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坦克
德国的豹式坦克不错,中国的99式不错,俄罗斯的T-90不错
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坦克的设计和制造,使坦克的总体性能有了显着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战坦克有:苏T-72、T-80、德国“豹”Ⅱ、美M1A2,英“挑战者”2型,法AMX“勒克莱尔”,日本74式、90式和以色列“梅卡瓦”3型、韩国88式、巴西“奥索里奥”、意大利“公羊”、印度“阿琼”。这些坦克仍优先增强火力,同时较均衡地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70年代以来的主战坦克,其火力性能、机动性能、防护性能虽有显着提高,但重量和车宽已接近铁路运输和桥梁承载的允许极限,且受地形条件限制大,使之对工程、技术、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增大。由于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结构日趋复杂,成本和保障费用也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坦克的战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制中越来越重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设计,努力控制坦克重量,并提高整车的可靠性、有效性、维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坦克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坦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于50年代后期开始生产59式中型坦克,60年代初定型并投产了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70年代以来研制和生产了69式、80式和88式主战坦克。88式坦克战斗全重 38吨,安装有口径为105毫米的线膛炮,火炮双向稳定器、火控计算机、激光测距和昼夜合一观瞄装置组成的新型火控系统,灭火抑爆装置,三防和潜渡装置及新型电台,采用了复合装甲和功率为537千瓦的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单位功率14.1千瓦/吨,最大速度55千米/时,最大行程500千米。今年研制的ZTZ-99式更是威力无比,挤入世界先进主战坦克之列。
目前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主要是80年代以后研制的,其代表有:苏联/俄罗斯的T-72 / T—80、美国的MIAI / M1A2、德国的豹2、英国的挑战者、法国的勒克莱尔、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90式等。
这些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时,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时,载有2-4名乘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05-125毫米口径火炮,直射距离一般在1800-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6-9发,弹药基数为39-60发。通常采用复合装甲或贫铀装甲,部分还可以披挂外挂式反应装甲,并多数装备了导航系统、敌我识别系统、夜战系统,以及三防系统(防核/防化学/防生物)。
早期坦克结构形式多样,有固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装有37~75毫米口径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数挺机枪,或仅装机枪。坦克转向,有的靠离合器和制动器系统,有的靠与两条履带分别联动的辅助变速箱或电动机,有的由两套发动机变速箱组分别驱动两条履带,靠变换两履带速比转向。坦克战斗全重7~28吨,单位功率2.6~4.8千瓦/吨,最大行程35~64千米,装甲厚度5~30毫米。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生产设备简陋,坦克性能较低,其火力主要用于歼灭有生力量,装甲只能防御枪弹和炮弹破片,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和光学观察瞄准仪器,行驶颠簸、速度缓慢,机械故障频繁,乘员工作条件恶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于引导步兵完成战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坦克技术的提升,并伴随着坦克作战思路的改变,世界陆军开始了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德国、苏联、英国、美国为主要代表,德国将军古德里安更是机械化作战思想及战术的创始人。
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是现代坦克战斗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坦克的观瞄系统、火炮威力和弹药的威力。现代坦克一般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红外、微光、夜视、热成像等设备对目标进行观察、瞄准和射击。坦克炮可以发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弹等多种类型的炮弹,还可发射炮射导弹。不同类型的穿甲弹对目标的破坏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离上能够穿透400毫米厚的装甲,在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装甲,破甲厚度可达700毫米。除具有较大的破坏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对固定目标射击可达80%,1500米行进间对活动目标射击能达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生动制导炮弹,命中精度还会大大提高。不难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导弹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优于导弹,所以各国主战坦克仍以火炮为主要攻击武器。
B. 感觉苏联的坦克履带都是松垮垮的,而西方坦克履带都蹦的很紧,为什么
你的感觉不对。
1、静态展示和动态演示下,眼睛看到的履带松紧度,在感觉上是不一样的。
2、履带的松紧度,也可以由乘员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便适应不同路面行驶的要求。
3、在坦克总体布置上,苏联坦克习惯采用发动机+变速箱后置的布局(动力部分紧凑,节省车内空间),也因此较多采用主动轮后置,因此上支履带在一些情况下看起来可能显得松垮。
而西方坦克则较多采用发动机后置+变速箱前置的布局(车身前后重量平衡较好),主动轮往往就在前面,因此上支履带就显得比较紧绷(下支履带松垮也贴在地面上,看不太出来)
4、最后,也最不重要的一条是:
受到工艺和成本的限制,苏联的履带通常是铸造的,寿命较短,长途拉动后,履带可能会因为磨损而显得松垮(但一般会在途中进行调整,真正松垮的机会不多)。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艺较好,资金充沛,所以大多采用高强度锻造履带,寿命相对较长,平时使用中,调整的间隔就比较长了,也不大会有机会让人看出“松垮”来(不过实际上,开动中的履带的那么一点“松垮”也很难看出来)。
C. 在颠簸中的坦克为何还能击中目标
在二战场上,威风凛凛的主战坦克风驰电掣,一往无前,扬起阵阵飞尘……。突然,瞄
准镜里发现了敌坦克的目标,调炮,跟踪、瞄准、装弹、射击,“轰”的一声巨响,敌
人的坦克倾刻间就被报销了。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几秒钟内的事。坦克炮弹能直接命中
2000米以外的敌人坦克,这比百步穿杨还要神奇得多。坦克炮能有这样高超的本领
靠的就是坦克的火控系统。
1.坦克战“四字经”
“坦克是最好的反坦克武器”,这一近乎格言的论断,时至今日仍然有效。可以说,坦
克火控系统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对付敌坦克的,这可以从坦克战的特点上看得清清楚楚
。
现代坦克战的特点,可以用“点、动、夜、快”四个字来加以概括。
点,指的是点目标。在瞄准镜里所见到的2000米以外的敌坦克,不过是一个小小的
画面,若想直接命中,谈何容易!解决“打得准”的问题,是坦克火控系统的首要任务
。
动,指的是运动中的坦克对付运动中的敌坦克(行话叫“动对动”)。行驶中的坦克颠
簸剧烈,使瞄准镜很难精确瞄准。解决“动对动”的射击问题,是现代坦克火控系统的
拿手好戏。
夜,指的是夜战。现代战争中,夜战已成为经常运用的一种作战方式。利用夜视仪,坦
克可以在黑夜里照常战斗。现代坦克火控系统中都装备了夜视仪,具有良好的夜战能力
。
快,指的是反应要快,先敌开火。上面提到的“几秒钟内”的战斗,便是这个意思。反
应速度快,是现代坦克火控系统的特点。
通俗点说,没有火控系统,坦克炮就只能“碰运气”,而有了火控系统,坦克炮几乎可
以“指哪打哪”。
2.从简单到复杂
坦克火控系统是用于搜索、发现目标和操纵坦克武器完成跟踪、瞄准和发射等一整套动
作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装置。
它通常由观察瞄准仪器、火控计算机、测距仪、传感器、坦克炮稳定器和车长、炮长操
纵装置等组成。
和任何事物一样,坦克火控系统的发展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第二次世界大
战末期到现在,其发展共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代的坦克火控系统只配有一个简单的光学瞄准镜,目测距离,手动装定瞄准角,命
中率较低。
50年代,在第二代坦克火控系统上增装了光学测距仪和机械式弹道计算机,使首发命
中率有所提高。
60年代,国外装备的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统采用了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及一些修正弹
道的传感器。在1400米的距离上,坦克“静对静”(静止的坦克对静止不动的敌坦
克)射击时的首发命中率达50%。
上述三类坦克火控系统都是初级的火控系统,不能预测对运动目标的射击提前角,坦克
在短停和行进间都不能准确射击运动目标。
到了60年代后期,美国首先研制成功有激光测距仪、混合式火控计算机的综合火控系
统,使坦克在2000米的距离上“静对静”射击时的首发命中率提高到90%。
3.高新技术的产物
现代坦克的综合火控系统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它和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激光
技术、红外技术等有密切的联系。
综合火控系统以火控计算机为核心,综合了昼夜观瞄仪器、测距仪和各种传感器传来的
信息,计算出火炮的高低瞄准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长、车长通过操纵机构控制稳定器对
火炮进行实时控制,完成精确的瞄准、射击。
综合火控系统按瞄准控制方式可分为扰动式、非扰动式和指挥仪式3种。
在扰动式火控系统中,瞄准镜与火炮刚性连接,瞄准线与炮身轴线平行。火控计算机算
出的射击提前角信息仅传输给瞄准镜分划板传动装置,使瞄准线(十字线或光点)偏移
,偏移量的大小对应于火炮的高低射角和方位提前量。炮长操
纵火炮使瞄准线重新对准目标,便可以射击。上述的瞄准线从偏移到重新对准的过程叫
扰动过程。所以,这种瞄准控制方式称为扰动式。采用扰动式火控系统的坦克有英国的
“酋长”、“挑战者”,美国的M60A3,日本的74式坦克等。
非扰动式火控系统,是在扰动式火控系统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增加了一个接口装置——
调炮电路。火控计算机将射击提前角的信息同时传输给瞄准线和火炮稳定器,使火炮自
动调转到提前位置上,而瞄准线向相反方向运动,看起来瞄
准线几乎不动,始终对准目标。由于看不出扰动过程,因此称作非扰动式。因为这种火
控系统没有明显的扰动过程,其反应速度要快得多。采用非扰动式火控系统的坦克有法
国的AMX30B2、美国的一些改进型坦克等。
上述两种火控系统结构简单,价格便宜,适于现装备的老式坦克的改装。有的国家也把
它称作简易火控系统,如英国的SECS-600型火控系统就是典型一例。这两种火控系统的
共同缺点是射击反应时间仍较长,约10~15秒;同时,坦克行进间的火炮稳定精度
也不算高,只适于坦克“静对静”或“静对动”时射击。
指挥仪式火控系统也叫稳像式火控系统,其最大特点是瞄准镜和火炮都有独立的稳定装
置。瞄准镜体积小,重量轻,具有更高的稳定精度。车长或炮长控制瞄准线始终对准目
标,火控计算机输出的信息控制火炮稳定器,使火炮随动于瞄准线,自动赋予火炮射角
和方位提前量。这种各自独立的双向稳定火控系统可以使坦克实现“动对动”射击,反
应时间缩短到4~8秒,是现代最先进的坦克火控系统。“豹”2、M1、日本的90
式、“勒克莱尔”、“梅卡瓦”2型坦克等,都是这种类型。
从坦克火控系统部件的发展水平看,目前多采用数字式计算机,弹道计算精度达0.1
毫弧度;观瞄仪器采用昼、夜、测距三合一瞄准镜,热像仪的夜视识别距离达3000
米,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仪的测距距离为200~10000米,误差为士5米,
并将进一步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测距仪;瞄准镜和火
炮都有独立的双向稳定装置,稳定精度达0.2毫弧度;配有目标角速度、炮耳轴倾斜
、横风、车体倾斜、身管磨损量等多种传感器。现代坦克火控系统的成本已占坦克总成
本的25~30%。
4.哪一种最先进?
如果知道了坦克火控系统的类型,便可以做出大致的判断。综合火控系统优于初级火控
系统。在综合火控系统中,一般说,非扰动式优于扰动式,指挥仪式又优于非扰动式。
若两种坦克的火控系统都是指挥仪式,又该如何
拿“豹”2和M1坦克的火控系统来说吧,二者都是指挥仪式的,但“豹”2坦克的火
控系统中,炮长瞄准镜和车长瞄准镜都有独立的双向稳定装置。带有双向稳定器的火炮
,既可随动于炮长瞄准镜,也可随动于车长瞄准镜。而M1坦克的炮长瞄准镜只在高低
向上独立稳定,车长瞄准镜不带稳定装置。在加拿大“银杯奖”射击大赛中,“豹”2
坦克独占鳌头,而M1坦克则战绩平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豹”2坦克的火控系统
要略胜一筹。
至于“勒克莱尔”坦克,其指挥仪式火控系统中,炮长和车长的瞄准镜都能独立双向稳
定,炮长瞄准镜的稳定精度高达0.05毫弧度,再加上它采用数字式多路传输系统、
自动装弹机、全电式炮控系统,可以说,“勒克莱尔”坦克火控系统是世界上相当先进
的一种火控系统。而日本的90式坦克除了和“豹”2坦克的火控系统相当以外,还有
自动跟踪目标的能力,有人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火控系统。
5.未来的发展
坦克火控系统的发展方向主要有:
发展大闭环火控系统,能对发射的弹丸进行跟踪,自动修正弹着点的偏差,确保下一发
弹能直接命中目标。
积极研制坦克炮自动跟踪系统。这种系统能完成对目标的自动捕获、自动跟踪、图像识
别、弹道计算、瞄准、射击等一系列动作,进一步缩短射击反应时间,提高首发命中率
。
坦克火炮系统与全车的战场管理系统综合到一起,构成全车的计算机网络。在这方面“
勒克莱尔”坦克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D. 为什么坦克火炮在颠簸中能打得准
新型坦克身上都装有火炮双向稳定器,用来保证坦克车体在颠簸中依然可以准确地打击目标。 火炮双向稳定器由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组成,能在运动中将火炮和机枪自动稳定在原来给定的方向角和高低角上,以保证火炮不受车体震动和转向的影响。当计算机给定火炮射击高低角后,高低向稳定器就将炮管稳定在给定位置上。然而坦克在运动中会随地形的起伏发生颠簸震动,炮管也会随车体上仰下俯,高低角发生变化。此时高低向稳定器中的陀螺传感器立刻感受到了炮管高低角发生了变化。于是将感受到的变化量转换成电信号,经放大后通过执行机构对火炮加上修正力,使之迅速恢复到原定位置。此时传感器便没有信号输出,修正力也随之消失,炮管不再转动。如果车体在避开障碍物时发生转向,则方向稳定器也会把感受器感受到的变化量变成电信号输出放大,通过执行机构给炮管加上方向修正力。这样,尽管车体可能是尾朝前,头朝后,但炮管始终指向目标方向,从而提高了坦克在运动中的射击精度和首发命中率。
E. 【军盲求教育】谁能挑重点给我讲讲二战时苏联的坦克总体水平
T-34简介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3、4型坦克相当,但正面装甲有32度的斜角,侧面也有49度。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斜面装甲有两点好处,首先炮弹击中后容易弹开(即"跳弹"),威力大减;其次根据三角原理,一枚水平射来的炮弹,击中斜面装甲以后,需要穿过的钢板厚度相当于三角型的斜边,因此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7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54毫米。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法穿透。
当欧洲各国的坦克炮还停留在40-50毫米口径的水平时,T-34从一开始就装备了一门76毫米L/30.5加农炮L-11,到1941年又换装了76毫米F-34型L/42加农炮。F-34型加农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500米距离上可穿透69毫米均质钢板,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1毫米钢板,当时的德国坦克没有一样能够抵挡这样猛烈的火力。F-34加农炮还可发射高爆和破片弹攻击软目标,因此具备支援步兵进攻的能力。一辆T-34坦克通常备弹77发,包括19发穿甲弹,53发高爆弹,和5发破甲弹。1943年改进型T-34的容弹量增至108发。
苏联设计师莫罗佐夫特地为T-34研制了着名的12缸39升V2柴油发动机,功率500马力,使其公路最高时速达到55公里。V2柴油发动机的另一个优点是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60升,车身两边各挂一个容量39升的后备油箱,行程可达540公里。相比之下,德国4型坦克才160公里,而虎式坦克跑100公里就得加油。但柴油发动机的缺点就是废气排放浓烟滚滚,坦克无法隐蔽。和先前的BT-7一样,T-34使用美国专利的克里斯蒂底盘,这种底盘的负重轮轴上面装有巨型减震弹簧,可承受剧烈的上下颠簸。T-34的履带将近50公分宽,而德国坦克的履带通常只有30公分宽。以上优点使T-34具有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这是苏军装甲部队大纵深攻击战术的硬件基础。在冰天雪地的东线战场,T-34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驰骋,被德军称为“雪地之王”。
以上的简介还是早期型号,后来的T-34/85:
1942年虎式坦克出现后,苏军发现现役坦克中无一可在正常作战距离对虎式坦克构成正面威胁,因此作为主力坦克的T-34的改装计划立即提上日程。1943年年中,准备了四种不同型号的85mm火炮参加测试,分别是D5-T,S-53, S-50和LB-85。两轮冗长的评测后,S-53测试胜出。但最早的要求是将S-53安装在标准的T-34/76炮塔(座圈直径1420mm)。尝试显然失败了。随之产生了对新炮塔的需要,112厂,183厂都参与设计。新炮塔参考而非抄袭了T-43的炮塔。112厂首先做好了准备,但是紧接着发现要将S-53装入,要做大的修改。在此期间安装D5-T作为临时解决办法。新的型号采用了源于52K M1939 85毫米高射炮的D5-T型85毫米坦克炮,倍径51.5(最早在第112厂生产的装备此种火炮的型号被称为T-34/85 M1943,其实1944年1月才走下生产线),同期S-53炮后来进一步改进,改良了制退机,身管壁更薄,称为ZIS-S-53,倍径54.6(T-34/85 M1944,同样是52K 高炮的衍生型号,根据资料来源的不同,ZIS-S-53的批产时间有说是1944年的3月,有说是夏季,有说是10月),大大加强了火力,从而得以对虎式坦克构成一定威胁(但仍处于劣势)。T-34/85对装甲也有一定的改进,上部车体全向45毫米(原来T-34上车体侧部,后部为40毫米)。 T-34/85的另一项重要改进便是那重新设计的新型炮塔(源于流产的T-43,座圈直径1600mm),炮塔空间大增,并根据战斗中得到的经验增加了装填手从而将车长从指挥-装填的双重任务中解放出来,极大提高了作战效率。由于加大的炮塔,德军常把T-34/85称为“大脑袋T-34”。
对T-34/85进行总装的工厂是位于高尔基的112厂,位于下塔吉尔的183厂,位于鄂木斯克的174厂,投产时间分别是1944年的1月,3月,6月。T-34/85是T-34系列中产量最大者,战后仍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役。各型T-34战时产量逾5万,是苏德战争期间产量最大的坦克类型。远远超过德国所有坦克的总和,成为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保证。
二战后,苏军中T-34坦克直到50年代才被T-55取代。此外T-34也装备很多国家的军队,曾在解放战争、朝鲜、越南、中东等战场参战,甚至在波黑内战之中,仍出现了T-34的身影。
KV-1是卫国战争初期和T-34齐名的坦克。KV-1于二战前夕由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制造厂设计师科京带领下研制,KV坦克的名字即取自科京的岳父K·伏罗希洛夫元帅。当时的基洛夫制造厂共试验了三种车型,其中两种过时的多炮塔设计SMK型和T-100型被淘汰。1939年4月,单炮塔的KV坦克样车定型,次年2月开始生产。KV原型车(包括多炮塔原型车)投入苏芬战场进行试验,在突破芬兰军队防御阵地的战斗中表现了优异的防护力,无一遭到损失。
KV-1坦克至苏德战争爆发,共生产636辆。卫国战争初期,新型坦克KV-1和T-34在战场上的出现,使德国坦克相形见拙,甚至于德国坦克在41年对这两种坦克的威胁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坦克无疑是德军士兵的噩梦。战争爆发3天以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就开始遭遇这些庞然大物。8月13日,一个加强了100辆坦克的德军步兵团遭遇一队KV-1坦克,德军坦克根本无法阻拦KV的冲击,数十辆坦克被击毁,其中几辆捷克38t坦克直接被KV-1压扁了。一门150毫米榴弹炮朝着冲过来的KV坦克不断开炮,直到被撞翻,而发射的炮弹无一命中。最后仍然是88高炮前来救驾,迫使苏军坦克后撤。战争初期只有88毫米高炮和斯图卡攻击机能够摧毁KV-1坦克。
KV坦克有多种型号,主要包括早期的1939年型,以及1940年型、1941年型、1942年型,还包括KV-2、KV-85等发展型号。从总体性能上讲,除防御外KV-1的各项指标均不及T-34,其结构设计落后,可靠性差,尤其是火力不够强大,无法对付1942年后出现的德国新式坦克。43年出现了装备85mm炮的改进型KV坦克——KV85,但与T-34/85相比毫无出色之处,而且性能不及德国的“虎”式,因此苏联重型坦克的位置逐渐让给了斯大林(JS)系列。
IS系列 “斯大林”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准备用于对付当时德军重型坦克的。该坦克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IS-1和IS-2坦克的前身就是KV-1重型坦克以及KV-13坦克。KV-13坦克(晚期型设计项目编号是223)是1942年3月苏联决定在车尔亚宾斯克实验工厂独立设计的重要工程,苏联2号N.V.Tseits设计局被指定为主设计局。
设计组其他成员有负责车体设计的K.I.库兹明、炮塔设计的N.M.舍内夫、底盘设计的S.V.米斯科维奇以及负责总装配的G.N.莫斯科万。KV-13坦克是作为中型坦克来设计的,不过其装甲却是重型坦克所具备的。这个项目因其采用大量铸造部件而非常有名,它不仅在炮塔采用了铸件还在其车体以及炮塔座圈上也使用了铸造部件。虽说限制了内部空间,但是却换来了良好的装甲防护(同时也在重量上得到减轻)。而且KV-13设计方案也符合苏联卫国委员会在1942年颁布的关于减少装甲所消耗金属资源的指示。第一辆从设计到被制造只用了很短的时间,1942年5月便被交付测试。这种坦克全重31.7吨,安装一门76.2mm ZIS-5火炮以及一架DT型同轴机枪。其车体前部最大装甲厚度为120mm,而炮塔则为85mm。600马力的V-2K引擎使它的最大速度达到55 km/h。采用了T-34坦克底盘上的一些部件,包括履带,负重轮则是取自KV坦克的。KV-13还采用了改进的冷却装置,对于增加空气导入效果很好。测试中也暴露出KV-13坦克的一些缺点:由于传动装置的问题导致其加速性能很差、履带很容易受损、在做转向的时候履带会产生脱落现象等等。1942年7月,就在测试进行时,主设计师N.V.切兹死了,N.F.沙姆舒林取代了他的位置。刚接手的时候,KV-13坦克采用了由F.A.马里沙金为KV-1S坦克设计的转动装置和底盘上其他一些部件。经过这些改进,KV-13依然没有通过测试,苏联军方很快便对它失去了兴趣。尽管最初的设计失败了,不过在1942年12月实验工厂又拿出两种新型的KV-13设计。这两种车型仅在车体、悬挂扭杆以及底盘上和上一个KV-13型坦克一致。炮塔和很多其他部件都完全是重新设计的。尤其其转向机构采用了A.I.巴拉格纳拉沃夫设计的“二级行星转向机”,苏联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这种转向机构。
德军在东线投入的虎式重型坦克更加迫使苏联尽管发展相应的坦克。根据GKO在1943年2月24日的2243号指示,车尔亚宾斯克的基洛夫工厂和NKTP的第100号工厂(就是原来的实验工厂)要在KV-13最后一种型号的基础上开发出两种坦克,命名为“约瑟夫.斯大林”(就是IS坦克或者称为JS坦克)型并准备接受测试。安装76.2mm火炮的称为IS-1(工厂设计编号依然是第233号工程)。而装备122mm的U-11坦克榴弹炮(原来是为KV-9试验坦克设计的)的则被命名为IS-2(第234工程)。
两个型号都在1943年3月22日至4月19日接受测试,测试结果都很不错。两种坦克都比KV-1S重型坦克要轻,所以有更好的机动性,同时又具备了良好的装甲防护以及强大的火力。测试中也出现几个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底盘和引擎/传动转向装置。当行驶到松软地形时,由于负重轮间距出现扭曲而导致产生大的旋转阻力。苏联有关部门建议增加负重轮的数量以通过测试。不过当时车尔亚宾斯克拖拉机厂、第100号工厂以及他们的合伙工厂UZTM工厂、第200号工厂都已经开始准备生产工具这种新型坦克了。4月初,苏联获得了德军虎式首份装甲防护数据。1943年4月15日,GKO发布第3187号指示开发研制可以摧毁德军新式装甲战斗车辆(就是指虎)的大威力反坦克炮。
4月底,一辆缴获的虎式坦克被送到库宾卡测试场进行火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付虎式坦克最佳的武器就是85mm的52-K 1939型AA炮,这种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虎式坦克的前部100mm装甲。1943年5月5日,GKO又发布指示委派设计局留意该炮。这道命令下达之后,由V.G.格拉宾领导的中央炮兵设计局和F.F.彼得洛夫领导的9号工厂设计局受命在两辆KV-1S以及两辆试验型IS坦克上安装85mm火炮。
6月上半月,TzAKB的两门S-31,9号工厂的两门D-5T型炮都准备完毕。S-31型炮是基于76.2mm的ZIS-5坦克炮的85mm火炮,非常便于制造。而D-5T型炮则是安装在SU-85自行火炮上的D-5S型炮的变种,它的特点就是重量轻以及后座力小。很快发现在IS原来的炮塔上安装85mm炮会导致乘员空间的急剧缩小。最后决定增大其炮塔尺寸,乘员室被扩大了,车体也相应增长到420mm。
由于车体变长使的其第二和第三负重轮之间的距离也被增加,这要通过加装一个负重轮来解决。新的炮塔由第200号工厂生产。这些改动使得坦克的全重增加到44吨,造成了机动性能的下降,不过换来的却是更强大的火力。装备85mm火炮的IS坦克被定为“第237号项目”。1943年7月初,两辆试验型的IS坦克被制造出来(一两安装的是S-31火炮,另一辆则是D5-T火炮)。
同时,ChKZ工厂也准备了两辆在KV-1S上安装85mm火炮的车型。一辆是“第238号项目”(在KV-1S上安装S-31火炮,炮塔没有改进),另外一辆是“第239项目”(和第237号项目一样,安装的是D-5T火炮)。1943年7月,所有的四辆坦克都参与了比较测试。D-5T火炮的型号,第237号和第239号项目赢得了竞争最后胜利。这两个项目被分别命名为IS-85和KV-85。由于乘员室空间实在太小,第238号项目则被取消。
7月31日,KV-85和IS-85被交付库宾卡试验场进行测试,测试由第100号工厂的负责工程师N.M.施内夫带队的28名工程师组成。测试从8月2日开始,整个测试负责人是红军技术管理部门的S.A.阿伏宁少将。火炮测试是在高洛霍夫特斯基试验场进行。测试的成功使苏联决定两种坦克都在8月8开始投入生产,一队试验车型则沿着莫斯科大街开进了克里姆宁宫,在这里它们将接受斯大林的亲自视察,一起参加视察的还有莫罗托夫、沃洛舍洛夫以及贝利亚等高层人员。有趣的是,除了驾驶员其他所有的参加视察的乘员都换成了NKVD的官员。由于采用了新的传动装置和转向结构,机动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装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强。1943年9月4日,IS-85重型坦克正式进入红军装备序列。
在IS-1坦克投入生产时,德军就已经装备了“虎”式重型坦克。该坦克配用的88mm火炮可以发射的穿甲弹初速为930m/s,在1000m距离上的垂直穿甲厚度为140mm。而IS-1坦克的火炮使用的是85mm的火炮,其火炮威力弱于“虎”式坦克。根据这一情况,苏军给IS-1重型坦克装上100mm火炮,并称之为IS-100坦克,但这种坦克没有批准投产,因为苏军已经研制出装有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了。就是以后的IS-2重型坦克。IS-1坦克的最终产量大约是107辆。其中有102辆后来被换装122mm的D-25型火炮。总的来说,IS-1坦克是一种过渡型的坦克,虽说设计的初衷是用来对付德军重型坦克,但是进入制造后却发现其与苏联当时的需要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只生产了很少的一些。而之后安装122mm火炮的IS-2坦克却成为二战中德军最可怕的对手。
F. 为什么坦克火炮在颠簸行进中也能打得准
现代坦克火炮的火控系统相对比较先进,计算机会根据颠簸程度计算弹道差距,所以看起来打得还是比较准,实际上肯定是有影响的。而且一般颠簸对于动不动重达几十吨的坦克而言,还真影响不大。
G. 坦克火炮在颠簸中为什么还能打得准
坦克虽然具有高效的越野性,但是,车体在行进中也是非常颠簸的。这样一来,坦克上的火炮要想击中目标,就好比跑马射箭,实在是不容易。
如果车体在避开障碍物时发生转动,则方向稳定器也会把感受器感受到的变化量变成电信号输出放大,通过执行机构使炮管始终指向瞄准的方向。这样,尽管车体可能是尾朝前,头朝后,但炮管始终指向目标方向,从而提高了坦克在运动中的射击精度和命中率。
H. 俄罗斯的坦克性能怎么样
俄罗斯坦克的代表应该是T-90主战坦克
T-90主战坦克,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俄罗斯研制的一型第三代主战坦克。
I. 坦克的有关知识
坦克是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之一,具有直射火力、越野能力和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陆地武器中重要性唯一高于轮式装甲车的存在,主要用来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陆上力量。
坦克一般装备数挺防空(高射)或同轴(并列)机枪和一门中口径或大口径火炮(有些现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发射反坦克/防空导弹),是凭火力进行作战的经典体现。
坦克大多使用旋转式炮塔,但也有少数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统、瞄准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装甲式车体等系统组成。
坦克全身披着很厚的复合装甲,厚度有几十至几百甚至最厚处上千毫米,一般枪弹无法穿透。目前主战坦克大部分的行驶速度约60千米/小时,最远行程可达650千米,最大爬坡约30°,可越宽3米的壕沟,过高1.2米垂直墙,涉水深1.5米,还可潜水5米深。
它火力强大,除装有一门火炮外,还有高射机枪、并列机枪和航向机枪,携带炮弹40发~60发。这是主战坦克具有的一些战术性能,而每种特种坦克还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主战坦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坦克分类方法,从此坦克的分类开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具有其他用途的特种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