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与土耳其长官叫什么名字

俄罗斯与土耳其长官叫什么名字

发布时间:2022-07-17 15:23:18

❶ 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遇刺背后有何玄机

那个刺杀的人明显就是被情报机关收买的人,过于年轻好忽悠,整个刺杀过程都是故意做秀,他还以为会对他逮捕审判呢,结果直接被干掉,美国和西方国家也是为了挑动俄罗斯和土耳其的矛盾,牵扯俄罗斯的精力,现在中东地区乱成一团,土耳其虽然是北约成员国,但土耳其如果战乱,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军火会更加好卖,占有土耳其的市场和干涉政治更加容易

❷ 历史上,土耳其与俄罗斯有什么恩怨纠葛

1、过去的241年里,土耳其与俄罗斯之间先后爆发了12次战争,平均19年一次,这在世界历史上来说,可以认为是标准的“世仇”。

2、“二战”结束后,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的关系逐渐平稳向好,但是直到2015年11月24日,俄罗斯一架苏-24战机在土耳其与叙利亚边境坠毁。事后,双方确认了这一消息,并先后表示,该架战机系被土耳其F-16军机击落。这一行为将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的关系推到了冰点。

作为回应,俄罗斯2016年1月对土耳其实施包括禁止从土进口农产品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制裁。

2016年6月,埃尔多安向普京就击落俄战机事件道歉,两国关系开始解冻,俄方逐步取消对土制裁。

(2)俄罗斯与土耳其长官叫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这两个国家的恩怨则还要早得多,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占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宣称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

而同一时期,俄罗斯帝国的沙皇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公主,因此沙俄继承了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标记,直到今天双头鹰图案还是俄罗斯的国徽。

同时奥斯曼土耳其在几百年的征服和统治中对东欧巴尔干各民族(主要是斯拉夫民族)以及东正教信徒的残酷压迫,加上沙俄本身对于扩张领土的强烈愿望,这些都是两国日后几百年战争不断的因素。

❸ 打败拿破仑的是独眼俄国将军还是英国人

滑铁卢战役中打败拿破仑的将军 英军总司令威灵顿公爵
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俄国独眼名将-库图佐夫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戈列尼谢夫—库图佐夫)(1745.9.16—1813.4.28),俄国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俄国元帅(1812)。

库图佐夫1745年生于彼得堡的中将军事工程师家庭。1759年炮兵工程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761年晋为准尉,并根据本人请求调往阿斯特拉罕步兵团任连长。任职不到1年,工作很有成绩。1762年起任雷瓦尔总督的副官,同年晋为大尉。1764—1765年在部队服役,任独立支队支队长。1767年参加新法典编纂委员会的工作。1770年调到驻南方的第1军团,参加了1768年就已开始的俄土战争。

库图佐夫在鲁缅采夫和 苏沃洛夫 两位统帅指挥下,在十八世纪后半期的俄土战争中所积累的作战经验,对他成长为军事长官具有重要意义。1768—1774年俄土战争期间,库图佐夫任队列军官和参谋,曾参加在坑凹墓地、拉尔加河及卡古尔河等地的决战,表现英勇刚毅、积极主动。因作战有功晋为少校。任军作战部长(参谋长)时,是军长的得力助手。1771年因在波佩什蒂作战有功晋为中校。

1772年调到克里木第2团。1774年7月在阿卢什塔以北舒马村(今库图佐夫卡)附近的战斗中,当时任营长的库图佐夫鬓角和右眼受重伤,遂赴国外治疗,先后到过普鲁士、奥地利、英国和荷兰。回国后,1776年起于克里木在苏沃洛夫属下工作近6年,苏沃洛夫委之以组织保卫克里木沿岸这一重任。1777年晋为上校,任卢甘斯克长枪团团长,后任马里乌波尔轻骑兵团团长。1782年晋为准将,1784年晋为少将。1785年起任由他组建的布格猎骑兵军军长。他在任该军长和训练猎骑兵期间,为这支部队制定了新的战术方法,并写成专门的指南。

1787—1791年俄土战争初期,库图佐夫受命保卫沿布格河的俄国西南边境。1788年夏率领猎骑兵军参加了奥恰科夫作战,再次负伤。后指挥不同的兵团在阿克尔曼、考沙内、宾杰里等地作过战。1790年12月指挥第6纵队强攻并占领伊兹梅尔,战功卓着。苏沃洛夫对库图佐夫部队的战斗行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库图佐夫在攻占伊兹梅尔(参见伊兹梅尔战役)后升为中将,并任该要塞司令。在多次击退企图夺取伊兹梅尔的土军后,于1791年6月15日发起出敌不意的突击,在巴巴达格附近击溃2、3万土军。在默钦交战(1791)中,库图佐夫极其巧妙地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给土军以毁灭性打击。

库图佐夫由于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到十八世纪末已成为最有名望的俄国军事长官之一。他和苏沃洛夫一样,坚决摒弃那些丝毫不能发挥下级积极性的过时而死板的线式战术方法。非常重视在战斗中坚决、灵活、主动、广泛地利用机动等战术原则。他在军事学术方面素来敢于大胆创新。

库图佐夫是天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1792年被派往土耳其任特命大使。解决了一系列有利于俄国的重要问题,并使两国关系有了很大改善。1794午任陆军贵族武备学校校长,努力改善军官的训练工作:增设战术、军事历史等课程,重视培养未来军官的军人责任感、无畏精神和主动性。1795年起任驻芬兰部队司令和监察员。1798年晋为步兵上将。他还胜利完成了在普鲁士的外交使命。在柏林仅逗留两个月,就把普鲁士争取到俄国一边反对法国。曾任立陶宛督军(1799—1801)和彼得堡督军(1801—1802)。1802年失宠,被免去军职,在自己的庄园闲居。

1804年俄国参加了反对拿破仑一世侵略的同盟(参见拿破仑战争),1805年俄国政府向奥地利派出了两支军队,库图佐夫任其中一支军队的总司令。1805年8月他指挥的5万俄军向奥地利开进,但奥军尚未来得及同俄军会师就在乌尔姆被拿破仑击溃(参见乌尔姆战役)。因而形成库图佐夫军队单独面对具有极大优势兵力敌人的局面。库图佐夫为了保存军队,于1805年10月进行了从布劳瑙到奥尔米茨的着名的退却机动行军,并在阿姆施泰滕战败缪拉,在迪恩施泰因战败莫尔季耶,使俄军脱离了被合围的危险。这次行军作为战略机动的出色典范载入俄国军事学术史册。库图佐夫原拟将军队从奥尔米茨(今奥洛穆茨)撤至俄国边界,以便在俄国援军和来自北意大利的奥军到达后,转入坚决反攻。但盟军不顾库图佐夫的意见,在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催促下,尚未集结完毕,就转入了进攻。12月2日开始了着名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尽管俄军英勇作战,库图佐夫在作战过程中也曾试图扭转局势,但终归失败。虽然亚历山大一世当时实际上没有让库图佐夫指挥军队,但却把失败的责任推诿于他。1806年9月库图佐夫任基辅督军。1808年3月被派往摩尔达维亚军队任军长。因和总司令普罗佐罗夫斯基元帅在有关继续作战的问题上发生分歧,1809年6月调任立陶宛督军。

作者:222.209.146.* 2006-12-10 12:54 回复此发言

--------------------------------------------------------------------------------

2 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俄国名将-库图佐夫

1811年,对土耳其的战争陷入绝境,而国际局势又要求采取有效行动,亚历山大一世任命库图佐夫为摩尔达维亚军队总司令。库图佐夫于1811年4月初到达布加勒斯特任职。在鲁什丘克交战(1811)(1.5万俄军对6万土军)中大败敌军,从而为彻底击溃土军奠定了基础。库图佐夫故意把俄军撤至多瑙河左岸,迫使敌人脱离基地兵分两路,然后巧妙地实施机动,转入进攻,在斯洛博齐亚合围并击溃了4万土军。和土耳其签订了有利于俄国的布加勒斯特和约(1812)。这项条约保证了俄国西南边界的安全,并使土耳其不能参加拿破仑对俄国的远征。这是军事和外交上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改善了俄国在1812年卫国战争开始前的战略形势。虽然俄军在对土战争中战绩辉煌,但由于亚历山大一世对库图佐夫怀有恶感,再次撤销了他在军队的领导职务。

1812年卫国战争初期,库图佐夫于7月先后当选为彼得堡义勇军和莫斯科义勇军司令。俄军放弃斯摩棱斯克后,由于军事局势紧张以及军队和人民的坚决要求,亚历山大一世被迫于8月20日任命库图佐夫为俄军总司令。8月29日库图佐夫重返军队。由于敌人兵力占巨大优势,俄军又无后备兵力,库图佐夫不得不把军队撤到俄国内地。拿破仑企图犄仗优势兵力击溃俄军,力求进行总决战。库图佐夫为对付拿破仑这个计划,采取了更加完善的斗争方式,始而零星交战、迂回机动并积极防御,随后转入坚决进攻。得到少量援军后,他决定在莫斯科接近地博罗季诺与拿破仑交战。博罗迪诺战役于9月7日开始。拿破仑企图在这次交战中消灭俄军,打开去莫斯科的通路,迫使俄国投降并接受和约条件,但他未能达到目的。俄军在这次大战中粉碎了拿破仑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并为以后的胜利打下牢固基础。然而要彻底击溃拿破仑军队只能通过反攻来实现,但俄军没有足够的兵力、弹药和粮食,国内也没有训练好用于补充减员的后备兵力。沙皇政府没有及时采取加强军队、制止敌人继续前进的措施。库图佐夫为保存俄军的战斗力,决定放弃博罗季诺阵地,随后又放弃了莫斯科。

放弃莫斯科后,库图佐夫隐蔽地实施了翼侧塔鲁季诺机动(1812),使军队避开法军突击,集中在塔鲁季诺村地区,切断了拿破仑向俄国南部地区前进的通路,为组织和准备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他在短期内顺利地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在数量上形成了对拿破仑军队的优势。俄军得到后备军和义勇军的加强后,便积极行动,在所有的敌占区广泛展开游击活动。拿破仑军队不断被俄军和游击队的小规模战斗所削弱,精疲力竭,离开了基地,缺乏粮食和冬装,士气大为低落。

库图佐夫在塔鲁季诺的活动是大量而又多方面的:他指挥部队,管理宣布为战时状态的各省,组织后备军补充军队,开展游击运动和统一游击队活动,用正规部队加强游击队。

拿破仑与俄国订立和约的企图失败后,于10月19日开始从莫斯科撤退。他原拟挥师南下,取道有粮秣储备的卡卢加地区。但在10月18日的切尔尼什尼亚河战斗和10月24日小雅罗斯拉韦茨的激战中失利,被迫从已被法军毁坏殆尽的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库图佐夫组织俄军转入反攻,使拿破仑军队不断遭受正规军和游击队的打击。法军溃不成军,残部在别列津纳河被击溃,向边界逃窜。库图佐夫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消灭了被认为不可战胜的拿破仑大军。库图佐夫由于1812年对俄军指挥有方,被封为斯摩棱斯克公爵并荣获最高战功勋章——一级乔治勋章(1812.12.12)。

俄军于1813年1月越过边界进入西欧。库图佐夫由于健康受到严重损害,这次远征未能参加到底。1813年4月28日在西里西亚的一个小城本茨劳(今波兰博莱斯瓦维茨)去世,他的遗体作防腐处理后运回彼得堡,葬于喀山大教堂。

库图佐夫渡过了50余年戎马生涯,军事知识渊博。他是当时西方最有学问的人之一,精通法、德、英、波兰和土耳其语。库图佐夫把俄国军事学术提到崭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为了对付拿破仑总决战的战略,库图佐夫采取了在较长的时间和较广阔的区域内,围绕统一的战略意图进行一系列交战和战役,去夺取胜利。他的战略特点是:行动坚决,力争全歼敌人,作战形式多样,机动广泛大胆,并考虑取胜的实际可能,他是胜利的最伟大的组织者,善于及时准备好消灭敌人所需的一切条件,全力以赴达到主要目的。1812年卫国战争中实施的反攻,是他统帅艺术的卓越范例。库图佐夫是卓越的军事理论家,他的进步观点在命令和教令中都有反映。

❹ 求俄罗斯将军库图佐夫一生全部的历史,从出生到去世全部的历史

  1. 战火中成长:

库图佐夫1745年生于圣彼得堡的中将军事工程师家庭。1759年炮兵工程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761年晋为准尉,并根据本人请求调往阿斯特拉罕步兵团任连长。任职不到1年,工作很有成绩。1762年起任雷瓦尔总督的副官,同年晋为大尉。1764—1765年在部队服役,库图佐夫在鲁缅采夫和 苏沃洛夫两位统帅指挥下,在十八世纪后半期的俄土战争中所积累的作战经验,对他成长为军事长官具有重要意义。1768—1774年俄土战争期间,库图佐夫任队列军官和参谋,曾参加在坑凹墓地、拉尔加河及卡古尔河等地的决战,表现英勇刚毅、积极主动。因作战有功晋为少校。任军作战部长(参谋长)时,是军长的得力助手。1771年因在波佩什蒂作战有功晋为中校。

1772年调到克里木第2团。1774年7月在阿卢什塔以北舒马村(今库图佐夫卡)附近的战斗中,当时任营长的库图佐夫鬓角和右眼受重伤,遂赴国外治疗,先后到过普鲁士、奥地利、英国和荷兰。回国后,1776年起于克里木在苏沃洛夫属下工作近6年,苏沃洛夫委之以组织保卫克里木沿岸这一重任。1777年晋为上校,任卢甘斯克长枪团团长,后任马里乌波尔轻骑兵团团长。1782年晋为准将,1784年晋为少将。1785年起任由他组建的布格猎骑兵军军长。他在任该军长和训练猎骑兵期间,为这支部队制定了新的战术方法,并写成专门的指南。

1787—1791年俄土战争初期,库图佐夫受命保卫沿布格河的俄国西南边境。1788年夏率领猎骑兵军参加了奥恰科夫作战,再次负伤。后指挥不同的兵团在阿克尔曼、考沙内、宾杰里等地作过战。1790年12月指挥第6纵队强攻并占领伊兹梅尔,战功卓着。苏沃洛夫对库图佐夫部队的战斗行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库图佐夫在攻占伊兹梅尔(参见伊兹梅尔之战)后升为中将,并任该要塞司令。在多次击退企图夺取伊兹梅尔的土军后,于1791年6月15日发起出敌不意的突击,在巴巴达格附近击溃2、3万土军。在默钦交战(1791)中,库图佐夫极其巧妙地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给土军以毁灭性打击(他根据战场地形和土耳其军防御情况,把部队列为五个方阵。将骑兵置于左翼,猛烈的向土军右翼高地进攻。当土军反冲击时,库图佐夫又将五个方阵列为一直线,置于他的左翼,击退了土军的反冲击。战斗将近结束之际,库图佐夫又以骑兵迂回到土军阵营之后,发动突然袭击打得土军大败而逃)。

库图佐夫由于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到十八世纪末已成为最有名望的俄国军事长官之一。他和苏沃洛夫一样,坚决摒弃那些丝毫不能发挥下级积极性的过时而死板的线式战术方法。非常重视在战斗中坚决、灵活、主动、广泛地利用机动等战术原则。他在军事学术方面素来敢于大胆创新。库图佐夫是天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1792年被派往土耳其任特命大使。解决了一系列有利于俄国的重要问题,并使两国关系有了很大改善。1794年任陆军贵族武备学校校长,努力改善军官的训练工作:增设战术、军事历史等课程,重视培养未来军官的军人责任感、无畏精神和主动性。1795年起任驻芬兰部队司令和监察员。1798年晋为步兵上将。他还胜利完成了在普鲁士的外交使命。在柏林仅逗留两个月,就把普鲁士争取到俄国一边反对法国。曾任立陶宛督军(1799—1801)和彼得堡督军(1801—1802)。1802年失宠,被免去军职,在自己的庄园闲居。

2.1806年的失败:

1804年俄国参加了反对拿破仑一世侵略的同盟(参见拿破仑战争),1805年俄国政府向奥地利派出了两支军队,库图佐夫任其中一支军队的总司令。1805年8月他指挥的5万俄军向奥地利开进,但奥军尚未来得及同俄军会师就在乌尔姆被拿破仑击溃(参见乌尔姆战役)。因而形成库图佐夫军队单独面对具有极大优势兵力敌人的局面。库图佐夫为了保存军队,于1805年10月进行了从布劳瑙到奥尔米茨的着名的退却机动行军,并在阿姆施泰滕战败缪拉,在迪恩施泰因战败莫尔季耶,使俄军脱离了被合围的危险。这次行军作为战略机动的出色典范载入俄国军事学术史册。库图佐夫原拟将军队从奥尔米茨(今奥洛穆茨)撤至俄国边界,以便在俄国援军和来自北意大利的奥军到达后,转入坚决反攻。但盟军不顾库图佐夫的意见,在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催促下,尚未集结完毕,就转入了进攻。12月2日开始了着名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尼古拉·苏尔特突击布拉赞高地的时候他在中部指挥1.7万俄军进行防御。虽然法军有奇袭的优势,但人数并不比他多,在2个小时库图佐夫就被打的溃不成军。而苏尔特这一战后被称为欧洲第一战术家。战后亚历山大一世认为他是失败的主因。1806年9月降任基辅督军。1808年3月被派往摩尔达维亚军队任军长。因和总司令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普罗佐罗夫斯基元帅在有关继续作战的问题上发生分歧,1809年6月调任立陶宛督军。

3.稳定南方战线:

第七次俄土战争期间,从1806年到1811年,俄军先后调换了几个总司令都未能取得胜利。此时,拿破仑正在加紧准备侵犯俄国,形势对俄国十分不利,亚历山大一世不得不任命库图佐夫对土作战的总司令官。库图佐夫到任后,俄军又抽调五个师到西部边境防御拿破仑,他手里实际上只有46000人的兵力。当时,俄军战线长达1000公里,因此,库图佐夫认为:“欲使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区,在每点上都有充分的实力防守,那是不可能的”,决定放弃一条直线全面防守的警备隈形,把俄军集中一地,准备在一点上以优势兵力打击敌人。此时,土军占据着坚固的舒姆拉要塞。库图佐夫了解到要攻克这个要塞“既不可能,亦属无效”,即命令他的部队撤到鲁什丘克地区,背临多瑙河,诱敌出巢。土军见俄军撤退,便离开舒姆拉要塞进行追击。俄军在鲁什丘克以逸待劳,把土军6万之众打败。此时,库图佐夫不但没有让俄军追击,反而将这里的炮台和工事炸毁,继续后退,由多瑙河南岸撤到北岸。这种作法使一些军官不能理解,他解释说:“我们如果追击土军,也许一直追到舒姆拉,但是我们接着又将怎么办呢?我们必须回军,和去年的情形相同......,比这样好得多的是鼓舞一个我的朋友阿哈买拜(土耳其首相),那么,他便要再落入我们的手中了”果然不出其所料,土耳其首相阿哈买拜在拿破仑录鼓动下,将兵力增加到7万,以5万人渡过多瑙河进攻俄军,还有2万人留在南岸。此时,库图佐夫认为整个局势彻底改变了。他的策略将获得成功,立即组成一支7000人的轻装部队迅速迂回到多瑙河南岸,突袭土军军营,然后从多瑙河南、北两岸包围土军,大获全胜。接着和土耳其签订了有利于俄国的布加勒斯特和约(1812)。这项条约保证了俄国西南边界的安全,并使土耳其不能参加拿破仑对俄国的远征。这是军事和外交上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改善了俄国在1812年卫国战争开始前的战略形势。虽然俄军在对土战争中战绩辉煌,但由于亚历山大一世对库图佐夫怀有恶感,再次撤销了他在军队的领导职务。

4.1812年战争:

1812年卫国战争初期,库图佐夫于7月先后当选为彼得堡义勇军和莫斯科义勇军司令。俄军放弃斯摩棱斯克后,由于军事局势紧张以及军队和人民的坚决要求,亚历山大一世被迫于8月20日任命库图佐夫为俄军总司令。8月29日库图佐夫重返军队。他的使命就是和拿破仑决战,博罗迪诺战役于9月7日开始。距离亚回部队不到10天。拿破仑企图在这次交战中消灭俄军,打开去莫斯科的通路,迫使俄国投降并接受和约条件,但他未能达到目的。库图佐夫为保存俄军的战斗力,决定放弃博罗季诺阵地,随后又放弃了莫斯科。放弃莫斯科后,库图佐夫隐蔽地实施了翼侧塔鲁季诺机动(1812年),使军队避开法军突击,集中在塔鲁季诺村地区,切断了拿破仑向俄国南部地区前进的通路,为组织和准备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他在短期内顺利地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在数量上形成了对拿破仑军队的优势。俄军得到后备军和义勇军的加强后,便积极行动,在所有的敌占区广泛展开游击活动。拿破仑军队不断被俄军和游击队的小规模战斗所削弱,精疲力竭,离开了基地,缺乏粮食和冬装,士气大为低落。

库图佐夫在塔鲁季诺的活动是大量而又多方面的:他指挥部队,管理宣布为战时状态的各省,组织后备军补充军队,开展游击运动和统一游击队活动,用正规部队加强游击队。

拿破仑与俄国订立和约的企图失败后,于10月19日开始从莫斯科撤退。他原拟挥师南下,取道有粮秣储备的卡卢加地区。但在10月18日的切尔尼什尼亚河战斗和10月24日小雅罗斯拉韦茨的激战中失利,被迫从已被法军毁坏殆尽的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库图佐夫组织俄军转入反攻,使拿破仑军队不断遭受正规军和游击队的打击。法军溃不成军,残部在别列津纳河被击溃,向边界逃窜。库图佐夫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消灭了被认为不可战胜的拿破仑大军。库图佐夫由于1812年对俄军指挥有方,被封为斯摩棱斯克公爵并荣获最高战功勋章——一级乔治勋章(1812.12.12)。俄军于1813年1月越过边界进入西欧。库图佐夫由于健康受到严重损害,这次远征未能参加到底。1813年4月28日在西里西亚的一个小城本茨劳(今波兰博莱斯瓦维茨)去世,他的遗体作防腐处理后运回彼得堡,葬于喀山大教堂。

❺ 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遭枪击身亡怎么造

促进俄土联合反恐。

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驻土大使被卑鄙杀害。袭击者意图破坏俄土关系,破坏叙利亚和平进程。俄土两国将成立联合调查组对俄驻土耳其大使遭枪击事件展开调查。尽快弄清背后黑手。

俄驻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尔洛夫在安卡拉遇刺是一起恐怖袭击事件,俄将就此事要求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反恐问题。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和俄罗斯总统就枪击事件通电话。

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尔洛夫19日晚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出席一个活动时遭枪击,路透社称,因枪伤严重大使已去世。

❻ 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关系是什么

世仇地缘战略上的对手竞争大于合作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合作,但从长远看他们之间是矛盾占主要地位的。

1,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的关系也许就是一个最好的范例。自2015年俄罗斯武装力量正式介入叙利亚内战以后,俄土关系一度变得异常紧张。2015年11月24日土耳其军方击落一架俄军苏-24战斗轰炸机并导致一名俄军飞行员丧生,由此两国关系跌到了谷底。

2,依照当时的紧张气氛,即便俄军真把土耳其境内的什么目标给轰了,恐怕人们也不会感觉到太意外。而不久之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态度转变之快同样让人始料未及,埃尔多安不仅在态度上对俄迅速软化,甚至提出可以向俄军提供军事基地。

3,不久之后,土耳其爆发了针对埃尔多安的政变,而这一次俄国人选择了支持埃尔多安,其态度要比欧美国家明确得多,甚至有消息称,关于土军方发动政变的情报,最早是由俄罗斯情报部门提供给埃尔多安的,这是否属实我们不得而知,但俄罗斯对埃尔多安的支持则是显而易见的。

4,要想把这种乱糟糟的关系搞清楚,我们恐怕要把时间退回到1453年。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正在猛攻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在经过惨烈的攻城战之后,土耳其士兵如同潮水般攻入城内。

5,东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守城战中战死,两个儿子一个战死,一个投降。由此东罗马正式宣告灭亡,君士坦丁堡也就成了现在的伊斯坦布尔。至此,欧洲基督教文明开始处于奥斯曼帝国的兵锋之下。

6,在君士坦丁堡被攻破时,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公主和她的父亲却成功逃了出来,并且一路跑到罗马寻求庇护。1472年,罗马天主教教廷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已经成年的索菲娅公主嫁给了莫斯科大公国的伊凡三世。

7,罗马教廷之所以要促成与莫斯科公国的联姻,本质上还是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巨大压力。东罗马帝国被灭后,土耳其人很快又占领了巴尔干半岛,这也为五百多年后的南斯拉夫分裂埋下了伏笔,此时罗马教廷所处的意大利半岛已经岌岌可危。如果能让伊凡三世率军南下,向土耳其人开战,那么这个危机就可以得到缓解。

8,从16世纪中后期伊凡雷帝时代开始,俄罗斯开始大举扩张领土,到公元17世纪,俄罗斯与奥斯曼土耳其两个帝国终于开始了正面碰撞。

8,对于俄国上层而言,“南下”几乎是一个永久的战略命题,其主要方向大致是今天的南亚,中亚,西亚以及北非地区,再具体说,俄国的南下战略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越过高加索山脉南下,直抵伊朗,最终控制波斯湾;另一条是从费尔干纳盆地向南进入阿富汗,切开开伯尔山口。数百年来,这一战略几乎从未变化。

9,从17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已经开始逐步转入颓势,面对俄罗斯一直是败多胜少。通过200多年的不断交战,俄国人将与土耳其交战的战场逐步从乌克兰推到了西亚地区。

10,他们从土耳其手中先后夺下了克里米亚半岛以及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并且让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脱离了土耳其的统治,成了独立国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俄罗斯的崛起史其实就是土耳其的衰败史。

❼ 土耳其刺杀了俄罗斯的大使是什么人

中新网12月20日电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9日,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卡尔洛夫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出席活动时遭到枪击,在送院治疗后伤重不治。调查称,枪手是土耳其警方的成员,已经在交火中被击毙。俄罗斯总统普京严厉谴责枪击事件,但俄土双方均表态称,此次事件不会影响双边关系

❽ 问西方一些官职的名称

爵位是欧洲封建君主国内分封贵族的等级制度。它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在近代的一些国家中仍然继续沿用。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爵衔之高低,主要可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五等。

公爵: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

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英国,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

侯爵: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

在英国,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

子爵: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英国,博蒙德·约翰于一四四○年第一个被封为英国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

当时,英国的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约翰·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英国贵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这五个贵族爵位中,又根据其能否传给后代,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世袭贵族死后可由长子继承,终身贵族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袭。

英国的封号授予分成七级,分为贵族(peerage)与平民两大部分。而除了英国王室以外,贵族分为五等;因为中国周朝的诸侯亦分为五等,所以中文就直接对应翻译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与男爵;另外还有两种封号:准男爵(Baronet)与骑士(Knight),他们属于平民,而非贵族;

元帅

元帅一词用以表示最高军衔,始于16世纪的法国军队。1559年----1560年,法兰西二世首次授予四名高级将领以元帅军衔称号,至19世纪拿破仑一世,法国先后有44人被授予这一军衔。继法国之后,元帅军衔先后被许多国家所采用:

16世纪有日尔曼各国,17世纪有奥地利、俄国,18世纪有英国,19世纪有西班牙、土耳其、意大利、日本,20世纪有阿富汗、印度、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中国、前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芬兰、埃及、苏丹、扎伊尔、乌干达、巴西等国。

有的国家将元帅区分为不同等级。法文元帅一词源自古上德意文“马”和“仆人”。在中世纪的法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元帅是军队中的一般官职,他负责军队的行军队形和作战队形,监督警卫勤务的执行,管理军队庶务以及指挥前卫,选择营地等工作。

上将

许多国家将级军官中最高级别的军衔称号。上将在英语中与“将军”为同一个词(General),但在法、德等语中则是在将军之后加一个名词或形容词构成,法语为“集团军将军”(Gneral darmee),德语为“最高的将军”(General oberst)。

最早的俄军上将军衔由彼得一世设立,根据1716年陆军条令规定,俄军上将担任总司令官,级别相当于元帅,有权领导将军“军事会议”。

中将

将级军官中的一级军衔称号,多数国家属将官的中等级别,少数国家以中将为最高军衔。在多数国家,中将是军长的编制军衔,但在一些国家,如以色列、利比亚、索马里、比利时、瑞士、乌拉圭、洪都拉斯等国,中将则是国家最高军事领导人的军衔称号,因而也是这些国家的将官中最高的一个级别。

少将

特级军官中较低的一级军衔称号。世界各国的将官,一些国家以少将为最低的一个级别,一些国家则以准将为最低级别,后者如美、英、法、德、意、印、巴等国,前者如东欧国家、日本、丹麦、巴西、哥伦比亚、葡萄牙等国。

少将一般为师长和副军长的编制军衔,因而起初在一些国家称少将为“帅将”,现在法文少将仍由“将军”和“师”两词组合而成(General de division)

准将

一些国家的将级军官中最低的一级军衔称号。准将一般是旅长的编制军衔,所以过去一些国家称准将为“旅将”,法文用“将军”和“旅”这两个词相组合即为“准将”。

在英国,凡是担任副师长或独立旅(由两个团组成)旅长的准将,属将级军官,而担任相当于其他国家团级规模的旅长职务的准将,则不是将级军官,而是一个受到特别任命的上校,这种准将军衔带有临时性质。在俄国彼得一世时期,只在海军中设准将衔,陆军不设。

大校

少数国家校级军官中最高一级的军衔称号。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的一级衔称,最初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设置。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设大校军衔,

有的国家不承认大校是高于上校的一个军衔等级,往往同他们国家的上校对等,在名称的翻译上译为“资深的上校”或“老上校”。

上校一词源自意大利语“(军队之)纵队”。在法国古代的步兵部队中,上校是团长的代名词,l8世纪末法国人往往把团长和上校混为一谈。在俄国,上校一词首先出现在16世纪,当时人们称呼指挥团队的人为上校。

中校

校级军官中间一级的军衔称号。在17世纪俄国军队的副团长称作中校,后来逐渐演变为副团长的军衔称号。在西欧国家,中校是团队指挥官上校的第一助手。1722年俄国彼得一世在《官级表》中,将中校作为校官的第二级军衔称号固定下来。

1935年苏联红军实行军衔制时,校官只设上校和少校两个级别,到1939年才补充设置了中校。目前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均设有中校军衔称号。

少校

该词源于拉丁文“大的”、“职位较高的”、“年长的”等词汇,是一个古老的军事术语。四百多年前,西班牙军队最先把少校作为军衔称号使用。

16世纪少校这一军事术语传人德国,开始只是作为对担任一定职务人员的称呼,如少校与“城市”一词搭配,即指城市事务管理者,与“钥匙”一词搭配,则指负责要塞门户开关的人。以后德国在建立常备军时,少校便作为军衔称号使用。

1698年,俄国为新制团的指挥人员和在俄军中服役的外国人设置了少校军衔,13年后在彼得一世建立的正规军中也开始设置此衔。18世纪--19世纪,俄国一度将少校区分为一级少校和二级少校两个级别,还把少校与岗位相搭配来表示一种固定的职位,如“基地少校”、“门卫少校”等。

大尉

该词源自拉丁文“首领”一词派生出的“军事长官”。大尉的称谓首先出现于中世纪的法国,当时是独立军区长官的头衔,职位显贵。后来大尉一词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上尉

该词来源于拉丁文“首领”,是一个最古老的军事术语。西方陆军最早的组织形式是被称作“连”的单位,每个连由一名上尉指挥,当时的上尉是一种职称,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连长是同一个词(Hauptmann)。

这个词由“头”和“人”两词组合而成,表示一个地位显赫的人,过去一般是对首领或司令官的称呼。以后,上尉逐渐演变为担任连长职务者的军衔称号。

中尉

该词源自法文“代理人”、“副职”。中尉作为军队职务名称,最早出现在法国,1444年法国军队将担任副队长的首领称为中尉,到15世纪末中尉成为对副连长的称呼。从17世纪下半叶起,中尉成为法兰西等西欧国家陆军和海军的军衔称号。

少尉

该词源于法语“代表”,是法国古代对步兵和骑兵部队中掌旗军官的称呼。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起,少尉被确定为法国最低一级军官的军衔称号。

在德国,1500年前后,人们用由法国传人的该词称呼某些军事长官的代表或其他公务人员,约l8世纪后称军队中最低一级的军官为少尉。

所以从时间看,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欧洲军衔系统里面应该只有将军和尉级军官的军衔。

(8)俄罗斯与土耳其长官叫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欧洲国家贵族爵位中,从最低级贵族爵位以上的第五级一般在中文里译作“公爵”,在王或亲王之下,在侯爵之上。是爵位中最高一级。

欧洲诸国近代的“公爵”称号比较统一,大多可以归为三类:从拉丁文x衍生出的爵位名(例如法语Duc和英语Duke'),此词源原义是“领袖”;与德语Herzog同源的称号,词源是日耳曼语,“领军”的意思;

此外部分斯拉夫国家有Voivode(或类似)称号,是相似的“战士领袖”的意思。一般欧洲国王死后大部分是近亲的伯爵即位。

三组称号都源自于对于军队首领的称号。在古罗马时代,由日耳曼或凯尔特蛮族出身而作为雇佣军为罗马军队所用的将帅,由于没有正式的罗马军衔而统称为Dux,也因此Dux被认为等同于日尔曼人旧有的军事领袖称号,Herzog。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各部族的军事领袖成为欧洲各独立小国的国君,其中许多就以Dux或Herzog(或相似的当地名称)为称号。

直到近代,意大利和德国统一之前的很多小国都以此为称号,为与拥有相似称号而不是国君的贵族有所区别,中文一般称作“大公”,欧洲现存的独立大公国是卢森堡和安道尔公国。

历史上的其它大公国经过合并和并吞,逐渐演变成了由国王授予的爵位。在欧洲各国,公爵都是最高爵位之一,在一些国家公爵以上还有亲王,另一些国家的公爵级别比亲王要高。

欧洲公爵是很高的爵位,不过封建社会晚期,俄罗斯等国家公爵变得相当普遍。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与土耳其长官叫什么名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0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6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8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