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布延海峡的相关资料
巴布延群岛火山
达卢皮里等24个岛屿,以加拉延岛最大。总面积582.8平方千米。人口8900人(1980)。多山的火山群岛。居民种稻和捕鱼。
菲律宾吕宋海峡内的一组岛屿。在巴坦群岛(Batan Islands)和巴林塘(Balintang)海峡以南,是菲律宾群岛的向北延伸部分。隶属卡加延(Cagayan)省,位于吕宋以北32千米处,与吕宋岛隔巴布延海峡相望。总面积600平方千米,由24个火山珊瑚岛组成。主要岛屿有巴布延、甘米银(Camiguin)、加拉鄢(Calayan)、富加(Fuga)和达卢皮里(Dalupiri)。岛上普遍种植番薯。卡拉鄢为最大城镇,是阿帕里(Aparri)与马尼拉之间定期通航的唯一港口。出口货物有牛、山羊、猪、木材等。人口8969人(1980)。
❷ 菲律宾阿帕里最大能停几顿船
尼米兹应该没问题
❸ ●..麻烦那位帮忙找一下各国主要城市的英文名称..●
Berlin(柏林)
Frankfurt(法兰克福)
Munich(慕尼黑)
Paris(巴黎)
维也纳Vienna
因斯布鲁克Innsbruck
威尼斯Venice
佛罗伦萨Florence
罗马Rome
苏黎世Zurich
日内瓦Geneva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布鲁塞尔Brussels
卢森堡Luxembourg
马德里Madrid
巴塞罗那Barcelona
里斯本Lisbon
伦敦London
雅典 Athens
哥本哈根Copenhagen
赫尔辛基Helsinki
奥斯陆Oslo
斯德哥尔摩Stockholm
美洲:
Anchorage 安克雷奇
Atlanta 亚特兰大
Baltimore 巴尔的摩
Boston 波士顿
Chicago 芝加哥
Dallas 达拉斯
Denver 丹佛
Detroit 底特律
Houston 休斯敦
Las Vegas 拉斯韦加斯
Los Angeles 洛杉矶
Miami 迈阿密
New Orleans 新奥尔良
New York 纽约
Philadelphia 费城
Pittsburgh 匹兹堡
saint Louis 圣路易斯
Salt Lake City 盐湖城
San Diego 圣迭戈
San Francisco 旧金山(圣弗兰西斯科)
Seattle 西雅图
Washington, D.c. 华盛顿
Asuncion 亚松森
Belem 贝伦
Brasilia 巴西利亚
Ria de janeiro 里约热内卢
Bogota 波哥大
Buenos Aires 布宜诺斯艾利斯
Caracas 加拉加斯
Churchill 丘吉尔港
Edmonton 埃德蒙顿
Montreal 蒙特利尔
Ottawa 渥太华
Quebec 魁北克
Toronto 多伦多
Vancouver 温哥华
Winnipeg 温尼伯
Colon 科隆
Panama 巴拿马城
Havana 哈瓦那
Kingston 金斯敦
La Paz 拉巴斯
Lima 利马
Mexico City 墨西哥城
Montevideo 蒙得维的亚
Paramaribo 帕拉马里博
Port-of-Spain 西班牙港
San Juan 圣胡安
Santiago 圣地亚哥
东京Tokyo
京都Kyoto
汉城 Seoul/Korea
新加坡Singapore
釜山pusan
曼谷Bangkok
新德里New Delhi
孟买 Bombay
乌兰巴托Ulan Bator
德黑兰Teheran
河内Hanoi
吉隆坡Kuala Lumpur
伊斯坦布尔Istanbul
雅加达Jakarta/Djakarta
仰光Rangoon
马尼拉Manila
阿拉木图Almaty
科伦坡Colombo
卡拉奇Karachi
利雅得Riyadh
恩...是我去过,或者知道的地方,很不全面,但希望能帮到您。
至于我们祖国的,我不说您也知道。
❹ 二战、日本侵略菲律宾的过程,和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1941年12月8日,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仅仅10个小时,日军就对美国控制下的菲律宾发起了进攻。成功地偷袭了克拉克和伊巴两美军基地后,又在11日对阿巴里机场大肆轰炸。不及一星期,菲岛的制空权已操在日本人手中。日方在空中占了优势后,即准备进攻菲律宾。同月17日,侵菲主力部队由高雄、基隆、马公三处出航。7天后,凭藉舰队炮火之掩护,在吕宋岛的拉蒙湾和仁牙因湾靠岸。拉蒙湾的登陆,本来以为困难重重,结果却很顺利地上了岸,而是在仁牙因湾遭遇到许多料想不到的难题,最终得在尝了不少苦头后,才成功登陆。未开战前,日本人估计菲岛比马来亚容易占领。可是,实际情况刚好相反。日军花了近三倍的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于1942年5月6日把美人赶出菲律宾。前后五个月
❺ 菲律宾战役的战役详况
菲律宾战役发生的时间是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中,日军为粉碎美菲军队和美国亚洲舰队,攫取资源丰富的美属殖民地,给以后进攻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创造有利条件而实施的战略性战役。
战役兵力:
参加这次战役的日军有第14军团(司令官本间雅晴中将)、海军菲律宾战役联合编队(司令为高桥伊望中将,巡洋舰10艘、驱逐舰29艘、航空母舰1艘和水上飞机母舰3艘)、陆军航空兵第5兵团(司令为小冰英良中将,飞机200架)、海军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队(司令为冢原二四三中将,飞机300架)以及约100艘运输船和辅助船只。在菲律宾群岛的美菲集团计有13万人(麦克阿瑟中将任司令,其中3.1万美国人)和270多架飞机(其中可作战的142架)。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为哈特上将,主要类型的战斗舰艇45艘)协同该集团作战。
战役过程:
战役开始时,日军陆海军航空兵对美军机场和甲米地(吕宋)海军基地实施突然袭击,于12月8—9日摧毁了美军在陆地上的一半重型轰炸机和1/3以上的战斗机,为登陆作战创造了条件。美国亚洲舰队的基本兵力驻菲律宾南部基地得以幸免。同日,日军一部攻占吕宋岛以北的巴坦群岛。日军夺取了制空权后,乘吕宋地区几乎没有舰队之机,派先遣部队第48师田中支队和菅野支队(共约4000人)自12月10日起开始分别在吕宋岛北部的阿帕里和维甘登陆并占领机场。
12日,第16师木村支队(约2500人)在吕宋岛南部的黎牙实比登陆,占领机场并进一步扩大战果。自11日起,第5飞行集团逐渐转移到吕宋岛已占机场,掩护地面部队登陆和发展进攻。17日,美军仅剩的17架B-17轰炸机撤到澳大利亚。从此,日军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权。22日,日军第48师主力在吕宋岛西岸林加延湾登陆。24日,第16师在吕宋岛东南部拉蒙湾登陆。至此,登陆日军形成南北夹击马尼拉、围歼美菲军主力的有利态势。26日,吕宋岛守军奉命撤往巴丹半岛预设阵地和科雷希多岛,准备长期抵抗。日军从南北两面进逼马尼拉,但未能切断美菲军撤向巴丹半岛的退路。次年1月2日,日军占领马尼拉,并以一部兵力占领甲米地和八打雁。战役的主要目的业已达到。日军还在棉兰老岛和霍洛岛上陆。吕宋岛上的美菲军队(79500人)撤向巴丹半岛。
菲律宾战役日军认为菲律宾作战大局已定,将海军主力和第48师调往荷属东印度,将第5飞行集团主力调往缅甸,而仅以第14集团军的剩余兵力清剿吕宋岛。1月9日,日军开始进攻巴丹半岛,遭顽强抗击。美菲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山地战、丛林战和阵地战。交战中,木村支队被围,前来救援的日军被歼1个营。月底,日军因伤亡严重丧失攻击力,被迫转入防御,战局一度陷入胶着状态。3月中旬,麦克阿瑟转赴澳大利亚,留守美菲军由温赖特少将指挥。日军得到第4师增援后实力增强,并以航空兵和炮兵轰击美菲军阵地。4月3日,日军以第4师、第65旅为主力对巴丹半岛再次发起进攻。双方在丛林中展开殊死战斗。美菲军既无援兵又缺补给,在日军猛烈攻击下,巴丹半岛守军7.5万人(其中美军9300人)于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军战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圣费尔南多,途中数千人死于饥饿、疾病或被杀害,史称"巴丹死亡行军"。同日,日军占领米沙鄢群岛等战略要地。日军攻占巴丹半岛后,对科雷希多岛连续实施炮击和轰炸。5月2日,日军对该岛实施火力准备,5日在炮火掩护下分左右两路登陆,对岛上要塞发起攻击。1.5万名美菲军依托坑道工事抗击,并组织敢死队展开白刃战。6日,日军后续部队投入战斗,温赖特率美菲军余部投降。7日,日军占领该岛。10日,驻棉兰老岛和北吕宋山区的美军投降。18日,驻班乃岛美军停止抵抗。至此,日军控制菲律宾全境。
美军占领莱特岛后,山下奉文将驻吕宋岛日军28.7万人编成3个集团,分别驻守北部和中南部山区,企图以持久防御牵制和消耗美军。美军为取得进攻吕宋岛的前进基地,于12月15日占领民都洛岛。1945年1月9日,美第6集团军约20万人在美国第7舰队舰炮的强大火力和美国第7、第3舰队航空兵突击的掩护下,从吕宋岛西岸的林加延湾登陆,尔后一路(第1军为主)向北吕宋进攻,另一路(第14军为主)向马尼拉方向推进。第一天有6800人(美第1、第14军的基本兵力)在吕宋岛上陆,并且夺取了正面32公里、纵深7.5公里的登陆场。为加快进攻速度,美军在向林加延湾增兵的同时,以第8集团军部分兵力分别在苏比克湾西北的圣安东尼奥和马尼拉湾以南的纳苏格布登陆。各部队同时向马尼拉进逼,美军经过一系列战斗于3月3日攻占马尼拉。2月,美军还开始了解放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巴拉望岛及其他岛屿)的战斗行动,美第8集团军(司令艾切利贝尔盖尔上将)参加了此次行动。嗣后,美军在吕宋岛和其他岛屿上进行了消灭岛上南北两部日军个别孤立集团的战斗行动。菲律宾的战斗行动于7月初正式结束,但是,在吕宋岛及其他岛屿上同继续抵抗的小股日军的战斗一直持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菲律宾人民抗日游击军人民抗日军曾给予盟军巨大援助。
战役详况:
1944年至1945年的菲律宾战役是在美国麦克阿瑟将军率领的盟军下,反攻日本军的一系列战役。
菲律宾、美国及澳大利亚军队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领导下,于1944年10月17日至12月31日进攻位于菲律宾中部雷伊泰岛之战役,以消灭由日军山下奉文大将指挥的日本军队,此战役为解放整个菲律宾群岛、建立菲律宾之民主及结束日本在菲律宾3年多之统治拉开序幕。
莱特湾海战:
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有海军历史学者认为莱特湾海战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
海战进行的时间从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内,日军与盟军投入船舰总吨位超过两百万吨。21艘航空母舰、21艘战舰(主力舰)、170艘驱逐舰与近2,000架军机参与了战斗。日军虽居劣势,但在塞班岛、马里亚那群岛等战役皆失利后,若再丧失菲律宾或台湾,其帝国“南线”资源输送本土的命脉将断绝,在东南亚与中国、朝鲜、本土的联系将被切断。日本因此决定孤注一掷,企图击退盟军在莱特岛的登陆部队,并打败其海上力量。而盟军几经考虑后,放弃攻打台湾而先从菲律宾登陆,并决心以优势军力掩护登陆,并一举击溃前来支援的日本帝国海军。
结果如所预料,数量上远居于劣势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战败。巡洋舰以上重型军舰13艘被击沈,日本在菲律宾一带海基与陆基航空力量被消灭,严重打击了日本全局的实力,从此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不再是一个战略力量。此战役也为后来美军成功攻下菲律宾群岛、冲绳岛等地打下基础。
由于战局无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组织地发动神风特攻队自杀攻击。10月21日澳大利亚所属巡洋舰澳大利亚号被重创,似乎显示特攻有些效果。从10月25日起,日军开始有组织地对盟军舰艇进行自杀式攻击。
奥尔莫克湾战役:
日本帝国与美国在1944年11月11日至12月21日于菲律宾的卡莫特斯海一带爆发的一系列海上及空中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雷伊泰岛战役之一部分,战役爆发的原因是日本军队向在雷伊泰岛的守军增援和补给,而美国军队尝试进行阻截。
民都洛岛战役:
美军与日军于1944年12月13日至12月16日在菲律宾群岛北面之民都洛岛爆发之民都洛岛战役,美军希望在此岛建立一个基地以支援进攻吕宋岛的仁牙因湾战役。
仁牙因湾战役:
在1945年1月9日早上,由祖斯·B·奥登多夫指挥盟军舰队驶向仁牙因湾海岸,美国海军及皇家澳大利亚海军舰只炮轰日本帝国在仁牙因湾之据点。
吕宋岛战役:
美国及菲律宾联军的登陆战役,以消灭岛上的日本帝国军队,战役结果是美国和菲律宾联军获胜,盟军在3月份控制了吕宋岛上所有战略及经济上重要之据点,虽然在包围圈内的日军仍持续在山区抵抗至日本无条件投降。
卡巴那图营救:
1945年1月30日解救位于菲律宾卡巴那图(甲万那端)的日军战俘营内511名盟军战俘的军事营救行动,参加行动的有美国陆军游骑兵与菲律宾游击队。此次行动是同盟国特种部队的一次经典军事行动。
巴丹半岛战役:
1945年1月31日至2月8日,美军及菲律宾游击队从日本帝国手中解放菲律宾群岛中吕宋岛之巴丹半岛的战役,是解放菲律宾之战役中的一部份,目的是占领马尼拉湾之西海岸,以使用马尼拉之港口设施及开辟供应线以支援进行中的马尼拉战役。
马尼拉战役:
在一个月的战事中,马尼拉遭到严重的破坏,它标志着日军对菲律宾3年占领期结束及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实现他胜利重返菲律宾的承诺。
科雷吉多岛战役:
美国攻击科雷吉多岛岛上利用原美国远东军建立的要塞防守的日军,以收复该岛。
碧瑶战役:
它是美国收复吕宋岛之最后一场战役。
巴拉望岛战役:
美军与日军在1945年2月28日至4月22日于菲律宾群岛南部巴拉望岛爆发的巴拉望岛战役是美军胜利者1号及2号计划之延续,亦是美军解放菲律宾战役之一部份,美军希望解放菲律宾南部岛屿、结束日本统治及消灭残余之日本守军。
米沙鄢群岛战役:
美军与菲律宾游击队于1945年3月18日至7月30日对日军发动的胜利1号及胜利2号计划内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解放菲律宾行动之一部份,目的是解放南部岛屿及消灭防守之日军。
棉兰老岛战役:
美国联同菲律宾在1945年3月10日至8月15日在菲律宾群岛中的棉兰老岛对日本帝国所发动的军事行动,代号为胜利者5号计划,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解放菲律宾的行动之一,目的是解放菲律宾南部岛屿及消灭在岛上的日本守军。
战役结果:
菲律宾战役此战,是日本陆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施的攻占众多群岛的第一次大规模合同战役。它证明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对于登陆兵上陆的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登陆兵先遣支队迅速夺取敌基地和机场以及日本航空兵转场至这些基地和机场,对保障主力顺利上陆和继续作战起了促进作用。作战中,日军死伤约1.4万人,损失飞机80余架、舰船4艘;击毁美菲军飞机250余架、各型作战舰艇8艘、商船26艘(美军资料为驱逐舰1艘、潜艇2艘、其他舰船2艘)。美菲联军士兵死亡2500人,负伤5000人,110000人被俘虏(其中包括美军中将温赖特)。菲律宾的丧失使美军在太平洋的战略态势急剧恶化。
美军凭借海空优势,采取集中兵力、中间突破战术给日军以毁灭性打击。美军占领菲律宾群岛使日本的战略态势进一步恶化。日本与南部海域的海上交通线被切断,其战略原料只有从中国东北和朝鲜向本土运进。美军完全控制了南海,并为进攻海南岛、台湾岛、琉球群岛和直接进攻日本本土建立了许多基地。
❻ 日军怎样攻占菲律宾
菲律宾是一个岛国,由7000余个大小岛屿组成。它位于中国的东南,西濒南海,东临太平洋,是太平洋和南中国海、印度洋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菲律宾仍是美国的殖民地,其最大岛屿吕宋岛上有美国在远东最大的空海基地克拉克和甲米地,也是美国在远东和日本进行争夺的战略要点。
日军对菲律宾的作战企图,是攻占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和棉兰老岛,将美军逐出远东,以便支援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作战,控制日本本土到南洋之间海上交通线。鉴于驻菲美军有一定空海实力,日本认为,对菲律宾作战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首先歼灭美驻菲空军。因此,日军作战计划规定,战争初期首先夺取制空权,在开战之后三天内歼灭美空军主力,同时在吕宋岛实施多处登陆,占领机场,以保障主力在仁牙因湾登陆,占领马尼拉。在群岛的南部则占领第二大岛棉兰老岛,最后占领菲律宾群岛的全部岛屿。参加作战的日军是由本间雅晴中将为司令的第14军,下辖2个师团、1个旅团共5.7万余人。直接支援作战的有海军第3舰队和第11航空舰队,陆军第5飞行集团,共有各型作战舰只43艘,陆海军航空兵飞机500架。此外,还有南方方面军的直属部队和进攻马来亚的部队进行支援。以上部队分别在台湾和帕劳群岛集结,准备登陆。
美国在制定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作战计划时,对菲律宾的坚守缺乏信心。美国预计,一旦日、美发生对抗,日本将对菲律宾发动突然进攻。由于美、菲之间远隔太平洋,美国在一定期间内难以从国内进行增援,菲律宾的防御主要依靠现有驻菲美军和当地部队。1941年7月,美国在菲律宾成立了远东美军司令部,由麦克阿瑟上将任司令,并开始向菲增派人员和武器,同时继续构筑在吕宋岛的巴丹半岛和哥黎希律岛的工程,但为时已晚,整个防御计划要到1942年2月完成。当战争爆发时,美菲军兵力共有陆军约13万余人,其中美军1.9万人,菲军约11.2万人,飞机200架,海军1个混合舰队,即亚洲舰队,作战舰只45艘。
1941年12月8日,日本陆海军航空队飞机500架先后从台湾起飞对吕宋岛美空军基地进行轰炸。当日机飞临目标上空时,一度升空戒备的美机正降落休息,结果美国停放在马尼拉附近的克拉克和尼古拉机场上的200架飞机被炸毁约100架,日军一举取得了空中优势。同日,日军一个营攻占吕宋岛以北的巴坦群岛。12月10日,日军分别在甘米银岛和吕宋岛北端的阿帕里登陆,11日在维甘登陆。12日从帕劳群岛出发的日军在吕宋岛东南端的黎牙实比顺利登陆。在吕宋岛南北登陆的三支部队分别夺取了阿帕里、维甘和黎牙实比三处前进机场,并向马尼拉方向实施合击。与此同时,日本航空兵继续打击美海空军力量。12月10日至12日,日机轰炸马尼拉湾的甲米地和苏比克湾的乌朗牙坡海军基地,炸沉美舰艇4艘,炸毁海军巡逻机四分之一。至12月17日,美国把在菲律宾仅剩下的17架B-17型轰炸机全部撤到澳大利亚。从此,日军完全掌握了制空、制海权。12月22日,日军约1个师团在马尼拉西北的仁牙因湾登陆。24日,日军约1个联队在马尼拉以东的拉蒙湾登陆。两支登陆部队对马尼拉实施了向心突击。在吕宋岛登陆过程中,日军于12月20日以1个联队的兵力在菲律宾第二大岛棉兰老岛登陆,迅速占领了纳卯以后,于25日在和乐岛登陆。17天之内,日军成功地实施了九处登陆。
美、菲部队虽有13万之多,但其中11万名菲军系仓促组成,装备很差,缺乏训练。菲律宾海岸线漫长,薄弱处很多,防不胜防。麦克阿瑟虽信心十足,决心保卫整个菲律宾群岛,将全部岛屿划为5个防区,建立防御部署。但由于对日军的作战缺乏了解,兵力分散,在日军登陆时,被动应付。特别是美、菲军缺乏海空支援,战斗力大减。在日军迅猛突击下,部队很快瓦解,马尼拉的防线也被迅速突破。12月26日,麦克阿瑟下令撤出马尼拉,将部队集中于巴丹半岛的预设阵地进行抗击。日军没有紧追美、菲退却的部队,仍按原作战方案向马尼拉推进,并于1942年1月2日攻陷马尼拉。
1942年1月10日起,日军向巴丹半岛美军阵地发动进攻。此时南方方面军已将第5飞行集团和陆军1个师团调出准备进攻缅甸和参加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作战,侵菲日军战斗力大为下降。加之地形不熟,热带病流行,这次作战伤亡和疾病减员较大。1月28日,日军被迫停止进攻。4月3日,日军在得到2.2万人和飞机、火炮的增援后,对巴丹半岛发起第二次进攻。美军由于所期待的增援落空,病员很多,麦克阿瑟也于3月10日奉命去澳大利亚组织西南太平洋美军司令部,美军士气更加低落。在日军猛烈攻击下,巴丹半岛守军7.5万人(其中美军9300人)于4月9日向日军投降。投降的美、菲军被迫从巴丹半岛南端的马利维尔斯步行到圣费南多俘虏营,行程1000余公里,饥病交加的战俘队伍在烈日下行军,沿路倒毙甚多,加之押送的日军任意虐待杀害,死亡达数千人。美国人称这次行军是“死亡行军”。
日军攻占巴丹半岛之后,对哥黎希律岛连续实施猛烈的炮击和轰炸。5月5日,日军渡过海峡在哥黎希律岛登陆,接替麦克阿瑟指挥的美军少将温赖特于6日广播了投降书,驻岛美、菲军1.5万人成为日军战俘。随后,南部其他岛屿的美菲部队也大部投降,一部溃散或潜入山林。日军在进攻菲律宾的作战中死伤约1.2万人。
❼ 台风龙王的路径
除了2005年的台风龙王,2000年也有一个台风龙王;虽然强度很弱,仅仅是热带风暴级,但它完成了从陆地加强的奇迹。
2000年5月17日18时,龙王从菲律宾阿帕里以南38公里的陆地上开始编号,风速每秒7米。18日0时,龙王在阿帕里东北50公里的陆地上加强为热带低压。6时,龙王脱离陆地。虽然已经开始编号,可龙王却迟迟没有加强为热带风暴。19日12时,龙王终于加强为热带风暴。但此后,龙王快速减弱,并在20日六时消散。
龙王前身的风暴于2005年9月26日在日本硫黄岛东南偏南335海里处形成;9月26日0时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开始为这风暴发出警报。9小时后,它增强为热带风暴(约相当于台湾的轻度台风),并被命名为龙王。在9月27日3时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把它升级为台风。龙王其后持续增强,以西北偏西的移动方向朝向台湾。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于9月29日将此风暴命名为Maring作菲律宾当地警报用途。
龙王的路径图如以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叙述,台风龙王是先于2005年9月27日增强为2级台风,再增强为3级台风。翌日6时UTC,这风暴继续增强为4级台风;最终于9月29日升级为超级台风。不过随后强度逐渐减弱,于2005年9月30日9时UTC,龙王被降级为台风。
龙王于台湾时间(UTC+8)10月2日5时10分于台湾花莲县丰滨乡海岸地区登陆,登陆时花莲气象站更测出了每秒64.9米(相当于17级以上)的最大阵风,打破台湾花莲气象站有史以来的纪录。同日10时于浊水溪口附近进入台湾海峡,再由金门附近进入福建。
由于同年稍早已有于台湾中央气象局分级为强烈台风的台风海棠、泰利吹袭台湾,龙王继之而来,也使台湾2005年继1994年,首次于同年间对3个以上强烈台风发布陆上台风警报。海棠、泰利及龙王3个台风皆登陆台湾,也是自1965年以来,第一次在一年内有3个强烈台风登陆台湾。
❽ 菲律宾周围有什么海 比如中国东临太平洋,依次海域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东临菲律宾海,西边是南海和苏禄海,南边是苏拉威西海。和台湾夹在一起的那个海峡是巴士海峡。西边还有巴拉巴克海峡,南边也有个马鲁克海峡。港口就不知道了……港口这么小,除非我是那个国家的人。
❾ 菲律宾战役的战役过程
战役开始时,日军陆海军航空兵对美军机场和甲米地(吕宋)海军基地实施突然袭击,于12月8—9日摧毁了美军在陆地上的一半重型轰炸机和1/3以上的战斗机,为登陆作战创造了条件。美国亚洲舰队的基本兵力驻菲律宾南部基地得以幸免。同日,日军一部攻占吕宋岛以北的巴坦群岛。日军夺取了制空权后,乘吕宋地区几乎没有舰队之机,派先遣部队第48师田中支队和菅野支队(共约4000人)自12月10日起开始分别在吕宋岛北部的阿帕里和维甘登陆并占领机场。
12日,第16师木村支队(约2500人)在吕宋岛南部的黎牙实比登陆,占领机场并进一步扩大战果。自11日起,第5飞行集团逐渐转移到吕宋岛已占机场,掩护地面部队登陆和发展进攻。17日,美军仅剩的17架B-17轰炸机撤到澳大利亚。从此,日军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权。22日,日军第48师主力在吕宋岛西岸林加延湾登陆。24日,第16师在吕宋岛东南部拉蒙湾登陆。至此,登陆日军形成南北夹击马尼拉、围歼美菲军主力的有利态势。26日,吕宋岛守军奉命撤往巴丹半岛预设阵地和科雷希多岛,准备长期抵抗。日军从南北两面进逼马尼拉,但未能切断美菲军撤向巴丹半岛的退路。次年1月2日,日军占领马尼拉,并以一部兵力占领甲米地和八打雁。战役的主要目的业已达到。日军还在棉兰老岛和霍洛岛上陆。吕宋岛上的美菲军队(79500人)撤向巴丹半岛。
日军认为菲律宾作战大局已定,将海军主力和第48师调往荷属东印度,将第5飞行集团主力调往缅甸,而仅以第14集团军的剩余兵力清剿吕宋岛。1月9日,日军开始进攻巴丹半岛,遭顽强抗击。美菲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山地战、丛林战和阵地战。交战中,木村支队被围,前来救援的日军被歼1个营。月底,日军因伤亡严重丧失攻击力,被迫转入防御,战局一度陷入胶着状态。3月中旬,麦克阿瑟转赴澳大利亚,留守美菲军由温赖特少将指挥。日军得到第4师增援后实力增强,并以航空兵和炮兵轰击美菲军阵地。4月3日,日军以第4师、第65旅为主力对巴丹半岛再次发起进攻。双方在丛林中展开殊死战斗。美菲军既无援兵又缺补给,在日军猛烈攻击下,巴丹半岛守军7.5万人(其中美军9300人)于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军战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圣费尔南多,途中数千人死于饥饿、疾病或被杀害,史称"巴丹死亡行军"。同日,日军占领米沙鄢群岛等战略要地。日军攻占巴丹半岛后,对科雷希多岛连续实施炮击和轰炸。5月2日,日军对该岛实施火力准备,5日在炮火掩护下分左右两路登陆,对岛上要塞发起攻击。1.5万名美菲军依托坑道工事抗击,并组织敢死队展开白刃战。6日,日军后续部队投入战斗,温赖特率美菲军余部投降。7日,日军占领该岛。10日,驻棉兰老岛和北吕宋山区的美军投降。18日,驻班乃岛美军停止抵抗。至此,日军控制菲律宾全境。
美军占领莱特岛后,山下奉文将驻吕宋岛日军28.7万人编成3个集团,分别驻守北部和中南部山区,企图以持久防御牵制和消耗美军。美军为取得进攻吕宋岛的前进基地,于12月15日占领民都洛岛。1945年1月9日,美第6集团军约20万人在美国第7舰队舰炮的强大火力和美国第7、第3舰队航空兵突击的掩护下,从吕宋岛西岸的林加延湾登陆,尔后一路(第1军为主)向北吕宋进攻,另一路(第14军为主)向马尼拉方向推进。第一天有6800人(美第1、第14军的基本兵力)在吕宋岛上陆,并且夺取了正面32公里、纵深7.5公里的登陆场。为加快进攻速度,美军在向林加延湾增兵的同时,以第8集团军部分兵力分别在苏比克湾西北的圣安东尼奥和马尼拉湾以南的纳苏格布登陆。各部队同时向马尼拉进逼,美军经过一系列战斗于3月3日攻占马尼拉。2月,美军还开始了解放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巴拉望岛及其他岛屿)的战斗行动,美第8集团军(司令艾切利贝尔盖尔上将)参加了此次行动。嗣后,美军在吕宋岛和其他岛屿上进行了消灭岛上南北两部日军个别孤立集团的战斗行动。菲律宾的战斗行动于7月初正式结束,但是,在吕宋岛及其他岛屿上同继续抵抗的小股日军的战斗一直持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菲律宾人民抗日游击军人民抗日军曾给予盟军巨大援助。
❿ 菲律宾有哪些港口
菲律宾主要港口:
马尼拉 MANILA
宿务 CEBU
达沃 DAVAO
伊洛伊洛 ILOILO
更多菲律宾港口,请详见下表:
港口中文 港口英文
阿布约 ABUYOG
阿姆尼坦 AMUNITAN
阿纳根 ANAKAN
安蒂莫纳 ANTIMONAN
阿帕里 APARRI
巴科洛德 BACOLOD
拜斯 BAIS
八打雁 BATANGAS
比斯利格 BISLIG
博哥 BUGO
武端 BUTUAN
加的斯 CADIZ(PH)
卡加延德奥罗 CAGAYAN DE ORO
甲描育 CALBAYOG
卡皮斯 CAPIZ
甲米地 CAVITE
宿务 CEBU
达沃 DAVAO
迪纳加特 DINAGAT
(10)菲律宾阿帕里是在哪里扩展阅读
港口的组成通常包括进港航道、锚泊地和港池。
1、 进港航道要保证船舶安全方便地进出港口,必须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适当的位置、方向和弯道曲率半径,避免强烈的横风、横流和严重淤积,尽量降低航道的开辟和维护费用。当港口位于深水岸段,低潮或低水位时天然水深已足够船舶航行需要时,无须人工开挖航道,但要标志出船舶出入港口的最安全方便路线。如果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并要求船舶随时都能进出港口,则须开挖人工航道。人工航道分单向航道和双向航道。大型船舶的航道宽度为80~300米,小型船舶的为50~60米。
2、锚泊地指有天然掩护或人工掩护条件能抵御强风浪的水域,船舶可在此锚泊、等待靠泊码头或离开港口。如果港口缺乏深水码头泊位,也可在此进行船转船的水上装卸作业。内河驳船船队还3、港池指直接和港口陆域毗连,供船舶靠离码头、临时停舶和调头的水域。港池按构造形式分,有开敞式港池、封闭式港池和挖入式港池。港池尺度应根据船舶尺度、船舶靠离码头方式、水流和风向的影响及调头水域布置等确定。开敞式港池内不设闸门或船闸,水面随水位变化而升降。封闭式港池池内设有闸门或船闸,用以控制水位,适用于潮差较大的地区。挖入式港池在岸地上开挖而成,多用于岸线长度不足,地形条件适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