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罗斯族简介
俄罗斯族,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中国境内俄罗斯族使用俄文,一般兼通俄、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种语言,在社会上,俄罗斯族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内,在与本民族交往时讲俄语,使用俄文。
中国的俄罗斯族是古代俄罗斯移民的后裔,经过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长相、风俗和习惯等,已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完全不同。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俄罗斯族散居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北京等地,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下辖额尔古纳市等地,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俄罗斯族总人口数为15393人。
习俗
1、节日
俄罗斯族的节日主要有圣诞节和复活节。圣诞节在公历1月7日,届时,家家都装饰圣诞树,享用丰美的食品,由扮演的圣诞老人分发礼物,唱歌跳舞,欢度圣诞夜。复活节在每年4月间,节前49天为斋戒期,过节第一天即复活节。
此外,还有“报喜节”(节期在每年3月上旬)、“成年节”(节期在每年6-7月间)等,也过元旦、春节、国庆等全国性的节日。
2、家庭
俄罗斯家庭为一夫一妻制小家庭。父亲掌管家中经济子女长大结婚后,即另立门户,独立生活。与汉族通婚所生子女,一般都有汉族和俄罗斯族姓名。
俄罗斯族的家庭关系,夫妻地位比较平等,尊重妇女,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在家庭中老人具有无上的权威,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融洽。婚姻比较稳固,离婚者少。
3、丧葬
俄罗斯族实行土葬,葬礼在墓地举行,由死者的男性亲友将棺材抬至墓地,将棺盖揭开,亲友们向死者作最后告别。神父诵读有关的圣经,为死者进行祈祷。
② 适合牧民的挣钱项目
现在计划做生意或者创业的话,就应该要做一些准备工作,要找个好的项目,可以看看自己喜欢什么行业,喜欢什么产品,或者市场上面有什么新的产品或者新的项目,要找到一个新颖的,竞争小的产品,因为竞争大的生意是不适合创业的,竞争大的,风险就大了。
③ 谁知道俄罗斯族的简介
俄罗斯族eluosi zu
Russi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5609人。
民族概况
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匿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俄罗斯族人口数为15609。使用俄罗斯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通用俄文。
“俄罗斯”一词起源于一个东斯拉夫部落之名“罗斯”或“鲁斯”。在种族分类上,俄罗斯人属于欧罗巴人种(皂种人)。中国的俄罗斯族由于与周围民族通婚,体质逐渐变化,具有黄种人特征。早在18世纪,但主要是19世纪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族从沙皇俄国迁到我国新疆。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的时期,他们被称“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俄岁斯族。
由于俄罗斯族迁来我国的时间不长,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前苏联还有自己的亲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之间又恢复了关系,不少人要求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50年代,经中苏两国政府协商同意、并帮助他们陆续迁回家乡。此外,也有部分俄罗斯族迁往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因为那里也有他们的亲族,因此,我国现有俄罗斯族的人数已经不多了。
社会经济
1949年前,居住在城镇的俄罗斯族人民大多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的还兼营农业。有些人专门经营园艺、饲养家畜及养蜂等。在农村的俄罗斯族人民大多数十户聚居在一起,独自成为一个村庄。他们在伊犁河、特克斯河两岸荒芜的草原上,垦荒种地。居住在靠近牧区地方的,也从事畜牧业。他们深受历代反动政府的压迫。如特克斯县的俄罗斯村,是俄罗斯人民经过多年辛勤劳动建设起来的.但后来国民党军阀强占了他们的土地,迫使他们另迁居所,垦种生息。
解放后,俄罗斯族与各族人民一样,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在全国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中均有俄罗斯族代表。俄罗斯族人民积极参加了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城镇居民通过劳动就业,大多成为工交、财贸、卫生各条战线上的职工。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一些俄罗斯族群众参加了当地的国营农场,成为农业职工。他们的生活水平均有显着提高。
文化艺术
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源泉是俄罗斯人的祖先为后辈留下来的口头文学遗产,如歌颂勇士的长篇史诗、童谣、谚语等。特别在19世纪初,俄罗斯的文学遗产对我国的俄罗斯族的文化有一定的影响。
风俗习惯
中国的俄罗斯族的生活习俗基本与前苏联的俄罗斯人相同。俄罗斯族妇女,上身穿粗布上衣,外面罩一件无袖、高腰身、对襟长袍,下身穿毛织长裙。男子的内衣是斜领衬衫(长及膝盖)和细腿裤,头戴呢帽或带耳罩的毛皮帽。逢年过节,花色鲜艳一些。春秋季节穿粗呢长袍,冬季穿羊皮短外套或皮大衣。夏季,农民还穿一种用桦树或柳树皮条编成的简易鞋子(类似草鞋),冬天着毡靴或毛皮鞋。未婚少女梳发辫,喜戴色泽艳丽的四方头巾,戴耳环等饰品。现在的俄罗斯男女大都喜欢穿现代服装。
住宅多为土木结构,屋顶用麦秸覆盖,土墙围院,前院种植树木花草,后院架设畜圈,建有库房,挖有地窖。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屋内很整洁。
在饮食上,俄罗斯人以面食为主。面包、馕、各种馅饼等为主食。一般一日三餐,中餐丰盛,早晚简单。他们还爱吃黄瓜、西红柿等新鲜而营养丰富的生蔬菜,爱喝白酒、啤酒。另外有种叫“克瓦斯”的低度饮料也是俄罗斯人喜欢的。禁食驴、马肉,有的还不吃猪、狗肉。
在婚俗上,俄罗斯族崇尚自由恋爱、婚姻自由,但讲究门当户对,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与其他民族都可以通婚。婚礼仪式隆重、繁琐。婚礼要在教堂举行,由神父为他们念祷文、唱赞美诗,互换结婚戒指。然后接回新郎家,举宴庆贺。现在中国的俄罗斯族婚礼形式多样化了,并且朝着简单而有意义的方式发展。
过去俄罗斯族人死后,要停放在凳子上,头朝圣像,脚对大门,一两天后埋葬。出殡时,棺木不能从大门出去,而要从后门或窗户抬出去。多行土葬,墓上立十字架,亲人在其去世后的第12天、20天、40天和周年都要举行悼念仪式。现在俄罗斯族人死后,一般要为他开追悼会。城镇居民多改为火葬。
俄罗斯族很讲究礼节,见面时要打招呼。或鞠躬行礼、握手。在社交中,接吻礼节也比较盛行。到俄罗斯族家作客时,要先敲门,进了屋子要摘帽,坐在主人让给的座位上,不能坐床。在给人递烟时,不得单独递一支,而要递烟盒,点烟时,不能一根火柴点三个人的烟:吸烟借火时,不能拿对方的烟。妇女在长辈或客人面前,必须戴头巾,以示尊重。最隆重的传统礼节是用面包和盐迎接客人,象征善意和友谊。来客须用刀子切下块面包沾少许盐吃下后才可进屋,过去是用于迎新娘和贵宾,现在也用于一般社交场合。吃饭用过的刀、又、勺不得放在桌布上,要搭在盘沿上。俄罗斯人忌送黄色礼品,认为黄色表示不忠诚,蓝色代表友谊。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俄罗斯族最初信奉多神教(万物有灵),近代,他们改信东正教。解放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中国的俄罗斯族大都信仰东正教,有信仰基督教的,不信教的人越来越多。东正教与天主教不同的是不承认罗马教皇有高出其他主教的地位和权力。主张主教以外的其他教士均可婚娶。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圣诞节、洗礼节等。东正教的圣诞节开始于1月7日,为时共3天。
④ 世界边缘的西伯利亚牧民生活是什么样的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英国《每日邮报》9月17日报道,201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天下为家》纪录片的摄影师蒂莫西·艾伦(Timothy Allen)走进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用镜头记录下当地游牧民族在冰天雪地中的艰难生活。
蒂莫西于2016年12月抵达严冬中的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正好赶上当地游牧民族带着驯鹿迁徙。他在那里驻扎了16天之久,长途跋涉达800公里,其间还穿越了冰封的鄂毕河。据悉,亚马尔-涅涅茨区位于西伯利亚最北部,被称为“世界边缘”。当地游牧民族被称作涅涅茨人,长期生活在北极地区。他们驯养驯鹿,并在冬夏牧场之间来回长途迁徙。
⑤ 我国是有俄罗斯族吧,谁知道他的由来
俄罗斯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13504人。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市等地,其余分散于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一带。
俄罗斯族是18世纪前后由俄国迁入我国的。起初的成份主要是战俘、逃亡士兵、谋生的农民和东正教传教士等。19世纪的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更多的俄罗斯人进入我国,直到20世纪30年代还有陆续迁入者。当时,他们被称为“归纯族”。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获得了民族平等的权利,正式改称为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使用俄文。在家庭之外的社会交往中,他们普遍使用汉语、汉文。
东正教(亦称希腊正教)是俄罗斯族的传统信仰。但由于与其他民族的密切交往、通婚,宗教信仰已日渐淡漠。
居住在城镇的俄罗斯族,知识分子有相当大的比重,教师、医生、工程师、技术工人以及干部,是他们主要从事的职业。在农村和牧区的俄罗斯族也大都是知识型的农牧民,普遍擅长园艺栽培、家畜家禽饲养和养蜂等。
⑥ 土尔扈特人东归后被迫留在俄罗斯的4万人后裔目前状况怎样
国内的土尔扈特人大部分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部分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省,零星居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云南省、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土尔扈特人,他们是和鄂尔勒克所领牧民的后代,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其余居住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专区和塔城专区,还有的零星居住南疆北疆各地。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居住着原渥巴锡汗所领南路旧土尔扈特盟牧民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和静县、博湖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其它居住在州内各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土尔扈特人有4万多人(金向宏主编《巴音郭楞古自治州志》第236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其中和静县近3万人,焉耆3千多人。博湖县2千多人,库尔勒市有2千多人,和静县的百分之八十的土尔扈特人从事畜牧业,其余从事农业、服务业等,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博湖县的土尔扈特人主要是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牧业,库尔勒市的主要是政府公务员及他们的家属子女。农牧民仍然信仰藏传佛教,巴州的土尔扈特人仍然保持着注重子女教育的遗风,他们无论穷富都让子女达到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标准,如果子女考上高中、大学,都力争供其上学,有的农牧民实在家贫没有能力供子女上学,部落的人就互相帮助供其子女完成学业。他们的子女一般受教育程度都较高,如果那一个人不送子女上学,就要受到众人的谴责,甚至告到喇嘛和行政领导那儿,直至劝说命令劝说、命令送其子女士上学为止,巴州的土扈特人的女很少有文盲。
生活在塔城地区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土尔扈特人是原策伯克多尔济所领北路旧土尔扈特盟牧民的后裔。主要居住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其余居住在额敏县、裕民县和伊宁市,人口20000多人,大部从事畜牧业,少部分人从事出口贸易加工工业,主要以织毯、制革为主。由于离边境较近,比较注重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知识,对畜群注意引种改良,发挥杂交优势,使部落的畜牧业发展较快,并经常主动地和其它土尔扈特部落进行良种交流。1871年沙俄政府趁阿古柏入侵新疆之时,入侵伊犁达10年之久,1881年2月24日中俄政府签订了《伊犁条约》。“其中第五条规定伊犁居民可携带财产一年期限自由迁居俄国,前后据此款项7万伊犁居民胁迫迁入俄境。其不愿迁移者,鞭挞之至,哀号之声彻于四野。(《清廷外交史料》第15页,光绪朝,第三十二卷。)”其中北路土尔扈特盟居民被胁迫迁入俄境达千余人,后又多方设法全部返归了伊犁。
生活在乌苏周围各县市的土尔扈特人,是原巴木巴尔所领的旧土尔扈特东路盟牧民的子孙。人口12000多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少数人从事农业种植业,比较注意虚心向其他民族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并积极推广机械化,他们种的地一般产量都较高。他们将庄稼的杆叶喂牛羊,使畜牧业又得到了发展,他们这种半农半牧的多种经营,促进了农牧业的共同发展。
生活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土尔扈特人,是达什敦多克—默门图父子所领的旧土尔扈特西路盟牧民的后裔。人口6000多人,大部分人生活在精河县,主要从事畜牧业。博尔塔拉的土尔扈特人比较注重体育活动,每年春、夏、秋三季都要举行体育运动会,进行赛马、摔跤、射箭、舞剑比赛。他们的祖先在东归祖国前曾经是专门负责土尔扈特部落制造器具和武器的工匠,后代延延不绝,有许多能工巧匠。打造的土尔扈特蒙古小刀十分精美;制作的首饰、胸饰、手饰非常典雅;制造的马鞍、马蹬、宝剑既牢固又别致。
生活在阿尔泰、塔城地区的土尔扈特人,主要是新土尔扈特盟郡王舍楞所领牧民的后代,人口约1万余人,以牧业为主,但捕鱼业有所发展。他们不但善于叉捕、捞捕、冰捕,而且还在赛里木湖、额尔齐斯河上驾船网捕。对于鱼类,不仅善捕,而且善养,往往一年几次定期撒食料,促使鱼类生长繁殖。采集业别有特点,他们采拾的香菇国内外闻名,是新疆香菇的集散地。
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土尔扈特人,1698年徙牧于阿拉克山等处,以后定牧额济纳河两岸,归陕甘总督管辖,在额济纳草原游牧。抗日战争初期,阿拉善盟和硕特蒙古亲王达理札雅因是宣统皇帝溥仪叔叔载涛的女婿(乌兰少布着《从宁夏与阿拉善盟看近代内蒙古的省旗矛盾》第9页),国民党政府恐其投靠日本人,派宁夏省主席马鸿逵将达理札雅亲王关押软禁达6年之久(1938年2月—1944年3月)。“放回阿拉善盟之后,达理札雅亲王坚决不同意阿拉善盟归宁夏省管辖,而国民党政府却坚决支持马鸿逵,压迫蒙古人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代号一四一,档号1788。)”在内蒙古人民政权——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根据达理札雅亲王和盟内人民的自愿,愿意归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在阿拉善盟西北方,现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一个旗,有土尔扈特部落人2000多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少部分人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仍然信仰藏传佛教。
生活在青海的土尔扈特人,现仅4000余人,大部分人从事畜牧业生产,少部分人从事农业,大部分人讲汉语、蒙语、藏语3种语言,信仰藏传佛教。
国内分布的土尔扈特人,约10万余人,大部分仍然从事畜牧业,但接近农区的,已多半从事农业,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高。
⑦ 中国的俄罗斯族可以回到俄罗斯居住吗
可以在俄罗斯居住,俄罗斯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回到俄罗斯居住等于出国,俄罗斯族在俄罗斯并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⑧ 介绍一下草原牧民日常的生活
把住房搬到哪里,由于需要频繁地搬家,住房就必须是能够随意移动的活动房,古代称这种住房为”穹庐”,”毡帐”等,俗称”毡房”,”帐房”等。
帐篷,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牧民使用的主要居舍之一。通常有生活帐篷和娱乐、休闲帐篷两种。生活帐篷是多用牛毛制成的黑色帐篷,用数根支架支住顶棚,外边四周用牛毛绳索拉紧栓在木撅上,再把木撅钉入土中,十分牢固。牛毛帐篷不怕雨雪的浸透,任凭外边下多么大的雨,帐篷里不会漏雨,非常适合高原变化无常的天气。帐篷里中间是炉灶。过去一般是三块石头架起的锅灶,如今多用铁皮炉子,烟筒从帐顶中央伸出去。四周多堆放粮食袋子和日用杂物,进门正对面摆放佛龛、悬挂“唐卡”(佛像绢轴画)等。两边铺牛、羊皮或羊毛毡子,再在上边铺用羊毛编织成的“卡垫”(地毯)。藏族贵右,尊贵的客人通常被让到右边坐或睡。
⑨ 世界边缘的西伯利亚牧民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英国广播公司(BBC)《天下为家》纪录片的摄影师蒂莫西?艾伦(Timothy Allen)走进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用镜头记录下当地游牧民族在冰天雪地中的艰难生活。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涅涅茨人仍然乐观开朗,待人热情,蒂莫西还在拍摄途中受邀与他们一起饮热茶来驱散严寒。蒂莫西的旅行见闻将会被录制成时长8分钟的纪录片《动物星球》,于近期在美国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