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思考,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论述
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理论思考,提出许多论述:
⑴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⑵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⑶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⑷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着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苏俄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
列宁是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后的化名,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同时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和评价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② 苏联何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936年召开的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③ 十月革命后,苏俄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
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工业化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以农业和轻工业支持重工业发展,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实行集体农庄,开辟了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使苏联迅速完成工业化,但是从农民手里拿走的过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片面发展重工业是农业轻工业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的计划指令压制了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改革而最终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④ 俄国怎样推翻封建王朝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
1917年二月革命中,沙皇被废,临时政府掌权;同年的十月革命,临时政府被推翻,布尔什维克掌权。即苏维埃俄国,1922年改为苏联……
⑤ 简答苏联是怎么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通过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国政府成立了苏维埃政府 ,后改革土地制度,建立公有制,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国家
⑥ 俄国从沙皇统治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大体历史进程
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一)历史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资金、劳动力缺乏);引起阶级矛盾激化。
2、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加剧社会经济危机;
二)主要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劳动力)②获得自由的农奴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商品市场)③农奴必须出高价赎买份地。(资金)
三)、评价: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变了社会性质)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①原因:发展迅速:1861年,农奴制改革;仍落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经济基础薄弱。
②帝国主义特征:“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强大,沙皇政府热衷于对外侵略扩张。)
2、政治:沙皇专制
3、对外:①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但仍控制逐个东北北部;1912年策动外蒙古独立;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1)条件:
①经济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并向帝国主义过渡。
②阶级基础: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19世纪80年代,普列汉诺夫开始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俄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普列汉诺夫)
④个人努力:列宁做了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准备工作。
(2)、创立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把无产阶级专政写进了党纲,拥护列宁的多数派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布尔什维主义。布尔什维主义的诞生标志着列宁主义正式诞生
(3)、评价: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
第一,垄断组织在俄国经济中已起决定作用。俄国的社会化生产程度进一步提高,已经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第二,相对落后的俄国集中了各种矛盾。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存在,决定了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残余势力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沙皇的大俄罗斯主义激起了民族矛盾。沙俄以军事手段推行对外扩张,引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同沙俄的矛盾。沙俄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也矛盾重重。各种矛盾的集结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因而旧政权易于被摧毁。
第三,无产阶级及其革命政党的成熟。俄国无产阶级集中程度高,身受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因而组织程度高、战斗性强。布尔什维主义的指导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革命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第四,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沙俄参加了一战,死伤和被俘人数是参战国中最多的;经济也濒于崩溃。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推进了革命的爆发。
总之,无论从客观条件还是从主观条件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都是俄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
二月革命后,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这为十月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与条件。《四月提纲》标志着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指导已经完成,七月事件成为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诱因。
综上所述,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如马克思预计的那样,发生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国家,而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要从事物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中深刻理解列宁的这句话:“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客观物质条件不够充分,而主观条件极其成熟的情况下爆发并取得胜利的。
(二)过程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8年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建立
附: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1、俄国是帝国主义阵线中最薄弱的环节,矛盾尖锐。
2、 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工人、农民的互相配合,采用暴力斗争形式。
3、 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援。
(三)巩固政权的措施
1、政治上:成立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对一切企业实行监督(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寺院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取得农民的支持,巩固工农联盟)。
3、外交上: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四)革命的特点
(1)这是一次改变了通常历史顺序的革命。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先夺取政权,再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然后在经济上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特殊道路)。
(2)这次革命与二月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场革命的两个阶段。二月革命后形成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为布尔什维克党广泛发动群众,将民主革命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说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既是不同性质的两次革命,也是一场革命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3)革命迅速地获得了胜利。表现: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只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全国各地苏维埃政权建立,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十月武装起义中,伤亡不足百人。原因:当时的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和世界大战的形势对革命有利。
(4)革命胜利后,面临巨大的困难。原因:俄国进行革命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前提并不充分和完备。俄国此次革命的胜利为世界上第一次,史无前例,无所借鉴。
(五)历史意义: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1918年夏开始实施,1919年形成一种特殊经济体制,1920年发展到顶点。
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把大中型企业全部收为国有;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实行强制劳动。
评价:①它的推行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它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俄国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②但它是在当时恶劣环境下实施的临时性措施,而非社会主义的必要阶段,更不带有普遍意义,在实践中弊端很大。③有些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即“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濒于瓦解,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无产阶级政权巩固,经济命脉控制在国家手中;②列宁等领导人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探索失败;③人民日益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甚至发生了农民和士兵的暴动。
(2)实施时间:1921—1928年。
(3)实质:它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缓和工农矛盾,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评价:①该政策的实施使俄国经济很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并巩固了工农联盟;
②是列宁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成功尝试;
③是在社会主义阶段发展经济的过渡性政策,不可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战略。
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及认识
两者实质上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但由于背景不同,内容不同,实践效果也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允许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来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两种政策的实施,除了当时的形势需要以外,还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的发展有关。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新经济政策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背景:①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②内部:经济文化落后。
2、过程:
(1)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①1925年12月“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重点发展重工业;②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1928——1985年完整地执行了十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③1927年12 月“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的方针④成就: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实现农业集体化⑤问题: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产品单调,质量低劣;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3、缺陷和弊端:①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
4、评价: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②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附: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和利弊。
第一阶段: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这些措施为经济的恢复和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战争过后仍实行这一政策,遭到了农民的反对,也对国家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第三阶段: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步巩固。
第四阶段:1925年,苏联制订了工业化的总方针,1927年又制订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根据这些方针,苏联进行了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苏联的经济建设也出现了诸如农、轻、重比例失调等许多重大问题。
五、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
(一)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成立。15个加盟共和国以自愿平等的原则加入苏联。
(二)1936年宪法的颁布
1、背景:苏联社会的重大变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公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
2、目的:把重大变化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
3、内容:①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②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所有制;③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4、意义:①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②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三)大清洗运动
1、背景:①斯大林体制的逐渐形成;②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
2、时间:1935—1938年
3、内容:镇压和迫害党、政、军优秀干部;着名知识分子;普通干部和群众
4、后果:①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②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六、二战前后的苏联
(一)二战前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1938年9月②背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使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③评价: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也使德国发动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二战中
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①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1942年初)的胜利;②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 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③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冬—1943年2月):苏军开始进行战略反攻;巩固和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二战的转折点。
2、参与重大国际会议
①德黑兰会议;②雅尔塔会议;③波茨坦会议
3、①1945年4 月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苏军攻占柏林;②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东北的日本军队。
(三)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内外政策
1、对内政策方面: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①原因:1946年起,开始执行四五计划②表现:195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1946年建成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③问题:体制弊端日益显着;个人崇拜有增无减;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
2、对外政策方面: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分天下:①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②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③控制社会主义阵营;④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⑤1949年在苏联的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七、苏联的改革历程
(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①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
2、内容:经济领域①重点:农业,取得一些成效;②工业: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3、失败原因: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②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③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
1、内容:经济领域:①重点:工业,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成效:①执政前期,工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②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失败原因:①经济体制没有实质性突破;②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③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
(三)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1、时间:经济改革受挫后,从1988年起进行政治改革
2、内容:①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②全盘否定苏联历史。
3、后果:造成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1990年局势动荡:①实行多党制;②经济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④党内斗争尖锐化和公开化。
八、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
(一)背景: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
(二)过程
1、政权发生质变——“八一九”事件
①原因:直接原因:1991年8 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局势混乱。
②实质:共产党内部争权斗争
③影响: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国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2、“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明斯克协定签署
1991年12月8 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签署
3、苏联解体——《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991年12月22日,11国签署。“独联体”扩大到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三)影响:
1、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附: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1)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均不成熟;(2)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生产力水平不很高的情况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基础薄弱;(3)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巩固比任何革命都难,需要一个长期过程;(4)资本主义势力从敌视、遏制到颠覆,使社会主义发展面临重重困难;(5)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要适应本国国情,走独立发展的道路,不应拘泥于苏联模式;(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7)中国在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从国际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挫折中吸取了教训,表明社会主义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⑦ 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后,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的最后结局是什么
苏联于20世纪30年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该体制下,国家得以按照计划调配合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一体制也导致了一些弊端: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苏联的最后结局是于1991年解体。
⑧ 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样建立的
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建立的社会体系 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
主要是通过革命方式 例如俄罗斯的 “十月革命”(俄罗斯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叫苏俄)
⑨ 俄国是通过哪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又于哪一年成立苏联
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简称苏维埃俄国。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⑩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至15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十一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
(10)俄罗斯是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扩展阅读:
国土面积与地理位置
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疆域横跨东欧、中亚、北亚的大部分;陆上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与瑞典、日本、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隔海相望。
苏联地跨欧亚两大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中亚、北亚。东西最远距离达1万多公里,南北约五千公里,总国土面积达到2240.22万平方千米,与北美洲面积相当。濒临黑海、波罗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
隔海与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日本的北海道岛(南千岛群岛为苏联实际控制的日苏争议领土)相望。
陆上分别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以及朝鲜相邻,其中同中国大陆的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有7300多公里的边界线。
俄罗斯的经纬度位置:经度:东经26至西经170度,纬度:北纬41度至82度。
苏联的海岸线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沿海边界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海岸线在北极圈上。摩尔曼斯克,因为有温暖的洋流湾流,而其他所有在北极圈以北的海岸都被冰封,冻结时间为每一年中的十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