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红薯是从哪个国家在什么时候传到中国的
一般的历史记载来说,红薯是由西班牙殖民地吕宋(今菲律宾)引进中国的,红薯传入时间,公认的记载是在十六世纪末期,比较准确的时间是明朝万历二十一年5月下旬(1582年)。
栽培技术
育苗方法
红薯需在移栽种植前2个月育苗,即春薯在1月下旬开始育苗,秋薯在6月中下旬育苗,早冬薯在8月上中旬育苗。可采用一次性育苗,也可以分次繁殖。
每年进行选种育苗提纯复壮。要在无病毒病和疮痂病病区,且品种一致的田块选种,选择薯形长、匀、无棱沟、直、皮光滑、无病虫斑和伤痕的中型种薯做种,种植前用1.0%硫酸铜液或2%的氢氧化钠溶液浸5~10min[6],也可用Bt、白僵菌等有机生产允许的生物菌剂浸泡种薯2h,最好采用纱网大棚无虫条件繁殖脱毒苗。
苗床基肥要施足,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沤制有机肥500~1000kg、矿质钾镁肥50kg。下种前用石硫合剂或石灰对苗床进行消毒或闷棚消毒。
苗期管理
红薯育苗期间根据苗情适时追肥,肥料用经有机认证的或经有机认证机构许可使用的生物有机肥(NPK养分总含量≥6%,有机质含量≥40%),育苗期追肥总量每667平方米一般为250kg。第1次“红芽”期,一般施稀薄肥水;当苗高10~13cm时,可进行第2次追肥。每次施肥后,都要用清水泼浇洗苗,防止肥料粘附幼苗而引起烧苗现象。
培土可分2~3次进行,苗高10cm左右,即可进行第1次培土,隔7d进行第2次培土,共培土3~5cm。培土最好用肥沃疏松细土拌和焦泥灰或腐熟堆肥,均匀撒入苗床中。培土可与施液态肥料结合进行,做到先培土后施肥,使土壤和幼苗基部密切结合,以利早发、多发新根。
下种后每隔15d喷施1次Bt等有机生产许可的生物菌剂和300倍茶麸水,撒1次草木灰;并在苗床周围或育苗棚外放性激素诱捕器。
苗床管理还要抓好保温、保湿、通风等措施,以温度为主。出苗前,晚上要盖草帘,保持床温25~35℃。出苗后温度控制在20~25℃,要防止高温灼苗,如膜内温度超过30℃,要及时通风散热,防止烧苗。寒潮来临时要做好保温工作。
种薯出苗前一般不浇水,以利高温催芽、防病和出苗。如苗床过干,可用喷雾器在苗床上喷清水。出苗后要注意苗床湿度,当苗床发白时要及时浇水,湿润床土和浇洒稀肥水,以促进薯苗生长;苗床过湿时,及时揭膜通风。
整地起垄
选择前茬为十字花科、百合科、禾本科作物,最好是豆科作物的地块,前茬收获后人工除去田间杂草,枯枝落叶。
用机器或畜力对土壤进行深翻土层晒土,同时每667平方米施入经有机认证或经有机认证机构许可使用的生物有机肥500kg、草木灰300kg或矿物钾镁肥50kg、磷矿粉25kg 。基肥深施30cm左右,基肥距种苗应在16cm以上。
起垄规格:春、秋植垄宽100cm包沟,垄高30cm;冬植垄宽120cm包沟,垄高25~30cm。要求垄型肥胖、垄沟窄深[ 。
红薯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因生育时期不同而异。氮肥以茎叶生长时期吸收较多,块根膨大时期吸收较少;磷肥在茎叶生长中期吸收较少,块根膨大时期吸收较多;而钾肥的吸收从栽插到收获都比氮、磷多,以块根膨大时期更为显着,因此,红薯施肥应围绕这一特点进行,N∶P∶K=5:6:20 。最好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红薯有机种植禁止施用任何化学肥料,以基肥施用为主,一般基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60%~80%,基肥结合整地起垄施入。
待移栽苗活棵后,结合补苗追施1次沼液或充分腐熟的稀薄粪水,作为提苗肥。第2次在红薯结薯期,即春、秋植种后60d左右,冬植种后70d左右追施1次催薯肥。催薯肥以钾肥为主,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制有机肥(或有机认证有机肥)500kg、草木灰250kg或矿物钾镁肥25kg。施用方法一般是用犁破开垄两边,或用小锄在垄腰部开小沟,然后把肥料与益生菌拌匀进行条施,施后应进行1次浇水,以促其尽快发挥其肥效。同时施肥后可结合人工除草进行培土。
红薯在定植时浇了定苗水后,在栽插后30~40d,开始分枝、拖蔓,需水量增大,此时若遇干旱,要及时浇水,可采取沟灌方式,但灌水量不能超过垄高1/2。整体来看,水分管理掌握土壤基本湿润为宜。若遇雨天应及时排涝,以防积水造成薯苗徒长,出现只长柴根不结薯的现象。
㈡ 地瓜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地瓜是豆科豆薯属、草藤本植物,又名番薯,原产热带美洲,美洲栽培历史很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由西班牙人传入菲律宾,以后传到世界各地。
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3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
一般普遍认为,番薯的引入中国,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明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陈氏引进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番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彼时,中国近古第一流的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种番薯。据记述,陈世元在山东胶州古镇传授种植番薯的时候,亲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获,得薯尤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竞相种植。番薯在华北地区便很快推广开来。
清干隆时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种。在直隶、更由皇上“敕直省广劝栽植”。由于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1733年,番薯传到四川,1735年传至云南,1752年传至贵州。此后,番薯踪迹遍布西南。
㈢ 甘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甘薯原产于美洲。16世纪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侵占美洲和吕宋(今菲律宾)后,番薯便被传播到吕宋。当时,南洋、吕宋一带已有许多中国人侨居谋生。据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多年在吕宋从事贸易的福建长乐籍华侨陈振龙见彼地“朱薯被野,生熟可茹”,便想将薯种引进国内,以济民食,但西班牙当局却禁止此物种外传。无奈,陈振龙只好设法私下购买几英尺薯藤,并向当地人学得栽种方法,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偷偷“截取其蔓尺许,挟小盖中”,携子陈经纶回到福州。回国后,陈经纶生怕番薯不适应在当地生长,便先在“本屋后纱帽池边隙地试栽”,结果一举成功。他将收获的番薯呈献给福建巡抚金学曾,并上书“敬陈种薯之利益”,建议官府推广种植。
如果满意,求采纳。
㈣ 甘薯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甘薯系在16世纪末叶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及台湾省等地传播。
㈤ 甘薯何地传入中国
甘薯传入我国的时间在十六世纪末,由菲律宾吕宋岛传人福建地区。
一、甘薯的由来和传入的背景
甘薯(POMOEA BATATAS)又叫番薯、红薯、红苕、山芋、地瓜、白薯等,属于旋花科甘薯属.一年蔓生草本植物,只有一个栽培种,喜湿怕冷,适宜在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土壤松软干燥的环境中生长,原产地在美洲的热带地区,细胞遗学分析表明,它的野生祖先是白花野牵牛、海滨野牵牛和三裂叶野牵牛,今天在秘鲁和墨西哥仍可以找到。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初在采掘地下根茎类食物时发现了野生甘薯的块根,然后通过根系不断再植,驯化为栽培作物。在秘鲁的古墓中曾发现了距今八千年前的人工栽培的甘薯块根,可见甘薯在美洲的种植已经有八千到一万年的历史了。一四九二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从古巴和多米尼加把甘薯带到了西班牙;这样甘薯才从美洲走向全世界、而甘薯来到亚洲则是通过十六世纪欧洲航海家抵达菲律宾后.在太平洋东西岸之间——从马尼拉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建立的‘大帆船贸易’。
麦哲伦一五二一年环球航行至菲律宾后,西班牙殖民者便开始建立菲墨航线,并依托此航线进行大帆船贸易。从一五六五年‘圣巴布罗号’从宿务出港,到一八一五年“麦哲伦号”从阿卡普尔科归航,大帆船贸易历时二百五十年.历时之长,航程之远为历史所罕见:因为菲律宾缺乏香料和黄金,本土物产不能满足殖民者的要求.所以出于殖民统治的需要西班牙依托大帆船贸易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一个宏大的贸易循环体系;先由中国商人把丝绸、瓷器、工艺品等由中国东南沿海运往马尼拉,然后由西班牙商人用大帆船运抵北美西岸的阿卡普尔科;归程时运载美洲盛产的白银回到马尼拉,西班牙商人冉用这些白银去购买中国商人运来的商品。这样马尼拉就成为了中墨贸易的中转站.中国和墨西哥各自的物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掀起了亚洲、美洲间文化交流的空前高潮被誉为大平洋丝绸之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美洲的甘薯由大帆船贸易的航海家们带到了菲律宾群岛,并适应了当地气候广为种植,随后逐步传播到了马鲁古群岛、交趾等东南地区.并于十七世纪初传到了日本和附近诸岛。
二、甘薯的传入与传播
甘薯传入我国的时间在十六世纪末,也就是在甘薯来到东南亚后不久。关于传人途径学界至今观点不一,较为明确的说法主要有四:福建传人说、广东传人说、舟山传人说和云南传入说。
(一)福建传入说
此说是指由菲律宾吕宋岛传人福建地区。该说法的史料充分详实,很多地方志、名人笔记中部有记载、明问乔远曾着文《番薯颂》收录于他所着《闽书》的卷一五零《南产志上•番薯》,其中提到“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上砂砾之地皆可以种.用以支岁,有益贫下。’清人周亮工《闽小记》的《番薯》卷中引用何乔远的《番薯颂》,提到甘薯作为备荒作物,易种高产,对贫苦百姓发挥了重大作用:粪治之则加大,天雨根益奋满,即大旱不粪治,亦不失径寸圈。泉人之斤不直一钱,二斤面可饱矣、于是耄耋童孺,行道乞之人,皆可以食饥既得充.多焉而不伤,下至鸡犬皆食之。”李调元的《南趣笔记》也记载到‘东粤多薯,其生山中。……其皮或红或白、大如儿臂而拳曲者,曰番薯,皆甜美,可以饭,客称薯饭,为谷米之佐。凡广芋十有四种,号大米,番薯亦然,番薯近自吕宋来,植最易,生叶可肥猪,根可酿酒,切为粒,蒸曝贮之,是曰薯粮。子瞻称海中人多寿百岁,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番薯味尤甘,惜子瞻未之见也、芋则苏尝过以作玉糁羹云。”吴联熏等着得《漳洲府志》卷三九中也说到甘薯最先由菲律宾来到漳洲:“甘薯,俗名番薯,种出吕宋.故以香名。……
漳人初得此种,私以为秘。后种类日盛。”在张煜南的《海南公余杂着》卷一《推广瀛寰志略•小吕宋之华人日增》中记载有;“番薯,屈大均谓来自吕宋。值最易生、叶可肥田、根可酿酒,兼可充粮食。近闻粤多旱田,冬季恐旱,多栽此物以其足资口食也”明人谈迁《枣林杂俎•荣植•甘薯》说道“朱薯产后自宋国,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竟食之,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在来自诸多不同渠道的史料中竟然都有类似的确凿记载。故足以排除掉古人传抄的可能可见甘薯通过中菲交往以吕宋传人福建的事实是相当可靠的。
甘薯传人福建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万历年问苏步所作删《朱薯疏》,其中提到了一五八四年薯种从海上由泉州传到了晋江、该书云“甲申乙西间(万历十二至十三年,即一五八四~ 一五八五年),漳、潮之交.有岛曰南澳,温陵(泉州)洋泊通道之,携其种归晋江五都,乡日灵水,种之园斋……甲午己未间(万历二十二至二十三年),温陵饥,他谷皆贵,唯薯独沧,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但这个记录还较为粗略,首先,只提到甘薯传人福建,未说明来源地是吕宋,故尚不能为据,其次,仅是个人种植甘薯,并未在当地推广,故只能算是个人的试验性种植,而非真正的物种引进。
[菲律宾] 世界日报 2005年11月 20 日
㈥ 玉米和番薯是什么时候由谁引进到中国的
1、我国玉米育种起始于20世纪初。1900年,京师大学堂罗振玉率先在书刊中介绍欧美玉米良种和栽培技术。随后,《农学报》开始宣传玉米良种及栽培知识。
从1926年起,金陵大学的王缓等分离自交系并组配杂交种供教学使用,1930年中央大学的赵连芳等开始选育自交系,1931年山西省铭贤学校在太谷进行美国玉米品种引种试验,中选育出金皇后品种,推广种植到华北、东北、西南等各省。
2、番薯的引入中国,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明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
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
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陈氏引进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6)甘薯从菲律宾传入中国已有多少年扩展阅读:
一、玉米形态特征
一年生高大草本。秆直立,通常不分枝,高1-4米,基部各节具气生支柱根。叶鞘具横脉;叶舌膜质,长约2毫米;叶片扁平宽大,线状披针形,基部圆形呈耳状,无毛或具疵柔毛,中脉粗壮,边缘微粗糙。
顶生雄性圆锥花序大型,主轴与总状花序轴及其腋间均被细柔毛;雄性小穗孪生,长达1厘米,小穗柄一长一短,分别长1-2毫米及2-4毫米,被细柔毛;两颖近等长,膜质,约具10脉,被纤毛;外稃及内稃透明膜质,稍短于颖;花药橙黄色;长约5毫米。
雌花序被多数宽大的鞘状苞片所包藏;雌小穗孪生,成16-30纵行排列于粗壮之序轴上,两颖等长,宽大,无脉,具纤毛;外稃及内稃透明膜质,雌蕊具极长而细弱的线形花柱。
颖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后露出颖片和稃片之外,其大小随生长条件不同产生差异,一般长5-10毫米,宽略过于其长,胚长为颖果的1/2-2/3。染色体2n=20,40,80 (Sarma et Sharma, 1986; Molina, 1986)。花果期秋季。
二、番薯的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具棱,绿或紫色,被疏柔毛或无毛,茎节易生不定根。
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也有时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叶形,通常为宽卵形,长4-13厘米,宽3-13厘米,全缘或3-5(-7)裂,裂片宽卵形、三角状卵形或线状披针形,叶片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顶端渐尖,两面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叶色有浓绿、黄绿、紫绿等,顶叶的颜色为品种的特征之一;叶柄长短不一,长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无毛。
聚伞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伞形,花序梗长2-10.5厘米,稍粗壮,无毛或有时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针形,长2-4毫米,顶端芒尖或骤尖,早落;花梗长2-10毫米;萼片长圆形或椭圆形,不等长,外萼片长7-10毫米,内萼片长8-11毫米,顶端骤然成芒尖状,无毛或疏生缘毛。
花冠粉红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长3-4厘米,外面无毛;雄蕊及花柱内藏,花丝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时无毛。
㈦ 甘薯何地传入中国
菲律宾
【甘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有关记载。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还说:“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种之,故又曰金薯。”又据:陈振龙 6世孙陈世元及其子陈云,先后以甘薯传种于鄞州(浙江宁波)、胶州、青州(山东省青岛、益都一带)、豫州(河南朱仙镇一带)各地,渐次在浙江各地传播,时为清干隆二十年前后。以上史实证明甘薯系在16世纪末叶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及台湾省等地传播。{目前中国的甘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首位。}
吕宋,古代国名,即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宋元以来,中国商船常到此贸易,明时称之为吕宋。
㈧ 玉米与甘薯都是什么时候引进中国的
玉米原产美洲。1493年,哥伦布从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取得了一种基因修饰(GM)的粮食作物,并把它带回了欧洲。这种后来遍及了世界各地的作物就是玉米。最先进入生物学家视野的是墨西哥的野草,名叫墨西哥假蜀黍(Teosinte)。19世纪末,墨西哥农学家首次人工培育出了假蜀黍和玉米的杂交品种。后来,西班牙殖民者又把玉米带到了菲律宾,玉米就这样从菲律宾传到了中国。
番薯也原产于美洲。16世纪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侵占美洲和吕宋(今菲律宾)后,番薯便被传播到吕宋。当时,南洋、吕宋一带已有许多中国人侨居谋生。据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多年在吕宋从事贸易的福建长乐籍华侨陈振龙见彼地“朱薯被野,生熟可茹”,便想将薯种引进国内,以济民食,但西班牙当局却禁止此物种外传。无奈,陈振龙只好设法私下购买几英尺薯藤,并向当地人学得栽种方法,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偷偷“截取其蔓尺许,挟小盖中”,携子陈经纶回到福州。回国后,陈经纶生怕番薯不适应在当地生长,便先在“本屋后纱帽池边隙地试栽”,结果一举成功。他将收获的番薯呈献给福建巡抚金学曾,并上书“敬陈种薯之利益”,建议官府推广种植。
㈨ 蕃薯是什么时期引入中国的是怎么引进来的
红薯学名番薯,又名山芋、红芋、甘薯、番薯、地瓜、红苕等等。明朝万历间番薯传入中国后,首先在福建、广东等地传播,清代在中国开始真正大规模地推广种植。
一百多年之后,到了清朝年间,陈家后代,就把家族推广红薯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金薯传习录》。现在红薯已经不是我们主要的粮食作物了,吃烤白薯和吃玉米一样成为一种口味的调剂了,但是,不要忘记他们的历史功绩。
玉米、红薯、薯仔,这些粮食作物,他们传进中国,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粮食结构,而且使中国人在其后几百年间度过了一次一次的天灾人祸,也使中国的人口,在几百年间不断地翻番上升。
㈩ 红薯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很多人喜欢吃红薯,那么红薯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呢,是谁带来的,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朱薯价格极贱,并且极易引种,陈氏父子发现,朱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福建巡抚金学曾得知后振奋不已,在旌表陈氏父子此行“事属义举”之后,他认为朱薯的引种,“虽曰人事,实获天恩”(《金薯传习录》)。当年冬天,来自吕宋的朱薯,被命名为“番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