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中国和俄罗斯石油交易叫什么

中国和俄罗斯石油交易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2-07-06 08:16:53

‘壹’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国际能源背景

在全球经济增长的刺激下,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并纷纷制订了各自的能源战略,全球能源争夺日趋激烈,新的国际能源格局即将形成。中俄两国分别作为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和需求国,都致力于重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国际能源新格局。加强双边的石油天然气合作,不仅有利于增强各自的能源安全,还可提升双方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在即将形成的国际能源新格局中争取到更为有利的地位。

一、全球能源争夺愈演愈烈

近些年,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后,各大国以及跨国石油公司之间对油气的争夺愈演愈烈。首先,油气管道争夺成为焦点。争夺的焦点主要在里海和中亚地区。中亚-里海地区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为达到控制里海和中亚地区油气运输大动脉,坚持北向方案;美国则为达到争夺该地区油气资源、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抑制中国崛起、防范伊朗的战略目标,力主南向方案。日本从石油安全和争夺远东石油主动权进而实现遏制中国、争取俄罗斯的战略目的出发,与中国激烈争夺俄罗斯远东石油输出管道。其次,油气资源争夺激烈。在中亚、西非、中东,各大跨国公司对油气资源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目前,在中亚-里海地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跨国公司不仅已基本掌控了该地区的资源勘探开发权。还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活动等,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力,力阻中国同伊朗和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而俄罗斯则借助于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不断强化对该地区的影响和控制。在非洲,美国、欧盟和日本纷纷调整对非战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同非洲主要资源国家的控制与合作,争夺油气资源开发的主导权,排挤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进军非洲石油市场。第三,市场争夺残酷。俄罗斯-环里海石油圈的崛起、几内亚湾新油田的开发以及伊拉克重返国际石油市场,打破了原有油气市场格局,引发欧佩克内部、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之间、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对市场的激烈争夺。

二、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

美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霸主地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石油美元的霸主地位。1975年美国与欧佩克达成用美元为石油定价的协议,将美元与石油绑定在一起,世界石油交易大多以美元计价和结算。二是石油价格的制定权。20世纪80年代以来,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几乎垄断了全球范围的主要石油期货交易,主导了世界石油价格的话语权。三是石油资源的控制权。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其石油消耗量占全球消耗总量的42%。作为国际能源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长期以来美国将其能源政策置于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位置,美国的资金几乎涉足全世界所有产油气的地区和国家。目前,美国通过军事打击、经济合作、投资、协商对话等手段实际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地区将近70%的石油资源。

伊拉克战争后,尤其是进入2006年,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一些产油国基于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和中国、印度等重要的原油进口国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双边石油勘探、开采和贸易合作,成立了一系列以欧元或本国货币计价的石油交易所,并在石油交易中越来越多地考虑使用欧元定价,以稳定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增强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减弱美国的控制与掠夺。2007年美国次级债市场危机的爆发,更进一步削弱了美元的地位,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

三、欧佩克的地位有所削弱,但仍将是世界石油市场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美国、欧盟和日本通过建立西方石油战略储备,试图操纵和替代欧佩克并促使欧佩克内部分化,使欧佩克成员国和其他油气生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深,欧佩克对国际市场油价的控制力大不如前。从1973年至2006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出口的控制已由53%下降到41.7%,今后还可能继续下降。现在的欧佩克不仅要面对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石油出口国的挑战和冲击,还须面对伊拉克石油生产能力恢复后所构成的更大威胁。欧佩克对国际市场油价的控制能力将会大大降低,国际油价将有可能出现以市场供需为基本面,由美国和欧佩克为主、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参与共同调控油价的新局面。尽管欧佩克影响有所下降,但影响仍非常大。欧佩克(除伊拉克外)石油储量仍占世界总量的65.4%,多年的市场化运作也使其内部形成了休戚相关的利益关系。无论如何,欧佩克仍将是未来国际石油市场的一支中坚力量。

四、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产油国地位逐渐上升

如今,俄罗斯、墨西哥、非洲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利用伊拉克战争所导致的伊拉克石油产量大幅下降、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的有利契机,大幅增产,从欧佩克手中夺取了不少市场份额,影响大增。“9·11”后,俄罗斯利用世界能源市场的新变化,以“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总思路全面拓展能源外交,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和地位迅速攀升,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油气生产和出口国。自2000年以来,俄罗斯石油产量以年均6.83%的速度增长,2006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为4.8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2.3%,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同年其天然气产量为6121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21.3%。作为能源供应大国,却被剥夺定价权,这是地位日益上升的俄罗斯所不能接受的,它正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在纽约交易所塑造PEBCO品牌和筹划建立俄罗斯石油交易所来试图打破现有国际石油定价体制。

图7-1是1996~2006年俄罗斯石油的生产和消费量。

图 7 -3 1994 ~2006 年中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 资料来源: ①消费量数据来自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7②中国石油进口量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http: / /www. customs. gov. cn)

‘贰’ 俄罗斯出口给中国的石油主要是哪个地区的油田

你好,以秋明油田为主,从秋明和巴库油田先到泰舍特,然后通过中俄输油管道到中国的大庆。

‘叁’ 中国向俄罗斯购买的石油究竟是怎么一个价究竟是我们怎么一个好处懂得人是不是能够指点一下

是协议价,中国和俄罗斯的石油合同关键在于长期购买,保证我肯定每个月买多少量,价格是随行就市的,通过海关数据也可以查到基本上和国际原油的价格保持一致

‘肆’ 中国与俄罗斯石油贸易用什么货币

人民币吧,现在中俄贸易一直在去美元化,使用的货币一般是卢布或者人民币,卢布一直贬值的情况,使用人民币的情形比较多,因为人民币相对而言比较保值。

‘伍’ 俄罗斯与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贸易

一、近几年来俄罗斯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明显加强

1992年至今中俄贸易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92~1993年为第一阶段,199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6.7亿美元;1994~1996年为第二阶段,1996年双边贸易额为68.3亿美元;1997~1998年为第三阶段,1998年双边贸易额降至54.8亿美元;1999年至今为第四阶段,2001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贸易史上最高水平,总额为212亿美元,2005年双边贸易额增长了37.1%,并达到291亿美元。中国与其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的贸易额达到2170亿美元,与美国的贸易额达到2110亿美元,与日本的贸易额达到了1840亿美元。对照中美双边贸易额,俄中贸易额并不引人注目。俄罗斯媒体认为:中俄贸易虽创新高,深层问题仍未解决。目前俄罗斯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中石油与天然气是最主要的。俄罗斯和中国的油气合作已进行多年,最主要的合作项目是输油管道和输气管道,但进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俄罗斯输往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等产品主要依靠铁路运输,但由于铁路运输效率不高,出口量难有较大突破。2005年,中石油通过东部铁路进口俄罗斯原油518万吨,比原先预计的通过铁路向中国输出石油的总量2005年达到1000万吨几乎少了一半。俄罗斯铁路运输部门表示将增加中俄石油运力,以后将运力提高到每年3000万吨。但目前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提高运力需要全面的电气化改造。

2004年美、中、日三国石油消费总量、进口俄罗斯石油量见表5-1。

表5-1 2004年美、中、日三国石油消费总量、进口俄罗斯石油量一览表

资料来源:IEA,Oilinformation,coal information

从表5-3中可看出,中国进口石油70%来自中东和非洲(40%),主要靠海运。中国对这一地区的石油依赖程度远远超过公认的不超过30%的安全警戒线。

从表5-4中可看出,2000年俄罗斯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7.27%,而目前其石油出口量在沙特之后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16%左右。近年来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占世界天然气出口总额的1/4以上,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一。俄罗斯能源矿产品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2001~2004年俄罗斯石油出口年均增长14.8%,天然气出口年均增长2.1%。2004年俄罗斯石油出口和天然气出口量分别占到了当年石油产量的50%,天然气产量的30%。1999年俄罗斯原油和石油产品、天然气、煤和焦炭出口合计占俄罗斯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43.3%,2000年为52.5%,2002年和2003年则达到了55%和57%。俄方称为实现5年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将向中国供应600亿~800亿立方米天然气,俄罗斯天然气企业将建设东西两条输气管道。第一条管道长3000千米,年输气量将达300亿~400亿立方米,连接西伯利亚西部和中国靠近俄罗斯的西部边境。预计这条线路将从2011年起向中国供气。第二条管道将把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天然气输往中国的东北地区。天然气方面主要根据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公司的备忘录表明,俄方开始着手加大与中国天然气合作的力度,但不确定因素同样很多。俄罗斯希望多销售石油产品,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巴格丹奇科夫表示,2006年年底前双方在俄罗斯和中国境内将各建成一家石油合资企业,分别从事俄罗斯境内资源勘探与开发,石油产品加工及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零售工作。据报道,俄方此前一直想进入中国的石油零售行业,但一直未能如愿,直至《关于在中国、俄罗斯成立合资企业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则协议》签订,才提供了可能。这也说明,中方看中能源,而俄方则希望多销售产品。

二、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与中国东北振兴

200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使其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第四个增长级。俄罗斯东部开发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已被两国政府提上日程,俄中两国应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使两个地区的发展有望再上一个新的阶梯。中国东北地区面积79万平方千米,人口10655万,而远东地区面积700万平方千米,人口则仅有800万。西伯利亚已探明石油储量占俄罗斯总探明储量的77%,天然气的85%,煤炭的80%。中国东北地区背靠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两大油气区,且距西伯利亚大油气区也并非很远,即中国东北地区可以从俄罗斯三个大油气区得到油气的供应。可见,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受益最大的应该是中国东北地区。中国东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其作出了巨大贡献,自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由于诸多因素,中国东北地区明显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随着中国政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吉林省提出了建设汽车产业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基地、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示范基地等六大基地。辽宁省提出了建成国家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提出了重点建设装备工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绿色特色食品、医药工业等五大基地。

中俄两国国贸在很多领域具有互补性,边贸也同样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从中俄双方的统计数字看,无论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对俄贸易,还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对华贸易,近年来都呈大幅度增长的趋势:2002年,俄罗斯和中国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的边贸额达46.2亿美元,占俄中贸易总额的38.7%,占中国同所有邻国边境贸易额的81.2%。可见,东北三省的对俄贸易前景广阔。2002年,在中国木材进口总量中,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占61%,纸和纸浆占17%,黑色金属占19%,化肥占42%,鱼和海产品占57%,原油占4.4%。

三、东北亚框架中的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

国际能源机构预计,世界对石油的消费平均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其中,东北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的能源需求增长尤为突出。东北亚能源需求占世界能源需求总量的比重已近1/5,中、日、韩三国的能源需求则占东北亚地区能源需求总量的98%以上。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以7%的速度上升,至2003年中国石油产品需求总量增长幅度达到11.4%,从而使中国的石油贸易量超过日本,成为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日本的石油消费量退居世界第三位。韩国也排在前列。东北亚地区油气需求国呈现竞争的局面。

自1993年起,中国由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的石油产量从1999年的320万桶/日降至2005年的280万桶/日,而石油消费,则从1999年的442.8万桶/日增至2005年的534万桶/日,2010年的643万桶/日,石油和消费之间的缺口近400万桶/日。200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273亿立方米,据测算,2005年需645亿立方米。2005年,中国面临200亿立方米左右的天然气需求缺口,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近1000亿立方米。中国石油进口的62%来自中东和北非,主要靠海运。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是对某一地区石油的依赖度不能超过进口的30%。

目前,东北亚地区能源分布状况极不平衡,既有能源丰富的俄罗斯,也有能源贫乏的日本、韩国、中国。为改善能源安全状况,中、日、韩采取了相似的能源战略。中、日、韩能源战略的相似性最突出地体现在对外能源战略上。三国都积极与油气丰富的俄罗斯合作。在东北亚形成了以俄罗斯为供给方、多个双边能源合作相互竞争的格局,也包括了俄罗斯与欧盟、美国、印度、日本以及中国的合作等。其中最具激烈的是中俄与日俄在远东输迪管道问题上发生的激烈的竞争。自从1994年俄罗斯首先提出修建中俄石油管道以来,中俄双方签署了数项协议,准备修建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至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安大线”,“安大线”长达2260千米,此后,中俄石油管道合作又经历了从“安大线”、“安纳线”再到“泰纳线”的曲折过程。

“安大线”“安纳线”“泰纳线”比较见表5-5。

表5-5 “安大线”、“安纳线”、“泰纳线”比较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经贸合作水平相对滞后于两国间的政治合作水平。1993年两国贸易额为76.8亿美元,此后一直在60亿美元上下徘徊,2001年为100亿美元,2002年120亿美元。这个数字仅相当于中日、中美经贸合作额度的1/10左右。中俄两国在资源、能源和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俄罗斯拥有资源与技术,但两国经贸合作的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安大线”在俄罗斯摇摆不定的政策中“难产”了,除了与俄罗斯国内政治因素有关外,与日本的介入有着很大的关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于2003年1月10日与普京签署了《俄日能源合作计划》,小泉向俄罗斯提交了修建“安纳线”(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输油管线),放弃“安大线”,将原油输往日本的建议。“安大线”的“难产”意味着日本为了获得俄罗斯的石油资源,修建符合本国利益的石油输油管道而与中国展开激烈的能源战略竞争。中日都是能源进口大国,两国都力主实施进口能源多元化,此外,日本促使“安大线”“难产”,暗藏着政治战略意图:削弱中国的能源安全,从而延缓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达到主导亚洲的目的。日本实行对中国的牵制政策,利用与中国争夺俄罗斯能源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削弱中国在东北亚政治经济影响。21世纪中日两国的战略竞争不仅仅体现在能源方面,还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地方政府在石油问题上倾向日本并向俄联邦政府施压。驻远东全权代表普利科夫斯基向普京上书《远东州长联合信》,要求铺“安纳线”,其会见日本外相川口时说自己是“日本院外集团成员”。

中俄两国能源领域的双边合作必须建立在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的基础上,东北亚区域能源的有效合作能够促进中俄能源合作的健康发展,能够为中俄能源安全提供保证。

四、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存在的问题

中俄专家普遍认为:中俄贸易近年虽创历史新高,但深层问题仍未解决,2005年中俄贸易额虽创下290亿美元的纪录,但与两国政治关系完全不相称。2005年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2170亿美元,与美国的贸易额2110亿美元,与日本的贸易额1840亿美元。对比上述国家贸易额,俄中贸易并不引人注意。出现上述情况,一方面与中俄贸易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与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有关。中俄双边贸易虽保持快速增长,但贸易结构仍保持传统格局。截至2005年底,中国在俄投资项目共657个,主要分布在能源开发、林业、贸易、轻纺、家电、通迅、建筑、服务、房地产开发等传统领域。另外,家电、汽车组装、木材深加工、矿产开发已成为中国对俄罗斯投资新的热点领域。俄罗斯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2005年,中俄贸易虽大幅增长,但主要靠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增长。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虽然从互补的角度讲有很大的贸易空间,但下列一些因素制约了石油天然气贸易:俄罗斯将石油天然气政治化;俄罗斯担心强大的中国对其不利;俄罗斯担心能源管道经中国后,中国垄断其石油价格;俄罗斯不想变成单纯的能源出口国,因此在出售石油天然气的同时欲搭配石油天然气产品。此外,中俄两国政府虽都特别关心各自的西部大开发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建设,但因远东地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地方落实政府的决议有很大差距。

五、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前景

俄罗斯专家认为,未来5~10年,俄罗斯将是中国能源市场的重要伙伴,未来15年俄罗斯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供应者。这预示了今后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

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表示,2006年已成为俄中能源合作的关键性一年。普京“俄罗斯年”访华,与中国签署的有关一揽子能源合作的文件,“标志着两国企业间的合作已从简单的原油贸易过渡到在中国、俄罗斯和世界其他国家境内共同勘探油田的新层面”。

虽然截至目前,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主要面向欧洲市场,但俄罗斯能源对外战略有意将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转化为经济和政治优势。在这个目的的驱使下,俄罗斯决不会放弃亚太这个大市场,更不会放弃亚太地区石油消费占第一、世界范围内石油消费占第二位的中国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正是基于此,普京2000年以来,能源外交的总体布局具有“博弈全球、吸引美国、稳定欧盟、争夺里海、开拓亚太”的特点。俄罗斯能源战略不愿意失去中、日、韩任何一个潜在的油气出口市场,只不过俄罗斯将利用石油天然气取得经济政治利益最大化。

俄罗斯拟建涵盖东北亚的“泰纳线”石油运输管道和拟议中的北西伯利亚铁路,该输油管道的建设则能够使俄罗斯石油直接进入经济迅猛发展、油气需求增长潜力巨大的亚太市场,这里有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二、第三的中国、日本以及南亚国家。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为俄罗斯能源出口找到最近的地方,而且能大大提升俄罗斯在东北亚、亚太事务上的发言权。因此,从亚太市场来看,俄罗斯会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修建石油管道,鉴此,中俄石油贸易前景待管道修成后,会有大的突破。

中俄油气供需具有互补性,巩固和扩大中俄能源合作,符合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政府在《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中指出:“巩固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地位,最大效能地实现国家燃料动力综合体出口的可能性,增强其产品及服务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以合理的规模及对双方有利的条件吸引外资;使俄罗斯从单纯的原料供应者转变为可在国际能源市场执行独立政策的重要参与者。”

普京把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视为首要任务,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光明,因为它既解俄罗斯之围,又解中国能源之乏。俄罗斯要摆脱经济困境、缓解社会矛盾,需要加大对油气工业的投入,扩大油气生产和销售。与中国开展能源合作,不仅有助于俄罗斯能源工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俄罗斯经济的复苏。特别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将是其直接受益者。因为中俄两国油气合作前景光明,它关系到中俄两国切身的利益。

俄罗斯在俄美关系改善,俄日加强了能源对话后,其东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的国际环境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此时俄罗斯多元化的能源外交战略施展得也得心应手。俄罗斯在东北亚能源供应与需求格局中处于优越地位,因为它是中、日、韩、蒙、俄五国中唯一具有油气出口潜力的能源大国。因此,在权衡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经济安全后,俄罗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施行了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政策,这给中俄油气合作前景又带来了挑战。

据统计,2001年,中国进口石油8831万吨,其中46.2%来自中东,19.8%来自非洲,18.7%来自东南亚,未来几十年内,中东仍将是世界主要的石油产地,但中东动荡的局势令人堪忧。一个国家从一个地区进口石油的安全警戒为30%,中东已大大超过安全警戒线;另外,中国90%以上的石油进口通过海上运输。主要航线有三条。第一条是中东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第二条是非洲线:北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第三条线路是东南亚线: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中国对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两个“敏感区”的过度依赖,随时有发生意外、两个海峡被封锁的危险,中国的能源将直接承受巨大的压力。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2004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为19.7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能源总产量的11%,成为仅次于美国、俄罗斯的世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2004年中国能源自给率达94%,能源总体对外依存度尚不到6%。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2/3以上,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供开采一百年,但中国的石油资源相对不足。

从威胁中国石油安全的因素来看:一是境内找不到石油或找到的石油是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进口能源渠道遭到制裁,禁运甚至全面封锁。进口依存度的失控才是威胁中国石油安全的根本问题。

从中国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实行进口渠道多元化,中国应重视石油的陆上进口通道。一条是从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到中国满洲里的原油通道,另一条是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到中国新疆阿拉山口的原油通道,两条通道的运输工具均为火车,但运力有限,如果中俄石油管道建成,将把石油贸易额提至若干倍,且分散一些中国石油安全危险。

因此,从该意义上说,中国与俄罗斯石油贸易前景广阔。因为,中俄油气战略合作可以促进中国油气进口源地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强中国的油气安全系数。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受益最大的是东北地区,因为东北可以从俄罗斯三个大油气区得到油气的供应,对促进我国东北地区的振兴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中国的西气东输工程和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工程应吸收俄、日等国家参加,将国内经济改革项目与国际接轨。俄罗斯的参与可保证能源的供给。日本参与上述项目的建设,可减少日本与中国在能源方面的摩擦,并将其纳入到正常的经贸范围内。

总之,从地缘经济角度看,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合作前景广阔,但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双方石油天然气贸易合作存在若干变数。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合作的前景是美好广阔的,只不过道路是曲折艰难的。

‘陆’ 中俄石油大单是怎么回事

“中俄、石油、合作协议”,在近日的全球媒体上没有什么词汇能比这些词汇出现频率更高、更吸引人们的眼球了。

二月十七日,中俄签署了两国间有史以来最大的能源合作协议:俄罗斯承诺未来二十年向中国提供三亿吨石油,以换取中国向俄两家石油公司提供二百五十亿美元的贷款。该消息一经发布,世界各国媒体就此事件迅速展开热评。

石油大单令世界羡慕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石油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面对日益加剧的资源争夺战,面对严峻的伊拉克形势及其对世界石油市场可能产生的后果,中国和俄罗斯都在构筑自身的多元化油气战略。与俄罗斯加强油气方面的合作,是中国油气战略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俄罗斯的利益需要。这种双赢战略显然令西方羡慕。

美联社十七日的报道称,俄罗斯和中国今天在北京签署了一项价值二百五十亿美元的大型能源协议。由此,中国将可确保未来二十年里来自莫斯科的石油供给。作为回报,俄罗斯获得了急需的贷款。

报道引述某石油问题分析家的观点说:“这项协议对俄罗斯石油公司来说至关重要。该协议让一些企业如释重负。在融资问题上

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曾十分有限。”

也有媒体报道说,在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俄罗斯寻求扩大其在东亚市场的影响力之际,该国同意向中国提供二十年的石油,作为回报,中国将向其提供二百五十亿美元贷款。

俄罗斯目前正寻求通过修建输油管道、准许运输液化天然气、主办二0一二年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等来扩大其在东亚的影响。

西方担忧肥水东流

当中俄签署石油大单后,西方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某些报道明显流露出对中俄能源合作或将冲击西方利益表示担忧的情绪。

《参考消息》报道,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说,位于莫斯科的乌拉尔西伯利亚投资银行首席策略师克里斯·威弗指出,如果不减少对西方的出口,俄罗斯现在无法向中国输送那么多石油。

对此,有分析人士警告,由于俄罗斯今年面临石油产量不断下降的问题,俄罗斯可能不得不把原本输往西方的原油转移给中国。

报道还说,该协议缓解了俄罗斯两大国营能源巨头的融资需求,并使中国这个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获得了重要且有保障的石油供应来推动经济增长。

‘柒’ 想了解一下中石化与俄罗斯西布尔公司合作开发俄罗斯油气田的具体情况。

9月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华参加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当天,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分别与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下称俄油)和俄罗斯西布尔公司签署合作。
中石化表示,已与俄油签订了《共同开发鲁斯科耶油气田和尤鲁勃切诺-托霍姆油气田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中石化有权收购俄油所属东西伯利亚油气公司(East Siberian Oil and Gas Company,ESOGC)和秋明油气公司(Tyumenneftegaz)这两家公司49%的股份。两家公司分别拥有鲁斯科耶油气田(Russkoye)和尤鲁勃切诺-托霍姆油气田(Yurubcheno-Tokhomskoye)的开发许可证。
“中石化与俄方的合作颇有经验,”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乾表示,王玉普在担任董事长后很重视与俄罗斯的合作,“俄罗斯对中国的资金、技术和产能等有所需求,也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根据俄油官网介绍,鲁斯科耶油气田储量约为4亿吨原油,逾850亿立方米天然气,目前油气年产量约370万吨。此前,该油田由英国石油(下称BP)和俄油的合资企业俄罗斯秋明英国石油控股公司(TNK-BP)开发。
2013年初,BP向俄油出售了所持TNK-BP公司50%的股份,回报是171.2亿美元和俄油12.84%的股权。
尤鲁勃切诺-托霍姆油气田储量约3亿桶,2017年计划投产,到2019年将达到500万吨/年的产能。
上述协议所涉两座油气田均位于俄罗斯石油公司的重点经营地区,共同开发致密油气藏将有助于双方共同降低项目运营风险。合作也将在资金、技术和施工能力等各方面提升项目实力。
中石化在俄罗斯一直都有业务。此前,中石化和俄油在乌德穆尔特石油项目(Udmurtneft)及远东地区的萨哈林3号项目(Sakhalin-3)上有过合作。
乌德穆尔特石油项目位于伏尔加-乌拉尔地区。2006年,中石化以35亿美元收购了该项目49%的股权。今年6月17日,中石化董事长王玉普调研了乌德穆尔特石油项目。
尽管中俄能源互补性强,但能源合作却一直“好事多磨”。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石化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中石化在俄罗斯的以往的业务“进展不是很顺畅”。
“鲁斯科耶等几个大型油气田,中石化和俄罗斯已达成一致,在即将签协议时,俄罗斯国家杜马突然通过法案,规定战略性资产不得对外国国家石油公司开放。”该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回忆,中俄天然气合作也因为气价存在分歧,谈判长达二十年。
从经济效益来看,这些合作项目“一直没有大突破,盈利空间小,有些项目还处在非盈利状态”,他说。
油价处于高位时,俄罗斯作为资源国家,面对国外投资者较为保守,政策苛刻。如今态度有所转变,较之前更为积极开放,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因为俄罗斯迫于形势。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抗分析称,油价暴跌加上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缺乏资金、人才、技术,60%的石油装备靠进口。但在制裁之下,俄罗斯买不起、甚至买不到关键性的钻井和压裂设备,在油气等能源发展方面急需寻找合作伙伴。
“俄罗斯越来越明白东线的重要性。位于东线的国家中,只有中国同时具备资金、人才和技术。”张抗说。
“中俄油气合作,对中石化拓展海外业务有所助益。”上述不具名人士称,在当前形势下,俄罗斯在外资企业投资的政策方面有所松动,“但不要抱太大期望”,他说,在油价低迷时,和俄罗斯合作开发油气项目,就经济性而言可能不如直接购买原油划算。
根据中石化介绍,双方下一步将设立联合技术工作组,确定最终投资方案,敲定最终协议文本。
该项交易的最终结果还将取决于一系列标准条件及相关国家部门的审批。
9月3日,中石化还和俄罗斯天然气加工及石化产品公司西布尔集团(Sibur)签订了战略投资协议。根据协议,中国石化将购买西布尔股份,成为其战略投资者。
两家公司未公布股权交易规模和金额。
路透社援引一名接近西布尔公司股东的知情人士称,中石化可能收购西布尔逾10%的股权。收购后,该公司董事长Leonid Mikhelson仍是西布尔最大股东。
中石化董事长王玉普表示,西布尔的资源石化一体化发展方向,与中石化的主营业务有很高契合度。双方持续的伙伴关系将协助中石化确保多元化石化产品的长期来源。
刘乾介绍,西布尔是俄罗斯最大的全产业链石化企业,与中石化类似,都在各自国内的石化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前述匿名人士认为,油价低迷,炼化业务较勘探开采业务来说成本更低,风险更小。中石化与西布尔合作,有助于完善上下游一体化。
刘乾推测,西布尔所指的新项目可能是该公司最大的投资项目西西伯利亚石化项目。根据该公司官网介绍,这一项目投资金额约95亿美元,计划在托波利斯克建成年产150万吨乙烯和50万吨聚丙烯的装置。

‘捌’ 中国买俄罗斯的高价油,换来了什么

这是石油期货。现在的油价根本不是真实的油价,油价如此低是西方制裁俄的结果,等制裁一过油价必然大涨。看看制裁前的油价,那才是真实的油价。等油价涨到150美元的时候,我们还是90美元,能叫亏了吗?况且期货的本质功能是保值避险,根本不是抄底赚便宜。石油这东西跟老百姓买白薯可不一样,石油是战略资源。我们以预测未来十年平均油价的方式签了十年的油款,预测未必绝对准确,也未必能赚了很多,但至少有了十年的战略保障。有人说等油价大涨之时北熊肯定翻脸了。那我就问他了,现在欧洲如此制裁俄熊,怎么它的油气还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为什么没翻脸?要我来说,人家唯一翻脸的可能,就是你现在玩命去发人家的国难财,等到人家缓过劲来,那才一定要报复!

‘玖’ 俄罗斯超沙特成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原因是什么

因为俄罗斯的石油价格相比于沙特的石油,价格要优惠上许多。并且俄罗斯距离中国较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运输成本。

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工业要想发展是离不开石油的。因此这也是为何各个国家之间都在国际上争相争夺石油,尤其是中东地区频繁发生战争。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该地区的石油储备较为丰富,而欧美国家对于石油的需求要远远超过该地区的国家。

俄罗斯石油价格具有折扣。

相比于沙特石油的价格而比,中国从俄罗斯地区进口石油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毕竟在价格这一方面,俄罗斯的石油要比沙特石油低上许多。所以中国才成为了俄罗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除此之外俄罗斯也是为了应对欧美国家的制裁。希望通过用石油出口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贸易差额,能够更好应对欧美国家对乌克兰局势的干扰。

‘拾’ 中国进口俄罗斯石油用卢布算比较便宜吗

不便宜。
中俄石油交易使用美元,因为中国和俄罗斯两国政府之间还没有签署两国货币互换协议。10年前,中国向俄罗斯购买石油是以美元计价的,所以,当时中国以每桶100多美元的价格向俄罗斯购买了近100亿石油。现在中国可以用卢布或人民币向俄罗斯购买石油,不过由于卢布汇率变化很大,所以,购买风险很大。

阅读全文

与中国和俄罗斯石油交易叫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1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6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8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6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