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华侨的历史沿革
中国人移居国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已有“丝绸之路”通往西域,有船舶东航日本,其中就有人留居他乡。进入唐代,才有较多的中国人定居国外,这可视为华侨史的开端。纵观1300多年来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唐代到南宋(618一1270年),为海外华侨逐渐出现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相当发达,而东南亚各地仍然比较落后,于是有不少中国商人到东南亚各地从事贸易。其中有一部分人便在当地定居下来,成为第一代的华侨。这个时期的华侨大多居住在今天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人数大约为10万多人。
第二个时期,从元代至清代中叶(1271-1840年).为华侨出国大量增加和华侨在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基础逐渐确立的时期。这个时期,明朝海禁开放,促进了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东南亚部分地区已变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贸易中继地,迫切需要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手工业品,因而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商人和破产的农民、渔民和手工艺人出国,加之明朝太监郑和率两万多人的船队七下西洋,历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谊,也为中国人出国经商和移居国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这个时期,东自日本、朝鲜,西至印度东部海岸,北起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南迄印度尼西亚群岛,几乎到处都可见到华侨、其人口已达100万以上。
第三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夕(1841一1949年)。为华侨大规模移民高潮时期。这个时期,华侨出国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分布之广、遭遇之苦,均属前所未有。究其原因,不外是国内、国外两方面。在国内,由于政治黑暗、战争不断、经济破产,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急于寻找生路;在国外,由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和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从事开发。因此,一批批“契约华工”(俗称“猪仔”)被贩卖出洋,成为这个时期中国移民的主要方式。这种贩卖活动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达到高潮, 20世纪初趋于衰落。在这100多年里,中国约有700万人被贩卖到世界各地,从而奠定了今天华侨遍布世界各地的格局。这个时期的华侨人数已达1200多万人。
第四个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90年代。这个时期,华侨大批出国的历史基本结束。但由于东西方经济的差异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移民政策的调整,仍有不少中国人通过与亲人团聚、留学等方式移居国外。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居民,也有不少人迁居国外。这个时期,随着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自然增长,国外华侨华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估计已有3000万人。其中90%已加入当地国籍,华侨大约只有300万人华侨华人广泛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来自于我国驻外使领馆、侨务部门和侨社的估计数字.从各方面来看,21世纪初海外华侨华人的人口总数约为3975.8万人,其中约有200万为近20余年间从大陆迁出的新一代华侨华人,分布在161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已加入所在国国籍,属外籍华人。除个别的内陆国家和偏远的岛屿地区之外,环球皆有炎黄子孙的踪迹。
从大洲分布来看,亚洲为2125万人,占83.7%;美洲245万人,占9.9%;欧洲125万人,占4.9%;大洋洲32万人,占1.2%;非洲9万人,占0.3%。
按国家和地区划分,华侨华人的85.5%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仅印度尼西亚(600万)、泰国(465万)、马来西亚(509万)三国就有1574万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60%多。居住华侨华人1-10万人的有文莱、老挝、朝鲜、韩国、尼泊尔、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荷兰、德国、比利时、意大利、毛里求斯、留尼汪、马达加斯加、南非、墨西哥、巴拿马、危地马拉、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多米尼加、秘鲁、阿根廷、厄爪多尔、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巴拉圭、圭亚那、苏里南、新西兰、塔希提、西萨摩亚等32个国家和地区;居住华侨华人1000-10000人的有26个国家和地区;居住华侨华人100人以上,不足1000人的有29个国家和地区。以上共104个国家和地区。其余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合计起来不过2000多人,多则几十人,少则三五人。
按华侨华人的祖籍划分,广东籍占54%,福建籍占25%,海南籍占6%,其他省、市、自治区共占15%(其中以台湾、广西、山东、新疆、云南为主)。在东南亚,粤籍、闽籍和其他省市之比为5:3:2;而在亚洲以外,粤籍占绝大多数。若以方言划分,使用闽南(泉州)、广府(广州)、潮州、闽东(福州)、客家五种方言的人。占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80%左右。使用前三种方言的,每一种都超过500万人,后两种则约300万人。
新中国建国不久,一切欣欣向荣,许多华侨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生怕因加入了外国国籍而背上“忘掉祖国”的骂名。但1955年4月27日,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会见当地华侨时却给他们泼了冷水。他说:“如果在我们国内,有几百万外国侨民,他们也是双重国籍,我们政府好不好办事呢?凡事都要推己及人。”不过,为打消华侨们的顾虑,他强调:“选择了别的国籍,朋友仍然是朋友,兄弟仍然是兄弟。”他甚至还多次说这是“亲戚关系”,“你们入了当地国籍回中国,就像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一样”,并随时“欢迎你们回娘家嘛。”
新中国成立初期,适逢冷战时期,东南亚华侨国籍与待遇问题使中国与当地国家的外交关系产生紧张和困难。同时,“双重国籍”是当时西方阵营指责华侨为“第五纵队”的“证据”。这也是东南亚国家怀疑华侨忠诚的主要根据之一。显然,新中国如果不及时妥善解决“海外华侨问题”,不仅不利于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系的发展,而且也不能保障华侨在所在国的安全和正当权益。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做出了决定:
一、放弃多年以血统为准的国籍;
二、鼓励华侨加入所在国的国籍,但必须根据自愿;
三、不赞成实行双重国籍。
于是“华人”这个名词就开始出现了。现状
华侨华人广泛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关于华侨华人的人口数量,尚无精确、科学的统计数字。
㈡ 有哪些关于陈嘉庚的故事简单一点
1937年10月,他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任主席。1938年10月,在着名闽侨菲律宾的李清泉(他致函陈嘉庚,称南洋华侨应该在香港或新加坡,组一筹赈总机关,领导募)印尼的庄西言(他
晚年的陈嘉庚先生
晚年的陈嘉庚先生
亦致函陈嘉庚,嘱托他在新加坡组南侨总会,所言目的与李清泉同)倡导和劝说下,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庄西言致函陈嘉庚后,致电行政院建议陈嘉庚领导南侨组织筹赈总机关)致电要求,陈嘉庚出面联络南洋各地华侨代表在新加坡开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被推举为正主席(李清泉、庄西言为副主席)。他带头捐款购债献物,精心筹划组织,使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此外,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以及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供应药品等。
1939年,他应国内之请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回国服务,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
陈嘉庚回国视察、慰劳抗日军民
陈嘉庚回国视察、慰劳抗日军民
1940年,他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历访重庆、延安等地。特别是访问延安之后,陈嘉庚正统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据实发表关于延安观感的演讲,盛赞陕甘宁边区的新气象。通过对国共两党辖区的访问,陈嘉庚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归国服务
1949年,他应毛主席电邀,回国出席全国政协,参加开国大典。他看到伟大祖国站立起来了,决心定居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驰驱祖国南北大地,舟车劳顿,席不暇暖,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鼓励华侨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他生前叮嘱“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300万元存款捐献给国家”,并一再呼吁祖国统一,弥留之际还对台湾的回归深表关切,体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赤诚之心。国家还为此设立了陈嘉庚科学奖。
㈢ 菲律宾侨中学院在谷歌地图的截屏 地址
这是地址和电话:
菲律宾侨中学院
目前有一所主校和一所于1967年创立的位于加洛坎市的分校,分别位于:马尼拉市汤都区JoséAbadSantosyBasco街1253号和加洛坎市格雷斯公园区第1758号街
023633529
㈣ 华侨在东南亚多数生活在哪个国家从事什么职业,与家乡有什么联系
现在海外华人约:
海外华人有多少?这个数字,可能什么人也说不清楚。过去,有人估计有2000余万人,现在的说法是3000余万人,由于各地没有正式进行登记,也就没有准确的数字,2000余万和3000余万只是一个约略估计的数字而已,不过,多数人是持3000万这个数字的。
别说全球的华人有多少难说,菲律宾的华侨有多少,华人又有多少,谁也说不准,没有准确的数字。为什么呢?同样的原因,有关当局没有进行正式的登记,哪里有准确的数字。
过去,根据一般说法,每年向菲律宾移民局登记的华侨约有5万人,与入籍的华人加在一起,全体华人大约有150万至200万人,占菲律宾总人口的2%左右。但是,根据慈侨基金会最近从移民局获得的资料,每年向移民局登记的华侨有7万余人,如果连那些持旅游证件而没到移民局进行常年报到者算在内,菲律宾的华侨可能不止7万这个数字。
最近20年来进入菲律宾的中国公民,大约有几万至几十万之多,虽然这些人有的已经改变了身份,但是保持中国籍的也不在少数,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人没有进行常年报到,如果连这些人加在一起,以10万人来算大概不为过吧?
由于缺乏正式的统计,不但菲律宾的华侨和华人数字说不准,东南亚其它的国家也存在这个问题。一次到中国出席会议,碰到印尼泗水《千岛日报》社长张明开先生,谈话中涉及印尼华人数字。他告诉笔者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印尼的华人绝大部分都加入当地的国籍,但是华人有多少?印尼官方的说法是1000万,但是根据当地华人自己估计,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大约有1600万人。1000万和1600万,相差600万人,由于没有正式的统计,何者正确就难说了。
鉴于几十年来各地对当地的华侨和华人没有正式进行登记,要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字是不可能的。菲律宾是这样,印尼也是这样,相信其它的地方也是这样,全球华人的数字,也只能约略来说,大概有3000万余人。
现在海外华人总资产有:
第六次世界华商大会,将于今年9月在华商们的母亲国隆重召开了。届时数千海内外华商才俊共聚一堂,这是何等欢喜。“华商携手新世纪,和平发展共繁荣”。这不仅是全球商界翘楚们的一次盛会,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盛事。但是海外华人华商的现状如何,我们将从12个方面做一介绍。
话题1:海外华人究竟有多少?
中国人大规模迁移海外始自19世纪中叶。1999年的资料表明,海外华人至少有3455万人。
中国人称民国外的历史虽然很长,但大规模迁移海外却是发生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据不完全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100年里,中国人出国人数将近1000万,足迹遍及五大洲数十个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世界经济际化的发展,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移民政策的调整,欢迎国外移民流入,致使发展中国家人口大量移居发达国家;跟随着世界性移民新潮流,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华裔人口,也向发达国家移动。世界各地的华族人口由此迅速增加。
东南亚各国是中华民族群最集中的地区。据台湾报纸报道,截至1999年底,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外的海外华族人口总数已达3455万余人,其分布以亚洲地区为最多,共约2678.8万多人,占77.63%。其次为美洲地区,约有601.3万多人,占17.43%;欧洲有96.8万多人,大洋洲有65.5万多人,非洲有13.2万多人。
在亚洲的华族人口,新加坡约占80%,马亚西亚约占30%,泰国约占10%,在印尼和菲律宾所占的比重很小。
近20的来,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华裔人口增加很快。华裔人口在美国的少数民族中数量是最多的。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美国华裔人口已达160万,自1980年以来10年间增加了一倍;至1999年底美国华裔达306万人。
华族人口遍布全世界168个国家和地区,在亚洲的科威特、伊拉克和孟加拉,美洲的尼加拉、阿鲁巴和乌拉圭,欧洲的荷兰、波兰和卢森堡,大洋洲的诺鲁、索罗门群岛及塞班岛,非洲的加纳、坦桑尼亚及莫桑比克,天涯海角,处处有华人的足迹。
话题2:何谓“海外华人”?
“华侨”、“华人”、“华裔”各有所指。关于海外华人的称谓,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海外华人如同上述是指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华族人口,所以有“海外华人3000万”这句口头禅。
西方学者和中国大陆的人说海外华人,往往是指中国大陆以外的所有具有中华民族血统的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海外同胞,因此大约就有5700万多人,这是广议的说法。
海外华人90%以上已经加入其所在国的国籍,他们因此成为有别于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的“华人”;所以对海外华人一般又联称“华侨华人”。在海外出生的华侨华人的子女为华裔,但往往又用“华裔”统称所有的华族人群。
中国海外移民的老一代人,包括现在年纪较大的一代人,他们离乡背井,多随海水漂流,到海外谋求生计,艰难营生。也有一些大陆商人过海经商。还有许多人是被殖民者掠卖的华工。
其主要的移民地是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沿江地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藉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与拼搏进取精神,艰苦创业,始于小本经营,逐步资本积累,在世界各地发展华族农工商企业。
郭芳枫先生1911年出身在福建省同安县连花镇一个普通的庄户人家。由于家境贫寒,14岁那年,他只身抱着一卷草席下南洋,到新加坡谋生,先在一位亲戚开的五金店当学徒,白天劳作繁杂辛苦,晚上坚持去夜校补习功课。后来他被老板晋升为五金店经理,小店日益红火。当手中有了一定的积蓄后,请其三个兄弟也到新加坡,一起开办了一家取名“丰隆”的小店,经过半个世纪的经营与发展,终于成为当今亚洲最大的华商财团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所在国民族政策的一时调整和其他政治原因,有一部分在东南亚国家的华裔人口向邻国或美、欧、澳地区迁移。
话题3:何谓世界华商?
这是对具有华族人特质的华商企业及其经营者的泛称。一般地,国内所称的“海外华商”仅指中国境外的华商企业及企业家
顾名思义,世界华商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那一部分华族群体,其核心部分是指具有华族人特征的华商企业及其经营者。泛泛地说,世界华商也泛指包括华族经济界和非经济界的各种机构、团体和人士。
1995年开始在北京连年出版的《世界华商经济年鉴》认为,世界华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华商,比较集中的东南亚各国的华商,散布在北美、澳洲及世界各地的华商。
我们说到“海外华商”,当然是指中国境外的华商,或仅指中国大陆以外的华商企业及其经营者。
话题4:海外华人资产究竟有多少?
首先海外华人资本不是一个整体,它是各驻在国民族资本的一部分。估计其经济总量相当于一个台湾或接近一个韩国,其资产总额在2.5万亿美元左右。海外华人资本或资产究竟有多少?这是人们在研究和了解海外华人的经济成就或经济实力时难免感兴趣的问题 。
海外华侨华人大量聚居在东南亚各国,海外华商的资本和企业在东南亚国家也比较集中。1995年8月中旬,澳大利亚外交与贸易部发表了一份长达350页的海外华人经济网络研究报告,称逾七成的东南亚上市公司由海外华商的资本控制。略同时期,日本东京的富士通研究所调查了亚洲5个主要国家的上市公司,发现其资产额中的绝大部分为华人所有。
除了上市公司的资产统计之外,分布在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经济细胞主要是成千上万的中小型商贸企业,它们为当地社会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就业机会。
近20年来海外华人资本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国家,也有相当的发展。来自东南亚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华人资本,大规模地向澳大利亚输入,对那里的经济增长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外有一些研究和报道,涉及全球华人资本或资产的总量问题。进入90年代以后,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和美国俄亥俄大学海外华人问题中心等估计,当时中国境外海外华人的资产约在1.2万亿至2万亿美元之间;据2000年9月台湾的报纸报道,一项关于海外华人状况的研究估计当时海外华人的一年总所得约有2.65万亿至3.09亿美元,其经济总量相当于一个台湾或接近一个韩国,其资产总额可达2.5万亿美元。
这些估计虽然只是一种推断的结果,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海外华人资本具有相当可观的经济实力。
有的研究者认为,海外华人资本不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计算。早在80年代,一些日本学者和媒体有意或无意地夸大海外华人拥有的资本或资产总额。他们提出这一观点,是为了论证海外华人特别是在东南亚,华人正在同中国联合“主宰”东亚经济,这些华人资本就是所谓跨国家的“华人经济圈”的基础和根据。宣传这种耸入听闻的诊断,显然不利于亚太地区的民族和谐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是值得大家警惕的。
有研究者分析,海外华人资本由两大类组成。
第一类是华人在当地积累起来的资本。上文已经提到,早期移居各国的华人并没有携带任何资本,他们中的一些人经过多年的艰苦劳动,甚至经历几代人的努力,才得以积累今日的资产。因此,他们的资本积累过程与所在国家民族资本的积累过程是一致的。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东南亚各国原来的华侨已经陆续成为所在国的公民,他们的资本自然成为该国民族资本的一部分。
第二类华人资本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国内一些企业家,包括香港、澳门的华人企业家,在海外开始有少量的投资。60年代以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中国企业家在海外的投资额大量增加。这些华人的投资是一种资本输出。它们在投资接受国内,很自然地被看作外国资本,而不是该国的民族资本。但是,其在海外建立的合资或独资企业是在投资接受国注册的,它们的生产总值同样被计入投资接受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它们以各种形式与投资接受国内民族资本相结合。所以,这一部分华人资本也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单纯博士认为,海外华人政治上效忠于当地社会,经济上是当地主流经济中的一个有民族特色的补充部分,并可利用民族纽带进行全球经济合作。我们可以通过华人资本属性的分析,更加深入地研究各国的华裔公民在该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睦共处与经济合作,推动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话题5;世界华裔网络有何特色?
由族群关系构成的华裔网络既可规避风险又便于抢占市场,它对市场信号的反应和多元选择,比单纯依靠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淘汰转移要优越得多。
当代世界华商的经贸网络,主要是以东南亚地区的华商网络为基础而发展、扩大起来的;而东南亚地区的华商网络的形成,更集中地体现华商网络的基本特点,它是依托于华族移民的族群关系,随着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包容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区域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之中,而扩散到全球。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是属于国弱外流以谋生和追求和平的生存空间为目的,自发地依靠家族和乡土关系的牵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漂洋过海,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父引子兄领弟,子代传孙,形成一条民族移民的世代走廊。
东南亚地区的移民多来自广东、福建两省和江苏、浙江一带,那里方言众多,移民们来到移居地后形成了以方言和地域为主体的群体,结成商帮,主要有广东帮、潮洲帮、福建帮、客家帮和海南帮,还有晋帮、徽帮、宁波帮等。并在帮内建立了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宗亲会和同乡会组织,以便于他们互相帮助,同舟共济。各帮移民很会经商做生意,各帮的商业活动也侧重于一些地方和某些物产。例如米业,早期是由潮洲人在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操纵和控制。华商间的业缘和物缘关系得到发展。
随着各帮移民经商生意越来越红火,宗亲与乡亲会馆便成为华商集会的重要场所。中华商会逐步突破了亲缘和地缘的限制,作为华商们业缘组织,便由此发展起来。由同姓宗亲会到异姓同乡会,由方言群的会馆到中华商会和中华总会,一层层地扩大,不是由于政治统属,而是由于族群关系的组合,构成了海外华人社会集合点和华商网络的一种形式。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华商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华商经贸网络的企业形态多种多样。母公司之下设立分公司、转投资企业等;在企业外部发展联营,建立合资企业、联营公司、联系公司、联号公司、控股公司、跨国公司等等。华商传统的合伙制向股份制发展。特别是70年代以后,华人财团的崛起,在传统伙伴制的基础上互相掺股,组成具有实力的集团,进行多角跨国经营,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华人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过程,对华商来说,既能有效地避开一个时期中一国国内政策对它发展的限制,或地区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外部网络的办法来分散风险;又能适时、有效地占领世界市场。
世界性的华商网络对市场信号的反应和多元选择,比单纯依靠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淘汰转移要优越得多,它能直接参与新型产业上游产品的销售并很快引进技术,进行高效投资生产。
华人企业通过网络寻求的是市场优先效益,这就是为什么华人企业在规模、资金、技术甚至服务都无法与美、日企业抗衡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企业高效运传的原因。世界华商经贸网络在全世界的拓展,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华商经贸网络及其在全世界的扩展,主要不是通过某种制度结构来体现,而是以族群联系和人际关系为基础,进而通过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而形成的。华商网络具有网状开放性和共通性的特点。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把华商企业之间的关系比作当今电脑的互联网网络。认为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特征上二埂都十分相似。互联网电脑网络中没有统一的控制中心,任何一位入网成员都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独立和自由,网络的价值来自于信息市场的扩大;在华人圈,企业网络也可以无限扩大,没有权力中心。他说:“那是很隐形的、复杂微妙的网络。华人家族企业其实就是宗族和同乡之网,许许多多小网交织成一大面铺盖全球的网络”。作为华商网络形态之一的华商社团,日益呈现国际化、经济化的发展趋势。华人社团、华文学校、华文报纸,历来被称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进入70年代以后,海外华人经济活动迅速发展,海外华人社团组织也迅速增加,目前总数已发展到1万个左右,其中工商社团有1000多个。
这些遍布全球多资多彩的华人社团,为所在地的华侨华人服务,通过它们不断扩大华人族群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联系,为世界华商经济活动的发展作出积极度的贡献。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海外华人分布范围的扩大以及华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世界性的华人社团组织相继成立。这些社团目前已多达70多个,其中近70%是80年代以后建立的。近10年来,各种国际性的宗亲或同乡恳亲联谊会纷纷召开。
潮汕人的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创始于1980年,每两年在世界各地召开。2000年11月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在客家祖地福建省龙岩市举行,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个客族社团的代表参加,其中境外代表1700多人。这些华人族亲国际性联谊聚会,进一步加强了华商的凝聚力,更为他们加强相互联系与交流,发展世界各地区商贸关系,特别是发展广大海外华商与其祖籍国的经济关系与文化交流,发挥重要的作用国际性的华商组织,有在1963年4月成立的世界华商贸易会议。
由新加坡总商会,联合香港中华总商会和泰国中华总商公共同发起的世界华商大会,从1991年开始,每两年一次相继在新加坡、香港、泰国的曼谷、加拿大的温哥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以及即将在中国南京召开。世界华商大会把世界华商的国际网络联系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㈤ 关于五邑华侨的历史
江门市俗称“五邑”,是全国着名侨乡。五邑华侨历史故事节选如下:
1.冯如,广东恩平人,我国从事飞机研制、设计、制造和飞行的第一人,被美国报纸称为“东方莱特”。12岁随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他目睹美国先进工业,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
于1912年8月25日,在国内作飞行表演时,冯如因飞机操纵系统失灵,失事牺牲。弥留之际,他仍支撑着把失事原因告诉助手,并勉励他们“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级。”
(5)菲律宾侨中什么时候成立扩展阅读: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江门市俗称“五邑”,是全国着名侨乡。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是展示五邑华侨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于2010年全面落成开放。
步入其中,“根在五邑”4个大字映入眼帘,厚重的历史感和沉重的故土情扑面而来。馆内展览以时间为线,分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血丹心等六个部分,全面展现五邑籍华侨华人在海外的艰辛创业及回报家乡的感人历程。
㈥ 进入菲律宾侨中学院(英语简称:PCHS)要哪些手
入学考试,看你是什么英语等级的,差的话会推荐你从小学念起。初中四年,上午英文七节课,下午中文三节课,中文分实验班和普通班,一般中国来的都是实验班。我就在PCHS读的,有事可以私密我。
㈦ 桑叶松的个人简介
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62年毕业,同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1966年毕业后到工程兵文工团任指挥。1982年调入总政歌剧团任指挥,成立总政交响乐团时,出任该团常任指挥。日本樱井将喜指挥事务所“外籍客座教授”。曾经为老挝国家歌舞团合唱队和菲律宾侨中合唱团做过培训工作。
㈧ 菲律宾侨中
虽然报名日期已经过了,但应该可以跟那边的人乔一下,因为这里(菲律宾)私立学校开学日都是在六月七号开始。我虽然不是乔中的,但我在那边另一所上学。我们是6月10号
以下是侨中的联系方式:
邮件地址: [email protected]
电话(分校):363-3529 ; 364-3730;361-7237
电话(总校):252-0501;252-0502;252-0503
㈨ 菲律宾是哪个国家的
菲律宾人的祖先是亚洲大陆的移民,14世纪前后建立了海上强国苏禄王国。1565年,西班牙侵占并统治菲300多年。1898年被美国占领。1942年被日本占领。二战后重新沦为美国殖民地。1946年,菲律宾独立。 菲律宾主要分吕宋、米沙鄢和棉兰老岛三大岛群,共有大小岛屿7000多个,非法侵占了中国南沙群岛8个岛礁,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对外依赖程度高。
㈩ 着名菲律宾华侨李清泉的故乡祖籍是什么
李清泉(1888年-1940年)原名回全,1888年农历7月13日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县金井镇石圳村的一个华侨家庭。
李清泉的曾祖父是石圳第二个往菲谋生的人,到他祖父同一公时,已是菲律宾的富商之一。李清泉的父亲李昭以是同一公的长子,少年时就随父出洋,父亲去世后即担负经营家业重任,他们兄弟均从事木材经营,共同创建"成美木业公司",是开发菲律宾木材行业的先驱。李清泉先生是李昭以的长子,先在家乡的乡塾就学,后到厦门"同文学院"深造。1901年,年方13的李清泉,就被父亲带到菲律宾,先在"成美林业公司"学商,后送到香港"圣约瑟西文书院"就学,1906年,李清泉又重返菲律宾经商。次年,其父就把"成美木业公司"交给李清泉经营管理。
李清泉先生是二十世纪初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活跃在菲律宾政治、经济舞台的杰出人物,被称为"菲律宾经济发展史上占有永久地位的人。"又是菲律宾华侨史上最有建树、声誉卓着的爱国华侨领袖。三十年代他领导华侨为抵制"西文薄记案"而斗争;同时为振兴中华,四出呼吁,发起召开"闽侨救乡大会",提倡实业救乡,致力于福建的开发和建设;抗战期间,他奋起领导侨胞支援祖国抗日战争,并同陈嘉庚先生的业绩在海内外同胞中有口皆碑 ,不愧为广大侨胞的光辉典范。
李清泉先生把祖国的安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拳拳赤子之心令人敬佩。1919年的"五四"运动,先生同全国人民站在一起,通电北京政府反对出卖民族利益;1924年,国内人民要求和平统一的呼声甚高,李清泉先生再次通电段祺瑞政府,敦促他实现和平统一,并为此曾亲自出席南北和平统一会议。和谈破裂后,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他应蒋介石的要求筹饷资助,捐资达十三万银元。李清泉先生以民族利益为重,为了有效地动员侨胞筹款支持北伐,他率先抛弃门户之见,主动恳请国民党在菲律宾的中坚人物戴金华、王泉笙二人出面协助,主持资助北伐的筹款活动。李清泉先生还代募短期救国公债100多万元。
南京政府成立后,出于为振兴祖国效力的动机,他应蒋介石之聘出任财政部和实业部顾问,并担任国货信贷银行监察委员和中国银行董事。
1931年,日本法西斯制造"九·一八"事变,大举入侵中国。东北沦陷消息传到南洋,李清泉先生当即拍案而起,于9月23日联合十五位知名侨领发起组织"国难后援会",以动员华侨投入支援东北人民的抗敌斗争。同时通电美国等国,呼吁国际舆论制止日本侵华行径。他还捐资20万元支援东北义勇军。
1932年,日本侵略军又发动"一二·八"事迹入侵上海,李清泉先生立即同扬启泰、王泉笙、曾廷泉、史国诠、黄腾论、杨荣标、扬静桐等发起成立"菲律宾华侨救国联合会"。为了更广泛地动员华侨投入抗战,2月3日,中华商会和马尼拉国民党支部联合召集各华侨团体联席会议,"共策一切救国方略"。会上决定成立"国难后援会",推举李清泉为主席。并随即筹集巨款资助淞沪抗战和东北义勇军。在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日战役中,李清泉先生"斥资首倡汇助国军,""斯役菲岛捐资为南洋群岛冠。"至1932年9月,汇交蔡廷锴达80万美元,汇交东北马占山抗日军费达40万美元,并捐出20万交福建省作为国防建设资金。 (《菲律宾岷里拉中华商会70周年纪念刊》:《会史》)
在抗日斗争中,李清泉先生除捐款外,另一突出贡献是发起"航空救国运动"。1932年11月7日,十九路军在淞沪的抗敌名将翁照垣到达马尼拉,驻菲总领事扬光泩及爱国侨领李清泉等设宴欢迎,翁照垣在宴会上呼吁"航空救国是一条出路"。李清泉随即于11日以国难后援会会长身份,召集各界侨领共商航空救国事宜,决定成立"中国航空建设协会菲律宾分会",李清泉先生被举为主席,会员达4000余人。李清泉先生"慨然独捐战斗侦察机一架以为侨界倡",印尼华侨黄奕住先生也捐出5万美元。捐机活动立即得到菲律宾侨胞的响应,共捐资300万元,购机十五架命名为菲律宾华侨飞机队。这是华侨最早的捐机活动。(厦门《华侨日报》1933年3月16日)
在李清泉先生出任国难后援会会长时,就把抵制日货作为打击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重要手段。在1931年11月26日召开的、有3000余人参加的菲律宾华侨救国代表大会上,就宣布了"抵制日货条例",并成立了抵制委员会,李清泉先生亲自参加该组织活动。抗战爆发后,李清泉更加坚决领导抵制日货运动,当时有人担心抵制日货会引起侨商同日本的贸易关系顾虑造成法律上的麻烦。对此,李清泉先生毅然说:"诸位认为该做的就放胆做,事到事当。"表现出勇于负责的精神。这一斗争,就在第一年造成日本对菲出口减少20%。(《菲律宾华侨救国运动史》28-29页杨荣标:"李清泉先生思想风范";菲律宾《新闽日报》1971年10月20日;《民锋半月刊》:《悼李清泉》1940年2月1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清泉先生立即召集菲律宾各端口侨领,成立"菲律宾华侨抗敌委员会",作为统一华侨救国运动的领导机构。李清泉先生出任主席,杨启泰、薛芬士出任副主席。在成立公告中宣布:该会以"策励侨众开展爱国运动,以人力物力援助政府抗敌御侮"为宗旨。并在全菲各地成立分会以全面开展筹款、抵制日货和鼓励青年回国参战活动。在厦门和福州相继沦陷时,又组织"福建华侨救济委员会",发起捐资1000万元供福建省救赈和武装民众的经费。 (《菲律宾岷里拉中华商会70周年纪念刊》:《会史》)
当他看到海外华侨抗日救国情绪日益高昂,而南洋各地华侨均各自行动缺乏统一领导时,李清泉先生认为成立全东南亚华侨抗日组织,以统一行动,将更有效地领导和组织华侨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于1937年秋,致函陈嘉庚先生建议"南洋华侨应在香港或新加坡组一筹赈总机关,领导募款。"陈嘉庚先生以"新加坡乏相当人,请转商香港较妥"。李清泉先生认为成立华侨总会刻不容缓,且由陈嘉庚先生出面发起最为适宜,于1938年夏,他再次致函陈嘉庚先生,倡议在新加坡组织华侨总会。印尼巴城侨领庄西言亦有此议。在陈嘉庚先生同李清泉、庄西言等的共同努力下,1938年10月10日在新加坡召开了南洋各端口代表大会,李清泉先生亲率的菲律宾代表是先到达的代表团,因而受到陈嘉庚先生的赞扬。由此,亦可见李清泉先生救国之心切。大会决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并制定了筹赈行动计划,推举陈嘉庚先生为总会主席,李清泉、庄西言先生为副主席。自1938-1941年三年之中,共筹款二亿六千四百万国币,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日战争。其中李清泉先生任主席的菲律宾抗敌委员会,自1938-1940年就筹集菲币1200万抗日经费。陈嘉庚先生称赞"其数目为南洋各属华侨之冠"。(《菲律宾岷里拉中华商会70周年纪念刊》:《会史》)
李清泉先生原身患糖尿病,但他以抱病之躯为国奔走,致病情恶化,送往美国加州医治无效,于1940年10月27日与世长辞,享年52岁。临终之时,留下遗言:"将10万美元遗产给祖国抚养难童"。在他这一精神激励下,马尼拉侨团和他的生前好友共筹40万美元作为祖国救助难童基多,以表示对李清泉先生的永久纪念。人们盛赞他是:"至死不忘救国的人。"正如吴重生先生所说:李清泉先生是"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的贤者。他为祖国兴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