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非洲乐器都有什么类型
非洲乐器的分布情况大致如下:西非有管状、容器状的笛类(多为横笛)、号角、喇叭(象牙、角、木制等)等气鸣乐器,竖琴类、齐特类、琉特类等弦鸣乐器(有的源于阿拉伯),以及木桶状、筒状的鼓类、刮响器、铃、裂缝树鼓等。
② 非洲的各个地区都有哪些乐器呢
非洲乐器的分布情况大致如下:西非有管状、容器状的笛类(多为横笛)、号角、喇叭(象牙、角、木制等)等气鸣乐器,竖琴类、齐特类、琉特类等弦鸣乐器(有的源于阿拉伯),以及木桶状、筒状的鼓类、刮响器、铃、裂缝树鼓等。
中非有吟板(一般为在椭圆形的薄板的一端用细绳拴上,抡起于空中旋转发音,亦为“发音道具”)、竖笛、横笛、喇叭类、管子类、双簧管类等气鸣乐器,以及特别显眼的乐弓(种类颇多,常见为以嘴吹奏的“口弓”)、里拉类乐器、各种各样的鼓。特别是其中的鼓,可模仿音调言语(在日常会话中的具有旋律性的言语的抑扬),作为所谓“会讲话的鼓” (talkingdrum)使用,为传达意志和裁判使用的重要的东西。
东非的乐器的种类大体与西非相同。
南非的乐器除与西非共同的乐器外,尤以吹奏的弦乐器可拉琴(gora,弹拨乐器,张21弦,共鸣器为一葫芦,往弦上吹气使之产生振动发音)独特。尚有多种形态的木琴、乐弓等。
③ 请问菲律宾哪里可以学乐器,学舞蹈
new
jezz。。乐器学双排键也可以。。前提是要有钢琴基础。。或者是打击乐
建议学西打
主要乐器有定音鼓、大军鼓、小军鼓、马林巴、颤音琴、木琴、军镲、三角铁、铃鼓等等。
如果想有型的话贝司也不错
看你自己喜欢
④ 去菲律宾可带乐器吗
去菲律宾可以带乐器,但是不能带违禁物品,乐器也不能批量的大,如果属于自己的爱好,带一个心爱的物品是可以的。
⑤ 菲律宾舞蹈大致分为几类
菲律宾舞蹈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它的乐舞文化保持了原有的风貌。
菲律宾舞蹈大致分4类:乡村舞蹈、北部山区舞蹈、南部棉兰穆斯林舞蹈和西班牙风格的舞蹈。
乡村舞蹈是土着人表演的舞蹈,未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类舞蹈模仿性强,节奏单一,动作简单,舞蹈只有一些情绪变化,或激烈,或轻松。舞蹈以脚部的地面动作为主。舞蹈内容是驱鬼逐疫的巫术舞、求爱舞、战争舞、模仿动物舞等。伴奏乐器有竹器、木器、竖琴、响板和各种铜锣、铜鼓,大鼓。
⑥ 非洲的民间乐器有哪些
非洲有管状、、非洲鼓、容器状的笛类、号角、喇叭等气鸣乐器,竖琴类、齐特类以及木桶状、筒状的鼓类、刮响器、铃、裂缝树鼓等。
非洲鼓(Djembe)是曼丁哥(Mandinka)人的乐器,起源可追溯至十二世纪的马利帝国(Great
Mali Empire)。在各种节日庆典,例如月圆、婚礼、收成、回教的斋戒月后及其它庆典时,采用的乐器中最流行的便是非洲鼓。
非洲鼓是用整块树干剜空再蒙上羊皮制成。鼓身约50至60厘米,直径约30至38厘米,但有一些来自科特迪瓦的非洲鼓直径会更大。用手拍击发声,当拍击的部位不同时,音色也有分别,可以出高、中及低三种声音。这种鼓可以用作独奏,亦可以和其它非洲传统乐器作合奏。
(6)菲律宾乐器都有什么扩展阅读:
乐器分类法是乐器学中的重要课题,大体分为两种,其一是民族的惯用的分类法,也称传统分类法;其二是以声学物理归纳手段作为分类依据的现代分类法,也称逻辑分类法。
传统分类法主要指世界古代高文化地区在历史上形成的惯用分类法。它包括:中国的八音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印度的二分类法(弦乐器、气乐器)、五分类法(单皮乐器、双皮乐器、前皮乐器、打击乐器和气乐器)和四分类法(皮乐器、弦乐器、金属打击乐器、气乐器)。
阿拉伯的二分类法(固体乐器[包括击奏、拨奏、擦奏乐器];空穴乐器[吹奏乐器])以及欧洲的三分类法(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这些分类法都有各自的内涵和分类的依据。
现代分类法把世界上所有乐器归纳为五大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和电鸣乐器。
对于传统分类法和逻辑分类法不能简单地说哪个科学或不科学,它们都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一定民族文化和认识论的产物。
⑦ 菲律宾makati有卖西洋乐器吗
有的,在丘比特街上面有的,马扑瓦大学旁边
⑧ 竹舞的起源地
菲律宾人能歌善舞,竹子在他们的音乐舞蹈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蒂克林长腿鸟舞”和“辛基尔扇舞”都是着名的竹竿舞,舞蹈家在几根成“井”形的竹杆中跳跃、欢舞,婀娜的舞姿,快捷的舞步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更有趣的是用竹子制造的乐器。菲律宾盛产直径粗大、管壁较薄,发音效果好的竹子,用它来制作乐器十分理想。 菲律宾的竹乐器中气鸣乐器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有竹排箫、竹鼻笛、竹管、竹笛等。竹排箫常用五管或七管,其音色清脆、透明。竹笛与中国竹笛相似,但无笛膜。竹鼻笛长约40多厘米,正面开有三个音孔,背面开有一个音孔,鼻笛的顶端为吹口,由演奏者斜持在胸前,用一个鼻孔吹奏,发音委婉、含蓄。音量较小,竹鼻笛在北方很流行,常在青年男女恋爱时吹奏,男吹鼻笛,女弹口簧,互相应答以表达爱慕之情。竹管是菲律宾最有特色的乐器。竹管一端开口,另一端密闭,吹口开在竹管的侧面。吹奏时要用嘴唇盖住吹口,发出的声音浑厚、深沉。在1985年首都马尼拉举行的艺术节上"民都洛岛东部舞蹈团"就采用了长达一米多的竹管为舞蹈伴奏。
竹制的体鸣乐器种类也很多,如竹口簧、竹刮器、竹板琴、竹蜂音器等。口簧是世界性的乐器,竹口簧是刻有竹簧舌的一条竹片,借助人的口腔作为共鸣体而弹拨发音的,而菲律宾的竹口簧长近一尺,在竹柄上还雕有彩色花纹。菲律宾少数民族的姑娘常把竹口簧和梳子放在一起,在与恋人相会时就弹起竹口簧向对方倾诉衷情。菲律宾着名作曲家卡西拉格曾创作过一首竹口簧与管弦乐队的合奏曲,将这件真正的民间乐器推上了神圣的音乐殿堂,是一次新的创举。竹刮器是在一个竹筒上刻出长短不同刻度而制成的,用小木棍刮奏,可以产生类似音阶式经过句的效果。在民间还有一种竹板琴,它是若干块长、宽、厚都不同的竹板平放固定在支架上,用车形的小槌敲击演奏。在苏录群岛的节日中,常用它来为舞蹈伴奏。将一根竹竿的一端劈开就制成了竹蜂音器,表演者在演唱歌曲或舞蹈时,将竹劈叉敲击自己的身体,就发出嗡嗡的蜂音效果,很有特色。
竹制的弦鸣乐器有竹提琴和竹皮弦琴。前者是用大块竹板加工而成的小提琴。竹皮弦琴是用一节较粗的竹筒将表皮一根根挑起来,在竹皮的两端垫上小木块,使每条竹皮都悬起来,用手指弹拨竹皮弦就能发出一定的音高。一般在竹筒的一面挑出五条皮弦,能发出5个不同的音。有的在竹筒的正反两面各挑出5根竹皮弦就可发出10个不同的音。用双手弹拨或用棍子敲击进行演奏,这种乐器在太平洋、东南亚和非洲都留下了痕迹,很可能是欧洲齐特尔类弹拨乐器的祖先。
菲律宾有一台世界闻名的竹制管风琴,安装在首都马尼拉郊区的一个小镇拉斯比耶斯的教堂中,它是由一位来自西班牙的神父狄亚哥。赛拉于1816年-1824年建造的。这台管风琴的外形与西班牙巴洛克式管风琴相似。因采用竹管,发出的声音嘹亮、清彻,而且还能发出特殊的小鸟叫声,十分有趣。但竹管风琴经历了三次地震和一次台风的破坏,虽然进行过修理,但效果仍不理想。1973年管风琴运到德国进行修理,1975年修复后竹管风琴运回菲律宾,在拉斯比耶斯镇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庆典。从1976年开始每年都在此举行国际性的竹管风琴音乐节,有不少世界着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前来表演,演奏欧洲古典音乐和菲律宾民族音乐。
在菲律宾还有一个世界上罕见的竹乐团,它是由“崩崩音乐团”演变而来的。崩崩乐团是一个小的节奏性乐队,只限于在节日中演出。1966年在奎松城建立的“潘卡特·卡瓦彦(意为歌唱的竹子)竹乐团”复兴了这支奄奄一息的竹乐队,并将它发展为美妙动听、名扬国外的菲律宾竹乐。竹乐团由25名14岁-21岁的青少年组成,总共有竹乐器100多件,主要乐器有崩崩(这是一组由低音到高音的竹管乐器,每根竹管只发一个音,一个人吹1-2根竹管,整个乐团有几十根,它的音色深沉、园润,是竹乐团的基础),都拉里(一种无笛膜的竹笛)、达姆加底(这是一种带有竹筒共鸣管的竹板琴,是乐队中主要旋律乐器,音色很明亮)、底邦克隆(亦称竹竖琴、竹钢琴,是由摇奏的安格隆竹筒琴组合而成的,三十多个安格隆挂放在一个架子上,由一个人演奏,音色华丽,主要对旋律进行装饰变奏)和竹圈鼓等。除此之外还要加上三角铁、铃鼓、锣钹等。竹乐团的合奏十分动人,悠扬的旋律、浓郁的和声、颤动的音色,使人如闻"仙乐"。他们演奏的曲目也很广泛,从菲律宾的民歌、圣诞节歌曲直到欧洲古曲音乐,无不美妙动人。竹乐团曾多次作为菲律宾的音乐使者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香港访问演出,1976年曾来我国演出,所到之处受到听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对这些独特的竹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竹乐团的核心人物是指挥兼音乐指导托莱多先生,他是一位中年音乐家,据说最早创造这些竹乐器的是他的父亲,竹乐团现在用的两套竹竖琴、竹板琴还都是他父亲制作的。
1985年7月在菲律宾的民间艺术节上,还有一个奇特的军乐队,它的乐器无论是小号、长号、萨克斯号、单簧管……都是用竹子和藤制作的,这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见的。
⑨ 东南亚某个国家音乐
1英国
对于中国乐迷们来说,所谓“英式”(Brit-pop)是一个纪念性的符号。它充斥着太多人的青葱岁月,同时现在仍然回荡在新一代年轻人的音乐梦想中。年轻的孩子们正在狂热地痴迷弗兰兹·费丁南德(Franz Ferdinand)或者基恩(Keane)这些崭新的“英式”摇滚乐队,而青春已过的人们还在不断从“英式”黄金十年中的作品获取感动。如果你是个朋克乐迷,你应该会把性手枪(Sex Pistols)或者冲撞(The Clash)乐队当成永远的偶像;即使这些你都不知道,那你肯定熟悉披头士(Beatles)!英伦,这个清冽骄傲的字眼让多少乐迷心中热血沸腾!
细说Brit-pop,有人形容它“颓废而不绝望,感伤而不煽情,躁动而不狂热,是一种阳光灿烂的放纵,一场充溢着生命力的哭泣。” Brit-pop直接承继了后朋克的忧郁和新浪潮到新浪漫的华美,很多乐迷更熟悉的也许是其中无与伦比的英式吉他的清冽。从后朋克到新浪潮到Brit-pop,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的“曼彻斯特之声”作为承前启后的音乐潮流,在英式摇滚乐历史上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那是一个连Brit-pop这个标签都还没被发明出来的年代,英国流行音乐进入低潮,曾创造新浪潮音乐的曼彻斯特在这期间也变得萧条。正当英国音乐将在沉闷中进入90年代的时候,一支叫做石玫瑰(The Stone Roses)的乐队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了。他们除了让香菇头发型,渔夫帽加连帽衫成为新的时尚,更带来一股新的音乐之风——融合了吉他摇滚和独立舞曲发展而成的迷幻摇滚舞曲。乐评人惊呼“上帝在第八天创造了石玫瑰乐队才收手”。
石玫瑰给英国音乐带来了革命——像孩子用水彩笔涂鸦般的音乐和唱片封套,嗡嗡作响的迷幻吉他舞曲,经典流行音乐创作概念的复苏……这株妖冶的“石玫瑰”在前Brit-pop年代盛开的如此灿烂!
石玫瑰乐队1985年发行的最早的两支单曲So Young和Tell Me中,主唱伊安·布朗就以不可思议的温柔声音让人心醉。随着鼓手Reni和吉他手John Squire不久之后的加盟,人们已清晰的看到石玫瑰已经含苞待放。终于,在也许再过50年还会被人传唱的Made of Stone被Silvertone唱片公司在1989年4月作为单曲发表后,石玫瑰的第一张同名专辑《The Stone Roses》横空出世。这张充满傲慢、怜悯和无法言表的高贵气质的唱片绝对震慑了时代,慢慢变成一代人的精神图腾。毫不夸张地说,石玫瑰开始影响整个音乐世界,而这一切是这群街头小子们开始根本无法预料的。在不久前英国权威音乐杂志《NME》的一次评选中,《The Stone Roses》被评为百佳唱片之首。让我们来了解一下《NME》百佳之首的概念吧——被它压在身下的Beatles,Beach Boys和Radiohead等等,无一不是经典中的经典。
可以说石玫瑰乐队改变了90年代的英国音乐世界——因为他们“启发”了绿洲(Oasis),收音机头(Radiohead),污点(Blur),山羊皮(Suede)这些在整个90年代呼风唤雨的英式乐队;但可能他们最伟大的成就是挽救了英国的摇滚乐。回到1989年,摇滚乐在英国某种程度上沦为被耻笑的对象,独立乐队顽固冷峻,主流音乐被极端保守的野心家们所污染。石玫瑰的处女专辑正是射向野兽心脏的一支飞箭,他们鹤立鸡群,与时俱进,从怀旧的噪音制造者演变成为时代的化身。他们汲取着60年代Jimi Hendrix、The Byrds的迷幻精神和旋律,他们以Sex Pistols对道德的傲慢攻击着制度,还拥抱着Acid House变化着的可能性。他们是一帮酷小伙儿,创作着倔强并可以随之起舞的优美歌曲,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风格,他们的骨子里闪烁着深刻、丰盈的英式吉他音乐灵魂。
像所有的经典一样,遗憾总是与它紧紧跟随。由于各种原因石玫瑰过早的在90年代凋零了。但幸运的是它没有消逝,伊安那漫不经心的和孤傲的声音还在继续唱着,他带着石玫瑰的灵魂继续创作、前进。如今他已经拥有4张打着伊安·布朗印记而不是石玫瑰名号的专辑,他的音乐中保留着石玫瑰的清纯雅致,却还多了些电子音乐的迷离气息。他用音乐告诉我们,他虽然已经不是石玫瑰,但是他——伊安·布朗,依旧带着一颗年轻、桀骜的心,带着他的油漆筒,在属于他的音乐世界肆意的挥洒、涂抹!
2法国
法国浪漫主义音乐
在法国,浪漫主义的繁荣更多体现在多位作曲家身上,其中比才(1838-1875)是最着名的一位,他的歌剧《卡门》尽管因表现了普通人的爱恨与欲望,内容极为接近现实,在当时惹来极大的争议,然而随后却大受欢迎,常演不衰。剧中的《爱情是一只不羁的小鸟》(哈巴涅拉)和《花之歌》以及《斗牛士之歌》,几乎成为了比才的招牌唱段。而他的另一部歌剧《采珠人》和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则以抒情性见长。
在同时代作曲家中,德里布(1836-1891)的两部芭蕾《希尔维娅》和《葛培丽娅》,继承了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芭蕾传统;拉洛(1832-1892)为小提琴与乐队的《西班牙交响曲》,有着激情奔放的异国情调;圣桑(1835-1921)的音乐以晶莹剔透的美感而着称,交响诗《死之舞》、《管风琴交响曲》和歌剧《参孙与达丽拉》最能代表其个性。
稍后出现的马斯奈(1842-1912),创作了歌剧名篇《维特》,人们所熟悉的《冥想曲》出自歌剧《黛依斯》。现已公认为法国最杰出作曲家之一的弗莱(1845-1924),其音乐细腻而富于感染力,作有《安魂曲》和包括十三首《船歌》在内的大量钢琴作品和室内乐。丹第(1851-1931)和杜卡(1865-1935),分别以《法国山歌交响曲》和《魔法师弟子》,为法国晚期浪漫主义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中法文化年,在北京,开展了许多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为了把最能体现法国音乐创作现状的音乐盛事介绍给中国的乐迷,法方将雷恩音乐节,<<跨越音乐-2005法国现代音乐会>>的舞台搬到了北京朝阳公园.雷恩音乐节,是当今法国乃至欧洲音乐潮流的前沿一极,是法国的狂欢节.这次,他们第一次正式走出国门,向中国观众呈献了一台法国最有代表性,最前卫,最先锋,最好听的现代音乐会.(看这个的话应该很有帮助)
⑩ 马来人有哪种传统乐器
此外,他介绍的还有菲律宾的小黑人(Negrito)、马来半岛的内地部族──塞芒人(Semang)和色诺人(Senoi),以及锡兰(现斯里兰卡)的吠陀人(Vedah)、南非的布什曼人(Bushman)、安达曼群岛(Andaman)的居民等。这些民族都很可能和文明隔离了几千年。我们只能从相对的意义上说某种人是原始人。对原始人的判断是由他们的外表文化提供的,如在服饰、住所、食物、自制的工具、武器和其他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文化。所以,冯特认为原始文化的标准基本上是心理学性质的。原始人是相对的原始,因为他们虽已具有某些文化的萌芽,但几乎都是自然赐予的。也正是这些最原始的获取,才使原始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 (二)婚姻和家庭 冯特同意瑞士法理学家巴霍芬(J.J.Bachofen)的《母权》一书中的观点,即总的来看,原始人的婚姻有三个发展阶段:无婚姻或乱交,继而是女性优势或母权婚姻,最后是男人统治或父权婚姻。实际在今天仍有约五分之三的部族由母系追溯家世,而只有五分之二的部族是由父系追溯的。原始人的多偶婚姻的两种形式,一个是一夫多妻,另一个是一妻多夫。一夫多妻至今仍然存在,而一妻多夫在较原始的民族中才有发现,如澳大利亚南部土着和印度斯坦(Hinstan)南部地区土着,白令海峡一带的爱斯基摩人以及西伯利亚的楚克奇人(Chukchi)和吉利亚克人(Gilyak)。一夫多妻总伴有男子的两个因素──财产和权力。在一夫多妻盛行的野蛮人中,妻子成了丈夫的财产,可能被遗弃或交换。一妻多夫则是在女子稀少的地区发现的。女子的稀少又大都是由于一种罪恶的习俗──溺婴引起的,而主要牺牲者是女婴。自然的后果便是妇女数锐减。为什么要杀死婴儿?原始人为了谋生奋斗而无力抚养孩子,最好的办法只有保存有限数量的生命。在波利尼亚西(Polynesian),孩子只有落地超过一小时才禁止被杀害。有时,信邪的动机也起作用。男婴比女婴可能幸免于难,是由于男子在赛马、狩猎和战争中更为有用。马来半岛内陆的塞芒人和色诺人,锡兰的吠陀人,菲律宾的小黑人,中非的黑人,还有布什曼人,他们的聚居地相隔甚远,但他们的外表文化大都相同。他们处在人类文化的最低水平上,可一夫一妻是他们唯一的婚姻方式。 (三)社会结构 只要原始人的社会结构尚未受到较高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仍然过着类似牧群或游牧部落(horde)的生活,这意味着它仍然是一种无结构的而不是有结构的部落社会。这种特殊群体,作为一个相当大的社会群体只带有非常微弱的部族结构迹象,确定是原始时代的特有现象。一个牧群就是一个人群。这个人群中的关系是通过语言的共通性而确立并使关系得以保持的。没有人际交往,语言便不可能产生,语言当然也反过来加强了社会沟通。 使人群和兽群有所区别的是原始人的语言,以及和语言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心理活动──思维。 (四)语言和思维 心理学家很重视原始人的语言问题。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所以语言的基本差异确实暗示思维有方向和形式方面的歧异。调查发现,原始部落最初的语言似乎大都已不复存在。吠陀人说的是僧伽罗语(Sinhalese)和泰米尔语(Tamil);塞芒人、色诺人和菲律宾的小黑人说的是马亚语(Maya);中非的俾格米人讲蒙巴塔语,而布什曼人讲霍屯督语(Hottentot)。这些人怎么会丧失他们原来的语言?这里发生的一切也是人所共有的生存竞争原理应用于心理现象的结果。可能是较强的人种把弱者最重要的心理创造物──他的语言,排挤出历史舞台。较弱人种的语言可能非常贫乏,而“屈服”于发展水平较高的语言。至于马来语(Malay)的广泛流行,似乎与多次的迁徙有关。然而,原始的语言也会不知不觉地对高级的语言产生一种反作用。在较优势的少数和较不开化的多数之间的竞争中,前者决定主要的词汇甚至语法形式,后者对发音会有决定性影响。霍屯督人(亦称科伊人,Koikoi)从布什曼人那里吸收了许多生硬的语言,但它也带有某些原始思想的性质。 手势语是一种原始的语言形式,这种沟通的手段能在文化较低的民族中发现,特别是那些由方言很不相同的部族组成的民族,要用手势彼此沟通。北美印第安人、澳洲人,甚至南欧的一些民族把手势语作为一种秘密沟通的重要手段。在使用手势语的人的动作中,脸部表情不仅有情绪反应,也有思想流露。原始人当中,特别在印第安人和澳洲土着中流行图解式(graphic)的手势语,即以在空中画图形的方式表现一个不在场的客体。手势语最重要的特征在于:不存在任何抽象概念的痕迹,只有感知的表象。不过,原始人的思维,甚至从它的开始,便顽强地向抽象概念迫近。印第安人的“真理”这个概念,是用食指直接从嘴唇向前方移动来表示的,这被认为是直言不讳的意思。 原始思维有两类观念:一类是观念储存库,是由日常生活的直接感知作用提供给意识的;第二类观念起源于情感,是向外投射到环境中的,它包括一切不能直接感知到的有关观念,是真正超感性的。 (五)早期的巫术和魔鬼的信仰 只要原始人的神话能站稳脚跟并产生影响,它便是由一种对巫术和魔鬼的信仰构成的。有两种动力引起这种信仰,这两种动力 是死亡和疾病。原始人认为生命是在某种程度上继续以一种神秘的方式驻留在尸体内的东西。因为这个缘故,死人对他而言,变成了魔鬼,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能杀死他或使他生病。除了魔鬼观念外,还有一种肉体灵魂的概念,意思是相信肉体是生命的运载工具。马六甲的塞芒人认为灵魂像一只鸟,在人死时飞入太空。原始人相信,魔鬼在身体内可以采取任何形式装扮自己,而骗人的巫医能利用这一点诡称把病魔当做一片木头或一块石头驱走。当吠陀人进入婚姻关系时,男方要给他的未婚妻围腰束上一根带子。这不过是一种“纽带巫术”,以确保他妻子的坚贞。遇患病时,通常将一根带子束紧在身体的某一病痛部位,另一端传送到一棵树上,相信那一病症会神奇地转移到树中。 (六)艺术的萌芽 巫术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投射到艺术之中的。原始人只有一种艺术发展到完美的高度──舞蹈艺术。起初,舞蹈是达到巫术目的的一种手段,然而它也能引起愉快,这使它又以娱乐的形式演出。原始人的舞蹈没有音乐伴奏,舞蹈的真正音乐伴奏是人的歌唱。 原始人对乐器几乎是一无所知。较复杂的乐器差不多都是从外界输入的,如马来半岛内陆部族的鼻笛,布什曼人的弦乐器。另一种乐器名叫牛吼器(bull-roarer),这实际上是一种乐音与噪音相混的乐器。 和巫术及魔鬼观念有联系的还有造型艺术。成为狩猎对象的动物刻在弓上或吹管上。马六甲妇女的梳子是极富于线条美的,它被认为是防御疾病的一种工具。布什曼人的绘画在性质上显然既不是巫术又不是装饰。布什曼人的原始洞穴绘画是回忆艺术(memorial-art)的作品。画这些画的人首先期望的是,把他经历的事情再现在他的记忆中,他无疑也希望能将这场景保存起来留给亲人回忆。 (七)智力特征和道德特征 原始人的智力和道德不是平行发展的。要理解一般的心理发展,并理解这些心理侧面之间的关系,人类文化的早期状况是特别重要的。原始人的智能曾经停留在一个非常低下的水平上。这不是他们在本质上的心理能力低下,而可能是由于原始人的需要的有限性。学者们都认为原始人最突出的特征是易于满足。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长期隔离状态而形成的环境条件的固结。一套风俗和习惯在一个民族盛行的时间越长,它也越难改变。 原始文化的特征在于它从太古时代以来一直没有进展,但这并不表明原始人的智力要比现代人低下。原始人寻觅、追捕和俘获猎物的手段足以说明他们的智力水平不低。弓箭的发明,从一种智力的观点看,并不比现代火器发明者的智力低多少。在近代马六甲的学校中,中国人、色诺人和马来人同在一校读书。在学生能力方面,中国人第一,第二为色诺人,第三为马来人。被认为原始的色诺人比被认为有天资的马来人能力要高得多。只是,原始人的智力是限制在一个狭窄的活动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他们的智力不低。 原始人是坦率和诚实的,不说谎,不盗窃。有人称原始人是世界上的婴儿民族,意思是他们具有童年的纯真。原始人的这种道德态度应归因于他们有限的需要。原始人在同周围民族相争时,道德表现则另是一样,往往表现出恐惧,然后是欺骗和恶意。这表明外部生活条件对道德的发展有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