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是画上去但用水洗不掉的那种纹身叫什么能保持多长时间对人体有害么
现在类似纹身的就是人体彩绘和喷绘。
彩绘就是用专用的颜料画在皮肤上,画完之后用一种固色的药水保持颜色,可以保持几个星期到几个月。
喷绘现在比较流行,和彩绘差不多,都是与纹身效果看上去很相似又没有任何疼痛感。喷绘是用专门儿的工具把颜料喷到皮肤上之后再弄上固定颜色的药水还是药粉(不好意思记不太清楚了),可以保持一两个星期左右。
彩绘和喷绘因为不像纹身是需要刺破皮肤的,所以只要皮肤没有破损、受伤,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无论是彩绘还是喷绘,所用的色料必须是专用的无毒无害颜料,否则就很难说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了。毕竟就算不刺破皮肤,也是要接触到皮肤的。
如果是喷绘的话我在西单华威看到过,好像是四层还是六层有(非常抱歉,因我最近一直没去西单,所以记得不是很清楚),价钱大概几十块钱。面积小的也就十块二十块钱吧,面积大点儿的话自然就贵点儿,大概三四十块钱或更多。
彩绘的话西单应该也会有,东三环和北三环我就不知道哪里有了,楼主可以去一些纹身店或正规美容院之类的地方咨询一下儿。
‘贰’ 文身最早起源于哪
文身一词来源于太平洋中塔希提岛的土语“talu”,英文名称“tattoo” 即由 talu演化而来。
文身现象源远流长,其产生、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的大量研究报告和文物、文献记载也表明:文身这种身体装饰行为由来已久。
据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公元前二千余年古埃及发现的木乃伊上就有文身现象,腹部刺着平行的线条。这种文身的干尸,在西伯利亚的古墓中也有发现,时间断定为公元前300年。
“魏伦道夫的维纳斯”是欧洲旧石器时代的一件在理石雕像,她身上出现的红色图案的痕迹,为绘身的遗像。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古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左其手记中写道,“没有文身的人就不是好的出身”。
希罗多德约生活于公元前484—前425年左右,可知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也盛行文身,并且成为上层社会出身的象征。公元前54年恺撒大帝远征英伦三岛时,也记述了当地土人实行文身的事实。
实际上,现代文身是以詹姆斯·库克的发现,并以近现代仍然保存于澳大利亚土着、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亚、拉美、非洲及东南亚的落后氏族、氏族部落为参照体,从而引起了许多人对文身的狂热,并引发了现代文身艺术化的革命。
(2)菲律宾画的纹身叫什么扩展阅读
古代意义
文身(Tattoo)在古代起因很多,也比较复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早在原始人类时期,那时的古人就会用白泥或燃料在身上、脸上画出纹络。其作用一是美化自己,二是吓唬敌人。
初民最初用粘土、油脂或植物汁液来涂抹身体,是因为认为这对身体是有益的,如古代挹娄人“冬以豕膏涂身以御风寒”,后来,逐渐觉得这样涂抹身体是美的,于是就为了审美的快感而涂抹其身体。
战斗和狩猎负伤而留下的疤痕被妇女认为是勇武壮美的男子的标志,也会使残体装饰盛行起来。而更多的原始人在自己的皮肤上画一些被认为是他们部落祖先的动物-图腾,一旦它作为本氏族正式成员的标志确立起来,文身也就成了一种制度。
至于有些古书上记载的“文身以避蛟龙之害”则又是另一种风俗观念了。估计约一万四千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埃及金字塔内存放超过四千年的木乃伊,男女贵族身上各刻有明显的文身杰作。文身被定义为他们社会等级和部落联盟的诠释。
‘叁’ 纹身起源于哪个国家
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开始就有关于刺青的记载,先秦时代以来黥刑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曾出现文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等文字,其他还有用刺青来作警示的例子如岳母刺字的故事。
但慢慢刺青已演变成个人装饰的一种,例如在四大名着之一《水浒传》中,至少就有三个身满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与浪子燕青(燕青)。
文身俗称刺青,古文言文中叫涅,是在人单调的皮肤上刻画出理想中的画面,成为人生的永恒,留住记忆作为人生中最美的图画。原本不是坏人专属的标记,文身的图案无论是文字抑或图案,文身总是为了取悦自己和别人,不管你文在哪里。
有人说,文身是美丽、神秘、性感和魅力的象征,也是独特个性和自我淋漓尽致的体现,也是个人信仰的表现。它是文化和信仰相互交合的产物,使得很多人喜爱上了这种疼痛的美丽,并将文身雕刻在自己的身上。使自己有一种新的希望,新的寄托,新的开始。
‘肆’ 这段纹身说的是啥意思啊 泰文什么文我也不知道
นันรักชีวิตเพียงฟิลิปปินส์
这是泰文。但是应该不是泰国人给纹的,甚至可以确定说帮纹的那个人也不懂泰文,只是按照图案给纹的,因为语法很怪,还有错别字,比如第一个นัน其实应该是ฉัน(“我”的意思)
如果硬要翻译出来的话,意思是:我热爱的生命只有菲律宾。
‘伍’ 有没有一种纹身是画上去的
有的
一般是采用贴纸,价格大约5毛钱一大张,能够保持一上午。
还有就是彩绘是画在皮肤上的,画完后用一种固色的药水保持颜色,大概可以维持几个星期到几个月。有的纹身店可能会有彩绘项目,可以先去咨询一下儿。另外最近比较流行的喷绘,类似彩绘,也是与纹身效果看上去很相似又没有任何疼痛感,是用专门儿的工具把颜料喷到皮肤上之后再弄上固定颜色的药水还是药粉(不好意思记不太清了),可以保持一两个星期左右。价钱也不是很贵,几百的都有.
‘陆’ 是画上去但用水洗不掉的那种纹身叫什么
一现在类似纹身的就是人体彩绘和喷绘。 彩绘就是用专用的颜料画在皮肤上,画完之后用一种固色的药水保持颜色,可以保持几个星期到几个月。 喷绘现在比较流行,和彩绘差不多,都是与纹身效果看上去很相似又没有任何疼痛感。喷绘是用专门儿的工具把颜料喷到皮肤上之后再弄上固定颜色的药水还是药粉(不好意思记不太清楚了),可以保持一两个星期左右。 彩绘和喷绘因为不像纹身是需要刺破皮肤的,所以只要皮肤没有破损、受伤,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无论是彩绘还是喷绘,所用的色料必须是专用的无毒无害颜料,否则就很难说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了。毕竟就算不刺破皮肤,也是要接触到皮肤的。
‘柒’ 纹身最早在哪个国家起源
纹身在中国,起码可以上溯三千五百年,被用与刑法上,称为“墨刑”。
外国
纹身族是指迷恋从图腾崇拜经由刑罚刺字等过程发展流传下来的纹身,把纹身作为一种艺术,纹身作为人类辉煌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
早在原始人类时期,那时的古人就会用白泥或燃料在身上、脸上画出纹络。其作用一是美化自己,二是吓唬敌人。纹身又是原始社会崇敬图腾和装饰艺术的反映。如今世界各地都还有各种纹身风俗。
大约葬于西元前2000年的埃及木乃伊身上就曾发现纹身。有关色雷斯人、希腊人、高卢人、古日耳曼人和古不列颠人的记载都提到纹身。古罗马罪犯和奴隶要纹身。
公元1世纪基督教兴起后欧洲各地禁止纹身,但在中东和其他地方仍保留此风。欧洲人在探险时代与美洲的印第安人及玻里尼西亚人接触时,再次在这些民族中间发现纹身。受玻里尼西亚人影响,为欧美海员身上刺花的纹身馆出现在全世界许多口岸城市。
16至17世纪,西方水手把新西兰的彩色纹身文化带到了欧洲。第一个把纹身于一六九一年带回欧洲的航海者,被称为“纹身王子”,他身上共有三百三十八个纹身图案。
1891年第一台电动纹身机在美国取得专利权
。美国成了纹身新图案的产地。特别是美国纹身图纸传播各地之后,表现航海生活、军事内容、爱国思想、浪漫情调和宗教热情的主题,在全世界都趋于标准化。
19世纪美国罪犯获释时要纹身,英国逃兵要纹身。后来西伯利亚的监狱和纳粹集中营的在押人员身上也刺上标记。19世纪晚期英国上层社会男女曾流行纹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纹身者大都是女人,原因是为了纪念在战争中失去的爱人,它们一般纹上小鸟、蝴蝶、红玫瑰、或是爱人的名字。
20世纪街帮或摩托车帮的成员常以纹身图案来作为标记。20世纪早期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已渐趋消失。纹身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已将灭或绝迹,只有特殊医学用途或欧美、日本纹身类型例外,这些是1990年代重新引起兴趣的主题。
非洲尼日尔爾利亚人喜在面部纹刺所属部族的标志,有的额头上刻着剑簇,有的双额划有横向的刀痕,有的脸腮上刺镂着蝎子,有的纹饰公鸡。
苏丹南部罗图佳族最初以“青龙”、“白虎”、“雄师”、“兀鹰”等动物图案作为各部族的图腾标记,纹在面部、手臂和身上。后来对图腾的崇拜逐渐消失,但纹面纹身仍作为美的装饰。
澳大利亚蒂维族人不穿衣裤,仅用布带或纱网遮盖下身。他们喜欢在赤裸部分绘上各种彩色花纹。
世界上最矮小的俾格米人,妇女以纹面为美丽标志,而且在嘴唇上穿孔插上一束向外突出的芦草,颈项处挂一串串五颜六色的珠子。
缅甸巴库图族男子在腹部刺各种色彩的花纹,以为装饰。
新西兰毛利人纹身时用弯针将皮肤挑起,以刀片削去挑起的皮肤顶端成为点儿;全部纹好后还要涂色,伤痕脱落,花纹定型。
南美亚马逊河域克波族人喜爱裸体纹身,并在嘴唇和耳朵上穿孔,挂上珠子,装饰成嘴环。嘴环的长度还标志着社会地位的高低。
中国古代江南吴越一带有纹身的习俗,雕镂皮肤作为纹身,后来又仲雍(周太王次子)的小孙女以刺绣服装取代纹身。
古埃及人发明了纹身,纹身被定义为社会等级和部落联盟的诠释。估计约一万四千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埃及金字塔内存放超过四千年的木乃伊,男女贵族身上各刻有明显的纹身杰作。
日本的纹身最早多纹刺在脸部,二千五百年前,移居的夏威夷人带着纹身到日本,使纹身在日本发展成为高度的艺术。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前,神话中的英雄和武士常在身上纹鲤鱼、龙和老虎等图案,这些图案经常周围经常是有规则的的波浪(也就是板雾)、条纹和花(包括:樱花、菊花和牡丹花),并且多为浮世绘风格。
中国
纹身的前身是刺青,是在纹身机还未出现时,用针沾墨水在身上一针一针把图案刺上去,图案多以社会风气较重的兵将、龙虎为主,很多人是在监狱里面做的,因为刺青只有黑色,不是专门的纹身颜料,时间长了颜色会发蓝发青,所以又叫刺青。
先秦时代以来黥刑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作警示。在古代典籍中,曾出现纹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等故事,如岳母刺字。
《水浒传》中,至少就有三个身满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与浪子燕青。
古埃及更利用刺青来画分社会地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流行在唇部文上红色,类似现代的文唇、文眉等永久性彩妆的美容方式。
于是刺青开始慢慢脱离由部份的刑罚让人对刺青产生负面的印象,演变成个人装饰的一种,在许多文化中,刺青是一种传统,也是社会阶级与地位的象征。
而文身是在刺青基础上发展而来,采取电动纹身机,专门的色料,颜色丰富,图案也比较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纹身已经成为一个多学科的综合艺术形式。
‘捌’ 文身最早出现在那
文身一词来源于太平洋中塔希提岛的土语“talu”,英文名称“tattoo” 即由 talu演化而来。
文身现象源远流长,其产生、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的大量研究报告和文物、文献记载也表明:文身这种身体装饰行为由来已久。
据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公元前二千余年古埃及发现的木乃伊上就有文身现象,腹部刺着平行的线条。这种文身的干尸,在西伯利亚的古墓中也有发现,时间断定为公元前300年。“魏伦道夫的维纳斯”是欧洲旧石器时代的一件在理石雕像,她身上出现的红色图案的痕迹,为绘身的遗像。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古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左其手记中写道,“没有文身的人就不是好的出身”。②希罗多德约生活于公元前484—前425年左右,可知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也盛行文身,并且成为上层社会出身的象征。公元前54年恺撒大帝远征英伦三岛时,也记述了当地土人实行文身的事实。实际上,现代文身是以詹姆斯·库克的发现,并以近现代仍然保存于澳大利亚土着、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亚、拉美、非洲及东南亚的落后氏族、氏族部落为参照体,从而引起了许多人对文身的狂热,并引发了现代文身艺术化的革命。
文身在我国也是古来已有的文化现象,据历史文献记载的关于文身的称谓就有多种:黥、刺、雕、镂、绣、扎、刻等,与之相关的词语更是丰富多彩:刺墨、雕青、雕题、刺青、刺面、刺额、黥刺、黥面、镂身、镂肩、绣面、绣脚、刻划、点青等。我国近现代仍施行文身的民族,对文身习俗也有专门的称谓。如傣族称文身为“曼克(mank)”;彝族则把文身叫“马扎”,施墨称为“马扎拖”;海南黎族用汉语把文身叫做“拍面”、“画面”、“绣面”;但黎语则叫文身为“模欧(mu-ou)”、“打登(tatan)”等。
据考古学家刘敦愿的考证,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文身现象。③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人头彩陶瓶上,人的面部、颈部、肩部都绘有鸟兽花纹图案。这些即是当时人们文面和方向的反映。在殷商墓葬和甲骨文中,文身的遗迹就更多了。关于文身的明确的文字记载始于周代。《左传·哀公七年》载:“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太伯、仲雍投奔于吴,断发文身乃是入乡随俗。从史料记载来看,中国各民族的文身习俗十分普遍,如古代越人、百越、匈奴、羌族、藏族等。《礼记·王制篇》说:“东方四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战国策·赵策》云:“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是指吴国的文身。《墨子·公孟篇》:“越王勾践,剪发文身。”《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则指越国的文身。另外《史记》、《汉书》、《隋书》、《新唐子》、《酉阳杂 》、《永北府志》、《台湾府志》等④,对文身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
文身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世界各地普遍地存在。从寒冷的北极(新西兰的毛利人)到南半球(西萨摩亚的萨摩亚人);从非洲(苏丹的贾阿林亚人,夏伊基亚人,利比里亚的土着人,坦桑尼亚的玛孔德人)到美洲(查科地区的印第安人);从亚洲(菲律宾的尼格利陀人,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族人)到大洋洲(马绍尔群岛上的土着人);从平原、山地到海洋、岛屿;从白种人、黑种人到黄种人、红种人,都把文身作为生存的一种手段,不断传承,不断完美。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种文化,毋宁说它是一种艺术,一种在身体上雕刻的艺术。
关于文身的源起,至今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以说每个民族远古文身产生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在同一个民族内,各个部落也不尽相同。综观世界上一些民族文身习俗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渊源,概括而言,目前大体上有如下原因:
1、图腾说。文身作为具有文化功能的标志符号而存在,最初是表示民族图腾标记。在早期,人们认为自己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他们相信与自己相伴相随的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具有特殊的亲缘关系,把它们视为祖先、新族或保护神。他们往往把自己崇拜的图腾形象绘刺在自己身体上,作为永久性标志。民族与民族间崇拜的图腾,从外民族看来,他们往往是同一的,久而久之;图腾崇拜就成为民族的标志。澳大利亚南部伯尼凯亚部落袋鼠民族的人,以袋鼠为自己的图腾,后来也就成为了该民族的标志。
2、宗教信仰说。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贫乏,当人们面对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和诸多自然现象时,如日月星辰,电闪雷鸣等,他们感到自然界是神秘而可怖的。再由于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现象,不能解释梦和死亡,所以他们相信灵魂,“这样也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⑤。原始人用万物有灵的观念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这也是文身起源的思想基础。他们想通过文身祈求神灵保佑,求得吉祥平安;或者说想通过文身避免妖魔鬼怪的危害。这种观念在非洲苏丹土着民族中较普遍。
3、成人礼说。文化人类学家从未否认过文身与成人礼相关,事实上,许多民族和部落,成人礼也就是文身礼,即当青少年达到一定的年龄,都要隆重举行“成年礼”仪式,在身上绘刺花纹图案作为进入成年阶段的标记。在波利尼西亚,青年男女若未文身则不算成人,也不能结婚。文身作为成人礼在非洲和澳大利亚同样流行。
4、性吸引说。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是基于成人礼说的。而且举行了成人礼就证明他们已经成熟,可以选择、成熟的异性,以保证随之而来的婚姻——性关系。有研究者认为文身最初是人类为了赢得异性的喜爱所作的美化装饰。因为文身能让身体更性感,更能引起异性的回应。
5、美饰说。文身被一些民族视为人体的一种美丽装饰,是人体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具体地表达了一些民族的审美意识。格罗塞说:“原始民族的画身,主要目的是为美观”①。
6、战争标识说。原始民族时期,狩猎和战争是最主要的活动。为了便于在混战中识别本部落的人,于是各部落都有自己永久性的标记——文身。同时也作为勇敢的象征。如波利尼西亚人就有为了让满身都有文身而不但建立功勋的制度。
7、身份等级说。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文身被用来标示尊贵、等级地位。在马克萨斯群岛,只有贵族可以从头面到手指、脚趾,包括全身都刺上花纹。在台湾高山族的各族系间,对平民和贵族在文身上的权利有很详细的规定,如年龄、图式、部位、颜色等。
8、功用说。在早期,文身的产生有其强烈的功用目的。如翁格人是了防止蚊虫叮咬等实用目的而进行绘身的。后来的求福避祸、图腾崇拜也由此说发展而来。
另外,还有研究者持巫术说、祖先认同说、摹仿说等。毫无疑问,对文身源起的这些阐释都能说明某一方面的问题,但文身是一个复杂的文化艺术现象,经历了人类漫长的历史,简单地用某一种说法是不可能全面阐释其源起的。
根据文身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条件以及当下的实际情形,笔者认为文身现象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满足了人类生命追求的某方面的需要。封孝伦先生认为,“人的生命是肉体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⑥。因而文身现象产生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满足生物生命的需要,在落后的原始社会,经济条件低下,想借助文身维持生命的生存(包括自己的生存和种的繁衍)。如功用说和性吸引说。二是满足精神生命的需要,由于那时科学知识贫乏,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如电闪雷鸣等)和自己的身体构造等缺乏认识,因而无法解释那些神秘的自然现象、梦和死亡,转而相信灵魂、鬼神,并用万物有灵来解释一切。如图腾说,宗教信仰说,巫术说等便成为文身源起的说法。三是满足社会生命的需要,原始部落以狩猎和战争为主要活动,常常为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而站,在同一部落也要划分等级,这样文身便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成人礼说,战争标识说,身份等级说等。
文身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无论文身者出于什么样的动机选择以身体为载体;无论把文身看成原始的神秘,还是看成当今“另类”的时尚,我们不可否认,对这一古老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隐藏在它背后的是人类对生命(身体)奇迹的礼赞和对大自然的崇拜。
刺青的最早由来已不太可考,不过它是“图腾”艺术延伸,却无从置喙。“图腾”二字,从北美奥日贝人(Ojibways)的土语转化而来,原意为“种族”、“家庭”,代表一种特殊的社会体制,用以区分阶级或民族。
图腾是人类崇拜某种动物,或震慑于宗教信仰、自然现象,而发明的代表性图案,如同中国人习惯自称“龙的传人”,龙因此成为中国的象征图腾,在当时,具有浓厚的寓意。
而后,将图腾刻画于身体皮肤之上,则成“刺青”,起初只是将颜料涂于皮肤,再来因为永久性的考量,而发展出切痕技术,最后又要兼顾美学与立体表现,成为今日栩栩如生的刺青。
‘玖’ 菲律宾黑人的由来是什么
西班牙语中有一个词——尼格利陀,这个词的含义是又小又黑。自从发现了菲律宾的一个狩猎民族,这个词语派上了一个固定的用处,这个民族被称做了“尼格利陀人”。他们一度被称为“岛上的非洲奇迹”。尼格利陀人成年男人身高约1.5米,女子约为1.3米,皮肤黑色,鬈发,看起来和非洲俾格米人相似。尼格利陀人以狩猎采集为生,通常由40个到50个家庭构成一个群体,实行父系外婚制,没有阶级制度,没有酋长或其他特定的首领,遇事由全体族人共同商议。采集植物和修建房屋是妇女的工作。男子专门用弓箭狩猎。猎物虽归个人,但要分给猎获少和没有猎获物的人。尼格利陀人的文化是“借”来的。他们多半借用周围马来系各民族的较高文化。他们没有自己的语言,使用其周围民族的语言。物质文化方面,几乎没有独创的东西,只是将周围各民族的用品略加改制。他们也没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尼格利陀男女都盛行纹身,到12~13岁时,便在手腕、胸部、背部用贝壳刻画图案。纹身的人,虽然在划破皮肤时要流很多血,但毫不在乎,画完后立即跳到海水中浸泡,使伤口红肿,然后在太阳下晒干,这样就可留下玫瑰色的美丽疤痕。
菲律宾众岛曾与大陆连接。这个时候,尼格利陀人已经生活在那里,但他们的来历尚未弄清。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尼格利陀人与非洲俾格米人有渊源关系,两者是古代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同一集团;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尼格利陀人与非洲俾格米人完全没有关系,两者只是由于适应热带狩猎生活,彼此巧合具有相似点而已。为了解开这个谜,日本学者于1976年到当地采集了350个尼格利陀人的血液标本进行了研究,企图通过对血液中所包含的几十种酶和血型的分析,探寻尼格利陀人的渊源。但结果只是使这个谜更加复杂了。因为这些研究人员在他们采集的血液标本中,一方面也找到了被认为是白人特征的血型。这时候,科学的研究反而使人更迷惑了。
‘拾’ 纹身最早是起源那个国家的
先秦时代,中国江浙地区的吴越族群就有"断发文身"的习俗,《史记. 吴太伯世家》曰: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左传》哀公七年说:仲雍在吴,“断发文身,裸以为饰“。
《谷梁传》哀公十三年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战国策·赵策》中记有:“黑齿雕题,鳗冠林缝,大吴之国也。”《史记·越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汉书·地理志》也有相同记载,但却对断发文身之俗增加了功能解释。《淮南子·泰族训》对文身的解说是“剂肌肤,馋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另外,《说苑》、《墨子》、《韩非子》、《礼记》等书中都有类似习俗的记载,可见断发文身是吴越族群的鲜明标志。
文身俗称刺青,古文言文中叫涅,是在人单调的皮肤上刻画出理想中的画面,成为人生的永恒,留住记忆作为人生中最美的图画。原本不是坏人专属的标记,文身的图案无论是文字抑或图案,文身总是为了取悦自己和别人,不管文在哪里。
有人说,文身是美丽、神秘、性感和魅力的象征,也是独特个性和自我淋漓尽致的体现,也是个人信仰的表现。它是文化和信仰相互交合的产物,使得很多人喜爱上了这种疼痛的美丽,并将文身雕刻在自己的身上。使自己有一种新的希望,新的寄托,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