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菲律宾蛤仔的营养成分
菲律宾蛤仔软体部氨基酸总量(ΣTAA)为36.73%,从氨基酸组成看,缬氨酸(Val)含量最高,为7.67%,其次为丙氨酸(Ala)、甘氨酸(Gly)和天门冬氨酸(Asp)。菲律宾蛤仔软体部必需氨基酸,除缬氨酸(Val)略高于FAO/WHO推荐含量和鸡蛋蛋白含量外,其它各必需氨基酸含量均低于理想蛋白含量。根据FAO/WHO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模式,质量较好的蛋白质其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值(EAA/TAA)应在40%左右,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在60%以上。菲律宾蛤仔软体部EAA/TAA 为45.77%,EAA/NEAA 高达84.39%。
菲律宾蛤仔软体部脂肪酸含量丰富,共测得主要脂肪酸22 种,其中饱和脂肪酸(SFA)4 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 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12 种,三者含量ΣPUFA>ΣSFA>ΣMUFA。菲律宾蛤仔软体部高不饱和脂肪含量(ΣPUFA)为50.50%,其中EPA+DHA 含量高达32.32%,与青蛤(29.44%)相近,高于文蛤(14.15%),说明菲律宾蛤仔具有较高的保健作用。
❷ 花蛤有什么营养
花蛤的营养价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的种类组成及配比合理; 脂肪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较高,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还有各种维生素和药用成分。含钙、镁、铁、锌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作为人类的营养、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花蛤,又称杂色蛤或菲律宾蛤仔,壳长2.5-5.7厘米,是一种常见的贝类动物。花蛤广泛地分布在我国的南北海区,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适合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花蛤被称为“天下第一鲜”。
(2)菲律宾哈仔怎么吃扩展阅读
花蛤的选购方法:
1、选择张嘴换气的花蛤。买花蛤要选择张嘴换气的,这样的活花蛤吃起来更鲜美,而且尽量选择全身舒展的,吐沙比较均匀一些。
2、不要选张开壳的。有些花蛤已经张开壳了,说明花蛤已经死亡,这样的花蛤炒熟后有股腥臭味,影响口感。因此在挑选时要特别注意。
3、超市的花蛤比摊贩的好一些。主要是超市里用盐水,而且不断供氧,处理较好,摊贩上的花蛤时间较长,死亡的很多。
4、选择大一些的花蛤。大花蛤肉多,吃起来更有味道。因此尽量挑选大一些的。
❸ 蛤仔是什么。
蛤仔
双壳纲(Bivalvia) 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帘蛤科(Veneridae)蛤仔属(Ruditapes)的统称。中国近海发现有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见图)和杂色蛤仔(R.varieegata)2种。其生态习性相似,仅外部形态特征和分布区稍有差异。
分布和特征 菲律宾蛤仔又名花蛤、蛤蜊、沙蚬子等,是广温、广盐性海产经济贝类。中国沿海北自辽东半岛鸭绿江口,南至雷州半岛都有分布,辽宁、山东较多。天然产量很大,是水产捕捞和增养殖的重要种类。此外也分布于苏联、日本、朝鲜、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沿海。引种后又分布于美国夏威夷及北美沿岸。贝壳亚圆形,坚厚,较宽。壳表有花纹或斑点色彩。壳形、斑点色彩因栖息的地区、水深、底质不同而变异较大。放射肋90~100条,与生长纹交叉形成布目状格。进出水管基部愈合,顶端小部分分离,进水管口缘触手不分枝。精子头部呈弯锥形。
杂色蛤子的外形及色彩与菲律宾蛤仔相似。宽度稍小,放射肋50~70条,闭壳肌痕清楚。进出水管从基部起完全分离,进水管口缘触手不分枝。其分布地区大体与菲律宾蛤仔的分布一致。在中国沿海分布于福建省平潭以南至海南岛、北部湾沿岸。
生物学特性 蛤仔多栖于有适量淡水注入的内湾。分布范围从潮间带到水深10余米的泥沙海底。潜入海底泥沙中生活,栖息深度因个体大小和水温高低而异。个体小、水温高时栖息较浅;个体大、水温低时则较深,一般不超过其体长的2倍,可密集成数层生活在一起,以水管伸出滩面滤食。栖息区海水比重在1.016~1.027之间。短时间内低盐度对其生长无影响。 适应水温为0~36℃,致死温度为37℃以上和-2℃以下。最适水温为18~30℃。栖息底质含沙率一般为70~80%。在含泥率为2~50%的海滩均能生活,含泥率在90%以上时也有发现,但死亡率较高。食物主要为浮游及底栖硅藻类。被动滤食。
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的海区较其他海区生长迅速。一般1龄贝体长在2厘米左右,2龄贝长3厘米多,3龄贝长4厘米以上。雌雄异体,1龄性成熟。雌贝每次可产卵数百万粒。成熟卵呈圆形,沉性,直径约65微米。产卵水温23~26℃。产卵次数1~2次。精卵成熟后分批排放,在水中受精。第 1、2次排卵量较大。受精卵孵化后经2~3周浮游期生长至200微米以上便沉入水底,分泌足丝附着于固体物上,随着壳长增长,潜入泥沙中生活。
增殖和养殖 蛤仔的养殖方法简单。在底质适宜的中、低潮区,直接将种苗均匀撒播于滩面即可;在底质较硬或乱石较多的滩面,可先行清理,耙松滩面,以利苗种潜入,也可围泥作堰或四周围网。播放密度与养殖海区的条件、苗种规格有关。500个/千克的苗种每100平方米可播放75~125千克。养殖1年产量可增加3~4倍。养殖期间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修堰、预防自然灾害、清除敌害生物(如海星、螺类、蟹类、蛇鳗、鸟类)等。
增殖的方法,就是划定适于蛤仔生长并能自然附苗的滩区,封滩育贝。初期在种苗稀少的地方先行移播苗种,在自然贝苗分布不匀的滩面可移密补稀,促进生长,达到商品规格(体长3厘米以上)后进行轮捕、销售,以有利于贝苗的再附着。增养殖用苗种多采捕自然苗,但其产量不稳定。中国已采取土池人工育苗的方法,即在潮间带高、中潮区建造育苗池,水深保持在2米左右,大潮不能没及,设有进、出水大闸和排纳上层池水的滤水闸。成贝经流水刺激后即在池中排放,自受精经各期发育直至变态都在池中附着生活。池水中施肥繁殖硅藻等饵料生物,并投以可作为蛤仔饵料的单细胞藻类辅之。变态后栖于池底滩涂层间生活; 待长至1毫米左右时即可用竹筛将贝苗洗出,移至育苗海区暂养。生长至数毫米时,可开始作为贝苗使用。此法能提供大量苗种。
蛤仔肉嫩味鲜。鲜蛤亦可作为养殖对虾的饵料。在内湾潮间带滩涂污染严重的海区,蛤仔常大量死亡。食用受污染的蛤仔后可引起肠胃疾病。
❹ 杂色蛤和菲律宾蛤仔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贝类专家闫喜武老师在他的博士论文里有说明。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种。
“现在业已查明,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是在地理分布、天然产量和形态上均存在明显差别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种。前者分布广、天然产量高,在我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是重要的经济贝类。后者在我国只分布在福建平潭以南。在形态上,前者水管基部愈合,只在先端小部分分离,放射肋数目为90-100条,后者水管从基部完全分离,放射肋数目为50~70条。”
两个专业词汇给大家说明一下,帮助大家理解:
水管:腹足类和双壳类贝类具有的可伸缩的肉质管状物,具有进食和排泄功能。就是蚬子半开状态伸出的俩管。
放射肋:贝壳表面连续不断的隆起物。就是蚬子壳上一条一条的线。
❺ 红岛蛤蜊节的菲律宾蛤仔
据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贝类研究专家张国范教授介绍,红岛蛤蜊属于胶州湾杂色蛤,学名菲律宾蛤仔(马尼拉蛤仔)。胶州湾杂色蛤并不是真正的杂色蛤,真正的杂色蛤虽与胶州湾杂色蛤形态上相似,但口味较差,主要生长在福建平潭县以南的滩涂上,而正宗的胶州湾杂色蛤则生长在东亚及东北亚的滩涂上。《黄渤海的软体动物》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其习性及分布情况:“垂直分布,从潮间带至10米深的海底都有栖息。在黄渤海沿海分布较广,向南可至广东雷州半岛……”
关于“菲律宾蛤仔”这一学名的由来,民间曾有不少版本,其中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是:1918年,日本人第一次侵占青岛的时候在栈桥东面的海域撒下一片蛤蜊育苗,从此,这种精灵就在岛城生活中不可或缺———对此,张国范教授做了纠正,他说之所以取名“菲律宾蛤仔”,完全是学术上的原因,当初蛤蜊标本是在菲律宾海域取的,由此得名。
❻ 菲律宾蛤仔的介绍
菲律宾蛤仔通常又称杂色蛤,是贝壳类海产品,隶属海洋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中文名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南方俗称花蛤(huage),辽宁称蚬子(xianzi),山东称蛤蜊(gala),英文名:short necked clam。花蛤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海区,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❼ 花甲就是蛤蜊吗蛤蜊和花甲的区别,蛤蜊怎么做好吃吃
准备食材。
刚买回来的花甲,要先用盐水浸泡,可以去掉杂质,例如花甲带有的沙石。准备辣椒和蒜头,切粒待用。
煮花甲。
煮沸一锅水,待沸腾后加入花甲。煮一分钟,待花甲开壳。
花甲过水。
花甲去水,待用。
做调料。
放蒜头和辣椒,爆炒一下,做成调料。
加入已去水的花甲。
热锅,加入已去水的花甲,大火爆炒2分钟。
上碟。
2分钟后,加入酱油盐,适当炒匀,就可以上碟了,好看又美味。
❽ 贝壳类有哪些海鲜适合烧烤
1、扇贝
扇贝又名海扇,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它的闭壳肌干制后即是“干贝”,被列入八珍之一。
(8)菲律宾哈仔怎么吃扩展阅读:
贝类海鲜食用禁忌
1、贝类海鲜属于生冷类,传统收获季节是秋季或秋冬交接,反季节少食,否则对身体不利。
2、贝类海鲜内多沙石,制作食用前,可以先放到水里,放一点芝麻油,让它吐出大量沙石,每次2小时,反复2-3次,否则容易得结石病。
3、贝类海鲜不宜与啤酒同时食用,容易得痛风、拉肚子,可以饮用三鞭酒,劲酒,黄酒等。
4、食用贝类海鲜,出现身体严重不适,应马上就医,补水;轻微不适,如拉肚子,可以服用
快速止泻药(菌类);痛风症状,可以食用萝卜,1-3天即可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