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亚洲温带地区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分布在亚洲温带地区的气候类型有: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包括中国的东南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南部,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包括中国的北方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北部,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内陆地区,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温差大,降水少。
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西亚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㈡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的特征和分布地区
特点、成因及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影响
赤道附近,南北纬10度之间
主要是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和马来群岛大部
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高温少雨,分雨旱两季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南亚热带季风,成因加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南北纬15-25度,大陆东岸
主要是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温和少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
主要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
山地气候-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发生变化
你要的都在上面,其它的看参考资料。
㈢ 温度带和纬度
1、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10°的范围内
2、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
3、热带荒漠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30°之间。
4、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菲律宾群岛。
5、热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25°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
6、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
7、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部
8、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左右的东亚地区
9、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等地。
10、亚热带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35°N的地带和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
11、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主要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
12、地中海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13、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一般分布于50°—70°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70°N之间,包括北亚大部,欧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
14、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75°N之间
15、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
16、高地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
㈣ 亚洲各国的气候类型
中国:主要有五种气候类型,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的温带大陆行气候,海南雷州半岛台湾南部及西双版纳为热带季风气候,青藏高原及毗邻山地地区的高原高山气候。
朝鲜:温带季风气候。
日本、韩国: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东亚的蒙古、中亚的塔吉克斯坦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西亚的伊朗、阿富汗、外高加索地区的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都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北冰洋—白令海沿岸及东西伯利亚高山是寒带气候,远东太平洋沿岸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
越南和缅甸: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北部边缘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菲律宾:吕宋岛及附近少数岛屿为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
泰国: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南端的克拉地峡为热带雨林气候。
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热带季风气候。
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马尔代夫、查戈斯群岛:热带雨林气候。
印度: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塔塔沙漠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喜马拉雅山边缘为高山气候
尼泊尔、不丹:喜马拉雅山山地为高山气候,中南部河谷地带为热带季风气候
巴基斯坦:塔塔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喜马拉雅山区为高山气候,其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东部山区为高山气候,其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耳其: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中东部为温带大陆行气候
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地中海气候
叙利亚、约旦:西北部为地中海气候,东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
伊拉克:北部山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余为热带沙漠气候
沙特阿拉伯、也门:西部高山区为热带草原气候,其余为热带沙漠气候
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联酋、阿曼:热带沙漠气候
㈤ 十三个气候类型的分辨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步骤:
1.判断南北半球
看最高气温所在月份……这个应该不用说了,若全年温差不说明是赤道附近的气候类型。
2.以温定带 (主要看最低气温)
0、15度作界限,
全年最低气温高于15度,为热带;
全年最低气温在0-15度之间,为亚热带;
全年最低气温低于0度,为温带;
全年 最高 气温在0度左右,为寒带。
3.以水定型(看降水的全年分布情况)
按降水类型划分,有四类
夏雨型:所有的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和热带草原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年雨型:热带雨林、温带海洋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常用气候类型也就这十种,步骤2和步骤3取个交集,就能确定。
另外有两点需要注意:
1.热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温度带上,同属热带气候,降水又同属夏雨型,区分的方法是,热带季风的降水更加集中。有降水的柱状统计图作比较会很明显。再有,热带季风是分雨旱两季,而热带草原是干湿两季。
2.温带海洋气候——虽是温带的气候类型,全年的最低气温却高于0度,但从降水上要和热带雨林相区分应该还是不难的。
㈥ 各大洲主要位于什么温度带
亚洲:北寒带和北温带,少数地区属热带;
非洲:热带和南温带;
欧洲:北寒带和北温带;
北美洲:北寒带和北温带;
南美洲:热带和南温带;
大洋洲:南温带;
南极洲:南寒带。
有图片供你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㈦ 关于亚洲气候的提问
(一)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
亚洲大陆北冰洋沿岸,并包括沿海岛屿,大致7月10℃等温线以北属极
地长寒气候。这里年净辐射可达15—20kcal/cm2,与森林北界大致吻合。苔
原气候带东西延伸,在大陆边缘南北宽窄不等,由于陆地轮廓、地形和沿岸
洋流影响,本带南界与纬度带有显着偏差,亚洲东北部因寒流逼近,地形多
山,海拔较高,苔原气候的南界可伸达60°N;东西伯利亚夏季较暖,7月
10℃等温线向北凸出,使大陆苔原气候变窄;在西西伯利亚,苔原气候南界
与北极圈一致,由于太梅尔半岛向北伸延,大陆苔原气候北伸较远。本区因
受冰洋气团控制,冬季严寒可达8个月以上,夏季短促,最暖月均温也在10
℃以下。本区因临北冰洋,故云量大,阴天多,蒸发弱,湿度大,年降水量
多在100—250mm之间,且多为降雪,由于多吹东北风(风速常达16—
40m/s),故积雪层薄(25—50cm),雪被不均匀,永冻层深厚。本区还是亚
洲大陆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地区,冬季有永夜现象,夏季的永昼,特殊的长
日照给苔原多少带来些温暖。对比欧洲部分因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苔原
气候带南北宽度不大,气温、降水也高于同纬度的亚洲东岸。
(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苔原气候区以南,包括西西伯利亚(南部除外)、东西伯利亚、堪察加
半岛、中国东北极北部、朝鲜和日本45°N以北等广大地区,是东西横贯亚
欧大陆北部的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带。它在亚洲分布的面积约有700×104km2。
本区北界为夏季最热月10℃等温线(即苔原气候的南界);南界大致以年
均温4℃为界,在西部约与纬线平行,大致与50°N线相当,在东部则沿蒙
古高原北部山脉,从贝加尔湖南侧向东北沿外兴安岭而达鄂霍次克海岸。
本气候区属大陆性冷湿气候,冬季由于极地高压扩张,冰洋气团可经常
侵入,气候严寒,冬季持续6—8个月,最冷月均温-15至-3O℃,绝对最低
温可达-45至-50℃,东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形成北半
球的寒极。夏季气温上升,7月均温一般在10—12℃以上,南部可达18—
20℃,个别的日最高气温可上升到30—35℃。全年仅有寒暖两季,暖夏过后,
就入严冬,气候大陆性强烈。本区严冬虽比其他同纬度地区寒冷得多,但在
暖夏气温却相差无几。全年降水量300—600mm,且由西向东减少,西部约为
300—600mm,东部约为300—400mm,东北部约为200—300mm。冷季降雪,地
面形成的雪被厚度足以防止土壤深层冻结,使植物免于冻死。西部夏雨量和
冬雪量相差较少,但东部夏雨量比冬雪量大,因而冬季积雪的厚度也由西向
东变小。
本气候区的南北宽度并非到处一致,东西差异也较苔原气候区增大。如
以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气候相对比,则亚欧大陆的亚寒带是西窄东
宽,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则是西宽东窄。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地势
和洋流的作用。欧洲地势平坦,又无高大山体足以阴止海洋湿润气团东移,
北大西洋暖流更加强了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因而把欧洲亚寒带气候的南界推
向高纬;但由此向东,直达亚洲东部,一方面因大陆度增强,再加上冷洋流
作用,使亚寒带气候的南界较欧洲偏南。从北亚整体看,本气候区以中部为
最宽,东部因北有苔原南伸,东有寒流冷海,内有北半球的寒极,加上外兴
安岭的影响,宽度有显着收缩。亚寒带气候带的东西差异也很明显,仍以亚
欧大陆来说,在60°E以西,即南北走向的乌拉尔山脉以西,因受大西洋的
影响,大陆性自东向西减弱,降水量自东向西增加。在乌拉尔山脉以东至太
平洋沿岸山脉西坡之间,主要受与北极锋有关的气旋和反气旋活动所控制,
大陆性自西向东增强,降水量自西向东减少,如东西伯利亚1月均温-20至
-40℃,7月为18—20℃,年降水量200—400mm,雪被厚度50—80cm。至于
苏联远东区和中国黑龙江省北部的气候已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年降水量一般
为500—700mm,雪被厚度只有10—20cm。
(三)温带季风气候
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在亚寒带气候带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以及温带
半干旱和干旱区以东的地区,包括我国东北和华北、朝鲜、37°N以北的日
本以及苏联远东区的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本区的北界即亚寒带的南界,
以年均温4℃等温线为界;南界则以全年有8个月的月均温9.5℃为标准,此
即亚热带气候带的北界,在中国,这一界线大致与秦岭-淮河线相当,也大约
与纬向带一致。温带季风气候的西界沿大兴安岭呈东北向延伸直至外兴安岭
东端。在这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
旱气候三者的界线比较接近。亚洲东部的海陆分布和地形结构对温带季风气
候的范围影响很大,如东北-西南向的山脉,能够阻挡季风势力的深入。
本气候区冬寒夏热,夏湿冬干,四季分明。冬季受强大西伯利亚高压影
响,盛吹强劲的西北陆风,十分寒冷,1月均温达-20℃,大陆上寒潮频袭,
土壤冻结,北部有积雪但雪被厚度很小,除日本西部地区冬季有降水外,绝
大部分地区冬季晴朗而干燥。夏季盛吹东南海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形
成大量降水,年降水量达600—1000mm以上,山地东侧迎风坡,年降水量可
达1000mm以上(长白山东南坡),平原年降水量也有500—700mm,而且年
降水的60—70%集中于夏季,形成雨热同季(7月均温达20—25℃),这
就是温带季风气候的最大特点。此外,本气候区的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异:如
本区的大陆部分为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其北部冬寒且长,属凉夏型,为东
亚夏季风北部边缘;南部则冬冷夏热,属暖夏型,华北一带已为暖温带大陆
性季风气候;至于日本群岛则大部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山脉迎
风坡降水量超过2000mm。(四)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区之南,主要包括华中及日本群岛的南部,属于亚热带季
风气候。本区北界为秦岭-淮河线,南界为南岭山地,西界为青藏高原东缘(105
°E)。本区气候冬冷夏热,降水丰沛,全年至少有8个月的月均温高于9.5
℃,但绝对最低气温可降至-10至-20℃以下,最高气温平均在34℃以上。冬
季处于大陆高压南伸的前方,高空又有南支急流通过,故气旋过境频繁,云
雨较多,降水量约占全年的10%;夏季随着海洋季风北进和极锋的北退,本
区的梅雨区也从南向北推进,梅雨期一般延续20—30天,梅雨降水量约占本
区六、七两月总降水量的70%;九、十月间沿海一带还有台风雨;可见亚热
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比温带季风气候要丰富得多,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年降水
量约有1000mm左右,迎风山地如牯岭更可达2529mm。
总之,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热同
季)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无冬、干湿两季、热在雨前)之间的过渡带。
(五)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和东南亚,包括印度半岛、恒河中下游及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中
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以6°—20°N地区为最典型。支配
本区气候的气团,湿季(6-9月)为赤道气团,在塔尔热低压和赤道西风
共同作用下,盛吹西南季风,风力强于东亚的夏季风,带来潮湿多雨天气,
如南亚年降水量的80%甚至90%(印度西部)降于夏季风时期。干季(11-4
月)为热带气团,盛行东北季风,属于热带信风,伴随干燥天气。在西南季
风建立以前,即在雨季来临之前,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老挝及越南北部除
外)是气温最高的时期——热季(一般为3—5月,5月最热),最热月均温
为25—30℃。本区北界相当于夏季热带锋的位置,大致与最冷月均温18℃线
一致。冬夏季风交替、每年分干湿两季、最热月份在温季之前、夏季风强且
有爆发性、降水丰富但变率大等,这些特点是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共同特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气候区的雨季与西南季风在本区的建立有密切关
系,雨季开始就是西南季风建立的日子,雨季结束就是西南季风退却的日子,
例如雨季开始的日子在缅甸始于5月中旬,斯里兰卡始于5月下旬,印度半
岛南端始于6月初,然后迅速北推,至6月末西南季风在整个南亚内陆建立,
7月中到达巴基斯坦,此后,西南季风达到盛行时期。西南季风的形成过程
各地也有所不同,在印度它的建立带有爆发性,而在越南和泰国就不象印度
那样有明显的爆发性,例如4月和5月的降水量曼谷为121和147mm,孟买
为3和16mm,但6月的降水量曼谷为218mm,孟买却突增至520mm。西南季
风撤退始于9月1日,东北季风出现于10月中旬,11月初东北季风移至印
度半岛南部,12月移至马德拉斯一带,1月初出现于斯里兰卡中部。热带季
风气候区年降水量1000—1500mm,山脉迎海风侧可达2000mm以上,这里生
长着热带季风林,但在背风侧和内部平原低地,降水显着减少,林木稀疏,
呈热带草原景观。热带季风气候同萨王纳气候相似之点是夏季降水都与热带
辐合带有关,最干月份的降水低于50mm;不同之点是萨王纳气候年内风向的
变化不象热带季风气候那样呈相反的变化。
由于海陆相关位置、面积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内部
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可分为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类型,前者位于南亚次大
陆和中南半岛内部,由于沿岸山脉对海风的阻挡,加上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的基部紧接广阔大陆,因此气温年较差可达20℃,干季长于温季,而且热季
突出。后者位于菲律宾群岛和中南半岛沿海,这里无论冬夏季风,降水都较
丰富,年较差和日较差均较印度半岛为小,干季尤其热季不如印度半岛突出。
南亚次大陆的热带季风气候与东南亚季风气候相比,在共性中还有自已
的特性。1)每年分干湿两季的基础上,有突出的热季(3—5月),例如马
德拉斯4—8月各月的平均气温都超过30℃。阿尔瓦尔最高温曾达50.6℃。2)
西南季风的建立,比中南半岛约迟1个月。3)雨量变率大,如恒河平原的年
降水量有从150mm到1500mm的变化幅度。
(六)赤道多雨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本区位于马来群岛和马来半岛南部,居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气团或变
性热带气团控制,高温多雨,常年如夏。气温常在24—28℃,夜间最低温度
也多在16℃以上,气温年较差比同类型的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为小,一般
在1.5℃以下,最大不超过3℃。年降水量多在2000
mm以上。因受海风调剂,并无闷热酷暑之感。
本气候区处在亚、澳两大陆和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又都是被温暖海水
所围绕的破碎的山地、岛屿或半岛,这种特殊的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使本
气候区与同类型的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的气候相比,除具有高温多雨、炎
热潮湿外,还具有较复杂的季风海洋性特征。这主要反映在本区降水量的时、
空分布与季风之间的关系上。
赤道雨林气候区一般年份有两个雨峰,出现在太阳直射点两次经过天
顶、热带辐合带两次过境的时候,也就是春分和秋分时期。可是本气候区的
雨峰不一定出现于春分和秋分而往往出现于季风盛行的时期,降水的地区分
布更为复杂,一般是迎东北信风和西北季风的一侧多雨,岛屿的西部比东部
多雨。
由于亚欧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的南北相对,东半球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热
带辐合带1—7月的南北位移可达30度纬距,因而不仅形成了亚洲的热带季
风气候区,并使亚、澳两大陆之间的群岛深受随季节而南北移动的热带辐合
带和常年存在的赤道西风的控制。1月由亚洲大陆反气旋而来的东北季风和
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来的东北信风,它们的前缘可到赤道。而南半球的东南
信风可达12°S附近。赤道西风带位于赤道以南。此时北面的热带辐合带通
过赤道附近的苏门答腊中部、加里曼丹南部和苏拉威西西北部一带,在此带
上气流辐合上升明显。另在12°S(西段)至15°S(东段)附近,是西北季
风和东南信风以及赤道西风与东南信风的辐合地带,所以群岛西部比东部多
雨。7月,赤道西风气流明显北移扩大,南辐合带也北移,此时除赤道地区
的苏门答腊盛行西南季风外,其余地区受从澳大利亚高压而来的东南季风和
到赤道转向的南风并与西南季风辐合的影响。在过渡季节的4月和10月,赤
道西风中心线在赤道带,北辐合带移至4°N附近的马来半岛中部和加里曼丹
北部,南辐合带移至5°S横穿印度尼西亚各岛,此时赤道地区正受南北辐合
带和赤道西风的影响。
可见,亚洲赤道地区以偏西风为主,赤道以南主要受东南信风(6—8月)
和西北季风(12—2月)所控制,赤道以北受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的影响。
加上山地岛屿的地形作用,使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加大。赤道以北以迎东北
季风的一侧多雨,如马来半岛东岸的瓜拉丁加奴,年降水量3093mm,其中11、
12月降水量均在600mm以上,而夏季各月只有130mm,加里曼丹岛东北岸的
山打根,年降水量3650mm,11、12月各大于500mm,而春季各月只有180mm以下。赤道以南以迎西北季风一侧多雨,如苏拉威西岛西南的乌戎潘当,迎
西北季风,背东南信风,年降水量2878mm,西北风盛行的12月、1月各为
597和676mm,而东南风盛行的7、8、9月,降水减至36、10和15mm,为明
显的干季。赤道附近地区则在季风转换季节多雨,且西岸比东岸降水多,如
苏门答腊西侧的巴东,年降水量4000mm以上,而东部平原的巴邻旁只有
2573mm。即使处于赤道附近,但因背冬夏季风,如苏拉威西岛上的巴罗坡年
降水量只有550mm,成为赤道上的半干旱区。此外,亚洲赤道雨林区也是对
流性暴雨最多地区之一,如位于岛屿背风闭塞的山间高原盆地中的茂物,每
年雷雨天数达332天,有“雷都”之称。
(七)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温带草原气候)
本区位于亚洲温带内陆,东界大兴安岭和太行山,北界即针叶林气候的
南界,南接温带荒漠,西与东欧南部的草原带相连,包括西西伯利亚南部、
中亚哈萨克丘陵、蒙古草原、我国内蒙古和黄河中游等地区,是湿润气候与
干燥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呈东西向延伸,为亚欧大陆温带草原带的主要部
分。本类型气候的主要特点是由于地处内陆或因有高山阻挡,难得海洋湿气
的影响,年降水量多在250—450mm,主要集中降于夏季,且多暴雨,雨量变
率也大,可能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干燥度在1.5至3.99之间。气候的大陆性
也强,冬季寒冷,1月均温多在-5至-20℃间,夏季较热,7月均温高于20
℃。气温的年较差多在36—37℃。苏联中亚的图尔盖,1月均温-17.8℃,7
月为23.7℃,年均温3.7℃,年降水量249mm,其中夏季为79mm,冬季为52mm,
生长期160—190天。又如蒙古的乌兰巴托也是明显的夏雨型,年降水量
(208mm)的84%降于夏季三个月。
(八)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温带荒漠、半荒漠气候)
苏联中亚的土兰平原、我国西北的内陆盆地、内蒙古西部以及蒙古东南
部,因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一般在250mm以下,气候干旱,气温
变化极端,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如苏联中亚的温带荒漠,1月均温-15°
至-10℃,7月为25—30℃,年降水量100—200mm。我国新疆的吐鲁番年降
水量只有22.7mm。冬有少量降雪,全年相对日照百分率高(60—70%),冬
寒夏热,气温变化急剧等是本区气候与热带干旱气候的主要差异。如吐鲁番
虽位于43°N,但夏季6—8三个月的月均温都在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曾
达47.8℃,极端最高地温竟达75℃,为我国最热地方,有“火洲“之称,年
较差也达43.5℃,比热带干早气候区的阿斯旺的年较差(18.9℃)高出24.6
℃。
(九)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从阿拉伯半岛直达印度河下游的塔尔沙漠,都分布有亚热带干旱和半干
旱气候。因为这里广大面积的陆地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地面存在着山间
高原和盆地,也有助于荒漠气候的形成和发育。这里夏季炎热,冬季较冷,
如巴格达夏季气温可达49℃,冬季最低气温为-8℃。卡拉奇相应为48℃和4
℃。塔尔沙漠以东,因季风作用,亚热带干旱气候的分布逐渐中断。亚洲亚
热带地区与非洲南部相似,地势不象北非那样平坦,而且东部地势起伏悬殊,
也阻止了干旱气候大片地东伸。塔尔沙漠地区由于:1)盛行从伊朗低压南缘
向东扩张的热带大陆气团(Tc),它使赤道季风气流(Em),不能远达北方;
2)西南季风在它北界上的垂直厚度扩张得并不厚;3)夏季,本地区高空为
反气旋形势,低层为显着的热低压,下低上高,不易致雨;因而降水稀少(75
—150mm左右),形成荒漠。伊朗高原主要是由边缘山脉围绕着的山间高原
与盆地,夏季不如印度和阿拉伯等地区酷热,冬季不如中亚地区寒冷,气候
上具有由温带干旱地区到热带干旱地区的过渡性质。
㈧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分布在哪些地
看图你就明白了
㈨ 20个国家的气候类型
有的国家的气候类型有很多种哦~
中国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英国温带海洋性气候
希腊地中海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刚果、巴西(一部分)、哥伦比亚等
热带草原气候:
墨西哥(大部分)、澳大利亚(一部分)、非洲高原大部分国家、巴西(高原部分)
热带沙漠气候:
阿拉伯半岛的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中西部
热带季风气候:
印度、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南亚国家
亚热带季风气候:
最典型的是中国南部,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南角、巴拉圭南部、阿根廷北部
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意大利埃及北部等,还有南北半球大陆西岸30~40度之间。
温带海洋性气候
西欧大西洋沿岸国家,如英国=法国、爱尔兰等,以及南北大陆西岸40~60度之间
温带大陆性气候
美国中部 俄罗斯 我国西北部
高山气候
青藏高原 科迪勒拉山系 阿尔卑斯山脉等高的地方
㈩ 亚洲气候
1. 热带雨林气候:
A. 成因: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终年受赤
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B. 分布:马来半岛南部,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
菲律宾群岛南部(如马来西亚吉隆坡,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菲律宾棉兰老岛)
C.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D. 景观及(标志):热带雨林景观,板状根,砖红壤。
E. 代表性经济作物:橡胶、金鸡纳、可可、胡椒、油
棕等(粮食作物:水稻)
2. 热带沙漠气候:
A. 成因:位于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少雨。
B. 分布:阿拉伯半岛,印度河平原(塔尔沙漠)
C. 景观:热带沙漠景观,
D. 农业特点:发展灌溉农业,绿洲农业中代表植物:枣椰树
3. 热带季风气候:
A. 特点: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东北风,温和少雨。故全年高温,但干湿季分明。但季风条件下,多洪涝和干旱。
B. 成因:(1)西南季风成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向右的地砖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南风。由于经过印度洋空气湿润,带来大量降水。
(2)东北季风的成因: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故该地冬季盛行东北风,来自亚欧大陆较干燥,形成干季。
C. 分布: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斯里兰卡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我国海南岛,西双版纳。
D. 代表性景观及标志:热带季雨林(景观和热带雨林相似,但不及热带雨林茂盛)
4. 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
A.特点: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盛行西北风,低温少雨。多洪涝和干旱。
B.成因: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C.分布: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包括巴颜喀拉山和冈底斯山以南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台湾岛。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群岛南部。(如上海,重庆,武汉,东京等)
D.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如马尾松)
注意:我国季风气候和日本季风气候比较大陆性较强,日本海洋性较强。
(海洋性表现:温差较小小,降水较为均匀)
5.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
A.特点:夏季高温多雨(东南风),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西北风)。雨季比亚热带季风气候要短。
B.成因: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同,都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分布: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朝鲜半岛北部,日本群岛北部及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
D.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注意:在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景观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E.农业特点:气温较低,小麦。
6. (此种图标偏南的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A.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略集中在夏季。
B.成因:亚欧大陆面积广阔,加上高山高原的对水汽的阻挡,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较少。受大陆气团控制故而温差较大。(如我国的吐鲁番围着火炉吃西瓜)
C.分布:亚欧大陆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注意:该气候在亚洲分布最广,北美洲其次
D.景观:因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多少的不同,使得温带大陆性气候内部的景观差异很大。通常应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而形成从温带森林----温带森林草原----温带草原----温带半荒漠----温带荒漠依次更替。(如我国从内蒙古东部到其西部就符合这种变化)
7. (此种图标偏北的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A. 特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降水较少,略集中夏季。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相似。
B. 成因:受大陆影响同时也受附近海洋影响。
C. 分布:北极圈沿岸,主要位于俄罗斯
D. 景观:耐寒的亚寒带针叶林
注意:大陆东岸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分布纬度较低,而大陆西岸分布纬度较高原因:大陆东岸受沿岸的寒流影响明显,而同纬度的大陆西岸为暖流。(如亚欧大陆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北纬60度左右都为温和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大陆东岸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北纬55度左右就已经是较为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8.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
A. 特点:夏季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向北移,此处(在北纬30-40度左右)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朗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位于30-40度的西风带向南移正好控制该地区,西风带来丰富的降水,气候温和多雨。
B. 成因:风带和气压带季节性移动,导致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C. 分布:亚洲地中海附近地区,如小亚细亚半岛黑海沿岸和地中海沿岸(土耳其),塞浦路斯岛,叙利亚,以色列沿海地区等。
D. 景观: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9. 极地气候:包括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A.特点:全年严寒,酷寒,少雨
B.成因:终年受极低高压控制。
C.分布: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岛屿
D.景观:苔原气候下可生长一些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驯鹿),冰原气候终年冰雪覆盖(北极熊)
10.高山高原气候
A.特点: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山腰最多。因为空气要抬升到一定高度降水才会形成降水,但到一定高度后湿度减小,不易凝结。
B.成因:亚欧大陆高山高原集中于中部,随着海
拔升高,水热条件变化引起气候变化。
C.分布:亚洲中部高山高原,青藏高压最典型。
D.景观:随着高度增加景观也会变化。
例如:喜马拉雅山,如右图所示,但南坡的自然带更丰富,发育程度更高。
★注意:高山山地自然带丰富的条件:
①纬度低 ②相对高度大
★总结:1.亚洲气候复杂,但没有温带海洋性
气候分布,因为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而亚洲西部是陆地,没有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