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造纸企业如何做强做大 做强做优
造纸,这个缔造了人类辉煌的四大发明之一,如今却遭受现代社会环境文明的拷问。 有这样一组数字可以说明造纸业的处境。在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造纸企业仅有3家入选。其中,晨鸣造纸集团以年销售额89.6亿元、排名第141位;金东纸业(母公司为金光集团)以年销售额63.5亿元、排名第383位;华泰集团以年销售额55.1亿元排名第429位。3家造纸企业的年平均销售额为69.4亿元,仅占500强企业年平均销售额234.9亿元的29.5%;三家总销售额占500强年总销售额的不足0.2%。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纸业环保高层论坛上,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副司长李新民介绍说,造纸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仅为2.2%。 与以上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4年,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在国家统计的41个工业行业中,造纸行业废水排放总量仅次于化工制造业,每年产生废水31.8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16.1%;按废水中最重要的化学需氧量指标(COD)来看,全国工业COD总排放量为509.7万吨,造纸业占到了33%。 同时,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王世成告诉记者,我国造纸业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我国造纸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0%和14%,仅次于美国。而同时造纸业属于我国轻工业中唯一总量短缺的行业,生产与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不仅总量有缺口,而且产品结构性矛盾也很尖锐。2004年,全国造纸业用汇达80多亿美元。 这是一个需要做大做强的产业,同时也是一个面临极大挑战的产业,它的发展面临着一道道重要的关口。 环保与发展的矛盾 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看,发展造纸业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指出,要把发展我国的造纸业提到国民经济安全的高度来理解。这是由造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决定的。 首先,我国纸的消费每年以10.9%的速度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纸消费国。 其次,我国纸产量增长也很快。 我国机制纸和纸板产量从1990年的1372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4849.33万吨,增加了3.5倍,从2001年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产纸国。假如我国所有的纸产品需求都靠进口来满足,这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不发展是不现实的,但污染问题又不容回避。 我国造纸业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一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过低。20世纪90年代,我国有造纸企业1万多家,其中90%以上是一万吨、甚至几千吨的小厂。经过整治小造纸厂,关闭大量万吨以下小厂后,2003年我国仍有造纸企业3500多家,是世界上造纸企业最多的国家,平均规模仅有1.2万吨。截至2004年,中国纸业达到100万吨规模的企业仅有3家。因为缺乏必要的环保设施,小造纸厂往往成为污染大户。据调查,大多数中小纸厂排放的污水,其COD指标都超出国家标准3倍以上。 其次,中国纸业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根源来自草浆造纸。尽管国际上普遍采用木材造纸,但考虑森林覆盖率低的特点,我国以麦草作为造纸的主要原料。近年来,草浆造纸带来的弊端不断突显。中国纸业的主要污染源是草类制浆和漂白工程排放的废液。南京林业大学李忠正教授解释说:“草浆黑液由于其含硅量大、粘度高、滤水性差,造成草浆黑液提取率低,一般只有80%~85%,而木浆可达到95%以上,例如国内新建的木浆厂————海南金海可达到98%以上。其次,碱回收率低,一般只有65%~75%,而木浆厂可达98%。再者,草浆造纸用水量大,国家规定的指标为每吨130立方米,而先进的木浆厂每吨只需要36立方米。用水多,废物排放也多,草浆厂中段废水排放的污染物量比木浆高出6倍~7倍。”而且以草浆为主制成的都是中低档的产品,而我们大量需要的高档纸和纸板,都是以木浆为主要原料的。 再次,造纸业环保设备投资巨大,成本较高,小规模造纸企业无法承受也是造成污染的一个原因。一个造纸厂的环保设备涉及水、气、声、渣等各方面,一套设备少则几百万元,高的则达数亿元,如金东纸业目前投入环保设施的经费已达9亿元,刚刚开工的金海浆厂的环保设备更达到24亿元之巨。如此高的设备成本,往往为规模小的企业所无力承担。 事实上,在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压力下,纸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制浆技术方面,以少排放或不排放有毒的AOX(有机卤化物)为目标的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造纸化学品的发展、大型高速纸机的开创,大大降低了造纸用水量和污染物负荷;同时,废水治理技术也已非常成熟,现代纸业已不再是重污染产业;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有能力进行环保设备投资,因此能够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据中国林纸企业家俱乐部统计,产量占中国纸业40%以上的大型造纸企业,其COD排放量不到全行业的10%。如晨鸣纸业2004年产量260万吨,COD排放量为1.5万吨,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17%;金光集团500多万吨总产量,COD总排放量仅为5200多吨,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 林浆纸一体化模式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徐大平教授介绍:2004年的木材和锯材的进口量接近我国产量的一半,外贸依赖度极高。另外,中国还进口了2451万吨的纸浆、废纸和纸产品,大约相当于1亿立方米木材的产量。“如不能在短期内加快速生丰产林建设,加大科技进步对速生丰产林产量提高的贡献,利用有限的土地生产更多的木材,我们可能不得不面对有钱也买不到木材的局面。” 中国要解决林业资源紧缺问题,必须依靠大力发展人工林政策,调整产业布局。对此,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2004年颁布了《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明确强调了实施“林浆纸一体化”的政策,即鼓励国内造纸企业大力营造人工速生丰产林,让造纸业自己逐步解决原料问题。 在国际上,为了解决造纸业与森林资源稀缺的矛盾,发达国家很早就推行“林浆纸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该模式在市场机制下将林浆纸三个环节整合在一起,让造纸企业担负起造林的责任,自己解决木材原料问题,发展生态造纸,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的产业格局,促进造纸企业永续经营和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推行林浆纸一体化模式。不过,20多年过去了,全国已经种植速生丰产林面积不到300万亩,仅占整个速生林规划面积的1.4%。为何如此?中国制浆与造纸研究所所长曹振雷分析说,目前我们的林业资源管理政策,主要以保护森林资源、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为基础,并未考虑速生丰产林;而且,林木资产的处置权和采伐权仍由国家严格管理,企业并不能将其纳入真正市场化的经济链中。加之,企业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涉及多个政府管理部门,由于管理职能分割,难以发挥对造纸企业的宏观调控职能。 可喜的是,在林浆纸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中国几个大的造纸集团发展起自己独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种集团化的经营战略通过将制浆企业、造纸企业与营林造林基地三类企业有机集合在一起,开展林浆纸一体化生产与经营,形成了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林浆纸协同发展的造纸工业新格局,实现了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金东纸业为例,目前该企业累计投入环保设施经费已达9亿元,从水、气、声、渣各方面进行了污染物的防治,三废治理、噪音控制、粉尘治理等均达到了国家控制标准;并且,金东纸业每年通过废弃物回收处理所获得的收益达到1.1亿元。实践已经表明,通过循环经济模式,现代造纸业不仅不再是人们观念中的“污染大户”,而且完全可能也应该建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 产业政策寻求突破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纸业环保高层论坛上,获得“国家环境友好企业”荣誉称号的金东纸业和昆山钞票厂等联合向行业发出“中国绿色纸业倡议”,林浆纸一体化经营模式成为论坛的热点。 论坛上,有关专家指出,应该鼓励造纸企业做大作强,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关停并转和重组整合等方式将污染严重的小纸厂淘汰出局,发展强势企业集团,为在造纸行业全面实现循环经济创造条件,使之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环保中来,从而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税收政策上,建议税收、补贴等政策向开展“林浆纸一体化”的造纸企业倾斜,用市场价格的杠杆作用推动中国造纸业走上循环经济之路,鼓励企业增加环保收入,开展林浆纸一体化的生产和经营。 努力扩大木浆原料来源,提高木浆供给率是与会专家开出的第二剂药方。除了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营造速生林外,要扩大废纸回收利用,以缓解造纸原料紧张的局面。废纸作为造纸原料生产纸和纸板,可以减轻污染保护环境,还可以减少森林砍伐,节省原生纤维资源。有关资料显示,日本废纸回收率达到78%;德国高达83%;芬兰城市的旧报纸、杂志的回收率几乎达到100%;而我国的回收率只有30%。在废纸回收类别的细分上,美国已经达到50多个,我国却简单分为书、报纸和纸板箱三类。日本作为一个造纸强国,纸产量多年来保持上升趋势。而在1990年至2001年的11年间,日本木浆的消耗量却基本保持不变,显然废纸已经成为日本造纸工业的主要原料。德国因为废纸回收量大,回收率高而成为世界第二大废纸出口国。专家指出,应有组织、有指导地进行国内废纸的收集分类和供应工作,设立专门的废纸回收机构,制定统一的废纸分类标准,分类回收,分类处理。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征收木材出口税,引导限制国内木片出口,减少对现有森林资源的采伐应成为我国造纸工业政策取向。专家指出,我国木材资源非常稀缺,但是木片出口每年的量却很大。限制木片出口一个有效措施是征收出口税。 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出台,从2004年1月1日起取消部分木材产品的出口退税,主要包括原木、木制一次性筷子、软木及软木制品、木浆、纸板、纸浆等;2005年5月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又进一步取消木粒、木粉、木片的出口退税。 “出口退税”的取消,遏制了木材出口量迅猛增长的势头。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国内市场的供求矛盾尚未彻底解决,而世界各国对木材采伐、出口的限制日渐严厉。 事实上,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采取增收出口税的办法限制木材出口,以保护本国森林资源。菲律宾在1973年开始就对其木材及制品出口征收4%—10%的出口关税;加拿大是全球最大的木材和新闻纸出口国,在1986年就对出口的木材增收15%的出口关税;俄罗斯对木材出口征收相当高的关税。 因此,专家呼吁我国也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征收木材产品出口税,以保护本国资源。
❷ 造纸行业怎么样造纸业的利润很高吗
造纸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供需决定纸价和利润。其下游主要是消费品行业,需求的周期性较弱,但由于产能供给滞后1-1.5年,产能投放与需求的错配导致纸价与纸企盈利的周期性波动。同时,库存周期也对纸价以及纸企的短中期盈利构成影响,库存周期中枢在半年左右。此外,由于纸浆的进口依赖度较高,纸价存在原材料进口成本推动的上涨或下跌。
❸ 造纸行业怎么样
我对这个公司不了解,不过我也从事造纸行业。首先看你去是做什么岗位的。
如果是生产一线,那么会是一个非常辛苦,非常累的差事,你会面临高温、高噪音的工作环境和上夜班。如果你是搞品保、研发之类的话会轻松一些。如果你是2线,比如会计之类的,那没什么。
造纸业的前景,反正目前没有能替代纸的东西出现,纸总是卖的掉的。
当然也有的人从造纸一线做起,通过努力学习(当然,有的企业对技术资料保守,有的更开放)后来跳槽去卖抄纸织物或者造纸用化学药品之类的,收入都不错。
❹ 现在造纸工作怎么样
如果是一个成手的造纸工的话,工资还是很高的,这个行业挺好的。
❺ 现在造纸行业怎么样有什么前景
前瞻产业研究院造纸行业研究小组表示,自2009年来,我国造纸行业进入整合期,一大批不符合要求的落后产能被淘汰,兼并重组加快,随着产业整合的深入,已经完成产能布局以及扩张的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议价能力,将会成为产业整合中的中坚力量。未来,造纸企业谁在环保上走得更远谁赢得市场的可能性就大。
我国造纸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造纸国,且总产量仍在不断扩大,行业整体进入了供过于求的时代。2011年,我国共有造纸企业2620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714.12亿元,同比增长21.54%;销售利润699.62亿元,同比增长17.95%;利润总额362.13亿元,同比增长6.20%。
我国造纸业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是造纸产业大国,远不是造纸产业强国,中国企业与世界前100名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造纸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近几年我国造纸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涌现出9家百万吨级的纸业公司,但行业平均规模却仅有2.3万吨。据统计,2011年全国2600余家造纸企业,年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的仅100余家。而2008年全球造纸100家企业排名中,超过100万吨有87家,其中全球最大的造纸企业浆纸产量达到1800万吨,中国2011年最大的造纸企业产量也不过760万吨。
随着我国造纸工业的快速发展,纤维原料的供给不足,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在今后一段时期,造纸原料短缺可能将成为一个最严重的大问题。加上国内企业还未建立起有效的销售配送系统,缺乏持续稳定市场的能力,难以保证获利和规避风险。
此外,目前制约行业发展还受到地域性集中度过高造成资源短缺;产品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市场需要;造纸机械落后困扰产品水平提高;造成严重污染有碍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制约。
❻ 四大发明
印 刷 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印刷术是按照或图画原稿制成印刷品的技术。早期的印刷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现在的木版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刻版印刷术”( 亦称“雕版印刷术”) 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后来出现的拓印碑石等。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之后, 逐渐发明了刻版印刷技术。刻版印刷术最早出现在洛阳。在造纸术改进60年后出现刻版印刷术,仅供皇帝御用。
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六世纪下半叶到七世纪上半叶的隋唐之际,另出现了雕版印刷。开始时主要在民间使用,特别是用于家家历书、农书和医书等印刷。到了九世纪,出现了大规模的雕版印刷。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平民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开始了活字印刷的历史。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左右,王祯创造了木活字,并发明了能够转动的排字盘,这一创造把活字印刷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国古代的印刷工匠还创造了套色印刷。此外,用铜墙铁壁、锡、铅等金属活字的印刷也很发达。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物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它全长4877毫米,高244毫米,由七张粘连起来而成一卷。卷首有释迦说法图,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王+介)为二亲敬造普施”题记。原藏于甘肃敦煌千佛洞,1899年发
现。1907年为英国人斯坦因盗去,现存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隋唐时,我国的刻版印刷术先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后又辗转传至非洲和欧洲。直至公元14世纪末,欧洲始有刻版印制品。
造纸术
造纸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造纸术的发明家蔡伦即使用树肤(即树皮)、麻头(麻屑)、敞布(破布)、破鱼网等为原料制成“蔡侯纸’,于公元105年献给东汉和帝,受到高度赞扬。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树皮。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叶,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故用于纺织应是更晚一些的事了。另外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构皮(即楮皮),对枸皮纸曾有“楮先生”之称。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5世纪)纸的品种、产量、质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纸原料来源更广。史书上曾论及到这时期一些与原料有关的纸种名称,如写经用的白麻纸和黄麻纸,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由此看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麻、枸皮、桑皮、藤纤维、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纸原料。
另外史书上还有提到有关蚕茧纸、苔纸、发笺纸、侧理纸等名词,那么是否当时曾用青苔、毛发等造纸呢?笔者根据这类纤维的特性来看,认为不大可能,毛发极少纤维结合力,成纸强度很低,不宜单独用来造纸,至于蚕茧纸和发笺纸之说很可能是一种象形名词,白净、细密的麻纤维纸表面形似蚕茧,可能就称其为蚕茧纸。假如在纸浆中加入少许着色的长纤维或毛发,给人以披发的感觉,故而可能就称其为发笺纸,形似青苔并且显绿色花纹者可能谓之苔纸,当然这只是一种推论,尚需送一步考据。
竹子作为造纸原料始于晋还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书法家萧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说“张茂作箔纸……取其流利,便于行书”,据考据,所渭箔纸即嫩竹纸,张茂是东晋人,看来用竹子造纸可能是初始于晋。但用量很少。
我国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造纸业也进入一个昌盛时期,纸的品种不断增加,生产出许多名纸及大量艺术珍品。造纸原料以树皮使用最广。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栈香树皮的记载。藤纤维也广为使用,但到晚唐时期,由于野藤大量被砍伐,有无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应求,藤纸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
宋代竹纸发展很快,后期的市场上十之七八是竹纸,用量之大可以想见,就产区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当推浙江、四川。在工艺上宋代竹纸大多无漂白工序,纸为原料本色,除色黄之外,竹纸也有性脆的缺点。
元明时期竹纸的兴盛创造了历史新篇章,尤以福建发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产及天然漂白,使竹纸产量大有改进。
清代由于造纸业的大发展,麻及树皮等传统造纸原料已不能满足需要,竹纸在清代占了主导地位,其他草浆也有发展,河南、山东、山西等地有人用麦草、蒲草。陕西、甘肃、宁夏有人用马莲草,西北用芨芨草,东北用乌拉草。造些野生草类植物,在清代末期当地居民已用以制造粗草纸。我国用蔗渣造纸始于清末,张东铭在徐家坡设一造纸厂以蔗渣为原料,对此《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四有记载。清代草浆生产技木有了很大进步,用仿竹浆、皮浆的精制方法制取漂白草浆。着名的泾县宣纸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制稻草浆和檀皮浆抄制而成,其生产工序一直延续至今。芦苇在清末也有使用。据光绪三十二年《东方杂志》三卷3期载:“陈兴泰在汉口桥口地方,设一造纸厂,先后以芦浆(芦苇)、蔗渣、稻草杆等物,试造日用纸张,有成效”。
造纸术在我国由发明而发展,遍及全国。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入撒马尔罕,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接着又侍入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格、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
造纸术西传后所用的原料及工艺仍习我国之故,以麻和破布为主,不过欧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纤维,成品纸不如中国产品柔顺薄韧,而且破布日感供不应求。到19世纪末,在欧洲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纸迅速发展,并普遍认为木材是一种较好的造纸原料。我国在满清末年和民国初年也逐渐出现了机械化的造纸厂,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火药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顾名思义就是(着火的药)。它的起源与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古代炼丹士在炼丹时无意中配制出来。左图为元代铜火铳。
它是硫黄,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两项在汉代成书的中国第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里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就是火药本身也被归入药类,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和瘟疫。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实践结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九国志?郑璠传>。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火炮)是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将吊线点燃后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戢争接连不断,促进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的(突火枪)。到了元代又出现铜铸火统,称为(铜将军)。这些都是以火药的爆炸为推动力的武器,在戢争中颢示了前所未有威力。右图为南未突火枪。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美法各国直到十四世纪中叶,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左图为北未火药箭。
指南针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战国时期,已发现磁石吸铁的现象,并用天然磁石制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后,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发现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级的磁性指向仪器。宋代科学家沈括首先记载了地磁偏角,说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使之磁化成为磁针,可以指南,而常微偏东,并介绍了4种支挂磁针的方法:一是浮于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线缕悬挂。
宋军中配备指南鱼,是将薄铁叶剪成鱼形而磁化,用于阴天和黑夜判断行军方向。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经盘,即罗盘。曾三异在《因话录》中记载当时有“地罗”,这种地罗还是一种水罗盘。当时,阴阳家用地罗看风水。在清丈田地和判决土地诉讼时,也使用地罗。据史料记载,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使用“针盘”导航。这种针盘还使用“浮针”,这对于海上交通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极大作用。
❼ 东南亚的主要环境问题
【题目】东南亚农业发展与环境问题
【类词】2002;亚洲;农业经济;环境
【正文】
农业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东南亚国家粮食、工业原料、就业机会、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然而,东南亚国家的农业开发中使用的扩大种植面积、移民垦荒、增施化肥农药、开发森林以及刀耕火种等生产方式,虽然使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却带来了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
一、东南亚农业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
东南亚国家之所以重视农业发展,与其经济依附性、人口压力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的依附性。东南亚国家除泰国外,在二战以前均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长期成为帝国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不仅造成东南亚资源不断减少,而且使该地区的经济畸形发展,工业落后,农业种植单一。东南亚国家取得独立后,这种单一的、畸形的依附型经济结构仍然存在。一是原料出口国的地位尚未根本改变,出口的初级产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一些可再生资源如农产品和木材,也是以大量消耗国家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为代价的。二是东南亚国家在金融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仍未改变。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实行紧缩政策,连续提高利率,使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猛增。由于债台高筑,东南亚国家不得不出卖宝贵的自然资源来还债。三是长期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粮食不能自给,靠出口经济作物和资源来换取粮食。
人口的压力。二战以来,东南亚各国的人口增长很快,从1960年的1.95亿增加到目前的5.11亿。从1960年至1998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都增长了1倍以上。老挝1998年的人口是1960年的2.77倍,菲律宾是2.74倍,马来西亚是2.7倍,越南是2.54倍,柬埔寨是2.32倍,泰国是2.31倍,印尼是2.17倍,新加坡是1.93倍。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食物、住房、教育、卫生保健、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占用等形成持续不断的高需求。
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物质的不断需求,发展民族经济,增强国力,东南亚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大规模开发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开采森林资源,扩大出口创汇,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是,由于农业开发措施使用不当,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二、采取的应对措施
东南亚国家农业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和这些国家的政府及社会的普遍关注。东南亚国家已采取有关应对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措施主要有:
一是减少和停止原始的耕作、无周密考证的移民垦荒。泰国、缅甸、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政府重视山民经济的改造,指导山民掌握农业知识,建立永久性农田发展替代种植,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老挝政府于2001年确定的2001-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20年奋斗目标,已明确了在今后几年内要消灭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停止没有经过周密考证的移民垦荒。如越南近年来实施定居定耕的移民政策,移民点均要经过认真考证,将经常发生洪水、泥石流地区及贫困山区的居民移迁到新经济区。
二是禁止非法砍伐,鼓励植树造林护林。面对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以及所带来的严重环境后果,加上国际社会的压力,东南亚国家尤其是老东盟国家自70年代中期以来,逐步限制砍伐森林和木材出口,实施造林计划,建立森林保护区。印尼政府自70年代中期即实行限制原木出口、鼓励发展木材加工业和植树造林的政策。印尼政府以课税的方式来限制原木的出口,规定每出口1立方米原木课以25.5美元的出口税、13美元的出口许可费,加上各地区制定的重新绿化费等,每出口1立方米的原本所支付的费用约为50美元。菲律宾1974年开始实施《森林改革法》,鼓励发展国内木材加工业,规定进行选择性伐木和造林,1986年禁止原木出口,1989年又禁止出口锯木。1978年马来西亚政府也制定了保护森林政策,限制原木的产量和出口量。此时,泰国政府也开始实行了造林计划,政府和公司合资有计划地进行伐木和造林,1990年森林采伐受到禁止。越南1991年禁止原木出口,1992年又宣布禁止所有木材出口,但这一禁令不适用于农业部和林业部,这两个部门仍可以继续出口和转运木材。越南近年来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工作从1999年开始实施“500万公顷造林计划”,造林护林已取得成效,到2000年底,森林覆盖率达33.2%。
三是发展生态农业和生物科技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开始了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和试验。1982年成立了一个地区性的协作研究机构——东南亚大学农业生态研究网。新加坡是典型的城郊农业,注重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用生物科技来发展农业。菲律宾在70年代就开始实行生态农业的实践,建立生态农场,以马雅农场较为典型。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变废为宝的封闭循环和应用生物之间的生产、消费、分解关系,禁止或减少外来能量(化肥、农药、生长剂)的投入,通过“清洁生产”来生产“健康产品”。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30年前就培育出了点燃绿色革命火种的“神奇水稻”品种。该研究所目前正在考虑将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应用于食物的生产,既可提供健康食品,又可节省土地和水资源,减少耕地退化。马来西亚目前也开始重视生物科技农业的研究与开发,强调高增值产品的发展,如知识密集型食物加工产品和与健康有关的、具有安全性和环保性的生物科技产品。现在,利用生物科技发展农业已经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新兴产业,该国已经建立了对胡姬花和香蕉进行组织培养的生物工业、油棕的组织培养业。
四是控制人口的增长。为了缓解快速的人口增长对经济、就业、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压力,东南亚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实施家庭计划,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东南亚国家的生育率已有所下降,到1998年,平均每个妇女生育孩子的数量,新加坡是1.5个,马来西亚是3.1个,印尼是2.7个,菲律宾是3.6个,越南是2.3个,柬埔寨是4.5个,老挝是5.5个,缅甸是3.1个,泰国是1.9个。虽然一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已下降,但是菲律宾、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仍保持较高的生育率。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仍是东南亚国家面临的课题。
东南亚国家尽管已采取了减缓农业发展造成环境退化的有关措施,但是,由于经济、社会、政府等方面的原因,保护环境的成效并不乐观。虽然禁止原木出口和非法采伐,但是执法不严,收效不大。为了增加外汇收入,有的国家政府下令禁止了,随之又放开,如老挝政府于1991年8月禁止一切采伐活动,但1992年又取消了禁令,向几个外国公司租让了伐木权。缅甸于1988年宣布禁止砍伐森林,但该国政府后来又同几家泰国公司签订采伐木材的合同。印尼虽然限制出口原木,但是,几十年来,印尼以扩大木材产品出口作为其经济的增长点,开始是出口原木,禁止原木出口后,又出口木材产品。目前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国,胶合板产品成为该国的非石油天然气产品中仅次于纺织品的第二大出口创汇的产品。据官方统计,1999年印尼有105个胶合板工厂,1701个锯木加工厂和6个造纸厂,胶合板出口创汇总计达85亿美元。这些胶合板和造纸厂,均以木材为原料,胶合板、纸浆的生产和创汇越多,需要的木材也越多,砍伐森林就越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水质和土壤也带来了新的污染。由此可见,如何减少农业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仍是摆在东南亚各国政府面前有待解决的课题。(njdk212)
❽ 维达纸业的生产地在哪里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工业园。
维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维达纸业集团”或“维达集团”。维达纸业集团是一家集研究、开发 、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活用纸大型企业,是中国生活用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是中国卫生用纸行业产品最多、销售量最大的企业之一。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等方面一直处于国内生活用纸行业的领先地位。
二十多年来,维达集团坚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滚动发展,先后引进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造纸设备以及产品配套设备,开发生产高级卫生原纸、盘纸、纸巾、餐巾、盒装面巾、湿巾、卫生卷纸等系列产品。至2007年底集团在中国设有五个生产基地,拥有17台造纸机,总设计产能达24万吨。其中集团从美国引进的全球先进的生产设备--日产100吨的高速纸机,运行速度2200米/分钟,是目前世界上运行最快的造纸机之一。产销网点遍及全国各地,还出口到香港、澳门、澳洲、新西兰、越南、柬埔寨、菲律宾、英国、德国、加拿大、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维达始终坚持“追求卓越,领导创新,提升品牌竞争力,实现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的目标,以品牌为战略核心开展各项工作,积极推动本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产品的研发及生产流程的技术改造,从而达到不断开发新产品,引导新消费,创造新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优势。
1997年,公司通过中国兴轻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的认证,获得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成为中国生活卫生用纸首家通过GB/T19002--ISO9002认证企业。近年管理体系更不断完善,先后通过ISO9001、ISO14001、HACCP质量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还成为首家取得美国AIB食品接触包装生产设施统一标准证书的生活用纸企业。
❾ 造纸术是中国人发明的还是韩国人发明的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❿ 马来群岛有哪些国家
菲律宾,马来西亚, 文莱,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界上最大的岛群由印度尼西亚13000多个岛屿和菲律宾约7000个岛屿组成,称为马来群岛。其中主要的岛屿有印度尼西亚的大巽他群岛、小巽他群岛、摩鹿加、伊里安,菲律宾的吕宋、棉兰老、米鄢群岛。该群岛还包括东马来西亚、文莱、巴布亚新几内亚等。群岛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沿赤道延伸6100公里,南北最大宽度3500公里,总面积约243万平方公里。西与亚洲大陆隔有有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北与台湾之间有巴士海峡,南与澳大利亚之间有托雷斯海峡。除菲律宾北部以外,各岛都在赤道10度以内,平均气温21℃,年降雨量从8100毫米至500毫米不等,大部分地区超过2000毫米。每年7至11月西南太平洋生成台风20余次,常袭击菲律宾。马来群岛的动植物群非常丰富且种类各异。农村和农业经济占压倒优势,农村居民绝大多数为定居耕种者,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商品作物有橡胶、烟叶、糖等。森林资源重要,提供贵重木材、树脂、藤条等。石油为主要矿产,锡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0%。水力资源丰富,但未充分开发,制造业不发达,轻工业主要是纺织、造纸、玻璃、肥皂、卷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