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
俄罗斯地形的特点是:叶尼塞河将国土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以平原和低地为主,东部大部分是高原和山地。大体上说俄罗斯的地势东部高,西部低。
一、平原
(一)东欧平原
东欧平原又叫俄罗斯平原,北起北海和巴伦支海,南抵黑海、亚速海、里海和大高加索山脉,西界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欧山地、喀尔巴阡山脉,东接乌拉尔山脉。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位于俄罗斯境内,是世界着名的大平原之一。间有丘陵和低地,主要丘陵有中俄罗斯高地、瓦尔代高地以及伏尔加河沿岸高地。主要低地有黑海沿岸低地、里海沿岸低地。
(二)西西伯利亚平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乌拉尔山脉和中西伯利亚高原之间,北濒喀拉海,南接哈萨克丘陵。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湖泊、沼泽众多。鄂毕河和支流额尔齐斯河以及叶尼塞河贯流其中。
二、山地、山脉和高原
大高加索山脉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黑海和里海之间,大部分为俄罗斯和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的界山。它是亚欧两州分界线的一部分,山峦重叠。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终年积雪。乌拉尔山脉位于亚欧两州分界处,山体不高,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俄罗斯亚洲部分有南西伯利亚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和远东山地。
南西伯利亚山地主要包括阿尔泰山、萨彦岭、斯塔诺夫山脉等。阿尔泰山为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共有的山脉、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萨彦岭位于南西伯利亚,由西萨彦岭和东萨彦岭组成,山间盆地多,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斯塔诺夫山脉山势高俊,为北冰洋领域和太平洋流域的分水岭的一部分。
东西伯利亚山地主要由上扬斯克山脉切尔斯基山脉组成。它们坐落在勒拿河下游及其支流阿尔丹河以东。
远东山地主要包括锡霍特山脉、朱格朱尔山脉及中部山脉等。锡霍特山脉介于日本海西岸与阿穆尔河(黑龙江)下游及其支流乌苏里江之间。朱格朱尔山脉位于鄂霍次克海西岸。中部山脉纵贯堪察加半岛。这里有火山高原,地势资源丰富。
中西伯利亚高原位于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之间,南达东萨彦岭和贝加尔山脉,北抵北西伯利亚低地。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中部地势平坦。蕴藏煤、铁、金、金刚石、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水利资源丰富。
‘贰’ 世界最大的盆地是什么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是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盆地,盆地面积有700万平方公里。
‘叁’ 俄罗斯的成矿地质条件
俄罗斯国土面积大,地质演化历史漫长,矿床的种类多、成因类型复杂、成矿作用具多期性。
(一)地层
俄罗斯从前寒武到新生代的各个地质时代地层均较发育。
前寒武纪地层主要出露在波罗的地盾及西伯利亚地块的阿尔丹及阿纳巴尔,在太梅尔、叶尼塞、东萨彦岭及贝加尔等地块的边缘褶皱带及布列亚中间地块也有分布,在乌拉尔褶皱带的轴部呈带状分布。
寒武系—奥陶系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块、太梅尔半岛、贝加尔山区及叶尼塞山梁还有阿尔泰-萨彦褶皱带,另在波罗的地盾南缘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
志留系仅在西伯利亚地块奥列尼奥克河源头,叶尼塞河中上游,布拉茨克等地有所出露。
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地台上。在阿尔泰-萨彦有泥盆系和石炭系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块的安加拉河上游有石炭系出露。在太梅尔地区、勒拿河东侧、布列亚地块东部、锡霍特-阿林地区有较大面积的二叠系。
未分的古生界主要分布在乌拉尔褶皱带、阿尔泰-萨彦褶皱带、鄂霍茨克褶皱带、西伯利亚地块的叶尼塞、太梅尔等区,还有韦尔霍杨-科雷姆褶皱区。
三叠系、侏罗系呈较大面积分布在俄罗斯地台、西西伯利亚地块、韦尔霍扬褶皱带、鄂霍茨克褶皱带。
白垩系广泛分布在俄罗斯地台、西西伯利亚地块、西伯利亚地块的太梅尔地区勒舒河流域及东部滨海边疆区。
老第三系、新第三系主要大面积分布在西西伯利亚地块,俄罗斯地台西南部及其他的小型新生代凹陷中。
(二)侵入岩
太古代在波罗的地盾有微斜花岗岩,阿尔丹地盾有辉长-苏长岩。
元古代在波罗的地盾有超基性、基性和酸性侵入岩,阿尔丹地盾有广泛分布的花岗岩类。太梅尔地区有辉长-苏长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阿尔泰-萨彦有小的超基性岩、基性岩体、斜长花岗岩、花岗岩等。
加里东期:阿尔泰-萨彦区有橄榄岩、斜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浅色花岗岩等。太梅尔地区有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花岗正长岩、细晶花岗岩、正长岩。乌拉尔有辉长岩、钾质花岗岩。
华力西期:在太梅尔地区有二云母花岗岩。乌拉尔地区有橄榄岩、辉长岩、斜长花岗岩、正长岩、花岗闪长岩、白岗岩。蒙古-鄂霍茨克褶皱带及锡霍特-阿林中央带以西地区有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大高加索北坡有花岗斑岩小侵入体,托姆-科雷凡带有黑云母花岗岩及其边缘部分的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
三叠纪花岗岩以小的侵入体分布于布列亚地块,侏罗纪花岗岩小岩体主要分布在蒙古-鄂霍茨克褶皱带;白垩纪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体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的滨海地区。古近纪的花岗岩小侵入体主要分布在锡霍特-阿林褶皱带的东部。
(三)俄罗斯非能源矿产的成矿时代及特征
1)太古代以含铁石英岩的变质成因矿床为特征,可形成黄铁矿、刚玉、石墨、红柱石、硅线石等变质矿床。
2)元古代有铁质石英岩,各种有色金属和金的变质矿床,还有大量的伟晶岩矿床、碳酸岩矿床和黄铁矿型矿床。元古代最典型的矿床是:①含稀有金属的钠长岩;②含云母及稀有金属的伟晶岩;③黄铁矿型矿床;④岩浆型钛铁矿-磁铁矿矿床和铜镍硫化物矿床。元古代主要有铁、钛、镍、铜、锌、钒和金矿床。
3)里菲期矿床主要产出于地台边部,多数位于西伯利亚地台南部的相关构造带与阿尔泰-萨彦褶皱带中,少量在乌拉尔、高加索。早期阶段为细碧-角斑岩、橄榄岩和辉长岩建造,中期阶段广泛发育花岗岩建造和晚期的陆相安山岩-英安岩建造。特征性矿床有岩浆型铬铁矿和钛铁矿,相当广泛的夕卡岩型铁矿、伟晶岩型、热液型和黄铁矿型矿床,以及变质铁矿、碳酸岩和钠长岩-云英岩矿床。里菲期最典型的为铁、铅-锌、金矿床。
4)加里东期成矿期:加里东成矿区橄榄岩的侵入及细碧-角斑岩火山活动很弱,而辉长岩-辉岩-纯橄榄岩和斜长花岗岩类广泛发育。中酸性和酸性花岗岩也有一定分布。
加里东最典型的矿床是:①岩浆型钛铁矿-磁铁矿矿床;②夕卡岩型铁矿床;③各种热液型金矿床。
加里东成矿期个别地区发现的钽-铌和石英-辉钼矿床。
加里东期代表性矿床有铁、钛、金及钼矿床。
5)华力西成矿期:该成矿期以复杂多样的火成岩组合和发育内生金属矿床为特征。该期矿床分布在乌拉尔、太梅尔地区南部、托姆-科雷凡带,以及中新生代褶皱带内的古生代侵入体中。
华力西期发现一定数量的早期橄榄岩、辉长岩-辉岩-纯橄榄岩和斜长花岗岩-正长岩侵入体,以及细碧-角斑岩火山杂岩。各处都有中期的花岗闪长岩组合及其后的酸性花岗岩组合,该旋回晚期发育小侵入体及安山岩-英安岩火山岩组合。
华力西期矿床有:①橄榄岩中的铬铁矿矿床;②辉长岩组合中的钛磁铁矿和铂族元素矿床;③细碧-角斑岩建造中的黄铁矿型矿床;④与斜长花岗岩-正长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铁、铜矿床;⑤与偏基性花岗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钨和多金属矿床;⑥产于花岗岩和白岗岩中的伟晶岩型、钠长岩型、云英岩型和石英型锡、钨、钼和其他稀有金属矿床;⑦在小侵入体和陆相火山岩阶段的热液型矿床,主要是多金属和铜矿床。
华力西期形成几乎所有金属的矿床:铁、钛、钒、铬、铅-锌、钨、钼、锡、铋、钴、金、铂、钽、铌等。
6)中生代成矿期:这个成矿期的矿床分布在远东,高加索和外贝加尔滨海区。主要矿床有:①与早期小侵入体和最晚期花岗岩类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②与酸性和半碱性花岗岩有关的伟晶岩型、钠长岩型、云英岩型和石英型锡、钨和其他稀有金属矿床;③稀有金属的碳酸岩型矿床;④热液型、夕卡岩型的多金属、铜、砷(毒砂)钼、钨、重晶石矿床,它们与中酸性花岗岩相伴生。
这个时期的矿床基本上是与中酸性岩体相关的金、多金属、砷、钼、钨和锡矿床。
7)新生代成矿期:该成矿期各种热液矿床最为发育,还有夕卡岩型铁及多金属矿床、碳酸岩的钽-铌矿床和黄铁矿型矿床。铜、多金属、钨、钼、锑和汞矿床分布较广泛;有些地方见铁、锡、砷、钴矿床和金的显示。
8)地台成矿期:该期内生成矿作用出现在前元古代地台的华力西期及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化带。该阶段形成了橄榄岩、辉长岩和碱性岩3个火成岩组合,它们通常受大断裂的控制,与橄榄岩的变种,即金伯利岩有关的是岩浆型金刚石矿床。与辉长岩类共生的是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以及岩浆期后的铁及铅-锌矿床。与碱性岩组合有关的是特有的碳酸岩和钠长岩,富集有钽、铌矿物,以及热液型金、钨、钼、萤石矿床。
(四)俄罗斯各成煤时代煤田分布概况
俄罗斯最早的成煤期为志留纪,但这一时代的煤无工业意义。
泥盆纪的煤是俄罗斯具工业意义的时代最早的煤,该期的煤田主要分布在伏尔加、乌拉尔西坡等地。
石炭纪的煤田主要分布在莫斯科近郊,西乌拉尔盆地、乌拉尔东坡、库兹涅茨、米努辛斯克、通古斯盆地等地区。
二叠纪的煤田主要分布在库兹涅茨、米努辛斯克、通古斯盆地等地,另在鞑靼和滨海边疆区也有一些小煤矿。
三叠纪煤田主要分布在乌拉尔东坡。
侏罗纪煤田在俄罗斯分布较广,中侏罗世的煤田有东部西伯利亚(坎斯克-阿钦斯克,伊尔库茨克,乌鲁海姆,阿尔丹),外贝加尔等地。晚侏罗世的煤田分布在西伯利亚的连斯克和布列亚盆地,以及极地乌拉尔东坡。
白垩纪发育有雅库特和远东地区的大部分煤田,早白垩世的煤只产于连斯克和布列亚盆地。以早白垩世成煤为主,部分为晚白垩世成煤的煤田有兹良斯克、绥芬、苏昌盆地以及阿卡加林煤矿。形成于晚白垩世的煤矿仅分布在萨哈林和堪察加等地。
第三纪煤矿分布于远东、萨哈林和堪察加地区。
古生代煤盆地大部分在地槽的内部拗陷和边缘拗陷。它们主要为滨海相煤系地层,具明显的旋回结构,有时为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
中生代仅外贝加尔煤盆地产于叠加的基米里地槽边缘和内部拗陷,成煤条件接近古生代成煤条件,其余的中生代煤田形成于山间构造盆地,为陆相含煤岩系。
新生代除了远东阿尔卑斯褶皱带外,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台条件。
(五)俄罗斯油气盆地主要特征
俄罗斯油气盆地可以分为:地台平原凹陷盆地及边缘拗陷(山前凹陷)盆地。
地台平原凹陷盆地按其基底结构特征可分为:①前寒武纪基底的地台平原凹陷盆地;②古生代基底的地台平原凹陷。
俄罗斯发育前寒武纪基底的平原凹陷盆地为麦晋-卡马盆地,盆地沉积的地层基本上是古生界。
发育古生代基底的地台盆地中沉积的地层是古生界-中生界,以广阔的西西伯利亚盆地为代表。
与古生代褶皱山系有关的边缘拗陷盆地,其中沉积的地层也常是古生界,这类盆地有伯朝拉-季曼盆地。
与新生代褶皱山系有关的边缘拗陷盆地,其中沉积的地层也基本是新生界。这样的盆地为西里海盆地。
俄罗斯的成油时代从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俄罗斯主要由俄罗斯地台、西西伯利亚地块、西伯利亚地块等规模大而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间内形成了许多古生代―中生代的大型聚油盆地,有的边缘地区也形成了中—新生代的聚油拗陷盆地,其中有众多规模可观的油气田,因而也蕴含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肆’ 三江盆地与中阿穆尔盆地
(一)勘探程度对比
三江盆地与中阿穆尔盆地勘探程度均较低。三江盆地的白垩系目的层位勘探程度相对较高,地震勘探和钻井主要集中在绥滨坳陷,因而对俄罗斯一侧中阿穆尔盆地比尔-别洛扬带和比罗费里茨克地堑的研究和勘探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中阿穆尔盆地新生界目的层位勘探程度相对较高,地震勘探和钻井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堑,即比罗费里茨克地堑,哈巴罗夫斯克地堑和别列亚斯拉夫地堑。其中对别列亚斯拉夫地堑解释和研究得最好,这对三江盆地前进坳陷东部勘探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地层特征对比
三江盆地绥滨坳陷(以滨参1井为代表)白垩系下统发育齐全,城子河组、穆棱组、东山组3个组均有,还发育上侏罗统东荣组。前进坳陷中,也较普遍发育城子河组(但东基1、2井区缺失,局部有东山组)。上白垩统仅在前进坳陷中有分布(东基3井划分出了海浪组、七星河组和雁窝组)。绥滨坳陷中尚未发现古近系的宝泉岭组,目前该组仅见于前进坳陷中,新近系的富锦组则在两坳陷中均有分布。
中阿穆尔盆地白垩系详细分布和发育情况尚不十分清楚。盆地白垩系自西向东由3个不同的部分组成: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
中阿穆尔盆地西南地区白垩系研究最差,西南地区与三江盆地的绥滨坳陷相连。目前中俄学者均认为该地区的白垩系应以绥滨坳陷地层划分为准,即由城子河组、穆棱组、东山组3个组组成。但是在中阿穆尔盆地西南地区靠近布列亚地体的位置,白垩系有所不同。
中阿穆尔盆地东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基底明显不同,白垩系具有显着差异。东北地区的白垩系在穆尔河的下游出露连续,地层的相互关系清楚,动物和植物化石发育。
根据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化石,少先队岩系(包括卡利恩组、少先队组和比瓦恩斯克组)形成于贝利阿斯期—凡兰吟期,对应于三江盆地的城子河组,但是它们的岩石组合差异极大。同样地,卡拉纳普拉多克组、西达金恩组和西拉西恩组形成于阿普特期—赛诺曼期,这套地层在三江盆地没有发育。申基茨卡亚组、巴里比恩组和塔塔尔金组的时代大体对应于前进坳陷的猴石沟组、海浪组、七星河组和雁窝组。俄罗斯第Ⅳ次地层大会(1991)上指出,少先队岩系年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它地层的时代比较确定(图2-29)。
中阿穆尔盆地东部地区的白垩纪地层剖面有所不同。B-1井位于中阿穆尔盆地东部地区的别列亚斯拉夫地堑。B-1井是中阿穆尔盆地最深的钻井(3200m),而且对其岩心的研究也最为详细。根据Kirillova(2001)的研究结果,钻孔中白垩系含有十分丰富的有孔虫(Т.В.Туренко鉴定)和双壳类(H.B.Саль★никовой鉴定)化石,时代为早白垩世。根据Н.В.Сальниковой的研究结论,2770~2781m 井段最底部的动物化石由咸水和淡水软体动物组成,其他动物化石属于温暖、正常盐度或低盐度的浅水生物。Н.В.Сальниковой(2001)指出,这些动物化石所反映的地层时代范围为晚欧特里夫期-晚阿尔期布初期,因此在时代上完全可以把它们与相邻的西锡霍特-阿林断裂带的阿西卡耶夫组和斯托尔博夫地层进行对比。B-1井中缺失火山岩,但在邻近的E-1井和E-2井中见有火山岩,而且还鉴别出有阿尔布期的双壳类化石。
图2-29 三江盆地与中阿穆尔盆地地层对比图
最近10年在阿尔昌盆地开展了系统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建立了这一区域新的地层。盆地东部地区白垩系与阿尔昌盆地的地层可以进行对比,其具体对比情况将在下一节中具体论述。
在B-1井中发现有水腐质胶结的有孔虫类。古生物学家Т.В.Туренко发现了保存不太好的有孔虫类,推测1490~2430m 井段地层的时代为中阿普特期—阿尔布期;而1310~1432m 井段地层时代为阿普特—康尼亚克期;有孔虫类广泛分布于380~1113m 井段的地层中。Т.В.Туренко研究认为,存在浅水盆地的沉积环境。然而这些资料同其他资料是矛盾的。众所周知,这一带内最年轻的海相沉积为土仑期,稍晚才有陆相沉积。研究B-1井的地质学家认为,该井从1250m 开始进入到新生界。
三江盆地古近系缺失古新统,发育渐新统宝泉岭组。宝泉岭组分布于前进坳陷和方正断陷与汤原断陷中。前进坳陷东基1井、东基2井、东基3井均钻遇该组地层,与下伏上白垩统呈不整合接触。宝泉岭组为一套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由松散的灰绿色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泥岩、油页岩和煤层组成,厚96.0~320.5m。在研究区西部的方正断陷与汤原断陷中宝泉岭组发育完整,且研究程度高,可以作为对比依据之一。
在汤原断陷宝泉岭组厚度很大,最厚可达2500余米,根据岩性变化及古生物组合可以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三段:其中一段(下部)以泥质岩为主,产栎粉-松科粉的孢粉,舒泽尔樟-狭叶樟组合,透明光面球藻—勃海藻属-相似光面球藻(比较种)组合和玻璃介-纹星介组合。第二段(中部)是一个下粗(砂砾岩、砂岩夹泥岩)上细(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的旋回。第三段(上部)粒度较粗,为砂岩、砂砾岩夹泥岩、粉砂岩和煤层。二、三两段所产古生物化石类似,均是榆粉-桤粉-水龙骨孢组合,透明光面球藻-勃海藻属-相似光面球藻(比较种)组合,赤杨桤木-太谷槭组合,未见介形类化石。
同三江盆地一样,根据钻井揭示,中阿穆尔盆地新生界发育始新统—渐新统,而缺失古新统,古新世明显表现为沉积间断。在比拉费里德斯克地堑和别列亚斯拉夫地堑可以观察到黑河组(始新统—渐新统)地层最厚、最深。比拉费里德斯克地堑向南东延伸与汤原断陷相连;别列亚斯拉夫地堑向南东延伸则进入前进坳陷的东部。在比拉费里德斯克地堑、哈巴罗夫斯克地堑和别列亚斯拉夫地堑3个地堑黑河组可以划分为上亚组和下亚组(含煤亚组)。在三个地堑黑河组上亚组和下亚组的岩石组合和沉积相十分类似。黑河组下亚组底部由粗粒含细砾砂-砾岩、泥岩-砂岩-砂砾岩组成,向上沉积岩粒度变细。下亚组的最顶部主要由各种粒度的砂岩、砂砾岩、砾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黑河组上亚组的底部主要由未分选、不成层的细粒、中粒、偶尔为粗粒砂岩组成,发育多层褐煤层和含煤泥岩夹层。
根据两个盆地古近系形成的年代、岩石组合和地层分布等特征,可以把三江盆地的宝泉岭组一、二段对应于中阿穆尔盆地的黑河组下亚组,宝泉岭组三段对应于黑河组上亚组。
在中阿穆尔盆地普遍发育近阿穆尔组和上新统玄武岩,但其相变极大,基本可以与三江盆地新近系中新统富锦组对比。
在中阿穆尔盆地别列亚斯拉夫地堑还发育渐新统比拉黄星组、中新统乌舒蒙组和卡拉维恩组。
(三)构造特征对比
在构造单元划分上,中阿穆尔盆地自西向东可以划分为了个构造带,比尔-别洛扬带主体对应于绥滨坳陷,其东部与富锦隆起的西部相接;戈林带对应于富锦隆起和前进坳陷,戈林带西部发育北东向展布的隆起构造(图2-30),向南延伸可以与富锦隆起相连;西锡霍特-阿林断裂带位于中阿穆尔盆地东部,向南西方向延伸与三江盆地前进坳陷的东部相连。总体上,两个盆地的构造单元可以进行对比。
图2-30 三江盆地—中阿穆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
(四)沉积相对比
在俄罗斯中阿穆尔盆地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交替期间,中阿穆尔盆地中西部为浅海相,东北部为深海相。
中阿穆尔盆地西部的沉积环境为浅海环境,形成的沉积物为砂-泥质沉积(图2-31)。海水从中阿穆尔盆地中西部沿着现今佳-依断裂的位置进入绥滨坳陷。在我国的三江盆地沉积相由北向南呈规律性地变化:从东北部向西南部依次发育滨浅海相—海陆过渡相—湖泊相。
总体上,贝利亚斯期—凡兰吟期(城子河组时期)中阿穆尔盆地可能是海洋的边缘部分(菲利波夫,1990),盆地边缘具有相当复杂的外形。由俄罗斯境内向中国境内主要发育两个大的海湾。一个是沿着乌苏里江(Уссури),然后沿敦化-密山断裂转为一条狭窄的海湾进入虎林盆地。另一个是沿阿穆尔河发育的海湾,向南进入绥滨坳陷(图2-32)。在海湾位置大面积发育三角洲沉积。此时海水主要由这两个海湾进入中国东北的大三江地区。因而在我国表现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大陆边缘海陆交互相的盆地(大三江盆地)。
图2-31 研究区及其毗邻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略图
图2-32 三江地区及邻区城子河组沉积时期岩相古地理略图
在我国东北的大三江盆地城子河组时期湖盆范围明显扩大,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海陆交互相沉积,沉积中心位于勃利盆地东北部。根据古水流统计,海水由两个方向进入大三江地区,一支是由北部沿佳-依断裂进入绥滨坳陷;另一支是由东部沿着敦-密断裂进入虎林盆地。此时恰好是佳-依断裂带和敦-密断裂带左行走滑的时期。大三江盆地的西北边界受佳-依断裂带控制,东南边界受敦-密断裂带控制。因此,此时大三江盆地具有转换性质。
欧特里期夫期末—巴列姆期初紧接着是第二次白垩纪海侵,海侵漫及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的广大地区。该时期相当于穆棱组时期,研究区的岩相古地理总体特征见图2-33。
图2-33 三江地区及邻区穆棱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略图
中阿穆尔盆地获得的沉积相资料较少,但是所有资料都显示,该时期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相。穆棱组早期湖盆范围扩大,扇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沉积,沉积中心位于勃利盆地东北部。该阶段沿袭了城子河组时期盆地的性质。
在穆棱组沉积的末期,大三江盆地西南部开始抬升,穆棱组沉积的末期西南部发育逆冲断层。根据碎屑粒度和层序界面与勃参1井和勃参2井比较后,确定穆棱组时期桦南隆起已有活动,隆升强度大于西南源区,至少发生两次以张广才岭为主体的强源区隆升。
考虑到区域大地构造环境,大三江盆地在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时期应该为活动大陆边缘具有转换性质的弧后(山弧)盆地。
对于其他部分白垩纪地层沉积环境,只能进行最一般的古地理恢复。阿尔昌盆地,由于在阿西卡耶夫组下亚组地层中既有浅水海相动物化石组合,又有植物化石组合,以及泥岩中的大量含煤碎屑,确定其为近岸-海相环境。
早白垩世的特点是整个地区的火山作用强烈,其中也包括中阿穆尔盆地的外围。但根据磁测量结果,它们充满“磁”体(应该是火山岩)。
东山组时期盆地再次进入局部裂陷阶段,发育火山碎屑岩相,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东三江地区开始接受沉积。
东山组时期或者稍晚,在盆地东部与俄罗斯毗邻的西锡霍特-阿林地体和阿尔昌盆地开始发育火山岩相的沉积。它们与东部的西锡霍特-阿林岛弧和萨马加岛弧(在地体构造图中为科玛岛弧地体,它是上述两个岛弧的一部分)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盆地为弧后盆地的沉积环境。
晚白垩世时期中阿穆尔盆地的广大部分是大面积的冲积平原(图2-34)。在其中一些盆地中堆积了火山-碎屑岩和含煤沉积。
图2-34 三江-中阿穆尔盆地晚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略图
总结三江盆地—中阿穆尔盆地及相邻地区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环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阶段(晚侏罗世直至康尼亚克期或坎潘期)的特点是连续的陆缘环境,并有海相陆棚、边缘浅海与湖-冲积平原(湖相、三角洲相、河床相)环境频繁更替出现。
1)上侏罗统东荣组沉积时期
中阿穆尔盆地主体为浅海相,海水从绥滨坳陷东北部向西南部进入三江盆地,在三江盆地依次发育滨浅海相-海陆过渡相-湖泊相。
2)城子河组沉积时期
湖盆范围明显扩大,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海陆交互相沉积,沉积中心位于勃利盆地东北部。根据古水流统计,海水由两个方向进入大三江地区,一支是由北部沿佳-依断裂进入绥滨坳陷;另一支是由东部沿着敦-密断裂进入虎林盆地。此时恰好是佳-依断裂带和敦-密断裂带左行走滑的时期。大三江盆地的西北边界受佳-依断裂带控制,东南边界受敦-密断裂带控制。
3)穆棱组时期
穆棱组早期湖盆范围扩大,扇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沉积,沉积中心位于勃利盆地东北部。该阶段沿袭了城子河组时期盆地的性质。
考虑到区域大地构造环境,大三江盆地在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时期应该为活动大陆边缘具有转换性质的弧后(山弧)盆地。
4)东山组时期
盆地再次进入局部裂陷阶段,发育火山碎屑岩相,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东三江地区开始接受沉积。
东山组时期或者稍晚,在盆地东部与俄罗斯毗邻的西锡霍特-阿林地体和阿尔昌盆地开始发育火山岩相的沉积,它们与东部的西锡霍特-阿林岛弧和萨马加岛弧(在地体大地构造图上具体表现为科玛地体)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盆地为弧后盆地的沉积环境。
这些类型的沉积中普遍发育有机质,并可以成为很好的生油层。由于沉积环境的更替,淡水咸水交替输入促使大量近岸动物灭绝。大量的泥岩可以作为盖层,砂岩体作为储层。此外,日本研究者在阿基塔尼加塔矿床查明,我国研究者在渤海湾盆地、三江盆地中查明,火山岩体既可作为好的盖层,也可作为裂隙储集体。而且它们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热源使浮游生物繁盛,促使有机质“成熟”。
5)晚白垩世沉积时期
盆地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沉积中心位于东三江地区。中阿穆尔盆地主要发育河流相。
在坎潘期后,中阿穆尔盆地的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其中一些地方沉积了火山-碎屑岩,有时在断陷中形成了煤层。钻井尚未揭露该部分地层,所以其沉积环境还不十分清楚。
6)古近纪
在中阿穆尔盆地发育,此时该地区进入新的裂谷发育时期。新生界可分为3个沉积体系:
a.巨型湖泊沉积体系(早始新世—中新世),一直延续到乌舒蒙中期。
b.乌舒蒙晚期的冲积沉积体系(河床-河漫滩),此时中阿穆尔盆地的面积为最大。
c.上新统—第四系冲积沉积体系,发育较多的有机质。
古近系主要发育在三江盆地的前进坳陷的局部地区、依-舒地堑和敦-密断裂带。
中阿穆尔盆地形成时,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早白垩世喷出岩为安山玄武岩,可见于中阿穆尔盆地的东缘。晚白垩世喷出岩发育于中阿穆尔盆地的东部边缘。为层凝灰熔岩、流纹岩、安山岩和安山-英安岩及其凝灰岩,厚至700m。中阿穆尔盆地东部和东南边缘广泛发育古近系和新近系安山岩、安山玄武岩和粗面安山岩,厚700m。基津组橄榄玄武岩、粗面玄武岩和安山玄武岩广泛发育(厚300~600m)。这些玄武岩为陆内成因的火山岩。在整个盆地上新统—第四系玄武岩和安山玄武岩(厚10~15m)都有广泛的分布(索夫加万组/Совгаван)。
(五)石油地质特征对比
三江盆地有3处可靠的油气显示:
(1)在滨参1井3379.1m 处(K1d)玻屑凝灰岩中见沥青充填裂缝,并有油的浸染现象,说明在东荣组地层中曾有过油的运移。该点镜质体反射率(Ro)达到2.11%,进入过成熟天然气生成阶段。这为寻找裂解气提供了可能。
(2)在进行的有机岩石学特征分析中发现,滨参1井1160.5(K1m)~2512m(K 1c)的荧光薄片中出现有机质沥青化现象和弥漫状黄褐色荧光。岩石微裂缝和碎屑颗粒周缘,由于烃类的浸染和充填而呈现黄色-浅黄色荧光,这是石油在泥岩内生成(有机质的烃类转化)并初次运移到最近排烃空间的最好例证。这是一个已发生和正在发生排烃的源岩发育带。
(3)三江盆地钻井证实,在100余米厚的玄武岩盖层下钻遇高纯度CO2气。
通过三江盆地与中阿穆尔盆地生储组合对比分析(图2-35),三江盆地的生储组合主要发育在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在绥滨坳陷主要勘探层系为下白垩统;前进坳陷的主要勘探层系为上白垩统和古近系。中阿穆尔盆地新生代地堑的主要勘探层系为古近系。目前关于中阿穆尔盆地白垩系的勘探潜力不明朗。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东基2井、东基1井、东基3井在三江盆地前进坳陷的地史分析结果表明,高地温主要形成于海浪组;除海浪组外,其他各套地层的古地温主要在20~30℃间变化。上白垩统和古近系的成熟度均未达到生油门限,镜质体反射率很低,因此综合上述分析,前进坳陷的烃源岩的成熟度普遍较低,不具良好的生油条件。这与俄罗斯一侧在古近系发育多处油气显示是相矛盾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根据对比研究分析,不能排除在三江盆地前进坳陷东基2井、东基1井、东基3井以外的地区上白垩统和古近系的烃源岩发育成熟的地区。
根据俄罗斯方面最新的研究资料,中阿穆尔盆地有多处油气显示。这些油气显示都发育在新生代地堑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地区:①在乌苏里江东岸的别列亚斯拉夫地堑一口构造参数井,井深1084.8~1089m(古近系)的灰质粉砂岩,被类似原油的物质浸染。井底压力急剧下降,对泥浆吸收能力很强,粉砂岩放在纸上留有油迹,能充分燃烧,放出煤油烟味,岩石中含沥青22.36%;②在别列亚斯拉夫地堑的12号构造参数井中,在井深507m 古近系发现游离天然气;③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北东40km的达尔哥胡也发现大量的游离天然气;④哈巴罗夫斯克地堑上亚组(含煤组)发育有利的烃源岩。
综合上述研究,三江盆地的主要有利勘探区有:绥滨坳陷、前进坳陷的浓江凹陷,以及方正-汤原断陷。中阿穆尔盆地的主要有利勘探区为3个新生代的地堑:别列亚斯拉夫地堑、比罗费里茨克地堑和哈巴罗夫斯克地堑。
尽管三江-中阿穆尔盆地的勘探程度比较低,但是目前的研究表明本区具有良好的含油气前景。
图2-35 三江盆地与中阿穆尔盆地生储组合对比
‘伍’ 俄罗斯地形图有什么平原,山地
读图可知,(1)图中山脉①是乌拉尔山,②是大高加索山.
(2)平原③是东欧平原,④是西西伯利亚平原.
(3)高原⑤是中西伯利亚高原.
(4)山地⑥是东西伯利亚山地.
(5)主要河流⑦是伏尔加河,⑧是鄂毕河.
故答案为:(1)乌拉尔;大高加索;(2)东欧;西西伯利亚;(3)中西伯利亚;(4)东西伯利亚;(5)伏尔加;鄂毕.
‘陆’ 俄罗斯自然资源的构成和分布有什么特点
俄罗斯自然资源的构成和分布的特点是丰富,种类繁多,蕴藏量大 ,该国资源总储量的80%分布在亚洲部分。
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 俄罗斯平原西北部的卡累利阿和科拉半岛地区蕴藏着铁、镍、云母等矿产.希宾山地有世界最大的磷灰石矿,并蕴藏大量的制铝原料枣霞石.俄罗斯平原和其他广阔 地域及西伯利亚地区,蕴藏有世界最大的铁矿区枣库尔斯克磁力异常区,以及乌拉尔、西伯利亚铁矿区. 煤炭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型含煤带内:一是位于贝加尔湖与土尔盖拗陷之间,包括伊尔库茨克、坎斯克一阿钦斯克、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和卡拉干达等煤田;另一 个位于叶尼塞河以东,北纬60度以北,包括通古斯、勒拿和太梅尔等大煤田.此外,远东地区的南雅库特等煤田也很重要. 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以秋明油田为最大)、俄罗斯(伏尔加枣乌拉尔油田)、东西伯利亚三大地台型含油盆地,及萨哈林(库页岛)等地槽型含油 盆地. 中西部的乌拉尔山区和远东山地,形成俄罗斯主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基地.远东沿海山地的锡矿也很重要. 俄罗斯的矿产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藏量丰富、品种齐全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发展多部门的基础工业,以及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型能源资源、矿 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这又为俄罗斯建立大型的工业基地和经济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却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
‘柒’ 1,俄罗斯主要的地形区有哪些,哪种地形类型分布最广
俄罗斯有四类地形区,即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
俄罗斯主要地形为平原和高原。其中,平原分布最广,面积约为1200万km²。约占陆地总面积的70.2%!
‘捌’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是什么盆地在什么洲
西伯利亚盆地是地球上最大的陆相盆地,在亚洲。
西伯利亚盆地近700万平方公里,分为西西伯利亚盆地(350万平方公里,盆地中有3000多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或沼泽地,水面之上的陆地面积只有150万平方千米)、东西伯利亚盆地(地图上面积接近西西伯利亚盆地),两大部分以叶尼塞河为界。
西伯利亚盆地里面有数百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大平原,周围丘陵只占很低比例。盆地概念主要是地质学上寻找油气资源的研究需要,油气都在盆地里。因此,一般人重视西伯利亚大平原,而地质学重视盆地,其中的西西伯利亚盆地发现300多个油气田。
(8)俄罗斯有哪些盆地扩展阅读:
西伯利亚盆地是俄罗斯最大的、含油气盆地,为地球上超级大型盆地。分为西西伯利亚盆地(西西伯利亚盆地,盆地中有3000多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或沼泽地,真正的陆地面积只有150万平方千米)、东西伯利亚盆地(地图上面积接近西西伯利亚盆地)。总体上向北缓慢倾斜。两大部分以叶尼塞河为界,中间很大部分是相连的。
盆地类型为克拉通盆地的内盆地。
西伯利亚盆地里面有数百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大平原,周围丘陵只占很低比例。盆地概念主要是地质学上寻找油气的研究需要,油气都在盆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