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俄罗斯的忧郁”是如何得来的
欧亚大陆不同的文化,辽阔的大自然,漫长寒冷的冬季,苦难深重的历史,造就了俄罗斯人忧郁、热情、开放、富于幻想、情感化、艺术化的民族性格,培育了俄罗斯文化中独特的艺术气质,一种审美的乌托邦精神,其民族文化就多了一种精神性。“
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与此有关。“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它有无数田野和森林”,然而冬天寒冷漫长,白昼苦短,雪景单调,罹患“冬季忧郁症”的可能性难免偏高。俄罗斯的文学、艺术,也严重沾染了这一民族性的忧郁特质,音乐尤其如是。从格林卡开始,俄罗斯作曲家无不在挥霍着广阔大自然、丰富民间曲调与东正教传统给他们的素材和启发,以及弥漫于它们之上的宿命而深沉的悲哀。
⑵ 俄罗斯文学,为什么能够在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
俄罗斯文学这一概念在广义上指所有俄语国家的文学,不仅包括俄罗斯,也包括前苏联诸加盟共和国的文学。在苏联解体后,这一概念的范围缩小,仅指俄罗斯一国的文学。
这在世界文学对社会人物关系的表现描写中是比较少见的;而且,俄罗斯社会等级观念十分强烈,上下层社会几乎不来往,表现出农奴社会的层级特点,可是在上层社会又由于受西欧的影响,经常有沙龙、舞会等现代社会的标志,这些都构成了俄罗斯社会的特点。
4、表现了俄罗斯深厚的文学传统,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文学传统非常深厚的民族,其民族传说、神话、童话很多,以至于普洛普研究叙事学就从俄罗斯民间故事、童话入手,这些民间文学既孕育了俄罗斯大量的文学大师,又使他们的文学作品饱含俄罗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比如俄文学对冰雪的描绘就不像亚热带地区文学那样充满恐惧,而是有着丰富的诗情画意。
⑶ 有喜欢俄罗斯文学的吗
我这个90后的少女
和我那50后的爸爸
都热爱俄罗斯文学 艺术
那是一个忧郁的民族
哀伤是他生存的气息
冰雪笼罩的俄罗斯,有自己的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对苦难的坚忍承受,对精神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净化灵魂的向往……这一切也造就了俄罗斯文学特有的忧郁和高贵的品质。
迟子健 和 朴树 受其影响巨大
狂热的爱着普希金
其他的网络上图书馆随处可见
如果真的喜欢
用你的双手
寻找你的热爱!
⑷ 俄罗斯文学有哪些特点
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带有民主主义倾向、嘲讽性的寓言诗和喜剧先后再现、出现了唯美派诗歌和小说等
17世纪:带有民主主义倾向
由于全俄市场的形成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俄罗斯文学渐渐丰富起来。司祭长阿瓦库姆和宫廷诗人西密翁·波洛茨基的创作,显示了宗教文学的新发展。17世纪初叶由波兰、瑞典的武装干涉和王朝的更迭等造成的混乱局势,阻碍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
到20年代,有关“混乱时期”的政论着作一度兴盛。17世纪下半叶,由于全俄市场的形成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的格局,题材和体裁都有所增加,出现了大量描述社会生活、带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或反映对新生活的朦胧憧憬与对旧传统的背叛,或揭露和讽刺社会弊端。
同时,宗教文学也有了新的特色。
18世纪:嘲讽性的寓言诗和喜剧先后再现
彼得一世时期的文学仍然是新旧杂陈,具有过渡性质。30年代在彼得改革的基础上兴起的古典主义,是此后将近半个世纪中俄罗斯文学的基本流派,表现了启蒙主义同中世纪思想原则之间的斗争。
罗蒙诺索夫使文学体裁和语体规范化,并将音节体诗改为更适合俄语特性的音节和重音并重体诗,对统一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诗歌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古典主义文学中,讽刺作品成长较快。50年代,嘲讽性的寓言诗和喜剧先后再现。
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唯美派诗歌和小说等
俄罗斯文学中,较着名的还有托尔斯泰的浪漫主义诗歌和小说,费特(1820-1892)和德鲁日宁(1824-1864)的唯美派诗歌和小说等,但其成就和影响都远不能与现实主义相比。
(4)俄罗斯文学为什么忧郁扩展阅读
现代文学的特点
1917年十月革命后直到80年代末,俄国实行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制度,因此其文学又通称苏维埃俄罗斯文学;因为俄国是当时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这个阶段俄罗斯文学又是整个苏联文学的一部分。
苏维埃俄国初期,文学界存在许多作家团体,派别之争激烈,创作不多。代表当局主管文艺的卢纳察尔斯基为团结作家队伍做了大量工作。不久,执政的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加强了对文艺事业的领导,提倡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基本创作方法。
⑸ 为什么俄罗斯文化具有一种深沉忧郁的气质
什么是忧郁气质
很多人对忧郁气质的涵义不甚了了,或认为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情结,其实不然。 那么,什么是忧郁气质呢?
忧郁的人经常无端心情低落,很想离开集体一个人去彷徨。有些人似乎更愿意去沉浸在这这感受中,去体会那种心里低落。
与一般人的庸常认识相反,忧郁其实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品性,是一个良知者应有的文化基调,故在美学和哲学上都具有不可估的意义与价值。从美学上看,忧郁情结同浪漫的悲剧感休戚相关。朱光潜说:“浪漫主义作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热衷于忧郁的情调,叔本华和尼采的悲观哲学可以说就是为这种倾向解说和辩护。”
⑹ 为什么俄罗斯文学作品那么难读
俄国文学作品大多偏重于剖析人物内心,反复思索人生的意义。
个人觉得值得推荐的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还有《安娜卡列尼娜》很不错,当然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上尉的女儿》也可以,不过像肖洛霍夫 ,车尔尼雪夫斯基,果戈里还有高尔基等人的作品是相当不错的.最具可读性的应该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着了.除此以外,俄国作家写的诗很好,其实很多我没有读懂,但读起来能有一些感受也算有收获的.
至于做笔记的话就难说了,个人不喜欢做笔记.但是很有感悟,因为当你把一本书多读几遍是自然而然的就会有新的体会,这样会比做笔记更强.
不过,如果是读书笔记要当做作业上教的另当别论,谁也惹不起我们那可敬有可畏的老师……
⑺ 为什么很少有人喜欢俄罗斯文学
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坛虽然看似繁华,实质上商业化气息越来越重,大大小小的文学奖项有数百种之多。有个别作家创作水平有限,但因能掏钱为自己赚吆喝,因此居然也接连得奖,名声大噪。老作家邦达连科说这个时代是“轰轰烈烈、糟蹋毁坏俄罗斯文化的年代”,认为“近十年的俄罗斯文学,就其主体而言,缺乏一种祖国的情感。因此无论文学还是文化,整体上变得贫乏、卑微。实际上没几个人需要这样的文学。”在这种背景下,像拉斯普京那样恪守传统写作的作家自然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尽管他的一些作品偶尔还会被人记起。笔者在2012年底曾在莫斯科一个小剧场观看过根据他作品改编的话剧《最后的期限》,感觉观众似乎反响不大。
曾几何时,苏联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学习的榜样,建国初期,很多苏联文学的二三流作品都被译成中文,印数极大。那时对于中国革命作家来说,文学界的最高荣誉奖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而是斯大林文学奖。丁玲、周立波、贺敬之等人都是斯大林文学奖的得主。但到80年代后,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一股脑地被介绍到国内,魔幻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思潮令人目不暇接。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性的苏联文学便逐渐退居二线了。
总的来说,当前俄苏文学在中国阅读界并不算特别热门,尤其是与一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相比。但由于俄苏文学是“为人生的文学”,它本身所包含的社会反思、道德批判这些主题并不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太多的变化,因此无论何时,俄苏文学在中国总能找到一批阅读它、理解它、热爱它的知音。这也许就是一种外国文学在译介过程中正常的遭遇吧。
望采纳~
⑻ 俄国文学很厚重,基调真的很悲伤吗
俄国最伟大的文学都存在于19世纪,那时候俄罗斯正处于风云巨变的边缘,还处于一种农奴制社会,这个国家很挣扎也正在无比悲伤的前行,像是上天掉下的眼泪,俄罗斯的文学家如雨后春笋一般从屠格涅夫一个接着一个的冒了出来。
他们足以代表俄罗斯文学点高峰,反映出当时的痛苦,自然也是悲伤的,基调也是浓厚的。
⑼ 不知现代的俄苏文学怎么样
在此要提到的是苏联的集体文学,当初基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文学必须供大于求,这样开始了文学的集体生产。任何不同寻常的,独创的,饱含真相的成分,在它那里都成了社会不稳定甚至破坏颠覆的因素,作家也会因此遭殃(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是很常见的)。欧洲古典文学来自伟大作家狄更斯、托尔斯泰、果戈理他们的钻石一般宝贵和耀眼的文学遗产从此荡然无存。苏联的作家会每隔一周或者一个月开一次作家大会或私下聚会,互相交流,指责,修改那些生硬的作品,使他们变得成熟,更符合主流,更能滋养国家和民族的胃口。那些愚蠢的文学工作者永远不知道,成熟和迎合恰恰是文学书写的大敌,生硬和独立才是文学语言最重要而且必须保留的部分。在那里,作家不厌其烦地变换技巧或语言方式,但是必须符合文学界大佬们如编辑、审查者和评论家的胃口——让那些愚蠢的文盲们心满意足。于是,我们可以总结出苏联文学工作者的奋斗路线:去掉政府不喜欢的部分、大众不喜欢的部分、文学界大佬们不喜欢的部分、同伴不喜欢的部分,尽量符合国家学说、民族学说、大众共识,写作技巧共识,把作品弄得光滑可口,圆润小巧如鹌鹑蛋,并且每一只鹌鹑蛋的大小和形状都彼此相似,所有的蛋都像是同一只鹌鹑生出来的,甚至蛋皮上的花纹和生出来的热度也基本一致。苏联的文学报刊就是这些可笑的鹌鹑蛋集体筛选和展示的场所。他们的荒唐、愚蠢和可笑令人难以想象。——纳博科夫《给薇拉的信》季木尔·普拉托夫谈苏联官方文学
“苏联官方文学成立的文学工厂聘请了20余万文学工人为“作家”,在1930—1943年间,人数超过了全球作家人数的总和,设置了各种程序复杂的文学生产车间——作家协会、出版社和文学报刊丛书等。工人们迎合着政治热情,生产出卫国文学、工人文学、农村文学、自由潮等一系列的所谓文学流派,他们除了给苏联政权作为花絮和点缀,别无所为。这些工人只有依靠官方文学这个生产体系,安插在固定的生产流水线中才能写出产品,真正脱离这个体系,他们都盲无所从。1991年苏联作家协会解散后不少高级工人陷入精神崩溃,自杀和忧郁往往有之。苏联几十年对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斩草除根式的歪解,使工人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比托尔斯泰甚至普希金也差不了多少。苏联长期的曲解式文学教育截断了下一代人继承俄罗斯文学的传统精神。苏联官方文学的建立宣告古典俄罗斯文学的彻底终结,以后的复兴不是一两代人的事。”《白桦叶文集序》——季木尔·普拉托夫(前苏联作协主席)
苏联官方文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工厂,里面充斥了大量奴化和高度机器化的文学工人,他们集体覆灭了俄罗斯文学的优良传统。——艾特玛托夫
⑽ 俄罗斯文学评论家( )认为,19世纪的俄罗斯作品在散布一种“销魂而广漠的哀愁”
俄罗斯文学评论家( 别林斯基)认为,19世纪的俄罗斯作品在散布一种“销魂而广漠的哀愁”
俄罗斯文学主调是深沉、忧郁,用别林斯基的话说,俄罗斯文学始终散布着一种“销魂而广漠的哀愁”。是俄罗斯人民的辛酸、苦难、挣扎、抗争孕育了世界文学中这朵奇葩。文学生命力源于现实生活,它一旦离开时代,离开人民,注定要枯萎。俄罗斯文学的伟大和魅力正在于它同时代、同人民血肉联系。受沙皇专政压迫的俄罗斯人民灾难深重,没有任何民主自由可言,于是文学就成为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唯一场所,文学艺术家自然成为人民代言人。在某种意义上说,俄罗斯文学成了社会气门,憋足了气的所有社会激情都通过这个气门直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