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莫斯科在哪里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Moscow)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中心。 自然地理:莫斯科位于俄罗斯平原中部、莫斯科河畔,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大莫斯科(包括环城公路以内地区)面积900平方公里,包括外围绿化带共为1725平方公里。地势平坦,仅西南部有捷普洛斯坦斯卡亚高地(最高点253米)。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82毫米,降雪量大,平均年积雪期长达146天(11月初—4月中),冬季长而天气阴暗。1月平均气温-10.2℃(最低-42℃),7月平均气温18.1℃(最高37℃)。全市绿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从飞机俯瞰莫斯科,映入眼帘的是蓝天下葱绿的树丛和清沏透明的河湖,城市整洁干净。 历史概况:莫斯科是一座历史悠久和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始建于12世纪中期。 莫斯科市名来源于莫斯科河,关于莫斯科河的语源,说法有三:低湿地(斯拉夫语)、牛渡口(芬兰-乌戈尔语)、密林(卡巴尔达语)。莫斯科市作为居民点最早见诸史册是在公元1147年。1156年,莫斯科奠基者尤里·多尔哥鲁基大公在莫斯科修筑泥木结构的克里姆林城堡。“克里姆林”一词,一说源出希腊语,意为“城堡”或“峭壁”;一说源出早期俄语词“克里姆”,指一种可作建材的针叶树。后来在克里姆林城堡及其周围逐渐形成若干商业、手工业和农业村落。13世纪初成为莫斯科公国的都城。14世纪俄国人以莫斯科为中心,集合周围力量进行反对蒙古贵族统治的斗争,从而统一了俄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5世纪中期莫斯科已成为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都城,一直到18世纪初。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但莫斯科仍是俄罗斯最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仍发挥着俄国第二都城的作用。1755年建立俄国第一所大学——莫斯科大学(今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1812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占领莫斯科后,这个城市在大火中焚毁,但很快又重新建设起来。1813年成立莫斯科城市建设委员会,开始大规模城市改建。1851年通铁路。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期间,莫斯科紧随彼得格勒之后,也举行了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1918年3月从彼得格勒(后改名圣彼得堡)迁到莫斯科,1922年12月莫斯科正式成为苏联首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首都。 1960年,政府附近一些城镇纳入城市范围,组成大莫斯科区。1987年,莫斯科市政当局将每年9月的第一个双休日定为城庆日,举行各类城庆活动。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莫斯科成为俄罗斯联邦的首都。 行政区划和人口:1968年全市分为30个区(包括环城公路外的新兴城镇泽廖诺格勒),其中13个内城区的人口、面积均少于17个外城区。人口中俄罗斯人占89.2%,其余为犹太、乌克兰和鞑靼人。 从1897年到1926年,莫斯科的人口从103.9万人增加到208万人。从1926年到1939年,莫斯科居民增加了2.2倍,达到460.9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莫斯科的人口继续增加,但速度有所缓慢。1959年为613.3万人,1970年为719.4万人,1979年为814.2万人,1995年为887.5万人,1989年为897.2万人。自1989年以后,莫斯科的人口开始呈下降趋势,1993年为871.7万人,1997年为863.9万人,1998年为850万人,2000年为838. 9万人。2002年10月人口普查统计,常住人口为1000万,连同外来人口约为1200万。截至2002年12月,人口约850万。 人口平均密度7700人/平方公里,中心部分人口密度高达29000人/平方公里。居民中女性占55%,比男性多77.4万人(1976),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仅为2.5‰(1976)。 生态环境:莫斯科生态保护良好,在环保问题上执法严格。1997年俄罗斯全国对破坏生态的行为提出300多件刑事案,其中150件就是莫斯科立案的。一般大城市预算中生态保护费占百分之三,莫斯科达百分之五。早已实行汽油无铅化,但汽车尾气排放量已占污染汽体总量的百分之八十八,城市加强了汽车废气检测,禁止污染超标车上路,限制二手车进口和老汽车登记。由于历史原因,市中心区64万居民人均绿地仅9平方米,市政府决定市、区政府每年各拨款200万卢布,把6000个小公园改造为自然保护地,禁止在那里修建任何建筑物。1998年,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签发了在全市新辟8个自然保护区的决议,其中包括市东工厂区附近1200公顷伊兹迈洛沃森林松园、叶利钦总统等领导人居住区所在地克雷拉茨科耶丘陵和莫斯科大学所在地的麻雀山(前列宁山)。新辟的自然保护区加上原有的四片保护区,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7200公顷,再加上全市星罗棋布的街心花园和公园,使绿地面积共达达2万4千公顷,约占全市面积40%,人均绿地30多平方米,成为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卢日科夫因此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世界最佳生态师”奖。 文化教育:莫斯科是全国科技文化中心,教育设施众多,包括1433所普通教育学校和84所高等学校。大学以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学生2.6万余)为最着名。列宁图书馆是世界第二大图书馆,藏书3570万册(1995年)。每年出版4万种图书,发行近3600种刊物。科研机构1000多所,科学工作者人数达20多万。除国家科学院外,还设有全国性的艺术、医学、教育和农业研究院。 市内有121个剧院。国家大剧院、莫斯科艺术剧院、国家中央木偶剧院、莫斯科国家马戏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享有世界声誉。有110个电影院、31个歌舞厅和72个文化宫。电视以4个频道播出。莫斯科广播电台以多种国内语言和60余种外语播出。出版34种报纸。市内有65座博物馆,美术馆中以国立普希金艺术博物馆、特雷塔雅科夫美术馆以及兵器馆(克里姆林宫内)、国立历史博物馆等较为着名。 体育设施有大型体育馆(座位在1500个以上)1970个(1997年),体育场96个(1997年),其中奥林匹克综合运动场面积达11557平方米,1980年曾在此举办第22届奥运会。还有65个游泳池、290处足球场、1200个健身房赛车场4个和1600个蓝球排球场。 工商业:十月革命前,莫斯科以纺织工业而着名,被誉为“花布城市”。以后先后成为苏联、俄罗斯最大的工业中心,工业总产值居全国首位,工业门类齐全,拥有两万多家工厂。以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业为最重要,其他工业项目有汽车制造、化工、纺织、电子、航空、食品加工、木材加工、造纸、建筑、印刷等。机械制造、化工、食品加工、印刷工业很发达,市郊农业也很发达。 当地发电站以经管道从中亚、北高加索和伏尔加-乌拉尔地区输入的天然气为燃料。建有大型天然气库和环城管道。伏尔加河上的乌格利奇、雷宾斯克、高尔基、萨马拉、伏尔加格勒水电站经高压输电线向莫斯科供电。市东有热电站。 莫斯科也是独联体最大的商业中心,俄罗斯最大的商业和金融业办事机构都设在这里。设有全国银行、保险机构总部、66家大百货公司,百货公司中以“儿童世界”、中央百货公司和国家百货公司为最大。 交通运输:莫斯科交通发达,是全国铁路、公路、河运和航空的枢纽,电气化铁路和公路通向四面八方。 作为俄罗斯铁路系统的中心,莫斯科营运货物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10。该市有9个客运火车站,在离市区约50公里的外围修筑了全长550公里的大环形铁路。铁路通往圣彼得堡、基洛夫、基辅、弗拉迪沃斯克、哈尔科夫、顿巴斯、明斯克、华沙、柏林等国内外城市和乌拉尔、伏尔加河下游、高加索、中亚、克里米亚、西伯利亚、波罗的海等地区。 地铁是莫斯科客运最大的交通工具,全市共有8条地铁线路,营运里程达212.5公里(1995年)。 莫斯科作为独联体航空网的中心,拥有4座机场,与大部分欧洲国家首都和纽约、蒙特利尔、东京等外国城市有直达航线,与97个国家、122个城市有国际航运业务。市内交通较发达,地铁和公共汽车为主要工具,私人汽车在稳步增加。 市政规划:1971年通过《莫斯科发展总规划》。城市布局严整,呈环形和放射状,从内向外分别为街道环、园林路环、大莫斯科环城铁路和莫斯科环城公路。每个环区的作用和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反映了莫斯科的不同发展阶段。克里姆林宫城堡处在全市中心,早期为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后成为苏联国家的象征。 全市共分八个区,高尔基大街是全市的主要干道,也是最繁华的大街。列宁大街宽50多米,加里宁大街是全市最现代化的大街。市区内花园、街心花园、文化休息公园、绿化园林带比比皆是。 1995年5月16日,莫斯科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
⑵ 兴凯湖旅游的交通问题
火车站对面就是汽车客运站,路口左边。到客运站里,找到“兴凯湖场部”的车就行,最早的一趟是8:30,然后一个小时一趟,下午会少一点。路上2个多小时就到兴凯湖农场了。
所谓旅游大巴应该都是到当壁镇的,即兴凯湖西端与俄罗斯的交界点。也可能是到新开流遗址,问清楚就行。
龙王庙就是兴凯湖东端与俄罗斯的交界点,在边防站里边,一般人进不去;里面有个碑,写着“兴凯湖”和“察河源”。没有到龙王庙的车,而且路况很差,不是越野根本进不去,两边都是漫漫湿地。那里有个观火楼,可以看看周围一望无垠的湿地。从兴凯湖农场出发,半天可以来回。
住宿在兴凯湖农场,兴凯湖宾馆标间180/天,还有些其他的小宾馆,会便宜一点,比如鑫鹏旅馆;还有些家庭旅馆,不带卫生间。
⑶ 有东宁到俄罗斯的国际客车吗
火车和客车都有
客车就在东宁长途客车站坐,每天早上10:30发车,下午好像还有一班,具体时间忘了。是发往伯力的,车程好像是3个小时(连出入关检查时间),票价在200左右
火车好像不停东宁站,要到绥芬河站去坐,符拉迪沃斯托克—格罗捷阔沃—绥芬河—格罗捷阔沃—符拉迪沃斯托克”309/310次列车
每天都有一班
从绥芬河可以坐大巴,直接去符拉迪沃斯托克,全称大概6个小时上下
⑷ 穆棱老火车站的具体位置,是在穆棱镇还是在
穆棱站,滨绥铁路上的主要客运站,老站于1901年开放,目前已有116年的历史,原址位于黑龙江省穆棱市穆棱镇,因牡绥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将火车站搬迁到东北方向的兴源镇,原穆棱站停止使用,客运业务迁移到新站办理。老站与新站之间增设摆渡列车,解决出行难题。
老站
站址在黑龙江省穆棱市穆棱镇,邮政编码157513。
老穆棱站开站于1901年,俄罗斯建筑风格,现为四等站。离哈尔滨站430公里,离绥芬河站118公里,隶属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牡丹江车务段管辖。
距绥芬河117.6公里,因位于穆棱河畔而得名。1913年设县公署。1899年中东铁路铺轨至此站,为当时8个三等站之一。1900年3月绥芬河至穆棱开始临时运营。
车站为俄罗斯建筑师设计的站舍,体现着俄罗斯民间砖木结构传统形式。建筑平面一字排开,舒展大方,形体高低错落,坡屋顶,铁皮屋面;特别是俄罗斯民间的砖砌技艺在此得到充分展示,砖砌凸凹花饰丰富多变,檐口、窗楣线脚装饰在阳光下显示出生动朴实的效果。檐下颈项部位以砖砌项链相维,增强了建筑物的秀丽美。
⑸ 黑河与逊克清关速度对比
黑河口岸黑河市所在地原为黑河镇,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尔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是中俄长达7000公里边界中方口岸线上唯俄方口岸一相对的姊妹城。1912年北洋政府成立黑河道,1934年伪满洲国在此成立黑河省,1945年解放,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人民民主政权——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1946年改为黑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80年建立黑河市(原黑河市),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边对外开放城市,1993年初实行了“两撤两建”,撤消原黑河市建瑷珲区,撤消原黑河行署,建立现在的黑河市。现城区内居住着满、回、朝、蒙、达翰尔、鄂伦春等33个民族。导游图
黑河市港口位于城区的西部。火车站位于城区的东南部,客运站位于城区的南部,飞机场位于客运站的南部,城区的中心部位为行政办公区,三星级的黑河国际饭店位于王肃街东段北侧。城区内建筑均为砖瓦结构的楼房,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建筑居多,保留了一些满清时的建筑和俄式风格的建筑。城区内建有大、中、小学和科研机构20多所,电影院、工人文化宫、体育馆、博物馆公园等分布城区各处。
黑河市旅游业发展很快,1988年9月24日黑河首家开通了中俄边境一日游,从此黑河的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已成为黑河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逊克口岸位于中俄界江黑龙江右岸,居逊克县城城东,地处东经128°28′,北纬49°36′。是集国贸、地贸、民贸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一类口岸,198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临时过货点,同年12月17日正式被国家批准为一类口岸,1990年经国家验收后,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6月1日逊克海关正式建关,同年国务院批准逊克口岸开通国际旅游,又第一个被省政府辟为省级经济技术合作区。1992年7月国家批准逊克口岸为国际客运口岸。2004年7月省政府正式批复在逊克县辟建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
逊克与俄罗斯有135公里的边界线,县域面积17344公里,人口11万人。与本省东邻嘉荫县南接伊春市,西通黑河,与俄罗斯阿穆尔洲的扎维京斯克市、白山市、赖奇欣斯克市和阿尔哈拉区、坦包夫卡区、罗娜纳区、米哈依洛夫区,即“三市五区”隔江相望。逊克口岸与波亚尔科沃镇相距13公里,波亚尔沃港口是俄罗斯黑龙江沿线三大港口之一,口岸设施完备,交通发达,具备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体系,通过航空、铁路、公路与西伯利亚铁路相连,可达到俄罗斯内地各大中城市。
逊克口岸成立以来,海关、边检、检验检疫局、航运、海事局等口岸检验和管理部门相继成立。几年来,经过政府及各检验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逊克口岸基础设施已日趋完善。口岸联检办公楼2200平方米,各检查、检验、检疫单位及对外贸易运输公司、外轮代理公司在这里联合办公,进出业务流程在楼内一次完成,货检场地1800平方米,内设联检厅、检查台、检查地沟、计量器,进出境检查查验可同时进行。1500平方米国际旅客联检楼,可同时进行出入境查验,日通过量可达2000人次。建设边检营房达1500平方米,口岸通道奇克港口是黑河第二大港口,被国家交通部批准为江海联运国际航运港口,港口具备煤炭、石油、粮食、木材、边贸等装运码头和客运码头。1993年过货量曾居全省各口岸过货量的第四位,口岸人来货往,一派繁荣景象。
逊克县委、县政府对口岸的发展特别重视,2003年县委书记、政府县长等领导多次到逊克对岸的俄三市(赖奇欣斯克市、白山市、扎维京斯克市)五区(米哈伊洛夫等五个区)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发展通贸和旅游事业。2003年10月28日逊克县又与赖奇欣斯克市建立了友好市县,就农业开发、旅游开发、对俄矿产资源开发、水草资源开发、森林开发及木材深加工、轻工产品开发等签订了协议书。
逊克县与俄三市五区有着密切联系,与赖奇欣斯克市、米哈依洛夫区相继建立了友好市县,特别是辟建逊克――波亚尔科沃互市贸易区的申请已经被省政府批准,正在向国家申请。逊克口岸虽然通货贸易下滑,但我们口岸的潜在发展力非常强。逊克对俄方森林木材贮量为一亿六千万立方米可为我们所开发,木材及经过加工的木制产品将大量运往中国内地,可达数十万立方米,俄玻璃亚水电站装机容量120千瓦,对在逊克利用境外资源搞各类加工的企业可提供廉价的用电;2004年逊克县政府已与俄玻璃亚水电站签订意向合同,计划购电15亿度,可以带动一批高耗能企业在逊克安家落户;赖奇欣斯克市号称煤城,大量的煤炭可供逊克开发加工业提供燃料;逊克对岸还有30万公顷的闲置土地资源,可供我们搞农业开发,逊克县2003年已在俄布市和米哈伊洛夫区开发蔬菜种植成功,所种蔬菜供不应求。2004年已与米区签订租赁土地3,000公顷,赴俄管理人员32名,劳务输出300人,2006年扩大在俄种植面积将达到3万公顷,劳务输出将达到5000人。逊克对岸俄米哈伊洛夫区还有储量丰富的石英沙矿,为逊克已建成的工业硅冶炼厂原料不足解决了难题,双方达成协议后,每年过货仅石英沙一项可达数10万吨。逊克县政府在巩固发展与俄米区、赖市友好往来的基础上,积极向俄腹地延伸,与俄阿州、西马诺夫斯克、塔拉干等城市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正引进六个客户正在对俄各类资源进行考察。在赖奇欣斯克市、西马诺夫斯克、波亚尔科沃等地建木材采伐加工厂、砖厂、塑料厂、啤酒厂,辟建蔬菜批发市场等。
旅游方面逊克已开辟赴俄米区夏季垂钓游和冬季库尔滨河流域雾松游项目,并积极抓好逊克沾河漂流、逊克冬季狩猎游项目,吸引俄罗斯游客来逊克观光旅游,增加口岸出入境人数,增加旅游购物。
逊克县委、县政府这一系列的计划有的已实现,有的正在运作当中。新一届逊克县委、县政府对边贸,口岸工作更加重视,上任伊始即多次召开口岸边贸工作会议,对逊克口岸现状及发展规划设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研究,就如何壮大培育边贸主体做活、做强逊克口岸,充分利用逊克口岸这一优势,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跨跃做出贡献。县委、县政府各主要领导进行了分工,每位领导最少要引进一位客户到逊克口岸做边境贸易,口岸经济已摆上了逊克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逊克要把口岸经济作为第一经济来抓住不放。逊克县委、县政府有信心有能力将上述计划全部变成现实,这些计划一旦全部实现,逊克口岸年过货量与出入境人数将成翻成倍的增长。随着口岸规模的不断扩大,功能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互市贸易区的辟建运行,将牵动逊克及周边市县的对俄贸易,拉动其农产品、轻工产品的出口及旅游人员的不断增加,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为促进逊克口岸经贸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多年来逊克口岸各查验及相关部门在工作上互相配合支持,有整体意识观念。明确例会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例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冬、夏两季开关期间由边检站、海事局牵头负责,做为联检组长,使得开关期间工作井然有序。与俄方对应口岸如出现相关事宜,双方及时沟通联系,进行友好会谈、磋商。双方还成立协调组织机构,就有关事宜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为确保逊克口岸的安全、快捷畅通提供保障。
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通关环境,口岸各查验部门都制订了承诺制、公示制,切实将“五最”口岸落到实处,各部门都做到文明把关、文明执法,各查验部门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下班时间,做到以车、船抵达口岸为令,随到随检,“全天候”为口岸服务,做好预测预报工作,为中外客商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快口岸验放速度,确保口岸顺利通畅,为逊克口岸创造的通关环境。
⑹ 中国最大的火车客运中转站和最大的气车客运中转站分别是哪个城市
天津是最大的汽车中转站
青岛市北部最大的汽车中转站--青岛汽车北站
最大的火车中转站有如下四个
北京、郑州、上海、广州
以下是相关资料
北京站主要担当京山线、京秦线、京哈线、京沪线、京承线、京包线等旅客运输任务,并有北京站发出开往朝鲜平壤、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莫斯科的国际旅客列车。
郑州火车站 始建于1904年,是中国铁路建设初期芦(沟桥)——汉(口)铁路中段的业务站,时称郑县站。1914年陇海铁路开(封)——洛(阳)线正式投入运营,奠定了路网中心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953年郑州站改扩建工程动工,1956年投入使用,并先后分离出货运站、编组站和以运输旅客为主的客运站。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88年郑州站再次进行改扩建工程。1999年12月28日随着主站楼的投入使用,长达12年的改扩建工程落下帷幕,一座崭新、雄伟的现代化客运站,伴着新世纪的钟声,呈现在世人面前。郑州车站扼守中原腹地,位居河南省郑州市的中心,连接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占地面积近3000亩,站房面积1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2亿元,有站台7座,客车到发线13条,日接送旅客列车288列,日均发送旅客4万多人,每天过往人流近15万人次,年运输进款达14亿元,既是全路特等客运站,也是全路最大行包中转站,素有中国铁路客运的“心脏”之称。
上海火车站位于上海闸北区,是上海客流量最大的火车站,也是上海轨道交通的站名。上海市民通常称之为“新客站”,以区别老的上海火车站(即老北站)。 现在共拥有8个普通候车大厅,1个软席候车大厅,同时有专门开往香港九龙的出入境通道和边防检查和海关。上海火车站售票大厅共有80多个窗口,其中有20个位于黄浦区北京东路联合售票大厅。、上海是中国铁路的其中一个重要枢纽,从上海站始发的列车开往全国各地,其中包括到北京和天津的直达特别快车及动车,以及到香港的直通快车。2008年12月21日起,上海站开行至北京的直达卧铺动车。、上海站有南北两个广场,北广场正在改建中,南广场东南出口有一条通道直通轨道交通1号线,旅客下火车后可直接通过此通道同时完成火车出站检票和轨道交通进站。途径上海站的公交线路近百条,且有通宵运营的夜宵车通往上海各区。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三号线和四号线均经过上海火车站,因此上海火车站也是轨道交通的站名。其中,上海站曾经是一号线的起点站。曾经由于一号线和三、四号线在上海火车站并没有专用换乘通道。所乘客要换乘一号线和三、四号线,就必须出站换乘,且使用公交卡也不能优惠。自2008年6月起,乘客可以凭上海公共交通卡,享受出站换乘30分钟内连续计费。
广州火车站地图广州火车站 (Guangzhou Railway Station)是全中国铁路枢纽之一,广深铁路、京广铁路及广三铁路均交汇在此。
广州站原址在大沙头,当时是广深铁路的终点站。而广州铁路的终点站就在石围塘。1951年广州火车站迁至白云路。到了1974年,广州火车站落成启用,初期每日只到发列车35对。
早在1950年代,广州市政府已决定兴建广州火车站,但因中国当时的经济问题而押后兴建。
1979年4月4日,30年来首趟港穗直通车在广州火车站开出,到了1998年,港穗直通车广州终点才前往位于天河区的广州火车东站。
⑺ 哈尔滨通俄罗斯海参崴的大巴在哪里发车
哈尔滨龙运客运站 。(在龙运客运站二楼候车)好像是每天都有,记不太清了,你去客运站问一下就知道了。不过,一天是毛子的车,一天是中国的车,建议你最好买中国车的票,好沟通,边检的时候遇到问题,司机还可以帮忙说说情什么的。毛子太野蛮,开车速度太快。还有 你要是人多东西多,可以和司机联系,先上车,要不然客运站检查太严格,超重一点都不行。我坐过好几次了,所以比较有经验。听我的没错。祝,一切顺利。
⑻ 我国通往俄罗斯的铁路口岸有哪些
1、满洲里口岸
满洲里口岸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西部,处于中俄蒙三角地带,北接俄罗斯,西邻蒙古国,是第一欧亚大陆桥的交通要冲,是中国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欧洲各国重要的国际大通道,也是中国最大陆路口岸,承担着中俄贸易65%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
满洲里口岸是中国沿边口岸中唯一的公、铁、空三位一体的国际口岸,也是唯一实行24小时通关的陆路口岸。
2、黑山头口岸
距黑山头镇12公里,西隔中俄界河与俄罗斯的旧粗鲁海图口岸相望,两口岸垂直相距1.5公里。北距室韦口岸水路250多公里,陆路230公里,南距呼伦贝尔市120公里。黑山头口岸的地理位置优越,直接与俄罗斯旧粗鲁海图口岸隔河对应,是中俄双方通商往来的便捷通道。
黑山头口岸与俄罗斯赤塔州普里阿尔贡斯克区所属的旧楚鲁海图相对应。普里阿尔贡斯克区隶属于赤塔州,县市级建制,2万多人口,主要以农牧业生产为主,交通方便,有公路、铁路、民航通往赤塔等地。
3、室韦口岸
室韦口岸,位于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中游东端,在室韦镇的西南0.5公里处,南距额尔古纳市在地拉布达林镇168公里,西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奥洛契口岸相对。
室韦口岸所在地室韦镇110千伏变电线路的运营,稳控电话的开通、 海联运试航的成功、疏港公路的通车,必将使室韦口岸成为专业化的林业原材料进口基地。发展我市沿边开放带战略中的重要一翼。
4、绥芬河口岸
绥芬河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中国通往日本海的唯一陆路贸易口岸。距俄远东最大的港口城市海参崴230公里,有一条铁路、两条公路与俄罗斯相通。通过俄罗斯的海参崴、纳霍德卡港口,连接中、俄、日、韩、朝等国家和地区陆海通道的关结点,是中国参与东北亚多边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窗口”和“桥梁”。
5、富锦口岸
富锦港口岸位于松花江下游南岸,黑龙江省富锦市城区北部。沿松花江上行可达佳木斯、哈尔滨等松花江沿岸各港口,下行距中俄界河黑龙江78公里,从三江口入黑龙江可直航俄罗斯的下列宁斯阔耶、哈巴罗夫斯克、共青城等口岸。
富锦港口岸码头岸线长1000余米,可同时停靠千吨级货船10艘。货场6万平方米,库房2000平方米,港区内装卸设备较齐全,日装卸能力3000吨,年货物吞吐能力30万吨。港区有铁路专用线7.62公里,已经形成水铁联运一条龙。该口岸建有查验单位办公、业务、生活及查验设施1万多平方米。
⑼ 俄罗斯的首都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moscow)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中心。
自然地理:莫斯科位于俄罗斯平原中部、莫斯科河畔,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大莫斯科(包括环城公路以内地区)面积900平方公里,包括外围绿化带共为1725平方公里。地势平坦,仅西南部有捷普洛斯坦斯卡亚高地(最高点253米)。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82毫米,降雪量大,平均年积雪期长达146天(11月初—4月中),冬季长而天气阴暗。1月平均气温-10.2℃(最低-42℃),7月平均气温18.1℃(最高37℃)。全市绿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从飞机俯瞰莫斯科,映入眼帘的是蓝天下葱绿的树丛和清沏透明的河湖,城市整洁干净。
历史概况:莫斯科是一座历史悠久和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始建于12世纪中期。莫斯科市名来源于莫斯科河,关于莫斯科河的语源,说法有三:低湿地(斯拉夫语)、牛渡口(芬兰-乌戈尔语)、密林(卡巴尔达语)。莫斯科市作为居民点最早见诸史册是在公元1147年。1156年,莫斯科奠基者尤里·多尔哥鲁基大公在莫斯科修筑泥木结构的克里姆林城堡。“克里姆林”一词,一说源出希腊语,意为“城堡”或“峭壁”;一说源出早期俄语词“克里姆”,指一种可作建材的针叶树。后来在克里姆林城堡及其周围逐渐形成若干商业、手工业和农业村落。13世纪初成为莫斯科公国的都城。14世纪俄国人以莫斯科为中心,集合周围力量进行反对蒙古贵族统治的斗争,从而统一了俄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5世纪中期莫斯科已成为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都城,一直到18世纪初。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但莫斯科仍是俄罗斯最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仍发挥着俄国第二都城的作用。1755年建立俄国第一所大学——莫斯科大学(今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1812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占领莫斯科后,这个城市在大火中焚毁,但很快又重新建设起来。1813年成立莫斯科城市建设委员会,开始大规模城市改建。1851年通铁路。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期间,莫斯科紧随彼得格勒之后,也举行了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1918年3月从彼得格勒(后改名圣彼得堡)迁到莫斯科,1922年12月莫斯科正式成为苏联首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首都。
1960年,政府附近一些城镇纳入城市范围,组成大莫斯科区。1987年,莫斯科市政当局将每年9月的第一个双休日定为城庆日,举行各类城庆活动。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莫斯科成为俄罗斯联邦的首都。
行政区划和人口:1968年全市分为30个区(包括环城公路外的新兴城镇泽廖诺格勒),其中13个内城区的人口、面积均少于17个外城区。人口中俄罗斯人占89.2%,其余为犹太、乌克兰和鞑靼人。
从1897年到1926年,莫斯科的人口从103.9万人增加到208万人。从1926年到1939年,莫斯科居民增加了2.2倍,达到460.9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莫斯科的人口继续增加,但速度有所缓慢。1959年为613.3万人,1970年为719.4万人,1979年为814.2万人,1995年为887.5万人,1989年为897.2万人。自1989年以后,莫斯科的人口开始呈下降趋势,1993年为871.7万人,1997年为863.9万人,1998年为850万人,2000年为838. 9万人。2002年10月人口普查统计,常住人口为1000万,连同外来人口约为1200万。
人口平均密度7700人/平方公里,中心部分人口密度高达29000人/平方公里。居民中女性占55%,比男性多77.4万人(1976),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仅为2.5‰(1976)。
生态环境:莫斯科生态保护良好,在环保问题上执法严格。1997年俄罗斯全国对破坏生态的行为提出300多件刑事案,其中150件就是莫斯科立案的。一般大城市预算中生态保护费占百分之三,莫斯科达百分之五。早已实行汽油无铅化,但汽车尾气排放量已占污染汽体总量的百分之八十八,城市加强了汽车废气检测,禁止污染超标车上路,限制二手车进口和老汽车登记。由于历史原因,市中心区64万居民人均绿地仅9平方米,市政府决定市、区政府每年各拨款200万卢布,把6000个小公园改造为自然保护地,禁止在那里修建任何建筑物。1998年,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签发了在全市新辟8个自然保护区的决议,其中包括市东工厂区附近1200公顷伊兹迈洛沃森林松园、叶利钦总统等领导人居住区所在地克雷拉茨科耶丘陵和莫斯科大学所在地的麻雀山(前列宁山)。新辟的自然保护区加上原有的四片保护区,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7200公顷,再加上全市星罗棋布的街心花园和公园,使绿地面积共达达2万4千公顷,约占全市面积40%,人均绿地30多平方米,成为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卢日科夫因此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世界最佳生态师”奖。
文化教育:莫斯科是全国科技文化中心,教育设施众多,包括1433所普通教育学校和84所高等学校。大学以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学生2.6万余)为最着名。列宁图书馆是世界第二大图书馆,藏书3570万册(1995年)。每年出版4万种图书,发行近3600种刊物。科研机构1000多所,科学工作者人数达20多万。除国家科学院外,还设有全国性的艺术、医学、教育和农业研究院。
市内有121个剧院。国家大剧院、莫斯科艺术剧院、国家中央木偶剧院、莫斯科国家马戏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享有世界声誉。有110个电影院、31个歌舞厅和72个文化宫。电视以4个频道播出。莫斯科广播电台以多种国内语言和60余种外语播出。出版34种报纸。市内有65座博物馆,美术馆中以国立普希金艺术博物馆、特雷塔雅科夫美术馆以及兵器馆(克里姆林宫内)、国立历史博物馆等较为着名。
体育设施有大型体育馆(座位在1500个以上)1970个(1997年),体育场96个(1997年),其中奥林匹克综合运动场面积达11557平方米,1980年曾在此举办第22届奥运会。还有65个游泳池、290处足球场、1200个健身房赛车场4个和1600个蓝球排球场。
医疗设施包括193所医院和1000个诊所。
工商业:十月革命前,莫斯科以纺织工业而着名,被誉为“花布城市”。以后先后成为苏联、俄罗斯最大的工业中心,工业总产值居全国首位,工业门类齐全,拥有两万多家工厂。以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业为最重要,其他工业项目有汽车制造、化工、纺织、电子、航空、食品加工、木材加工、造纸、建筑、印刷等。机械制造、化工、食品加工、印刷工业很发达,市郊农业也很发达。
当地发电站以经管道从中亚、北高加索和伏尔加-乌拉尔地区输入的天然气为燃料。建有大型天然气库和环城管道。伏尔加河上的乌格利奇、雷宾斯克、高尔基、萨马拉、伏尔加格勒水电站经高压输电线向莫斯科供电。市东有热电站。
莫斯科也是独联体最大的商业中心,俄罗斯最大的商业和金融业办事机构都设在这里。设有全国银行、保险机构总部、66家大百货公司,百货公司中以“儿童世界”、中央百货公司和国家百货公司为最大。
交通运输:莫斯科交通发达,是全国铁路、公路、河运和航空的枢纽,电气化铁路和公路通向四面八方。
作为俄罗斯铁路系统的中心,莫斯科营运货物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10。该市有9个客运火车站,在离市区约50公里的外围修筑了全长550公里的大环形铁路。铁路通往圣彼得堡、基洛夫、基辅、弗拉迪沃斯克、哈尔科夫、顿巴斯、明斯克、华沙、柏林等国内外城市和乌拉尔、伏尔加河下游、高加索、中亚、克里米亚、西伯利亚、波罗的海等地区。
地铁是莫斯科客运最大的交通工具,全市共有8条地铁线路,营运里程达212.5公里(1995年)。
莫斯科河流经市区,有3个河港。莫斯科运河的开凿,将莫斯科河与伏尔加河沟通,水上交通可达海上。伏尔加河-顿河运河通航后,莫斯科成为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及里海的“5海之港”,当地3个河港年货运量2900万吨。
莫斯科作为独联体航空网的中心,拥有4座机场,与大部分欧洲国家首都和纽约、蒙特利尔、东京等外国城市有直达航线,与97个国家、122个城市有国际航运业务。市内交通较发达,地铁和公共汽车为主要工具,私人汽车在稳步增加。
市政规划:1971年通过《莫斯科发展总规划》。城市布局严整,呈环形和放射状,从内向外分别为街道环、园林路环、大莫斯科环城铁路和莫斯科环城公路。每个环区的作用和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反映了莫斯科的不同发展阶段。克里姆林宫城堡处在全市中心,早期为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后成为苏联国家的象征。
全市共分八个区,高尔基大街是全市的主要干道,也是最繁华的大街。列宁大街宽50多米,加里宁大街是全市最现代化的大街。市区内花园、街心花园、文化休息公园、绿化园林带比比皆是。
主要建筑和景点:莫斯科是一座历史名城,以布局严整的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伸展。克里姆林宫是俄国历代沙皇的宫殿,气势雄伟,举世闻名,原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大会和原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都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克里姆林宫城堡内有精美的教堂、宫殿、钟塔、塔楼,建筑气势雄伟,举世闻名。在克里姆林宫的中心教堂广场,有巍峨壮观的圣母升天大教堂,有凝重端装的报喜教堂,有容纳彼得大帝以前莫斯科历代帝王墓地的天使大教堂。克里姆林宫东侧是国家仪典中心——红场,红场内有列宁墓,南端有波克罗夫斯基教堂(1554-1560)。园林路环以内主要为政府机构和商业区,大部分国家机关和主要饭店、商店、剧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以及原经互会总部均建在此。园林路环和环城铁路之间多工厂、火车站和货场。
其他名胜有诺沃德维奇女隐修院教堂钟楼、前苏联科学院主席团驻地、列宁中央体育馆、乌克兰饭店和国立莫斯科大学。环城铁路以外是20世纪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工厂和住宅区。
雕塑是莫斯科市内别具风格的装饰,市内多处屹立着用青铜或大理石雕塑的塑像和纪念碑。全市有11个自然森林区,近百座公园,占地约2000公顷,市区内有街心花园800多个。
在莫斯科近郊有新圣母修道院、特罗伊察东正教大修道院、西蒙诺夫修道院等。城郊的新村银松林、希姆基、奥斯坦基诺等地翠林茂盛,清幽宜人。
1995年5月16日,莫斯科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