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张宗昌曾有一支白俄军,战术奇葩作风凶残,后来为何消失了
张宗昌的白俄军后来一部分在军阀混战中消耗掉,另外一部分则解散了。白俄军的来历十月革命以后,俄国爆发了内战,最终白军战败,大量不肯向新政权投降的旧贵族、旧军人逃亡海外,因为当时称革命为赤色革命,所以这些逃亡海外的俄国人就被称为白俄。其中俄国远东地区的白俄一部分逃到日本,更多的则是逃到东北。
B. 地方军阀中为什么桂系最厉害
桂系是真的很能打,也很厉害,粟裕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对桂系的评价也挺高的,至少是承认桂系很厉害。桂系之所以厉害,是因为战士都是用命在给拼呢,而且桂系的军官都是从底层一层一层升上来的,对于打仗,都是非常有经验的,而且桂系手里面也有钱,后勤保障都很好,所以就很厉害。
广西一带虽然普通大众很穷,但是军阀却很有钱。因为广西有个好邻居,那就是云南。云南出大烟,大烟的利润是极高的。但是因为交通不发达,云南的大烟要想去到广东,必须经过广西,军阀一直控制着这条交通要道。所以桂系军阀从大烟销售里能抽很多钱。
士兵凶悍、军官素质也不差,还有钱,所以桂系非常厉害。
C. 二百多万流亡海外的白俄,对苏德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自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和内战之后,200余万对于苏联政权持反对态度的俄罗斯人,主动或被动的离开俄国,开始在全世界各地流浪。这些因俄国革命和俄国内战而离开俄国的俄罗斯人,被称之为白俄。
邓尼金
二战期间,邓尼金敏锐的发现了希特勒的野心,并将德国视为“俄国最险恶的敌人”,多次呼吁流亡白俄和苏联警惕德国野心。苏德战争爆发之后,据说,邓尼金还曾以个人的名义,呼吁全世界各地的俄罗斯人团结起来,为民族而战。不过,二战期间,邓尼金居住于被德国占领的法国,他是否有足够的胆量和机会发出这种呼吁,尚存疑问。
但毋庸置疑的是,邓尼金为首的一大批白俄人士反对德国对于苏联的侵略,并积极支持苏联的卫国战争。当然,这部分人也并非因此完全站在了苏联的一边,作为苏联政权曾经的敌人,他们依然对苏联抱有敌意。只是基于民族大义在民族危亡之际支持苏联罢了。
D. 民国时期,白俄贵族少女来到我国,为何最后会落入人贩子手中
众所周知,俄国的10月革命在当时也让俄国的那些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当时生活的逼迫下,也有很多俄罗斯人逃到了中国境内。这是因为在国家的地理位置上面来看,俄罗斯和中国是接近的,所以就有很多的俄罗斯人在当时逃到了中国的东北境内。对于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来看也不是一种比较明智的做法,毕竟当时的中国也比较艰难,处于民国时期,在当时可以说是军阀们一手遮天,横行霸道。中国人民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
可是这样的严惩制度在他被杀害后,就发生了大的变化,从这以后东北地区也便成为了日军嚣张跋扈的地区。在日本人的占领之下,东北地区的女性生命安全就再也不能够受到保障。从这开始,这些贩卖人口的头头也可以明目张胆的去贩卖女性,并且还不会受到惩罚。这是因为那些贩卖人口的头目在贩卖后会给日军一些好处,也可以说是达到了利益上的共赢。所以才能够在中国的境内大肆贩卖人口,导致这些从俄罗斯境内逃到中国来的女性,也就是白俄贵族少女,来到中国后,大多数都落入到了人贩子的手中。
E. 张宗昌手下的白俄军队为何后来没了音讯
提到张宗昌,后人第一反应也许会说他是三不知将军:士兵不知道有多少,老婆不知道有多少,钱不知道有多少。这只怕是后世流传的讽刺段子,以此来衬托张宗昌无知和庸俗罢了。要是较真起来,张宗昌还是个人物,一个在乱世由做短工、拉过车、卖过布底层人物起家的逆袭人物。
士兵不知道有多少为例,这一方面显示出张宗昌士兵之多,另一方面,表现出在那个乱世,几乎天天作战,天天有逃兵,天天招兵买马,因此确切的统计一个不断变化的数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张宗昌不知道具体数量的军队中,可以确定的是有一支超过5000人的白俄军队,这支军队指哪打哪,逢战必胜,并且,由于白俄人身材魁梧,并且在战场上非常残忍,因此,常让其他军阀们心生畏惧,不占而退。
这支白俄军队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苏联红军打败了沙俄军队,一些沙俄军队便向西伯利亚撤退,有些甚至逃窜到我国东北地区。
在十月革命发生时,张宗昌已经在东北游荡,并且在1920年当上了张作霖的高参。1922年,张作霖被吴佩孚打败,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张作霖部下的高士傧、卢永贵率众2万人宣布独立,并反对张作霖,张作霖已经无力讨伐高、卢二人,张宗昌便毛遂自荐,说愿意为大帅分忧。张作霖兵力有限,只给张宗昌一营宪兵百余人来对付高、卢2万人。但张宗昌成功了,他利用过去绿林中的身份,瓦解了这两万人,还收编了数千人,张作霖大喜,委任他为吉林第三混成旅旅长。
此时张宗昌准备扩充军队,恰好有一支一万多人的白俄军队被苏联红军打败,逃窜到东北地区,走投无路,他们听说张宗昌招兵,便来投奔,张宗昌大喜,除了对自愿队伍的人分发遣散费用外,其余五千人都被张宗昌纳入部下,并得到步枪6000多支,机枪、大炮、弹药若干。张宗昌将这支部队编成了骑兵部队、炮兵部队、铁甲车队,由白俄军官统领,他们的军饷,是中国士兵的两倍,还从不拖欠,因此,这支军队对张宗昌也愿意拼命。平时,张宗昌出游时,经常带着这支部队招摇过市,因此,民间有这样的歌谣
张宗昌,出了营;前面走的是白俄兵:护兵左边走,马弁右边行,洋号嗒嗒响,洋鼓响咚咚,咚咚嗒嗒真威风!街上行人撵干净,鸡狗当道也不行!
这支部队给张宗昌也立下过不小的功劳。1924年,张作霖南下抢地盘时,张宗昌打头阵,就把这一支白俄军队放在放在最前面。当白俄军队到江苏时,江苏军队一看见个头高大的白俄军人,心里害怕,不战而退。随后,这支部队进入上海,如若无人之地。1925年,浙奉战争爆发,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向北进攻,却被这支白俄军队打的落花流水。
不过到了1928年,北伐军北上攻占了济南,张宗昌兵败,仓皇撤退。对张宗昌来说,失去了山东的地盘,就意味失去了经济来源,因此他已经没有经济能力来养这支庞大的白俄雇佣军,最终不得不遣散他们。
这支军队平时仗着权势招摇过市,为非作歹,民愤极大,一旦失势遣散,中国士兵有群起而攻之的怨恨,时人回忆,当时被殴、被杀者不再少数,而多数被遣返回国,此后,这支白俄军队彻底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F. 民国时期,桂系军阀为什么说厉害
一、新桂系主要人物出身近代军校,受过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影响,军事、政治、经济素质相对较高。。
二、新桂系提出“三自”、“三寓”政策,开办广西大学,招揽人才。使广西的政治、经济、科技、工业、教育、文化、卫生、交通、航运等各方面相继近代化。。
三、广西历史上一直处于边远落后之地,科教文卫建设都十分落后,但民风彪悍。。
四、新桂系将领,多为四校同学,并采取独特的集体领导,团结力较之其他军阀更强。。
G. 白俄的中国白俄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也给中国“送”来了俄国难民(即“白俄”)。尽管“白俄”的迁徙也颇费周折,但“白俄”最终在中国得到了收留居停。白俄,指二十世纪上半叶流亡于中国上海和东北等地的俄罗斯难民,他们集中居住于上海租界,特别是上海法租界中。
白俄在上海渡过了日本占领的艰难时期,但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白俄就不得不陆续迁出了。上海的俄国建筑也没能逃脱文化大革命的破坏。1966年,毕勋路口为纪念诗人去世一百周年而建的普希金像被红卫兵打得粉碎,1987年,普希金像得到重建,是中国极为罕见的外国作家纪念物。当前上海白俄及后裔分布于俄国、美国及南美国家。
俄罗斯人在上海形成自己的社区比其他侨民要晚得多。沙俄时代,俄国在上海的势力较小。甲午战争以前,俄国的对华贸易仅有砖茶一项较为重要,在长江中游的汉口开设了3大洋行,经营收购和压制砖茶的业务。然后经水路运往天津,再经过张家口、库伦运抵俄国。上海是俄国商人的必经之处,但是极少有俄国人定居此处。直到19世纪末,俄罗斯帝国政府发现日本准备觊觎辽东半岛,开始将经营重点转向满洲,因此中国与北方邻国之间的贸易额猛然剧增。海参崴与上海之间开通了定期轮船航线之后,俄国茶叶商人立刻开始定居在这个中国的商业首都。到1905年,大约有350民俄国侨民在上海公共租界定居。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在1896年开设了俄国驻上海领事馆。今天,当年的古老建筑仍然为俄国驻上海领事馆所使用,是外滩地区一座规模较小的建筑物。1915年有402人,多数住在公共租界苏州河以北的提篮桥地段(又名汇山,Wayside),住在法租界的只有41人。他们在北河南路距离北火车站不远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小型的东正教堂,称为主显堂,这座上海最早的东正教堂后来毁于1932年“一二八”战火。 俄国“十月革命”后曾有过几年内战,到1922年10月,红军已取得全面胜利。俄国资产阶级滨海地区临时政府最后一任首脑季捷里赫斯将军下令,所属军队向中朝边境附近撤退,并宣布让所有自愿离境者随同出国。
在人潮滚滚的白俄流亡者中,首批是博罗金将军率领的第一团和莫尔恰诺夫将军的第三团,夹杂着没钱的男女平民逃到了中国境内的珲春附近,总共约有七千人左右。其后,跟随而至的白俄辗转到哈尔滨和东北各地,人数多达二十万。
比较有钱的两千多名白俄则争相投奔斯塔尔克海军少将,买票坐船从海路逃亡。当时斯塔尔克麾下有大小军用船只三十多艘,其中战舰、炮艇、军用运输船、客轮、货轮、破冰船、军用驳船、军用通信船、扫雷舰、海关缉私舰、快艇等,应有尽有。这些船只早已装满了原有的沙俄海军官兵和军需品,还有与军队挂边的士官武备学校的学员。在这种满员待航的情况下,从彼得格勒、莫斯科、波罗的海沿岸逃亡到滨海地区的白俄难民,又手举卢布潮水般地涌上了船。
为逃避苏俄红军的追赶,这三十多条战船满载九千多难民,驶往朝鲜元山港。但这些逃难船队刚进永兴湾,便受到日本警察的阻拦。斯塔尔克一面向日本当局提出抗议,一面派人与驻元山的各国领事馆交涉,呼吁救助白俄难民。在西方外交和舆论的压力下,日本当局允许老弱病残5300人上岸,暂居在元山海关的空屋中。
在三十多人相继病死后,斯塔尔克万般无奈,只得带领15艘最为坚固的舰船,载着三千多人向中国的上海驶去。白俄难民船队开到距上海100海里时,突然遭到强台风袭击,“德德莫夫中尉”号炮艇被巨浪打翻,37人葬身海底。1922年12月5日,斯塔尔克率领14艘舰船终于驰抵吴淞口。这使中国官方和上海租界当局慌乱不堪。北洋政府立即下令,除有特殊情况者外,白俄难民一律不准上陆。
斯塔尔克决定实施小股登陆,但都被中国官兵发现并送回。偷渡不成,白俄难民中有朋友和亲戚在上海的便提出投亲靠友。上海当局觉得这个理由不太好拒绝,于是,沪上军政要人和中国红十字会理事长庄得之、美国驻沪红十字会会长白汕脱与俄国难民领袖斯塔尔克、上海俄侨通商事务局会办格罗谢等,共同协商解决的方案。斯塔尔克说明舰船上的粮食所剩无几,燃煤已到山穷水尽地步,恳请中国当局允许难民上岸脱离苦海。上海当局根据北京政府指示,同意筹款赈济,并当场认捐二万元,供给燃煤2000吨、面粉1500袋,但仍要求难民尽早离沪。斯塔尔克回到旗舰“贝加尔”号,传达中国当局的处置方策,决定力争使中国政府接受700名少年孤儿士官生。几经交涉,中国政府终于同意白俄士官生和在沪有亲戚朋友的一千二百多人在上海登陆,其余的人随斯塔尔克分乘12艘较好的舰船前往马尼拉。
哪知到了1923年3月14日,第二批白俄难民180人又到达上海。他们在朝鲜元山将乘用的俄舰卖掉,然后到日本转乘“长崎丸”抵沪。1923年6月28日,第三批七百名白俄难民乘俄舰“埃利多拉多号”又到了吴淞口并滞留不走。9月14日,由远东哥萨克军团首领格列博夫率领的两艘战舰又驶进上海长江口,与前艘战舰汇合。中国海军派“永绩”号军舰上前阻拦,并上船检查,发现所载军火颇多,遂限格列博夫48小时内率部离开上海。
格列博夫素以性格倔强着称,他拒不降下俄罗斯帝国的三色国旗,更不交出船上的武器。为达到离船登岸的目的,他派人分散乘小船自己设法混上岸去。真有一百余人偷登成功,他们拿出银两买通上海租界当局,在法租界租到一幢房屋,以登岸养病为名,让哥萨克官兵24人一组,轮流上岸休养。格列博夫发现吴淞口浦东沿江有两处房子,被称作验疫所闲置未用,就与江苏特派交涉员许秋帆联系,将两所房子借给白俄难民轮流居住。
1925年春,格列博夫因食物中毒到岸上休养,白俄难民发生冲突,三艘战舰相互开枪开炮,死伤三人。中国当局担心他们闹出更大的事情,就与苏联方面联系。这时白俄难民另一首领阿尼西莫夫将军带74人也向苏联驻上海领事提出请求,被准予回国。另一艘战舰“扎希特尼”号则开往东北,卖给了奉系军阀张作霖。剩下的“鄂霍次克”号年久失修接近报废。格列博夫手下已有40人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剩下的120人最后被中国当局收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