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罗斯的风土人情
1、俄罗斯人是非常注重礼仪的,比如:见面他们通常是用握手来表达的,但是如果带了手套的话,在握手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先把手套脱下,这一点是非常重要。
俄罗斯的礼仪习俗中从很多方面都能看出对女性的尊重,比如:如果到俄罗斯当地的居民家中做客的时候,应先向女主人问好,然后才是向男主人及其他人问好。而且,男士如果要想吸烟的话,也要先征求女士的意见。
2、俄罗斯人对自己的仪表以及服饰也是非常注重的。在俄罗斯的民间,结过婚的妇女必须要戴以白色为主的头巾,而没有结婚的姑娘大都喜欢戴一顶漂亮的帽子。
在城市中生活的俄罗斯人都是穿西装、套裙。但要去拜访俄罗斯人的时候,进门后为了表达礼貌我们应该自觉的摘下墨镜,脱下帽子、手套以及外套。
3、到俄罗斯游玩的人们一定要记住俄罗斯人对“13”这个数字非常的忌讳,因为他们认为“13”象征着凶险和死亡。反而,他们十分喜欢“7”这个数字,因为在俄罗斯人的严重数字“7”所代表的是幸福和成功。
俄罗斯人认为黑猫会带来不好的事情,所以他们很不喜欢。镜子在俄罗斯是神圣的物品,打碎它象征着灵魂的破碎。同样是破碎,但对于杯盘的破碎所带来的寓意却是富贵与幸福。
4、俄罗斯人对饮食也是非常讲究的,他们有许多品种的菜肴,在世界上“俄式大餐”都是非常有名的。到俄罗斯游玩的朋友们,一定要去品尝一下俄餐里最为美味的鱼子酱,再搭配上正宗的罗宋汤,还有俄罗斯传统的小煎饼,在体验美味的同时也体会了当地美食的民族特色。
在俄罗斯餐桌上会见到各种各样的肉类食品,对于爱吃肉的朋友们俄罗斯是你们不得不去的好地方,因为像牛肉、羊肉、牛排、香肠等几乎每餐都会有。
(1)哪些俄语作品反映俄罗斯民族性格扩展阅读: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以莫斯科大公国为中心,逐渐形成多民族的封建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改大公称号为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1917年2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至15个加盟共和国)。
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1991年8月,苏联发生“8.19”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
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波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并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意义相同。
② 简述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征。(有几点什么因素造成的分别体现在哪)求答案啊!400字以内!
俄罗斯人能忍耐,坚强勇敢,智慧顽强,善良,但普遍不是那么勤劳。有些人爱占便宜,爱欺负人,有大国沙文主义思想。
③ 俄罗斯文学有哪些特点
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带有民主主义倾向、嘲讽性的寓言诗和喜剧先后再现、出现了唯美派诗歌和小说等
17世纪:带有民主主义倾向
由于全俄市场的形成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俄罗斯文学渐渐丰富起来。司祭长阿瓦库姆和宫廷诗人西密翁·波洛茨基的创作,显示了宗教文学的新发展。17世纪初叶由波兰、瑞典的武装干涉和王朝的更迭等造成的混乱局势,阻碍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
到20年代,有关“混乱时期”的政论着作一度兴盛。17世纪下半叶,由于全俄市场的形成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的格局,题材和体裁都有所增加,出现了大量描述社会生活、带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或反映对新生活的朦胧憧憬与对旧传统的背叛,或揭露和讽刺社会弊端。
同时,宗教文学也有了新的特色。
18世纪:嘲讽性的寓言诗和喜剧先后再现
彼得一世时期的文学仍然是新旧杂陈,具有过渡性质。30年代在彼得改革的基础上兴起的古典主义,是此后将近半个世纪中俄罗斯文学的基本流派,表现了启蒙主义同中世纪思想原则之间的斗争。
罗蒙诺索夫使文学体裁和语体规范化,并将音节体诗改为更适合俄语特性的音节和重音并重体诗,对统一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诗歌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古典主义文学中,讽刺作品成长较快。50年代,嘲讽性的寓言诗和喜剧先后再现。
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唯美派诗歌和小说等
俄罗斯文学中,较着名的还有托尔斯泰的浪漫主义诗歌和小说,费特(1820-1892)和德鲁日宁(1824-1864)的唯美派诗歌和小说等,但其成就和影响都远不能与现实主义相比。
(3)哪些俄语作品反映俄罗斯民族性格扩展阅读
现代文学的特点
1917年十月革命后直到80年代末,俄国实行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制度,因此其文学又通称苏维埃俄罗斯文学;因为俄国是当时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这个阶段俄罗斯文学又是整个苏联文学的一部分。
苏维埃俄国初期,文学界存在许多作家团体,派别之争激烈,创作不多。代表当局主管文艺的卢纳察尔斯基为团结作家队伍做了大量工作。不久,执政的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加强了对文艺事业的领导,提倡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基本创作方法。
④ 有没有全面介绍俄罗斯的书
1、《俄罗斯文化之路》
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对17世纪到20世纪初俄罗斯二百多年的历史作了回顾,探讨了俄罗斯文化进程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勾勒出了近代俄罗斯文化发展的轨迹。
作者既注意反映俄罗斯文化在文学艺术、音乐、美术、教育、习俗诸领域的具体表现,并把它们放在其时俄国的政治、社会、思想背景下进行考察,资料丰富,论述精当,文笔洗炼。
2、《俄罗斯历史之路》
《俄罗斯历史之路:千年回眸》全面地回顾了俄罗斯千余年的文明史进程,叙述了俄罗斯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俄罗斯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全景图案。
作者着有《论俄罗斯民族性格及其对俄罗斯历史文化的影响》、《俄语犯罪俚语的三次浪潮》、《村社与俄罗斯文化价值取向》等。
⑤ 俄罗斯的民族性是什么知道俄罗斯的民族性的朋友请帮帮忙。。急用!
不能用一句来总结俄罗斯的民族性,但是它还是有其自己的特性的。我觉得俄罗斯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民族。一个人的性格左右摇摆有它的度的。比如一个人既是全世界最勇敢的人,又是全世界最怯懦的人,恐怕这样人存在的几率很小的。我们说俄罗斯是非常的好战和富有进攻性,它赢得了很多战争的胜利,否则它也不会拥有今天如此辽阔的疆土。但是同时俄罗斯还有其忧郁的一面,比尔加耶夫在《俄罗斯的命运》中提到“德国是欧洲的男人,俄罗斯是欧洲的女人”的观点。作为俄罗斯的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的。我们可以喝酒这件事情,看到俄罗斯人的这种矛盾的性格。我们可以说俄罗斯人喝酒就象吸毒,是一种生活的习惯。俄罗斯在刚开始喝酒的时候,非常的豪爽,但是喝酒以后就是哭泣。喝酒的过程就充分地体现了俄罗斯人的性格的两个极端。例如,俄罗斯的前总统叶利钦去美国访问的时候,中午就喝醉,无法参加下午的记者招待会。美国人认为这个缺乏理性的,而俄罗斯人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这体现出了俄罗斯人的性格很粗糙的一面。俄罗斯人在某些方面很不在乎,而在某些方面又非常的在乎。就是粗糙的俄罗斯人又把芭蕾这种精细的艺术发展到了一种极端。又如1975年美苏有一次太空合作,就是美苏的太空仓在空中对接。事后,两个太空仓都放到当时俄罗斯的宇宙博物馆去展览。对比之后,就会发现俄罗斯的太空仓是非常的粗糙,而如此精细的太空对接都可以完成,它却不去重视太空仓的一些外观的东西。俄罗斯人的粗与细应该说和其他民族不同的。
俄罗斯民族性格中还有一个非常优秀的东西—乐于助人。在某些时候非常的大度,但是同时有时候又非常小鸡肚肠。例如在50年代中苏关系的“蜜月时期”,对于新中国的援助,至到今天在国际关系史还是非常罕见的,但是后来又由于一些事情,苏联又一夜之间撤走所有的专家。很难想象,几年前还是如此慷慨的援助,但是几年之后又一下子撕破脸皮来卡脖子,这种急遽变化的国际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性格情绪化的一面。
我们可以想象为什么俄罗斯民族会有如此情绪化的性格呢?我的原因很多。我想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俄罗斯地处欧亚两个大陆,既是欧洲又是亚洲,既是东方又是西方。俄罗斯在面对中国的时候,非常强调他的西方特性,而当他面对欧洲的时候,他又强调他的东方特性。他是处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个板块之间,摇摆于东西两个文化之间,而自己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极。
俄罗斯的文化起源很晚,所以俄罗斯的文化在今天还无法确定自己的身份。面对这种在东西方文化的选择,对于民族性格的分裂有一定的影响。俄罗斯的文化起源很晚,对与自身和社会的认识都非常的不成熟,同时农奴制度的长期存在使得社会的下层无法接受西方文明。而同时彼得大帝的改革使的贵族有机会接受西方文明。同时存在受奴役的农奴和受西方文明的贵族,使得俄国社会的矛盾非常的尖锐。这种矛盾的存在对于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构成某种影响。
下面我们谈一下与俄罗斯文学紧密联系的三种性格:
一, 尚武精神。我们知道,俄罗斯的战争文学非常发达。其实,俄罗斯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从9世纪的一个小公国,通过1000年的扩张而成为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在俄罗斯的境内,到处都是战争的纪念碑。战争成为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土耳其在100年的时间里,发生6次大的战争。彼得一世在位期间,平均每7个月就有一场战争。叶卡迪林娜女皇在位期间,对欧洲发动了6次战争,占领了波兰和克里米亚半岛。下面,我们去了解战争和战争中人在文学中的表现。俄罗斯的战争史诗有其特殊之处,就是俄罗斯的战争史诗带有一种悲剧的色彩,而并非象通常的史诗那样去歌颂。蒙古统治时期文化比较落后,但是仅有的几部作品都是描写战争的,例如《邓河彼岸之战》。18世纪,俄罗斯兴起的古典文学也是以歌颂战争为主题。19世纪的普希金写俄土战争是一种凌驾于上的态度来写的,战争的场面如同小孩子的打架,没有任何个人的色彩加在双方的身上。在俄罗斯,古典主义之后是浪漫主义。俄罗斯的高加索地区是浪漫主义的理想之地。崇山峻岭而且充满了神秘的情调。所以普希金就写了很多以高加索为背景的作品,如《高加索的俘虏》。战争文学和浪漫主义在这里交汇。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开始对人的性格进行一种网络全书全书式的体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战争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通过战争来描写社会生活,将人放到战争中去,在战场上凸现人物的性格。20世纪,俄罗斯的战争依然不断,战争文学依然风光。据统计,在卫国战争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平均每年大约有500部有关卫国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问世,构成了俄罗斯战争文学的高潮。一般认为20世纪俄罗斯的战争文学出现了三个浪潮,第一浪潮就是在卫国战争刚开始的一段时期,主要是歌颂性质的,歌颂爱国主义和英雄气质,还有领袖的伟大领导,这时候文学真正成为一种武器。小托尔斯泰在他的作品讲到,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身上裹了一层层的外衣,只有当战争发生后,就象太阳晒破你的皮肤一样,剥去你外衣,让你露出的本质。第二个浪潮是在斯大林死后,战争作品开始凸现战争中悲哀和阴暗的东西,被称为“战壕真实派”,代表作是《一个人的遭遇》。第三个浪潮就是将英雄主义和悲剧结合起来写,代表作就是《这里黎明静悄悄》。最后总结一下,我们发现在俄罗斯文学的战争文学中人物,既有一种崇高的英雄主义精神,又带有他自身的缺点。文学作品,既描述战争胜利的喜悦,又让战争中人带有一种悲剧色彩。
二, 宗教情怀,也被称为尼塞亚精神。在俄罗斯还处于公国时期的时候,当时统治者希望可以从意识形态上统一各个部落。最初希望通过一个自然神来统一各部落,而在当时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自然神,所以用自然神无法统一。于是,公国的统治者就从拜占庭(现在的君士坦丁堡)引进了基督教,此时基督教成为统一的工具。第二个就是“第三罗马”学说,就是罗马教廷在分裂成东西教廷以后,天主教逐渐在欧洲占据了领先地位。于是基督教就转移到了土耳其的拜占庭。但是,在土耳其的拜占庭又不能为伊斯兰教所容纳。于是就从拜占庭转移到莫斯科。在俄罗斯的宗教发展史上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就是,在1834年的时候,当时的国民教育大臣卧瓦洛夫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政治思想,即东正教,专制制度和人民性是整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我们看到在这个三个因素中,东正教是排在第一位,甚至超过了专制制度。还有一个现象可以看到宗教在俄罗斯的深远影响。在俄罗斯的统治者最初称“大公”,在依万雷帝的时候,改称“沙皇”。沙皇在俄语中是“凯撒”的意思。其实在俄罗斯“三位一体”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十月革命”。在苏联时期,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俄罗斯的宗教开始衰落,莫斯科的教堂数量大量地减少。但在苏联解体以后,宗教的思潮又开始复苏。其实俄罗斯的书面文字就是教会发展起来的,书面文字出现就是传教的需要。19世纪有三个作家和宗教的联系比较紧密,果戈里和妥斯托耶夫斯基,其中妥斯托耶夫斯基有一个非常着名的观点就是“美可以拯救世界”,而这里的“美”实质上是艺术和宗教的结合。第三个是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被教会开除出教的。但实质上从他的作品中提出的“心灵辩证法”,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在创造他自己的宗教。即使在苏联时代,无神论占据主导地位,宗教衰落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从文学作品找到宗教的影子。如《母亲》中的巴威尔身上,我们看到实质上是殉道者的形象。在俄罗斯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它其中的宗教感。人物既彷徨又虔诚,这样两种情感的结合产生了《多余人》的形象。这种人的情绪的分裂,处于进退之间,或许也是俄罗斯富有情绪化的民族性格的原因。这种富有情绪化的民族性格,或许对于俄罗斯这个国家是一个不幸,但是对于俄罗斯的文学来说,或许又是大幸。
三, 艺术气质,也就是审美乌托邦的问题。我们可以接触一些去过俄罗斯的人,当我们去询问他们对俄罗斯的印象时候,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如果是商人或者政府官员,他们认为俄罗斯很差劲,不行。当时去询问知识分子或者艺术家,他们会认为俄罗斯很了不起,是个很有艺术气质的民族。从历史上,俄罗斯的文学作品是非常“入世”的。18世纪的叶卡迪琳娜时代,“文学是一种时尚”。19世纪的时候,“美就是生活”。到后来的“白银时代”依然非常的“入世”。象征主义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游戏,其目的是要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审美的乌托邦”。对俄罗斯人来说,现实是一个世界,艺术再造一个世界。俄罗斯对生活艺术化,而俄罗斯的作家,艺术生活化。俄罗斯一直强调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俄罗斯的文学很沉重,有道德感。
最后,如果在以后阅读俄罗斯文学作品,理解人物形象的时候,能够一种带有悲剧的英雄主义精神,或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既虔诚又使命感的宗教情怀,或者能够感觉到既严肃又天真的审美乌托邦的气质,那么你就拿到打开俄罗斯人艺术心灵大门的钥匙。
问:俄罗斯是否会成了和东西方文化并驾齐驱的第三种文化呢?
答:这是我在讲的过程中的一个例子,很难说俄罗斯文化时候会成为第三种文化。我们知道,尽管美国非常强大,但是我们依然提到美国文化的时候,把它归欧洲文化或者欧美体系。当然现在看来,美国文化有崛起的势头,因为美国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具有政治经济军事的优势地位。我个人认为,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文化可能要最终归入欧洲文化的范畴,这也是俄罗斯的努力方向。
问:刚才你说俄罗斯富有情绪化的民族性格对俄罗斯国家是不幸,对俄罗斯文学是大幸,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答:好的。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我并非预测俄罗斯的将来的形势。我们一般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需要稳定,一种延续性,用中国话来说,就是要“中庸”一点,并非经常性走到极端上去。
摘要: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典型性特征及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是受俄罗斯文化、俄罗斯地理上东西之间的矛盾以及俄罗斯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形成的,探讨和研究俄罗斯民族性格有助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
⑥ 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一是勇敢顽强,好胜斗勇。
俄罗斯人喜欢勇士,具有勇士的气质。读一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看一看反映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和《攻克柏林》,再看一看平时俄罗斯人不畏严寒、对孩子不娇生惯养、崇尚英雄、喜欢当兵、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俄罗斯勇士”和“雨燕”特技飞行员在空中做系列高难度动作,以及普通人士在生活中见义勇为、拔刀相助的情景,您就会对俄罗斯人英勇坚强、不屈不挠的性格有所了解。
二是聪明智慧,富有创造力。
霍赫洛玛手工镀金器具、巴列赫和费多斯基诺微型油漆画、白底蓝花的格热尔瓷器、图拉的茶炊、沃洛戈达的丝线织物、若斯托夫托盘和纯毛大披肩等民间工艺品,反映了俄罗斯人的智慧。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许多宏伟建筑,如红场的波克罗夫教堂和克里姆林宫,圣彼得堡的冬宫、夏宫和叶卡捷琳娜宫,都是集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成就为一体的杰作。
三是激情热忱,充满艺术气质。
俄罗斯文学灿烂辉煌,才华出众的俄罗斯诗人和作家不胜枚举,其中有被誉为“俄罗斯民族诗歌的太阳”普希金、《当代英雄》作者莱蒙托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理、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托尔斯泰和小托尔斯泰、契诃夫、叶赛宁、马雅科夫斯基、叶夫图申科、阿赫马托娃等等。
四是宗教性很强,具有弥赛亚情结。
俄罗斯大多数居民信教,其中约7000万人信奉基督东正教。在俄语里,东正教就是“正确的宗教”的意思。无私心、友善、奉献、怜悯、仁慈、同情、忍耐、恭顺、禁欲主义等俄罗斯人性格特点都是在东正教影响下形成的。
五是相当勤劳,对感兴趣的事全力以赴。
俄罗斯俗语说:“懒人不受尊重。”“聪明的大脑不喜欢懒惰的双手。”俄罗斯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象非常美丽,但这是它们主人付出了辛勤劳动的结果。为了开发俄罗斯北部地区,人们花费了多么巨大的劳动!
六是幽默风趣,喜欢开玩笑。
在幽默大师契诃夫笔下,小公务员、变色龙、套中人、跳来跳去的女人等一个个小人物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而果戈理的喜剧《钦差大臣》和长篇小说《死魂灵》简直是讽刺和幽默的范本。
七是热情好客,喜欢热闹。
俄着名文化学者利哈乔夫指出:俄罗斯人喜欢朝圣者、过路人和商人,殷勤地招待他们。“不招待一个客人,就不能让他走”。“面包和盐”礼仪是俄罗斯欢迎贵宾的崇高方式。俄罗斯人在家待客非常殷勤。
(6)哪些俄语作品反映俄罗斯民族性格扩展阅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这句中国谚语,去了解和认识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民族,也是恰如其分的。这是我在俄罗斯工作生活期间的切身感受。
俄罗斯人的性格,孕育于俄罗斯这方水土。形容俄国的自然,可以概括为一个“大”字。俄罗斯是全球领土最大的国家,它拥有郁郁葱葱的大森林,辽阔无垠的大平原和呼啸弥漫的大风雪……与此相互映衬的是俄罗斯人高大魁伟的身躯、粗犷顽强的气魄和豪爽豁达的脾气。
如果仅以上面的简单概括来勾勒俄罗斯人的性格,那只是一个“轮廓”。还应该深入地对“轮廓”进行刻画,才能表现俄罗斯人性格的“细部”。俄罗斯横跨欧亚两洲,它汇集着东西方许多民族相似、相近甚至大相径庭的文化习俗。
所以,俄罗新人喜欢引用19世纪俄国诗人尤特列夫的话自我剖析,“用理性不能理解俄罗斯,用一般标准无法去衡量它,因为在它那里存在的是特殊的东西。”诗人泛指的“特殊的东西”,大概有着历史、民族和宗教的内涵。这些因素经过千百年的碰撞、融合、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人的性格。
⑦ 全面介绍俄罗斯风土人情的俄文书籍,最好讲清书名
客居俄罗斯
⑧ 俄罗斯有怎样的品质
一位驻外记者说:“莫斯科是记者的天堂。”的确,俄罗斯总有可书可写之处。在俄罗斯常有意外的事情发生,俄罗斯人经常有出人预料之举,俄罗斯常常令这个世界震惊。如果把一个民族拟人化,俄罗斯绝对是一个性格鲜明、有个性的民族。考察这样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何况,俄罗斯幅员极其辽阔,地理、社会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渔民和乌拉尔河的哥萨克,莫斯科郊区的农民和西伯利亚的猎人,无论是从外表还是性格特征看都有很大差异。而找出俄罗斯民族的共同特征,思考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本质,人们公认,俄罗斯性格具有矛盾性(双重性):既残忍,又善良,既谦逊和睦又放肆闹事,叛逆与服从,无个性的集体主义与强烈的个人意识,专制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等等。当我们想到俄罗斯人的一个具体的品质时,总有一个对立相反的品质紧随其后。
1、非理性。重感性轻理性是俄罗斯民族最显着的性格特征。别尔嘉耶夫写道:俄罗斯“可能使人神魂颠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从它那里永远可以期待意外事件的发生。”俄罗斯人给我们的感觉常常是大胆任性、率性而为的。且不说它的平民百姓,就是它的领袖人物身上,大胆冒进的行为也俯首即是,我们随便就可以想到:叶利钦的酗酒,赫鲁晓夫的“靴子”、猪湾事件、以及西伯利亚种玉米等莽撞行为。 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一样,其性格形成与周遭世界以及自己的种种经历有关。俄国大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考证,俄罗斯人的非理性与其自然环境有一定关系。我们知道,茫茫的俄罗斯大自然是最奇妙、最充满奇迹的,这是从好的方面讲。另一方面,俄罗斯的自然环境最恶劣、变幻莫测的。气候的阴晴不定,土壤的时好时坏,常常使靠天吃饭的早期俄罗斯农民的期待,甚至是最微小有限的愿望落空,这样,经历不断的希望和落空,习惯于这种失望之后,于是俄罗斯人开始不顾一切做出最无望的、甚至是最不合常理的选择,或许这样反而能出奇制胜,以本身的勇敢任性来对抗大自然的任性。碰运气的侥幸心理由此而来。对于绝对捉摸不定的天气,俄罗斯只能乐天知命。俄罗斯有首着名的歌:“大自然没有坏天气,风霜雨雪都是上帝的赐予。” 非理性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比比皆是。与此相关的有俄罗斯人的崇尚浪漫:在莫斯科的大街上行走,最明显的感受是,到处是花店,很少有饭店。每逢节日,特别是三八妇女节,简直是倾城鲜花。如果那天你恰巧出门,绝对能享受到视觉的盛宴,地铁通道里满眼见的是怀抱鲜花的男士,无论尊卑,无论长幼,都急匆匆地往前赶,给自己的妻子,女儿,母亲,心爱的女人送花。俄罗斯人酷爱空想,相信奇迹。他们的文艺作品对此多有体现。电影《红帆》告诉人们,内心的想往,甚至是幻想,只要是美好的,终有一天会实现。而每年元旦前夜必放映的大受欢迎的影片《命运的捉弄》,正契合了俄罗斯人这种相信巧合、渴望神奇的心理。帝俄末年的拉斯普京现象耐人寻味,一个衣衫褴褛、举止粗俗的西伯利亚农民竟征服了尼古拉二世宫廷。这与俄罗斯人相信奇迹、认为痴傻的人通灵有关。在古代俄罗斯,人们就敬重那些衣衫破旧、头发蓬乱,赤脚在大街上行走的信徒,被看作是“圣愚”。他们丢开尘世的一切荣华富贵,像乞丐一样,行为举止不拘礼节,言谈话语不成体统,对通行的礼仪嗤之以鼻。古代俄罗斯人把这种行为看成是谦逊到自我蔑视的地步,离尘世越远,离上帝近,天国属于他们。 俄罗斯人的非理性有时还表现为不负责任,或者是推卸责任。俄罗斯人迟到时,永远说是“交通原因”,已经成为习惯性的。服务性机构休息时,门上总是挂着“由于技术原因”的牌子。俄罗斯性格的非理性另外一个重要体现是其道德优先原则:讲究良知、良心,轻视规则、法律。
2、共同性。俄罗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共同性。其历史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斯拉夫人自古以来的村社共同生活(劳动组合互助、原始的公正平等)和东正教的聚合性(在爱的基础上的自由与统一)。共同性表现在民族性格上是俄罗斯人的集体主义、平均主义,以及反个人主义、反资产阶级思想。别尔嘉耶夫说:“俄罗斯的灵魂不是资本主义的灵魂,而是一颗决不拜金的灵魂,仅凭这一点,它就可以得到无限爱恋”。的确,俄罗斯人重精神、轻物质的特性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可爱的。俄罗斯有一句话:俄罗斯灵魂——慷慨的心灵。俄罗斯民众一直不喜欢精打细算、锱铢必较的人,精明的犹太人是俄罗斯笑话中常见的嘲笑对象。总体上,俄罗斯社会不“笑贫”,相反,对于穷苦的、被凌辱的下层人——弱势群体有着传统的人道主义同情。俄罗斯人的反资本主义特性的弱处也是昭然若揭的:它至少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直至现代化进程。
3、极端性。俄罗斯人凡事好走极端。非此即彼,没有过渡,讲究纯粹。平稳的适度的从从容容的生活与俄罗斯人无缘的。这某种程度也与早期俄罗斯民族所处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有关。俄罗斯的夏天美好而短暂,俄罗斯先民深知,必须珍惜明朗的夏日时光,大自然只给了他们很少的一点宜于农作的时间,使他们不得不抢快工作,在短时间内完成许多活,收割完毕,而后是秋冬大片的闲暇时光。俄罗斯人由此养成短时间内超乎寻常集中力量的习惯,习惯于拼命地干,然后是无休止地闲。“中庸”(золотая середина)一词在俄语中是贬义。反对平庸,着名的先锋画派宣称反对“市民的灰色”,非黑即白。“即使俄罗斯灭亡,也比按小市民的方式、像极端令人生厌的旧欧洲那样去生活要好”。东正教不象天主教,它没有过渡阶段——炼狱,或者天堂,或者地狱。与拒绝平庸相连的还有俄罗斯民族的富于创造性,他们经常用一个词:自然力,俄罗斯原始的大自然,赋予其人民不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俄罗斯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举世瞩目。俄罗斯人在独处的时候最能工作,一个人的时候比在众人之中要好。无意识状态中的俄罗斯人比较能干。克柳切夫斯基说:“他们是这么一种聪明人,在意识到自己聪明的时候,笨起来了。”
4、排外性。与极端性、渴望纯粹相联的是俄罗斯民族的排外心理。东正教哺育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成长,深深地扎根于俄罗斯人民的世界观中。东正教最突出的思想,即自己是唯一纯洁的、最代表上帝意愿的宗教。真正的教会只有一个——东正教会,其他都是外来的,敌对的。这里不仅仅是指伊斯兰教、佛教,而且包括基督教另外两个分支:天主教和新教。与此相联,尘世的划分也遵循这种野蛮的原则:或者是自己的,或者是异己的。俄罗斯人的骄傲自大、盲目排外,每一个去过俄罗斯的人都深有感触。俄罗斯人具有一种本能的敌视外国人的情绪,他们常常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归咎于外国人。他们的爱国往往就意味着排斥他国。他们的共同性、普世主义都是相对于民族内部而言的,弥赛亚说也是以东正教为基础的。
有人说俄罗斯是个阴性的民族(洛扎诺夫:俄罗斯具有永恒的“村妇性”。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是驯服的、女性的土地,表现出被动的、女性的温柔,给人神秘的温暖感。)我们觉得,女性气质决不是对外来事物充满仇恨的。丘特切夫告诉我们:“用理性不能理解俄罗斯,用通常的标准无法衡量它,在它那里存在着特殊的东西。”如果我们用感觉来体会俄罗斯民族,觉得它更像个大男孩:不够理性,生机勃勃,满怀创造力,自卑和自傲的奇妙结合,夸张的自爱及对外界的疏远感,崇尚纯粹,爱走极端,富于挑衅性。这种大男孩的内心深处是渴望坚定而有权威的大家长的。所以相对于朝令夕改的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俄罗斯人更愿意接受铁腕的勃列日涅夫和普京。
⑨ 俄罗斯民族,有什么样的特点
俄罗斯民族有以下特点:
1.血统具有明显的混合性,同时他们又有着极强的群聚性,性格勇猛强悍,灵魂躁动不安。
2.恶劣的环境导致他们习惯用武力扩张来获得理想的家园,并且渴望获得自然自身的保护。
3.俄罗斯民族是一个特殊的民族,俄罗斯民族不仅有着横跨欧亚大陆的幅员辽阔的疆域,而且有着一部起伏跌宕、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历史和一个对俄罗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起着奠基作用的宗教,造就了俄罗斯精神的两面性。
俄罗斯人起源于东斯拉夫人的一支,属欧罗巴人种,分布于东欧和中欧,主要用语为俄语,多数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基督新教,大约有1亿左右人口。
(9)哪些俄语作品反映俄罗斯民族性格扩展阅读:
精神的双重性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天性自由、“不能也不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秩序”的民族,由于东方文化的强行介入,使它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由于这个制度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和集体主义精神,俄罗斯人普遍表现出温顺、驯服的性格特征。但是,俄罗斯人又缺乏理性,经常感情用事,极易走极端。“决斗”便是这种性格特征的产物。
19世纪以来有相当一批俄罗斯作家都是由于一时激动,走上了极端的道路——决斗。普希金死于决斗,莱蒙托夫、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都曾参与决斗或走到了决斗的边缘。叶利钦时代的激进改革政策更是俄罗斯人走极端的写照。
70年前俄罗斯人曾对社会主义投入了无限的热情,而70年后又对其全盘否定。“摧毁一切、彻底决裂、脱胎换骨”的激进主义表现使俄罗斯国家再度陷入危机,使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曾有学者认为,俄罗斯人没有耐心的力量,使俄罗斯不能经历酝酿过程,不能享受缓慢和自然的文化带来的益处。
参考资料:网络-俄罗斯民族
⑩ 九十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着作有哪些
俄罗斯文学反映俄罗斯本民族的性格,就是反反复复,没有个准主意,不禁忽悠,随着环境的变化话语也跟着变,比如斯大林的女儿到美国就骂苏联,回苏联就骂美国,在回美国再骂苏联。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到美国就骂苏联,回到苏联就骂美国,然后再骂俄罗斯总之,啥就是看不惯,
俄罗斯文学着作有名的好像都是流亡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剧,比如,“日瓦格医生”“边疆”“区”俄罗斯民族立场就是看不惯有人被欺负。就爱打抱不平,他们认为这是美德,中国人认为是多管闲事,这和西式政治立场偏见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