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花蛤里面黑黑的能不能吃
不可以食用,黑色部分有两种可能:
1,是花蛤的消化系统,这部分是不可以食用的;
2,是没有处理干净的杂质,也是不可以食用的
(1)菲律宾帘蛤吃什么扩展阅读:
菲律宾帘蛤(学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通常又称杂色蛤或菲律宾蛤仔,壳长2.5-5.7厘米。商业规模平均40毫米。是一种常见的贝类动物。壳坚固,壳瓣左右相等;两侧不等,壳顶的喙位于前半部分;外形略呈椭圆形。韧带内嵌,不突出壳面,宽厚棕色的椭圆拱形身体几乎延伸到后部边缘的一半。
菲律宾帘蛤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已被引进到世界各地,并已经在那里永久定殖。菲律宾帘蛤在1930年代意外地与长巨牡蛎苗一起被引入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已经扩散定殖在从加利福尼亚到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沿海。除了公共渔业,孵化场生产促进了菲律宾帘蛤在太平洋沿岸的养殖。
㈡ 花甲、蛤蜊和扇贝 ,这三个有什么区别
花甲又名花蛤,海南地区称芒果螺,是一种软体动物,长约3厘米,壳卵圆形,淡褐色,边缘紫色。生活在浅海底。贝壳较瘦长,是长卵圆形。
花甲的营养价值丰富,在每100克蛤肉中含蛋白质10克、脂肪1.2克、碳水化合物2.5克,以及碘、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而蛤壳中则含碳酸钙、磷酸钙、硅酸镁、碘、溴盐等。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文蛤中有一种叫蛤素的物质,有抑制肿瘤生长的抗癌效应。
蛤蜊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它的营养也比较全面,实属物美价廉的海产品。其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江苏民间还有“吃了蛤蜊肉,百味都失灵”之说。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铁、钙、磷、碘、维生素、氨基酸和牛磺酸等多种成分,是一种低热能、高蛋白,能防治中老年人慢性病的理想食品。
扇贝含一种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的代尔太7-胆固醇和24-亚甲基胆固醇,它们兼有抑制胆固醇在肝脏合成和加速排泄胆固醇的独特作用,从而使体内胆固醇下降。扇贝可以帮助人解除一些烦恼症状。
㈢ 菲律宾蛤仔的营养成分
菲律宾蛤仔软体部氨基酸总量(ΣTAA)为36.73%,从氨基酸组成看,缬氨酸(Val)含量最高,为7.67%,其次为丙氨酸(Ala)、甘氨酸(Gly)和天门冬氨酸(Asp)。菲律宾蛤仔软体部必需氨基酸,除缬氨酸(Val)略高于FAO/WHO推荐含量和鸡蛋蛋白含量外,其它各必需氨基酸含量均低于理想蛋白含量。根据FAO/WHO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模式,质量较好的蛋白质其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值(EAA/TAA)应在40%左右,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在60%以上。菲律宾蛤仔软体部EAA/TAA 为45.77%,EAA/NEAA 高达84.39%。
菲律宾蛤仔软体部脂肪酸含量丰富,共测得主要脂肪酸22 种,其中饱和脂肪酸(SFA)4 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 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12 种,三者含量ΣPUFA>ΣSFA>ΣMUFA。菲律宾蛤仔软体部高不饱和脂肪含量(ΣPUFA)为50.50%,其中EPA+DHA 含量高达32.32%,与青蛤(29.44%)相近,高于文蛤(14.15%),说明菲律宾蛤仔具有较高的保健作用。
㈣ 菲律宾蛤仔的介绍
菲律宾蛤仔通常又称杂色蛤,是贝壳类海产品,隶属海洋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中文名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南方俗称花蛤(huage),辽宁称蚬子(xianzi),山东称蛤蜊(gala),英文名:short necked clam。花蛤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海区,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㈤ 如何养花蛤
一、育苗
在苗种的预养成期可采用上升流式的育苗系统,直至壳长达到10-15mm。
在育苗期,必须对养成设施进行清洗,对蛤仔进行分级,并清除诸如蟹之类的敌害。尽管在养成初期可采用盘式养殖,但是蛤仔在土壤中生长更好。
二、播种
在蛤仔的壳长达到10-15mm时,即可播种在附着基上。养成作业最好在可避免大风、大浪或潮汐活动的潮间带进行。
生长和成活状况直接与放养密度有关。蛤仔(10-15mm)按200-300/ m²密度播种,同时用4mm网覆盖,以保护它们免受过多敌害影响。
三、水质
菲律宾帘蛤属于广温性的贝类。在自然海区中,水温在0-36℃范围内,均能适应。菲律宾帘蛤对海水比重的变化,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菲律宾帘蛤在溶解氧为1毫克/升的海水里,就能正常生活。生活于潮间带的蛤仔,耐干旱能力较强,耐干出时间与菲律宾帘蛤个体的大小、气温高低以及是否通风等有关。
四、食物
菲律宾帘蛤以微小的浮游(或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间或摄食一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幼虫以及有机碎屑等。
(5)菲律宾帘蛤吃什么扩展阅读:
养殖注意事项:
1、池塘建筑:平地筑池,池深0.5米,池底平坦,倾斜度5%左右,池形为长方形。池觏宽1米,高0.5米,用水泥板或塑料板护坡、防进退和防泥土流入池内,一个池以667平方米为定,铺设滩涂砂30厘米左右,设主进、排渠道、各池塘两端设有进、排水闸门。
2、暂养时间:池塘暂养比滩涂暂养推迟进行,一般池水表层最高水温不超过25℃,冬季不低于5℃,10月底可进行暂养。
3、暂养密度:投放密度随水温下降逐渐增加,水温25℃,每667平方米不超过2000千克,水温10℃,每667平方米5000千克;水温5℃时,最高可放文蛤6000-8000千克。水温高,暂养时间适当缩短,水温低,可暂养1-2个月。
4、管理:换水视水温变化灵活掌握,一般每天换水1次,日换水量为80%以上,水温25℃时,每天换水1-2次,水温10℃以下隔天换水,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换水,水深一直保持30厘米以上,谨防“浮头”。
池塘水体浅,环境条件差,易发生青苔,必须及时清除,否则青苔覆盖池面会引起文蛤窒息死亡,每次文蛤采捕完成任务后整个池底要彻底翻松、曝晒,以保持池塘底质清洁。
㈥ 花蛤的学名是菲律宾帘蛤,花蛤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花蛤的学名是菲律宾帘蛤,花蛤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3.花蛤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钙、铁、钾、镁等微量元素。它营养丰富,可以为身体虚弱的人补充营养,经常食用可以提高人们的抗病能力。花蛤性微寒,甘咸,有清热利湿、散结化痰的功效。吃花蛤可以预防很多疾病,比如哮喘、气管炎、甲状腺肿等。吃花蛤一般有利于消化吸收,而且营养丰富,含有高水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还能补充钙质,有利于骨骼和牙齿的发育。对肝肾阴虚或易上火发热盗汗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花蛤可以抑制胆固醇,滋润器官,有胆固醇的人可以多吃花蛤。
㈦ 花蛤是吃什么长大的
花蛤是吃微小的浮游生物,无脊椎动物幼虫以及有机碎屑长大的。
花蛤以发达的斧足,挖掘砂泥营穴居生活。涨潮时,升至滩面,伸出水管进行呼吸、摄食和排泄等活动;干潮后或遇到外界刺激时,则双壳紧闭,或依靠足的伸缩活动,退回穴底,在滩面上留下两个靠得很近的由出、入水管形成的孔。
花蛤的穴居深度,随其个体大小、底质组成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个体小的、底质较软的或水温较高的季节,穴居较浅;而个体大的、底质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则潜入较深。
(7)菲律宾帘蛤吃什么扩展阅读
花蛤栖息环境:菲律宾帘蛤常栖息在潮间带粗沙及小砾石滩以及潮下带泥沙底。通常栖息在安静的水域。从潮间带至4米深。大多在风浪较小的内湾、且有适量淡水注人的中、低潮区,但盐度较高的沿海岛屿和数米深的潮下带,也偶有发现。
栖息底质,以含砂量为70%-80%的砂泥滩数量最多。在含砂量很少的泥滩和含泥量极少的砂地或砾石地带,虽也有发现,但数量甚少。
㈧ 花蛤肚子里黑色的东西是什么
花蛤里面的黑色部分有两种可能:
1、是花蛤的消化系统,这部分是不可以食用的,那是它的内脏,俗称黄,就像蟹黄那种性质,但味道就大步一样了。保险起见,对于黑色的内脏部分尽量不要食用,食用时要加热。
2、是花蛤里面的有泥沙,是没有处理干净的杂质,这种情况是可以食用的,需要清洗干净里面的泥沙。
(8)菲律宾帘蛤吃什么扩展阅读:
中医认为,蛤肉有滋阴明目、软坚、化痰之功效,有的贝类还有益精润脏的作用。所有人都可以吃。高胆固醇、高血脂体质的人以及患有甲状腺肿大、支气管炎、胃病等疾病的人尤为适合。
温馨提示:花蛤等贝类本身极富鲜味,烹制时千万不要再加味精,也不宜多放盐,以免鲜味反失,贝类应经吐沙、熟透后食用。花蛤等贝类性多寒凉,故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
㈨ 有种长得像贝壳的海鲜是什么
这种海鲜是花蛤;韧带内嵌,不突出壳面,宽厚棕色的椭圆拱形身体几乎延伸到后部边缘的一半。是贝壳类海产品,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海区,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
(9)菲律宾帘蛤吃什么扩展阅读
主要价值
可食用,且营养价值很高。在中国大陆,有许多大排档使用各种烹饪方式烹制花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的种类组成及配比合理。
脂肪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较高,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还有各种维生素和药用成分。含钙、镁、铁、锌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作为人类的营养、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蛤肉以及贝类软体动物中,含一种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的代尔太7-胆固醇和24-亚甲基胆固醇,它们兼有抑制胆固醇在肝脏合成和加速排泄胆固醇的独特作用,从而使体内胆固醇下降。它们的功效比常用的降胆固醇的药物谷固醇更强。
生活习性
菲律宾帘蛤是以发达的斧足,挖掘砂泥营穴居生活的。涨潮时,升至滩面,伸出水管进行呼吸、摄食和排泄等活动;干潮后或遇到外界刺激时,则双壳紧闭,或依靠足的伸缩活动,退回穴底,在滩面上留下两个靠得很近的由出、入水管形成的孔。
菲律宾帘蛤的穴居深度,随其个体大小、底质组成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个体小的、底质较软的或水温较高的季节,穴居较浅;而个体大的、底质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则潜入较深。但总的说来,穴居深度一般多在3-15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