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浪漫曲有什么

俄罗斯浪漫曲有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11 08:41:04

‘壹’ 格林卡夜莺的背景

说的是Variations on The Nightingale 夜莺主题变奏曲?
很多人把云雀和夜莺搞混了 呵呵

这个是格林卡在1833年根据俄罗斯歌曲作家Alexandre Alabieff的歌曲《夜莺》创作的
主题旋律根据俄罗斯民间音调写成 朴素生动
四个变奏中 主题旋律以不同面目在不同声部出现

引子宽广响亮,从强到弱,结束在三级和弦上。

主题为二段体,A:行板,优美纯朴;B:稍快,较活泼。同样结束于三级和弦。

第一变奏,A1开始主题在低声部,高声部犹如夜莺啼鸣。继而主题移到高声部。B1也结束于三级和弦;

第二变奏,A2过段,头两句上方声部的六连音模仿夜莺啼鸣,后两句如歌的主题移至低声部。上方声部的三连音音型为B2作了准备。B2为12/16拍,速度稍快,主题在上方声部;

第三变奏,转入同名大调,回到2/4拍,A3如歌的旋律好比对唱。B3主题在上方声部模仿夜莺啼鸣;

第四变奏,又转回原调,6/8拍。A4过段,主题在高低声部交替出现,坚定有力。

尾声,采用了主题的素材,由小调转至同名大调后,又回到原调。逐渐增速至极为活泼地,最后以丰满响亮的和弦结束。

‘贰’ 求普希金的《美人儿啊,不要在我面前唱起》全文

《美人啊,请别对我歌唱》
(俄国)普希金
美人啊,请别对我歌唱,
格鲁吉亚的歌曲太凄凉,
它使我想起遥远的地方。

啊,你的激烈的曲调
又使我想起了
草原、黑夜——月光下
远方苦命少女的容貌……

看见了你,我原已忘记
那可爱的不幸的幻影,
而你歌唱时——那影子
又在我的想象中浮沉。

美人啊,请别对我歌唱,
格鲁吉亚的歌曲太凄凉:
它使我想起另一种生活,
它使我想起遥远的地方。

讨厌……明明人家看的每本诗集里都有的……怎么网上找起来就那么麻烦……不过终于找到了~……啊!又看到略有不同的另一版本……

美人啊,那格鲁吉亚的歌
请别在我面前吟唱
那忧郁的歌使我想起了
另一种生活和遥远的地方。

啊,你的残酷的曲调
使我的记忆浮起了
草原和黑夜——在月光下
那遥远的可怜的少女的容貌
看见了你,我就忘记了
那可爱的、磨人的幻影
然而你唱起来——那影子
就又呈现在我的脑中。

美人啊,那格鲁吉亚的歌
请别在我面前吟唱
那忧郁的歌使我想起了
另一种生活和遥远的地方。

希望我可以帮你!!

‘叁’ 关于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兴起

俄罗斯第一位有世界影响的作曲家是格林卡(1804-1857),他被尊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创作了第一部俄罗斯民族歌剧《伊凡·苏宁》,并以《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闻名。随后,着名的“五人团”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

http://www.pep.com.cn/yinyue/fzzy/zwyyj/200609/t20060929_267154.htm

早在公元5、6世纪,一些以能歌善舞而着称的斯拉夫部族就已广泛散居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当时逐渐出现了以庆祝重大节庆和家族中的重要事件为主的俄罗斯民间歌曲和舞蹈。古罗斯时代流行的是歌颂英雄的壮士歌和音乐。18世纪起,欧洲音乐及欧洲记谱方式在俄罗斯立足生根。俄罗斯出现了家族乐队和剧院。最有名的是谢列梅捷夫家族和沃龙佐夫家族办的农奴剧院。18世纪30年代起在彼得堡建起了一个意大利式的宫廷剧院。1783年起开始在彼得堡上演音乐剧。其他小城市也照此仿效。俄罗斯作曲家在18世纪也已开始大批涌现。

19世纪的音乐知名度要大得多。这一世纪最先出现的是阿列克谢·韦尔斯托夫斯基的浪漫曲和爱国曲,瓦尔拉莫夫和古里廖夫的浪漫曲。

http://club.news.sohu.com/r-Russia-27898-0-1-0.html

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作曲家,他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和《睡美人》几乎无人不知。而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悲怆”交响曲、《曼弗雷的交响曲》和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更将俄罗斯风格发展到了一种极致。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是柴科夫斯基的直接继承者,所作四首钢琴协奏曲为这一形式作品中最伟大者之一,所作交响诗《死之岛》延续了穆索尔斯基对于死亡主题的探索。

‘肆’ 俄罗斯—苏联音乐简史

俄罗斯的非宗教音乐十八世纪起开始流行。人们对音乐的兴趣,引起民间歌曲的收集和改作,这些民间歌曲对后来俄国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下半叶,作曲者和演奏者相继出现,到七十年代舞台上已有反映城乡生活的歌剧演出。

十九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形成独特而新颖的音乐流派,出现了俄国古典音乐的奠基人格林卡。米·伊·格林卡(1804-1857)的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雅》、《马德里之夜》等是俄罗斯交响乐较早的代表作,以其奔放豪迈有别于西欧音乐,对后来俄罗斯交响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俄国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说过,整个 “俄罗斯派交响乐部孕育于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树之出生于橡实”。格林卡的重要作品有爱国歌剧《伊凡·苏萨宁》和古典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作曲家把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芬兰、波兰、格鲁吉亚、西班牙等曲调都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刻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歌颂人民的功绩和美德。作品一经问世,立刻使他跻于世界着名作曲家之林,至今声誉犹存。

继格林卡之后的俄罗斯着各作曲家是亚·谢·达尔戈梅斯基(1813一1869)。他创作了许多声乐作品,最好的作品是歌剧《石客》和《水仙女》。《水仙女》的旋律脱胎于俄罗斯民歌,后来成为俄国民间最流行的歌剧之一。

十九世纪下半叶,俄罗斯音乐进入繁荣时期,六十至七十年代被称为俄国音乐的“狂飙突进”时代,音乐昌盛的标志是出现了一个作曲家集体“强力集团”。“强力集团”以格林卡的学生米·阿·巴拉基列夫(1836一1910)为首组成,主要成员有穆索尔斯基、鲍罗金、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和居伊,他们的活动得到着名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弗·瓦·斯塔索夫(1824一1906)的支持和肯定。“强力集团”以倡导现实主义,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创作多取材于俄国历史、人民生活、民间传说和文学名着。他们注意吸取和运用民间曲调,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上进行革新。莫·彼·穆索尔斯基(1839一1881)的作品以性格描写和心理刻划见长,音调有民歌特点。他的代表作品是歌剧《鲍里斯·戈 都诺夫》和《霍宛斯基党人之叛乱》。两部歌剧都以俄罗斯人民为主角,表达了人民憎恨专制暴政的思想。亚·彼·鲍罗金(1833一1887)的代表作是根据《伊戈尔远征记》谱成的歌剧《伊戈尔公》。歌剧场面壮阔,成功地利用了俄罗斯和东方的民间歌曲和舞蹈。尼·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一1905)作品题材丰富,写过15部歌剧、交响乐、浪漫曲和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影响较深远的有歌剧《沙皇未婚妻》,以叙事诗和童话为题材创作的幻想歌剧和神话歌剧《萨特阔》、《五月之夜》、《白雪公圭》等。

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是彼·伊·柴可夫斯基(1840一1893)。他的音乐创作开始于“强力集团”活动的六十年代,七十至九十年代初是他创作的全盛时期。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见长。他的抒情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曲《天鹅湖》[相册]、《睡美人》和《胡桃夹子》都是俄罗斯音乐艺术史的高峰。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响曲中特别着名的是第三、第四和第六(悲怆)交响曲。他的交响曲《罗米欧与朱丽叶》以曲调优美着称。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以悲歌为基调,反映了八十年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情绪,有力而真切地表达了时代的矛盾,斗争的冲动,人们寻求安慰的渴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幢憬。柴可夫斯基为俄国交响乐派赢得了世界声誉。

晚些时候的俄国作曲家有格拉祖诺夫、拉赫马尼诺夫等人。谢·瓦·拉赫马尼诺夫(1873一1943)是作曲家兼钢琴家,1918年出国,在欧美各国从事演出活动。他的创作深受柴可夫斯基影响,作品有三部交响曲、三部歌剧(其中有根据普希金长诗《茨冈》创作的《阿乐哥》)、24首钢琴前奏曲、4部钢琴协奏曲和钢琴与乐队合奏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

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由于重视传统音乐形式而出现了几代新的作曲家。他们在交响乐、歌剧和芭蕾舞曲创作中取得不小成就。这些作曲家各有侧重,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老作曲家莱·莫·格里艾尔(1875一1956)除芭蕾舞剧《红婴粟》和《青铜骑士》外,吸收民间曲调写成的一些歌剧艺术价值也很高。他的学生谢·谢·普罗科菲耶夫(1891一1953)创作题材广泛多样,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富于独创性,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他写了着名的芭蕾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宝石花》和大型歌剧《战争与和平》。他的第五、第七交响曲流传很广。尤·亚·沙波林(1887一1966)常以俄国诗人的歌词为基础谱写抒情曲。他的代表作是历史题材的交响乐大合唱《在库利科沃田野上》和歌剧《十二月党人》。尼·雅·米亚斯科夫斯基(1881一1950)专事交响乐作曲,一生写过27部交响曲,最后一部最有名。他是着名音乐教育家,曾培养出80多名作曲人才。阿·伊·哈恰图良(1903-1978)是亚美尼亚人,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学生。他熟悉东方音乐风格,重视民间创作源泉,擅长器乐协奏曲的创作。他创作了许多色彩丰富、情感强烈、民族情调浓厚的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协奏曲,对形成民族交响乐学派有较大影响。

苏联时期最着名的作曲家是肖斯塔科维奇。季·季·肖斯塔科维奇(1906一1975)长期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主席。他的创作以交响乐为主,被誉为二十世纪音乐高峰之一。他的创作多反映重大社会主题,以战争与和平、反法西斯斗争等为主要题材。作品的艺术特色是强烈的激情和细腻而隐秘的抒情相结合,风格接近穆索尔斯基、巴赫和贝多芬。他写过15部交响曲,还有历史题材的歌剧《卡捷琳娜·伊兹麦洛娃》、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清唱剧《森林之歌》、小提琴协奏曲等,并为《马克辛三部曲》、《带枪的人》、《青年近卫军》等数十部影片、戏剧作过配乐。给他带来声誉的作品是第一、第五、第七、第十一交响曲。其中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是在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写成的,以悲壮着称,是战争年代纪念碑式的作品。

苏联的钢琴演奏自成一个学派并闻名世界。苏联学派的创始人是钢琴家兼艺术教育家康·尼·伊古姆诺夫(1873一1948)和根·古·涅依高乌兹(1888一1964)。后来的着名钢琴家是伊古姆诺夫的学生列·尼·奥保林(1907一1974)。当代着名钢琴家有涅依高乌兹的学生斯·切·李赫特尔(1915一)和艾·格·吉列利斯(1916一)。

苏联的小提琴演奏也自成一个学派。达·费·奥依斯特拉赫(1908一1974)是苏联小提琴学派的主要代表,驰名世界的小提琴大师。他以演奏西欧乐曲、俄罗斯古典乐曲和苏联当代作品为主,风格严谨,表达深刻,曾在1937年“伊萨伊国际小提琴比赛会” 上获得第一名。

俄国和苏联都有一批着名歌剧演员。费·伊·夏里亚宾(1873-1938)是俄国着名男低音歌唱家、歌剧演员。他擅长演唱《伏尔加船夫曲》,扮演过苏萨宁、鲍利斯等形象。他于1922年出国,再未返回苏联。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为苏联观众所熟悉的歌剧演员有抒情男高音歌唱家谢·雅·列美舍夫(1902一1977),女中音歌唱家纳·安·奥布霍娃(1886一1961)和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瓦·弗·巴尔索娃(1892一1967)。当代最着名的女歌唱家是伊·康·阿尔希波娃(1925-)

俄国芭蕾舞自成一个学派,形成于十八世纪。二十世纪早期俄国名芭蕾舞演员是安·帕·巴甫洛娃(1881一1931)。她主演过《天鹅之死》、《埃及之夜》、《阿尔米达宫》等传统剧目,1913年离开俄国旅居欧美各地演出,使俄罗斯芭蕾舞在欧洲得到传播。本世纪中期以来驰名世界的苏联芭蕾舞演员是加·谢·乌兰诺娃(1910一),稍后是玛·米·普莉谢茨卡娅(1925一)。年轻一代的苏联着名芭蕾舞女演员是乌兰诺娃的学生叶·谢·马克西莫娃(1939一)。

苏联1948年成立作曲家协会,1979年有会员2100多名。协会经常在各地举行音乐节和音乐会演。1958年在莫斯科举行第一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会,以后每四年举行一次。在1978年的第六届柴可夫斯基音乐会上,苏联歌唱家舍姆丘克,小提琴手格鲁别尔特和钢琴演奏家普列特涅夫分别获得一等奖。1969年起每四年在莫斯科举行一届芭蕾舞国际比赛。苏联演员不只一次获得第一名。

苏联1980年有44家歌剧舞剧院,44个交响乐团,20所音乐学院和18所芭蕾舞舞蹈学校。苏联若名剧院有莫斯科大剧院、列宁格勒的基洛夫歌舞剧院、莫斯科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聂米罗维奇一丹钦科音乐剧院、基辅的谢甫琴科歌舞剧院等。最大的音乐学院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和列宁格勒国立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音乐学院。

‘伍’ 俄罗斯歌曲“”在森林那边”是否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在森林那边宿舍是产品输出的作品。没有的作品

‘陆’ 俄罗斯名歌的特点

俄罗斯音乐的黄金时代是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其标志是俄罗斯音乐的先驱者格林卡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然而这个黄金时代的到来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肥沃的土壤上、在教会专业音乐获得发展和一系列前辈作曲家的创作探索的前提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而结成的硕果。为了正确理解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成就,有必要回顾一下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俄罗斯民族属东斯拉夫民族的一个分支。她的文明史起源于东斯拉夫原始部落的生活。俄罗斯民族自古就有能歌善舞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民间音乐宝藏。最古老的音乐是同氏族社会偶像崇拜活动相关的“仪式歌曲”,其中由于崇拜偶像的不同,又分为“年历仪式歌曲”和“家族仪式歌曲”两大类。前者同依赖于天气的农业劳动密切相关,表现对太阳和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后者同部落繁衍生息的婚丧礼仪紧密相联,表现对氏族祖先的祭奠。这些仪式歌曲属于原始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带有戏剧表演的特点,旋律音域很窄,多数为三度音程,偶尔或上或下扩充一度,音乐具有朗诵的性质。流传至今的例子有《啊,我们等待谢肉节》、《好吧,教母,我们来结亲》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发展,劳动样式逐渐多样化,于是出现了伴随各种劳动样式的“劳动歌曲”。例如与农业劳动有关的是“播种歌”、“采集歌”、“收割歌”等;与畜牧业劳动有关的是“放牧歌,’;与苦力劳动有关的是“搬运歌”、“拉纤歌”等。这类歌曲节奏强烈突出,旋律铿锵有力,体现了劳动群众的集体意志和行动。代表歌曲有《木棒》、《伏尔加船夫曲》等。
在11一16世纪,随着俄罗斯民族力量的壮大,“史诗歌曲”广为流传,其中包括“壮士歌”、“历史歌”。它们由民间说唱艺人传唱,内容大都是叙述古代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这类歌曲的特点是:旋律深沉庄重,节奏从容不迫,具有男性豪迈勇猛的气质。流传至今的《话说伏尔加和米库拉》、《就像京城基辅》就是鲜明的例子。
反映人民日常生活、民间风情的“生活歌曲”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伴侣。它们是“摇篮歌”、“儿歌”、“婚礼歌”、“舞蹈歌”、“轮舞歌”、“哭腔”等。这些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人民群众悲欢离合的各种思想情感。例子有摇篮歌《啊,摇啊,摇啊,摇啊》、婚礼歌《在诺夫戈罗德城敲响了钟声》、舞蹈歌《我和蚊子跳舞》、轮舞歌《哎,田野里有棵小菩提树》等。
表达爱情和对大自然倾诉情怀的“抒情歌曲”在俄罗斯民歌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形成于16一17世纪的“悠长歌”,它由妇女演唱,既有单声部,也有多声部(二至三个声部),这种多声部具有支声或衬腔复调的特征。这种歌曲旋律优美舒展,节拍自由徐缓,大小调式频繁交替,表情内在细腻。例子有《啊,田野里不只一条小路》、《沿伏尔加母亲河而下》、《小姑娘走遍草地和泥沼》、《离别的最后时刻》等。
以上各类歌曲大都产生和传唱在农村,可以统称为农村歌曲。18世纪以来,随着城市的兴起,出现了反映城市人民生活的“城市歌曲”,它们有些是来源于农村或外国歌曲的变体,同时也有市民自己的创作。典型的样式是浪漫曲、叙事曲、圆舞曲、进行曲等。这些歌曲也有俄罗斯民族特色,浪漫曲和圆舞曲主要在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中流传,而进行曲则更多是在士兵、工人和学生中传唱。城市歌曲有别于农村民歌,往往附有简单的乐器伴奏(吉他、巴拉拉依卡或手风琴),既有多声部的重唱与合唱,也有单声部的独唱。自18世纪末以来,城市歌曲典型的特征是采用重音节有规律交替的新型诗词谱曲,词曲同步,旋律和节拍规整。例子有《在平坦的盆地里》、《莫斯科大火呼呼响》等。
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俄国经历了三次革命运动,在音乐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诞生了对俄国以及世界有深远影响的“革命歌曲”。这些革命歌曲大多用流行的俄国农村民歌、城市歌曲以及外国歌曲的旋律重新填词而成,同时也有少量是全新的创作。这些革命歌曲在俄国境内外广泛传播,体现了人民争取自由解放和建立新生活的斗争精神。代表性歌曲有:《我们的祖国在受难》(卡切宁词)、《我和你是精神上的兄弟》(普列谢夫词)、《同志们,勇敢地前进》(拉金词)等。
俄罗斯民间音乐除了人声演唱的民歌外,还有丰富的民间器乐。俄罗斯民族自古以来就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乐器,其中有弹拨乐器古斯里、弓弦乐器古多克、竖笛杜德卡、横笛索别尔、号角罗格、鼓纳克雷等。近代流行的民族乐器有三角型的弹拨乐器巴拉拉依卡和纽扣键的手风琴巴扬等。由民间艺人演奏的民间器乐包含了独奏、重奏与合奏等形式。民间器乐大多与歌舞配合,作为歌舞的伴奏,同时也有独立的器乐曲广为流传,它们往往带有变奏炫技的特征。例子有《卡玛林斯卡亚》、《放牧调》等。

‘柒’ 大一,想学小提琴

视频的话你可以去下面几个网站看看:

1、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4MDM4MzU2.html
2、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4MDM5MzEy.html
3、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4MDM5NTMy.html


简介:

钢琴变奏曲《夜莺》是根据俄罗斯作曲家阿里亚比耶夫1817年在牢狱中因思念恋人卡佳.里姆斯卡娅.科尔萨卡瓦而创作的主题旋律写成的,朴素生动。在四个变奏中,主题旋律以不同的面目在不同声部出现,伴奏织体逐渐加密,整个乐曲情绪明朗欢快,是典型的俄罗斯抒情浪漫曲。本文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全面分析,讲述了该曲的演奏重点,包括不同段落中的演奏方式,触键方法,以及音乐表现和音乐情感。
《夜莺》钢琴变奏曲是格林卡于1833年根据阿里亚比耶夫的“夜莺主题”改编而来的。这是作者内心光明磊落、向往自由生活、渴望爱情的最好诊释与表达。时隔十六年,格林卡将其改编成了一首钢琴变奏曲。格林卡在每一个变奏的创作中都充满了爱意及对小歌手的赞扬,同时还有姑娘与爱人分手的痛苦。……主题有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浪漫曲,与俄罗斯民族广板歌曲相似。第二部分与舞曲相近,两个主题的变奏曲成为了一个多样性的整体。
四个变奏中主题旋律以不同面目在不同声部出现。

引子宽广响亮,从强到弱,结束在三级和弦上。主题为二段体,A:行板,优美纯朴;B:稍快,较活泼。同样结束于三级和弦。
第一变奏,A1开始主题在低声部,高声部犹如夜莺啼鸣。继而主题移到高声部。B1也结束于三级和弦。
第二变奏,A2过段,头两句上方声部的六连音模仿夜莺啼鸣,后两句如歌的主题移至低声部。上方声部的三连音音型为B2作了准备。B2为12/16拍,速度稍快,主题在上方声部。
第三变奏,转入同名大调,回到2/4拍,A3如歌的旋律好比对唱。B3主题在上方声部模仿夜莺啼鸣。
第四变奏,又转回原调,6/8拍。A4过段,主题在高低声部交替出现,坚定有力。
尾声,采用了主题的素材,由小调转至同名大调后,又回到原调。逐渐增速至极为活泼地,最后以丰满响亮的和弦结束。


希望你能采纳,谢谢!

‘捌’ 简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音乐风格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一个遵循俄国古典音乐奠基人格林卡的传统的伟大作曲家。他创造性地发扬了作品的色彩性和声手法,创作了大量的具有鲜明个性和民族风格的作品。他的题材大部份取材于俄罗斯以及东方的民间传说、诗歌。音乐语言深深扎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之中,东方风格的音乐语言则来源于高加索,外高加索和某些中亚细亚的民间音乐,以及阿拉伯民间音乐。这些题材与音乐语言的选择使得他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在俄罗斯艺术歌曲(浪漫曲)忧伤委婉的曲调里,我们可以窥见到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古典忧郁气质,正是这种民族特点,给予俄罗斯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使俄罗斯音乐独树于世界音乐的灿烂花丛中。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则将这些流淌着民族血液的曲调在他的浪漫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玖’ 谁知道有关《夜莺》的作曲者格林卡的资料

生平与创作:

米哈依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于1804年诞生在斯摩棱斯克 省诺沃斯巴斯克村的一个庄园地主的家庭里。这是一个有着辽阔 田野、森林和充满优美音乐的地方,格林卡从小在这个迷人、静 谧的环境中,受到了俄罗斯大自然美的熏陶,熟悉了俄罗斯民间 的生活习俗,经常从农村歌手和乳娘那儿听到娓娓动听的民歌。 尤其是舅父家的农奴乐队,对格林卡的音乐才能以至未来音乐道 路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个农奴乐队经常演奏西欧的音乐作品,格林卡从中接触到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梅雨尔、凯鲁比尼的序曲和交响乐,受 到了音乐的启蒙教育,并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开始他只是 听众,后来在学习钢琴的同时,他向农奴音乐家学会了小提琴, 于是就成了乐队的一员。农奴乐队不仅是他“欢乐的源泉”,而且 成了哺育未来民族音乐家的摇篮。最使小格林卡着迷的是俄罗斯 民歌。他经常一连几小时,心往神迷地坐在一劳倾听;忘掉了周 围的一切,并发出这样的感叹:“音乐就是我的灵魂”。这些朴 素优美的俄罗斯民歌深深地打动着格林卡,使他从电吸取了丰富 的养料,为他一生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后来,格 林卡在自传《札记》中谈到,童年时代听到的民歌,成了后来他 以绝大部分精力钻研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首要原因和创作的主要依 据。这些民歌引导他写出民族歌剧《伊万·苏萨宁》和《鲁斯兰 与柳德米拉》。同时,格林卡在与农奴音乐家的密切接触中,培 育了他对入民群众的亲切感情和民主思想。

1812年俄国爆发了抗击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当时,虽然 .格林卡才8岁,但是,他目睹了残酷战斗的痕迹;亲耳听到了关 于人民游击队英勇抗敌的生动故事。俄国人民的英雄业绩和高涨 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作曲家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后来他创作 “民族英雄悲壮歌剧”《伊万·苏萨宁》的源泉之一。据说,1814 年俄国政府规定12泪25日为解放纪念日,要求全国鸣钟一天以示 庆祝。于是,这一天,在格林卡的故乡,两年前曾经号召人民奋 起抗击拿破仑军队的教堂钟声,又响了起来。胜利欢腾的钟声, 从清晨到黄昏一直在诺沃斯巴新克村的上空回荡。二十二年后, 即1838年,在彼得堡大剧院首演的《伊万·苏萨宁》的终场合唱 《光荣颂》中,又再现了这个象征着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钟声。

1818年,14罗的格林卡被送往彼得堡中央师范学校附属贵族 寄宿学校读书。这使格林卡从偏僻、闭塞的乡村,迸大了丰富多 采、视野广阔的艺术天地。课余时间他有机会去大剧院观看歌剧, 听音乐会,参加各种贵族的家庭演奏活动,从中接触到广泛的音 乐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意大利、法国歌剧和德奥交响东等,同 时,也包括俄国前辈作曲家的创作。

求学期间,格林卡跟随彼得堡着名的外籍音乐家菲尔德和迈 耶尔学习钢琴、提琴和音乐理论。虽然这两位音乐家传授给格林 卡的大多数技能,都没有超出俄国前辈作曲家所惯用的和当时城 市家庭音乐生活,特别是贵族沙龙音乐娱乐所必备的技能!但是, 格林卡毕竟还是因此接受了较为正规的音乐教育,并且熟悉了作 为俄国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音乐的音乐风格。他最初 的音乐创作大多为变奏曲。比如,以莫扎特作品主题所写的变奏 曲等;这种以流行的名作主题进行变奏的创作方式,当时在俄国 的城市音乐生活中很盛行。

1822年格林卡从学校毕业后,次年去高加索养病。南国大自 然的美丽景色,山区居民的生活风俗和富于特色的音乐舞蹈,给 格林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为他以后创作富有东方特点的音乐 作品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从高加索回来,格林卡在故乡住了一个时期,亲自参加了农 奴乐队的演奏和指挥活动。在这种实际工作中,他学到了很多管 弦乐方面的知识。这一工作也促使他去写管弦乐作品,并终生热 爱管弦乐创作。1824年所写的管弦乐《行板与回旋曲》和《降B大 调交响曲》就是他这方面的处女作。这些作品虽然都不成熟,但 可贵的是,格林卡采用了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并以俄国民间音乐 常用的变奏手法对它们进行发展。

至此之前,可以说是格林卡一生创作活动的准备阶段。

1824年,20岁的格林卡在彼得堡交通部就职,进入了创作初 期。

格林卡虽然出任公职,但是他的绝大部分精力和全部热情却 投入了业余的音乐活动。他听音乐会;向意大利歌唱家学习声乐, 参加重唱、合唱和钢琴重奏等业余音乐小组;出人音乐沙龙,参 与演出活动,广泛结识音乐和艺术界的朋友……。在紧张的音乐 生活中,格林卡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和歌唱家,从而使他 在彼得堡的音乐沙龙中博得很高的声誉,被人称为“天才的业余 音乐活动家”。

就在这个时期,格林卡的兴趣逐渐从演奏转向作曲,音乐对于 他已不仅是沙龙的娱乐,他开始认真地学习作曲理论,投入创作 实践。在交响曲、奏鸣曲以及重奏曲等大型习作中,作为学习, 格林卡有意识地模仿西欧古典音乐大师的风格进行创作。以海 顿——莫扎特的风格写成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就是其中的代 表作。同时,格林卡还写了一些具有较高演奏技巧水平和独创性 的钢琴作品,如《F大调钢琴变奏曲》等,这些作品已显示出格 林卡钢琴音乐的技巧特征。然而,在格林卡的早期作品中,为数 最多的还是一些不成熟的浪漫曲,这些浪漫曲基本上没有摆脱当 时城市浪漫曲感伤主义的传统主题和习惯音调,如《可怜的歌手》、 《安慰》等。这一时期格林卡的器乐作品多数也与沙龙的音乐娱 乐有关,主要是以柔和的曲调和优雅的风格为特色的钢琴变奏 曲、舞曲和抒情曲,如《降E大调夜曲》等。

1825年12月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十二月党人在俄 国唤起的爱国主义热潮,使得包括格林卡在内的优秀艺术家,受 到了强烈的鼓舞,它不仅对格林卡的早期创作,而且对他一生的 创作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早在格林卡求学期间,十二月党人的自由思想就在彼得堡先 进的知识阶层中广泛流传着;格林卡所在的贵族寄宿学校就有一 些老师和同学是十二月党人和启蒙学者。格林卡的文学教授兼家 庭教师丘赫尔别凯尔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着名的十二月党人。 他热烈主张的俄罗斯文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思想,都对格林卡 有积极影响,丘赫尔别凯尔是普希金的同学和最亲近的朋友,格 林卡在他家中与普希金相识,并于20年代末与普希金结下了深厚 的友谊。从那时起,格林卡便采用普希金的诗篇谱下了许多优秀 的浪漫曲。在此期间,格林卡还结识了剧作家格利波耶多夫。这 两位作家对格林卡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种种尝试给予了热情的鼓 励和支持、并在友谊的交谈中以民族和民主的思想影响着格林卡 的艺术观。当时,正是以普希金和格利波邱多夫为代表的俄罗斯 民族文学最光辉灿烂的时期,民族文学的繁荣促进了格林卡民族 音乐思想的成熟。

格林卡在彼得堡的艺术沙龙中,还结识了许多其他优秀的俄 国艺术家,如诗人茹科夫斯基、杰尔维格;文艺批评家奥多耶夫 斯基和着名的音乐活动家、鉴赏家继耶尔戈尔斯基伯爵等。这些 人的思想虽然偏于保守,但他们都是民歌爱好者和俄罗斯民族音 乐的热烈拥护者,格林卡的不少具有民族风格的浪漫曲,就是取 材于他们的诗作,并得到过他们的支持。

格林卡不具备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思想,他在政治上与 十二月党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直接把格林卡的创作与十 二月党人的社会革命,即反对专制农奴制的斗争联系在一起,或 者在格林卡和十二月党人之间划上等号,夸大十二月党人运动对 格林卡的影响,是不恰当的。但是,十二月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激发了格林干的爱国热情,使自幼蕴 藏在他心用中的民族音乐思想的种子开始萌发。特别是俄国上流 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西欧音乐顶礼膜拜,俄罗斯音乐倍受歧视的现 实,更激起了格林卡为俄罗斯创作的愿望。这促使他更加重视从 民族民间音乐中吸收滋养,自觉地去探索俄国的民族音乐创作。

这样,在彼得堡创作初期,除了前面提过的那些具有较多习 作怪和模仿性的作品之外,格林卡还创作了一些具有不同于贵族 奴化艺术的新因素的作品。尤其是他在音乐沙龙中以俄罗斯民歌 主题所作的即兴变奏,以及自编、自弹、自唱的浪漫曲,更突出 地显示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卓越的创作才能。浪漫曲《不要诱 惑我吧》是格林卡早期的成功之作。这首歌创造性地运用了俄罗 斯浪漫曲的传统手法,第一次表现了格林卡的个人风格。

在彼得堡的早期创作生活中,格林卡的民族责任感和事业心 有所增进,他决心做一个真正的俄国音乐家。他清醒地认识到, 要使俄罗斯的音乐作品在本国和世界得到承认,自己就不能停留 在音乐爱好者和俄国现有的创作水平上;人而必须掌握世界最先迸 的作曲技巧。于是,1830年他出国深造去了。

在德国,他向欧洲着名的音乐理论家德恩系统地学习了作曲 理论,深人地研究了亨德尔等人的古典音乐作品。在维也纳,他倾 听了当时风行一时的老施特劳斯和兰涅尔的舞蹈音乐。尤其在他 呆了三年之久的意大利,他完全沉醉在当时正处于繁荣时期的意 大利“美声”声乐艺术之中;贝利尼、唐尼采蒂的歌剧和帕斯塔、 鲁比尼等着名歌手的演唱,经常使他赞叹流泪。他潜心地研究意 大利声乐的体裁和旋律发展的技巧,同时,还广泛地接触了正在欧 洲兴起的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结识了浪漫派作曲家柏辽兹等人。

在国外的四年生活中,格林卡掌握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作 曲技巧,熟悉了意大利和浪漫源的音乐风格,这给他的创作带来 了新的特点。从浪漫曲《威尼斯之夜》、《胜利者》和《降E大调 钢琴弦乐六重奏》等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意大利音乐,特别 是声乐艺术对他的影响;在锅琴、黑管、巴松的《悲壮三重奏》 等作品中,则可以看到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格林卡在意大利的创作,特别是那些采用意大利题材和风格 写成的作品,如根据贝利尼和唐尼采蒂的歌剧主题所写的变奏曲 和小夜曲等,受到了当地听众的高度评价和欢迎。但是,对西欧 音乐研究得越深入,格林卡对自己——一个俄国音乐家——的使 命就认识得越清楚。他在创作中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和灵感,一种 不安的情绪经常在折磨着他。他认为他不应该按照意大利的风格 为俄罗斯写作,他觉得自己那些迎合意大利居民趣味的作品。只 能使他确信,他所走的“不是自己的道路”。他说:“我实实在 在不想成为意大利人。对祖国的怀念,逐渐引导我按照俄罗斯的 方式来写作。” (见自传《札记》)于是,1834年他毅然决定返 回祖国。

途经德国时,格林卡在意大利时还比较模糊的创作思想,变 得越来越清晰了,他要写一部“不但题材是民族的,而且音乐也 是民族的”俄罗斯歌剧(见1834年1月致不知名的C.T.的信)。 就在德国,格林卡写了两部对实现他的歌剧创作计划具有特殊意 义的作品 ,管弦乐《俄罗斯主题随想曲》和《交响序曲》。这两部 作品虽然没有最后完成,但是,格林卡在创作中,不仅表现了俄国 人民的生活,而且还尝试了他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学来的所有作 曲手法,可以说,格林卡后来在成熟时期创作中所运用的民族技 法,在这里都已初步实践了。因而,这两部作品被人称作是“歌 剧《伊万·苏萨宁》和交响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的特殊草稿”。

创作民族歌剧的想法使格林卡激动不已。回到祖国不久,格 林卡便开始了歌剧《伊万·苏萨宁》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 产象着魔一样”,灵感不断涌现,以至于整个歌剧的细纲,甚至许 多主题,都在脑子里“一下子发作了”(见自传《札记》)。

《伊万·苏萨宁》以史实为依据,写的是十七世纪初波兰封 建主入侵俄国,农民苏萨宁为保卫祖国而捐躯的故事。在格林卡 之前,十二月党人雷列耶夫在诗作《沉思》中,曾以苏萨宁的献 身精神来唤醒民众。而沙皇尼古拉一世对这个题材也很感兴趣。 尼古拉政府利用十二月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社会影响,提出了 忠于沙皇、地主和东方正教的“官方爱国主义”理论,极力搜索 鼓吹这种反动理论的艺术题材、于是,当时身为宫廷诗人的茹科 夫斯基,了解到格林卡的创作欲望之后,便向他提供了“苏萨宁” 的题材。并根据尼古拉一世的旨意,委任御用文人罗中创作脚 本,改定作品名称为《为沙皇献身》,使歌剧贯穿着忠君思想。 当时,这部歌剧受到了皇室的欢迎,并被定为节日上演的官方剧 目。造成歌剧中的这些问题,对于格林卡来说,当然也不是偶然 的,反映了他作为一个贵族知识分子的局限性。

但是,格林卡毕竟自幼受过民间音乐熏陶,后来又接受了l812 年卫国战争和十二月党人运动的爱国主义思潮影响。他是一位民 族音乐思想逐步成熟的艺术家,他的主要创作意图是,为祖国写 一部真正的民族歌剧。他所以欣然采纳“伊万·苏萨宁”这个题 材,并且在创作中不断爆发出灵感的火花,主要是因为这个题材符 合他要创作“民族英雄悲壮歌剧”的强烈欲望。格林卡在作品中 倾注了自己炽热的爱国热情,凝聚了他多年探索民族音乐创作的 心血,因而,这部歌剧不仅标志着格林卡民族音乐思想的成熟, 而且,在开创俄国古典音乐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格林卡 在这部作品中总结了前人的成就。他在吸取民族音乐的养料和西 欧音乐先进技巧的基础上,创作了俄国第一部具有世界水平的真 正的民族歌剧。这部歌剧被人称作是“俄罗斯歌剧的曙光”。它不仅照亮了俄罗斯歌剧的创作道路,而且对俄国整个民族音乐的发 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赢得了俄国先进人士的热烈欢呼和 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部歌剧开辟了俄国音乐的新时期。

1837年春,格林卡开始了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创 作。这是一部根据普希金的同名长诗构思的神话歌剧。1842年首演 后的几十年内,在俄国音乐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人们对该剧脱 离现实的倾向,以及脚本缺乏统一构思等问题,提出了批评,同 时,也对歌剧的成就做出了中肯的分析,指出它在俄国音乐史上 的重要地位。这部歌剧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特色,高度的艺 术技巧和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的主题。它与《伊万·苏萨宁》一 起,为俄国古典歌剧的两个基本分枝——神话史诗剧和人民历史 剧——奠定了基础。

格林卡自1834年回国至1844年,除了两部歌剧之外,还写了 许多优秀作品,这十年是他创作的成熟和全盛时期。

1839年,他在着名的管弦乐曲《幻想圆舞曲》中,将俄罗斯 舞曲交响化,预示了舞曲因素在俄国交响音乐、歌剧中的特殊地 位。它不但直接影响了后来俄国交响音乐和歌剧中的舞曲创作, 而且也推动了俄国舞剧音乐的创作。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诺夫等 人的舞剧、歌剧和交响曲创作,受到他这方面的影响最显着。

1840年,格林卡为伊·库科尔尼克的悲剧《霍尔姆斯基》配 乐。这些配乐为俄国戏剧音乐的交响化,以及交响音乐的戏剧性 发展,都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在这十年内,格林卡还创作了自己最有价值的浪漫曲。如采用普希金的诗歌谱写的浪漫曲《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希望的 火焰在血液中燃烧》和声乐套曲《向彼得堡告别》等。这些浪漫 曲吸收和发展了俄国城市民歌和浪漫曲的创作成果,同时又摆脱 了它们陈旧的感伤主义情调和千篇一律的表现公式。它显示了格 林卡完美成熟的创作个性,把俄国的声乐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 段,对柴科夫斯基等后代作曲家的声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1837—1839年格林卡被任命为宫廷合唱队的乐队队 长,工作期间他对俄罗斯合唱艺术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44年,格林卡作为一个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的成熟艺术 家,第二次出国。这次出国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摆脱创作和生活 上的不顺利——他的作品与工作在上层社会中不被理解和遭到某 种冷遇,婚姻上亦遇不幸;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求新的创作冲动相 艺术上的新鲜印象,以满足他自幼素有的“火热想象力”。在巴黎, 格林卡与当时已经闻名遐尔的柏辽兹建立了真挚的友谊。柏辽 兹在自己的音乐会和音乐论文中,向西欧听众热情地介绍并高度 评价了这位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作品在巴黎演出,获得了很 大的成功。格林卡在巴黎还接触了当时欧洲活跃的音乐生活和音 乐界的新作品、新气象和新潮流。这不仅使格林卡对于新颖、丰 富和具有色彩性的音乐的渴望得到了满足,而且,从柏辽兹的作 品和当地听众的欣赏趣味中,格林卡认识到,创作那种在情感表 达上比过去更强烈、更坦露、更无拘无束,风格效果上“华丽璀 灿”的管弦乐曲,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种新要求。于是,他决定 去西班牙,他认为绚丽多采的西班牙音乐是写作这类作品的极好 素材。他要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曲目,开扩自己的创作视野。

在西班牙,格林卡直接深入到普通的西班牙民众之中,潜心地 研究当地的音乐,并且向当地教师认真地学习与西班牙音乐密切 联系的西班牙舞蹈。先后写出了两部反映西班牙人民生活风俗、 具有鲜明的西班牙音乐风格的序曲——华丽随想曲《阿拉贡·霍 塔》和《马德里之夜》。这两部作品体现出浪漫派音乐对他的影 响。格林卡开创了欧洲专业作曲家广泛采用西班牙主题创作音乐 的先河,这两部作品并成为俄罗斯作曲家以外国题材创作管弦乐 作品的开端。继格林卡之后,柴科夫斯基、李姆斯基-柯萨科夫 等都写过西班牙和意大利题材的乐队作品。

格林卡1847年回国,1848年写出了交响幻想曲《卡玛林斯 卡亚》。格林卡一生没有写过交响曲,但是在《卡玛林斯卡亚》 中,他成功地运用欧洲古典音乐的艺术成就,创造性地继承和发 展了俄罗斯音乐的民族传统,将俄罗斯民歌交响化,写出了俄国 第一部真正的民族交响乐作品。后来的俄国交响乐作曲家正是 沿着这部作品所开辟的道路成长起来的。因而,柴科夫斯基说: 《卡玛林斯卡亚》孕育了整个俄罗斯的交响音乐。

格林卡的晚年是在忧郁不安的心境中渡过的。格林卡在创作 上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俄国贵族社会并没有认识到他的 作品的真正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贡献。格林卡的作品经常遭到冷遇 和恶意的诽谤,演出机会越来越少,有时甚至被完全挤掉。格林 卡苦痛地从彼得堡跑到国外,又从国外返回祖国,频繁的迁移也 未能消除他胸中的郁闷,他的创作意志几乎因此而被摧毁。他说:“烦恼、忧愁和苦难毁灭了我,我已完全失去了勇气。”(见1855年11 月29目的信)他认为自己的艺术因社会“扼杀式的冷淡态度而死 亡”。往这种状况下,格林卡晚年的创作力明显衰退。1852年和1856 年,他两次出国,数年流落在国外也没有写成什么东西。他曾构思 标题交响曲《塔拉斯·布尔巴》和歌剧《重婚者》等大型作品,均未 能实现。这些年,他留下的遗产仅是一些浪漫曲(《祝贺之杯》、 《阿杰尔》、《玛加丽塔之歌》和《芬兰湾》等)、钢琴曲(套曲《向祖国 致敬》、《苏格兰主题变奏曲》) 和乐队改编曲(《邀舞》、《友谊 纪念》)。但是,浪漫曲中的戏剧性倾间明显地加强了。

需要提及的是,50年代初,在格林卡周围也曾聚集着一群与 贵族社会持相反立场的年轻人,他们就是未来的俄罗斯民族音乐 运动的中坚力量:文艺理论家斯塔索夫、评论家兼作曲家谢洛夫、 作曲家达尔戈梅斯基和巴拉基列夫。他们以坚定的态度、诚挚的 敬仰和满腔的热清来支持格林卡。1852年谢洛夫根据格林卡的谈 话整理了《配器法》。1854年,在斯塔索夫的恳求下,格林卡写了 自传体的《札记》,这本《札记》是研究格林卡创作思想和作品的最 有价值的文献。在创作上,青年朋友们总是鼓励格林卡,希望重 新激起这位心情沉重的作曲家的创作力。虽然他们的这种努力没 有完全达到目的,但是,格林卡的音乐传统却由他们直接得到继 承。达尔戈梅斯基成为格林卡之后的第一位民族作曲家,斯塔索夫 和巴拉基列夫都是60年代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领导者。

1856年,格林卡最后一次离别祖国,就再也没能回来。1857 年2月15日,他逝世于柏林。

‘拾’ 谁能给两首反映俄罗斯民俗的诗歌,最好是写成浪漫曲的,作曲家能给告诉我最好!

发大水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浪漫曲有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