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二战时期,俄罗斯到底是不是靠“冬天”来赶走了德军
941年的冬天绝对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的果实战略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军就转为战略防御了。那个冬天,德军80余万精锐被冻死,瞬间进入颓势,加之两次战略部署的重大错误,苏联国力当时已经到了喘不过气的地步,所以冬天救了苏联没有半点毛病。
因为苏联全境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尤其是苏联的冬天,温度可以达到零下30度左右。而德军进攻苏联的时候,刚好赶上寒冬,而苏联境内的公路较少,道路泥泞不堪,德军军队的行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德军的后勤补给也因为天气的原因,不能及时地送往前线直接影响了德军的战斗力。这种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因为去过俄罗斯的人都知道,俄罗斯的冬天,真的是想象不到的寒冷。
⑵ 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曾经是一伙的,这是真的么 请知识达人详细作答,才会有好评和加分。 谢谢
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曾经是一伙?这是真的。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的媾和是自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开始直至1941年6月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德国撕毁条约进攻苏联为止,历时669天。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初衷,在德国方面看,是因为希特勒计划在1939年9月攻击波兰,因此指示外长里宾特洛甫在8月23日前往苏联,希特勒更指示里宾特洛甫接受苏联的所有条件,以避免攻击波兰时两面受袭。在苏联方面来看,则是下述原因:1939年4月至8月,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军事、政治谈判。谈判中,苏联向英法提出了建议:缔结英、法、苏之间有效期5至10年,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缔结三国间相互援助的方式和规模的具体协议。然而,谈判毫无结果。8月19日斯大林在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战争还是和平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如果我们同法、英签订互助条约,德国将放弃波兰而开始寻求接近西方大国的办法。那么战争可以避免,但后来的事态发展对苏联十分危险。如果我们接受德国建议,德国当然会进攻波兰,英、法势必干涉......那我们参战就对我们有利了……我们应该接受德国的建议并礼貌地把英法代表团打发回去。波兰的亡国将是我们得到的第一个大好处。(原载《新世界》杂志1994年第2期第230~237页,《二十世纪俄国史》第2卷第9页)英法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拒绝苏联提出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里宾特洛甫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苏希望改善彼此关系。因为希特勒已决定侵略波兰,他得知莫斯科正在举行英、法、苏三国谈判,深感忧虑。5月,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坎事件”,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又在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苏联有腹背受敌的现实危险。所以延至1939年8月2日,当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早已对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相当不满的苏联,遂答应了这一请求。
那么,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1939年9月1日清晨,德军正式对波兰发动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9月17日苏军穿过苏波边界进入东波兰,两天后,苏联与德国人会师在波兰,苏联仅用10天的时间就占领了波兰东部并将其并入苏联。9月27日,苏德两国共同占领了波兰。命运多桀的波兰再一次亡国。其中,德国占领波兰的土地27000平方哩,2200万人口;苏联占领区的人口约1300万,占领区面积77000平方哩土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欧洲最大国家之一的波兰就被德国和苏联东西夹击,被法西斯德国和列宁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苏联瓜分了。
自苏联从波兰获得大片土地,与希特勒一起轻松灭亡了一个国家,一下子吊起了胃口,又向芬兰提出了割让卡累利阿地区的领土要求,芬兰虽然是小国,但是仍然拒绝了苏联的无耻要求。于是1939年11月30日,苏联在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声明断绝苏芬外交关系之后进攻芬兰,史称冬季战争(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2日)。鉴于苏联的侵略行径,国际联盟将苏联开除出局。但是,弱小的芬兰终于不敌强大的苏联,冬季战争最后的结果是芬兰割让佩萨莫地区,维堡港口等地区给苏联,当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后,芬兰为收复领土加入了德国一方对苏联作战,史称(冬季战争)续战(1941-1944),当然,此为后话。
1 940年6月,苏联提出对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进行政府改组和让苏军自由通行等要求,得到同意。7月,三国成立苏维埃政权并加入苏联。随后,苏军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后记:近年来,波兰和爱沙尼亚把苏军烈士纪念碑从市中心迁移到苏军墓地。俄罗斯提出抗议,认为无视苏军解放当地的功勋;当地人民则认为,苏军侵略了本国。苏联是解放者还是侵略者?已经很清楚了。)1941年,苏联又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同时又发表了共同宣言。共同宣言规定,“苏联誓当尊重满洲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日本誓当新生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而众所周知的是,外蒙与满洲国本为当时之中国主权领土。
德国方面,1939年占领波兰后。又于1940年相继对丹麦、挪威作战,同年5月10日,入侵法国、比利时、荷兰与卢森堡等欧洲国家,同年6月在法国战役即将结束的最后几天,苏联也强行并吞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国家,同时也吞并了罗马尼亚具有争议性的巴撒拉比亚地区。与此同时,纳粹德国也和苏联在政治与经济合作上逐渐陷入僵局,这使得德国和苏联开始为彼此交战进行准备。
综上,以上史实说明:德国和苏联是二战中两大邪恶政权,排名不分先后,其暂时媾和仅为瓜分世界,并为独自称霸做准备。只是由于苏德在瓜分欧洲的过程中嫌隙渐大才最后翻脸,德国所以被定性为反角并被史书批臭踏上一万只脚仅仅因其是战争发动者且战败无力为自己辩驳,而苏联是在充当侵略帮凶过程中一不留神被同伙背后一刀,于是反水与盟国站在一起迎来了最后胜利,这才有了现在的溢美之辞。话说回来,论腹黑卑劣,苏联不比德国好那么一点,现在已有证据说明在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爆发时,苏联红军其实已经展开部署,在为稍后进攻德国做着准备,但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⑶ 二战苏俄和 德军签订的 友好条约
由于希特勒计划在9月1日攻击波兰,因此指示外长里宾特洛甫在8月23日前往苏联,希特勒更指示里宾特洛甫接受苏联的所有条件,以避免攻击波兰时两面受袭。最后,双方在8月23日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
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了。矛盾发展到19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同时在东欧地区利益问题上与德国冲突又日益尖锐。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由东欧的通道。对苏联而言,英法是所谓“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直接危及苏联的国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奕与斗争便开始了。
希特勒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气势,英法等国一味退让,不做抗击德国的准备,希望德国会停止扩张,这就是绥靖政策。为此,英法还与德国签定了慕尼黑协定。
当时,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故此放弃与英法共同抗德,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德国在日后可能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达成闪电战军事效果,避免过早与苏联发生冲突,故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⑷ 德国和俄国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两国文化风俗有无相似之处
在许多人眼里,1945年以前的苏联和德国是战场上的仇敌。纳粹德军的入侵夺走了2700万苏联公民的性命,而苏联红军正是踩在第三帝国的废墟上宣告一个强国时代的到来。不过你可否知道,就在这些血淋淋的历史中却隐含着一个重大的秘密——德国和苏联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进行了20余年的军事合作。近日,俄罗斯《时间报》、《军事历史研究》等刊物向外界披露了这中间的诸多细节。
列宁号召向德国学习俄罗斯历史学家罗曼诺夫经过大量研究后发现,1917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为了摆脱协约国两面夹击的困境,曾密令德军总参谋部实施“托尔计划”,用一列专列将流亡瑞士的俄国革命者列宁送到里加,希望通过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运动,给同样危机四伏的沙俄以致命一击,迫使其退出战争。据挡案披露,列宁一行在经过德军占领的波兰时得到了一切方便,但共产主义者并不相信德皇的善意,而是希望利用帝国主义的矛盾来进行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要求苏俄人民学习德意志民族良好的自我管理及卓越的组织管理优点,他不断在演讲中说:“我们要学习德国人的纪律性,否则我们的民族终将被奴役被灭绝。”列宁认为,德国的纯理性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列宁不仅要求身边的战友和群众学习德国—普鲁士精神,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关于这一点,当时负责军事和肃反工作的斯大林、捷尔任斯基都有深刻印象。
苏俄向德国学习的热潮在1918年遇到了寒流。德国并没想到俄国十月革命会取得胜利,出于极端阶级仇恨,50万德军向苏俄发起猛烈进攻,妄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为巩固政权,列宁背负出卖无产阶级利益的指责,甚至被怀疑是德国间谍,坚持与德国达成割地赔款的《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及时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宁向反对和约的战友解释说,1805年普鲁士因耶拿一战惨败而被拿破仑征服,不过德国人没有感情用事,他们被迫签署了更加屈辱的和约,之后卧薪尝胆,终于在1815年通过滑铁卢一战复国。昨天的普鲁士正是今天苏俄应该学习的榜样。不出列宁所料,德国带给苏俄的屈辱没有持续一年便因德国战败而结束。在沙俄和德意志帝国废墟上出现的新国家波兰改变了苏俄与德国的矛盾性质。狂热的波兰民族主义者毕苏茨基元帅依靠协约国的帮助,不仅使德国土地里西亚划归波兰,而且参加了1920年武装干涉苏俄的战争,并在华沙城下重创红军,迫使苏俄割让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这样夹在德苏大国之间的波兰无意间拉近了德苏关系。
苏德在拉巴洛联手
到1920年,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击退了协约国三次武装干涉,粉碎了国内白卫军的疯狂进攻,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第一轮军事对抗中赢得胜利。与此同时,苏俄期望十月革命的火种在短期内燃遍全欧洲,但随着德国11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的失败,使苏俄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出现了某种均势,结果双方都不得不面对现实,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关系由军事对抗向和平共处发生过度。于是1922年,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一次讨论“复兴欧洲经济问题”的国际会议,会议首次邀请苏俄和战败国德国参加。
苏德两国在接到与会邀请后都十分重视。列宁原计划自任团长出席会议,因工作、健康和安全等原因未能如愿,但列宁向会议说明:“代表团的组成及拥有最广泛的全权和列宁本人参加完全一样。”会前,列宁嘱托苏俄代表团团长、外交人民委员齐切林:“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到热那亚去。……做有利于我们的生意,特别是争取与德国实现关系上的突破。”而处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也急切改变自己“国际弃儿”的环境,派遣有“日尔曼形象代言人”之称的着名外交家,外交部长冯.拉特瑙伯爵率团参加,力争有所突破。
1922年4月10日,热那亚会议在意大利外长的主持下召开。有关国家根据事先统一的口径,向苏俄提出偿还沙皇债务的苛刻要求。苏俄针锋相对提出反建议,会议陷于僵局。会议进行到4月15日时,同样因提出修改凡尔赛和约遭到拒绝的德国代表团深感受到冷遇与压制,于是向苏俄代表团探询是否愿意在会外单独同德国举行双边会谈。当齐切林知道这一消息时已是深夜,马上开会作出决定:利用德国代表团在协约国与苏俄之间摇摆不定,并开始把希望转向苏俄的时刻,发动一次外交突袭。4月16日凌晨1时15分,齐切林打电话将拉特瑙伯爵从睡梦中叫醒,邀请德方当天上午11时到热那亚郊区拉巴洛举行双边谈判,并特意说明这天是星期日,苏俄代表团才能抽出时间,否则是无法安排的。这突如其来的“邀请”迫使全体德国代表立即召开一个“睡夜会议”,期间德国代表曾两次打电话给英国代表团,但均因英国外交官员都在熟睡之中,无法得到回音。5时整,德国代表团通知苏俄代表“依约赴会”。几小时以后,德国代表团坐上汽车,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反对电话才姗姗而来,拉特瑙伯爵说:“酒已倒出,就应当喝下去。”他跳上汽车直奔拉巴洛。
苏德代表从12点开始正式会谈,一直谈到下午6点30分,两国外长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署了《德国和苏维埃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这就是开辟长达20余年苏德合作时代的《拉巴洛条约》。根据条约,双方恢复外交关系,在最惠国待遇原则下发展双边贸易和经济关系,双方放弃赔款和财产等要求。随后,两国又缔结了一个秘密军事协定,德国抗拒凡尔赛和约的禁令,向苏俄提供成套武器制造生产线,帮助苏俄红军建立现代化参谋指挥和训练体制,苏俄则向德国开放基地和工厂,德国能够在那里不受干扰地训练装甲兵、飞行员及其他军事人员,研制凡尔赛和约严禁的武器。
1926年4月,苏德签定《互不侵犯和中立条约》,德国向苏联保证不参加任何国际集团对苏联的封锁,苏联则保证了德国东部的安全,这项条约更加促进了两国的军事合作。当时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甚至希特将军甚至希望联合苏联,共同对付与法国结盟的东欧新兴军事大国波兰。
斯大林赞扬苏德军事合作椐档案记载,国防军统帅塞克特对苏德合作非常高兴。1922年底,他在国防部创立了一个管理机关,在波恩和莫斯科均设有办公室,动员德国公司把遭到禁止的武器生产线转移到苏联(当年苏俄通过宪法,改国名为苏联)。不久,克虏伯公司便在图拉制造大炮、装甲车,容克公司在莫斯科郊区开业制造飞机发动机,法本化学公司在萨马拉省制造军用瓦斯和毒气。德国派出专家帮助苏联建立三个大型兵工厂,德籍专家一度占苏联军工企业外聘专家总人数的80%。两国军事技术和人员的交流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形成了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的局面。
1928~1933年,苏联展开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图建立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基础,迫切需要德国大量援助,德国也投桃报李,向苏联提供了大量信贷以及帮助苏联向德国企业订货。以1930年到1933年为例,这4年苏联从德国进口的总值分别为4.31亿马克、7.6亿马克、6.26亿马克和2.82亿马克。通过合作,苏联在先进武器设计制造和军事人员培训等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苏联潜艇部队。1926年,以德国海军少将阿诺.斯宾德勒为首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对德国潜艇深感兴趣的苏联海军司令佐夫提出希望德国能提供潜艇设计和建造方面的帮助,不久,4艘德国潜艇的设计图纸被完整地送到了莫斯科。1933年11月,德国把全套E-I级潜艇的图纸买给了苏联,还让最好的工程师到列宁格勒帮助苏联人完成潜艇建造工作。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已拥有309艘潜艇,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潜艇部队。
更令人吃惊的是,俄罗斯军事博物馆现存资料显示,整个20世纪20年代,德国派遣了60名一战期间的王牌飞行员到苏联利佩茨克基地,专门协助训练全由日尔曼人组成的苏联空军飞行大队。这其中包括后来成为纳粹空军元帅的戈林,他在利佩茨克待了一年半的光阴,并与一位苏联姑娘产生深厚的感情。与戈林的浪漫经历不同,德国“空降兵之父”斯图登特在20世纪20年代经常在德苏之间往返,帮助苏联人在梁赞建立了伞兵基地,与苏军共同探讨利用滑翔机实施空降作战的可能性,他为此还在一次滑翔机训练中把头骨撞裂。除此之外,1926~1927年有德国装甲兵之父之称的古德里安将伪装成“农用拖拉机”的德国第一代坦克运到苏联喀山,进行了各种环境下的机械化行军及遭遇战演习,他的闪电战理论在苏联得到完整示范,并最终发展成型。1926年苏联红军在第聂伯河举行代号为“西方”的大规模合成演习,古德里安居然被邀请参与编写演习大纲,这中间就包含了他对闪电战战术的设想。
斯大林对双方的合作关系相当满意。1929年5月31日,斯大林写信给外交人民委员齐切林说:“我想……我们与德国人的事情将运行良好。”
希特勒上台导致关系破裂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标志着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苏德良好的军事合作关系也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1934~1935年,两国贸易额急剧下降接近于零。但疯狂反苏反共的希特勒有时也能客观估计形势,1933年4月底,他在接见苏联驻德国全权代表时表示,他与斯大林在反对凡尔赛和约体系上是一致的,“双方可以互相补充并给予相互帮助”。
以此为契机,1933年8月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批准苏联政府向德国订购武器的动议。1936年,苏联制订了一个宏伟的海军建设计划,这个计划实现的首要前提就是德国提供帮助。苏联造船人民委员捷沃相回忆,他每次向德国提出订货的论证和清单都要先交斯大林审定,可见其手重视的程度。这一时期,苏联驻德大使馆商务代表康杰亿马克的贷款时,提出要用贷款的一半订购德国的军工产品,特别是军舰、潜艇和飞机,谈判差点获得成功,只因希特勒被苏联人的庞大胃口吓坏了,所以才叫停。
1938年底,希特勒开始具体计划发动大战,为避免德国重蹈两线作战的覆辙,德国突然率先提出加强苏德军事合作问题,提出用苏联原料换德国武器的方案。斯大林求之不得。1939年1月,他命令所有与军事工业相关的人民委员15天内提出A、B两份向德国订货的清单。据统计,从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定到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受德国全面进攻,苏方提供了石油、棉花、磷酸盐、铁矿石、铬矿石、锰矿石、有色金属等价值4.7亿马克的战略物资,德方提供了未建成的“吕措”号重型巡洋舰及建造该舰所需的设备、舰炮、水雷、鱼雷、潜望镜、最新型号的飞机样品、火炮样品、坦克、通讯设备、300多种机床和机械样品,发动机、气轮机等。为了保证德国供货的质量和期限,苏联政府令捷沃相率一个委员会常驻德国,该委员会及其麾下专家在1941年上半年竟达700人之多。捷沃相对德国官员说:“我们的任务是从德国得到最新最完善的军工设备样品。我们不购买老式军品……只要我们不那准这一点,我们不可能同意这样的订货。”
从执行协议的态度看,双方是守信义的。1941年上半年,即德国陈兵400万于苏联西部边界直至进攻苏联的前一天,德国一直按照协议供给苏联货物,其数量超过了1940年的总供货量。苏联一直按协议忠实供给德国货物,直到1941年6月22日的前一天,整列整烈火车的货物仍停在边境,待发西送的。
其实,希特勒只想把红火的苏德军事合作当作战略欺骗的工具。希特勒在1941年初指示与苏联有关的军事订货必须绝对地履行,德国企业都得到按时完成苏联订货的指令,甚至在需要时不惜损害本国军队的订货。为了欺骗苏联,德国抓紧向苏联供货,临近战争的4~6月,德国的供货量甚至超过了苏联同期的供货量。这一切使斯大林不相信希特勒的进攻就在眼前,待到1941年6月22日德军开始炮击边境时,斯大林恼怒地骂了一句“这个混蛋!”从这一天开始,苏德长达20余年的军事合作被硝烟和鲜血所埋葬。
⑸ 一战的时候苏联与德国的关系
1.苏联在一战前到一战后期是沙俄帝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与德国是敌对的关系。
2.德国一战后的国际孤立
一战德国战败,胜利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德国签定了《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 (协约国)对战败国 (同盟国)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尔赛条约》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制裁德国的不平等条约,在这一条约下,德国被完全孤立于国际政治舞台。
以上的回答让你知道了为什么德国被孤立吧?成王败寇的道理。这也是绝对导致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当时的德国大多数人不认为祖国失败了,所以当纳粹上台后就以《凡尔赛条约》和“犹太人”为由进行了战争准备。
2。苏联一战后的国际孤立
苏联在一战时是沙俄帝国,同属协约国。因为一战,民不僚生,导致沙俄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那时候资本主义是很排斥社会主义的,认为那是个邪恶的政治体系,而且一战后国际政治舞台又是以英法美的资产阶级正体系为主,理所当然苏联要遭到国际政治舞台的孤立。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 十月革命后苏联没有经过协约国同意就单方面和德国议和停战,使得德国摆脱了两线做战的困境,东线德军得以返到西线战争专心对协约国联军(德国后来也因为战争民不僚生,使得国内爆发革命,从而战败)。从而使协约国对此耿耿以怀,战后孤立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