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底的资料
不知道这个对你有用╮(╯_╰)╭?
海底世界
海洋动物睡姿百态
鱼类的睡眠时间非常短,有的几分钟,有的只有几秒钟,人们眨眼的功夫,对有些鱼来说,就已经睡了一觉。
海洋哺乳动物的睡觉方法与鱼类不同。例如,海豚睡觉时,多半在夜里浮在水下1英尺的地方,安稳地进入梦乡,而它的尾巴,仍然会每隔约30秒钟,便摆动一下。
海豹在水下睡觉时,每做一次呼吸,就要醒一次。这就是说,它们是在呼吸的间隙抽空睡觉。
产于北太平洋海岸的海獭,会在海边用海草结成一张"床",围成椭圆形,睡觉时就把身体藏在中间,腹部朝天。如果它对在某个地方睡觉感到满意,就会每天都到那个地方睡觉。
生长在北冰洋中的海象,睡觉更是与众不同。它睡觉时不是平卧,而是垂直在水中,头则露在水面上。
令人喜欢的海狸,一般在白天睡觉,睡时仰着头,有时还磨牙。尤其是小海狸,睡觉最有趣,它们并排着睡,有的还把小脚掌枕在头下,令人忍俊不禁。
鱼的"特异功能"
鱼的"眼睛"
鱼类的一对眼睛是典型的近视眼,它们还有另外的"眼睛"——侧线。 鱼的侧线生长在体侧的鳞片上,称为侧线鳞,两侧各有一条。侧线鳞上面有小孔,这些小孔把外界信息通过与其相连的感觉器官传至脑神经,从而使鱼能"看"到外界的一切。
鱼的耳朵
人们总以为鱼没有耳朵,其实鱼类的两只耳朵没有长在体外,而是长在头骨内,由小块状的石灰质耳石、淋巴液和感觉细胞组成。外界的声音引起淋巴液发生振动,刺激耳石和感觉细胞,经过神经系统传递到脑中,鱼就听到这个声音了。鱼的耳朵还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当身体不平衡时,淋巴液和耳石会压迫感觉细胞,并马上报告大脑,使鱼及时保持平衡。
鱼的鼻子
鱼类的鼻子是进行定向和觅食的重要器官。当水从前鼻孔进入鼻囊,再从后鼻孔流出时,鼻囊中的嗅觉细胞就会把捕捉到的信息送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贮存。大多数鱼类就是凭借鼻子对水体气息的感觉和分析进行定向,从而完成"出巢"和"回巢"行动的。实验表明,不少鱼类可以从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外游回原来占据的"巢穴",靠的就是灵敏的鼻子。
有趣的螃蟹
螃蟹大多横行,因而被人们称为“横行介士”,这在动物类群中是独一无二的。螃蟹的头胸部两侧具有五对胸足,除第一对为螫足外,其余四对为步足。由于步足的关节只能左右移动,所以只得靠一侧步足侧向推进,另一侧步足趴地而横行了。此外,由于同侧几对步足前长后短,遇到障碍物时也只能拐弯绕过去,往往一个劲地沿着障碍向着一个方向爬。
潮间带和沿海滩涂是螃蟹栖息的主要场所,通常都有几十种生存,在我国沿海滩涂主要有绒毛近方蟹、中华近方蟹和招潮蟹等。它们都喜欢躲在石块下或在泥沙滩上掘穴而居,其洞穴遍布滩涂,在一平方米的面积内就有2~3个。洞穴深浅不一,但一般每穴往往具备2个洞口。螃蟹冬季深藏在洞穴的最底部进行冬眠,直到春暖大地之时,它们再度爬出洞穴,准备繁殖后代。螃蟹行动迅速,每天的活动高峰期在天刚刚发黑的黄昏时候,这时几乎所有的个体都倾穴而出,遍布道路、河边,密密麻麻,远远看去,蔚为壮观。它们具有较薄的外骨骼和大大的眼睛,总是警惕地向四周张望,尽快躲避猎物。有一种生活在开阔沙岸高潮线以上的痕掌沙蟹,它的螫足左右不对称,螫掌上有细刻纹,称为发声隆脊。在遇到危险时,便会以1-1.6米/秒的极快速度,马上全部钻进洞穴,消失得无影无踪。还有一种小沙蟹,受惊时则立即停俯于沙上,靠和沙相似的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虽然有许多螃蟹也能游泳,但真正具有游泳能力的螃蟹是蝤蛑或梭子蟹类,如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其游泳力来自最后一对步足,该足至少有两节扁平如桨。
螃蟹一般都以腐殖质和低等小动物为食,是海滩上的“清洁工”。我国晋朝葛洪所着的《抱朴子·登涉》就有:"无肠公子者,蟹也"的记载,认为螃蟹身体宽而扁,腹部退化卷折于头胸部之腹面,肠道较短,是喜食动物尸体和粪便的,如果没有螃蟹不停地大撕大嚼的话,美丽的海滨就将充满动物的陈尸腐臭了。有些螃蟹的取食方式和食性也十分有趣,例如有一种身体柔弱、眼睛退化的豆蟹,通常呈红色的圆球状隐藏在贻贝或牡蛎的贝壳中,分享着它们所滤得的食物。还有一种巨型蜘蛛蟹,叫做凯氏长手蟹或日本巨蟹,成体宽30厘米,大鳌最大跨距可达3米多,生活于日本东南3000多米的深海水域中,繁殖期才来到浅水区。它不仅会攻击落水的人,而且还会悄无声息地把小船上的人钳入水中,因此被称为“杀人蟹”。
螃蟹也是生活在沿海地带的丹顶鹤等鹤类越冬期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虽然螃蟹具有坚硬的外壳和强壮的双螯,可以对敌人发动攻击,但丹顶鹤也有一套很好的办法来对付它们。丹顶鹤的视力很好,通常能容易地发现10米开外活动的螃蟹,然后毫不犹豫地迅速冲上去,赶在其未进洞之前叼住它,甩到比较硬的地面上,使其失去了可以逃脱的屏障,表面上仍然挥舞双鳌,张牙舞爪,却已如同砧板上的肉了。只见丹顶鹤就像猫戏老鼠一般,用坚强有力的喙,将蟹足一节节折断,连同身段,一个个吞下。刚才还横行霸道的螃蟹,转眼间就成了丹顶鹤的腹中之物了。
"水中恶魔"食人鱼
"水中恶魔"食人鱼
俗语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可是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一些湖泊和河流中,却生长着一种鱼,不怕大动物,极具攻击性。在当地印第安部落里常常可以看见一些缺腿断臂和残指的人,据说这些人就是在河边洗衣服或洗澡时遭难的。
那么,这些湖泊和河流中究竟潜藏着什么怪物呢?
美国探险家杜林专程进行了考察,他目睹了一只大鸟企图捕猎水中鱼的情景。大鸟以俯冲的姿势冲入水中,却在水中挣扎起来,最后沉入水中。杜林非常惊讶,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他把一头山羊用绳子绑住推入水中。不到几秒钟,湖水便猛烈地翻腾起来。5分钟后,他拉起绳子一看,只剩下了一具山羊的骨骼,骨骼上的肉已被啃得干干净净。
杜林在山羊的胸腔骨里发现了几条形状怪异的小鱼,它们掉在草地上乱跳,碰到什么咬什么。它们的头部两侧呈黑色,腹部橙黄色,仅6厘米~7厘米长,奇怪的是小鱼的嘴里却长着两排像利刃般锋利的牙齿。
经研究发现,这正是亚马孙河流域特有的"食人鱼",当地人称"水鬼"。
食人鱼为何如此厉害
据生物学家统计,目前已发现的食人鱼有20多种,不仅出现在亚马孙河流域,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东,从加勒比海南岸至阿根廷北部的一些拉美国家都有食人鱼的踪迹。
食人鱼的体型虽然小,但它的性情却十分凶猛残暴。一旦被咬的猎物溢出血腥,它就会疯狂无比,用其锋利的尖齿,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一般疯狂地撕咬切割,直到剩下一堆骸骨为止。
食人鱼为什么这么厉害?这是因为它的颈部短,头骨特别是腭骨十分坚硬,上下腭的咬合力大得惊人,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能把钢制的钓鱼钩一口咬断,其他鱼类当然就不是它的对手了。平时在水中称王称霸的鳄鱼,一旦遇到了食人鱼,也会吓得缩成一团,翻转身体面朝天,把坚硬的背部朝下,立即浮上水面,使食人鱼无法咬到腹部,救自己一命。
食人鱼的生活是群居性的,时常几百条、上千条聚集在一起,能同时用视觉、嗅觉和对水波震动的灵敏感觉寻觅进攻目标。
食人鱼有胆量袭击比它自身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动物,而且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围剿战术"。当它们猎食时,食人鱼总是首先咬住猎物的致命部位,使其失去逃生的能力,然后成群结队地轮番发起攻击,一个接一个地冲上前去猛咬一口,迅速将目标化整为零,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食人鱼为何难以称霸亚马孙
许多人对这样一个问题大惑不解:既然食人鱼这么厉害,为什么亚马孙地区的动物不会被它扫荡光呢?
食人鱼的主要食物当然不会是落到水里的人、猴子、牛或其他哺乳动物,因为这种守株待兔式的猎食方式不能使它挨到下一顿,它们的主要目标是其他各种鱼类。
然而对于食人鱼来说,在亚马孙流域的河流里去猎食其他鱼类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因为河水实在混浊,能见度通常不超过1米,而食人鱼发起攻击时离猎物的距离不能大于25厘米。
食人鱼的游速不够快,这对于许多鱼类来说无疑值得庆幸。游速慢的原因归咎于食人鱼的那副铁饼状的体型。长期的生物进化为什么没有赋予它一副苗条一点的身材呢?科学家们认为,铁饼型的体态是所有种类的食人鱼相互辨认的一个外观标志,这个标志起到了阻止食人鱼同类相食的作用。
为了对付食人鱼,还有许多鱼类在千百年的生存竞争中发展了自己的"尖端武器"。例如,一条电鳗所放出的高压电流就能把30多条食人鱼送上"电椅"处以死刑,然后再慢慢吃掉。
刺鲶则善于利用它的锐利棘刺,一旦被食人鱼盯上了,它就以最快速度游到最底下的一条食人鱼腹下,不管食人鱼怎样游动,它都与之同步动作。食人鱼要想对它下口,刺鲶马上脊刺怒张,使食人鱼无可奈何。
食人鱼还有一种独特的禀性,只有成群结队时它才凶狠无比。有的鱼类爱好者在玻璃缸里养上一条食人鱼,为了在客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勇敢,有时他故意把手伸到水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都能安然无事。
假如客人凑近玻璃缸或是主人做了一个突如其来的手势,这种素有"亚马孙的恐怖"之称的食人鱼竟然吓得退缩到鱼缸最远的角落里不敢动弹。显而易见,平常成群结队时不可一世的食人鱼,一旦离了群,就成了可怜巴巴的胆小鬼啦。
蟹的婚礼
螃蟹岛
在巴西北部沿海,有一座着名的螃蟹岛。由于此岛无人类居住,主要“居民”是数量极多的螃蟹,而且它们世代繁衍发展壮大。
螃蟹岛的螃蟹们,喜欢选择良辰吉日“恋爱结婚”。每当月圆之时,在皎洁的月光下,一对对蟹侣翩翩起舞,忽进忽退,步伐整齐,而且节奏鲜明,富于韵律感,场面蔚为壮观。待它们交尾之后,蟹侣们便双双钻进洞穴,欢度“蜜月”去了。
螃蟹岛的蟹个大体肥,肉味极为鲜美。尽管数量空前的多,但捕捉起来并不容易。捕蟹者要在泥沼沼的水中匍匐前进,并随时注意不要陷入难以自拔的沼泽中去。一旦发现螃蟹幽居的洞穴,便要眼疾手快,立即把蟹按牢,否则的话,不仅抓不到肥美的螃蟹,甚至还要吃点苦头呢。
强盗蟹
在塞舍尔共和国的阿尔达布拉岛上,有一种珍奇的动物名叫强盗蟹,又名椰子蟹。强盗蟹每只重达3000克左右,它长着强有力的双螫,张开时足有半米多宽。与平常我们见过的蟹不同的是,强盗蟹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红、橙、棕、青等颜色,就像一只巨大的调色盘,格外地绚丽好看。
强盗蟹也可生长在陆地上,不仅能够爬上高大的椰子树,而且还能剥开坚硬的椰皮、椰棕、椰壳,直取椰肉。它还能把旅游者的照相机、烧饭锅等轻而易举地偷走。正因如此,人们才送给它强盗蟹的名字。
蟹的婚礼
到过海边的人们,常常会发现在那沙滩上,怎么有着许许多多的洞穴?原来,这就是蟹洞。
每到繁殖季节,雄蟹就要在退潮后的沙滩上挖掘洞穴,为迎接它的“新娘”作好充分准备,蟹“新郎”往往干劲十足,只需要大约一个钟头的时间,就可以筑成一间60厘米左右长的螺旋形“新房”。
有的时候,正当雄蟹聚精会神地挖掘洞穴时,突然间会冲进一个“流浪汉”来,于是工程中断,一场决斗便开始了。双方用劲撑直腿部,前面螫钳横伸,“你推我打”,厮杀一阵。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入侵者失败而告终的,偶尔也有入侵者取胜,自然也就霸占其洞。
如果一只雄蟹平安地筑穴完工,它就站在洞口守卫,一旦发现雌蟹过来,立即挥舞蟹钳,而且越挥越猛,直到取得对方的欢心之后,就一起进入洞穴中。
蟹的婚礼一般是在洞穴底部举行的,而且中间用一堆沙土堵住,有人说蟹也怕羞,其实它们是为了防止那些“流浪汉”进来捣蛋!
人们或许会问,沙滩上洞穴并无异样,雌蟹怎样寻找比它大的“郎君”呢?根据动物学家研究,发现蟹越大,其发出的“啪打”声音就越深沉;而蟹越小,“啪打”声则越轻微,所以,雌蟹完全是可以辨声选“新郎”的。
水下杀手——毒鲉
阳光明媚,蓝色的海面上轻风细浪波光粼粼,一群孩子正在沙滩上戏耍。突然一个男孩惨叫一声,昏倒在地。立即被附近的大人抬送医院。
是谁伤害了这个男孩?啊!原来伤害男孩的是世界上最可怕的鱼——毒鲉,人们称之为海滩“杀手”。
毒鲉体长不过30厘米,相貌丑陋。在它的皮肤上分布着许许多多大小不等的疙瘩,肤色又和海滩上的石头极相似,它平时喜欢栖息于浅水的礁石间,同时还将身体的一半埋在泥沙中,只露出两只小小的眼睛,一动不动,人们即使站在它身旁,也不容易发现。可是如果不小心踩在它的身上,那么这条貌似老实的毒鲉会迅速竖起背鳍上的13根毒棘刺入人的皮肤里,接着射出毒液,使人痛苦地失去知觉。其它小动物一旦被它刺中,也会很快死去。这是因为毒鲉的毒棘基部能分泌一种剧毒液的缘故。
这个小男孩就是被这海滩“兇手”刺伤的,如果他身上的大血管被毒鲉刺中,那么,几个小时以后,男孩就会因中毒而死去。平时,毒鲉是静卧在沙石中的,一旦它发现鱼虾游到身边,它也同样用毒棘对付,作为食物;如果有的小鱼、小虾近在咫尺,它会倏地跃起,一口将其吞下。
毒鲉分布很广,在澳大利亚、菲律宾海域和印度洋沿岸都能见到,我国的东海、南海也有毒鲉科的一些种类。
奇 海 马
海马爸爸从不与自己的孩子玩闹,也不帮助做家务。但是作为父亲,雄海马确有独到之处,他能怀孕并生下自己的儿子或女儿。
这一奇特而迷人的现象发生在全世界的热带和温带海洋中。
雄海马腹部有一个小袋,可用来装小海马.每次可装2000只小海马。海马孕期从10到25天不等。每当交配季节来临,“对上象”的雄海马与雌海马的尾部就会交织在一起,缠绵动人,很有诗意。更重要的是这种交配动作使雌海马卵子巧妙地放到雄海马的育儿袋里,而雄海马也能够准确地接住卵子。海马的“爱情”之舞大约持续8个小时。交配前,雄海马下腹部的腹袋就会胀大,准备接受雌海马的卵。雌海马长着长长的产卵管,可将卵子排入雄海马的腹袋里。这些卵在爸爸的腹袋里经过数周后,便会孵化成小海马,准备诞生。这时雄海马就会用尾巴勾住一根结实的海草茎,不断地来回弯曲或伸展身体,尤如人类女性生育时阵痛时的痉挛。同时它们腹袋的口微微张开并逐渐扩大。随后,一只小海马从开口处喷了出来,雄海马不断痉挛,小海马也不断蹦出腹袋。小海马出生后马上升到水面吸气,让体内的鱼鳔充满空气。每只小海马约有1厘米长,出生后不久就开始自行摄食水中的小生物,雄海马此时也已精疲力竭。
出生之后,小海马的爸爸妈妈就不会再照料并保护它们了。刚刚出生的小海马很是脆弱,它们不是被其它海洋动物吞食,就是被洋流冲离到有丰富微生物食物的地方。据统计,小海马的成活率不到千分之五,这正是海马,也是大部分鱼类产下许多卵子的原因。以鱼类的平均水平,小海马的成活率还是较高的,这得益于雄海马的育儿袋。
海马和与之有血亲关系的海龙是惟一由雄性怀孕生子的鱼类,这两种鱼类的雄性身上都有一个由皮肤褶层构成的腹袋。雄海龙与雄海马的生育也有不同之处,雄海龙生产时,它们腹袋要几乎完全张开,才会生出小海龙;出生之后,如果碰到危险小海龙还会钻回爸爸的腹袋里去。
目前,海马这种特殊的生育方式对物种繁衍后代的益处,生物界还没有清楚明确的定论。科学家设想这种生育方式,也许可使海马夫妇节省繁殖后代的时间。当雄海马孵育卵子时,雌海马可以准备下一批卵子。专家说,有些雄海马早上生出小海马,晚上就会再次怀孕。
海马的最大危险是人。首先,人的活动使适合海马生活栖息区域缩小。人不断地疏浚海床,人在大河入海处造成的污染,海洋里的红树林缩小,珊瑚礁遭到破坏,这都是海马栖息的主要场所。其次是人类对海马的捕杀。人们捕捉海马一是为了补充动物园和水族馆,或制成纪念品;二是把海马入药。一些文化传统上以海马作为贵重的药,治疗性病、呼吸器官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心脏病等。由于对海马的研究最近才展开,所以还没有较准确的海马数字。但根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人们捕捉到的海马数量减少、个头变小。人工繁殖海马非常困难。小海马非常小,靠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浮游生物为食。人工饲养没法用这样小的食物喂养小海马直到成年。现在必须认识到超量捕杀已造成了海马数量的锐减。
现在一些国家已经实施保护海马的措施,在菲律宾,建立了非捕获区,在非捕获区里,不准捕捉海马和其它鱼类;提倡使用海马入药的替代品;拓宽海马的交易市场,加强各地动物园和水族馆之间的交流等等,达到保护海马的目的。
海洋动物中也有“大夫”
海洋动物也会生病。如果它们得了病,到哪里去医治呢?请别担心,海洋中设有“医疗站”“医疗队”,还有许多不辞辛劳、手到病除的“医生”。
热带海域的“医疗站”:有一种叫做彼得松岩的清洁虾,常在鱼类聚集或经常来往的海底珊瑚中间,找到适当的洞穴,办起“医疗站”,全心全意地为海洋动物免费医病。开始,彼得松岩虾在洞口,舞动起头前一对比身体长得多的触须,前后摇摆着身体,以招徕“病员”。从这儿游过的鱼,要是想看病,就游到“医疗站”去。这时清洁虾爬到鱼的身上,像医生一样先察看病情,接着用锐利的“钳”把鱼身上的寄生虫一条条拖出去,然后再清理受伤的部位,有时,为了治疗病鱼的口腔疾病,还得钻进鱼儿的嘴巴里,在一颗颗锋利的牙齿之间穿来穿去,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检查到鱼的鳃盖附近的时候,鱼儿会依次张开两边的鳃盖让“医生”去捉拿寄生虫。对于鱼身上任何部位的腐烂组织,清洁虾决不留情,会“动手术”彻底切除。登门求医的鱼很多,包括一些凶猛的鱼,一旦有病,也会跑来求医。有时病鱼依次等候门诊,有时推三挤四、争先恐后蜂拥在“医生”周围。热心服务的“医生们”.有时也会因为过分操劳而暂停“门诊”,退回洞里休息。在热带海域里,鱼儿的好医生——清洁虾,人们已经知道的就有6种,如猬虾、黄背猬虾等。
温带海域的“医疗队”:温带海域的清洁虾与热带的不同,它们不设立固定的“医疗站”,而是组成流动的“医疗队”,到处“巡回义诊”,由于它们的外表色彩平淡,貌不惊人,很难引起陌生的生物的注意。因此,它们一旦遇上需要治病的鱼虾“病号”,就毛遂自荐。迎面而上。它们治病细心、熟练,手术干净利落,对不同的患者都是一视同仁,深受“病号”的欢迎。就此,一传十,十传百......,它们的名声就越来越大,求医者也就蜂拥而来,其“业务”随之兴旺发达。
“卫生所”里的“鱼医生”:海洋中除了清洁虾“医生们”之外,已知道的还有“鱼医生”50多种。这些清洁鱼“医生们”对海洋生物的保健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条清洁鱼6小时中可以医治300条病鱼。
别看这些高明“医生们”的外表色彩平淡,貌不惊人,为了容易被“病员”识辨,及免于被凶狠生物捕食,它们都有特殊的标志:其外形、色彩和体态,都很容易被找到,同时也受到特殊的保护。
清洁虾或鱼等为什么会自愿担当起海洋动物的医疗保健工作呢,从生态学角度理解,这就是生物界的一种互惠现象,即称“清洁性共生”。病鱼需要去除身上的寄生虫、霉菌和积累的污垢,而清洁虾或鱼却由此获得食物,彼此互惠。
有人做过调查,许多出名的渔场,都是许多清洁鱼虾设立大量“医疗站”的海区。科学家认为,研究海洋清洁性生物,将在保护鱼类资源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鱼类怪异一族
目前,人类已经知道地球上的鱼类总数达24000多种。科学工作者还发现,在鱼类大家族中,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鱼种,它们或奇特无比,或身怀绝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白血鱼
多数脊椎动物的血都是红色的,然而在南极栖息着一种白血鱼,其血红素比一般鱼少96%。这种白血鱼不用鳃呼吸,而是用布满毛细孔的皮肤呼吸。更奇怪的是,这种鱼的血液在低温时不凝固,而一般鱼在0.5℃~0.8℃时血液就凝固了。白血鱼的血液为何不凝固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这种鱼的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物质,它含有大量的羟基。我们知道羟基是汽车、拖拉机等散热器上所用防冻剂中的重要成份,正是由于这些羟基的存在,白血鱼的血液才不会凝固。
冻不死的鲑鱼
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等地有一种小鲑鱼,冻成冰块后仍能生存,人们常把这种鱼放在篮子里,置于户外,要吃的时候拿进房间,待冰块融化后,鱼便活起来。有人曾试着把冻成冰块的鱼整条喂给狗吃,结果小冰鱼在狗肚中融化后,便开始蠕动,令狗异常难受,只得把鱼吐出来,而那些吐出来的鱼竟还活着。
捕鸟的猫鲨
猫鲨十分狡猾,它甚至能诱捕到天上的飞鸟。曾有报道说,有的渔民亲眼目睹过这一奇景。猫鲨半浮海面,装死不动,将深色的皮肤露出,海鸟在茫茫海空低飞,很难找到礁石歇息,看到半浮着的猫鲨,误认为是礁石,便落下来歇息。此时,猫鲨并不马上发动进攻,而是先慢慢沉下尾部,再缓缓将身体下沉,鸟儿双脚不知不觉一点一点地移至鲨鱼头部。就在这时,猫鲨突然张开血盆大口,猛吸一口气,鸟儿冷不防就被吸进鲨口。
2. 请问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蟹品种是什么
世界最大的淡水蟹是椰子蟹,椰子蟹主要生活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带。是一种寄居蟹,体重达到6公斤,是名副其实的陆生蟹王,它们以椰子为食强有力的前敖可以轻松破开椰子壳,有时候它们也会吃一些别的食物,比如鸟类。
椰子蟹在我国见不到。我们日常可以买到的最大的淡水蟹,是青蟹:又名锯缘青蟹;俗名叫鲟;广东称膏蟹;台 湾,福建叫红鲟;浙南地区叫蝤蛑,菲律宾称泥蟹。
体型巨大的青蟹可以长到3.5公斤体长可达到25厘米,每年阴历的 8、9月份是这种蟹的热销季节,几乎霸占了海鲜市场的所有摊位,更是老百姓中秋家宴上的重头大戏。
3. 徒手开椰子很困难钳合力最强的椰子蟹,真的能打开椰子吗
想吃个椰子有多难?买不就得了嘛!种花家就非常喜欢喝椰汁,家里备了一套电动螺丝刀,还有专门开椰子用的麻花钻,真用得着那么麻烦吗?确实,用菜刀砍砍找对位置,一根筷子即可,但这只有我们高智商的人类才能想到的办法,这世上还有一种吃椰子的螃蟹,它们又是怎么打开的呢?
必须说明下尽管多个旅游目的地的餐厅都能合法的吃到椰子蟹,但椰子蟹已经属于濒危物种!椰子蟹由于生长缓慢,从受精卵孵化成溞状幼体到性成熟,至少需要约5年的时间,而长到最大体型,大概需要40至60年的时间,所以他们的繁殖与恢复速度远远比不上人类捕猎的速度!所以,各位请口下留情!
4. 椰子蟹的生活习性
椰子肉是椰子蟹的最佳铒料,椰子蟹由于双螯非常有力,所以能轻而易举地爬上高树剪下椰子,并凿壳吃椰子肉。它食性很杂,几乎任何有机物都吃,不论是植物的果实叶子,腐败的动物尸体,甚至小于自己的同类,所以有“强盗蟹”的绰号。
椰子蟹,是生长在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许多珊瑚岛上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寄居蟹。一般寄居蟹都寄居在腹足运动的螺旋形 壳里,所以身体是柔软的,不对称的,但椰子蟹则已经摆脱了那束缚身体生长的螺壳,“自由发展”。它可以在沙土或树根等地方寻找或挖掘洞穴。怕强光,因而白天都蹲在洞穴里休息,夜间才外出游览和觅食。一只椰子蟹独居一个洞穴。当个子长大了,就另行挖掘更大的洞穴,以适应。
椰子蟹寿命长达60年,平时不仅吃椰子,也以各种水果、坚果为食。虽然是蟹的一种,但是它们已经适应了陆地上的生活,在水里待太久会被淹死。它们主要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一些小岛上。在一些岛上,老鼠似乎已经成为一大问题。在缺乏植被的小岛上,老鼠会更多地捕食椰子蟹,因为没有其他的食物来源。但有些时候情况也会反过来,科学家有好几次观察到椰子蟹捕食老鼠。
椰子蟹怕强光,因而白天都蹲在洞穴里休息,夜间才外出游玩和觅食。一只椰子蟹独居一个洞穴,当个子长大了,会另找更大的洞穴,以住得更舒服。宽敞的洞穴使它长得很好,个子愈来愈大,大的成年椰子蟹可达4公斤以上,体长近半米多。
椰子蟹吃椰子,它的双螯非常有力,能轻而易举地爬上高树剪下椰子,并凿开壳吃椰子肉。但据观察,椰子肉并不是它惟一的食物,它在饥饿的时候,不论是植物的果实、腐烂的叶子和木头、腐败的动物尸体、甲壳动物蜕下的皮壳,甚至连小于自己的同类,它都抢着吃,真是“贪食无厌”,所以得了个“强盗蟹”的别号。
椰子蟹本是海洋动物,但由于它鳃腔内壁长着多丛血管,可以帮助呼吸,所以它能长期栖息在陆地上生活,而并不经常生活在海洋里,只是到了繁殖季节才回到海洋里产卵。它生下来的幼体在海洋中生长发育成熟后便又爬上岸来生活。这种椰子蟹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地区。据记载,其中在印度洋的圣诞岛以及马来群岛、印尼、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南海和台湾省都有分布。
5. 椰子蟹的分布范围
分布于美属萨摩亚群岛、澳大利亚、圣诞岛、库克群岛、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关岛、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基里巴斯、马来西亚、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瑙鲁、新喀里多尼亚纽埃、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萨摩亚、塞舌尔、所罗门群岛、中国台湾、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托克劳群岛、汤加、图瓦卢、瓦努阿图。
区域灭绝:毛里求斯。
6. 椰子蟹来自于哪个国家,这个螃蟹可以吃吗
夏天椰子开始上市了,而椰子蟹也开始出没吃椰子果肉了。那么椰子蟹是寄居蟹吗?椰子蟹中国哪里能买到?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三、经济价值
椰子蟹肉味鲜美,腹部脂肪多,营养丰富,尤其是它的八只足,味道像龙虾的尾巴一样,加之又独具椰香味。在食法上无论蒸、炖和煲汤等味道均很鲜美可口;而蟹膏蒸水蛋味道极佳;若用当归、红枣、圆肉配以炖汤,更被视为补身佳品。中国台湾南部一带,椰子蟹还被视作滋补的天然野味,如将腹里的膏黄调入米酒食用,更认为是强精妙品,故椰子蟹除被生物学家作研究对象外,也成为名贵海鲜佳肴而受到人们青睐,并很有开发价值。
7. 我国哪里盛产椰子蟹和寄居蟹
海南
椰子蟹
Birus latro; cocount crab, robber crab
歪尾次目陆生寄居蟹科的代表种,与典型的(短尾次目)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如第4对步足变得很小、腹肢不对称等。分布于日本南部,菲律宾,印尼及南太平洋诸岛。中国仅产于台湾省南部(见)。形状很像短尾蟹类。体很大,头胸甲长度可达16厘米以上。体躯和附肢甲壳钙化,坚厚,头胸甲及步足表面有波状皱纹.。头胸甲的鳃区特别扩大,鳃腔内壁上生有许多由上皮生成的皱折,其中具有丛生的血管用来行陆上呼吸作用。额角呈三角形,眼鳞小。第1触角柄各节细长,触鞭末端粗,略呈棒状,有触觉作用。螯肢不对称,左螯大于右螯,十分粗壮有力,能用以打开坚硬的椰子壳,取食椰肉。第1、2对步足强大,末端爪状,可用来爬树。第3对步足的末端呈螯状,第4对步足很小,隐伏在头胸甲下面的鳃腔里。腹部的背甲与侧甲皆钙化,左右稍不对称,一部分弯折在头胸甲之下。腹部肢体与寄居蟹相似,仅一侧保留着已退化的腹肢,另一侧者则全部消失。
椰子蟹生活于海边附近的热带树林中,善于爬树,能爬到椰子树、棕榈、栲树等的树顶,离地面可达18米。喜食椰子或露兜树的果实,也经常吃动物尸体、腐肉或各种植物。平时在陆地上生活,但到繁殖季节却要回到海里,其幼体在海水中变态成长。
8. 椰子蟹可以吃吗
椰子蟹是一种寄居蟹。体型比较大,虽然椰子蟹也是能够吃的,但是现目前是国家的保护动物,所以说建议大家尽量不要吃椰子蟹,在1996年椰子蟹已经被录入了世界濒危的一种动物,从保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角度来说,平时不要吃这些保护动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椰子蟹能吃吗
可以,但椰子蟹目前是保护动物,不容易吃到,也建议大家不要去吃。
一股独有的螃蟹的鲜融合着椰子的清香极具征服力,肥美的蟹肉更会令满足感瞬间爆棚,这也被世界各地的饕餮客视为极致的诱惑。椰子蟹好吃。椰子蟹肉味鲜美,腹部脂肪多,营养丰富,尤其是它的八只足,味道像龙虾的尾巴一样,加之又独具椰香味。在食法上无论蒸、炖和煲汤等味道均很鲜美可口。
但死了的椰子蟹不能吃,死蟹体内的寄生细菌会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使得蛋白质分解产生组织胺。即使把死蟹煮熟煮透,毒素仍然不易被破坏,食用后会引起恶心呕吐,面颊潮红,心跳加速等。
椰子蟹是不是保护动物
椰子蟹是保护级别的动物。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椰子蟹,但它在生活中并不常见,椰子蟹虽然是一种寄居蟹,但是体型庞大,最长能长到一米。
椰子蟹,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199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印尼苏拉威西岛特产椰子蟹以其肉质鲜嫩而闻名于世,但现在数量大为减少。年幼的椰子蟹经常成为其他动物比如巨蜥、野猪和大鸟等的袭击目标。然而,对椰子蟹真正的威胁则来自于人类。
虽然椰子蟹长得跟我们平时吃的螃蟹很不一样,外壳坚硬,有两只强壮有力的巨螯,是爬树高手,尤其善于攀爬笔直的椰子树,因为它们可以用强壮的双螯剥开坚硬的椰子壳,以吃其中的椰子果肉而得名。
9. 用椰子蟹作食物的节目
一、前言
椰子蟹birguslatro(linnaeus)俗称八卦蟹,是唯一长大后不需要利用螺壳为栖所的寄居蟹,由于成长不受螺壳大小的限制,体型最大可重达4kg,加上十分味美,因此在印度西太平洋地区椰子蟹数量很多的地方,被视之为珍贵可口的地方特产,由于过去认为椰子蟹肉具有特殊疗效,因此常以乾制品销至香港等地或贩售给当地的观光客,在台湾过去常见于海产店,但由于数量急剧减少及政府公布相关的保育法规之后,已鲜少于市面上见到。椰子蟹的分布广大,但多受限于岛屿环境,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及东南亚等地,如trukvanuatu、tokelaus、niue及马绍尔群岛等地都十分常见。目前台湾仅能在兰屿、绿岛及垦丁国家公园内偶尔发现,数量及体型都在逐渐缩小中,因此在民国85年5月28日所公布的保育类野生动物名单中被列名,也是目前唯一受到保育法规保护的甲壳类动物。
▲椰子蟹腹部由板状的腹甲所包覆,具有保护的作用。
▲台湾地区的椰子蟹主要栖息于沿岸平地的林投林中。
▲属于杂食性或腐食性的椰子蟹,主要食物为成熟的林投果实或其他动物的尸体
饪d路旁的水泥墙会阻碍椰子蟹的迁移,路面高度的落差亦将造成椰子蟹的伤亡。
二、成长及生活史
椰子蟹成长十分缓慢,由于成长不受螺壳大小的限制,因此体重最重可达4kg以上,头胸甲长为60~85mm,是体型最大的寄居蟹类,推估椰子蟹的寿命可长达50岁。由于雌蟹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花费大量的能量于生殖产卵上,因此雌蟹平均的成长速率较雄蟹慢。其生活史与其他陆生蟹相同早期为水生,由卵孵出的蚤状幼体(zoea)体型小于3mm,幼体期可分为四个时期,每期经历约一星期,在经过最后一期蜕化为幼体后期(postlarva)或大眼幼体(megalopa或glaucothoe)时约4mm长,已形成钳角,似寄居蟹般背覆着空的螺壳以供保护,并开始为两栖性,待蜕壳后进入幼蟹(juvenilecrab)阶段,此时依然会背覆着螺壳,约经过九个月后,胸部背板渐变坚硬,能提供足够的保护,此时椰子蟹的幼蟹与其他的寄居蟹十分难以分辨,如其他的节肢动物,椰子蟹仅能在蜕壳时长大,此时的外壳仍十分柔软,易遭其他捕食者攻击,由于此时的椰子蟹缺乏保护,因此在蜕壳时会将身体埋藏于土堆或沙中,经过一个月或更久的时间才会离开,此时腹部所储藏的食物能提供所需的能量。交配行为一般发生于夏季,雌雄椰子蟹交配时,雄蟹在上雌蟹在下,雌蟹在接受雄蟹的精荚后使卵受精,受精卵排出后形成海棉状的卵团,数量约为十万颗,包覆并保护于腹甲内。北半球的椰子蟹抱卵时期约在七、八月间,南半球约在四、五月间,通常季节性变化较不明显的区域,其交配时期较不受限于某一时期,可能会受到温度及光周期的影响,抱卵的雌蟹会利用晚上攀爬至岩石的稜脊上,紧抱住岩石并利用海浪的冲拂,使腹部的受精卵孵化并将幼体释放于大海中。
三、分布与栖所
尽管椰子蟹广泛分布于西印度洋至东太平洋地区,但族群仍受限于岛屿环境,在东非、亚洲大陆及澳洲等地未曾发现,可能是因为有其他大型竞争者及猎食者的存在所致,人口的增加及土地利用型态的改变亦改变了椰子蟹的数量,部分地区椰子蟹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栖地的消失、无限制的采集或遭家禽动物所捕食。椰子蟹的分布主要是在太平洋及东南亚等地,包含南太平洋的samoa群岛、斐济(fiji),西太平洋的caroline群岛,北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marshall)、关岛(guan)、诺鲁(nauru)、所罗门群岛(solomon)、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newguinea)、turvalutonga、新喀里多尼亚(newcaledonia)、日本、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及台湾等地。
椰子蟹栖息的环境变化很大,主要与岛屿的地理环境特色及所能提供的食物与栖所有关,一般多栖息于沿岸平地、热带雨林、椰子林,甚至在岛屿的山区。在台湾本岛的垦丁国家公园及兰屿、绿岛等地多分布于沿岸的林投林中。椰子蟹为最耐旱的陆生寄居蟹类,但其活动的距离通常不超过100m,主要是受限于环境,椰子蟹栖息条件为湿度较高、有良好的掩蔽物及洞隙以遮蔽日晒、松软的泥土以利其挖洞脱壳以及充足的食物,当食物不足或需要下海繁殖时则会向外迁移,椰子蟹的活动时间与人类的活动有关,常受到人为干扰的族群白天通常蛰伏,待晚上才会出来活动觅食。一些有关椰子蟹的食性及摄食行为的报告中指出,椰子蟹为杂食性或为腐食性,食物种类自露兜树科植物林投的果实至刚孵出的小海龟及𫚉鱼的尸体皆可,台湾地区椰子蟹主要的食物为林投的果实,其他的食物种类则不详。
四、讨论
目前台湾本岛仅于垦丁国家公园内偶尔发现椰子蟹之踪迹,而在兰屿及绿岛椰子蟹虽仍常见,但不论在数量上或体型上都已经明显缩小。自从野生动物保育法公布后,政府严格禁止椰子蟹的输出,凡违法者将受重罚,但在兰屿及绿岛仍有许多民众继续捕食椰子蟹,甚至贩售给观光客,严重威胁椰子蟹的生存。 另外,兰屿的环岛公路分隔了椰子蟹的栖息环境使栖地片段化,将使椰子蟹面临野外的族群被分割成数个小族群,而加速灭绝。环岛公路使椰子蟹路死(roadkill)的机率增加且道路旁的水泥护栏,严重阻碍椰子蟹在繁殖季的降海迁移外,更使椰子蟹未来的存活问题雪上加霜,因此,目前除了消极的禁止捕捉椰子蟹外,应积极进行基础生物当的研究,以期有效的管理这个保贵的生物资源。目前国外已有不少关于椰子蟹生活史、食性及生态行为的研究报告,但本土椰子蟹的研究则刚起步,极待人力的投入研究。
五、结论
对于目前椰子蟹的保育工作笔者根据多年的野外观察及资料收集提供以下建议:1.禁止椰子蟹的捕捉、饲养及食用;2.保护椰子蟹的栖息环境;3.改善道路的设计,以免防碍椰子蟹的迁移。4.加强本土椰子蟹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的基础研究,并研议人工繁殖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