹈,通常在欢迎勇士凯旋的盛大仪式中表演。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水罐舞》是由专门的舞蹈艺术家编排加工过的民间舞蹈,以女演员表演为主,要求演员有很好的头功技巧,能顶起7—14个大小不同依次叠起的水罐,并且要保持它们的平衡。表演时,女演员排着整齐的队伍,身着朴素的部落民族服饰,赤脚而行,在头上顶着高耸的水罐款款而行,在不断变化队列时,保持舞步的轻盈优雅和体态的自然,同时以丰富的手势动作表达多种象征性的含义。舞蹈队伍经过英俊健壮的勇士的队伍时,哪个勇士欲迎娶新娘,便从中挑选自己中意的姑娘。姑娘与同伴们一起头顶水罐,踏着轻盈的脚步,走在汲水的乡间。为了展示自己的勤劳灵巧,姑娘把同伴们的水罐全部叠放摞起,那高耸过人的水罐,顶在窈窕俏丽的姑娘头上,这种以质朴的举动展示自己能力的抒情方式,不仅情态美妙绝伦,而且行为大胆浓烈、振奋而诱人。勇士们被她们折服了,便以更矫健的舞姿,激动地放声求爱,直至把舞蹈推向高潮。《水罐舞》同样取材于部落居民的婚俗生活,但艺术家们处理得浓淡相宜、张弛有序。《水罐舞》以手臂和脚下的动作为主,动作简朴明确,感情含露得体,令人看起来高雅不俗,赏心悦目,博得观众喝彩。
F. 菲律宾代表舞蹈有哪些
这类舞蹈是菲律宾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也是菲律宾独立后整理加工的舞蹈。大多分布在菲律宾经济最发达的吕宋平原中部、米沙鄢群岛和沿海平原,由于被西班牙长期统治,西班牙的华尔兹、玛祖卡、雷塔等舞曲逐渐在这些地区广泛流传。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和发展,西班牙的舞蹈逐渐带上了菲律宾的民族色彩,菲律宾独立后,经过人们加工整理,这些舞蹈成为最具有代表性“乡村舞”。乡村舞的舞姿轻快、婀娜多姿,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久经苦难的菲律宾人民乐观、热情、豪爽的性格。它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并得到广泛的推广普及,有国舞之称。这类舞蹈的模仿性强,节奏单一,动作简单,以脚部的地面动作为主,表演过程中只有一些情绪变化,或激烈或轻松。乡村舞蹈中着名的有:竹竿舞、班当果舞、鸭子舞、索毕利舞、捕虾舞、长凳舞等。20世纪以后,由于美国的入侵,西方的轻音乐和交际舞在此地区广为流行。
1.竹竿舞
竹竿舞在菲律宾被认为是全国性的民间舞蹈。表演时,一对舞者在两根竹竿之间跳跃,竹竿略高于地面,随着音乐节奏撞击在一起。起源于莱特省的竹竿舞实际上是模仿鸟在树间、草梗或闪避农民设的陷阱时的跳跃动作。舞者在表演时,动作相当优雅,且快速地在竹竿间跳跃。
2.鸭子舞
鸭子舞的起源有一个传说。传说一个名叫Kanang的年轻女子是北苏里高省最优秀的舞者,在一次洗礼接待会上,别人要她跳摇摆舞,她就开始在她的舞蹈中即兴模仿了一种鸭子摇摆行走和吸引同伴时溅水到背部的动作。由于其独特的步伐和迷人的表演,观众开始模仿她,由此,鸭子舞在菲律宾广为流传。
3.卡里诺萨舞
该舞被视为国舞,是菲律宾人的求爱舞,同时反映了菲律宾人友善、可爱及热情的性格。“卡里诺萨”是一个词语,描述的是一个亲切、友好、可爱的女人,这个舞蹈用调情的方式,通过扇子和手帕来协助舞者捉迷藏般的动作,舞蹈表演生动、有趣,让人沉醉在愉悦、活泼的气氛中。
乡村舞蹈
G. 顶碗舞的顶碗舞简介
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多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
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丰富多彩,充分展现蒙古族舞蹈的技艺,智慧和丰富灵活,多变的特点。 NO.1刚开始练习时把碗绑在头上,先习惯带着跳。
NO.2脖子动得少,头是绝不能有歪斜的 。
NO.3现在顶碗舞已并不限定某种舞种,但多为民族舞用,如蒙古舞。
NO.4顶碗舞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5.以前我们就是把新疆舞和蒙古舞融合在一起,加入顶碗的元素。舞步以大步子加屈膝和转腰,时而有细碎的小步子,手臂就做大幅度的摆动。其实主要是头别动(保持头顶的水平),其他都没什么很特殊的。 顶碗而舞,是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极为喜爱并极其流行的舞蹈形式,特别是在新疆、内蒙等地区,历经悠久岁月的磨砺而愈加受人欢迎。这类舞蹈奇就奇在技与艺的交融性上,对舞蹈演员的要求极高,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演员们不但要练就过硬的舞艺,更要具备高超的顶技,而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的结合与展示,带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此外,维吾尔族、傣族、土家族也擅长跳顶碗舞。
H. 顶碗舞的由来传说,急急急急急
顶碗舞作为民间舞蹈形式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历史、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顶碗舞主要存在于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中,体现了这一艺术形式在民族交流与民族融合中的生命力。顶碗舞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在各时期融合了本民族特色,同时也体现了这两个民族相似的审美情趣。
一、顶碗舞的历史发展
公元三世纪,匈奴人就有了类似《瓶舞》的舞蹈形式。《瓶舞》是一种来源于生活,以器皿为道具,并且带有一些技巧性的舞姿,因此可以说《瓶舞》与《顶碗舞》在舞蹈形态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西汉初年西域就已被匈奴控制,匈奴乐舞开始传至西域,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将西域乐舞带回中原,丰富了百戏的内容。根据《晋书》卷二十三说:“矜手以按杯,反复之,此则汉世惟有盘舞,而晋加之以杯柈反复之也。”可以推断汉代已有《盘舞》,《盘舞》是北方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以器皿为道具并带有技艺性的舞蹈形式。西晋时期,女乐杂舞中流行一种《杯盘舞》,有人推断《杯盘舞》是汉代《盘舞》的发展,而《杯盘舞》和《盘舞》都与今天所看到的《顶碗舞》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唐朝燕乐中的软舞,其名称大都是因西域地名而来,其舞蹈也多是从西域流传而来,如《凉州》乐舞。张祜的《悖拏儿舞》生动的描绘了《凉州》乐舞:“春风南内百花时,道唱梁州急遍吹。揭手便拈金碗舞,上皇惊笑悖拏儿。” 这种托碗而舞的形式正是来自西域少数民族。
元代是顶碗舞的成长期。元代有一种带有伴唱的独舞形式,即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倒喇。“倒喇”在蒙古语中的意思为歌唱。清代颜光猷《京都杂咏》载:“倒喇传新曲,瓯灯舞更轻。筝琶齐入破,金铁作边声。”诗中描写《倒喇》表演者既能演奏,又能歌唱,还能顶灯起舞。《历代旧闻》记载:“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皆一人弹之,又顶瓷灯起舞。”由此可见元代盛行的“倒喇”在舞蹈表演风格和动作形式上与《顶碗舞》极其相似,说明它们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元代的宫廷舞蹈中还有一种酒杯舞,元代诗人杨允孚在他的诗集《滦京杂记》中写道:“东凉亭下水濛濛,敕赐游船两两红,回纥舞时杯在手,玉奴归去马嘶风。”这种来自回纥部族的持杯而舞与《倒喇》中的顶瓯起舞结合,已初具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顶碗舞的舞蹈形态。
顶碗舞在明清时期基本成熟。明代刘侗、于弈正在《帝京景物略》谈到:“倒喇者,掐拨数唱,谐杂以浑焉,鸣哀如诉也。” 清人陆次云在《满庭芳》词中描写倒喇舞道:“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烛,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这几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倒喇》的舞蹈场景。这两段描述说明《倒喇》这一舞蹈形式不仅被保留着,而且在流传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音乐舞蹈表演模式。民国时期,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依然盛行这种以顶碗为道具的舞蹈表演形式,并且动作仍在不断完善,最终在民间艺人和舞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将其动作形式、舞姿形态固定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维吾尔族的民间歌舞艺人康巴尔汗•艾买提便采用这一民间舞蹈素材创作了《盘子舞》,将维吾尔族独特的舞蹈形式和舞蹈魅力展现在舞台上。蒙古族舞蹈艺术家斯琴塔日哈将鄂尔多斯的《酒盅舞》与杜尔伯特部的《顶碗舞》融合,创编了《顶碗舞》。随着时代发展,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维吾尔族和蒙古族舞蹈家们先后用这一舞蹈形式进行创作,使许多《顶碗舞》的舞蹈精品呈现在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