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吃马粪”是古代极不起眼的官职,为何很多人还争着做
鄙人认为“吃马粪”,之所以有许多人挤破头,都要争着做的原因,恐怕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名声不雅,生财之道
战马在古代社会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尤其是对于农耕民族来说,简直就是国之利器。所围绕战马的养护的工作,有许多的人员参与,其中战马“铲屎官”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长时间的打扫马舍,将军中无用的马粪清理出来,卖给耕地的地主或者富农,当做肥田的肥料,就成了这些底层人员的重要收入来源。要知道上万屁的战马,每天饲养产生 马粪是十分可观的。
所以这群”吃马粪“官员,是一群级别不高,但是颇有收益,风险不大的,而且极有可能是高官亲信的人组成的。而这,也许就是官员打破头要获得”吃马粪“相关职业的原因吧!
㈡ 谁知道这是马粪还是牛粪
这个是牛粪,牛粪的形状就是呈现出扁圆状的,就算完全干透之后形状也不会发生改变,而马粪的形状是圆柱状的,也没有这么多。
㈢ 君子兰施什么肥马粪是否比牛粪羊粪还好
粪便作为一种重要的农家肥,含氮素较多,肥效快,又称为速效性氮肥,施到土壤中很快就被植物吸收利用,所以菜农朋友喜欢将粪肥作为底肥,或者冲施肥。
猪粪、鸡粪、羊粪、牛粪、马粪…这些都是常见的粪肥,但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该作基肥还是作追肥,这里面大有学问。
施粪肥要注意“冷热”
由于畜禽食物来源不同,所以粪肥有“冷热”之分,生产中要区别对待、合理施用。
所以说,“牛粪凉,马粪热,羊粪啥地都不劣”。
鸡粪
“鸡粪肥效高,不发烧死苗”。禽粪中的养分含量比畜粪还高,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高温,属于热性肥料。鸡粪含有较高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是非常重要的有机肥料,但是一定要充分发酵,如果不发酵,或者发酵不彻底能直接烧死苗。
冬季粪肥咋施用?冲施、沟施、穴施注意啥?
粪肥主要作底肥用,也有很多菜农朋友将粪肥用作追肥,随水冲施或者沟施。但因为对各种粪肥的特点不太了解,使用不当,导致出现蔬菜黄叶、生长迟缓等问题。
㈣ 为什么牛粪不臭而马粪臭
其实,粪便的臭是因为里面有一种粪臭素----吲哚的成份,然而吲哚有一个特点,当浓度很低微量时,不仅不臭,反而是香,随着浓度的增加,而臭味越大。牛与马虽然都是草食动物,但消化系统结构差别很大,牛有四个胃,是反刍动物,它的前消作用很强,(羊有点类似),而马的消化盲肠却很重要,牛与马的消化情况是不同的,而消化后所排出的粪便成份也就有所不同,其吲哚的含量也有所不同,故臭味就有所不同。(五十年前学的专业,毕业后就改行搞机械,丢得太长,所以只能回答大概,抛砖引玉。)
㈤ 不起眼却油水大,“吃马粪”究竟是个怎样的肥差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其实世界上的职业又怎么会只有三百六十行呢?其实自古以来世界上就有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有很多职业就比如医者这些是被人所熟知的,但是有一些职业却很少有人知道,可是这些职业却油水非常的大,就比如古时候的职业叫做“吃马粪”,它虽然很不起眼,但是油水很大,那么吃马粪到底是个怎样的肥差呢?
第三,马粪的数量不便统计这也就给了处理人获得更多收入的可能性。
马粪不同于粮食,由于它是马的排泄物,所以很多人是不愿意去碰它的,更不会有人来一点一点的来统计麻烦的数量,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获益的当然就是那些来处理马粪的工作者了。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可以在这中间根据自己的估算来填报数量,然而多出的那部分自然就会变成他们口袋中的收获了。所以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肥差了。
㈥ 古代的士兵把箭头在牛粪马粪等牲畜里插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津津乐道的把箭头插入粪便里去射击敌人。其实除了在蒙元时期,其他时期并不是中国古代战争的主流,更不是传统。
而到了清朝反而愚昧了,认为屎尿可以破邪祟,认为洋人的洋枪洋炮都是邪祟,所以屎尿、黑狗血浇遍城头,敌人的洋枪洋炮就不灵了,实乃滑天下之大稽啊!
㈦ 牛粪和鸡粪哪个比较好,两者有什么不同,各对什么农作物较好
牛粪比较好一点,鸡粪里边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对于作物的生长很有好处,它里边还含有纤维以及碳水化合物,但是用鸡粪来做肥料的话,基本上是弊大于利的,因为鸡粪是酸性的,要是用多了,会导致土壤酸化,农作物的产量下降,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农作物的根部给腐蚀。
鸡粪的产量相对较少,全部都用鸡粪来施肥的话也不现实,所以一般都先用秸秆做肥料,然后再使用鸡粪做追加肥料。
牛粪和鸡粪相比,营养价值没有那么高,里边虽然含有一定的有机物,但是有机物不能被分解掉,而且里边含有的氧、氮等都要远远的低于鸡粪。
不过牛粪有一个鸡粪没有办法比拟的好处,那就是它虽然肥性比较弱,但是性质比较温和,而且还具有通风透气的特点,所以可以用在那些土壤较为贫瘠的土地上,可以改善土壤的质量,一般都和马粪一起使用,然后再往里边加入适量的磷矿粉,可以使肥效得到最佳。
牛粪和鸡粪的详情:
鸡粪含水量比较高,含氨重,臭味重,PH值呈酸性,未经腐熟发酵施用,非常容易烧根烧苗,土壤盐渍化,加剧土壤酸化,带来病虫害(尤其是线虫),同时粪便中的病害和抗生素激素残留,二次污染土壤。
没有经过腐熟发酵,仅仅是晾干的鸡粪,绝对不能作物肥料使用。鸡粪的碳氮比为10,肥料发酵的适宜碳氮比为30,所以在鸡粪发酵过程中,必须添加碳氮比高的物质,例如秸秆等,纯鸡粪是无法发酵的。
但是添加的秸秆类原料能否和鸡粪混合完全发酵腐熟,并转化为农作物能够利用的有机质,对发酵工艺和发酵时间的要求就比较高,这样的同时发酵的成本也比较高。
所以说,未发酵的鸡粪危害太大不能使用,完全腐熟发酵不是所有的工厂都能做到的,如果能做到完全腐熟发酵,一定成本都会比较高。
牛粪的含水量比较高,通气性比较差,属于凉性肥料,发热量低,分解慢。在未发酵的时候,虽然也是相对鸡粪安全,但肥效很低。
在发酵的时候,牛粪的碳氮比为25,虽然接近发酵适宜的碳氮比30,但是因为是凉性肥料,很难发酵起温,所以一般要添加一些鸡粪、猪粪和秸秆,混合发酵,才能够达到比较好的肥效,这样也就直接带来发酵工艺的复杂和发酵成本的上升。
㈧ 蒙古曾被苏军入侵统治,为何苏联统治期间禁止蒙古人崇拜成吉思汗呢
苏联时期,包括蒙古国、布里亚特国、图瓦国、卡尔梅克国等在内的,有蒙古人聚居的地区,全部不准许民族信仰,主要是禁止崇拜成吉思汗,打击萨满教和喇嘛教,捣毁寺庙,屠杀僧侣,在苏联的监督下,蒙古政府照单全收,以毁灭自身文化的代价下消灭一切民族主义的隐患,虽然各界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但都被严厉镇压,直到1991年苏联军队全部撤出蒙古国,内外环境大改变下,蒙古人才重新拾起了成吉思汗。
蒙古货币从500-20000的6种图格里克,均印成吉思汗。
1962年是成吉思汗诞辰800周年,当时蒙古政治委员奥其尔想搞点带有成吉思汗色彩的邮票简单的纪念一下,被泽登巴尔严厉拒绝后,奥其尔被批判,最后被斧头劈死,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成吉思汗在蒙古是个禁忌,直到90年代苏联解体,苏军全部撤离蒙古后情况才转变,1992年蒙古重新立宪,成吉思汗被彻底解禁,重新成为蒙古人的英雄,书籍、影视越来越多,以成吉思汗为名的地名、成吉思汗印上蒙古钞票,各种纪念、学术、会议等活动召开,成吉思汗又回到了蒙古人身边,遗憾的是脱离了两代人,重塑的形象不知还是不是那个味道。
㈨ 马粪发酵好了的可不可以拿来养蜗牛当着酿热物
哈,可以啊,完全可以的。蚯蚓吃掉马粪后,蚯蚓的排泄物会沉底称为上好的有机肥,所以有句古话说“蚯蚓食粪排黄金”。以蚯蚓生产肥料在国外已经相当普及了。但是马粪中通常有很多没有完全消化掉的草料,那东西发酵时会产生很大热量,所以你在喂蚯蚓前,对马粪的处理也很重要,你先将马粪和泥土及稻草或者野草进行混合,一边混合一边加入发酵水(100公斤生水中加入1公斤EM有效微生物),粪料堆成1米左右高度,用农膜盖严发酵20天左右,发酵完成后在粪料中添加点营养促食液(100公斤生水、2公斤尿素、3克糖精、4毫升菠萝香精、40毫升醋精混合即可),摊开透气两天后即可使用。用的时候把发酵调制好的粪料在地上(室内室外均可,室外需要在粪堆上加盖10厘米厚的草料)堆放成宽35厘米、高20厘米、长无限(不在使用木箱了,因为木箱成本太高,容易烂,此法与木箱养殖差别不大)每星期浇一次水,20天时,种蚓在箱中产下大量的蚓茧,此时要马上把种蚓分离出来。我再给你说蚓茧的处理:把5平方米以上的蚓茧进行混拌,然后堆成厚20厘米、宽35厘米、长无限的堆行状,在堆上再盖上一层15厘米厚的新粪料,20天左右蚓茧完全孵化。此时孵化堆中的密度很大,把一条孵化堆分成3条,再在每条上加上3倍数量的新粪料,每星期淋一次水,40天蚯蚓全部长大即可收获。把从种蚓堆中分离出来的种蚓高密度地混养在一起3天,3天后再把种蚓重新搭配放入不同的粪堆中中加入新粪料,让他们又再次繁殖。20天后又分离,循环以上过程。养殖150平方米面积需要投资1千多元(包括种蚓),4个月后(养殖面积扩大到400平方米左右)日产在20~30公斤鲜蚓(每公斤成本约1~2元)和0.75~1.2吨蚯蚓粪(蚯蚓粪中含有很高的营养,可用来做饲料、生物肥料等,每吨蚯蚓粪可卖200元以上)。每投入一吨粪料可产生400元以上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约为1:4左右吧。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㈩ 马粪包蘑菇有什么药用
1、马粪包蘑菇功效
清肺利咽,止血。
2、主治
风热郁肺咽痛,音哑,咳嗽;外治鼻衄,创伤出血。
马勃是菌类的一种,幼时可食用,味鲜可口,但是成熟的马勃就口感不好了。完全成熟的马勃会变成灰褐色,一碰就会炸开,里面数以万计的孢子会飘散出来。
和其它蘑菇相比,马勃的味道不见得有多鲜美,但是营养丰富,只要含蛋白氨基酸、干酪基酸、尿素、麦角淄醇、类脂质、马勃素等营养成分,此外马勃还有药用价值,可以止血、治咳嗽,有清热消肿的效果。
对于咽喉疾病的病机,中医素有“口腔咽喉诸病皆为火”论,治疗多从清热利咽,化痰止咳为主,且历代本草中具有“清利咽喉”功效的中药大多为辛凉或寒凉之物,如射干、马勃、牛蒡子、薄荷、黄芩、板蓝根之属,曾定伦在治疗咽喉疾病所致咳嗽时,也常采用该类药物。
但曾定伦认为对于初感外邪,邪犯卫表,咽喉不利者,其主要为痰气交阻所致,治疗当辛散表邪,宣畅卫气为主,应避免早用或过用寒凉,阻遏卫气,致卫郁更甚,痰凝不化,痰气交阻,病情缠绵难愈。
而对于“咽部异物感、咽痒、咽痛”症状明显者,曾定伦认为其病机当宗《内经?举痛论篇》:“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性凝滞,其主收引,寒邪客于人身之肌表、血脉、脏腑,导致血脉、经络拘挛,气滞血少,故而疼痛发生。
所以曾定伦临床上治疗咽喉疼痛患者,在清热利咽、化痰散结药物中常加入辛温散寒、疏透宣散、开郁达邪、通窍止痛之细辛、白芷、羌活等药物。
对于外感后表证已罢,反复咽干咽痛、咽痒则咳、干咳少痰、咽部异物感的患者,曾定伦认为,此主要在于“痰气交结,寒热错杂” 之复杂病机。
他据其病机立“辛温复辛凉”法,临床上采用能外除表寒、内彻郁热的小柴胡汤,加用利咽化痰之射干、马勃、牛蒡子、薄荷之属,利咽喉,化痰浊,散结痹,同时依据《内经》“火郁发之”之理,加入疏透宣散、开郁达邪、通窍止痛之细辛、白芷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