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哪里有驯鹿人

俄罗斯哪里有驯鹿人

发布时间:2022-06-29 00:51:11

① 世界有没有鹿族人

鹿族人正确是指鄂温克族,是驯养鹿的民族。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将它们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富有代表性。同时,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1)俄罗斯哪里有驯鹿人扩展阅读

鄂温克人饲养驯鹿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很早以前,他们的祖先在山中狩猎,捉住了野生鹿仔带回饲养,久而久之发展成了今天人工饲养的驯鹿。

据考证,鄂温克人饲养鹿可追溯到汉朝以前,《梁书》中关于“养鹿如养牛”的记载指的就是这里饲养驯鹿的北方民族。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驯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后消失,惟独在鄂温克猎民中得以延续。

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

鄂温克族吃饭时,全家人围绕火堆席地而坐,在三角架上吊着铁锅,将捕获的驼鹿或其它猎物切成肉块,放入沸滚的锅里涮着吃。涮出的兽肉多挂着缕缕血丝,半生半熟。外出狩猎时,把它装在鹿包兜里当干粮。

参考资料

网络-鄂温克族

② 驯鹿的迁徙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等级】: 稀有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态环境】:森林、沼泽地带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黑龙江
【保护价值】:驯鹿为珍贵动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国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用它作交通运输工具。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目前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尚有少量饲养。
[编辑本段]分布情况
驯鹿是环北极分布动物,广泛分布在欧亚和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此外人工引进南乔治亚岛上,也生存得很好。据考证,我国的驯鹿与贝加尔湖东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温多苔原高地的驯鹿有渊源关系(马逸清,1992)。目前,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
[编辑本段]生境与习性
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问荆、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鄂温克猎民照顾驯鹿很粗放,过着“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迁居,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激流河、阿穆尔河、呼玛河、阿巴河一带。定期饲以食盐,夏季建栏熏蚊,在驯鹿产仔期间,帮助母鹿照顾幼仔,驱赶狼、熊等天敌。其余时间,驯鹿皆自由在林中采食活动,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为交配季节,争雌斗争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产仔。每产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岁性成熟,个别发育好的个体当年即能参加繁殖,一直到14岁,繁殖能力很强,雄鹿性成熟较晚。驯鹿寿命可达20年。种群现状我国驯鹿都是半家养的种群。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遗传衰退严重,加之疾病、天敌为害,生死数量大致相抵。
[编辑本段]种群数量
在近50年来一直徘徊在1000只左右, 1939年853只,1945年400只,1957年629只,1967年795只,1976年955只,1985年904只(马逸清,1992)。驯鹿是鹿科动物中数量最多的种,据调查全世界的野生驯鹿有390万只(William, 1986)。前苏联是拥有驯鹿最多的国家。据1985年统计,俄罗斯野生驯鹿有98万头,半家养驯鹿有223万只,每年利用约15-20%。因而,如果我国就近引进部分驯鹿种源,来发展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综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编辑本段]致危因素
遗传衰退及疾病。饲养情况 我国现有的种群都属于半家养。现有保护措施依据牧业承包责任制办法,分群负责,承包给有管理经验的鄂温克猎民,按劳力按户分配只数和游牧地区。此外,额尔左纳左旗畜牧局定期选派有经验的兽医师上山为驯鹿检查治病。驯鹿是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来源,同时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为运输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岛上的萨哈来人和亚洲北部的鄂温克族,都很相似,他们对驯鹿的管理和保护都很重视。国际驯鹿会议每3年召开一次,交流各国驯鹿研究、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经验。
[编辑本段]保护措施建议
可考虑由俄罗斯引进的新的健康种鹿,采取种群遗传复壮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时,应扩大游牧区或引进新鹿群,结合林区发展规划在大兴安岭东坡开辟新的饲育基地。应建立驯鹿疾病防治站,全年进行结核病、寄生虫等的防治工作。此外,当考虑建立种群谱系,开展驯鹿种群遗传学研究,发展这一森林型鹿类资源,为我国亚寒带针叶林的综合发展提供多样性模式。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于北美的野生驯鹿,而把分布在北欧,经过拉普人管理和驯养的驯鹿叫做Reindeer。驯鹿的个头比较大,雌鹿的体重可达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宽可达1.8米,且每年更换一次,旧的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
就历史而言,鹿类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约在 200多万年以前,地质上称之为更新世后期,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驯鹿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时的人类主要依靠捕食驯鹿吸取营养,维持了大约有几千年。所以,我们的祖先总是把鹿视为圣洁,赋予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西方也是如此,他们让鹿给圣诞老人拉车,给孩子们送礼物。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而且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长驱直入,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它们总是匀速前进,只有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才会来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扬起满天的尘土,打破草原的宁静,在本来沉寂无声的北极大地上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驯鹿生长速度之快是任何动物也无法比拟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仔产下两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每小时48公里。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真正意义上的驯鹿为北欧拉普兰人和中国北方鄂温克人驯养的驯鹿,但在中国已经不会有真正的驯鹿了,在北方广阔的森林中,再也不会响起鄂温克人召唤驯鹿时敲响桦皮桶的声音了。
[编辑本段]鄂温克驯鹿文化
鄂温克族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编辑本段]圣诞老人与驯鹿
圣诞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驯鹿(Reindeer)来拉的,领头的圣诞驯鹿名字叫鲁道夫(Rudolph),有个红红鼻子。
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驯鹿有9只: Rudolph鲁道夫, Dasher 猛冲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欢腾,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闪电,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只负责出力拉,其中一只“红鼻子鲁道夫---Rudolph”是开路的领头鹿。
从前有一只驯鹿名叫鲁道夫,它是这个世界上唯一长着大红鼻子的驯鹿。人们很自然地叫它红鼻子驯鹿鲁道夫。鲁道夫为自己独一无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难堪。其他的驯鹿都笑话它,就连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圣诞老人正准备驾着四只健壮的驯鹿去给孩子们送礼物,这时,一场浓雾笼罩了大地,圣诞老人知道,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无法找到任何烟囱的。突然,鲁道夫出现了,它的红鼻子显得比任何时候都亮。圣诞老人立刻意识到他的难题解决了。他把鲁道夫领到雪橇前,套上缰绳,然后自己坐了进去。他们出发了!鲁道夫驮着圣诞老人安全地到达了每一根烟囱。不论雨雪风霜,什么都难不倒鲁道夫,因为它的亮鼻子像灯塔一样穿透了迷雾[1]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等级】: 稀有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态环境】:森林、沼泽地带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黑龙江
【保护价值】:驯鹿为珍贵动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国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用它作交通运输工具。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目前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尚有少量饲养。
[编辑本段]分布情况
驯鹿是环北极分布动物,广泛分布在欧亚和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此外人工引进南乔治亚岛上,也生存得很好。据考证,我国的驯鹿与贝加尔湖东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温多苔原高地的驯鹿有渊源关系(马逸清,1992)。目前,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
[编辑本段]生境与习性
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问荆、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鄂温克猎民照顾驯鹿很粗放,过着“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迁居,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激流河、阿穆尔河、呼玛河、阿巴河一带。定期饲以食盐,夏季建栏熏蚊,在驯鹿产仔期间,帮助母鹿照顾幼仔,驱赶狼、熊等天敌。其余时间,驯鹿皆自由在林中采食活动,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为交配季节,争雌斗争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产仔。每产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岁性成熟,个别发育好的个体当年即能参加繁殖,一直到14岁,繁殖能力很强,雄鹿性成熟较晚。驯鹿寿命可达20年。种群现状我国驯鹿都是半家养的种群。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遗传衰退严重,加之疾病、天敌为害,生死数量大致相抵。
[编辑本段]种群数量
在近50年来一直徘徊在1000只左右, 1939年853只,1945年400只,1957年629只,1967年795只,1976年955只,1985年904只(马逸清,1992)。驯鹿是鹿科动物中数量最多的种,据调查全世界的野生驯鹿有390万只(William, 1986)。前苏联是拥有驯鹿最多的国家。据1985年统计,俄罗斯野生驯鹿有98万头,半家养驯鹿有223万只,每年利用约15-20%。因而,如果我国就近引进部分驯鹿种源,来发展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综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编辑本段]致危因素
遗传衰退及疾病。饲养情况 我国现有的种群都属于半家养。现有保护措施依据牧业承包责任制办法,分群负责,承包给有管理经验的鄂温克猎民,按劳力按户分配只数和游牧地区。此外,额尔左纳左旗畜牧局定期选派有经验的兽医师上山为驯鹿检查治病。驯鹿是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来源,同时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为运输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岛上的萨哈来人和亚洲北部的鄂温克族,都很相似,他们对驯鹿的管理和保护都很重视。国际驯鹿会议每3年召开一次,交流各国驯鹿研究、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经验。
[编辑本段]保护措施建议
可考虑由俄罗斯引进的新的健康种鹿,采取种群遗传复壮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时,应扩大游牧区或引进新鹿群,结合林区发展规划在大兴安岭东坡开辟新的饲育基地。应建立驯鹿疾病防治站,全年进行结核病、寄生虫等的防治工作。此外,当考虑建立种群谱系,开展驯鹿种群遗传学研究,发展这一森林型鹿类资源,为我国亚寒带针叶林的综合发展提供多样性模式。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于北美的野生驯鹿,而把分布在北欧,经过拉普人管理和驯养的驯鹿叫做Reindeer。驯鹿的个头比较大,雌鹿的体重可达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宽可达1.8米,且每年更换一次,旧的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
就历史而言,鹿类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约在 200多万年以前,地质上称之为更新世后期,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驯鹿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时的人类主要依靠捕食驯鹿吸取营养,维持了大约有几千年。所以,我们的祖先总是把鹿视为圣洁,赋予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西方也是如此,他们让鹿给圣诞老人拉车,给孩子们送礼物。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而且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长驱直入,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它们总是匀速前进,只有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才会来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扬起满天的尘土,打破草原的宁静,在本来沉寂无声的北极大地上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驯鹿生长速度之快是任何动物也无法比拟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仔产下两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每小时48公里。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真正意义上的驯鹿为北欧拉普兰人和中国北方鄂温克人驯养的驯鹿,但在中国已经不会有真正的驯鹿了,在北方广阔的森林中,再也不会响起鄂温克人召唤驯鹿时敲响桦皮桶的声音了。
[编辑本段]鄂温克驯鹿文化
鄂温克族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编辑本段]圣诞老人与驯鹿
圣诞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驯鹿(Reindeer)来拉的,领头的圣诞驯鹿名字叫鲁道夫(Rudolph),有个红红鼻子。
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驯鹿有9只: Rudolph鲁道夫, Dasher 猛冲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欢腾,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闪电,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只负责出力拉,其中一只“红鼻子鲁道夫---Rudolph”是开路的领头鹿。
从前有一只驯鹿名叫鲁道夫,它是这个世界上唯一长着大红鼻子的驯鹿。人们很自然地叫它红鼻子驯鹿鲁道夫。鲁道夫为自己独一无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难堪。其他的驯鹿都笑话它,就连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圣诞老人正准备驾着四只健壮的驯鹿去给孩子们送礼物,这时,一场浓雾笼罩了大地,圣诞老人知道,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无法找到任何烟囱的。突然,鲁道夫出现了,它的红鼻子显得比任何时候都亮。圣诞老人立刻意识到他的难题解决了。他把鲁道夫领到雪橇前,套上缰绳,然后自己坐了进去。他们出发了!鲁道夫驮着圣诞老人安全地到达了每一根烟囱。不论雨雪风霜,什么都难不倒鲁道夫,因为它的亮鼻子像灯塔一样穿透了迷雾[1]【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等级】: 稀有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态环境】:森林、沼泽地带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黑龙江
【保护价值】:驯鹿为珍贵动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国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用它作交通运输工具。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目前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尚有少量饲养。
[编辑本段]分布情况
驯鹿是环北极分布动物,广泛分布在欧亚和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此外人工引进南乔治亚岛上,也生存得很好。据考证,我国的驯鹿与贝加尔湖东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温多苔原高地的驯鹿有渊源关系(马逸清,1992)。目前,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
[编辑本段]生境与习性
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问荆、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鄂温克猎民照顾驯鹿很粗放,过着“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迁居,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激流河、阿穆尔河、呼玛河、阿巴河一带。定期饲以食盐,夏季建栏熏蚊,在驯鹿产仔期间,帮助母鹿照顾幼仔,驱赶狼、熊等天敌。其余时间,驯鹿皆自由在林中采食活动,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为交配季节,争雌斗争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产仔。每产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岁性成熟,个别发育好的个体当年即能参加繁殖,一直到14岁,繁殖能力很强,雄鹿性成熟较晚。驯鹿寿命可达20年。种群现状我国驯鹿都是半家养的种群。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遗传衰退严重,加之疾病、天敌为害,生死数量大致相抵。
[编辑本段]种群数量
在近50年来一直徘徊在1000只左右, 1939年853只,1945年400只,1957年629只,1967年795只,1976年955只,1985年904只(马逸清,1992)。驯鹿是鹿科动物中数量最多的种,据调查全世界的野生驯鹿有390万只(William, 1986)。前苏联是拥有驯鹿最多的国家。据1985年统计,俄罗斯野生驯鹿有98万头,半家养驯鹿有223万只,每年利用约15-20%。因而,如果我国就近引进部分驯鹿种源,来发展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综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编辑本段]致危因素
遗传衰退及疾病。饲养情况 我国现有的种群都属于半家养。现有保护措施依据牧业承包责任制办法,分群负责,承包给有管理经验的鄂温克猎民,按劳力按户分配只数和游牧地区。此外,额尔左纳左旗畜牧局定期选派有经验的兽医师上山为驯鹿检查治病。驯鹿是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来源,同时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为运输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岛上的萨哈来人和亚洲北部的鄂温克族,都很相似,他们对驯鹿的管理和保护都很重视。国际驯鹿会议每3年召开一次,交流各国驯鹿研究、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经验。
[编辑本段]保护措施建议
可考虑由俄罗斯引进的新的健康种鹿,采取种群遗传复壮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时,应扩大游牧区或引进新鹿群,结合林区发展规划在大兴安岭东坡开辟新的饲育基地。应建立驯鹿疾病防治站,全年进行结核病、寄生虫等的防治工作。此外,当考虑建立种群谱系,开展驯鹿种群遗传学研究,发展这一森林型鹿类资源,为我国亚寒带针叶林的综合发展提供多样性模式。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于北美的野生驯鹿,而把分布在北欧,经过拉普人管理和驯养的驯鹿叫做Reindeer。驯鹿的个头比较大,雌鹿的体重可达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宽可达1.8米,且每年更换一次,旧的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
就历史而言,鹿类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约在 200多万年以前,地质上称之为更新世后期,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驯鹿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时的人类主要依靠捕食驯鹿吸取营养,维持了大约有几千年。所以,我们的祖先总是把鹿视为圣洁,赋予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西方也是如此,他们让鹿给圣诞老人拉车,给孩子们送礼物。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而且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长驱直入,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它们总是匀速前进,只有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才会来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扬起满天的尘土,打破草原的宁静,在本来沉寂无声的北极大地上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驯鹿生长速度之快是任何动物也无法比拟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仔产下两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每小时48公里。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真正意义上的驯鹿为北欧拉普兰人和中国北方鄂温克人驯养的驯鹿,但在中国已经不会有真正的驯鹿了,在北方广阔的森林中,再也不会响起鄂温克人召唤驯鹿时敲响桦皮桶的声音了。
[编辑本段]鄂温克驯鹿文化
鄂温克族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编辑本段]圣诞老人与驯鹿
圣诞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驯鹿(Reindeer)来拉的,领头的圣诞驯鹿名字叫鲁道夫(Rudolph),有个红红鼻子。
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驯鹿有9只: Rudolph鲁道夫, Dasher 猛冲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欢腾,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闪电,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只负责出力拉,其中一只“红鼻子鲁道夫---Rudolph”是开路的领头鹿。
从前有一只驯鹿名叫鲁道夫,它是这个世界上唯一长着大红鼻子的驯鹿。人们很自然地叫它红鼻子驯鹿鲁道夫。鲁道夫为自己独一无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难堪。其他的驯鹿都笑话它,就连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圣诞老人正准备驾着四只健壮的驯鹿去给孩子们送礼物,这时,一场浓雾笼罩了大地,圣诞老人知道,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无法找到任何烟囱的。突然,鲁道夫出现了,它的红鼻子显得比任何时候都亮。圣诞老人立刻意识到他的难题解决了。他把鲁道夫领到雪橇前,套上缰绳,然后自己坐了进去。他们出发了!鲁道夫驮着圣诞老人安全地到达了每一根烟囱。不论雨雪风霜,什么都难不倒鲁道夫,因为它的亮鼻子像灯塔一样穿透了迷雾[1]

③ 零下71℃的村庄,还有人居住吗

我知道不仅是有,而且很特殊。

这个炎热的夏天,我们总是想找到凉爽的地方避暑。 现在立秋了,还感觉很热。 那么,说到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一定不能超过北极圈。 其实北半球有极寒之地,是世界上最冷的永久居住地,这里最低温度达到-71,可以说非常冷,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有人住在这里,非常多。

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中,另一个坏处是很难埋葬死者。 大家需要用篝火解冻土地。 挖个足够放下棺材的地方需要三天。 关于上厕所的问题,我当然也得出去。 这个村子虽然冷,但有电,也有暖气。 但是,如果这里停电,整个村子的水管就会结冰,村子也会在5小时内瘫痪。 但是有那么多缺点,有长寿的好处会让很多人羡慕。 结果,如果能得到的话就会失败。 你说吗?

④ 亚马尔半岛驯鹿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

俄罗斯西伯利亚亚马尔半岛的地下水不会结冰。
亚马尔半岛地表平坦,最高点海拔90米。冬季寒冷,长达8个月。河流、湖泊众多。永冻层广布。南缘为森林苔原带,中部为苔原、草地与灌丛,北部属苔原带。居民主要为涅涅茨人,以饲养驯鹿和渔猎业为生。

⑤ 奥伊米亚康的人文信息

奥伊米亚康是俄罗斯联邦萨哈(雅库特)共和国的一个小镇,距萨哈(雅库特)共和国首府雅库茨克600千米,从雅库茨克出发到奥伊米亚康只有一条公路-----科雷马公路,被称为”白骨公路“
奥伊米亚康共有500名居民,很多住户的祖辈早已在此居住。大部分居民都以狩猎为生,或者饲养奶牛和驯鹿。这里曾有过一家牛奶加工厂,已于2007年10月关闭。为了防止奶牛被冻伤,人们用皮质袋子把奶牛的乳房包裹起来。尽管如此,当地居民并不缺少奶,他们把冷冻后的奶保存在地下1米的地窖中。
苏联时期,奥伊米亚康就已经闻名于世,因为这里居住着许多长寿老人。完全纯净的空气和水、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饮食等传统因素很可能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地诊所的因诺肯季·诺夫戈罗多夫医生介绍说,当地的儿童死亡率一直很高,以前只有身体非常强壮和各方面都很健康的新生儿才能存活。诺夫戈罗多夫医生已经71岁,他的助手也已72岁。诊所没有专门的手术室,甚至没有X光机。仅有的11张床位已被患者占满,因为其他地区的医院不愿接收他们。 人们主要以驯鹿饲养、狩猎和捕鱼为生。奇怪的是,当地人并没有营养不良,医生说,秘诀在于当地人摄入动物奶,奶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此外还会采摘野生浆果补充营养。
在奥伊米亚康村,经历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创纪录低温的村民仍在世的没几个了。不过85岁的耶果尔·维诺库罗夫就是一位。“当那个最可怕的冬天到来时,我还只有五六岁,”他说,“我们一连好几个星期不能出门。天是那么冷,鸟儿在空中也被冻僵了,掉到了地上。大地看上去像分裂了,在那种温度下,空气本身也像干草一样咯咯作响。整个冬天我们外出的惟一办法,就是将脸裹在兔子皮毛里。”
尽管有着种种严峻情形,但许多人说他们热爱这种气候,渴望着过严冬。村民瓦伦京·阿特拉索夫说:“寒冷对你有好处。它能让你保持健康,能杀死细菌。我可以在莫斯科生活,但这里才是我想呆的地方,这里可以狩猎和捕鱼。这儿的生活对于你们来说看上去艰难,但我们拥有洁净的空气,干净的食物、蘑菇和浆果。我们很快乐。”
通古斯人安德烈·达尼洛夫已是102岁的高龄。他一直以驯鹿为生。如今,通古斯人不再用驯鹿皮做帐篷,因此在户外温度达到零下60摄氏度的时候,安德烈可以住在帆布帐篷中。他的父母分别在117岁和108岁时去世。安德烈的朋友阿里扬和阿夫洛斯尼娅夫妇住在蒙古包中,没有孩子。不久前,90岁的他们收养了一个女孩子做养女。平时,他们以养牛为生。他们说,几乎从未生过病,都是因为经常食用名叫“哈耶克”和“乔尔切赫”的两种奶制品。哈耶克的味道和颜色会让人想到脂肪油,而乔尔切赫从其配方来看,更像是人们平时吃的冰淇凌,将鲜牛奶和浆果搅拌在一起,将糊状物经过冷冻之后制成饼形就成了乔尔切赫。
奥伊米亚康最有名的一道菜是生冻鱼片。当地人通常在冰下捕捉味道鲜美的鲟鱼、秋白鲑和宽鼻白鲑当原料。通古斯人捕鱼时,可以一击即中,然后将鱼冷冻。冷冻时,鱼要始终保持顺直的状态,否则很难切片。吃生冻鱼片有些像吃西班牙火腿。将在室外冻好的鱼拿进屋中后,立刻要切成薄片。剥鱼皮时要格外注意,要在每一层中都保留一层薄薄的皮下脂肪,这里富含有益心脏和延缓衰老的ω-3脂肪酸。
这些菜肴在任何一座俄罗斯南部城市都是无法烹饪的,甚至都无法运输。同炫目的阳光、百岁的驯鹿人和雅库特矮马一样,它们都是只属于北部寒极地区。
如此低温给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譬如钢笔墨水冻结、玻璃镜片冻裂、电池电量流失迅速。当地人说,汽车发动机必须保持全天候工作,熄火片刻后可能无法重启。虽然这里有手机网络,但手机在极端寒冷天气中根本无法使用。
冰冻天气给村民造成的另一困扰是埋葬逝者,他们必须用煤点燃篝火,燃烧数小时,以便让泥土解冻,然后把滚烫的煤推至一旁,开始挖掘,挖下十来公分后,再次点篝火解冻,多次重复。挖一个足够埋葬棺材的墓穴可能需要花费3天。
村子里几乎没什么现代化设施,村民如厕大多需要走出家门,多数家庭仍然靠烧煤或木材取暖。供电依靠煤炭发电,一旦煤炭供应中断,村里的发电站就开始烧木材。如果断电,整个村庄会在5小时内陷入瘫痪,水管会冻裂。 许多村民有电脑,还有速度较慢的互联网,这里有进口的糖果和饼干,但村民的食物大体上还是传统的冻鱼条和马肉。它们被保存在从房子下面挖掘出的洞穴里,通过活门可以进入,通常是从厨房进去。雅库特人仍然固守着传统,热爱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村里有一家小商店,出售生活必需品。

⑥ 西伯利亚野人有哪些传说

在西伯利亚,有许多关于俄国野人的传闻,据称俄国野人有两种类型,其一种非常像人,而另一种是大型动物的变种。所有的报道,都由于有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润色,而使内容更为完整。前一种似人的野人,大约只出现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雅库特地区(处于中国东北角的正北方,北纬60几度)。后一种野人,则分散地出现于由西至东横跨整个西伯利亚的地带,这是真正名副其实的辽阔地域,东西的最长距离有8000千米。我们发现,人们对西伯利亚各地野人的描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多毛动物在冻土地带和针叶森林中神出鬼没,于是引出许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西伯利亚的荒凉和辽阔,是难以想象的,它的整个面积超过1200平方千米。近20年来,尽管前苏联政府鼓励向这片大原野移民,但这里的人口密度仍然很低。西伯利亚的土生土长的居民大都是半游牧的驯鹿人家。关于野人的故事,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牧民述说的,其他一部分,则是科学工作者和学者们的报道。这些外来客,出于业余爱好,对考察野人发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借助当地居民的描述来核对资料。很多戏剧性的见闻,往往就发生在当地人劳动的地方。下面就是一个老人说的故事。

“在离河300米的地方,我和两个成年人,6个男孩,正在堆集干草。附近有一间草屋,是割草时临时居住的地方。我们突然发现,河对岸有两个从未见过的怪物——一个矮而黑,另一个身高超过2米,身子灰白色。

它们看起来像人,但我们立即认出并不是人。大家都停止割草,呆呆地看它们在干什么。只见它们围着一棵大柳树转。大的白怪物在前面跑,小的黑怪物在后面追,像是在玩耍,跑得非常快。它们赤身露体,奔跑了几分钟后,飞快地跑远,然后就不见了。

我们赶快跑回小屋,待了整整一个小时,不敢出来,然后,我们就抄起手边有的东西当武器,带上一枝枪,乘一只小船,驶向对岸怪物玩耍过的地方。在那里,我们见到许多大小足印,在柳树的四周围。我已记不起小脚印的痕迹,但当时注意观察了大的足印,确实很大,像是穿冬季大皮靴留下的印记,不过脚趾看来是明显分开的。较清楚的大足印共有6个,长度都差不多。脚趾不像人的一样地拼在一起,而是略分开一些。”

这段报道之所以令人感兴趣,有两个原因:其一,看到动物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同时看到的(而且还有其他村民);其二,同时看到一大一小野人在一起。这就必然引出一个问题:那小的是不是同种族的一个幼儿?

事情已过去半个世纪,现在没有必要过分推敲当时的细节,从描述的基本情况以及足印看,很可能是雪人类的动物。

当许多考察者怀着极大兴趣来搜寻有关西伯利亚雪人资料时,他们得知雪人经常偷走猎户们猎杀的动物尸体,由此推断出雪人是食肉类种。学者推测,西伯利亚雪人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奇怪的退化现象,也正是这一现象的存在,才使雪人成为西伯利亚一大谜团。

⑦ 俄北部145头驯鹿被饿死,被饿死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冻原地带,冰层的形成导致食物匮乏 。

在俄罗斯的北部,有145头驯鹿被饿死,饿死的原因就是因为出现了冻原地带,冰层的形成,导致驯鹿没有食物吃。

当地政府决定,将采取紧急措施向养鹿牧民发放救援饲料 。

之前在网络上也能看到有一些野猪,大象,狗熊,狐狸,等等纷纷的跑到了人们居住的地方,对人们也形成了一些威胁,这就是因为它们自己生存的家园被破坏了,它们的食物链没有了,所以才离开生存的家园,去别处觅食。

⑧ 北半球的极寒之地是哪里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面,地球的每一片土地上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如果你不出去走走的话,你真的以为这就是世界。一个人只有去过的地方越多,人生阅历才会变得越来越成熟,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之前也会大不相同。可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人可能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无法亲自领略到世间的靓丽风景,真的是一种遗憾。而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北半球的“极寒之地”:最低温可达零下71.2度,居民常年吃不到蔬菜,因为蔬菜变成了奢侈品。

其实小编对于这样的生存环境心中还是有一丝向往的,毕竟现在我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尤其是在那一些车水马龙的大城市之中,堵车,排队,雾霾更是让我们不堪重负。甚至有一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而不断的破坏生态环境,让世界上的净土变得越来越少,这真的是人类的遗憾。对于俄罗斯这一个奥伊米亚康村,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吗?

⑨ 目前世界上拥有驯鹿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

最多的是俄罗斯,野生驯鹿有98万头。
驯鹿(学名:Rangifer tarans),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驯鹿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环北极地区,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驯鹿并非人工驯养出来的。北美的驯鹿是纯粹野生的;而分布于北欧,主要由拉普人管理的驯鹿则属于大范围圈养的。在中国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
驯鹿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嘴粗,唇发达,眼较大,眼眶突出,鼻孔大,颈粗短,下垂明显,无鼻镜,鼻孔生长着短绒毛,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掌面宽阔,是鹿类中最大的,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髯毛和会阴毛密生,呈白色。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仔鹿生后10 天左右就开始生长初角茸。

与俄罗斯哪里有驯鹿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1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8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6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