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罗斯无畏级反潜护卫舰主要有哪些雷达装置
俄罗斯无畏级反潜护卫舰的雷达:对空警戒雷达:l号和2号舰装2部“双柱”雷达,位于前桅和后桅顶部。3号舰开始装1部“双柱”(前桅顶部)和1部“顶板”三坐标雷达(后桅顶部)。
对海警戒/导航雷达:3部“棕榈叶”雷达,装于前桅的第一层平台前端1部,第二层平台的左右舷各1部。
火控雷达:2部“眼碗”SS-N-14反潜导弹火控雷达,F波段,布置于驾驶室顶前端左右舷;2部“十字剑”K波段SA-N-9舰空导弹火控雷达,布置于舰桥顶层和尾甲板室的直升机库顶平台上;1部“鸢鸣”100mm舰炮炮瞄雷达,布置于首段上层建筑顶部的塔式平台上;2部“歪椴树”六管30mm舰炮炮瞄雷达,布置在中段上层建筑03甲板的左右舷。
空中战术导航雷达:2部“圆屋”雷达,用于舰载直升机的战术导航,装于后桅第一层平台的左右舷。
直升机进场引导雷达:1部“飞屏”雷达。
声呐:舰壳声呐:1部“马颚”中低频搜索、攻击声呐。
变深声呐:1部“马尾”变深拖曳声呐,用于主动搜索。
❷ 俄军首座“集装箱”超视距雷达站正式进入战斗值班,对北约到底有何影响
俄罗斯空天军刚刚得到了一个新宝贝和新玩具,那就是代号为集装箱的超视距雷达。这座雷达可以大大加强俄罗斯对周边的侦察能力,对北约国家来说,相对俄罗斯不利就要掂量掂量了。
这款雷达的存在可以很好的帮俄罗斯提升对北约和其他敌对国家的监控力度,更好地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提防可能出现的,针对俄罗斯的偷袭行动和破坏企图。毕竟现在的俄罗斯在国际上敌人还是很多的。
❸ 雷达的工作原理
雷达(radar)原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的英文缩写。雷达的基本任务是探测感兴趣的目标,测定有关目标的距离、方问、速度等状态参数。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包括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
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的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处理,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送到显示器,显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
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为:S=CT/2
其中S:目标距离
T: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的往返传播时间
C:光速
雷达测定目标的方向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的。通过机械和电气上的组合作用,雷达把天线的小事指向雷达要探测的方向,一旦发现目标,雷达读出些时天线小事的指向角,就是目标的方向角。两坐标雷达只能测定目标的方位角,三坐标雷达可以测定方位角和俯仰角。
测定目标的运动速度是雷达的一个重要功能,—雷达测速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多普勒原理.当目标和雷达之间存在着相对位置运动时,目标回波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频率的改变量称为多普勒频移,用于确定目标的相对径向速度,通常,具有测速能力的雷达,例如脉冲多普勒雷达,要比一般雷达复杂得多。
雷达的战术指标主要包括作用距离、威力范围、测距分辨力与精度、测角分辨力与精度、测速分辨力与精度、系统机动性等。
其中,作用距离是指雷达刚好能够可靠发现目标的距离。它取决于雷达的发射功率与天线口径的乘积,并与目标本身反射雷达电磁波的能力(雷达散射截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威力范围指由最大作用距离、最小作用距离、最大仰角、最小仰角及方位角范围确定的区域。
雷达的技术指标与参数很多,而且与雷达的体制有关,这里仅仅讨论那些与电子对抗关系密切的主要参数。
根据波形来区分,雷达主要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两大类。当前常用的雷达大多数是脉冲雷达。常规脉冲雷达周期性地发射高频脉冲。相关的参数为脉冲重复周期(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宽度以及载波频率。载波频率是在一个脉冲内信号的高频振荡频率,也称为雷达的工作频率。
雷达天线对电磁能量在方向上的聚集能力用波束宽度来描述,波束越窄,天线的方向性越好。但是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雷达天线不可能把所有能量全部集中在理想的波束之内,在其它方向上在在着泄漏能量的问题。能量集中在主波束中,我们常常形象地把主波束称为主瓣,其它方向上由泄漏形成旁瓣。为了覆盖宽广的空间,需要通过天线的机械转动或电子控制,使雷达波束在探测区域内扫描。
概括起来,雷达的技术参数主要包括工作频率(波长)、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宽度、发射功率、天线波束宽度、天线波束扫描方式、接收机灵敏度等。技术参数是根据雷达的战术性能与指标要求来选择和设计的,因此它们的数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雷达具有的功能。例如,为提高远距离发现目标能力,预警雷达采用比较低的工作频率和脉冲重复频率,而机载雷达则为减小体积、重量等目的,使用比较高的工作频率和脉冲重复频率。这说明,如果知道了雷达的技术参数,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出雷达的种类。
雷达的用途广泛,种类繁多,分类的方法也非常复杂。通常可以按照雷达的用途分类,如预警雷达、搜索警戒雷达、无线电测高雷达、气象雷达、航管雷达、引导雷达、炮瞄雷达、雷达引信、战场监视雷达、机载截击雷达、导航雷达以及防撞和敌我识别雷达等。除了按用途分,还可以从工作体制对雷达进行区分。这里就对一些新体制的雷达进行简单的介绍。(军事观察·warii.net)
双/多基地雷达
普通雷达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安装在同一地点,而双/多基地雷达是将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别安装在相距很远的两个或多个地点上,地点可以设在地面、空中平台或空间平台上。由于隐身飞行器外形的设计主要是不让入射的雷达波直接反射回雷达,这对于单基地雷达很有效。但入射的雷达波会朝各个方向反射,总有部分反射波会被双/多基地雷达中的一个接收机接收到。美国国防部从七十年代就开始研制、试验双/多基地雷达,较着名的“圣殿”计划就是专门为研究双基地雷达而制定的,已完成了接收机和发射机都安装在地面上、发射机安装在飞机上而接收机安装在地面上、发射机和接收机都安装在空中平台上的试验。俄罗斯防空部队已应用双基地雷达探测具有一定隐身能力的飞机。英国已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研制双基地雷达,主要用于预警系统。
相控阵雷达
我们知道,蜻蜓的每只眼睛由许许多多个小眼组成,每个小眼都能成完整的像,这样就使得蜻蜓所看到的范围要比人眼大得多。与此类似,相控阵雷达的天线阵面也由许多个辐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称为阵元)组成,单元数目和雷达的功能有关,可以从几百个到几万个。这些单元有规则地排列在平面上,构成阵列天线。利用电磁波相干原理,通过计算机控制馈往各辐射单元电流的相位,就可以改变波束的方向进行扫描,故称为电扫描。辐射单元把接收到的回波信号送入主机,完成雷达对目标的搜索、跟踪和测量。每个天线单元除了有天线振子之外,还有移相器等必须的器件。不同的振子通过移相器可以被馈入不同的相位的电流,从而在空间辐射出不同方向性的波束。天线的单元数目越多,则波束在空间可能的方位就越多。这种雷达的工作基础是相位可控的阵列天线,“相控阵”由此得名。
相控阵雷达的优点
(1)波束指向灵活,能实现无惯性快速扫描,数据率高;(2)一个雷达可同时形成多个独立波束,分别实现搜索、识别、跟踪、制导、无源探测等多种功能;(3)目标容量大,可在空域内同时监视、跟踪数百个目标;(4)对复杂目标环境的适应能力强;(5)抗干扰性能好。全固态相控阵雷达的可靠性高,即使少量组件失效仍能正常工作。但相控阵雷达设备复杂、造价昂贵,且波束扫描范围有限,最大扫描角为90°~120°。当需要进行全方位监视时,需配置3~4个天线阵面。
相控阵雷达与机械扫描雷达相比,扫描更灵活、性能更可靠、抗干扰能力更强,能快速适应战场条件的变化。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已广泛用于地面远程预警系统、机载和舰载防空系统、机载和舰载系统、炮位测量、靶场测量等。美国“爱国者”防空系统的AN/MPQ-53雷达、舰载“宙斯盾”指挥控制系统中的雷达、B-1B轰炸机上的APQ-164雷达、俄罗斯C-300防空武器系统的多功能雷达等都是典型的相控阵雷达。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固体有源相控阵雷达得到了广泛应用,是新一代的战术防空、监视、火控雷达。
宽带/超宽带雷达
工作频带很宽的雷达称为宽带/超宽带雷达。隐身兵器通常对付工作在某一波段的雷达是有效的,而面对覆盖波段很宽的雷达就无能为力了,它很可能被超宽带雷达波中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探测到。另一方面,超宽带雷达发射的脉冲极窄,具有相当高的距离分辨率,可探测到小目标。目前美国正在研制、试验超宽带雷达,已完成动目标显示技术的研究,将要进行雷达波形的试验。
合成孔径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通常安装在移动的空中或空间平台上,利用雷达与目标间的相对运动,将雷达在每个不同位置上接收到的目标回波信号进行相干处理,就相当于在空中安装了一个“大个”的雷达,这样小孔径天线就能获得大孔径天线的探测效果,具有很高的目标方位分辨率,再加上应用脉冲压缩技术又能获得很高的距离分辨率,因而能探测到隐身目标。合成孔径雷达在军事上和民用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战场侦察、火控、制导、导航、资源勘测、地图测绘、海洋监视、环境遥感等。美国的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飞机新安装了一部AN/APY3型X波段多功能合成孔径雷达,英、德、意联合研制的“旋风”攻击机正在试飞合成孔径雷达。
毫米波雷达
工作在毫米波段的雷达称为毫米波雷达。它具有天线波束窄、分辩率高、频带宽、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同时它工作在目前隐身技术所能对抗的波段之外,因此它能探测隐身目标。毫米波雷达还具有能力,特别适用于防空、地面作战和灵巧武器,已获得了各国的调试重视。例如,美国的“爱国者”防空导弹已安装了毫米波雷达导引头,目前正在研制更先进的毫米波导引头;俄罗斯已拥有连续波输出功率为10千瓦的毫米波雷达;英、法等国家的一些防空系统也都将采用毫米波雷达。
激光雷达
工作在红外和可见光波段的雷达称为激光雷达。它由激光发射机、光学接收机、转台和信息处理系统等组成,激光器将电脉冲变成光脉冲发射出去,光接收机再把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光脉冲还原成电脉冲,送到显示器。隐身兵器通常是针对微波雷达的,因此激光雷达很容易“看穿”隐身目标所玩的“把戏”;再加上激光雷达波束窄、定向性好、测量精度高、分辨率高,因而它能有效地探测隐身目标。激光雷达在军事上主要用于靶场测量、空间目标交会测量、目标精密跟踪和瞄准、目标成像识别、导航、精确制导、综合火控、直升机防撞、化学战剂监测、局部风场测量、水下目标探测等。美国国防部正在开发用于目标探测和识别的激光雷达技术,已进行了前视/下视激光雷达的试验,主要探测伪装树丛中的目标。法国和德国正在积极进行使用激光雷达探测和识别直升机的联合研究工作。
❹ 俄罗斯被陨石砸了,他们的预警雷达没发现吗他们的s400拦截不了吗
估计是毛子预警水平不够,陨石能比导弹快多少?再加上s400部署数量少。
❺ 美国的x雷达就是针对中国和俄罗斯,那我们中国有什么措施啊,
x雷达
应该是指陆基、海基的GBR/XBR吧
这种雷达不能用于预警,只能用于反导,属于防御性武器,为美国的反导导弹提供目标指示信息,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应对。
当导弹要攻击的话,为了对抗该雷达,一般采用多弹头,机动入轨等技术,俄罗斯有该技术,中国不知道。
事实上,美国反导系统还处于试验阶段,失败率很高,覆盖范围有限,还没办法进行战斗值班,普通弹道导弹攻击也很难防得住
❻ 号称第二军事强国的俄罗斯,它们的雷达在国际社会上处于什么水平
俄罗斯作为世界第二军事强国,其雷达水平因继承了前苏联的一些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独占鳌头。
雷达全称叫无线电探测和测距仪,它利用的是电磁波来探测目标的距离方位速度,广泛用于军事和民用方面。自二战以后,各国开始重视雷达的研究和发展,已知的最大的雷达是前苏联的Duga-1雷达,直径达到了140米,而它的探测覆盖面积可以囊括欧亚大陆,但是由于体积过大,消耗资源过大,现在已经停用,默默地躺在俄罗斯的土地上。
除了车载的雷达,俄罗斯还研发出了舰载、机载的雷达,这些雷达构成了俄罗斯的防空系统,保证了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
❼ 俄罗斯的电子工业比较落后,为什么能造出先进的雷达和防空反导系统
对俄罗斯电子工业的评价,网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说俄罗斯的电子工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连美国都不能望其项背。 也有一种观点说俄罗斯电子工业落后,说俄军事装备不仅比西方的差,而且也不如中国的。其实,网上好多观点都是人云亦云,很难见到纯专业角度的观点,甚至好多观点是带着感情色彩。
当年牛气哄哄的苏联都尚且没有把雷达折腾出什么名堂,如今元气大伤的俄罗斯要想在雷达领域后来居上更是痴人说梦。
但其实雷达技术还不是俄罗斯最落后的技术,俄罗斯最大的短板,就是它的动能拦截技术。俄罗斯直到现在还搞不定高精度的动能拦截器,这正是电子工业的落后拖了后腿。
俄罗斯的动能反导水平真的不敢恭维。更别说跟世界顶级水平相提并论,所谓的A135战略反导拦截系统其实是使用核弹头在自家头顶上摧毁来袭导弹,这种“自杀式拦截”的做法不愧是战斗民族的风格。
现在不仅是美国,连中国都放弃了这种简单粗暴的反导方式,改为更加先进高效的中段反导技术。俄罗斯至今在该领域原地踏步,至今没有什么建树。 实事求是地说,俄罗斯在雷达和反导系统领域离“先进”这个目标还相距甚远。
❽ 美国在中国周围设置雷达能看到俄罗斯吗对俄罗斯有威胁吗
你说的是军用雷达中的警戒雷达中的大型超远程雷达。 警戒雷达分超远程(1000km以上)、远程(400-1000km)、中程(200-400km)、近程(200km以下)。 超远程雷达有超大发射功率、超长开机预热时间,其探测覆盖形状为扇形,半径高达1000-5000公里,布置3-4个就可能无缝覆盖大洲。部署在中国周围的雷达完全可以探测到俄罗斯境内,对俄罗斯当然有威胁。
可以给你形容下,这个扇形很长、很窄,随着地球表面曲率变化呈现弯曲扇形,美军前几年卖给台湾的“铺路爪”,探测距离超过3000km,可以覆盖到中国东北。无需旋转部件,体积有3层楼房那么高大。 部署在韩国的雷达可以同时覆盖中国华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❾ 俄军打造的“边界全覆盖雷达场”有什么特点
就在美俄商量着是否续签《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之际,两架美军B-1B轰炸机直接向白令海峡扑来,结果他们遭到了俄军米格31和苏35战机的强力拦截,随后美军飞机掉转方向飞离了俄边界,俄战机也安全返回了驻地机场。
北约的“联合地面监视系统”也属于一种信息系统,他相当于空中指挥的大脑,指引己方军机对目标进行打击。不过俄军的“边界全覆盖雷达场”并不是为了主动攻击敌人,而是对来袭目标进行提前发现,以保证自身安全,同比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美俄都在大力提升自己的信息化装备的水平,随着双方信息化水平提高,未来军事摩擦的频率又加大了。
❿ 俄罗斯首都反导弹防御系统的任务是什么
俄罗斯在莫斯科防空区建造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反导弹防御系统,被西方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个反导弹防御系统的任务是发现并跟踪入侵的洲际弹道导弹和其他类似的目标,并指挥反导弹导弹对目标进行拦截,防止来袭目标的核战斗部命中目标。该反导弹防御系统设有多功能无线电雷达站,还有一个计算机控制中心和若干反导弹发射井(其中一种是用于发射在高空、甚至在太空中拦截目标的远程导弹;另一种是可发射高速中程导弹的发射井)。系统在核爆炸的情况下仍能出色工作,它能抵御核辐射和爆炸性杀伤。
庞大的莫斯科反导弹防御系统有数千个房间,电缆总长几万千米,自来水管道上千千米。管道上面有数万个水阀——它们为各种设备的正常工作输送质量、成分和温度各不相同的水。防御系统有8个发射场,装备32部ABM-1B“橡皮套鞋”反导弹系统。另外,还配备有SH-01高空拦截导弹(拦截距离为700千米左右),以及用于高空远程拦截和大气层拦截的SH-08、SH-04和SH-11拦截导弹等。
该防御系统从发现目标到摧毁敌导弹战斗部的整个过程实行自动化控制。弹道导弹按最佳攻击路线从发射到莫斯科防空区,通常需要(11~30)分钟(如从美国国土发射需要3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首先借助雷达导弹发射地,判断其攻击方向和地点,并将所得目标指示数据传送给反导弹防御系统。然后,再对来袭导弹进攻方向进行检验。随后,系统进入战斗状态。多功能无线电雷达从众多真伪难辨的目标区分出“假”目标:哪些不带核弹头战斗部,哪些是积极干扰目标等。然后,雷达对核装置的目标实施跟踪,并指示反导弹导弹进行导弹拦截。
美国军界曾对这个反导弹防御系统评价说,“在10年内,西方任何一个同类系统都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