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东南亚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及原因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相当部分投向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导致资产价格膨胀(主要是泰国和马来西亚)。此外,汇率制度缺乏弹性也使得大量外债没有考虑汇率风险。这些都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危机首先从泰国爆发。1997年3月至6月期间,泰国66家财务公司秘密从泰国银行获得大量流动性支持。此外,还出现了大量资本逃离泰国。泰国中央银行将所有的外汇储备用于维护钉住汇率制度,但仍然以失败告终。
7月2日,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泰币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价值由市场来决定,放弃了自1984年以来实行了14年的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这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很快,危机开始从泰国向其它东南亚国家蔓延,从外汇市场向股票市场蔓延。
7月9日,马来西亚股市指数下跌至18个月来最低点。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国货币。
7月11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扩大本国货币的浮动范围。
8月4日,泰国央行行长被迫辞职,新的央行行长猜瓦特上任。
8月13日,印尼财政部和印尼银行联合宣布,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印尼盾大幅下跌55%。
随着危机的发展,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国际社会开始向危机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但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仍在恶化,并波及香港和美国市场。危机国家在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时,也开始进行经济和金融改革。
8月11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的援助泰国国际会议在东京举行。经过协商,确定对泰国提供约为16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以稳定泰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秩序。香港特区政府首次动用外汇基金,提供10亿美元,参与泰国的贷款计划。
9月1日,菲律宾股票市场继续下跌,菲股综合指数击穿2000点防线,最后以1975.20点收盘,是四年来最低记录。
9月4日,韩元对美元汇率跌到了韩国至1990年3月实行市场平均汇率以来的最低点,收盘价是906韩元兑换l美元。
10月7日,菲律宾比索跌至历史新低点,全天平均交易价首次跌破1美元兑换35比索大关,达到1美元兑换35.573比索。
10月24日,泰国颁布支持金融部门重组的紧急法令。
10月28日,这是当年世界股市最黑暗的一天,美国、香港股市均跌破历史记录。香港恒生指数下跌1438点,以9059点收市,这是自1996年以来恒生指数首次跌破10000点。
10月31日,印度尼西亚宣布银行处置一揽子计划;关闭16家商业银行,对其他银行的存款实行有限担保。
11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宣布,国际社会将向印尼提供28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贷款,以帮助其稳定国内金融市场。
11月中旬,泰国政府更迭。
11月18日,韩国中央银行宣布,央行通过回购协议向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提供2万亿韩元,以缓和资金短缺情况。
12月23日,世界银行批准向韩国提供30亿美元的贷款,作为IMF财政援助的一部分,帮助韩国摆脱危机。
1998年,在经过最初的动荡后,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开始趋于稳定。多数危机国家的政府加大了改革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努力。但在印尼,经济危机已经演化为社会和政治危机,最终导致苏哈托的下台和政府更迭。马来西亚实行了外汇管制,受到西方国家的批评和指责。
1月,韩国政府与国外债权人达成重新调整短期债务的协议。
1月26日,印度尼西亚银行重组机构成立并宣布实行全面的担保。
2月,印尼总统苏哈托解除了印尼中央银行行长吉万多诺的职务,任命中央银行董事萨比林为新行长。
3月31日,韩国政府决定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业。
5月4日,泰国中央银行行长猜瓦特宣布辞职。
5月17日,印尼雅加达14日发生暴动后,所有银行都停止营业。
5月21日,苏哈托总统下台。
6月5日,国际贷款人和印度尼西亚公司就债务重组达成协议。
6月29日,韩国金融监督委员会宣布,关闭五家经营不善的银行。
8月14日,泰国宣布全面的金融部门重组计划,包括公共部门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干预。
9月,马来西亚开始实行外汇管制。
12月31日,由新桥资本公司牵头的国际财团购买了韩一银行51%的股权,成为韩国首家由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
1999年,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多数国家的经济开始出现增长,但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金融体系的改革仍然滞后。
2月9日,韩国银行业1998年因金融危机而遭受的损失达到创纪录的14.48万亿韩元。
3月13日,印尼政府宣布,关闭38家经营不善的私营银行,并对另外七家银行实行接管。
3月23日,韩国1998年经济增长率为-5.8%,为近45年来最大幅度经济衰退。
7月,东南亚开始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上半年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新加坡1.2%、菲律宾1.2%、马来西亚1.6%、泰国-3.5%、印尼-10.3%。
2000年~2002年,危机国家在经济稳定的背景下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但是除韩国和马来西亚,其他国家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这不包括已经剥离出去的不良资产。印尼不良资产处置缓慢,而泰国在2001年才开始从商业银行中剥离不良资产。
2001年6月,泰国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TMAC)。
2002年3月,印尼将全国最大的零售银行中亚银行出售给美国一家投资公司。
2002年4月,韩国银行业告别连续4年的亏损,实现净利润39.9亿美元。
2002年5月,韩国宣布将提前向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归还38亿美元贷款。
⑵ 联合国对菲律宾的援助计划,对菲律宾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菲律宾稳定国家内部矛盾,推进发展。我们都知道菲律宾是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国家长期处于中低收入水平,在这次疫情的时候,菲律宾的医疗设施捉襟见肘根本不能很好的应对确诊的病人,而且加上地震。海啸的摧残,让本不富裕的菲律宾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菲律宾请求寻求联合国的帮助,联合国也同意了对菲律宾进行援助,帮助他稳定内部矛盾。
这次疫情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全民统一战线,才可以战胜它。
⑶ 为何菲律宾抢了我们黄岩岛,而中国还要援助1亿美元
1、是贷款,非援助。2、菲律宾没有控制黄岩岛,中国的渔船和公务船在那边更多一些。3、卖方信贷,中国工程公司承建。貌似现在中国在国外搞了很多这种项目,我所知道的,在巴西和非洲都有。具体什么目的就不知道了,也许是为了给国内公司提供业务。不必过分解读。4、纷争归纷争,经济还是要搞的。中国跟日本多年来一直是政治上吵吵闹闹,经济上热得不得了。还是那句话,不必过分解读。5、正文最后一句话略显突兀。您的正文没有一句话跟国内人民生活有关,结尾却来一句“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道理。或者,您再单独展开论述一下这个问题?
采纳哦
⑷ 中国给菲律宾多少经济援助
当年越南抗美,中国给多少援助,等越南统一了,掉过枪口打中国,就是白眼狼。菲律宾就是美帝的一条狗,加上侵占南海中国的领土,你援助它,不是肉包子打狗吗?怎么讲?一去不回头啊!
⑸ 菲律宾得到巨额援助,中国是不是最大赢家
菲律宾才算最大赢家,杜特尔特上台后,就得到大笔贷款和武器,严厉打击贩毒和南部YSL极端势力,收复不少城市,极力救灾,恢复社会秩序,恢复经济民生,保持外交平衡,左右逢源,美日照样送大把援助,避免了卷入和中国的大战,沦为炮灰的命运。菲律宾原本是东南亚里最烂的国家,近年更是给各种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经济不振,失业率高企,犯罪猖獗,风灾严重,南部YSL势力极其猖狂。现在却坐上中国经济的顺风车,请中国帮他们大搞基建,发展经济。菲律宾可谓起死回生。
中国应该算是第二赢家,把菲律宾拉进中俄阵营,也成功迫使菲律宾放弃黄岩岛,东盟十国不再合力抗中,南海恢复平静,同时贷款和出口不少轻武器给菲律宾,打击东南亚的极端YSL势力和贩毒武装。最成功是严重压缩美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菲律宾华人得到更好的生存环境。中国企业也得到菲律宾的基建订单,有更多生意。
⑹ 为什么中国要援助菲律宾
你好!
菲律宾和中国在经济发展、军事合作和商业合作方面都比较密切和友好。
且菲律宾华裔占30%,据说华人资产占菲律宾总资产的70%,华人工业占菲律宾全国工业的50%;菲律宾的开国国父就是华人。
因此站立在友好的立场上,中国愿意援助菲律宾。
——来自通亚移民专业团队
⑺ 我实在不懂为什么中国援助菲律宾那么多钱。真不懂谁解释一下给我听
什么狗屁规则,这好比你杀了人自然犯法,要办你的,可是你不给灾区捐款,也要拉去法办?这个想法真够邪的。
不该给菲律宾多大好处,因为很简单,如果他可以任意挑衅我们,并用这种方式不但获得发达国家都丢骨头,我们给他们的好处也只多不少。。。想想吧会鼓励他干什么狗臭屁
⑻ 中国为什么给菲律宾提供160亿美元援助
看来中国真的是把菲律宾当成兄弟之国。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啊。中国人喜爱那些保留着古老东方特质的国家。比如柬埔寨缅甸朝鲜。这个杜特尔特好像也想把菲律宾建成这样的国家。
⑼ 援助菲律宾160亿美元是白给吗
当然不是。政治需求,对方回去至少表个态度有利于缓解中国政治压力,减少冲突就是好事,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来成长。
如果要价太高,国内领导人也不会那么傻到真的白送钱
⑽ 亚洲金融风暴怎么回事
案例:亚洲金融风暴
长期以来,由于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有大量的外资在亚洲国家寻求投资机会和高回报。1996年初,泰国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出口下降,经常性项目赤字扩大,房地产大量积存,库存商品增加,短期外债急剧上升等不良现象。泰国因为经济相对较弱,就首当其冲受到压力。贷款商和投资者开始神经紧张,贷款银行怕坏账、呆帐,不愿再贷款,投资者则开始套汇,把证券变现。泰国货币泰铢(Baht)开始遭到大量抛压。到5月16日,国央行已投向市场200亿美元,买入泰铢,以维持泰国货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泰国已实行了14年,怕一旦泰铢浮动会影响整个经济大局。但压力越来越大。
1997年7月1日,泰国财政部长林日光,一位留美的博士,宣布泰国政府将坚决捍卫泰铢,请企业和人民放心。当晚电视播送。但泰国上层内部有不同意见。7月2日,泰国政府突然宣布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制,并同时提高泰铢利率,从10.5%上调到12.5%,提高2个百分点。其原因是泰国外汇储备此时为360亿美元,已无力抵挡抛压。1996年泰国经常项目逆差高达147亿美元,1997年1季度逆差33亿美元,泰国不得不放弃盯住美元汇率制度。消息一出,百姓惊慌失,市场一片混乱。泰铢立即下跌到1美元兑29.5泰铢,跌幅高达18%;股市暴跌,跌幅达15%。泰国百姓从银行挤兑7亿多美元,买入黄金。澳大利亚政府乘机大量抛售黄金,并随之带动瑞士、比利时等国央行大量抛售黄金,以获取差价暴利。
1997年7月14日,泰国估计当年GDP增长将从7.1%下降到4.6%。外汇储备宣布降到320亿美元。7月18日,泰国政府再次提高利率,从12.5%上调到14%。泰铢稍作徘徊,仍继续下滑。到7月26日,泰铢已跌到1美元兑31.6泰铢。8月11日,泰国向在日本东京召开紧急会议的亚洲各国求援。中国、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一起向泰国提供160亿美元紧急援助,并帮助买入泰铢。泰国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求救。但泰铢在稍作徘徊后,仍继续下滑。8月27日,1美元兑33.9泰铢,跌幅达到35.6%,泰国股市跌到523.7点,泰国政府挽救股市的措施也遭失败。此后泰国股市、汇市、房市、期市均深幅下挫,难以收拾了。
由泰国货币在1997年的大幅贬值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通过骨牌效应波及了所有东南亚邻近的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随着泰国经济在8月急挫,这些国家的货币对美元的比值也大幅度地下跌,股市、汇市全面崩溃。一场震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了。
没有人预测此次金融危机会扩散得如此迅速。到1998年初,与1997年7月1日相比,新加坡、泰国、印尼、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五国货币对美元贬值幅度分别为12.29%、56.24% 、84.8%、43.37%和48.32%,股市指数跌幅分别为47.9%、40.7%、56.1%、48.5%和56.4%。香港、韩国和台湾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20年来快速增长的亚洲经济直线下降,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东南亚国家的GDP增长从1997年的平均4%降至1998年的-6.9%;四小龙的GDP增长也从1997年的平均6%下降为1998年的平均-1.4%。
这次金融风暴波及之广,影响之深,实属罕见。这场风暴不仅在受害国发展成为整个经济危机,而且演变成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连日本这样的经济强国也难免于金融风暴之灾。
这次金融危机给东南亚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工人失业、工厂倒闭、经济严重衰退,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东亚国家和地区在这次金融风暴中,“损失的财富可能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财物损失。从前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占领别国土地,控制别国人民,继而夺取他们的财富。今天通过国际金融网络,敲打电脑的键盘,就可以轻易夺取别国人民的财富,不必兴兵攻打,就可以达到战争的目的。”同时这场危机还引发了韩国以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亚洲的范围,给世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案例评析
1997年7月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1、外因就是许多学者指出的,国际游资的冲出。对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我们应当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这个国际大背景下加以考察。金融全球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随着国际资本大量迅速流动,各国相互开放金融市场,不少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跨国发展,促成了巨额的国际资本通过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动。从理论上讲,资本的跨国流动可以在国际间调剂资本的余缺,是一种双向互利的行为。但从实际的后果来看,大量国际游资的涌入,特别是涌入到那些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监管不力,银行不良资产很多,泡沫经济严重的国家,则不但不能给这些国家注入活力,反而造成其金融秩序失衡,从而引起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导致亚洲金融风暴的外因,从根本上说是金融全球化负面影响的结果。
2、造成亚洲金融风暴的内因主要是:(1)金融体制不健全,外汇政策不当。此次亚洲金融风暴受害最烈的几个国家普遍存在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的问题。以致一旦游资大量涌入,就会陷于措手不及,造成金融上的混乱。在外汇政策方面,东亚国家为了吸引外资加快发展,一边坚持固定汇率,一边扩大金融自由化,这就给金融投机创造了可乘之机。(2)东亚诸国从加快发展和弥补逆差出发,大量借入外债,而且中短期外债又比较多。这在外资不断流入的情况下影响并不大,但一旦出现净流出,而外汇储备又不足以抵销,本币贬值便不可避免。(3)为了维持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东亚一些国家靠透支来作为增长的支柱。如果这种透支建立在有偿还能力的基础上,并不会带来危机。但东亚诸国在90年代中期已不具备这种能力,于是把风险转嫁到银行身上,造成大量不良资产。(4)产业结构未能及时升级,而泡沫经济却空前膨胀,结果不但助长了金融秩序的混乱,而且严重影响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5)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
3、亚洲金融危机对我们的警示是,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必须增强国家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观念,进一步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康、完善的国内金融体系,才能趋利避害,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