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说勃列日涅夫毁了苏联呢
俄罗斯历史学家罗易·梅德韦杰夫曾用这样的一段话来评价勃列日涅夫,在其将近20年的时间里,勃列日涅夫身居极为重要的政治职位。但是,作为一个人物,他是那么平庸;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是那么缺乏才气。他是个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很弱的人,这正是他与所有前任的不同之处。由此可见,勃列日涅夫在当时的很多人眼中是完全无法跟前几任的苏共最高领导人相提并论的。平庸不是错,但是自己察觉不到平庸还感觉良好,接连做错不少事,就是最大的错误。
正是从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始,整个苏联开启了官僚阶层,奢侈浪费,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的风气。就连苏联快速增长的经济都落入了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利益集团。他们开始相互勾结,一起贪污受贿,占据国家资源,最终导致绝大多数的官员都成为了追求奢侈生活,想方设法往自己家捞钱的人,也进一步拉大了苏联的贫富差距。特别是他执政后期,还大搞个人崇拜,早已经被贪污腐败搞得乌烟瘴气的苏联,经济开始陷入了停滞当中。可以这么说,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贪污腐败问题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最终成为毁了苏联的一个重要因素。
‘贰’ 如何看待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史上的定位
据了解,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逝世,终年76岁。在勃列日涅夫的时代,苏联的国家实力历史性地达到了顶峰,但由于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积累的无数历史尖锐矛盾缺乏足够的认识,使这些矛盾越积越深,社会动乱的能量越积越大。
在勃列日涅夫去世的20多年后,俄罗斯人民依旧十分怀念这位“忠厚长者”。俄各界对于勃列日涅夫的评价呈现出肯定大大多于批评的总体态势,勃列日涅夫至少有一点令其他人望尘莫及:他的国际声誉是最好的。俄罗斯权威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显示,39%的民众对这位曾经执掌苏联大权18年的苏共总书记表示欣赏、有好感或尊重,与此相比,对斯大林有同感的大约占36%,戈尔巴乔夫则有20%;对勃列日涅夫感到愤恨的只有12%,而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两位领导人则高达38%和43%。全俄舆情研究中心的调查则表明,勃列日涅夫是仅次于普京的声望最高的领导人。61%的受访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是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一半的人认为勃列日涅夫在俄发展史上扮演了非常正面角色。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与现在相比具有公正的优势,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统计数据表明,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1965年,苏联人的平均工资只有96.5卢布,到了其执政晚期就上涨到170卢布。很多苏联人在这段时间内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购买了像样的家具、服装甚至汽车。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分化为界限分明的贫富两大社会集团。对于大多数俄罗斯民众,勃列日涅夫时代是如今“不公正、不平等”的俄罗斯的对立面。根据列瓦达中心的材料,2005年1月,48%的受访者认为,如果俄罗斯所有的一切都保留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的状况会比较好。二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处于发展的巅峰期,国际格局一度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局面,俄罗斯的大国主义传统和实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然而在苏联解体之后,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经济和社会资本主义化之后,俄罗斯始终没有能够找回曾经的大国荣光。而大国意识和强国意识恰恰在俄民众的意识形态认同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然,俄罗斯人民在赞扬和缅怀这位国家领导人的同时,也在反省勃列日涅夫时代。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因为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而开始停滞不前,这段时间内,苏联GDP增速从1966年至1970年的年均21%,到后期的9%。苏联经济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出口。
‘叁’ 勃列日涅夫的“强吻习惯”为何让官员们痛恨不已
因为他的亲吻很令人头疼,这个吻还不分男女。
勃列日涅夫可能是前苏联领导人中最虚荣的人,这体现在他对奖牌的热爱中。他是世界上获得最多奖牌的人,这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认证的其它小弟诸如越南,古巴,南斯拉夫纷纷投其所好,疯狂为其授勋。
‘肆’ 现在的俄罗斯人,会怀念曾经斯大林时期强大的苏联吗
老人可能会想念苏联,但不是斯大林的苏联,而是勃列日涅夫的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正处于鼎盛时期,最好的时期,最强大的时期。当时的苏联,以其石油出口,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苏联人民生活在最好的时代。
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鲍里斯•叶利钦(boris yeltsin)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动荡,寡头们吞噬着国有资产,人们陷入贫困,许多俄罗斯人怀念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时代,他们怀念那个时代的稳定和福祉,而那个时代在后来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和鲍里斯•叶利钦(boris yeltsin)时代已经消失。
‘伍’ 现在的俄罗斯人那么不待见斯大林吗,他们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看法又是什么
他们怀念苏联时的强大,天下称雄,扬武耀威,所以现在有个强势领导带领他们走上这条路,他们很自豪。俄罗人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但他们很恶心苏联时领导人的作派,包括府败、极端个人崇拜、残酷打击不同意见等
‘陆’ 勃列日涅夫统治苏联18年,你对他的评价是怎样的
苏联历史上在位最长的领导人,除了斯氏,第二个就是勃列日涅夫,这个苏联领导人是“福将”,他上任把苏联带向了辉煌,但他去世之前,苏联却开始走向衰弱。有人把勃列日涅夫称为“沙皇”,这个称呼并不为过。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刚愎自用,甚至否认前任一些正确做法,使苏联越来越僵化。
勃列日涅夫能成为苏联领导人,与赫鲁晓夫也有一定关系,是赫鲁晓夫一路提拔才使其进入苏联领导层。但赫鲁晓夫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小弟”居然发动宫廷政变把他赶下台而上位。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加琳娜夫妻二人再次进行调查,1988年,丘尔巴诺夫因贪污走私罪获刑12年。加琳娜虽然没有受罚,但她已经失去往日辉煌“公主”身份。加琳娜平日里大量酗酒,后来被送到疗养院强制治疗过。但并没有改变。期间加琳娜曾向戈尔巴乔夫妻子请求恢复名誉,后来又向叶利钦女儿乞求过。虽然后来恢复了名誉,但依旧孤苦伶仃。1998年,加琳娜去世,身边无一位亲人。
‘柒’ 求 勃列日涅夫时期 苏联 军事方面资料
1964年10月中央全会后,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的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期:60年代末是苏联继续推行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及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政策的时期,也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准备阶段;整个70年代是苏联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并大肆对外扩张的时期,也就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实施阶段;80年代,苏联战略收缩时期.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
1969年,勃列日涅夫为了摆脱“布拉格之春”事件给苏联外交带来的困境,初步提出了关于“欧洲缓和”的设想和主张。到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召开时,勃列日涅夫正式提出了6点“和平纲领”,并宣布要“把缓和摆在巩固和加强苏联‘和平共处’外交的首位”。
1972年5月22-30日,尼克松、基辛格访问莫斯科,同勃列日涅夫进行最高首脑会唔之后,东西方关系得到很大改善,友好对话开始代替了剧烈对抗。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明显增多:苏联同西方的贸易额由1970年的46亿卢布增至1980年316亿卢布,前后增长6倍;1964-1970年,苏从西方得到的长期贷款仅38亿美元左右,而1971-1980年间,贷款额增至300多亿美元。可见苏联凭借推行“缓和”政策获得了在与西方直接对抗中前所未有的好处。
虽然这一时期的东西方关系出现了一定缓和,并得到了一些改善,但矛盾却没有消除,反而有加深的趋势。例如:苏联在与美国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签署之后,却并没有在军备竞赛的道路上停下来,而是在保持数量优势的同时,继续发展战略核武器,并希望在战略核武器的质量方面赶超美国,而其质量提升重点是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和导弹命中精度。1973年,苏联部署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1974-1975年,苏联部署装有分导式多弹头的SS—17、SS—18、SS—19,这些都使得苏联在战略核武器质量方面与美国的差距在缩小。
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间,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同样巨大的重工业投资,使得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膨胀,逐步改变了苏美之间的力量对比。60年代,苏联处于美国军事力量的压制之下,而到70年代时,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能与美国平起平坐,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美国。如:苏联海军在之前就是一支近海防御舰队,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不仅使苏联领导人大力发展战略核武器,在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大力支持下,海军得到了扩建,苏联舰队由近海防御舰队转变成为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战略核武器方面,1962年古巴危机时,苏联的战略武器(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只有美国的1/4,当时美国拥有1038件,而苏联仅有265件,到1970年时,苏联已拥有洲际弹道导弹1300枚,首次超过了美国1054枚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
⑶苏联积极进攻战略的实施
70年代,苏联的对外扩张加快了步伐。西线的欧洲虽然是其与美国争夺的重点,但欧洲对峙着的数百万军队显然不是时能够动的了的;东线的越南在得到大量苏联军援之后,把美国拉的是很紧,可一个越南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就把美国这么一个超级大国打垮的,当然苏联也没想过越南能把美国打垮,苏联要的只是其将美国赶出印度**而已;找来找去突然发现南线这个被称为“欧洲的软腹部”的中东和非洲地区是块好地方,这里西方国家都不能在很快的时间里聚集起强大的力量对抗苏联。于是,苏联立马利用军援、经援、军售以及条约对这里进行渗透。
1971年5月苏联与埃及签订《苏埃友好合作条约》,向其提供50亿美元的经济、军事援助,派遣军事专家顾问达18000多人。当然苏埃友好合作条约也拥有所有友好合作条约中必有这么一句话:缔约双方的任何一方遭到威胁,双方立即协商,以消除威胁并采取一定措施保障两国的和平与安全。同年8月,苏联与印度缔结《苏印友好合作条约》之后不到两个月,印度即入侵巴基斯坦,并占领了东巴基斯坦,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1978年11月,苏联与越南签订《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越南比之印度还要心急,缔约后不到一个月,越南便入侵柬埔寨,而越南的10万大军的指挥者就是苏联的军事顾问。而在整个70年代,像这样带结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共有10多个第三世界国家与苏联签订。
除了建立条约网,控制渗透签订国和地区之外,利用代理人进行战争是苏联另一个主要干涉与扩张手段,而古巴军队在这阶段成了苏联的金牌打手。1975年,苏联通过古巴军队对安哥拉内战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把近2万人的古巴军队和大批武器装备运入安哥拉。苏联自己的军事人员包括飞机和坦克驾驶员、军事顾问等也直接参与了军事行动。1977至1978年,苏联又利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在欧加登地区的武装冲突,在非洲之角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卷入,向埃塞俄比亚运送了1.7万多名古巴军人和大批军火,苏联军官还指挥了古巴和埃塞俄比亚军队的联合军事行动。与此同时,苏联还利用古巴军队插手扎伊尔和民Z也门的内政。
此外,在70年代后半期,苏联还普遍加强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尤其是军事援助。1970至1974年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军事援助为140亿美元,1975至1979年猛增到300亿美元。
通过上述手段,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被苏联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着,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无一不是亲苏派。在扶植起一批亲苏政权之余,苏联还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红海、南亚和东南亚等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获得了一批机场和港口的使用权,在越南、古巴、阿富汗更是建立了海外军事基地。苏联进攻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打击、削弱、排挤并力图压倒它的主要对手美国,而它在70年代的海外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国在全球的势力和影响,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时的苏联自己也承认,其对外政策“在当前条件下具有全球进攻性”。
三、苏联战略收缩阶段
1979年12月底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后,美国时任总统卡特立即要求苏联撤军,称其违反苏美缓和协议,同时,向美国国会提出停止审议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并决定参取包括禁止向苏联出售高技术产品,停止对苏联的粮食运输和贸易关系,取消大部分经济、技术与文化交流,抵制在莫斯科举办的奥运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对苏制裁措施。第二年,“卡特Z义”诞生,至此,美国一改70年代时的软弱形象,开始以强硬的态度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如宣布波斯湾地区为美国的“切身利益范围”等,而这也标志着苏美缓和时代的结束。
进入80年代后,苏联陷入前所未有的逆境,特别是在里根上台之后。1981年里根上台执掌白宫,他的对外政策与其前任想比,更具进攻性,他奉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对军备控制没有一丝兴趣,所以还未得到国会通过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在他眼里不过废纸一张,他想要的是“造就一种足以在必要时去取胜的力量”,为此他提出的1982—1986财政年度的军费开支高达1.6万亿美元。
苏联经济居高不下的积累率、不断增加的军费开支以及为了军备竞赛长期发展重工业造成的国M经济畸形都使得苏联国内的经济形式愈发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希望能够与美国等国缓和关系,减少对抗,最好是停止军备竞赛。勃列日涅夫明确表示“企图在军备竞赛中胜过对方和指望在核战争中获胜,这是危险的丧失理智的表现”。
但是,很可惜的是里根不是尼克松,停止军备竞赛的提议没有得到美国的积极响应,美国政F在1983年3月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SDI)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里根琢磨着通过“战略防御计划”,既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核威慑力量,又可以带动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造成对苏联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拖垮苏联,真是一箭三雕的好办法啊。苏联见美国对其停止军备竞赛非但没有个强烈表示,还提出这么一个可能让苏联庞大的战略核武库成废铁的计划来,勃列日涅夫立马决定为了保住他上台以后军备竞赛的成果,现在就是全国人民一起饿死都不能停止加强苏联军事力量。1982年10月27日,即勃列日涅夫在他临终前不到半个月对军队领导人的一次讲话中还说,为了使苏联军队能够胜任职责,“人民是一切都在所不惜的……党中央采取的措施是使你们什么都不缺”。
在这一时期,苏联虽然竭力巩固它在70年代扩张时从第三世界获得的势力范围,防止美国重新取得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如拒绝从阿富汗撤军,对越南侵略柬埔寨继续提供支持等等。但这些都无法掩饰其在全球范围内停止扩张,并开始战略收缩的事实。
四、结论
勃烈日涅夫在苏联执政长达18年之久,占整个苏联历史的近1/4。在其执政的这18年间,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顶峰,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军事实力与美国平起平坐,世界两超之一。但是,另一方面,苏联高度集中而又粗放的经济管理方式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提高,进行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勃烈日涅夫上台之后,取消了赫鲁晓夫的“干部更新制度”,此举虽然保持干部队伍的基本稳定,但也造成了各级干部严重老化,不思进取,自上而下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完全丧失,以至于没有把握住对苏联进行改革最有利的机会,使苏联痛失历史机遇。
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不仅恶化了苏联的外部环境,并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当时的苏联的国M生产总值虽有很大提高,可仍然只有美国的60%左右,而就是这样一种条件下,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苏联工业产量的1/5,其中包括机器制.造业和冶金部门产量的1/3,都用于军事方面,对其他经济部门,长期不予重视,像轻工产品和食品长期短缺,造成国M生活困难,国M收入增长率自70年代开始下降,到80年代初即告停止增长。这些使得苏联与美国在经济上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为了其扩张战略,对外军援、经援的数量之大是很惊人的,而其所谓的军售恐怕有些到现在都没收回款来,基本上就是半买半送性(折扣40%以上),如:苏联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7925辆坦克,20470门大炮,17艘潜艇,2620架超音速飞机,32210枚地对空导弹;苏联还每年为支持阿富汗亲苏政权(110亿美元)、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20亿美元)、支援古巴等拉美国家(60~80亿美元)、支持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60~80亿美元),大约总共需要花费270亿美元。总之,当时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和国M生活质量的下降,为苏联国内的反对派“持不同政见者”有了向苏共发起进攻的绝佳把柄和根据,也使得社会Z义制度在国M心中黯然失色;广大群众对苏联GCD,对苏联的社会Z义制度的远景,丧失了信心。
‘捌’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人物评价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国内的福利也有很大的发展。(凤凰网)
勃列日涅夫时期公正的优势,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统计数据表明,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1965年,苏联人的平均工资只有96.5卢布,到了其执政晚期就上涨到170卢布。很多苏联人在这段时间内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购买了像样的家具、服装甚至汽车。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分化为界限分明的贫富两大社会集团。对于大多数俄罗斯民众,勃列日涅夫时代是如今“不公正、不平等”的俄罗斯的对立面。(新华网)
2013年,俄罗斯“列瓦达中心”一项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调查显示,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心中最受欢迎的苏联领导人,有56%的受访者对其持肯定态度。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贪污腐败之风到处盛行,被揭发出来的人也很少丢官,因为最高领袖本人就是一个腐败分子。(叶利钦)
俄罗斯一定要避免出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出现的“停滞”局面。(梅德韦杰夫)
俄罗斯人民在赞扬和缅怀这位国家领导人的同时,也在反省勃列日涅夫时代。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因为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而开始停滞不前,这段时间内,苏联GDP增速从1966年至1970年的年均21%,到后期的9%。苏联经济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中国日报)
整个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的许多书记、州委书记、边疆区委书记、中央委员都卷入了肮脏勾当。高级领导人彼此勾结、滥用权力、贪污受贿的案件层出不穷。除个别案例外,大多数腐败案件都是勃氏去世后才被揭露出来。勃氏个人的贪婪在这场腐败盛宴中起到了强烈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勃氏对各种送上门来的贵重礼品几乎照单全收。(腾讯网)
勃列日涅夫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赫鲁晓夫的权力,但并没有把改革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而是力图再造斯大林模式,重现斯大林的个人集权。这就加剧了苏联社会固有的矛盾。当苏联人民无法忍受这种制度时,墓也就挖好了,何时下葬只是时间问题,谁来埋葬也不过是历史的偶然。(环球网)
‘玖’ 勃日列涅夫是干什么的请介绍一下
简介: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苏联政治家。评价: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逝世,终年76岁。在勃列日涅夫的时代,苏联的国势达到了顶峰,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晚年生活 但由于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积累的无数尖锐矛盾缺乏认识,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和魄力,使这些矛盾越积越深,社会动乱的能量越积越大,最终随着勃列日涅夫的逝去,一个曾经令人仰视的强国也随之坠入深渊。 然而在勃氏去世20多年后,俄罗斯人却开始怀念这位“忠厚长者”。俄各界对于勃列日涅夫的评价呈现出肯定多于否定的总体态势,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与现在相比具有“公正”的优势,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统计数据表明,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1965年,苏联人的平均工资只有96.5卢布,到了其执政晚期就上涨到170卢布。很多苏联人在这段时间内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购买了像样的家具、服装甚至汽车。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分化为界限分明的贫富两大社会集团。对于大多数俄罗斯民众,勃列日涅夫时代是“不公正、不平等”的俄罗斯的对立面。根据列瓦达中心的材料,2005年1月,48%的受访者认为,如果俄罗斯所有的一切都保留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的状况会比较好。二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处于发展的巅峰期,国际格局一度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局面,俄罗斯的大国主义传统和实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然而苏联解体后,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经济和社会资本主义化之后,俄罗斯始终没有能够找回曾经的大国荣光。而大国意识和强国意识恰恰在俄民众的意识形态认同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然,俄罗斯人现在也在反省勃列日涅夫时代。因为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开始停滞不前,这段时间内,苏联GDP增速从1966年至1970年的年均21%降低到后期的9%。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只有1966年和1973年两年能够保障面包的供应,其余年份竟然需要大量从国外用硬通货进口粮食。苏联经济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严重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从而为苏联的覆亡埋下了隐患。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历史要求俄罗斯人民进行深入思考,维护稳定的代价是什么?稳定又是怎样转化成为停滞的泥淖?俄罗斯今后要实现重新崛起就不得不汲取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惨痛教训,而不能仅仅沉湎于这个时代表面的显赫背后。
‘拾’ 俄罗斯人为什么怀念勃列日涅夫
恩..这个问题,要分人群,俄罗斯有许多中老年人,还是比较怀念苏联时代的,俄共的主要支持者也主要是这部分人群,还有一些激进的青年,左翼,也看好苏联,苏联时代国力空前强盛,而当今的俄罗斯,军事衰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大不如从前,一些老联共党员也是非常怀念,就像原东德地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受到的破坏明显大于西德,人们又普遍怀念起共产党时代的民德;不过如今青少年已经不对政治感冒,他们很少关注这些,也谈不上怀念,毕竟今天的俄罗斯经济要远优于苏联,大部分俄罗斯人已经习惯了当下的生活,怀旧心理不是特别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