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上的亚阿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主要是因为纳卡地区的领土问题。纳卡地区原属于亚美尼亚,在苏联建立后,处于战略上的需要,划分给了阿塞拜疆,当地以亚美尼亚人为主。苏联解体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为该地区发生了剧烈的流血冲突。
⑵ 高加索的火药桶为什么会是亚美尼亚,最后是什么后果
1915-1917年,土耳其发动“亚美尼亚大屠杀”,约有150万亚美尼亚人倒在土耳其人的枪下。这场大屠杀和古代的屠城不太一样,亚美尼亚大屠杀是工业革命之后,更加文明的世界的产物, 不是可以用“那是古时候的事”可以搪塞过去的。这是利用工业化后的国家机器进行,现代种族灭绝的第一例。土耳其到现在都不承认“亚美尼亚大屠杀”是真实的事情,原来一直以为最无耻的国家是韩国和日本,一个编造历史,一个否认历史,现在发现土耳其才是最无耻的,编造历史方面能和韩国一比高低,否认历史方面能和日本一较短长,集二者之大成,不服不行。
现在就是简单的边界冲突就算占领截个村庄也没什么好处,长时间战备明显损耗自己国力,而且时间越长亚美尼亚能获得的国际支持越多越有利于亚美尼亚。而且既然打了,估计也是阿塞拜疆唯一一次收回纳卡的机会,这次拿不下来以后就不用想了。
亚阿战争背后是大国博弈,俄罗斯和土耳其目前有利益相关,俄罗斯希望把土耳其从北约撬下来,土耳其也希望借住俄罗斯威慑欧洲,不要轻易地踢走自己,否则就会倒向俄罗斯。归根结底土耳其的扩张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矛盾导致的,随着扩张,慢慢的阿拉伯,美国,欧洲都会不满,但已经骑虎难下,背后和俄罗斯一边打一边谈也是正常的。亚美尼亚经济军事实力都不如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只能靠着中俄或多或少的支持,对付阿塞拜疆和土耳其。
⑶ 为何说俄罗斯通过叙利亚战争,彻底打了一场翻身仗
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第一次挫败了西方。从苏联解体开始,俄罗斯只有在叙利亚战争中,才真正第一次挫败了,西方不断压缩围堵俄罗斯的图谋。他们企图彻底的孤立俄罗斯,将其赶出中东,但是被俄罗斯成功破解。
第三,获得了实惠。因为苏联解体,俄罗斯的卑微,一度世界那是对俄罗斯很是藐视,连武器都卖不出去。尤其是乌克兰战争后,俄罗斯备受制裁,经济损失了三分之一,大为沉沦。而叙利亚战争,使得世界看到俄罗斯的力量,大量中小国家来投诚。
⑷ 现代战争为何亚阿战争几天伤亡这么快这么大
从理论上说,现代战争的手段更凶残,爆发更猛烈,伤亡大是必然的事情。
但是在二战后,特别是沙漠之盾后,我们看到很多的战争都是大国打小国,小国没有还手之力,所以大国几乎很少死人,而小国死人的事情被刻意淡化,这就给人的错觉:现代战争几乎没有死伤。
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现代战争的攻击手段和防御手段都更犀利,短时间内可以造成大量的死伤,尤其是冲突双方势均力敌而冲突又非常猛烈的时候。
其实由于国际干预,亚阿战争还不能算是全面战争,只是有限制的冲突,打打停停,如果是全面战争,死亡的人可能是现在的几倍到十几倍……
⑸ 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的事件经过
2008年8月8号北京奥运会当天,在格鲁吉亚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一方为格鲁吉亚政府,另一方为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南奥塞梯,及其支持者阿布哈兹和俄罗斯。自8月1日开始,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发生数次交火,8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展开全面军事行动并很快控制了2/3以上的南奥塞梯地区,包围了其首府茨欣瓦利。俄罗斯军队于8日入侵主权国家格鲁吉亚,进入南奥塞梯地区,9日展开军事行动很快控制了茨欣瓦利,并在随后几日占领了南奥塞梯以外的格鲁吉亚领土和军事基地。 这是一次较大的领土主权冲突。
1992年,经过会谈,达成有关协议,根据协议,俄、格和南北奥塞梯成立了解决格奥冲突的四方混合监督委员会,由俄、格和南奥塞梯三方组成混合维和部队负责在冲突地区执行维和使命。
十几年来,南奥塞梯当局一直不改初衷,有关各方在这一地区的摩擦也时有发生。迄今,格中央政府只控制着南奥塞梯的部分地区。
于是格中央政府便在欧美的变相支持下,趁全世界目光聚焦北京奥运的时机,忽然出击,强攻轰炸,意图解决南奥塞梯问题。面对这一切,俄罗斯政府毫不犹豫,俄罗斯联邦总理普京强硬而干脆,立刻出兵对抗,对格鲁吉亚狂轰滥炸,格鲁吉亚等不来美国以及北约欧洲国家的支持,只能撤退。俄罗斯利用了这一事件,用战争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大声说不,警告亲美势力。 莽撞开战
格鲁吉亚在最初的二十个小时中占据主动,迅速击败南奥塞梯军队,并一度攻占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或许最初的胜利来得太快,抑或是过于相信美国的承诺,格军开始袭击驻格俄罗斯维和部队,全然不把强大的俄罗斯军队放在眼中。而格鲁吉亚武装力量与俄罗斯相比实在过于弱小,现役人员21547人,其中陆军17767人,海军892人,空军1310人,国民卫队1578人。还有准军事部队11700人,包括边防警卫队、海防警卫队和内务部的部队。军队共装备128辆坦克,9架战斗机,格鲁吉亚军队这点家底与对面的俄罗斯第58集团军和联合作战的空、海军部队相比,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和空海军力量支援配合三个方面处于绝对劣势。格军队数量只有对手的五分之一。按进攻作战的一般要求,对据守坚固要塞的敌人一般要集中5-6倍的数量优势,而格鲁吉亚面对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后面强劲的对手俄罗斯,不惜以弱凌强,以小欺大,不计后果,是明显违背作战常识的莽撞之举。格军武器装备都是俄系的老式装备,重型装备水平远低于俄军,再加上个位数级的空军和海军装备,三军基本不具备起码的联合作战能力。
因此,战局未启胜负已成定局。
闪电攻击
如果不把后来的溃败计入,格鲁吉亚军队于奥运会开幕当天的进攻行动还算“精彩”。格军面对此前久攻不克的南奥塞梯军队,分别从克维莫尼科季、普里西越过边境,兵分三路,从茨欣瓦利的南、东、西三个方向发动突然袭击。战斗中使用了T-72坦克、BMP-1/2步兵战车、“达纳”152毫米自行火炮、BM-21火箭炮等重型武器。还出动了苏25强击机轰炸南奥塞梯军队,配合地面部队推进,用时不到13小时,就攻占了茨欣瓦利。
由于茨欣瓦利距离南奥塞梯边界距离很近,从地形条件上看城市南部又向格鲁吉亚一侧突出,格军沿边界自然走向排兵就能够形成围攻部署,应当说,格军的攻击部署十分恰当地利用了这一地形特点,再与装甲部队强大的突击能力与快速的机动能力相结合,战斗进程十分顺利,这也反应了格方多年来对南奥塞梯心存不满,一直在寻机剿除,准备工作十分充分。此外,格方获得美国口头承诺后,感觉信心爆棚。
仓惶败退
格鲁吉亚对南奥军事行动可能比总统萨卡什维利想象中的更加顺利。在攻占茨欣瓦利后,格军就开始袭击乌比阿吉、凯梅尔、布克、杰潘西尼、1134高地、1475高地,以及茨欣瓦利城区俄军驻地和十多处哨所,打死俄军维和士兵数十人,打伤数十人。
俄罗斯北高加索军区第58集团军奉命赶往茨欣瓦利,增援驻扎在那里的俄罗斯维和部队。俄军从南奥塞梯北部穿越高加索丘陵,坦克、装甲车和火炮通过洛可斯基隧道进入南奥边界,攻占沿途格军村镇。8·9,格鲁吉亚军队的火力被俄军全面压制,伤亡惨重,已经停止向茨欣瓦利射击。俄罗斯维和部队和增援的第58军摧毁大量格军装甲车和坦克,参战的格鲁吉亚战斗机也被击落,
面对俄军强大的正面攻击行动。格军开始从占领的各处地区沿公路后撤,公路上的格军装甲目标成了俄罗斯空军的活靶子,从茨欣瓦利通向哥里和首都第比利斯的多条道路,成了格军的绝命之路,被摧毁的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和汽车随处可见,被遗弃的D-30式122毫米榴弹炮和迫击炮遍布城区。在俄空军强大的空中火力打击下,格军的后撤行动只能用溃败来形容,指望着美军介入帮忙的萨卡什维利方寸大乱,面对退兵洪流,除了频繁的抗议与呼吁外没有任何作为。
格鲁吉亚军队以卵击石,付出的自然是鲜血的代价。 快速反应
8·8,俄联邦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在克里姆林宫召集国家安全会议紧急会议,做出将格鲁吉亚军队逐出南奥塞梯的决定。随后俄军的军事行动令世界瞠目:15时20分,俄罗斯军队装甲输送车队进入南奥塞梯境内;15时50分,俄罗斯装甲部队开进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16时,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将向驻扎在茨欣瓦利的俄罗斯维和部队增援;17时20分,俄罗斯国防部第58集团军赶往茨欣瓦利,增援驻扎在那里的维和部队。
从时间上计算,驻格俄军在接到总统命令后50分钟从驻地抵达茨欣瓦利,反应极其迅速,这与科索沃战争中俄军快速抢占普利什蒂那机场如出一辙。第58集团军是在接到命令2小时20分钟完成了一切作战准备,包括燃料、弹药补给和开始实施越境行动,显示出了极高的战备水平。该军进入南奥塞梯边境后,沿公路长驱直入,快速进入茨欣瓦利周边,在炮兵、航空兵的掩护下,对防守之敌展开攻击,以“闪电战”回击“闪电战”,给格鲁吉亚和西方国家一个措手不及,在西方国家还来不及统一立场的情况下结束战斗。
网络攻击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以前不太重视的网络攻击也十分有效。在俄格战争全面爆发前的7月20日前后,大量标有“win+love+in+Russia”字样的数据包突然涌向格鲁吉亚政府网站并使其完全瘫痪。总统萨卡什维利的照片被换成了希特勒的,格总统府网站整整瘫痪了24小时。当俄军对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全面开始后,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网络攻击也全面展开,包括媒体、通信和交通运输系统在内的格鲁吉亚官方网站都被瘫痪,对格军事行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了格鲁吉亚的战争动员与支援能力。俄罗斯快速的军事打击行动和网络攻击行动,充分反应了俄罗斯军队自车臣战争以来,战备水平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适应现代战争所必备的应急机动作战能力初具规模。
陆上攻击
正面攻击担负正面攻击任务的第58集团军抵达茨欣瓦利外围后,即从北、东、西三个方向形成了围攻部署,并向茨欣瓦利南部重镇哥里实施穿插,截断了格军退路。俄军率先使用重型火炮对防守茨欣瓦利的格军进行猛烈的炮击,并出动苏-24/25强击机对城区及外围守军进行轰炸。
从俄军的作战行动上可以看出,与几年前的格罗兹尼之战相比,明显加强了空中与地面的配合。俄军以航空兵火力和炮兵火力为先导,对据险坚守的格军进行了先期的消耗,极大地发扬了火力优势。地面部队的推进十分谨慎,坦克部队与步兵的协同十分出色,步兵与坦克相互掩护作用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没有经过城市化改造的T-72坦克在步兵近战火器的掩护下,与步兵分队齐头并进,战损率大幅度下降。
在俄罗斯装甲部队的三面挤压下,困守茨欣瓦利的格军无法得到兵力、火力支援,在退路已绝的情况下仓惶溃散,向茨欣瓦利南郊和西南地区转移。至9日15时,距俄总统召集国家安全会议紧急会议整整24小时,俄军完成了集结、开进、越境、攻城行动,占领茨欣瓦利全城。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俄军向茨欣瓦利南部的哥里实施迂回攻击,部分兵力进占哥里东郊,切断了东西走向的高速公路,格中部交通干线被拦腰斩断。此举将格鲁吉亚一分为二,不仅将格军退路截断,还直接威逼首都第比利斯,让深入南奥塞梯的格军形成了腹背受敌的不利态势,极大地动摇了格军战斗意志。
翼侧出击在正面攻击的同时,俄罗斯军队充分利用格鲁吉亚国土正面宽大、纵深短浅的特点,在中部实施正面突击的同时,在西部的阿布哈兹地区派遣了第74空降师部分兵力,在阿布哈兹反政府武装配合下,进占与格鲁吉亚接壤的科多里峡谷边界一带,并于8·12凌晨发起攻击行动,包围了格鲁吉亚特种战旅一千多人,将格鲁吉亚武装部队赶出科多里峡谷,清除了格鲁吉亚政府在阿布哈兹境内所控制的唯一地区。
俄军这一攻势行动,在翼侧对格军形成了有力的牵制,使驻防阿布哈兹的格军无法增援南奥塞梯地区战斗,无形中加速了进入南奥塞梯地区格军的溃败进程。
侧后攻击为了配合正面攻击行动,俄军从阿布哈兹占领区向格鲁吉亚西部重镇祖格迪迪攻击前进,并在坦克支援下占领祖格迪迪市政府办公大楼,随后更多的俄军装甲车快速挺进,全镇迅速被俄军占据。格鲁吉亚西部另一重镇塞纳基也成为俄军攻击目标。塞纳基距黑海之滨只有40千米,俄军黑海舰队的陆战突击队在此抢滩登陆,迅速控制了当地几个警察局,未发一弹解除了格鲁吉亚特种警察们的武装。
位于祖格迪迪东南部的塞纳基陆军基地也被俄罗斯空降兵占据,当一个连的俄罗斯空降兵突然从天而降时,守卫在那里的格鲁吉亚一个精锐山地营不战而逃,俄空降兵进入该基地的第一项任务居然是“享用基地食堂主人没来得及吃的早餐”。就此,俄罗斯完成了对格鲁吉亚的东西对进攻击,格国基本上形成了一分为二的局面。只要俄罗斯方面有占领格国全境,甚至首都的意图,成为现实也只是时间问题。
空海突击
在地面部队攻击的同时,俄罗斯空军对格鲁吉亚当面守军和纵深内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空袭。从数量上看,俄罗斯对格握有绝对优势。北高加索军区空军第4集团军装备作战飞机459架,1个轰炸师(装备112架苏-24),1个侦察团(装备50架苏-24),1个歼击轰炸机师(装备98架苏-25、35架苏-22),4个防空航空兵团f装备105架米格-29、59架苏-27),1个电子战直升机大队(装备47架米-8),地空导弹发射架125部。
俄空军第4军对格鲁吉亚进行空袭,只动用了不到总数50%的飞机。开战之初,俄空军已完全掌控了战争区域以及格鲁吉亚全境的制空权,俄军战机对格空军和防空军的设施进行了打击,其中主要是军事基地雷达站、机场跑道、公路、桥梁、港口和位于第比利斯的飞机修理厂。这些目标虽然都在居民密集区内,但给格平民造成的伤亡只有100多人。相比之下,格军在南奥塞梯的军事行动却造成了近2000多当地平民的死亡,这说明俄空军的空中精确打击能力已经初步成形。俄罗斯武装部队副总参谋长阿纳托利·纳戈维岑表示,俄罗斯军队在南奥塞梯使用的是精确打击武器,没有实施地毯式轰炸。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空军对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军用与民用机场的袭击行动,已经表明俄罗斯随时可以对第比利斯发动大规模空降行动,1968年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行动随时可能再现,此举对格鲁吉亚民心士气的打击是致命的。由于格鲁吉亚防空导弹目标相对分散,全国并未形成统一的防空体系,俄方的电子压制行动效果并不理想,俄空军飞行员只能像美国空军寻歼萨达姆“飞毛腿”导弹一样,发现目标后才能组织攻击。因此,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没有了用武之地,俄空军飞行员不得不冒着巨大的风险使用普通航空炸弹对敌方目标凌空攻击。因此,虽然俄方空中优势非常明显,但连续损失包括1架图-22轰炸机在内的4架战机,也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位于克里米亚半岛(2014年宣布脱乌入俄),与格鲁吉亚的黑海沿岸隔海相望。拥有强大海上优势的俄罗斯海军在开战之初便抵达格鲁吉亚海域,对格实施全面海上封锁,以断绝军事物资供应,特别是乌克兰和西方国家对格鲁吉亚的武器供应。此外,从黑海直接登陆格鲁吉亚,形成对格军海陆夹击之势,也是海上军事行动的意图之一。8·10,在阿布哈兹水域巡逻的俄海军遭格鲁吉亚导弹艇挑衅,俄军舰开火击沉其中一艘。当然,无论装备老式导弹艇的格鲁吉亚是否会向俄军舰挑衅,俄罗斯封港断线的企图是十分明确的,何况面对弱小的格海军,形成海上壁垒易如反掌。
⑹ 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的战争伤亡5000人,你怎么看现在战争的残酷呢
导语:亚阿之战,当亚美尼亚女性持枪走上战场补缺、白雪公主狙击手再现、18岁球星战死、市长上火线鼓舞士气被炸成重伤、杀人如麻、视斩首如儿戏的叙利亚雇佣兵吓破胆要回国时,战争的惨烈已让此战无性别之分!能让在叙与俄死磕的雇佣兵望战而怯,惨烈度超乎想象!
亚阿之战,无人机无声端锅、将坦克精准点名,战壕地堡士兵发现即被炸飞,已将过往战争中战壕掩体就是救命符的传统思维改写!亚军方将领刚进地堡就被群灭,“发现就被攻击、攻击必定死亡”的残酷现实让人类对现代战争敬畏!
亚阿之战,空天24小时预警、无人机空中悬停捕捉击杀、甚至首开干掉s300地空导弹克星纪录……应感谢土耳其将新战争战法重新诠释,也为未来战争打法做了借鉴。更重要的是警钟长鸣:战争并不遥远!美国疫情危机转嫁与世界的战争,让伊朗、高加索成为新的热点,让我想起历届美国总统下台前,必以战争结尾或重新助力连任的把戏!
⑺ 阿,亚战争因什么而战争
从27日开始位于高加索地区、里海之滨的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因传统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争议而引发的冲突,目前已经过去第4天。由于这是自2008年8月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围绕南奥塞梯、欣茨瓦利等爆发军事冲突后,十多年来第一次出现国家之间的战争,而且还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打到了很高的烈度,故而这么两个平时没什么存在感的国家就这样瞬间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目光。
目前的交战情况
从目前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两国公布的战略、战役信息看,以亚、阿两国的体量对比,这场仅仅持续了几天的战事对双方来说,全都损失较大、伤亡较重:
亚美尼亚攻击阿塞拜疆的情况
根据亚美尼亚方面已公布的信息、放出的视频,部署在传统争议地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亚美尼亚军队利用既设的筑垒阵地和工事体系,充分发挥了己方步兵分队支援炮兵、配属反坦克分队的优势,对实施装甲战进攻的阿塞拜疆军队进行了坚决抗击。
亚美尼亚无人机视角
截止昨天下午,仅仅从亚美尼亚国防部发布的视频来看,亚军已经摧毁了进攻的阿塞拜疆军队33辆坦克和4辆装甲车,其中坦克大多是阿塞拜疆装备的T-72 Sim2“Aslan”型,其主要技战术性能可能介乎于俄军自用版本的T-72B和T-72B3之间,不算太先进;而装甲车则基本上都是苏制BMP-2型步战,从亚美尼亚方面放出的视频看,似乎这些步兵战车并未进行过升级,维持着早期的技术状态。
阿塞拜疆无人机视角下的亚美尼亚坦克
同时,亚美尼亚军队还号称摧毁了阿塞拜疆军队27架无人机、4架直升机,无人机可能都是土耳其提供的TB-2型察打一体无人机,但是直升机倒是不清楚是什么型号,也没有照片。
阿塞拜疆攻击亚美尼亚的情况
这边亚美尼亚军队打得如火如荼,那边阿塞拜疆军队也不甘示弱,同样放出了大量无人机攻击的视频(这一对什么毛病啊这是)。和亚美尼亚军队主要靠地面战歼敌不同,阿塞拜疆军队的优势则是拿到了大量土耳其支援的Bayraktar TB-2型察打一体无人机。这是土耳其的一家叫Baykar Makina私人航空工业研发的产品,目前林林总总列装了一二百架,在今年年初的伊德利卜战事中曾经给叙利亚阿拉伯军队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阿塞拜疆使用精确制导炸弹炸毁亚美尼亚军坦克 来源:阿塞拜疆
现在来看这些TB-2型无人机找麻烦又找到亚美尼亚军队头上了,根据阿塞拜疆的说法,TB-2起码摧毁了亚美尼亚军队的22辆坦克和装甲车,估计同样是T-72B3型主战坦克和BMP-2型步兵战车。此外据说TB-2还摧毁了亚美尼亚的15部9K33M型野战防空系统,有一部分视频倒是能证明,反而体现出来了察打一体无人机在防空压制任务方面的奇效。
惨烈的亚阿冲突
双方在战果上打得热热闹闹,在战役和战略上动静也不小:一开始所有人都以为这事儿“闹得不大”,毕竟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围绕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发生的冲突就跟印巴两军围绕着锡亚琴-卡吉尔一线发生的冲突差不多,基本是“年年打、月月打”,哪年不打就有点浑身不舒服,饶是今年年中双方还在边境线上剑拔弩张、差点就大打出手。但是这回打的有点儿“不一样”,相信在战果上大家也都看到了,这回不管是亚美尼亚,还是阿塞拜疆,这损失都有点大了。
阿塞拜疆民众悼念战争中死亡的亲人
毕竟都是小国,手里头没有多少家当,两国的坦克、装甲车数量都只落在了200到400辆这个量级之间,仅仅打了两天,一个打没了坦克储备的1/10,另一个打没了坦克储备的1/7(但阿塞拜疆战果较为存疑),闹得不管是亚美尼亚还是阿塞拜疆都已经开始使用第二梯队、实施全国动员了。目前据说亚美尼亚最新列装的俄制苏-30SM型战斗机已经被派往前线参战,而阿塞拜疆则一开始就出动了俄制9K58型远程火箭炮开火,现在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则全部出动了手头列装的最先进的远程火箭炮,准备玩一把“现代战争就是炮战”,似乎意味着双方的交火层次已经快打到集团军级了。
阿塞拜疆火箭炮
而在动员后备力量上,阿塞拜疆由于体量比较大,还只是在边境地区的四个区实施了局部动员,甚至据说还紧急向土耳其求援、土耳其的骚操作就是继续把快要砸手里的“叙利亚国民军”这帮“反贼军”往纳卡前线送、第一批准备送过去三百人当炮灰;而亚美尼亚由于体量比较小,除了发布全国戒严令,甚至干脆实施了全国动员,连首都埃里温都响起了要求适龄青年与预备役人员到就近的兵役点报道的广播。
亚美尼亚当局号召人民参军
故而从多个层级来看,这回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战争,别看两国体量不算太大,却已经是最近几年来打得较为惨烈、损失也较为惨重的局部战争了,当然,这两军在交战中展现出的战术水平与战斗技能、两国军事指挥机关在战争中展现出的战争艺术,还需要在未来复盘局势之后做进一步的检查分析。
亚阿冲突背后细节评述
虽然目前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还未结束、双方的交火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是亚-阿冲突中有些细节、有些背景资料还是值得咱们说一说的:
装甲力量使用方面
首先当然是冲突中双方对装甲突击力量、对反坦克力量的使用上。从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情况看,起码T-72B级别的主战坦克在担负装甲进攻、机动防御作战任务中,在高烈度对抗的情况下,损失是极其惊人的。
即使是亚美尼亚或阿塞拜疆这个体量的力量,都能在两天之内击毁对方30辆以上的坦克。这无疑意味着在现代战争环境下,集团军战役地幅如果不部署足够的维修力量、整个国家不具备自行制造与大修坦克整车、制造坦克配件的能力。那么坦克与步兵战车这种战斗装备之于这种国家而言,和一次性装备没有任何区别,真要遭遇高烈度对抗,一天之内损失四五十台坦克可以被算作是完全正常的消耗量。故而,就算你有一千多台坦克的储备量,也只够打个二十来天就消耗殆尽了。
无人机大放异彩
其次则是无人机在此次行动中的大放异彩上,尽管亚美尼亚在地面战中取得了较大战果,尤其是依托边境筑垒地域、既设工事对阿塞拜疆军队实施的战术反击,可谓打的有板有眼,而依托有利地形地貌组织的几次伏击战斗同样打得相当精彩,也算是创下了轻步兵或摩托化步兵全歼重装部队的纪录。
虽然阿塞拜疆军队的陆战技能着实不敢令人恭维、几次被伏击作战中的表现相当差劲,但是,阿塞拜疆靠满天乱飞的无人机,依然能够在装备交换比上同亚美尼亚基本拉平。虽然土耳其提供的Bayraktar TB-2型察打一体无人机根本就不是什么先进装备,一方面缺乏卫通天线无法在视距外实施遥控、一方面有效载荷非常差甚至只能带两枚20多公斤重的“袖珍型”反坦克导弹、对坦克目标的摧毁能力其实比较令人质疑。
可就是这种比玩具无人机好不到哪去的装备,仗着亚美尼亚军队缺乏足够的野战防空系统、主力野战防空系统还是八十年代水平的9K33M,不仅在双方前沿乃至对方战术纵深积极活动、四处出没、把亚美尼亚军队打得没有脾气,甚至还直接出击大量敲掉对手的野战防空系统。如果阿塞拜疆真的有一些具备较强空战能力的纵深遮断机型、能够在无人机打掉亚美尼亚的野战防空系统后大量出击,那么现在亚美尼亚的损失怕是还会大得多。
故而,咱们完全可以看出,一方面,未来这种体系不完全、装备不完备的国家之间的陆战,对于进攻方而言,各种性价比较高、操作维护较为简便的察打一体无人机能够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对于防御方而言,未来高烈度陆战的野战防空任务,有相当一部分重点要放在对无人机的软硬防御上,这种防御不仅包括诸如俄罗斯军队在叙利亚已经部署了的无人机地面干扰基站,可能还包括俄军目前已经展出过的、整合在了先进的9M311M“Pantsir-S1”型要地末端防空系统上的反无人机导弹。总而言之,这种在无人机运用上新的战术动向并可能对战争形式产生的变化值得关注。
周边大国态度
最后,则是关于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冲突中周边大国、域外大国可能采取的态度上。其实大伊万认为这没啥好说的,毕竟这俩地方实在是有点儿小,而且以这两个小国家为核心,也并没有形成足够分庭抗礼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故这几天不少读者担忧的“高加索火药桶”大概率是不会出现的。
而从此次冲突的前景来看,除了土耳其出于其一定的意识形态外交的因素,搁在阿塞拜疆后面拼命拱火,其实俄罗斯现在的态度还是比较克制的,也没有过多地支持亚美尼亚的举动。一方面毕竟亚美尼亚目前也没有过多地倒向俄罗斯,对于俄罗斯来说似乎“待价而沽”是个好主意,另一方面既然土耳其已经迫不及待地下场支持阿塞拜疆了,俄罗斯是否为了一个小小的纳卡问题轻易下场、损害了俄土之间在叙利亚与利比亚问题上的合作,其实也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当然,咱们还是希望冲突地区尽快恢复和平。
⑻ 最近在纳卡地区的冲突中,亚阿双方损失有多惨重
俄罗斯卫星网10月1日根据亚美尼亚国防部发表的战报从9月27日开始,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为了争夺纳卡地区的领土主权,再次发生了新的战争。 双方都指责对方最初引起了这场争端,两国都宣布进入全面战争状态,进行了战争总动员。 但是,战争规模扩大、军事力量占优势的阿塞拜疆在这场冲突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亚美尼亚也不少。
阿塞拜疆军队在纳卡地区冲突中受重伤,在这一天,亚美尼亚军队击落了阿方的3架军机和1架军用直升机。 360多名阿方兵被杀,600多名阿方官兵受伤。
阿塞拜疆国防部的战报显示,阿塞拜疆军队摧毁了亚美尼亚130辆坦克和装甲车、200多辆火炮和导弹系统、25个防空系统、50辆反坦克炮和55辆汽车。 被迫放过亚美尼亚收容所的士兵。 亚尔在纳卡地区的战争非常激烈,国际社会对此表示强烈关注,俄罗斯法德等国家的领导人强烈要求双方立即无条件停战。 但是,战争至今仍在继续。
⑼ 2020年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纳卡战争中,谁先开第一枪最后谁赢谁输
2020年阿亚战争是围绕阿亚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地区纳卡所展开的。
纳卡问题在1988年就已经出现,当时的还属于阿塞拜疆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宣布退出阿塞拜疆,不过当时由于苏联的强大力量,纳卡问题并未真正演变成地区矛盾。直到苏联解体之后,纳卡问题开始在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之间引起巨大的矛盾。
矛盾的焦点在于,尽管纳卡地区属于阿塞拜疆管治,但纳卡地区人口中的80%属于亚美尼亚族人,这些人并不希望被阿塞拜疆所统治。因此,纳卡地区一直希望独立或是加入亚美尼亚,而不希望留在阿塞拜疆。
因此,两国围绕纳卡这一地区多次产生冲突。在90年代初时,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两国就因为纳卡地区的问题而爆发过战争,虽然两国在1994年签订了停火协议,但这一问题实际上并未得到解决。在2016年时,两国又因纳卡问题产生冲突,幸运的是,这一次的冲突并未演化成战争。
此后,直到2020年9月27日,两国之间多年积攒的矛盾终于演变成为战争,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两国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也都产生了巨大的伤亡。
此次阿亚战争中阿塞拜疆在土耳其的支持下,选了一个美国大选无暇东顾的时间点发动亚阿战争。
亚美尼亚,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人口306万人,2018年GDP达124亿美元;军队现役军力为5万余人,但另有2万人左右的纳卡地区军队,其年军费投入约6亿多美元。
阿塞拜疆,国土面积8.6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万人,2018年GDP为469亿美元;军队现役军力约为6.7万人,其年军费投入为19亿美元。
从两个国家的整体硬实力来说,阿塞拜疆要强于亚美尼亚,其在军费投入和技术装备的数量、质量上也要优于后者。
不过亚美尼亚实际控制着纳卡地区及部分阿塞拜疆的其他国土,这实际就是当年亚美尼亚军队更具战力的体现。
亚美尼亚在以纳卡地区为核心的区域构筑有大量复杂的防御工事,而且亚美尼亚军队的平均战斗力也仍然高于阿军,结合地形、工事与战斗力因素后,倒是可以部分抵消阿军的装备数量、质量优势,使得后者难以深入。
所以这次以纳卡地区为中心的亚阿之战就呈现出了阿军攻不动(在纳卡南北各占领部分边缘区域),而亚军也无力反攻的僵持局面。双方的技术装备、弹药和兵力都在急剧损耗中。亚方被阿方持续消耗,骑虎难下,双方终于在俄罗斯的介入下,签署停战协定,最终以亚美尼亚割地赔款结束。
⑽ 亚阿冲突会引发“世界大战”吗
疫情还没结束,亚洲和欧洲交界处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个国家却突然爆发了严重冲突。
从9月27日至今,两国以及主要争端地区纳卡地区都已进入战时状态,每天死伤人数都超过千人。参与国家除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还有俄罗斯、土耳其、以色列、伊朗和塞尔维亚七国。
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因此爆发?
01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争端早在苏联时期就已经埋下伏笔,两国在经历了杀戮、报复等一系列冲突后。在苏联老大哥的参与下,把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裔聚居地纳卡地区,划归给了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塞拜疆。
将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与阿塞拜疆的穆斯林强行绑在一起,让纳卡地区显得格格不入,于是纳卡在1991年公投独立,但未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也成为了现在两国之间的主要冲突点。
亚美尼亚的实力远低于阿塞拜疆,但被土耳其欺凌的悲痛历史让国民的战争决心远高于阿塞拜疆,大有战斗到最后一人的架势。
这次出兵纳卡的官方理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同胞不受阿塞拜疆欺凌。
亚美尼亚是俄罗斯“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而土耳其则力挺阿塞拜疆。在这之前,俄罗斯和土耳其曾在叙利亚、利比亚爆发冲突。这场战争,看起来更像是
俄土两个大国在纳卡地区展开的第3场代理人战争。
土耳其因为历史原因,必须毫无保留地站在阿塞拜疆一方对抗亚美尼亚。
可这一次战争的开端却不是因为土耳其的挑唆,而是由弱势的亚美尼亚主动出兵引起,亚美尼亚背后的俄罗斯被怀疑是这场战争的主要操纵者。
事实上,俄罗斯并不支持亚美尼亚。并且与阿塞拜疆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俄罗斯曾试图调停战争,但被亚美尼亚拒绝。
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宣布全国总动员进行生死之战,他表示:“这是对生命权的斗争。否则,我们将遭受种族灭绝。”
亚美尼亚冒着亡国的风险,也要与阿塞拜疆决一死战。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有自己的支持者。
中东地区的伊朗是亚美尼亚最大的支持者,亚美尼亚依赖伊朗在海上的港口运输货物,而伊朗则想借助亚美尼亚向阿塞拜疆输出什叶派革命。
中东另一个国家以色列则支持阿塞拜疆,因为以色列可以从阿塞拜疆购买石油,而阿塞拜疆则有60%的武器购自以色列。
这些国家都因为历史或利益原因卷入到这起战争中,但力量悬殊的亚美尼亚会如此反常的主动开战,似乎与这些国家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如果说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世仇恩怨是“因”,这场越来越升级的战争是“果”。
那么,另一个卷进来的不起眼小国塞尔维亚,就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
02
塞尔维亚从地理位置上看,和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都很远。甚至与阿塞拜疆还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但依然可以看出塞尔维亚深度参与这场战争的种种痕迹。
塞尔维亚挑起这场战争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国民不再被列强欺辱,恢复东欧强国的地位。
现在的塞尔维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无疑是一个小国,但在世界历史上却常因顽强的民族精神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公元6-7世纪时,和俄罗斯斯拉夫人同源的塞尔维亚人,逐渐由巴尔干半岛定居到现在的塞尔维亚,从此这个东欧小国就在长达数个世纪内,在拜占庭帝国、奥匈帝国等列强的影响下顽强生存。
直到1878年,塞尔维亚在俄国的协助下获得完全的独立。但奥匈帝国依然管辖着塞尔维亚北部的伏伊伏丁那地区。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街头用伯朗宁M1900型自动手枪连开七枪,刺杀了正在对萨拉热窝进行访问的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7月28日,奥匈帝国因此事向塞尔维亚宣战,可以说
塞尔维亚青年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塞尔维亚联合黑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伏伊伏丁那共同组建了南斯拉夫共和国。但结局依然是被轴心国侵入并将其瓜分。
1945年,苏联红军进入南斯拉夫,铁托在苏联的帮助下成为国家最高领袖,建立了共产主义国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刚成立时即予以承认南斯拉夫的国家主权,从那个时候起,南斯拉夫与中国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老一辈人至今仍津津乐道南斯拉夫的老电影,比如电影《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那首“啊朋友再见”成为很多中国人记忆中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