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罗斯的战争史
俄罗斯历史分为四个时期:留里克王朝、罗曼诺夫王朝、苏联、俄罗斯联邦。
一、留里克王朝
西元六世纪时,居住在第聂伯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以波利安人为中心形成部落联盟,因其居住在德聂伯支流罗斯河两岸,被称为罗斯人。蒙古人将罗斯转音称为“俄罗斯”。
九世纪时,来自北欧的瓦良基人首领留里克征服了罗斯人,建立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882年,留里克王朝定都基辅,称为基辅罗斯。此时阶级与贫富虽已出现,但农村公社制依旧根深蒂固存在了近八百年,成为俄罗斯民族的一个显着特色。
王朝初期,对内实行索贡制。每年春夏两季,俄罗斯大公率领亲兵向平民商人征收手工业品、蜂蜜、蜂蜡等物品。到十一世纪,罗斯人才从原始生产力转变为封建制度。
随着经济文化发展,基辅罗斯不断通过战争扩张。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让全体罗斯人受洗,改信东正教,抛弃多神教信仰。
改信东正教的罗斯加强了与西欧、拜占庭的文化融合。基辅成为连接东方西欧之间的交通要道,随着商业的发展,手工业开始在罗斯发展进来,基辅城内开设了锻造刀剑的作坊。
基辅罗斯成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国家,城内建筑了辉煌的皇宫、威严的教堂、牢固的城墙,着名的苏菲亚教堂。
蒙古人统治时期
十一世纪后半期,由于王位之争和各地原始农奴制生产力的发展不平衡,波兰、北欧、西欧民族的入侵,基辅罗斯造成分裂。
十二世纪时,在蒙古草原上崛起的蒙古人,凭藉他们骠悍的骑兵,灵活多变的包抄、围堵战术、铁血纪律、纵横欧亚大陆。他们每个骑兵拥有两匹马,饥食马肉,渴饮马血,日夜行程二、三百公里。蒙古人所到之处,城市化为灰烬,人民血流成河。他们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中国本部(含蒙古)是大汗直辖之地,是为元朝。伊儿汗国包括伊朗、阿富汗、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察哈台汗国包含中亚大部分地区,金帐汗国统领北亚、东欧。印度汗国涵盖南亚。蒙古帝国势力一度达到亚平宁半岛、希腊半岛、波罗的海、德意志、波兰、印尼群岛。除了日本、英国、西欧和一些偏远岛屿,整个欧亚大陆都在蒙古人的铁蹄之下。1240年起,罗斯王公和教会成了金帐汗国的奴仆。罗斯各城最豪华的房子里住着大汗的代表,他们催取税收,发布命令,王公和神甫各个低声下气,唯恐侍奉不周,每年各个王公定期朝拜大汗,领取浩命,作为自己统治的凭证。
蒙古人二百四十年的统治,使俄罗斯经济、文化、发展停滞不前。十三、四世纪时,被毁的城市开始重建,手工业、农业开始恢复,商业的发展也加强了罗斯各地的联系。
蒙古人的统治越来越不能为罗斯人民忍受,随着各地王公势力的兴起,他们迫切需要取得独立地位。教会势力和商人、农奴主想从大汗手中获取收税权力,平民百姓也把自己的苦难原因归结为蒙古人。
十四世纪蒙古人从中国退出后,又在中亚、印度等地遭到重大失败,加上各王公之间内哄,导致金帐汗国开始衰落。
十四世纪时,莫斯科公国兴起。莫斯科地处欧洲,远离金帐汗国统治中心,又有森林沼泽掩护,大批罗斯人在那里找到避难之所,莫斯大公运用权谋从金帐汗国大汗那里取得了淩驾其他大公之上的权利,以大汗之名大大加强了自己的威望。
1480年,伊凡三世打败蒙古人。罗斯脱离蒙古统治。
罗斯受蒙古统治,学到了优良的军事技术,继承了金帐汗国广大领土以及残酷的专制制度。从此罗斯人几百年都无法明白,什么是"自由"、"平等"、"民主"。西欧重现个体价值的启蒙思想无法被罗斯人了解,他们将"自由"当做无法无天,"平等"当做"均贫富",而民主不过是"人民当家作主"。罗斯走向了既非西欧又非东方三大文明(中国、伊斯兰、印度)的方向,他们自称是"欧亚人"。
长期的战争形成了俄国人的流动性格。贵族打仗、农民种地,
"民族的流动性格"、"专制"、"农村公社"成了俄罗斯的三大痼疾。军役贵族阶层的相对扩大,使农村劳动力缺乏,罗斯走向了"农奴制"的道路。
伊凡雷帝(1533-1544)进一步加深了封建制度,打击、削弱贵族势力,连年征战,扩大版图。
1598年,留里克王朝绝嗣,波兰人大规模入侵。俄罗斯人纷纷起义,打击波兰侵略军,恢复了国家的独立。
1605年,戈都诺夫突然死亡,罗斯,进入“混乱时代”。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才终告结束。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即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
二、罗曼诺夫王朝
罗曼诺夫王朝始于1613年,第一位沙皇为米哈伊尔,他的皇位不是传来的,不是抢来的,也不是偷来的,可以说是捡来的或请来的。米哈伊尔的姑婆是沙皇伊凡的皇后,米哈伊尔的父亲虽然曾得过沙皇重用,但早已遭恶运,双亲被强迫分开,皆被贬入寺院为僧为尼,米哈伊尔因此在寺院中长大。父亲重去投军又被德军俘虏。沙皇伊凡之子无后,死后俄国陷入混乱15年。从伊凡苛政到乱世,罗斯人的日子并不好过。但罗曼诺夫家族最后却终于时来运转,一些东正教会和俗世人士请尼姑母子出庙,立米哈伊尔为沙皇。16岁的米哈伊尔的皇位据说是众权贵感念他的姑婆-伊凡皇后-的德行而来。米哈伊尔掌政之后,于1619年将父亲从德国俘虏营赎回,把治国实权交给父亲。当时俄国皇室想与欧洲其他王族攀亲,却到处碰壁,有些王室连米哈伊尔的父亲派来的求亲者都不接见。欧洲王室看不起的不只是新沙皇。当时欧洲国家以自我为中心,鄙视俄国,将之排斥在欧洲之外,视俄国为亚细亚国家。罗曼诺夫家族成员虽然为皇权有过不人道的争斗,可是在富国强兵,和“欧洲化”(彼时俄国“现代化”的代名词)的过程中却是一致的。其中以彼得大帝和凯萨琳二世影响最大。
虽是米哈伊尔的孙子,彼得大帝的皇位却得来不易。他的父亲阿列克赛,1645年米哈伊尔去世后也在16岁时即位为沙皇。阿列克赛与第一任皇后生的多个子女中只有两子一女存活,两个儿子体弱多病,小儿子先天痴呆。彼得的母亲与沙皇所生的子女中只有彼得活到成年,且身体强壮。彼得的父亲去世之后,他的异母长兄继位。6年后去世,无子嗣。权贵们决定立10岁的彼得为沙皇。但是,彼得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娅靠宠臣和宫庭卫队逼权贵们增立比彼得年长的痴呆为共同沙皇,以年龄为排序标准,其目的是为了要立索菲娅为摄政王。索菲娅也推行过一些欧化措施,也让自己的宠臣带兵打仗,但成效不大。少年彼得喜好西方文化。常到莫斯科的外国使馆区,耳闻目睹了西欧文化。他身材高大,脾气暴燥,喜玩军事游戏,自组两个团,从使馆区招来外国“军事顾问”,从国库中领取枪炮。1689年,17岁的彼得靠着已有一千官兵的这两个团逼索菲娅退位,进尼姑庵。
彼得掌权后,于1697年派一使团一起出访西欧,(刚开始假装为一小军官),一年半中亲眼目睹西欧各方面实情,医院,博物馆,天文台和各式工厂,包括制币厂、军工厂,彼得最爱看的是造船厂,包括荷兰和英国的,在当时最好的一个英国造船厂待了六个星期。彼得回国后,推行“全盘西化”。衣服款式改穿西欧式的,臣民须剃须(这在当时为势力强大的教会所反对的),设立第一个俄国解剖博物馆。
彼得推行政治改革、鼓励工业化、安内攘外,陆军越战越勇,海军也从无到有,先在陆地上,后以第一个波罗的海舰队在海上,打败当时的强国瑞典,也战胜过奥斯曼帝国。俄国从瑞典这个以前大不在意自己的国家手中夺得一片靠波罗的海的土地,成了俄国西部。在这片土地上,彼得大帝下令设计建造圣彼得堡。其后多半时间,俄国首都也被移到圣彼得堡,而不是莫斯科。
彼得大帝在位期间,以严刑治贪官污吏,但是腐败问题还是愈演愈烈。他遇到了皇位继承的问题。他与第一任皇后的关系在婚后几周内就生变,虽有一子,但彼得从西欧回来不久就将她赶进尼姑庵。后来他从亲信大将门切尼可夫那里转来一位出身低微的立陶宛女子,对她大加宠爱,以至她成为有子女参加婚礼的人的榜样,即是先生育子女而后结婚。第二任皇后生的四子和六女多半早逝,最后剩下两女。第一任皇后所生之子后来以企图谋反父皇之罪,被判决死刑。直到彼得大帝于1725年驾崩,第一任皇后所生之子留给彼得的一个孙子只有9岁。最后,在彼得大帝没有明确遗嘱的情况下,有权贵翻到了一纸彼得大帝赞扬其皇后辅帝有方的信件,作为皇位传给彼得的第二任皇后的理论依据。第二任皇后继位后就是凯萨琳一世。她靠门切尼可夫的辅佐在位2年。因无子嗣,死后传给彼得大帝第一任皇后所生之子留下的这时已11岁的孙子(彼得二世)。但他在位不到3年即去世。此后皇位继承陷入一片混乱。
凯萨琳一世与彼得大帝所生的次女伊莉莎白想继位,未果。因为彼得大帝痴呆的哥哥(伊凡五世)的后代女儿中有一位嫁到中欧小公国因为守寡而回俄国的安娜,最上层的权贵立她为女皇,附带要她在一个秘密协议上签字,即所有的大事都要经这几个人的同意。安娜女皇先是答应,但很快就撕毁了协议。可惜她揽权有术,治国无方,她请了许多她所嫁去的德国小公国的外国人出任多个要职。她有的是外观的欧化而缺乏对国力的推进。
安娜在位十年(1730-1740),死后传位给亲姐姐的三个月的孙子(伊凡六世)。刚满一年,凯萨琳一世与彼得大帝的女儿伊莉莎白在宠幸和宫庭卫队支持下推翻了摄政王,废小沙皇并将他终生囚禁,伊莉莎白遂自任为女皇。
伊莉莎白女皇在位二十年(1741-1761),重新推动其父彼得大帝政策。在“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普鲁士,在文化上发展了俄国文化新时期。罗曼诺索夫和苏马罗科夫都是出身于伊莉莎白女皇时代。出身渔夫的罗曼诺索夫被公认为俄国第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化学物理各领域中都有杰出表现,他多才多艺,普希金称之为历史学家、力学家、化学家、矿物学家、艺术家和诗人。出身贵族的苏马罗科夫在文学和戏剧方面为俄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伊莉莎白女皇接受罗曼诺索夫建议,在1755年设立了俄国第一所大学,这就是久负盛名的莫斯科大学。经过伊莉莎白时代,彼得大帝开创的文化上的西化在俄国贵族阶层被普遍接受,甚至是造成“崇洋媚外”,也加大了贵族阶层与平民之间的差异。在传宗接代上,伊莉莎白把自己的亲姐姐的儿子彼得从外国接回,帮他娶了中欧另一小公国的妻子凯萨琳。伊莉莎白死后,彼得三世继位不到半年,凯萨琳在宠幸和宫庭卫队支持下逼自己的丈夫放弃皇位,自立为女皇,是为凯萨琳二世。她的宠臣们找藉口挑衅已经被关的彼得三世,将他杀害。正式宣布他的死因是“急性肠痉挛尽力医治无效”。
凯萨琳二世与罗曼诺夫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为一德国人,不放心已被关了近二十一年的十五个月起就被伊莉莎白废了皇位的伊凡六世。他从小就为亲姨婆和母亲背罪,被表姨婆关起来的青年,最后被表姨指使的人杀了,做了生于皇族之家而歹命的例子。
凯萨琳二世也称为凯萨琳大帝,在位三十四年(1762-1796),虽是德国人,却使俄国人长了民族气慨。继位初期先整顿军队和国家,宠臣波登金建造新城市,协力建造黑海舰队。稍后镇压了农民起义,以后战过奥图曼帝国,瓜分了波兰,扩大了俄国版图。在“西化路线”上,熟悉西欧文化的她更新法律,送贵族青年留学,引进西欧文学、哲学。凯萨琳大帝以金钱和权力来支持外国和本国的“知识份子”,让他们出版图书。她喜欢法国的伏尔泰,西欧的艺术品。此时西化风气在俄国盛行的程度也更家普遍,而不再局限于大城市了。
在以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情况下,凯萨琳二世给了贵族庄园主较多优待,想巩固他们对外国来的女皇的忠诚或支持。她也利用自己的众多宠幸中的一些人来辅政。其中以波登金最有成效,而最后一位小她近四十岁的朱波夫,大误她的国事却不为察觉。凯萨琳二世后期在面临自己起初大力提倡的西化思想带来“持不同政见”的情况时,却不能容忍。拉基谢夫、诺威科夫等一些出身贵族但却不满现实的作家,因为在作品中敢于描绘俄国农村现状、讨论不同意见,或被流放西伯利亚,或关监狱。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凯萨琳二世更是下令停止翻译包括一些以前她自己提出要翻译成俄文的西方着作,禁止出版包括以前她提倡引进的书。从此,一场最初由沙皇开始的自上而下的西化过程,在政治和思想方面民间开始超前,而且开始了与沙皇政权有了利益冲突。在沙皇政权最得意之时,埋下了最终被推翻的种子,虽然这个过程又经历了一百多年。十九世纪的俄国沙皇,最令人难忘的是亚历山大一世与拿破仑的战争(“第一次卫国战争”,1812年先失莫斯科,1814年攻下巴黎)。十九世纪的俄国在民间也活跃起来。大批才子,包括:诗人普希金,作家卡拉姆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杜斯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评论家别林斯基,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等。
虽然保罗一世解决了罗曼诺夫家族内部传位的问题,但是沙皇家族“小团体”与觉醒中的广大民众的关系却一直没有解决。亚历山大一世曾试图创立宪法,行政改革,却放不下绝对权力。有些参与协助谋划的知识份子后来遭到流放。亚历山大一世后期因对宗教狂热,神秘死于外地。尼古拉一世继位,“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的青年军官最后被沙皇以武力镇压。尼古拉一世在军事和政治上精治俄国,建立一套刊物审查制度,亲自招来普希金给他的作品“提建议”。他一面“平反”和起用被流放的人士,一面建立专门机构来监视全国的可能政见异议者。他也让自己的“精英”(包括一个前流放分子)提改革建议。虽然这些措施在西欧都没有阻止皇权倒台,沙皇总是相信俄国有俄国的国情,这个国情当然也是沙皇自己的版本。尼古拉一世对儿子亚历山大二世聘请老师教导,让他年青时游历俄国许多地方,到欧洲各个国家,并直接参政。
亚历山大二世继位后,推行重大改革。他在米留丁协助之下推出解放农奴法,收买庄园主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他也由米留丁兄弟等协助连续推出行政、法律和兵役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法案。亚历山大二世是唯一在位时被革命党人杀害的沙皇。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后在经济发展上萧规曹随,而在政治上却全面倒退,革命党人和自由派人士,学生,职员,农民一概严厉打压,得到了表面上的稳定。亚历山大三世最后死于肾炎。
亚历山大三世高压下得到的稳定,至儿子尼古拉二世终于维持不了。1905年俄国暴发大罢工、罢市、罢课,尼古拉二世靠武力镇压后竟然认为俄国民众应该觉得对不起他们的沙皇。一些上层人士建议的改革,他不采纳或改革太慢、太少,沙皇听信皇后。在国家形势巨变的时代却感觉迟钝,热衷于皇后形成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包括庸才和怪人(如“农民圣人”拉斯普丁)。等到1917年二月革命暴发时,下层上层一齐造反,尼古拉二世在外地连家都回不去,在火车上被逼弃位。
㈡ 俄国领土扩张历史。有什么战争吗
有。当时彼得一世先跟瑞典打了一仗。战争长达二十余年,夺得波罗的海沿岸大部分地区,使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有了出海口;而后女皇叶卡捷琳娜又和奥斯曼土耳其打了一仗,取得黑海沿岸地区,使俄罗斯在俄南方地区有了出海口。最后在19世纪下半叶陆续与当时的满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和《勘分西北界约记》,共取得14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使俄罗斯在远东有了天然良港符拉迪罗斯托克(海参崴)。
㈢ 俄土战争共进行了几次
十一次,(算是一战)平均19年打一次,正好是一代士兵成长的时间
㈣ 日本和俄罗斯历史上开战过几次他们两国之间是因为什么而结下了仇恨...
历史上日俄大规模战争应该有四次:
第一次是1904年2月8日至1905年9月5日的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俄军失败告终)。
第二次是一战后日本出兵干涉俄国苏维埃革命(以苏联红军将日本干涉军赶出苏联告终)。
第三次是1939年5-6月的诺门坎战役(以苏军完胜,日军惨败告终)。
第四次是二战末期,1945年8月8日苏军出兵中国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
如果比海军,由于日本是个岛国,向来注重海军建设,而苏俄则一直是贯彻大陆军主义,因此直到二战,日本海军在质量上应该占据一定优势。二战后,由于日本受到限制,苏联又要应付与美国的全球争霸,海军发展受到重视,苏、日两国海军实力对比,强弱形势发生颠倒。
㈤ 历史上俄罗斯莫斯科经历多少次保卫战
三次。
第一次为1612年莫斯科保卫战,为17世纪初俄罗斯的民间起义解放莫斯科被波兰入侵占领的状态。1612年前后波兰占领莫斯科和入侵俄罗斯,是俄罗斯历史上黑暗的动荡时代,1612年11月4日在民间起义军米宁和波扎尔斯基两人发动民间武装起义解除了波兰的统治。
第二次是1812年俄法战争时期。拿破仑进攻俄国,1812年8月20日,库图佐夫被任命为俄军总司令。8 月29 日,库图佐夫抵达部队就职,在距离莫斯科约125公里处建立了防御阵地。9月7日俄军退到莫斯科郊区,在博罗季诺村附近同拿破仑一世军队进行决战。在博罗季诺战役,双方伤亡惨重,俄方损失尤大,连主战派的大将第二集团军司令巴格拉季昂也战死了,不得不先不趁夜撤出战场。9 月13 日,库图佐夫在菲利村召开军事会议。10名将军出席,6名将军赞成撤退。库图佐夫命令于9 月14 日放弃莫斯科,留下米罗拉多维奇上将率领后卫部队,米罗拉多维奇上将给缪拉元帅一封信,缪拉没有进攻莫斯科。就这样,俄军不战而退。大部分居民也随军撤出。法军进入莫斯科的头一天,城里一片火海,拿破仑紧急任命莫蒂埃元帅为莫斯科总督,让他率军灭火。烈火一直烧到9月18日,整个城市化为一片废墟。
第三次为二战时期的莫斯科保卫战。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㈥ 俄罗斯曾经发生三次大规模战争,是哪三次
第一:1768年,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俄土战争爆发,在1774年以凯纳甲湖条约的签订而结束。根据这个条约,俄国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亚的鞑靼则从奥斯曼帝国独立,而叶卡捷琳娜在1783年吞并了克里米亚。1787年,第二次俄土战争爆发,1792年战争结束,俄国将其势力伸入巴尔干半岛;虽然奥斯曼帝国没有被俄国完全赶出欧洲,但已不再是俄国的严重威胁了。在西方,俄国则趁着波兰国势日虚之际,与普鲁士、奥地利瓜分波兰。
第二:拿破仑战争,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了60万大军侵略俄国,比俄国正规军大两倍以上,而且装备更加精良。但在拿破仑推进的同时,也同时面临了过度扩张的问题。俄国使用了焦土战争的策略,又遇上俄国寒冷的冬天,使得拿破仑遭遇了灾难性的惨败:不到3万人能回到他们的母国。在法国军撤退之际,俄国军则推进到中欧和西欧,最后到了巴黎的城门边。在反法同盟击败拿破仑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视为欧洲的救世主。
第三:克里米亚战争,这个大家都很熟我就不说啦
㈦ 俄罗斯侵略过哪些国家
1533年,立国不到50年的俄罗斯先后吞并了普斯科夫和梁赞,从立陶宛夺取了斯摩棱斯克。
1547年,俄罗斯的统治者伊凡四世被东正教主教宣布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从此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沙皇。在伊凡四世在位期间,他先后发动了多次远征喀山的战争,最终将喀山汗国并入了俄罗斯的版图,之后,为了打通地中海的入海口,伊凡四世发动了持续25年的立沃尼亚战争。
1583年,伊凡四世病逝。1598年,继任沙皇费多尔也病逝,由于无后,留里克王朝自此终结。在经过了15年的内部斗争之后,1613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被加冕为沙皇,从此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在俄罗斯长达300多年的统治。
1689年,彼得一世亲政,他大刀阔斧的对俄罗斯帝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拉开了俄罗斯快速崛起的序幕。彼得一世的改革就其直接目的而言是为了改变俄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增强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而就其根本目的来看则是维奇向外扩张、夺取世界霸权奠定基础。
围绕称霸这一国整体目标,彼得一世所确立的国战略发生了从地域性蚕食向世界性侵略的转变。这个转变的基本标志,一是从蚕食周边土地转变为争夺海洋;二是从争夺东欧霸权转变为争夺以欧洲为重点的世界霸权。彼得一世在位期间先后发动了的主要展示包括连次远征雅俗、北方战争、进军普鲁特河、远征波斯、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夺取远东水域、侵占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通过这些战争,俄罗斯不仅大大拓展了疆域,而且夺占了面向波罗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入海口,使俄罗斯由内陆国成为濒海强国。由于彼得一世对俄罗斯扩张和崛起的巨大功绩,1721年,彼得一世获得了“大帝”和“祖国之父”的尊号,俄罗斯也正式改名为“俄罗斯帝国”。
1725年,彼得大帝病逝,俄罗斯政局一度陷入混乱。即使是在国内政局混乱的情况下俄罗斯的沙皇们仍然念念不忘对外扩张侵略。在东方,俄罗斯除了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入侵外,在1741年越过白令海峡侵入了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在西方,通过与瑞典的战争将帝国的西北边境推进到库门聂河一线。此外,还不同程度地参加了“七年战争”、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对土耳其战争等。
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成为俄罗斯沙皇。作为彼得一世对内对外政策的继承者,叶卡捷琳娜二世继承了沙俄历来以军事为手段的领土扩张政策。南入黑海,西吞波兰,北控芬兰。巩固和扩大了俄国在彼得一世时期所占领的波罗的海亚南地区的地位。将克里木半岛、诺曼半岛和库班河南岸地区纳入其管辖之下,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黑海舰队,以克里木半岛为基地积极向东南欧、中近东以及地中海地区扩张。同时,通过瓜分波兰,把俄罗斯的西部边界从比聂伯河推进至涅曼河和布格河一线,深入中欧,为干涉欧洲事务打开了方便之门。
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病逝,继任的保罗一世沙皇1801年死于宫廷政变,皇太子亚历山大一世即位。亚历山大一世在位期间坚持以同拿破仑争霸为其对外政策的中心,并继续向高加索、黑海和芬兰方向扩张。1809年,吞并芬兰。1812年占领了土耳其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和南高加索地区。1813年将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达吉斯坦并入俄国。
1825年,有“棍棒”沙皇之称的尼古拉一世登基。他将继续保持拿破仑战争之后俄罗斯取得的欧洲霸权和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扩大俄国在巴尔干和南高加索的势力作为俄罗斯帝国对外政策的两个主要目标。1826年到1828年,通过对波斯的侵略战争吞并了亚美尼亚地区。1828年底到1829年再次入侵土耳其,割占了多瑙河口及其附属岛屿以及黑海东岸的广大地区,将土耳其的势力彻底逐出了南高加速,强迫土耳其承诺向俄罗斯无条件开放土耳其海峡。在东方,则加紧对我国领土的蚕食,于1853年占领库页岛,到1857年已经实际控制了我国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1853年,尼古拉一世发动了旨在占领伊斯坦布尔,彻底吞并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但由于其侵略扩张的胃口超出了自己的实力,这场战争在英法的干涉下以失败告终。
1855年即位的亚历山大二世因其开明的对内政策被称为“解放者”沙皇,然而在对外扩张上却一如其先祖野蛮而贪婪。仅对我国,通过1858年5月的《瑷珲条约》、11月的《北京条约》和1864年的《勘份西北界约记》,攫取了近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其继任者亚历山大三世更是变本加厉,将中亚地区39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变成了沙俄的殖民地,并进一步蚕食了我国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94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此时的俄罗斯帝国已经是江河日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突出。即使在这样一种即将面临崩溃的局势下,俄罗斯帝国仍然在继续着对外扩张的步伐。1911年,俄罗斯策动外蒙独立,入侵中国唐努乌梁海地区。
㈧ 历史上十次俄土战争打了十次还是十七次
历史上打了10次,但一般历史学家将一战和俄国内战也算上了,也就是12次俄土战争
在17-19世纪,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进行过一系列战争,史称俄土战争。其中重要的有10次。此外双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战和土耳其在俄国内战中的干预通常也被认为是第11次和第12次俄土战争。
第一次俄土战争 (1676年-1681年)
第二次俄土战争 (1686年-1700年)
第三次俄土战争 (1710年-1713年)
第四次俄土战争 (1735年-1739年)
第五次俄土战争 (1768年-1774年)
第六次俄土战争 (1787年-1792年)
第七次俄土战争 (1806年-1812年)
第八次俄土战争 (1828年-1829年)
第九次俄土战争 (1853年-1856年)又称克里米亚战争
第十次俄土战争 (1877年-1878年)
第十一次俄土战争 (1914年-1918年),参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十二次俄土战争 (1917年-1922年)(土耳其干预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