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孔府传人已到多少代
嫡系后裔
第二代,孔鲤,字伯鱼。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祖。孔鲤经常趋庭接受孔子诗礼的训导。享年50岁,先孔子而死。
第三代,孔伋字子思。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圣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祖。他受业于孔子学生曾参,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着作《中庸》,以述父师之意。孔伋成为述圣,前继承孔子,后通过门人传给孟子。孔伋享年82岁。
第四代,孔白,字子上。博通群书,又善兵法,齐威王召为国相,不就,享年47岁。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享年45岁。
第六代,孔箕,字子京。享年46岁。
第七代,孔穿,字子高。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当时楚、魏、赵三国争相聘请,孔穿不仕。享年51岁。
第八代,孔谦,字子顺。为魏相。享年57岁。
孔鲋,字子鱼,或子甲。博通经史,秦始皇召为鲁国文通君。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将其家传《论语》、《尚书》、《孝经》、《礼》等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得以保留下来。
第九代,孔腾,字子襄。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腾为奉祀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此为奉祀孔子之始。享年57岁。
第十代,孔忠,字子贞。有高尚之志,被汉文帝封博士、褒成侯。享年57岁。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汉文帝封为博士。早卒。
第十二代,孔延年。博览群书。汉文帝时以治《尚书》出名,征为博士,转继太傅,后又任大将军。享年71岁。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少年时就显示出非凡才华。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赐爵关内侯,食封800户,号褒成君,并赐黄金200斤,宅一区,昭帝时征为博士。此为世袭爵位奉祀之始。享年72岁。
第十四代,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为关内侯。享年62岁。
第十五代,孔房。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袭封关内侯,赐932户。
第十六代,孔均,字长平。本名莽,因避王莽讳,改名均。好学有才,言辞清辩,奏对成章。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为褒成侯。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为太尉,上书辞谢未就职。享年81岁。
第十七代,孔志。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复封为褒成侯,食邑2000户。
第十八代,孔损,字君益。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袭爵,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阙里祭祀孔子时,孔损助祭,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为褒亭侯,食邑1000户。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为奉圣亭侯,食邑1000户。
第二十代,孔完。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袭褒亭侯。孔完早逝,无子。由其弟孔瓒之子孔羡袭爵。
第二十一代,孔羡,字子余。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拜为奉议郎,二年(公元221年)封为宗圣侯,赐食邑百户。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为奉圣亭侯,拜太常卿黄门侍郎,赐食邑200户。享年75岁。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四代,孔抚。历豫章太守,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袭奉圣亭侯。享年61岁。
第二十六代,孔鲜,字鲜之。好学,有度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袭封圣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博学多才艺。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封为崇圣大夫,食邑500户,并给10户以供洒扫。
第二十八代,孔灵珍。任秘书郎,袭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改封崇圣侯,赐食邑100户。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袭崇圣侯。享年58岁。
第三十代,孔渠,袭崇圣侯。
第三十一代,孔长孙。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封崇圣侯,食邑百户。孔长孙有二子,长子英悊,次子嗣悊。长子早逝,无子。享年64岁。
第三十二代,孔嗣悊。隋文帝时应制登科,授泾州司兵参军,后升迁太子通事。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封为绍圣侯,赐食邑100户。享年70岁。
第三十三代,孔德伦。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封为褒圣侯,赐食邑100户,朝会时位同三品。武则天时赐予玺、书、衣服等。享年71岁。
第三十四代,孔崇基。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袭封褒圣侯,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会。享年56岁。
第三十五代,孔璲之,字藏晖。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袭褒圣侯,特授国子四门博士。
第三十六代,孔萱,袭封文宣公,兼任兖州泗水今。
第三十七代,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袭封文宣公,兼兖州司马。
第三十八代,孔惟眰。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袭封文宣公,任兖州参军,奉孔子祀,复50户以供洒扫。享年65岁。
第三十九代,孔策。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袭封文宣公,历国子监博士。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宰相白敏中奏请岁给户绢百匹,充春秋奉祀。享年57岁。
第四十代,孔振,字国文。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袭封文宣公。举进士甲科,官至监察御史,左补阙水部员外郎。享年74岁。
第四十一代,孔昭俭。袭封文宣公,授广文博士。享年60岁。
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字斋郎。唐哀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授泗水令,后因时世动乱,失封爵。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被庙户孔末所杀。享年42岁。
第四十三代,孔仁玉,字温如。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任曲阜县主簿,三年(公元932年)袭文宣公。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兼任曲阜县令。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幸曲阜拜孔庙及墓,召孔仁玉赐五品服。被孔氏后人誉为“中兴祖”。享年45岁。
第四十四代,孔宜,字不疑。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任曲阜县主簿,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累迁太子右赞善大夫,袭文宣公。享年46岁。
第四十五代,孔延世,字茂先。博学、善吟咏。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袭封文宣公,兼任曲阜县令,赐白金束帛及太宗御书印《九经》。享年38岁。
第四十六代,孔圣佑。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袭封文宣公,兼曲阜知县事。卒年35岁,无子。后孔延世弟孔延泽之子,孔宗愿袭封。
孔宗愿,字子庄。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袭封文宣公,知曲阜县事。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改封孔宗愿为世袭衍圣公,此为封衍圣公之始。
第四十七代,孔若蒙,字公明。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袭封衍圣公,兼曲阜县主簿。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将爵号改为“奉圣公”,专主祀事。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废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虚袭封奉圣公。孔若虚,字公实。死后,仍由孔若蒙的长子孔端友袭封衍圣公。
第四十八代,孔端友,字子交。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袭封衍圣公。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端友随高宗南渡,寓居衢州,称为南宗。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留守林庙,金命权袭衍圣公,称为北宗。
南宗孔端友无子,其弟孔端操幼子孔玠袭爵,孔玠子孔搢,孔搢子孔文远,孔文远子孔万春,孔万春子孔洙俱袭南宗衍圣公。至五十三代,孔洙让爵于北宗,出现了南宗、北宗合一局面。
第四十九代,孔璠,字文老。孔璠系孔端操次子。金太宗天会十二年(公元1133年)袭封衍圣公,主管祀事,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丢掉爵位。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金廷准备授孔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爵位,未来得及受封便去世。享年38岁。
第五十代,孔拯,字符济,金熙宗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孔拯卒,时年26岁,无子。其弟孔摠袭封。
孔摠,字符会。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赠光禄大夫。孔摠在宋金对峙混战中,依靠孔氏族人力量,修建林庙,赢得族人敬畏。享年53岁。
第五十一代,孔元措,字梦得。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后兼曲阜县令,授中议大夫,金宣宗贞佑二年赴汴京,金亡,回曲阜。享年70岁。
第五十二代,孔浈,字昭度。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袭封衍圣公。孔浈后被人告称乃驱口贱民李姓所生,因而被夺爵。
第五十三代,孔治,字世安。元成宗元年(公元1295年)封为衍圣公。孔治是孔宗愿第三个儿子孔若愚的六世孙。他们中间是:孔若愚——孔端立——孔琥——孔拂——孔元用——孔之全——孔治。孔子后裔的袭爵,由孔浈被剥夺衍圣公爵号后,中断43年之久,直到孔治才又袭封衍圣公爵。
第五十四代,孔思诚于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袭封衍圣公,因支庶袭封,为族人不服,因而被解除爵位。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改由孔若愚的后代孔思晦袭封。
孔思晦,字明道。资质端重,勤学博识,而且以孝闻名。在修建林庙、重刻族谱等方面使之日益完备。享年67岁。
第五十五代,孔克坚,字璟夫,元顺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袭封衍圣公,阶嘉议大夫。授通奉大夫,官至礼部尚书、国子祭酒,均未赴就。朱元璋诏见时,假托有病未去,后朱元璋亲笔谕孔克坚,接诏后兼程进见。洪武元年十二月,钦颁圣旨,孔氏子孙皆免差役,同年赐给孔府两千大顷田地。
第五十六代,孔希学,字士行。好读书,善写隶书,文词尔雅,谈笑挥洒,灿然成章。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袭封衍圣公。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令衍圣公班列文臣之首。从洪武初年开始,衍圣公不兼地方官,专主孔子祀事。享年47岁。
第五十七代,孔讷,字言伯。诗书都有较高造诣,为人宽厚。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袭封衍圣公。享年43岁。
第五十八代,孔公(左钅右监),字昭文。明惠帝建文三年袭封衍圣公。享年23岁。
第五十九代,孔彦缙,字朝绅。明成祖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袭封衍圣公。享年55岁。
第六十代,孔承庆,字永祚。未能袭爵即逝,后追封衍圣公。享年31岁。生有二子,孔宏绪、孔宏泰。
第六十一代,孔宏绪,字以敬,号南溪。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袭封衍圣公。后因宫室逾制,削夺了爵位,改由其弟孔宏泰袭爵。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恢复孔宏绪衍圣公冠服家居。享年57岁。
孔宏泰,字以和。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袭封衍圣公。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六月,孔庙遭火灾。孔宏泰正在朝中,孔宏绪率弟子奔救,火后孔宏绪素服哭庙,蔬食百日。孔宏泰回来后亦哭如居丧。享年54岁。卒后,其爵位仍由孔宏绪之子孔闻韶袭封。
第六十二代,孔闻韶,字知德,号成庵。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袭封衍圣公。次年新庙建,规制依旧。享年65岁。
第六十三代,孔贞干,字用济,号可亭。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袭封衍圣公。享年38岁。
第六十四代,孔尚贤,字象之,号希庵。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袭封衍圣公,赠太子太保。孔尚贤有二子,胤椿、胤桂,都先卒无子嗣,乃以孔尚贤从弟孔尚坦之子孔胤植袭爵,后来为避清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讳,改“胤”字为“衍”字。孔尚贤享年79岁。
第六十五代,孔胤植,字对寰,号懋甲。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袭封衍圣公,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加太子太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晋太子太傅。清朝对历史上所沿袭下来的对孔家种种优待“俱应相沿”并“期于优渥”。孔胤植凡进京朝见,皇帝都遣迎劳,入朝,班列大学士之上。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都城太仆寺街赐第一座,计门、厅、楼、房一百多间。这就是北京的衍圣公府。享年56岁。
第六十六代,孔兴燮,字起吕,号辅垣。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袭封衍圣公,七年晋太子太保。享年32岁。
第六十七代,孔毓圻,字钟在,号兰堂。为人质朴爱好诗文,工于书法,擅于写擘窠大字,善画墨兰。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袭封衍圣公,九年授光禄大夫,十五年晋阶太子少师。清圣祖玄烨来曲阜庙谒林,孔毓圻除施以必要之礼,并叫族人为皇帝讲经、引驾,还请求扩展孔林、减轻租赋设置百官,玄烨均予以答应。享年67岁。
第六十八代,孔传铎,字振路,号牗民。好读书,学识广博,通礼乐,工诗词。其着作甚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袭封衍圣公。康熙年间赐孔传铎二品冠服,袭爵一年以后,世宗幸学,召孔传铎陪祀,六月孔庙遭火灾,率族人素服哭三日,清世宗派人祭告,并传旨慰问,拨款重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孔庙重建工程完成,九年世宗又命修孔林,十年孔林竣工,复开馆辑《阙里盛典》。享年63岁。
第六十九代,孔继棨,字体和,号纯斋。未袭爵即病故,后被追封为衍圣公。享年23岁。
第七十代,孔广棨,字京立,号石门。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袭封衍圣公,授二品冠服。多次受世宗、高宗召见,并给赏赐。能诗文,着有多集诗卷。享年31岁。
第七十一代,孔昭焕,字显文,号尧峰。干隆九年(公元1744年)袭封衍圣公。干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弘历巡幸阙里,祭祀孔子,孔昭焕命其族人、举人孔继汾等在诗礼堂给皇帝讲经,是日弘历谒孔林,赐孔昭焕宴、书籍、文绮、貂币,升孔继汾中书,族人有官者,皆进秩。干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孔昭焕上疏,弘历大为不满,下吏建议夺其爵,弘历念其年少未夺。干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弘历到曲阜祀孔子,还京师后,将内府所藏十件商周祭器赐给孔府,以便在国祭时陈设。享年40岁。
第七十二代,孔宪培,字养元,号笃斋。博学多才,工书画,善画兰,得先祖孔毓圻遗法。干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袭封衍圣公。孔宪培原名孔宪允,干隆皇帝亲自为其改名,并将女儿嫁给他,由此,孔府步入盛世。仅在孔宪培生时,干隆皇帝就曾5次到曲阜,并每年得到貂皮、锦缎、笔、砚、徽墨、貂冠朝服、蟒袍、御制诗、御论、御制墨刻等多种赏赐。享年38岁。
第七十三代,孔庆镕,字陶甫,号冶山。清干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袭封衍圣公。孔庆镕博学多才,擅长写诗作文、绘画和书法,是历代衍圣公中最有才学的着名人物。自幼善辞令,且顺从上心,一生多次受皇帝召见并十几次受到御制墨刻、匾额、诗、图、貂皮、朝冠、衣物等赏赐。享年55岁。
第七十四代,孔繁灏,字文渊,号伯海。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袭封衍圣公,晋太子太保。享年57岁。
第七十五代,孔祥珂,号观堂。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袭封衍圣公。享年29岁。
第七十六代,孔令贻,字燕庭。清光绪二年(公元1877年)袭封衍圣公。1915年袁世凯仍封孔令贻衍圣公,称帝后,曾加郡王衔。曾受光绪帝召见,并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奉母挈妻进京贺寿。慈禧太后特赏他及其母、妻御笔大“寿”字各一张,孔令贻又蒙双眼花翎之赐。享年48岁。
第七十七代,孔德成,字达生。1920年袭封衍圣公。1935年由南京政府改任为特任官待遇的“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48年底去台湾,现健在。
⑵ 卞在姓名怎么念
bian读第四声,发音同“变”
⑶ 求大仙告诉我姓卞的家谱
卞姓
姓氏的一种。卞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是我国当代第269位姓氏。卞(Biàn)姓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吾融之后,以国名为氏;2、出自曹姓,为周文王第六子叔振铎的支庶子孙卞庄子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卞氏家谱记载,改姓氏的得姓始祖是卞随。相传在37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我国历史上便已经有了卞姓的名人出现,那就是记载于《吕氏春秋》上的卞随。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名士卞随,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据典籍《庄子·让王》和史籍《吕氏春秋·离俗》的记载,在夏、商之际,有个叫卞随的贤士,因不满夏桀的荒淫暴虐统治而隐居到了稠(今陕西高陵泾渭二河合流处)。汤与大宰伊尹计确定了谋攻伐夏桀之时,曾想方设法找到了卞随,与之商量伐桀之事,卞随却拒不回答。至公元前十六世纪“鸣条之战”,商汤战胜了夏桀后,建立了商王朝,再一次找到卞随,要让天下给卞随。卞随认为自己遭遇到了最大的麻烦,说:“我因反对夏桀暴虐而避隐,其一直谋求算计我,认为我是蔑视他的贼。而如今汤王您战胜了夏桀而要让位于我,后世人则必以我为贪其位也。我生于这样的乱世,难道就都是些无道行之人与我交往吗,我不能再忍受这样的无聊骚扰了。”遂自投稠水而死,令商汤很是感慨。之后,卞随的后裔子孙,就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卞氏、随氏,形成了较早的卞、随二氏一族。
卞氏族人大多尊奉卞随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六子叔振铎的支庶子孙卞庄子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赐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叔振铎于曹(今山东曹县),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姓氏,成曹氏一族。后来,曹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在春秋初期出了一个大勇士名庄,鲁隐公姬息姑执政时期在鲁国做官,后被封于卞邑(今山东衮州、泗水一带),爵位为子爵,故时称卞庄子,又称为弁庄子、馆庄子。在卞庄子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卞氏、弁氏,形成了卞、弁二氏。到了汉朝时期,因避汉明帝刘庄名讳,改庄为严,或称为卞严、卞严子、弁严子。
曹、卞、庄、严四氏系出一源。据传,在山东和江苏一带,至今仍有曹、卞、庄、严四姓不相联姻的习俗。卞氏后来在济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济阴望。[1]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吾融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相传黄帝有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传到吾融的儿子姬明,被封在卞国(今山东泗水卞桥镇),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卞氏,是为卞氏最早的一支。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弁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弁师,亦称卞师,是西周初期设置的一种礼仪小官,专职负责掌管君主在重大祭祀活动中配戴的冠帽,后各诸侯国亦设有此官位。“弁”、“卞”二字是象形文字,其本义就是掌管并为君王戴帽子的意思。两周王朝的官员称作“弁师”,而各诸侯国的相应官员则称作“卞师”。在近九百零六年漫长的两周历史时期中,曾有三次诸侯国君称自己的掌冠官为“弁师”者,第一次是在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年,公元前720年),周王朝军队败于郑庄公,郑庄公曾得意地称自己的冠官为“弁师”;第二次是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楚武王熊通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武王自立为王并在在周王朝近郊耀武扬威,称自己的冠官为“弁师”;第三次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赢则五十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灭周王朝,结束了战国历史之后,秦昭襄王干脆就将周王朝的官称一股脑地端进秦国宫廷,使自己成为正统,“弁师”也就自然成为秦国的官称了。直到秦朝末汉初,弁师、卞师之称尤存,而由“弁师”衍申的“弁员、马弁、弁卫”等等官称,一直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
在弁师、卞师的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官职称为卫姓氏者,称弁师氏、或卞师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卞氏,亦有仍称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过大夫卞和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卞氏,春秋时楚卞和之后。”卞和,着名的春秋时期楚国荆人(今湖北襄樊南漳),一称和氏,是“和氏璧”的发现者,他因献玉而闻名古今。
在卞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卞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卞氏、和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边佳氏,满语为Biangiy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
在清朝晚期以后,满族、蒙古族边佳氏多冠汉姓为卞氏、边氏。
得姓始祖
卞随。在37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我国历史上便已经有了卞姓的名人出现,那就是记载于《吕氏春秋》上的卞随:“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元,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代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询我,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于颍水而死。”据此,卞氏是高士卞随的后代,夏朝末年商汤遂与伊尹联合讨伐夏桀,大功告成要将天下让给卞随。卞随推辞不受,并投于颍水自杀而死。卞随的子孙就以卞为姓,称为说氏。故卞氏后人奉卞随为卞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卞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三位,人口约三十八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4%左右。
在37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我国历史上便已经有了卞姓的名人出现,那就是记载于《吕氏春秋》上的高士卞随。据该书的记载,这位卞随的事迹是这样的:“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元,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代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 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询我,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于颍水而死。” 到了大约3000年以前的周代,现在山东省定陶县一带,又出现了另外一支卞姓,那就是《姓纂》所记载的:“曹叔振铎之后,支庶食采卞曹叔振铎之后,支庶食采于卞,因以为氏,鲁有卞庄子,楚有卞和”,以及《广韵》上所同样指出的:“周曹叔之后,曹之支子封于卞,遂建族。” 曹叔振铎,是周武王之弟,他是后世曹姓的始祖,而卞氏又分自曹氏,这么说来,曹、卞两氏很显然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相传,在山东和江苏一带,至今仍有曹、卞二姓不相联姻的习俗,看来倒的确是“事出有因”的。“和氏之璧”,在国人的心目中,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当年赵国的蔺相如,曾经冒着随时可能被杀的危险,以过人的勇气和智慧,为它创下了那一页脍炙人口的“完璧归赵”的史典。而这件至宝,正是由春秋时代的楚国人卞和所发现的,所以才会被名之为“和氏之譬”。
振铎所建曹国于公元前487年被宋景公所灭后,曹之国都定陶地近今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四省,故卞氏早期即散布上述四地。
秦、汉之际,部分卞氏族人远徙于山东北部及今江苏南部。《万姓统谱》载,东汉桓帝时蒙冤下狱的卞崇为吴郡娄(今江苏娄县)人,可见卞氏南迁之早。由于汉朝时期,在定陶一带置济阴郡,故后世卞氏以济阴为郡望堂号。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卞氏一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济阴卞氏之里程碑。此间,先因曹操之妻卞后的贤德而享誉天下,随后济阴卞氏族人又大放光芒,人丁兴旺,名人辈出。此间中原板荡,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众大迁徙,卞氏族人由于仕宦、避难、谋生等,除遍及黄河中下游诸省外,还大批迁往江苏、浙江及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唐末五代时期,已有卞氏族人落籍四川。宋元两代,江浙成为战争重灾区,导致卞氏向福建、广东等地迁徙。
明朝初期,山西卞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等地。明朝中叶后,河北北部、京津一带卞氏族人有迁往辽宁南部及内蒙之东南者。
清朝康乾年间及以后,山东等地卞氏随闯关东风潮入居东北三省,卞氏在全国分布愈广。
如今,卞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四川、黑龙江、河南、山东等省为多。
郡望堂号郡望
济阴: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东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改为济阴郡,辖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堂号
济阴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证璞堂:系出自《韩非子·和氏》中着名的“卞和献玉”故事之典。
忠贞堂:来源于卞氏第三世祖卞壸为国牺牲的光辉历史。东晋明帝时,太后临朝,卞壸与大臣庚亮共同辅政。后来,庚亮解除大将苏峻兵权。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苏峻率军谋反,卞壸以尚书令(宰相)身份领军抵抗,军败战死。二子卞眕,卞盱因力战救父而死难。卞壸之妻裴夫人将幼孙卞钦、卞镛寄于邻家,率女卞春英、卞春芳服毒而亡。卞氏一门同时死亡六人,父为国死,子女为父死,妻为夫死。后来,晋明帝追封卞壸为忠贞公,旌表其居为“忠孝之门”,敕卞氏堂名为“忠贞堂”。卞壸后裔自称“忠贞堂卞氏”,表示对先祖报国忠心念念不忘。
传胪堂:资料有待补充。江苏江阴人卞思敏小聪明过人,孩提时就能写诗。他勤奋苦读,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会试中式,在殿试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传胪”,被授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后,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员外郎、南京户部湖广司郎中。五十五岁罢官回乡,以耕读传家,寄情诗酒。卞思敏终年六十一岁。江阴县衙在城内大街为之建立了传胪坊,卞氏在三房巷盖了传胪厅,并以其为堂号。
卞姓名人
卞 随
夏朝末年人,卞氏得姓始祖。当时汤打算伐桀,去找卞随商量。卞随说:“这事与我无关!”或者是说“关我屁事!”汤灭夏后,要把天下让给卞随。卞随说:“当初你小子已经定好伐桀的计划。你假模假样地找我商量,目的是把谋反的罪责推给哥们;现在你小子得了天下,又扬言要让给我,只是为标榜自己没有独占天下的野心。我真不幸!交了你们这帮不讲道义的朋友。”卞随觉得生不逢时,竟然投河自尽了。
卞 和
春秋时楚国人。荆(今襄樊南漳)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因献玉而闻名古今。《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献给厉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又断其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卞和以功封为零阳侯。《史记·卷八十一》所说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
卞 后
武宣皇后卞氏,出身于娼家。二十岁时被曹操在谯纳为妾,并随他到了洛阳。到董卓为时,曹操弃官,微服东出避难。袁术传曹操凶讯,曹操身旁的人都欲逃回,卞后识断精明,制止了众人的莽撞行动。后来曹操听说后十分赞赏。丁夫人薨,曹操就将卞后扶正。曹丕当太子后,左右向卞后称贺,被卞后婉言谢绝。建安二十四年,拜为王后;文帝践位后,封卞氏为皇太后;明帝即位,尊太后为太皇太后。原先,曹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年轻时向他借钱而不得,十分厌恶他,于是借故曹洪的门客犯法,要处死曹洪。卞太后通过郭后,制止了曹丕,再刑为免官削爵土。卞后生有四子:文皇帝丕、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
卞后生平节俭,不喜华丽,曹操曾得名铛数具,命后自选一具,后选中者,言:“取上者为贪,取下者为伪,故取其中。”不但自律如此,对亲戚外家亦然,为人称道。卞后随军征进时,但见路上有老年人,便赏赐绢帛,对他们哭泣说:“可惜我的父母没能等到这个时候就去世了啊。”后崩于太和四年五月,七月,与魏武帝合葬高陵。
卞 敦
晋代尚书,字仲仁,卞壸从父兄。弱冠仕州郡,后从讨王敦,官拜尚书,以功封益阳侯。谥敬。
卞 庄
春秋鲁国卞邑大夫,有勇为,一次能杀死二虎。齐人欲伐鲁,惧庄子不敢逞。汉朝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改庄为严。或称为卞严、卞严子、弁严子。
卞 粹
晋代中书令,字玄仁,冤句人。刚直不阿。后拜右丞相,封成阳子。齐王司冏辅政,为侍中、中书令,进爵为公。
卞 壸
(公元281-328年),字望之,晋代济阴冤句 今山东曹县西北 人。晋代政治家,卞粹之子,晋明帝侍中、尚书令,以功封建兴县公。后赠壸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贞,祠以太牢 。卞壸 卞壸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卞氏六龙”。卞壸生而明敏,行履端方,好习兵书,知古兵法,从小为乡人所重。晋元康年间,卞壸任江陵法曹,当时有人作乱,杀死江洲判官,卞壸率人生擒贼首,馀众皆降。永嘉中,卞壸任着作郎。晋元帝镇建邺,召卞壸为从事中郎,掌选官之职。晋明帝时领尚书令,与王导等俱受遗诏辅政。卞壸朴素廉洁,勤于吏事,官拜先禄大夫,加散骑常侍。他力劝瘐亮勿征苏峻入朝。后苏峻攻打建康,他率六军拒击,苦战而死。二子卞、卞盱相随作战,同时遇害。
卞 彬
(公元?-约500年),字士蔚,南朝齐济阴冤句 今山东荷泽西南 人中领军卞嗣的孙子。仕宋,官奉朝请、员外郎。入齐,累迁至平越长史、绥建太守。卞彬有文才,好饮酒,以蚤、蜗、虾蟆等为题作赋,又作《禽兽决录》,指刺权贵。文章不胫而走,流传闾巷。他在宋齐都做大官,《全齐文》卷二十一收有他的《蚤虱赋》一首,是谈跳蚤和虱子的。他说:“余居贫,布衣十年不制……为人多病,起居甚疏,萦寝败絮,不能自释,兼摄性懈惰,懒事皮肤。澡剧不谨,浣沐失时。四体[宫毛][宫毛],加以臭秽,故苇席蓬缨之间,蚤虱猥流。”卞彬身上虱子多,虱子繁殖又快,他又“不勤于浦讨”,虱子越来越多,谚云:“虱多不痒”,但卞彬还是十分痒的。他不去捉虱子,却写了这篇《蚤虱赋》,炫耀自己脏、懒、多虱蚤。被清代的严可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卞 敏
清代女画家,秦淮人。为画家卞赛之妹,善鼓琴,精于兰竹。
卞 瑛
字渭珍,原住江苏常州府武进县城西南四十里的升西(也作胜西)乡,他读书未就,又懒于耕作,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违背双亲出游,东南西北辛苦备尝。行至山东济宁时,被一位在孔子后裔处当幕僚的苏州人钱某招为女婿,后随钱某进京师,又被一位总戎马某延为西席。康熙五十四年马某移调天津,他也携眷相从,并定居于天津。卞瑛有三个儿子,长子亦如乃父,中年出游未归,次子传五世而绝,只有三子人丁兴旺,天津乡祠卞氏都是这第三门后裔。卞氏发家始于第四代(从卞瑛起计)卞宗礼兄弟三人开设隆顺号,时在嘉庆初年。第五代卞树堂兄弟四人继续经营,老四卞树榕又增设隆顺榕药店,时在道光初。随着天津开端口,卞家商业更加发达,增设茶庄、粮行、银号等,成为地方巨富。
卞大亨
宋代学者,字嘉甫,泰州人。由乡举入太学,升上命。精医卜之书,着有《松隐集》等。
卞仲子
元代画家,其子卞珏,颇善画,绰有父风。
卞思义
元代诗人。1338年前后光州志伊书院主讲,工于诗,以《铁笛诗》名世。
卞 荣
公元1418-1487年),字华伯,明代文学家。正统十年 公元1445年)卞荣以明经中进士,试政大司马,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中,能诗善书,文思敏捷,濡墨挥笔,顷刻就数十篇。卞荣曾奉命检校戎马南畿,监税河西务,干办金沙洲,所至皆能其官。后来,卞荣回到江阴陶城老家,博览群书,致力于写诗,文名誉称吴越。卞荣当时还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世称为“卞郎中画”。好事者常常登门求索,川流不息,卞荣口占手书,尽力为之。上至达官缙绅,下至马医走卒。都以得到卞荣书画作品为荣。《江阴卞氏宗谱.兰堂公传》云:“盖自大江以南,无一人不知公名,无一家事蓄公篇。翰者或赝为公作,持售辄得钱。缙绅之往来是邦者,无昼夜叩门请,而富人大贾至捐重货购之,所得遂不赀。而性俭啬,每有所投遗,往往从人素纸笔,不妄使一钱,人或传以为笑,然视他贵人之武断豪夺,则吐舌缩首,不欲为也。”由此可见,卞荣的诗书画俱佳,大有“洛阳纸贵”的势头。
卞荣的诗作颇多,由其门生锡山吴纟廷花三年时间,编成《卞郎中诗集》7卷,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刻印,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此外,卞荣还有《兰堂集》,雍正癸丑(公元1733年)卞采京辑,干隆庚辰(公元1760年》镌版。清顾季慈编辑江阴诗歌总集《江上诗钞》,卷十收入卞荣诗作100多首。卞荣逝世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享年69岁。
卞思敏
三房巷人,字行甫,初号东崖,更号练江。他从小聪明过人,孩提时就能写诗。他勤奋苦读,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这一年,江阴有15人同时中举,轰动一时,名声大震。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会试中式,殿试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传胪,被授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后,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员外郎、南京户部湖广司郎中。55岁罢官回乡,以耕读传家,寄情诗酒。卞思敏性格沉稳,不苟言笑。为文奇思逸发,如同天马行空,不拘泥于古人法度,而形成了自己峻楚雄健的风格。卞思敏生于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卒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年61岁。江阴县衙在城内大街为之建立了传胪坊,卞氏在三房巷盖了传胪厅。
卞文瑜
长洲(今苏州)人。字润甫(约1576-1671),号浮白,又号花龛。明代画家。善画山水小景。画史称他曾从董其昌学画,其法黄子久、吴镇,笔墨苍秀。有些画风格近似“苏松派”的赵左。笔致雅秀、逸趣横生,作树石枝干常用中锋勾剔,显有古拙凝重之感。传世作品有《山水图》册,藏吉林省博物馆;《溪山秋色图》卷,藏上海博物馆;《山楼绣佛图》轴、《寿烟山水图》册,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卞立言
清代棋师,名交恒,江都人。祖孙三代均以奕名。有《奕萃》传世。
卞玉京
本名卞赛,字云装,又称赛赛,据考可能还有“蕙香”之别号。她原系官宦出身,因父早亡,家道中落,与其妹卞敏一同沦落风尘,是明末清初秦淮河畔一对出名的姊妹花,而卞赛的名气略胜,时人因有“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之咏。后来卞赛为女道士,号“玉京道人”,于是有了“卞玉京”这个习称。(注:“玉京”系道家语,指天界。)
卞祖善
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指挥。193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56年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升入本科指挥系,师从杨嘉仁教授。1961年卞祖善持棒于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现任首席指挥。40多年来,他指挥演出了《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祝 福》、《杨贵妃》等中外芭蕾舞剧;先后在我国首演了米雅科夫斯基的《第二十七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 响曲》等。
卞留念
国家一级作曲家兼演奏家,东方歌舞团音乐总监及音乐指挥,中国器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轻音乐学会委员,中国录音师协会会员,中国MIDI学会会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担任中国东方歌舞团国家一级作曲,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闭幕式音乐总设计。
卞之琳
(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1]
编辑本段家谱文献
卞氏族谱,(清)宋文锦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苏江阴卞氏宗谱,(民国)卞兴才主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江阴市博物馆。
江苏武进卞氏北迁族谱(天津卞氏族谱),(民国)晋昌纂,据第八世卞翊在清同治初年(公元1862年)始修本和卞宝廉在清宣统初年(公元1909年)二修本增订,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天津市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
四川成都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卞久等纂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字辈排行
江苏武进卞氏字辈:“仁义之孝泰忠世成载长”。
江苏兴化卞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阳有书松毓煦义文昌政道德高尚仁义生辉”。
江苏大丰卞氏字辈:“阳有书松毓煦义文昌政”。
河南辉县卞氏字辈:“田云恒志海鸿冠”。
卞姓宗祠通用联四言通用联
勇齐贲育;德并务光: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子,有勇力,曾刺杀两只虎。一次,齐国准备攻打鲁国,因惧怕卞庄子而取消了计划。“贲育”,指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下联典指夏代高士卞随,相传商汤曾把天下让给卞随和务光,二人不受,投水而死。
英存士气;德并务光:上联典指南朝宋国的卞延之。下联典指夏代高士卞随。
璞玉三献;台辅六龙: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都被认为是欺诈,被砍去双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璞而哭泣,文王派人剖璞加工,果然得宝玉,即命名为“和氏璧”。下联典指晋朝冤句人卞粹,字玄仁,博学而和德行,刚正不阿,历官尚书郎、右丞相、中书令,封成阳公。他兄弟六人,都官至宰相,世称“卞氏六龙,玄仁无双”。
济阴世泽;六龙家声:全联典指晋朝的卞粹,兄弟六人,并登台辅,世称“卞氏六龙,玄仁无双”。
五言通用联
才举太学士;功封益阳侯:上联典指宋朝学者卞大亨,由乡举入大学,升上舍。精医卜之书,着《松隐集》等。下联典指晋朝尚书卞敦,弱冠仕州郡,后从讨王敦,拜尚书,以功封益阳侯。谥敬。
三代大棋手;满门名画家:上联典指清朝棋师卞立言,祖孙三代均以奕名。有《奕萃》传世。下联典指元朝画家卞仲子,其子卞珏,颇善画,绰有父风。
勇猛伏二虎;刚直号六龙:上联典指春秋鲁国卞邑大夫卞庄,有勇力,一次能杀死二虎。齐人欲伐鲁,惧庄子不敢逞。下联典指晋朝中书令卞粹,后拜右丞相,封成阳子。齐王司马冏辅政,为侍中、中书令,进爵为公。其兄弟六人并登台辅,称“卞氏六龙”。
鼓琴薰风奏;画竹璧月清:全联典出清朝女画家卞敏,画家卞赛之妹,善鼓琴,精于兰竹。
怀中藏玉璞;头上戴银簪: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人卞和。下联典指三国时期魏活的卞后。
七言通用联
源自殷商流光远;望出济阳世泽长:此联为卞氏宗祠联。
茶香解睡磨铛煮;山色牵怀着屐登:此联为唐朝诗人卞震诗句联。
十言通用联
紫阁名公,兄弟流芳奕世;琴堂贤令,父子继美当时:上联典指晋朝卞粹。下联典指南朝宋上虞令卞延之,父子俱为当时名士。
⑷ 孔维益的孔家历代继承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英文名字:Confucius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文圣尼父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先师尼父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先圣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宣父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太师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隆道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玄圣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大德十二年(公元1307年):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至圣先师。
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第二代,孔鲤,字伯鱼。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祖。孔鲤经常趋庭接受孔子诗礼的训导。享年50岁,先孔子而死。
第三代,孔伋,字子思。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圣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并列“十哲”之间,宋庆宗咸淳三年(1267年)加封沂恩公,升列“四配”,元宁宗至顺二年(1332年)加赠“述圣”。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祖。他受业于孔子学生曾参,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着作《中庸》,以述父师之意。孔伋成为述圣,前继承孔子,后通过门人传给孟子。孔伋享年82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思年62而卒。
第四代,孔白,字子上。博通群书,又善兵法,齐威王召为国相,不就,享年47岁。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享年45岁。
第六代,孔箕,字子京。享年46岁。
第七代,孔穿,字子高。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当时楚、魏、赵三国争相聘请,孔穿不仕。享年51岁。
第八代,孔谦,字子顺。为魏相。享年57岁。
第九代,孔鲋,字子鱼,或子甲。博通经史,秦始皇召为鲁国文通君。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将其家传《论语》、《尚书》、《孝经》、《礼》等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得以保留下来。
第九代,孔腾,字子襄。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腾为奉祀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此为奉祀孔子之始。享年57岁。
第十代,孔忠,字子贞。有高尚之志,被汉文帝封博士、褒成侯。享年57岁。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汉文帝封为博士。早卒。
第十二代,孔延年。博览群书。汉文帝时以治《尚书》出名,征为博士,转继太傅,后又任大将军。享年71岁。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孔延年子。少时治《尚书》,师事太傅夏侯胜。昭帝末年为博士,宣帝时为太中大夫,被选为皇太子师,传授经书。后升迁詹事,掌管皇后及皇太子家事,后出任高密相。皇太子即位,即汉元帝,孔霸因曾为帝师,被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为什么要叫“褒成君”呢?如淳解释说:“为帝师,教令成就,故曰褒成君。”又为给事中,加赐黄金二百斤,宅第一区,徙户籍于长安。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赐爵关内侯,食封800户,号褒成君,并赐黄金200斤,宅一区,此为世袭爵位奉祀之始。诏令以其所食邑祀孔子,并徙其子回曲阜,主祀孔子。昭帝时征为博士。
孔霸为人谦退,不好权势,常称“爵位太过,何德以堪之!”汉元帝曾数次想让他做宰相,均被他谢绝。汉元帝感其诚,甚为敬重,赏赐甚厚。孔霸去世后,汉元帝两次素服去吊唁,赐赠东园秘器钱帛,以列侯之礼为之治丧。谥号“烈君”。孔霸四子:孔福、孔捷、孔喜、孔光。享年72岁。
第十四代,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为关内侯。享年62岁。
第十五代,孔房。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袭封关内侯,赐932户。
第十六代,孔均,字长平。本名莽,因避王莽讳,改名均。好学有才,言辞清辩,奏对成章。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为褒成侯。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为太尉,上书辞谢未就职。享年81岁。
第十七代,孔志。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复封为褒成侯,食邑2000户。
第十八代,孔损,字君益。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袭爵,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阙里祭祀孔子时,孔损助祭,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为褒亭侯,食邑1000户。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为奉圣亭侯,食邑1000户。
第二十代,孔完。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袭褒亭侯。孔完早逝,无子。由其弟孔瓒之子孔羡袭爵。
第二十一代,孔羡,字子余。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拜为奉议郎,二年(公元221年)封为宗圣侯,赐食邑百户。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为奉圣亭侯,拜太常卿黄门侍郎,赐食邑200户。享年75岁。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四代,孔抚。历豫章太守,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袭奉圣亭侯。享年61岁。
第二十六代,孔鲜,字鲜之。好学,有度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袭封圣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博学多才艺。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封为崇圣大夫,食邑500户,并给10户以供洒扫。
第二十八代,孔灵珍。任秘书郎,袭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改封崇圣侯,赐食邑100户。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袭崇圣侯。享年58岁。
第三十代,孔渠,袭崇圣侯。
第三十一代,孔长孙。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封崇圣侯,食邑百户。孔长孙有二子,长子英悊,次子嗣悊。长子早逝,无子。享年64岁。
第三十二代,孔嗣悊。隋文帝时应制登科,授泾州司兵参军,后升迁太子通事。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封为绍圣侯,赐食邑100户。享年70岁。
第三十三代,孔德伦。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封为褒圣侯,赐食邑100户,朝会时位同三品。武则天时赐予玺、书、衣服等。享年71岁。
(《宋书》卷十七《礼志四》还记载了另一个世系:“明帝太宁三年,诏给事奉圣亭侯孔亭四时祠孔子,祭宜如泰始故事。亭五代孙继之博塞无度,常以祭直顾进,替慢不祀。宋文帝元嘉八年,有司奏夺爵。至十九年,又授孔隐之。兄子熙先谋逆,又失爵。二十八年,更以孔惠云为奉圣侯。后有重疾,失爵。孝武大明二年,又以孔迈为奉圣侯。迈卒,子罶嗣,有罪,失爵。”
孔亭被封为奉圣亭侯事又见于《晋书》卷十九《礼志上》。
按照这一说法,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袭封奉圣亭侯的是孔亭,而非孔嶷。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年),袭封奉圣亭侯的是孔隐之而非孔鲜之。此后又有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封孔惠云为奉圣侯。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封孔迈为奉圣侯。期间又有孔亭五代孙孔继之被夺爵、孔隐之兄子孔熙谋逆失爵、孔迈子孔罶有罪失爵等。不但与孔氏谱牒的记载大相径庭,而且中间的传承关系也非常混乱。但更为有意思的是,宋人欧阳修等修《唐书》之《宰相世系表》与孔氏谱牒所记载的竟然完全相同。
孔氏族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孔继汾《阙里文献考》说:“今汾以臆度之,亭与靖之、继之三人,或系二十二代震之冢裔,至隐之、惠云、迈、罶等,或以大宗无人,遂取旁支代表,后因鼎祚屡移,子孙不嗣,家乘失传,殆由于此。至灵珍崛起,北朝大约由于支别,自溯祖父以接大宗。如懿、鲜,未必尽主其所封爵,或系追崇。”
也有人认为孔鲜与孔隐之为一人,隐之为孔鲜之字。还有人认为孔鲜的崇圣侯是后人追封的。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也只能存疑。但可以肯定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孔子家族的世系情况是混乱的。)
第三十四代,孔崇基。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袭封褒圣侯,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会。享年56岁。
第三十五代,孔璲之,字藏晖。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袭褒圣侯,特授国子四门博士。
第三十六代,孔萱,袭封文宣公,兼任兖州泗水今。
第三十七代,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袭封文宣公,兼兖州司马。
第三十八代,孔惟眰。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袭封文宣公,任兖州参军,奉孔子祀,复50户以供洒扫。享年65岁。
第三十九代,孔策。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袭封文宣公,历国子监博士。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宰相白敏中奏请岁给户绢百匹,充春秋奉祀。享年57岁。
第四十代,孔振,字国文。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袭封文宣公。举进士甲科,官至监察御史,左补阙水部员外郎。享年74岁。
据孔氏家谱,孔振仍袭封文宣公,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举进士甲科,历兖州观察判官,至刑部员外郎。孔振生子孔昭俭,历兖州司马、曲阜令。但与家谱不太一致的是,《宋史·孔宜传》说“自璲之至策,五世并袭封文宣公”,“自策至昭俭,三世岁给封绢,以供享祀。”言外之意是,孔策以后,孔子子孙就失去了爵位。孔振、孔昭俭只是享受皇帝每年给的绢,来供奉孔子祭祀而已。
第四十一代,孔昭俭。袭封文宣公,授广文博士。享年60岁。
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字斋郎。唐哀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授泗水令,后因时世动乱,失封爵。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被庙户孔末所杀。享年42岁。
第四十三代,孔仁玉,字温如。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任曲阜县主簿,三年(公元932年)袭文宣公。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兼任曲阜县令。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幸曲阜拜孔庙及墓,召孔仁玉赐五品服。被孔氏后人誉为“中兴祖”。享年45岁。
孔光嗣生子孔仁玉。时值五代,军阀割据,皇帝们自然无暇顾及孔子的子孙了,定居曲阜的孔子子孙不但失去了爵位,而且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差一点绝种。据说,南朝宋元嘉年间,曾以孔景等五户为林庙洒扫户,子孙世袭。孔景等本姓刘,因在孔府当差,仆随主姓,改姓孔。到洒扫户孔末时,见孔氏子孙人枝不旺,又多流寓他处,便于后梁乾化三年(913年),设计杀害了孔光嗣,冒充孔子后裔袭封爵位,并兼任曲阜县令。这就是孔子家族史上着名的“孔末之乱”。据说,事发时,孔仁玉只有九个月大,正被其母抱着在孔林西北张羊村的外祖母家。孔末为斩草除根,率兵包围了张家,张家为了保全孔仁玉,忍痛将自己的儿子交了出去。此后,孔仁玉便改名换姓,由张家养大。孔氏谱书称,孔仁玉发奋读书,九岁时就能“通《春秋》,姿貌雄伟”。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有人将孔末冒充圣裔之事诉诸朝廷,经朝廷核实,孔末被诛,孔仁玉得以主持孔子祀事,兼任曲阜县主簿,中断了近二十年的孔氏大宗支始得以复爵。长兴三年(932年),孔仁玉两年考满,迁龚邱(今山东宁阳)县令,袭封文宣公。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年),又改任曲阜令。后周高祖广顺二年(952年)六月,郭威攻克兖州,到曲阜祭祀孔子,同时召见孔仁玉,赏五品官服及银器、杂彩等一宗,仍以之为曲阜县令。
第四十四代,孔宜,字不疑。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任曲阜县主簿,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累迁太子右赞善大夫,袭文宣公。享年46岁。
第四十五代,孔延世,字茂先。博学、善吟咏。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袭封文宣公,兼任曲阜县令,赐白金束帛及太宗御书印《九经》。享年38岁。
第四十六代,孔圣佑。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袭封文宣公,兼曲阜知县事。卒年35岁,无子。后孔延世弟孔延泽之子,孔宗愿袭封。
孔宗愿,字子庄。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袭封文宣公,知曲阜县事。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改封孔宗愿为世袭衍圣公,此为封衍圣公之始。
第四十七代,孔若蒙,字公明。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袭封衍圣公,兼曲阜县主簿。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将爵号改为“奉圣公”,专主祀事。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废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虚袭封奉圣公。孔若虚,字公实。死后,仍由孔若蒙的长子孔端友袭封衍圣公。
第四十八代,孔端友,字子交。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袭封衍圣公。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端友随高宗南渡,寓居衢州,称为南宗。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留守林庙,金命权袭衍圣公,称为北宗。
南宗孔端友无子,其弟孔端操幼子孔玠袭爵,孔玠子孔搢,孔搢子孔文远,孔文远子孔万春,孔万春子孔洙俱袭南宗衍圣公。至五十三代,孔洙让爵于北宗,出现了南宗、北宗合一局面。
第四十九代,孔璠,字文老。孔璠系孔端操次子。金太宗天会十二年(公元1133年)袭封衍圣公,主管祀事,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丢掉爵位。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金廷准备授孔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爵位,未来得及受封便去世。享年38岁。
第五十代,孔拯,字符济,金熙宗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孔拯卒,时年26岁,无子。其弟孔摠袭封。
孔摠,字符会。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赠光禄大夫。孔摠在宋金对峙混战中,依靠孔氏族人力量,修建林庙,赢得族人敬畏。享年53岁。
第五十一代,孔元措,字梦得。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后兼曲阜县令,授中议大夫,金宣宗贞佑二年赴汴京,金亡,回曲阜。享年70岁。
第五十二代,孔浈,字昭度。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袭封衍圣公。孔浈后被人告称乃驱口贱民李姓所生,因而被夺爵。
第五十三代,孔治,字世安。元成宗元年(公元1295年)封为衍圣公。孔治是孔宗愿第三个儿子孔若愚的六世孙。他们中间是:孔若愚——孔端立——孔琥——孔拂——孔元用——孔之全——孔治。孔子后裔的袭爵,由孔浈被剥夺衍圣公爵号后,中断43年之久,直到孔治才又袭封衍圣公爵。
第五十四代,孔思诚,于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袭封衍圣公,因支庶袭封,为族人不服,因而被解除爵位。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改由孔若愚的后代孔思晦袭封。
孔思晦,字明道。资质端重,勤学博识,而且以孝闻名。在修建林庙、重刻族谱等方面使之日益完备。享年67岁。
第五十五代,孔克坚,字璟夫,元顺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袭封衍圣公,阶嘉议大夫。授通奉大夫,官至礼部尚书、国子祭酒,均未赴就。朱元璋诏见时,假托有病未去,后朱元璋亲笔谕孔克坚,接诏后兼程进见。洪武元年十二月,钦颁圣旨,孔氏子孙皆免差役,同年赐给孔府两千大顷田地。
第五十六代,孔希学,字士行。好读书,善写隶书,文词尔雅,谈笑挥洒,灿然成章。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袭封衍圣公。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令衍圣公班列文臣之首。从洪武初年开始,衍圣公不兼地方官,专主孔子祀事。享年47岁。
第五十七代,孔讷,字言伯。诗书都有较高造诣,为人宽厚。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袭封衍圣公。享年43岁。
第五十八代,孔公(左钅右监),字昭文。明惠帝建文三年袭封衍圣公。享年23岁。
第五十九代,孔彦缙,字朝绅。明成祖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袭封衍圣公。享年55岁。
第六十代,孔承庆,字永祚。未能袭爵即逝,后追封衍圣公。享年31岁。生有二子,孔宏绪、孔宏泰。
第六十一代,孔宏绪,字以敬,号南溪。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袭封衍圣公。后因宫室逾制,削夺了爵位,改由其弟孔宏泰袭爵。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恢复孔宏绪衍圣公冠服家居。享年57岁。
孔宏泰,字以和。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袭封衍圣公。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六月,孔庙遭火灾。孔宏泰正在朝中,孔宏绪率弟子奔救,火后孔宏绪素服哭庙,蔬食百日。孔宏泰回来后亦哭如居丧。享年54岁。卒后,其爵位仍由孔宏绪之子孔闻韶袭封。
第六十二代,孔闻韶,字知德,号成庵。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袭封衍圣公。次年新庙建,规制依旧。享年65岁。
第六十三代,孔贞干,字用济,号可亭。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袭封衍圣公。享年38岁。
第六十四代,孔尚贤,字象之,号希庵。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袭封衍圣公,赠太子太保。孔尚贤有二子,胤椿、胤桂,都先卒无子嗣,乃以孔尚贤从弟孔尚坦之子孔胤植袭爵,后来为避清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讳,改“胤”字为“衍”字。孔尚贤享年79岁。
第六十五代,孔胤植,字对寰,号懋甲。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袭封衍圣公,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加太子太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晋太子太傅。清朝对历史上所沿袭下来的对孔家种种优待“俱应相沿”并“期于优渥”。孔胤植凡进京朝见,皇帝都遣迎劳,入朝,班列大学士之上。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都城太仆寺街赐第一座,计门、厅、楼、房一百多间。这就是北京的衍圣公府。享年56岁。
第六十六代,孔兴燮,字起吕,号辅垣。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袭封衍圣公,七年晋太子太保。享年32岁。
第六十七代,孔毓圻,字钟在,号兰堂。为人质朴爱好诗文,工于书法,擅于写擘窠大字,善画墨兰。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袭封衍圣公,九年授光禄大夫,十五年晋阶太子少师。清圣祖玄烨来曲阜庙谒林,孔毓圻除施以必要之礼,并叫族人为皇帝讲经、引驾,还请求扩展孔林、减轻租赋设置百官,玄烨均予以答应。享年67岁。
第六十八代,孔传铎,字振路,号牗民。好读书,学识广博,通礼乐,工诗词。其着作甚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袭封衍圣公。康熙年间赐孔传铎二品冠服,袭爵一年以后,世宗幸学,召孔传铎陪祀,六月孔庙遭火灾,率族人素服哭三日,清世宗派人祭告,并传旨慰问,拨款重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孔庙重建工程完成,九年世宗又命修孔林,十年孔林竣工,复开馆辑《阙里盛典》。享年63岁。
第六十九代,孔继棨,字体和,号纯斋。未袭爵即病故,后被追封为衍圣公。享年23岁。
第七十代,孔广棨,字京立,号石门。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袭封衍圣公,授二品冠服。多次受世宗、高宗召见,并给赏赐。能诗文,着有多集诗卷。享年31岁。
第七十一代,孔昭焕,字显文,号尧峰。干隆九年(公元1744年)袭封衍圣公。干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弘历巡幸阙里,祭祀孔子,孔昭焕命其族人、举人孔继汾等在诗礼堂给皇帝讲经,是日弘历谒孔林,赐孔昭焕宴、书籍、文绮、貂币,升孔继汾中书,族人有官者,皆进秩。干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孔昭焕上疏,弘历大为不满,下吏建议夺其爵,弘历念其年少未夺。干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弘历到曲阜祀孔子,还京师后,将内府所藏十件商周祭器赐给孔府,以便在国祭时陈设。享年40岁。
第七十二代,孔宪培,字养元,号笃斋。博学多才,工书画,善画兰,得先祖孔毓圻遗法。干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袭封衍圣公。孔宪培原名孔宪允,干隆皇帝亲自为其改名,并将女儿嫁给他,由此,孔府步入盛世。仅在孔宪培生时,干隆皇帝就曾5次到曲阜,并每年得到貂皮、锦缎、笔、砚、徽墨、貂冠朝服、蟒袍、御制诗、御论、御制墨刻等多种赏赐。享年38岁。
第七十三代,孔庆镕,字陶甫,号冶山。清干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袭封衍圣公。孔庆镕博学多才,擅长写诗作文、绘画和书法,是历代衍圣公中最有才学的着名人物。自幼善辞令,且顺从上心,一生多次受皇帝召见并十几次受到御制墨刻、匾额、诗、图、貂皮、朝冠、衣物等赏赐。享年55岁。
第七十四代,孔繁灏,字文渊,号伯海。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袭封衍圣公,晋太子太保。享年57岁。
第七十五代,孔祥珂,号观堂。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袭封衍圣公。享年29岁。
第七十六代,孔令贻,字燕庭。清光绪二年(公元1877年)袭封衍圣公。1915年袁世凯仍封孔令贻衍圣公,称帝后,曾加郡王衔。曾受光绪帝召见,并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奉母挈妻进京贺寿。慈禧太后特赏他及其母、妻御笔大“寿”字各一张,孔令贻又蒙双眼花翎之赐。享年48岁。
第七十七代,孔德成,字达生。1920年袭封衍圣公。1935年由南京政府改任为特任官待遇的“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48年底去台湾,于2008年逝世。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宋高宗赵构因受金兵进犯所迫,举朝南迁。此时在山东已被御封“衍圣公”的孔子第四十八代嫡孙孔端友及其部分孔氏族人,也一起携带了那对“孔家传世珍宝”———孔子夫妇楷木像及画像,随后南渡至浙江衢州落脚。次年,高宗又御准孔端友等在衢州兴建孔府孔庙,在此生息。而未随驾南迁的,则仍留在山东曲阜。至此孔氏后裔,便形成了南北二宗。
元朝建立后,至孔氏五十三代孙时,元世祖欲统一孔氏二宗,让南宗仍回归山东。而南宗五十三代孙却申奏朝廷,意谓已有五代祖先在衢,舍之不忍,并愿将世袭之“衍圣公”封号让于北宗孔氏族弟承袭。元世祖闻之赞曰:“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之后也”,遂准其奏。自此,南宗失其爵位,社会地位日衰,后曾一度沦为平民。直至五十九代孙时,才又被朝廷册封为“五经博士”爵号,子孙世袭。然而因其衰落了几个朝代,加之衢州地处浙南,乃历代兵家争夺要地,南宗孔庙屡遭浩劫,远不如北宗山东曲阜孔府孔庙保存完好。故人们至今只以北宗曲阜的孔氏家族为正宗。
1935年,国民党政府明令废除一切封建爵位,将南、北两宗孔氏家庙的主持人,分别改授为“大成至圣先师北宗(南宗)奉祀官”,看护孔子夫妇楷木像和孔府建筑。如今,孔子后裔约有100万人,遍及全球,分布海内外各地。末代“南宗奉祀官”——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祥楷曾殷切地说:“我热切希望北宗、南宗、海内、海外的孔子后裔都常来常往,互相走亲串家,为光大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精华,为实现创办中国孔子大学的心愿,献出自己一份得天独厚的力量!”)
第七十八代,孔维益,孔德成的长子、孔子第七十八代嫡孙孔维益于一九八九年因心脏病去世,生前在台湾艺专教语文。
第七十九代,孔垂长,孔维益遗有一子一女,第七十九代嫡孙为孔垂长,目前从商,与吴硕茵结婚。
第八十代,孔佑仁,于2006年元旦出生。
⑸ 中国有没有存在上千年的大家族
曲阜孔家第二代,孔鲤,字伯鱼。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祖。孔鲤经常趋庭接受孔子诗礼的训导。享年50岁,先孔子而死。第三代,孔伋字子思。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圣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祖。他受业于孔子学生曾参,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着作《中庸》,以述父师之意。孔伋成为述圣,前继承孔子,后通过门人传给孟子。孔伋享年82岁。第四代,孔白,字子上。博通群书,又善兵法,齐威王召为国相,不就,享年47岁。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享年45岁第六代,孔箕,字子京。享年46岁。第七代,孔穿,字子高。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当时楚、魏、赵三国争相聘请,孔穿不仕。享年51岁。
第八代,孔谦,字子顺。为魏相。享年57岁。
第九代,孔腾,字子襄。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腾为奉祀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此为奉祀孔子之始。享年57岁。
第十代,孔忠,字子贞。有高尚之志,被汉文帝封博士、褒成侯。享年57岁。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汉文帝封为博士。早卒。
第十二代,孔延年。博览群书。汉文帝时以治《尚书》出名,征为博士,转继太傅,后又任大将军。享年71岁。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少年时就显示出非凡才华。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赐爵关内侯,食封800户,号褒成君,并赐黄金200斤,宅一区,昭帝时征为博士。此为世袭爵位奉祀之始。享年72岁。
第十四代,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为关内侯。享年62岁。
第十五代,孔房。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袭封关内侯,赐932户。 第十六代,孔均,字长平。本名莽,因避王莽讳,改名均。好学有才,言辞清辩,奏对成章。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为褒成侯。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为太尉,上书辞谢未就职。享年81岁。 第十七代,孔志。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复封为褒成侯,食邑2000户。
第十八代,孔损,字君益。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袭爵,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阙里祭祀孔子时,孔损助祭,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为褒亭侯,食邑1000户。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为奉圣亭侯,食邑1000户。
第二十代,孔完。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袭褒亭侯。孔完早逝,无子。由其弟孔瓒之子孔羡袭爵。 第二十一代,孔羡,字子余。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拜为奉议郎,二年(公元221年)封为宗圣侯,赐食邑百户。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为奉圣亭侯,拜太常卿黄门侍郎,赐食邑200户。享年75岁。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四代,孔抚。历豫章太守,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袭奉圣亭侯。享年61岁。
第二十六代,孔鲜,字鲜之。好学,有度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袭封圣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博学多才艺。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封为崇圣大夫,食邑500户,并给10户以供洒扫。
第二十八代,孔灵珍。任秘书郎,袭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改封崇圣侯,赐食邑100户。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袭崇圣侯。享年58岁。
第三十代,孔渠,袭崇圣侯。
第三十一代,孔长孙。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封崇圣侯,食邑百户。孔长孙有二子,长子英悊,次子嗣悊。长子早逝,无子。享年64岁。
第三十二代,孔嗣悊。隋文帝时应制登科,授泾州司兵参军,后升迁太子通事。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封为绍圣侯,赐食邑100户。享年70岁。
第三十三代,孔德伦。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封为褒圣侯,赐食邑100户,朝会时位同三品。武则天时赐予玺、书、衣服等。享年71岁。
第三十四代,孔崇基。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袭封褒圣侯,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会。享年56岁。
第三十五代,孔璲之,字藏晖。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袭褒圣侯,特授国子四门博士。
第三十六代,孔萱,袭封文宣公,兼任兖州泗水今。
第三十七代,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袭封文宣公,兼兖州司马。
第三十八代,孔惟眰。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袭封文宣公,任兖州参军,奉孔子祀,复50户以供洒扫。享年65岁。
第三十九代,孔策。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袭封文宣公,历国子监博士。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宰相白敏中奏请岁给户绢百匹,充春秋奉祀。享年57岁。
第四十代,孔振,字国文。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袭封文宣公。举进士甲科,官至监察御史,左补阙水部员外郎。享年74岁。
第四十一代,孔昭俭。袭封文宣公,授广文博士。享年60岁。
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字斋郎。唐哀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授泗水令,后因时世动乱,失封爵。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被庙户孔末所杀。享年42岁。 第四十三代,孔仁玉,字温如。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任曲阜县主簿,三年(公元932年)袭文宣公。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兼任曲阜县令。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幸曲阜拜孔庙及墓,召孔仁玉赐五品服。被孔氏后人誉为“中兴祖”。享年45岁。
第四十四代,孔宜,字不疑。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任曲阜县主簿,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累迁太子右赞善大夫,袭文宣公。享年46岁。
第四十五代,孔延世,字茂先。博学、善吟咏。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袭封文宣公,兼任曲阜县令,赐白金束帛及太宗御书印《九经》。享年38岁。
第四十六代,孔圣佑。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袭封文宣公,兼曲阜知县事。卒年35岁,无子。后孔延世弟孔延泽之子,孔宗愿袭封。
第四十七代,孔若蒙,字公明。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袭封衍圣公,兼曲阜县主簿。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将爵号改为“奉圣公”,专主祀事。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废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虚袭封奉圣公。孔若虚,字公实。死后,仍由孔若蒙的长子孔端友袭封衍圣公。
第四十八代,孔端友,字子交。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袭封衍圣公。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端友随高宗南渡,寓居衢州,称为南宗。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留守林庙,金命权袭衍圣公,称为北宗。
第四十九代,孔璠,字文老。孔璠系孔端操次子。金太宗天会十二年(公元1133年)袭封衍圣公,主管祀事,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丢掉爵位。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金廷准备授孔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爵位,未来得及受封便去世。享年38岁。
第五十代,孔拯,字符济,金熙宗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孔拯卒,时年26岁,无子。其弟孔摠袭封。
第五十一代,孔元措,字梦得。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后兼曲阜县令,授中议大夫,金宣宗贞佑二年赴汴京,金亡,回曲阜。享年70岁。
第五十二代,孔浈,字昭度。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袭封衍圣公。孔浈后被人告称乃驱口贱民李姓所生,因而被夺爵。
第五十三代,孔治,字世安。元成宗元年(公元1295年)封为衍圣公。孔治是孔宗愿第三个儿子孔若愚的六世孙。他们中间是:孔若愚——孔端立——孔琥——孔拂——孔元用——孔之全——孔治。孔子后裔的袭爵,由孔浈被剥夺衍圣公爵号后,中断43年之久,直到孔治才又袭封衍圣公爵。 第五十四代,孔思诚于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袭封衍圣公,因支庶袭封,为族人不服,因而被解除爵位。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改由孔若愚的后代孔思晦袭封。
第五十五代,孔克坚,字璟夫,元顺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袭封衍圣公,阶嘉议大夫。授通奉大夫,官至礼部尚书、国子祭酒,均未赴就。朱元璋诏见时,假托有病未去,后朱元璋亲笔谕孔克坚,接诏后兼程进见。洪武元年十二月,钦颁圣旨,孔氏子孙皆免差役,同年赐给孔府两千大顷田地。
第五十六代,孔希学,字士行。好读书,善写隶书,文词尔雅,谈笑挥洒,灿然成章。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袭封衍圣公。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令衍圣公班列文臣之首。从洪武初年开始,衍圣公不兼地方官,专主孔子祀事。享年47岁。
第五十七代,孔讷,字言伯。诗书都有较高造诣,为人宽厚。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袭封衍圣公。享年43岁。
第五十八代,孔公(左钅右监),字昭文。明惠帝建文三年袭封衍圣公。享年23岁。
第五十九代,孔彦缙,字朝绅。明成祖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袭封衍圣公。享年55岁。
第六十代,孔承庆,字永祚。未能袭爵即逝,后追封衍圣公。享年31岁。生有二子,孔宏绪、孔宏泰。 第六十一代,孔宏绪,字以敬,号南溪。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袭封衍圣公。后因宫室逾制,削夺了爵位,改由其弟孔宏泰袭爵。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恢复孔宏绪衍圣公冠服家居。享年57岁。
第六十二代,孔闻韶,字知德,号成庵。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袭封衍圣公。次年新庙建,规制依旧。享年65岁。
第六十三代,孔贞干,字用济,号可亭。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袭封衍圣公。享年38岁。
第六十四代,孔尚贤,字象之,号希庵。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袭封衍圣公,赠太子太保。孔尚贤有二子,胤椿、胤桂,都先卒无子嗣,乃以孔尚贤从弟孔尚坦之子孔胤植袭爵,后来为避清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讳,改“胤”字为“衍”字。孔尚贤享年79岁。
第六十五代,孔胤植,字对寰,号懋甲。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袭封衍圣公,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加太子太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晋太子太傅。清朝对历史上所沿袭下来的对孔家种种优待“俱应相沿”并“期于优渥”。孔胤植凡进京朝见,皇帝都遣迎劳,入朝,班列大学士之上。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都城太仆寺街赐第一座,计门、厅、楼、房一百多间。这就是北京的衍圣公府。享年56岁。
第六十六代,孔兴燮,字起吕,号辅垣。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袭封衍圣公,七年晋太子太保。享年32岁。
第六十七代,孔毓圻,字钟在,号兰堂。为人质朴爱好诗文,工于书法,擅于写擘窠大字,善画墨兰。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袭封衍圣公,九年授光禄大夫,十五年晋阶太子少师。清圣祖玄烨来曲阜庙谒林,孔毓圻除施以必要之礼,并叫族人为皇帝讲经、引驾,还请求扩展孔林、减轻租赋设置百官,玄烨均予以答应。享年67岁。
第六十八代,孔传铎,字振路,号牗民。好读书,学识广博,通礼乐,工诗词。其着作甚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袭封衍圣公。康熙年间赐孔传铎二品冠服,袭爵一年以后,世宗幸学,召孔传铎陪祀,六月孔庙遭火灾,率族人素服哭三日,清世宗派人祭告,并传旨慰问,拨款重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孔庙重建工程完成,九年世宗又命修孔林,十年孔林竣工,复开馆辑《阙里盛典》。享年63岁。 第六十九代,孔继棨,字体和,号纯斋。未袭爵即病故,后被追封为衍圣公。享年23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代,孔广棨,字京立,号石门。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袭封衍圣公,授二品冠服。多次受世宗、高宗召见,并给赏赐。能诗文,着有多集诗卷。享年31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一代,孔昭焕,字显文,号尧峰。干隆九年(公元1744年)袭封衍圣公。干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弘历巡幸阙里,祭祀孔子,孔昭焕命其族人、举人孔继汾等在诗礼堂给皇帝讲经,是日弘历谒孔林,赐孔昭焕宴、书籍、文绮、貂币,升孔继汾中书,族人有官者,皆进秩。干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孔昭焕上疏,弘历大为不满,下吏建议夺其爵,弘历念其年少未夺。干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弘历到曲阜祀孔子,还京师后,将内府所藏十件商周祭器赐给孔府,以便在国祭时陈设。享年40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二代,孔宪培,字养元,号笃斋。博学多才,工书画,善画兰,得先祖孔毓圻遗法。干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袭封衍圣公。孔宪培原名孔宪允,干隆皇帝亲自为其改名,并将女儿嫁给他,由此,孔府步入盛世。仅在孔宪培生时,干隆皇帝就曾5次到曲阜,并每年得到貂皮、锦缎、笔、砚、徽墨、貂冠朝服、蟒袍、御制诗、御论、御制墨刻等多种赏赐。享年38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三代,孔庆镕,字陶甫,号冶山。清干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袭封衍圣公。孔庆镕博学多才,擅长写诗作文、绘画和书法,是历代衍圣公中最有才学的着名人物。自幼善辞令,且顺从上心,一生多次受皇帝召见并十几次受到御制墨刻、匾额、诗、图、貂皮、朝冠、衣物等赏赐。享年55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四代,孔繁灏,字文渊,号伯海。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袭封衍圣公,晋太子太保。享年57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五代,孔祥珂,号观堂。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袭封衍圣公。享年29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六代,孔令贻,字燕庭。清光绪二年(公元1877年)袭封衍圣公。1915年袁世凯仍封孔令贻衍圣公,称帝后,曾加郡王衔。曾受光绪帝召见,并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奉母挈妻进京贺寿。慈禧太后特赏他及其母、妻御笔大“寿”字各一张,孔令贻又蒙双眼花翎之赐。享年48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七代,孔德成,字达生。1920年袭封衍圣公。1935年由南京政府改任为特任官待遇的“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48年底去台湾,2008年10月殁于台北,享年八十九岁,次子孔维宁继承奉祀官。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⑹ 卞氏的起源 古今卞氏人物
一、来源有二
1、相传黄帝有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的儿子被封在卞 国(在今山东泗水县东的卞桥镇),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遂成卞氏。按《吕氏春秋》载,在商朝之际,汤与伊尹计谋功伐 夏桀时,有个叫卞隋的名士,因拒行汤王之计而投水自尽。可见卞氏 起源很早。
2、西周时,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铎于曹(今山东省曹 县),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氏,遂成曹姓。后来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有个勇士名庄,在鲁国做官,又被封于卞邑(在今山东省衮州 ,泗水一带)。爵位为子,故时称卞庄子,其后人遂以卞为姓。形成 了卞姓的一支。
二、郡望堂号
郡望:
1、济阴: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 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为济阴郡。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2、济阳:晋惠帝(公元290枣306年在位)时,将陈留郡 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南渡后废。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1.陶城卞氏是江阴着名氏族之一,缪荃孙等编纂的《民国江阴县续志》在卷十《氏族》中有如下表述:“卞氏由常州迁江阴陶城,遂定居焉。卞荣,明正统乙丑进士,有《兰堂集》。卞思敏,弘治壬戌传胪,官户部郎中。”
周庄镇卞姓人口众多,可称大姓。追溯卞氏起源,历史悠久。相传黄帝有个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的儿子明被封在卞国 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的卞桥镇 ,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遂称卞氏。西周时,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铎,封地在曹国 今山东省曹县 ,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氏,遂成曹姓。后来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有个勇士名庄,在鲁国做官,又被分封于卞邑 今山东省兖州、泗水一带 。爵位为子,故时称卞庄子,其后人便以卞为姓,形成了卞姓的一支。卞姓望族居济阳 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有一副咏卞氏的楹联:“源自殷商流光远;望出济阳世泽长”。
江阴周庄卞氏的先祖就在山东,2004年出版的《江阴卞氏宗谱》卷二十六《传略》中,收入了卞氏祖先卞壸、卞彬等人的小传。
卞壸 公元281-328年),字望之,晋代济阴冤句 今山东曹县西北 人。卞壸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卞氏六龙”。卞壸生而明敏,行履端方,好习兵书,知古兵法,从小为乡人所重。晋元康年间,卞壸任江陵法曹,当时有人作乱,杀死江洲判官,卞壸率人生擒贼首,馀众皆降。永嘉中,卞壸任着作郎。晋元帝镇建邺,召卞壸为从事中郎,掌选官之职。晋明帝时领尚书令,与王导等俱受遗诏辅政。卞壸朴素廉洁,勤于吏事,官拜先禄大夫,加散骑常侍。他力劝瘐亮勿征苏峻入朝。后苏峻攻打建康,他率六军拒击,苦战而死。二子卞、卞盱相随作战,同时遇害。
卞彬(公元?-约500年),字士蔚,南朝齐济阴冤句 今山东菏泽西南 人。仕宋,官奉朝请、员外郎。入齐,累迁至平越长史、绥建太守。卞彬有文才,好饮酒,以蚤、蜗、虾蟆等为题作赋,又作《禽兽决录》,指刺权贵。文章不胫而走,流传闾巷。
卞氏原居山东,东晋初迁到南京。南宋初卞长卿奉高宗赵构之命,从开封来到镇江,与金兵作战,由于伤病复发而死,被赐葬于毗陵 常州 永胜乡。于是,子孙们便定居在这里。
元末明初,世居毗陵胜西的卞氏有一支来到江阴陶城。卞氏江阴始祖名卞王与,谱称嘉玉公,因当时所居常州一带战事频繁,避乱来到陶城卜居,勤业修行。《江苏江阴卞氏宗谱.嘉玉公传》:卞王与“念祖父身登仕籍,名显一时,每自奋励,怀仁恺以济人,严义方以教子,三世而繁,五世而显,遂为陶城北分之祖。”
与卞王与同时从常州迁来江阴陶城的,还有他的堂弟卞琳。卞王与的子孙定居在陶城四周,并向南沙、后塍 今属张家港市 一带移居,称为北支。卞琳的后代向南发展,在居忠巷、三房巷、老住基等地并向江阴西郊移居,称为南支。卞氏的后裔散布在苏南、浙北以及其他省市。
卞荣 公元1418-1487年),字华伯,明代文学家。正统十年 公元1445年)卞荣以明经中进士,试政大司马,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中,能诗善书,文思敏捷,濡墨挥笔,顷刻就数十篇。卞荣曾奉命检校戎马南畿,监税河西务,干办金沙洲,所至皆能其官。后来,卞荣回到江阴陶城老家,博览群书,致力于写诗,文名誉称吴越。卞荣当时还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世称为“卞郎中画”。好事者常常登门求索,川流不息,卞荣口占手书,尽力为之。上至达官缙绅,下至马医走卒。都以得到卞荣书画作品为荣。《江阴卞氏宗谱.兰堂公传》云:“盖自大江以南,无一人不知公名,无一家事蓄公篇。翰者或赝为公作,持售辄得钱。缙绅之往来是邦者,无昼夜叩门请,而富人大贾至捐重货购之,所得遂不赀。而性俭啬,每有所投遗,往往从人素纸笔,不妄使一钱,人或传以为笑,然视他贵人之武断豪夺,则吐舌缩首,不欲为也。”由此可见,卞荣的诗书画俱佳,大有“洛阳纸贵”的势头。
卞荣的诗作颇多,由其门生锡山吴纟廷花三年时间,编成《卞郎中诗集》7卷,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刻印,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此外,卞荣还有《兰堂集》,雍正癸丑(公元1733年)卞采京辑,干隆庚辰(公元1760年》镌版。清顾季慈编辑江阴诗歌总集《江上诗钞》,卷十收入卞荣诗作100多首。卞荣逝世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享年69岁。
继卞荣之后,卞氏又出了一位着名人物。三房巷人卞思敏,字行甫,初号东崖,更号练江。他从小聪明过人,孩提时就能写诗。他勤奋苦读,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这一年,江阴有15人同时中举,轰动一时,名声大震。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会试中式,殿试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传胪,被授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后,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员外郎、南京户部湖广司郎中。55岁罢官回乡,以耕读传家,寄情诗酒。卞思敏性格沉稳,不苟言笑。为文奇思逸发,如同天马行空,不拘泥于古人法度,而形成了自己峻楚雄健的风格。卞思敏生于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卒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年61岁。江阴县衙在城内大街为之建立了传胪坊,卞氏在三房巷盖了传胪厅。
陶城卞氏,繁衍生息,人才辈出。有清一代,卞氏就涌现贡、廪、附生16人。
另曹操之妻卞氏,请参见词条"武宣卞皇后"。
⑺ 问一个字
卞biàn
①急躁:卞急。
②姓。参“卞姓”条。
更多信息——文言文翻译中
▲卞 <名>
1.法,法度 法;法规:
率循大卞。——《尚书•顾命》
卞,法也。――《玉篇》
率循大卞。――《书•顾命》
2.古地名
3.姓:
卞庄子。——《卞庄子刺虎》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生卒年不详。传说他觅得玉璞,两次献给楚王,均被认为是假,先后被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在荆山下大哭,文王派匠人周目琢其璞,果然是宝玉,称为“和氏之璧”。
卞大亨: 宋代人,兼通医学。字嘉甫,号松隐居士。曾受荐于朝,因无心为官而辞别,隐居象山以自怡,暇时研习养生导引之术,并亲手调制药物济人,活人甚多。着有《传信方》一百卷,未见传世。
▲卞 <形>
(性情)急躁
庄公卞急而好洁。――《左传•定公三年》
一、来源有二
1、相传黄帝有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的儿子被封在卞 国(在今山东泗水县东的卞桥镇),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遂成卞氏。按《吕氏春秋》载,在商朝之际,汤与伊尹计谋功伐 夏桀时,有个叫卞隋的名士,因拒行汤王之计而投水自尽。可见卞氏 起源很早。
2、西周时,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铎于曹(今山东省曹 县),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氏,遂成曹姓。后来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有个勇士名庄,在鲁国做官,又被封于卞邑(在今山东省衮州 ,泗水一带)。爵位为子,故时称卞庄子,其后人遂以卞为姓。形成 了卞姓的一支。
二、郡望堂号
郡望:
1、济阴: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 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为济阴郡。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2、济阳:晋惠帝(公元290枣306年在位)时,将陈留郡 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南渡后废。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1.陶城卞氏是江阴着名氏族之一,缪荃孙等编纂的《民国江阴县续志》在卷十《氏族》中有如下表述:“卞氏由常州迁江阴陶城,遂定居焉。卞荣,明正统乙丑进士,有《兰堂集》。卞思敏,弘治壬戌传胪,官户部郎中。”
周庄镇卞姓人口众多,可称大姓。追溯卞氏起源,历史悠久。相传黄帝有个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的儿子明被封在卞国 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的卞桥镇 ,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遂称卞氏。西周时,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铎,封地在曹国 今山东省曹县 ,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氏,遂成曹姓。后来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有个勇士名庄,在鲁国做官,又被分封于卞邑 今山东省兖州、泗水一带 。爵位为子,故时称卞庄子,其后人便以卞为姓,形成了卞姓的一支。卞姓望族居济阳 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有一副咏卞氏的楹联:“源自殷商流光远;望出济阳世泽长”。
江阴周庄卞氏的先祖就在山东,2004年出版的《江阴卞氏宗谱》卷二十六《传略》中,收入了卞氏祖先卞壸、卞彬等人的小传。
卞壸 公元281-328年),字望之,晋代济阴冤句 今山东曹县西北 人。卞壸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卞氏六龙”。卞壸生而明敏,行履端方,好习兵书,知古兵法,从小为乡人所重。晋元康年间,卞壸任江陵法曹,当时有人作乱,杀死江洲判官,卞壸率人生擒贼首,馀众皆降。永嘉中,卞壸任着作郎。晋元帝镇建邺,召卞壸为从事中郎,掌选官之职。晋明帝时领尚书令,与王导等俱受遗诏辅政。卞壸朴素廉洁,勤于吏事,官拜先禄大夫,加散骑常侍。他力劝瘐亮勿征苏峻入朝。后苏峻攻打建康,他率六军拒击,苦战而死。二子卞、卞盱相随作战,同时遇害。
卞彬(公元?-约500年),字士蔚,南朝齐济阴冤句 今山东菏泽西南 人。仕宋,官奉朝请、员外郎。入齐,累迁至平越长史、绥建太守。卞彬有文才,好饮酒,以蚤、蜗、虾蟆等为题作赋,又作《禽兽决录》,指刺权贵。文章不胫而走,流传闾巷。
卞氏原居山东,东晋初迁到南京。南宋初卞长卿奉高宗赵构之命,从开封来到镇江,与金兵作战,由于伤病复发而死,被赐葬于毗陵 常州 永胜乡。于是,子孙们便定居在这里。
元末明初,世居毗陵胜西的卞氏有一支来到江阴陶城。卞氏江阴始祖名卞王与,谱称嘉玉公,因当时所居常州一带战事频繁,避乱来到陶城卜居,勤业修行。《江苏江阴卞氏宗谱.嘉玉公传》:卞王与“念祖父身登仕籍,名显一时,每自奋励,怀仁恺以济人,严义方以教子,三世而繁,五世而显,遂为陶城北分之祖。”
与卞王与同时从常州迁来江阴陶城的,还有他的堂弟卞琳。卞王与的子孙定居在陶城四周,并向南沙、后塍 今属张家港市 一带移居,称为北支。卞琳的后代向南发展,在居忠巷、三房巷、老住基等地并向江阴西郊移居,称为南支。卞氏的后裔散布在苏南、浙北以及其他省市。
卞荣 公元1418-1487年),字华伯,明代文学家。正统十年 公元1445年)卞荣以明经中进士,试政大司马,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中,能诗善书,文思敏捷,濡墨挥笔,顷刻就数十篇。卞荣曾奉命检校戎马南畿,监税河西务,干办金沙洲,所至皆能其官。后来,卞荣回到江阴陶城老家,博览群书,致力于写诗,文名誉称吴越。卞荣当时还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世称为“卞郎中画”。好事者常常登门求索,川流不息,卞荣口占手书,尽力为之。上至达官缙绅,下至马医走卒。都以得到卞荣书画作品为荣。《江阴卞氏宗谱.兰堂公传》云:“盖自大江以南,无一人不知公名,无一家事蓄公篇。翰者或赝为公作,持售辄得钱。缙绅之往来是邦者,无昼夜叩门请,而富人大贾至捐重货购之,所得遂不赀。而性俭啬,每有所投遗,往往从人素纸笔,不妄使一钱,人或传以为笑,然视他贵人之武断豪夺,则吐舌缩首,不欲为也。”由此可见,卞荣的诗书画俱佳,大有“洛阳纸贵”的势头。
卞荣的诗作颇多,由其门生锡山吴纟廷花三年时间,编成《卞郎中诗集》7卷,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刻印,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此外,卞荣还有《兰堂集》,雍正癸丑(公元1733年)卞采京辑,干隆庚辰(公元1760年》镌版。清顾季慈编辑江阴诗歌总集《江上诗钞》,卷十收入卞荣诗作100多首。卞荣逝世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享年69岁。
继卞荣之后,卞氏又出了一位着名人物。三房巷人卞思敏,字行甫,初号东崖,更号练江。他从小聪明过人,孩提时就能写诗。他勤奋苦读,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这一年,江阴有15人同时中举,轰动一时,名声大震。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会试中式,殿试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传胪,被授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后,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员外郎、南京户部湖广司郎中。55岁罢官回乡,以耕读传家,寄情诗酒。卞思敏性格沉稳,不苟言笑。为文奇思逸发,如同天马行空,不拘泥于古人法度,而形成了自己峻楚雄健的风格。卞思敏生于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卒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年61岁。江阴县衙在城内大街为之建立了传胪坊,卞氏在三房巷盖了传胪厅。
陶城卞氏,繁衍生息,人才辈出。有清一代,卞氏就涌现贡、廪、附生16人。
另曹操之妻卞氏,请参见词条"武宣卞皇后"。
⑻ 1982年属狗姓卞祖先是谁
卞姓源流 郡望堂号 一、来源有二 1、相传黄帝有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的儿子被封在卞 国(在今山东泗水县东的卞桥镇),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遂成卞氏。按《吕氏春秋》载,在商朝之际,汤与伊尹计谋功伐 夏桀时,有个叫卞隋的名士,因拒行汤王之计而投水自尽。可见卞氏 起源很早。 2、西周时,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铎于曹(今山东省曹 县),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氏,遂成曹姓。后来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有个勇士名庄,在鲁国做官,又被封于卞邑(在今山东省衮州 ,泗水一带)。爵位为子,故时称卞庄子,其后人遂以卞为姓。形成 了卞姓的一支。 二、郡望堂号 郡望: 1、济阴: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 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为济阴郡。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2、济阳:晋惠帝(公元290枣306年在位)时,将陈留郡 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南渡后废。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1.陶城卞氏是江阴着名氏族之一,缪荃孙等编纂的《民国江阴县续志》在卷十《氏族》中有如下表述:“卞氏由常州迁江阴陶城,遂定居焉。卞荣,明正统乙丑进士,有《兰堂集》。卞思敏,弘治壬戌传胪,官户部郎中。” 周庄镇卞姓人口众多,可称大姓。追溯卞氏起源,历史悠久。相传黄帝有个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的儿子明被封在卞国 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的卞桥镇 ,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遂称卞氏。西周时,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铎,封地在曹国 今山东省曹县 ,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氏,遂成曹姓。后来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有个勇士名庄,在鲁国做官,又被分封于卞邑 今山东省兖州、泗水一带 。爵位为子,故时称卞庄子,其后人便以卞为姓,形成了卞姓的一支。卞姓望族居济阳 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有一副咏卞氏的楹联:“源自殷商流光远;望出济阳世泽长”。 江阴周庄卞氏的先祖就在山东,2004年出版的《江阴卞氏宗谱》卷二十六《传略》中,收入了卞氏祖先卞壸、卞彬等人的小传。
⑼ 极上生徒会的登场人物
兰堂梨乃(らんどう りの)
配音:(日)田村由香里;(台)林美秀;(港)邓洁丽
生日:5月4日。血型:B。
本作的主角,登场时14岁,宫神学园第5期,中二生。“自从母亲在一年前去世后,”举目无亲的她因为积蓄耗尽,逼于无奈接受神秘笔友“波比特”的帮助,转到宫神学园读书。她在转校首天就离奇地被选为班长,并且成为学生会的书记。
梨乃有一个叫小噗的腹语布偶,是母亲留下的遗物。她有神宫司的特殊能力,在故事末段显露出来。 神宫司奏(じんぐうじ かなで) 配音:(日)生天目仁美;(台)詹雅菁;(港)龙德琼生日:7月8日。血型:AB。
学生会会长,登场时18岁,宫神学园第1期,高三生。她是神宫司财团的未来继承人,拥有宫神半岛土地,也是宫神学园的理事长。她小时候没有上学校,有个愿望是上学校读书,后来创办了宫神学园,锐意把它建成理想中的乐园,主张学校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行事。故事末段奏在圣奈的帮助下得到自由,毕业后仍然担任学园的理事长。
在学生会中,奏的意见通常是最终决定。奏以笔友“波比特”的身分让梨乃来到宫神学园,她特别关心梨乃,因为梨乃和自己有相同的宿命。她授意学生会起用梨乃为书记,后来更住进梨乃的房间。
神宫司家在日本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单是因为他们财雄势大,也是因为这个家族有些人拥有不为人知的神秘能力,奏就是其中一个。 金城奈奈穗(きんじょう ななほ) 配音:(日)野田顺子;(港)谭淑英生日:3月18日。血型:O。
学生会副会长,登场时17岁,宫神学园第2期,高二生。负责统筹游击部事务,以摇摇作武器。
金城家世代肩负了护卫神宫司家的使命,奈奈穗的六位兄长也是神宫司家的护卫,不过奏解除了奈奈穗这个责任,让她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然而奈奈穗知道奏在神宫司家也是身不由己,她为了帮助奏得到自由,选择留在奏的身边。
奏毕业后,指定奈奈穗接任学生会会长。 银河久远(ぎんが くおん) 配音:(日)清水香里;(台)李明幸生日:10月3日。血型:B。
学生会副会长,登场时16岁,宫神学园第3期,高一生。负责统筹隐密部事务。
久远被迫受某个谍报机关指使,进入宫神学园去刺探神宫司奏的秘密,奏知道后没有揭发她。后来久远知道事情败露,打算离开学园,奏却叫她留下来继续调查自己的秘密。 市川真由良(いちかわ まゆら) 配音:(日)泽城美雪;(港)陈琴云生日:5月18日。血型:A。
学生会的会计,登场时17岁,宫神学园第2期,高二生。经常为学生会紧绌的财政状况伤脑筋。 注:隐密部负责收集情报、调查、监视等工作,因为是秘密活动,还有一些成员的身份没有公开。 桂圣奈(かつら せいな) 配音:(日)佐久间红美;(港)庄巧怡生日:6月10日。血型:O。
隐密部负责人,登场时18岁,宫神学园第1期,高三生。她与妹妹美奈萌其实来自神宫司家族,因为没有神宫司的特殊能力而改姓。最后以V机关执行主席的身分帮助奏获得自由,毕业后担任学园的特别讲师。 樱梅步(おうめ あゆむ) 配音:(日)仙台惠理;(港)龙德琼生日:9月15日。血型:O。
登场时15岁,宫神学园第5期,中二生。她是梨乃的同班同学,按照奏的指示暗中协助梨乃,虽然最初是为了执行命令而接近梨乃,后来与梨乃成为了真正的朋友。她本来是樱梅忍军的女忍者,因为不喜欢忍者的服装及规限而出走,被神宫司奏邀请进入宫神学园读书。她后来被孪生兄弟有乐人找到,不过樱梅忍军最终容许步选择自己的路。 矩继琴叶(くつぎ ことは) 配音:(日)植田佳奈;(港)吴小艺生日:12月24日。血型:O。
登场时15岁,宫神学园第4期,中三生。因仰慕久远而自愿加入隐密部,神宫司家的御庭番。知道久远的真实身分后不把久远当副会长看待,后来知道原因后理解久远是不得已的,就与久远和解。在第16集圣奈要梨乃和美奈萌帮琴叶在隐密部的工作,让琴叶知道自己在隐密部的理由。她和樱梅步没有住在极上寮。 注:游击部负责巡视校园、解决校内问题等工作。 角元铃音(つのもと れいん) 配音:(日)松冈由贵;(港)庄巧怡生日:12月29日。血型:O。
登场时15岁,宫神学园第4期,中三生。擅长以扑克牌作为武器。她的父亲在多年前离家失踪,父女最后在神宫司家重逢。 飞田小百合(ひだ さゆり) 配音:(日)川澄绫子;(港)谭淑英生日:3月3日。血型:B。
登场时14岁,宫神学园第4期,中三生。“飞田活生流”传人,剑道高手,可是不戴眼镜就什么也看不清楚。她与铃音自小是好朋友,在宿舍里住在同一房间。 和泉香(いずみ かおり) 配音:(日)斋藤千和;(台)雷碧文;(港)吴小艺生日:4月2日。血型:A。左撇子。
登场时14岁,宫神学园第5期,中二生。擅长徒手打斗,学业与运动俱佳。
她是梨乃的同班同学,在故事初段因为梨乃意外地阻碍她执行游击部的任务
而不喜欢梨乃,尤其讨厌梨乃手上的小噗。在梨乃来到学园前,香是班里的
班 长。香不明白梨乃在入学首天即能加入学生会并成为书记的理由,因而不
服气。香仰慕会长神宫司奏,因为看见奏对梨乃特别好,对梨乃存有妒意,不过香没有加害 梨乃。动画版的香因为要照顾家里的弟妹,没有住在极上寮。
奈奈穗担任学生会会长后,香接任副会长。 注:车辆部负责学生会的交通工具。 辛蒂真锅(しんでぃ まなべ) 配音:(日)川上伦子;(港)吴小艺生日:11月13日。血型:AB。车辆部成员,登场时18岁,宫神学园第1期,高三生,是日美混血儿。她在动画中对白不多,通常只说一些很短的句子。喜欢小噗小布(在动画17话向小噗小布告白)。 桂美奈萌桂水萌(かつら みなも) 配音:(日)辻あゆみ;(港)陈琴云生日:4月4日。血型:O。
桂圣奈的妹妹,登场时13岁,宫神学园第6期,中一生。自小有心脏病,受到家人的溺爱。她转校到宫神学园后,得到奏的批准加入学生会,自称为学生会的“特别名誉顾问”。她与圣奈其实来自神宫司家族,因为没有神宫司的特殊能力而改姓。 伊丹由纪美(いたみ ゆきみ)配音:佐藤利奈;(港)谭淑英
年龄:26岁。生日:12月1日。血型:B。
宫神学园的教师,是梨乃那一班的班主任。 平田若菜(ひらた わかな)配音:(日)平松晶子
年龄:29岁。生日:4月15日。血型:O。
宫神学园的保健医生。 久川真亚智(ひさかわ まあち) 配音:(日)古山贵实子;(港)陈琴云年龄:11岁。生日:8月12日。血型:A。
极上寮的管理员,登场时11岁,小学五年级生,厨艺一流。她希望将来升上宫神学园后加入隐密部。 兰堂智惠理(らんどう ちえり)
配音:(日)久川绫;(港)陈琴云
梨乃的母亲,也是神宫司家的人,原姓神宫司,是神宫司家第一把交椅,有神宫司的特殊能力,因为不喜欢神宫司家的作风而离家出走,一直没有被神宫司家找到。她在故事开始前一年病逝,死前托咐神宫司 奏照顾梨乃。 小噗(プッチャン)
配音:(日)田村由香里;(港)庄巧怡
梨乃手上的腹语布偶,真面目是梨乃的哥哥兰堂哲也。当小噗被套在手上,它可以凭自己意志活动和说话,甚至吃东西。学识渊博,但是有时口不择言。 蓝斯
配音:(日)田村由香里
和泉香在街上拾得的布偶,是小噗的好朋友,在动画第19话出现,后意志消失。 金城一博(きんじょう かずひろ) 配音:(日)诹访部顺一;(台)李世扬
奈奈穗家中的长男,年纪比她大。 金城史朗(きんじょう しろう)
演员:(日)野岛裕史;(台)李世扬)
奈奈穗家中的四男,年纪比她大。 岩樱龙平太(いわざくら りゅうへいた)
配音:(日)谷山纪章;(台)李世扬)
在本剧第2、25、26集登场,是“岩樱财阀”的财产继承人。 龙王院令华(りゅうおういん れいか)
配音:(日)柚木凉香;(台)黄珽筠)
是与“宫神学园”敌对的“绚烂学园”的学生会会长。 チャダ山(ちゃだやま)
印度来的咖喱苦修者。 料理部三人
カレン斎藤配音:千叶纱子
イライザ山本配音:钉宫理惠
スージー吉田配音:细川圣可
⑽ 卞这是什么字
卞 卞biàn
①急躁:卞急。
②姓。参“卞姓”条。
更多信息——文言文翻译中
▲卞 <名>
1.法,法度 法;法规:
率循大卞。——《尚书�6�1顾命》
卞,法也。――《玉篇》
率循大卞。――《书�6�1顾命》
2.古地名
3.姓:
卞庄子。——《卞庄子刺虎》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生卒年不详。传说他觅得玉璞,两次献给楚王,均被认为是假,先后被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在荆山下大哭,文王派匠人周目琢其璞,果然是宝玉,称为“和氏之璧”。
卞大亨:宋代人,兼通医学。字嘉甫,号松隐居士。曾受荐于朝,因无心为官而辞别,隐居象山以自怡,暇时研习养生导引之术,并亲手调制药物济人,活人甚多。着有《传信方》一百卷,未见传世。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近代诗人、学者。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卞文 江苏淮安人,就读于金湖县中学,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虽毕业于医学院,却有救世报国之志。他励精图治,准备大干一番。在校期间多次组织学生上访,给政府提宝贵意见,多被采纳。其人之志不可估量。
▲卞 <形>
(性情)急躁
庄公卞急而好洁。――《左传�6�1定公三年》
一、来源有二
1、相传黄帝有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的儿子被封在卞 国(在今山东泗水县东的卞桥镇),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遂成卞氏。按《吕氏春秋》载,在商朝之际,汤与伊尹计谋功伐 夏桀时,有个叫卞隋的名士,因拒行汤王之计而投水自尽。可见卞氏 起源很早。
2、西周时,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铎于曹(今山东省曹 县),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氏,遂成曹姓。后来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有个勇士名庄,在鲁国做官,又被封于卞邑(在今山东省衮州 ,泗水一带)。爵位为子,故时称卞庄子,其后人遂以卞为姓。形成 了卞姓的一支。
二、郡望堂号
郡望:
1、济阴: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 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为济阴郡。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2、济阳:晋惠帝(公元290枣306年在位)时,将陈留郡 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南渡后废。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1.陶城卞氏是江阴着名氏族之一,缪荃孙等编纂的《民国江阴县续志》在卷十《氏族》中有如下表述:“卞氏由常州迁江阴陶城,遂定居焉。卞荣,明正统乙丑进士,有《兰堂集》。卞思敏,弘治壬戌传胪,官户部郎中。”
周庄镇卞姓人口众多,可称大姓。追溯卞氏起源,历史悠久。相传黄帝有个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的儿子明被封在卞国 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的卞桥镇 ,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遂称卞氏。西周时,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铎,封地在曹国 今山东省曹县 ,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氏,遂成曹姓。后来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有个勇士名庄,在鲁国做官,又被分封于卞邑 今山东省兖州、泗水一带 。爵位为子,故时称卞庄子,其后人便以卞为姓,形成了卞姓的一支。卞姓望族居济阳 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有一副咏卞氏的楹联:“源自殷商流光远;望出济阳世泽长”。
江阴周庄卞氏的先祖就在山东,2004年出版的《江阴卞氏宗谱》卷二十六《传略》中,收入了卞氏祖先卞壸、卞彬等人的小传。
卞壸 公元281-328年),字望之,晋代济阴冤句 今山东曹县西北 人。卞壸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卞氏六龙”。卞壸生而明敏,行履端方,好习兵书,知古兵法,从小为乡人所重。晋元康年间,卞壸任江陵法曹,当时有人作乱,杀死江洲判官,卞壸率人生擒贼首,馀众皆降。永嘉中,卞壸任着作郎。晋元帝镇建邺,召卞壸为从事中郎,掌选官之职。晋明帝时领尚书令,与王导等俱受遗诏辅政。卞壸朴素廉洁,勤于吏事,官拜先禄大夫,加散骑常侍。他力劝瘐亮勿征苏峻入朝。后苏峻攻打建康,他率六军拒击,苦战而死。二子卞、卞盱相随作战,同时遇害。
卞彬(公元?-约500年),字士蔚,南朝齐济阴冤句 今山东菏泽西南 人。仕宋,官奉朝请、员外郎。入齐,累迁至平越长史、绥建太守。卞彬有文才,好饮酒,以蚤、蜗、虾蟆等为题作赋,又作《禽兽决录》,指刺权贵。文章不胫而走,流传闾巷。
卞氏原居山东,东晋初迁到南京。南宋初卞长卿奉高宗赵构之命,从开封来到镇江,与金兵作战,由于伤病复发而死,被赐葬于毗陵 常州 永胜乡。于是,子孙们便定居在这里。
元末明初,世居毗陵胜西的卞氏有一支来到江阴陶城。卞氏江阴始祖名卞王与,谱称嘉玉公,因当时所居常州一带战事频繁,避乱来到陶城卜居,勤业修行。《江苏江阴卞氏宗谱.嘉玉公传》:卞王与“念祖父身登仕籍,名显一时,每自奋励,怀仁恺以济人,严义方以教子,三世而繁,五世而显,遂为陶城北分之祖。”
与卞王与同时从常州迁来江阴陶城的,还有他的堂弟卞琳。卞王与的子孙定居在陶城四周,并向南沙、后塍 今属张家港市 一带移居,称为北支。卞琳的后代向南发展,在居忠巷、三房巷、老住基等地并向江阴西郊移居,称为南支。卞氏的后裔散布在苏南、浙北以及其他省市。
卞荣 公元1418-1487年),字华伯,明代文学家。正统十年 公元1445年)卞荣以明经中进士,试政大司马,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中,能诗善书,文思敏捷,濡墨挥笔,顷刻就数十篇。卞荣曾奉命检校戎马南畿,监税河西务,干办金沙洲,所至皆能其官。后来,卞荣回到江阴陶城老家,博览群书,致力于写诗,文名誉称吴越。卞荣当时还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世称为“卞郎中画”。好事者常常登门求索,川流不息,卞荣口占手书,尽力为之。上至达官缙绅,下至马医走卒。都以得到卞荣书画作品为荣。《江阴卞氏宗谱.兰堂公传》云:“盖自大江以南,无一人不知公名,无一家事蓄公篇。翰者或赝为公作,持售辄得钱。缙绅之往来是邦者,无昼夜叩门请,而富人大贾至捐重货购之,所得遂不赀。而性俭啬,每有所投遗,往往从人素纸笔,不妄使一钱,人或传以为笑,然视他贵人之武断豪夺,则吐舌缩首,不欲为也。”由此可见,卞荣的诗书画俱佳,大有“洛阳纸贵”的势头。
卞荣的诗作颇多,由其门生锡山吴纟廷花三年时间,编成《卞郎中诗集》7卷,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刻印,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此外,卞荣还有《兰堂集》,雍正癸丑(公元1733年)卞采京辑,干隆庚辰(公元1760年》镌版。清顾季慈编辑江阴诗歌总集《江上诗钞》,卷十收入卞荣诗作100多首。卞荣逝世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享年69岁。
继卞荣之后,卞氏又出了一位着名人物。三房巷人卞思敏,字行甫,初号东崖,更号练江。他从小聪明过人,孩提时就能写诗。他勤奋苦读,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这一年,江阴有15人同时中举,轰动一时,名声大震。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会试中式,殿试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传胪,被授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后,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员外郎、南京户部湖广司郎中。55岁罢官回乡,以耕读传家,寄情诗酒。卞思敏性格沉稳,不苟言笑。为文奇思逸发,如同天马行空,不拘泥于古人法度,而形成了自己峻楚雄健的风格。卞思敏生于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卒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年61岁。江阴县衙在城内大街为之建立了传胪坊,卞氏在三房巷盖了传胪厅。
陶城卞氏,繁衍生息,人才辈出。有清一代,卞氏就涌现贡、廪、附生16人。
另曹操之妻卞氏,请参见词条"武宣卞皇后"。
卞大亨:字嘉甫,宋朝泰州人,由乡举人太学,升为上舍,不久便隐居象山,手植松树万株,每天在松林间且行且咏,自号松隐居士,着有《松隐集》、《尚书类数》、《改注杜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