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认识俄国历史上着名的民粹派
主要是认为俄国与西方发展不同,俄国传统最好,反对实行西化改革,主张人民需要一个领袖带领。代表民间保守力量,希望通过封建制度约束贵族保障人民的利益
‘贰’ 什么叫民粹派
俄国小资产阶级政治派别。自称是人民的精粹,故有“民粹派”之称。俄国1861年改革后,农民同地主和沙皇制度的矛盾愈益激化。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民粹派”。 主要由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组成。其基本理论可溯源到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通过农民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受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影响很大。民粹派相信俄国村社是社会主义的基础,认为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直接由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把农民理想化,认为农民是“本能的社会主义者”和“天生的革命者”;主张通过农民革命,推翻专制制度。有三位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主张宣传鼓动、否定暴力行为的拉甫罗夫,狂热推崇农民暴动的巴枯宁和寄望于少数知识分子阴谋活动的特卡乔夫。对民粹派运动的不同阶段产生重大影响。
‘叁’ 什么是民碎主义
首先解释下,是民粹主义,而不是民碎主义。
民粹主义,又译平民主义、大众主义、人民主义,意指平民论者所拥护的政治与经济理念。该理念拥护平民掌控政治,反对精英或贵族掌控政治。
在标榜人民主权的政治体制中,政治家总是声称“代表”人民,因而从这个最基本的意义上说,他们都是“民粹主义者”。
民粹主义承诺改变了大众的福利预期,加大了对政府的依赖,也放松了自己的奋斗决心,是效果极其负面的腐蚀剂。
与此同时,超出收入能力的过度财政负债和福利主义相应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政府和民间相互影响,其破坏力在欧债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
民粹主义萌芽于19世纪40—50年代的俄国。 19世纪下半叶,几乎在北美和东欧同时兴起。19世纪末,美国西南部农民试图控制当地政府的激进主义行为,俄国知识分子和东欧农民对平均地权的强烈要求被认为是第一代民粹主义。
民粹派的思想先驱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寻找俄国的出路,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他们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同时又把俄国存在的村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遭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深刻批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民粹主义的思潮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肆’ 什么是民粹主义,希望举例说明
民粹主义可译为平民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
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民粹主义表面上以人民为核心,但实际上是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个人基本权利的观念。民粹主义者崇拜“人民”,但他们崇拜的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人民”,而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极为蔑视的态度。
民粹主义者反对权威,但他们又容不得反对派,甚至容不得“旁观者”。俄国民粹派当年有句名言:“谁不和‘我们’在一起,谁就是反对‘我们’;谁反对‘我们’,谁就是‘我们’的敌人;而对敌人就应该用一切手段加以消灭。”
(4)俄罗斯民粹派是什么扩展阅读:
民粹主义的主要特点:
1、回避代议制政治的复杂性,主张直接民主;
2、把所偏爱的群体进行理想化,并以此作为辨视自身的依据;
3、缺乏核心价值观;
4、是对严重危机的强烈反应;
5、民粹主义既可能从民众中产生,又可能被精英所倡导;既可能仅仅是一种思潮,又可能形成运动,甚至具有长期的政治后果。
‘伍’ 究竟什么是三流民粹主义为何这样称呼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的总统
民粹主义是十九世纪中期俄罗斯出现的一思想流派。这个思想流派带有明显的空想的社会主义色彩,是俄国长期处于农民小生产者占绝对优势`经济落后的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批评人士是讽刺卡尔梅克共和国总统想法过于理想化,太低级。
因为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俄罗斯联邦的卡尔梅克共和国独特的文化与畜牧业生活方式正濒临灭绝。
据英国媒体6日报道,卡尔梅克共和国总统在无奈之中想出了一个兴国新招:从中国新疆请卡尔梅克人的后代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1993年,大富翁伊柳姆日诺夫在当选总统时曾许下诺言,当政期间要实现人均1部手机的目标,并要让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卡尔梅克。
卡尔梅克共和国总统、世界棋联组织主席伊柳姆日诺夫日前表示,他计划从中国新疆引进1万名移民,当然,这些人都是卡尔梅克人的后代,会说卡尔梅克语,擅长畜牧业,以“帮助卡尔梅克语言长盛不衰,发展卡尔梅克传统畜牧业,保护大片草场。”
伊柳姆日诺夫说:“过去几年中,已有数百户居民从中国迁入卡尔梅克,他们很适应当地的生活。”
庞大的移民计划一经公布,立即引发了巨大争议。
俄联邦移民局负责人维亚切斯拉夫·普罗斯塔夫宁称,这项计划很可行,因为“卡尔梅克的劳动力严重缺乏,伊柳姆日诺夫一直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当地的一些批评人士则认为,此举会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这种做法无异于‘三流民粹主义’”。
目前,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尚未听说过这项移民计划。俄罗斯科学院的中国问题专家阿列克谢·莫斯卡廖夫说:“中国政府不会同意这样的做法的。”余东
‘陆’ 什么是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Populism,可译为平民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 <书上定义〉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里,“民粹主义”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名词,它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社会党国际的声明说“社会党人的对立面是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与新法西斯主义”,可以看出民粹主义已经和其它几种主义并列为欧洲左派的巨大威胁。的确,民粹主义的复兴已成为后冷战时代突出的意识形态现象。它的崛起启示我们要从新的高度和新的视野去重新思考历史上的民粹主义。
有人认为,民粹主义只不过是一种狭义的曾经在俄国历史上出现过的现象,不能把它泛化。其实就其内涵和外延来说,并不是俄国独有的景观,而是一种与现代化进程中自上而下的不公正的转型过程密切相连的大众化运动。因为在上层主导的追赶战略中,一部分人享受改革的成果,而大部分民众承担改革的代价,这样一来原来的束缚—保护功能被打破,罩在个人头上的传统法规消失,独立无助的人群又无法在新环境下获得安全感,因此社会情绪中就会涌现出对改革的抵触和对过去非现代化社会的追念之情。
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社会公正缺位、贫富分化严重、中下层上升的道路受阻,以及民族的外部条件受到刺激,在民众中孕育的强烈不满便会爆发出来。不管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有几点是万变不离其宗的:1、农民国家在不公正改革中刺激起的平等情怀,打出在崇尚人民口号下的整体主义的旗帜。2、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把外部世界妖魔化,以此而衬托出一种前体制的“内部和谐化”气氛。3、反感西方、厌恶资本主义,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对立、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对立、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对立、共同体的内部和谐与阶级社会对立。在人类历史上三次大的私有化高潮(原始公社解体、中世纪的农村公社解体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解体)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民粹主义或类似的浪潮。
苏东剧变以后,许多前共产党人从左面、新法西斯主义从右面充实了它的队伍。冷战后盛行于欧洲并造成了严重后果的民族主义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而其共性也是以民粹主义为共同内核的。民粹主义的崛起打乱了以前左中右的政治分野,在诸如私有化与欧洲统一进程这类重要问题上,往往是传统的左右翼都表示支持,而极左与极右两翼则都鼓动民族—民粹主义情绪来加以反对。民粹主义的崛起也打乱了原有的“传统的”、“现代的”与“后现代的”这类时代阵营,不仅“传统的”民粹主义以其强烈的整体主义倾向对市民社会构成威胁,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理性文化的“消解”也在文学、艺术以至形而上领域刮起了一阵POP式的“新”民粹主义旋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美学以至政治学都由于其强烈的反精英、亲大众色彩而被评论家称为新一代的“民粹美学”、“民粹文学”等等。最后,民粹主义的崛起也是通常所谓的“保守”与“激进”之类的概念失去了意义。当前复兴的民粹主义在许多情况下,既比欧洲冷战时代一般的保守主义更为保守,也比一般的激进主义更为激进。从西方的保守党人到社会党人,从东欧剧变前的正统共产党到剧变后的自由派政府,乃至黑社会势力,都受到它的强烈冲击。总之,民粹主义的幽灵对冷战后的“新秩序”、对前苏东国家的转轨、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稳定都构成了新的挑战,对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中国也并非福音。
和19世纪不同,在当代,民粹主义变成了许多国家左右派斗争中相互指责对方的有力武器。与历史上俄国民意党和美国的人民党这类过去的民粹主义组织不同,也与当代的共产党、社会党、自由党、保守党等明确揭示其“主义”并借以命名自己的组织情况有异,当代的民粹主义势力大都并不自称为民粹派,如此一来现在广义民粹主义的内涵也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如此说来,民粹主义究竟在当代有什么样的内涵?难道它仅仅是一个不同党派吵架双方对骂用的贬损名词吗?当然不是,仔细观察当代各国的社会变革现实就会发现,那种为保守党、自由党、社会党等传统上的左右各派一致视为威胁的倾向,其实是有其明确的内在逻辑的:
它是一种与个人本位倾向对抗的整体主义,要求以整体(人民、社会、国家、民族、政党等等)的名义压抑个人(包括法人)的基本权利与个人自由。
它是一种与世界主义(国际主义)倾向对抗的国家主义,以外来因素解释国内危机,以对付外来威胁为理由抑制国民自由、把本民族或国家的传统价值与普世性的人文价值相对立,并以弘扬前者为旗号来抵制后者,过去的反犹主义与沙文主义倾向,对“大国光荣”的回忆与民族、国家间关系上的历史旧账重提,都成为它凝聚“民众”的手段。
它是一种与市民社会的理性主义相对抗的非理性倾向,反映在政治上就是排斥程序化政治,推崇卡里斯马型政治。
它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和宪政制度对抗的反现代化力量,但与冷战时代的反资本主义阵营相比,它更少理论成分而更多一些原教旨的色彩,更多的“向后看”(即回归本民族传统)而不是“向前看”(即标榜世界大同的人类理想),同时他与冷战时代社会主义阵营内的非理性反对派(如民主主义反对派等)也有继承关系。
因此可以说,当今的民粹主义是一种有破无立的思潮,它促进了苏东旧体制的瓦解,却无助于或有害于新体制的转轨。它冲击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却无助于社会主义的复兴。它在目前的盛行基本上可以视为对现存制度不满,却又苦于传统理想主义破灭后的无奈、浮躁与盲目情绪。但毋庸置疑,它的存在与盛行本身也从反面说明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为内容的全球化浪潮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改革过程中忽略公正问题,加剧贫富分化都会导致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从整体上说,当今的民粹主义复兴是一种消极现象,但它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冷战时代结束以后的反全球化思潮的新形式。
‘柒’ 民粹派的特点是什么结果怎样
俄国小资产阶级政治派别。自称是人民的精粹,故有“民粹派”之称。俄国1861年改革后,农民同地主和沙皇制度的矛盾愈益激化。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民粹派”。 主要由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组成。其基本理论可溯源到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通过农民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受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影响很大。民粹派相信俄国村社是社会主义的基础,认为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直接由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把农民理想化,认为农民是“本能的社会主义者”和“天生的革命者”;主张通过农民革命,推翻专制制度。有三位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主张宣传鼓动、否定暴力行为的拉甫罗夫,狂热推崇农民暴动的巴枯宁和寄望于少数知识分子阴谋活动的特卡乔夫。对民粹派运动的不同阶段产生重大影响。19世纪80年代后,民粹派逐渐蜕化,放弃革命斗争,主张与沙皇制度妥协,成为代表富农利益的自由主义民粹派,严重妨碍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捌’ 什么是俄国民粹派,经济派
民粹派是俄国小资产阶级政治派别。自称是人民的精粹,故有“民粹派”之称。俄国1861年改革后,农民同地主和沙皇制度的矛盾愈益激化。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民粹派”。 主要由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组成。民粹派相信俄国村社是社会主义的基础,认为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直接由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把农民理想化,认为农民是“本能的社会主义者”和“天生的革命者”;主张通过农民革命,推翻专制制度。
经济派是俄国19世纪末在工人运动内部出现的机会主义派别,因热心于单纯的经济斗争而得名。他们认为政治顺从经济,无产阶级的任务是与工厂主进行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的斗争,而政治斗争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事情,要求工人阶级放弃独立的政治要求。以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正统为借口,声称要用民主主义,改良主义来代替马克思主义。
‘玖’ 民粹主义是什么
民粹主义(Populism,可译为平民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
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民粹主义萌芽于19世纪40—50年代的俄国。当时,沙皇俄国已经腐朽不堪,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西欧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内在矛盾。民粹派的思想先驱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寻找俄国的出路,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他们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又把俄国存在的村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遭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深刻批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民粹主义的思潮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民粹主义表面上以人民为核心,但实际上是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个人基本权
利的观念。民粹主义者崇拜“人民”,但他们崇拜的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人民”,而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极为蔑视的态度。民粹主义者反对权威,但他们又容不得反对派,甚至容不得“旁观者”。俄国民粹派当年有句名言:“谁不和我们在一起,谁就是反对我们;谁反对我们,谁就是我们的敌人;而对敌人就应该用一切手段加以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