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子弹不会转弯导弹会
子弹只会做抛物线运动,不会拐弯。电影里的这种情节是艺术家凭空想象出来的,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它违反了物质运动的自然规律。
导弹都是追着目标打的,不能拐弯的话,那就是高射炮了。中国的自然是有着能力的,至于追踪目标,最后在目标附近引爆,产生冲击波,破坏目标,这种具体功能,各国不一样。中国的应该算一流类的了。
2、导弹拐弯,是动力设置,加上尾翼或者舵来实现的。
3、追踪目标,使用的主动索引雷达,或者被动的,主要有激光导引,红外热搜索,电磁波辐射等。所以战机都强调发动机尾部冷却功能,辐射波吸收,就是怕被追踪。
4、据我所知唯一没有导引转弯的就是俄罗斯的一种“暴风鱼雷”了,不过水下,尽管直射的,但是速度快过潜艇好几倍,还是很有威力的。
Ⅱ 请教俄罗斯舰载防空导弹垂发系统冷发射角度
你关于俄制舰载冷发射
防空导弹
装置
外倾的目的很对,其中俄罗斯SA-N-6防空导弹外倾15度。
Ⅲ 俄罗斯军舰导弹发射筒为什么在甲板上
简单说方形发射箱方便储运,圆形发射筒方便发射。方形导弹发射箱,其实更应该叫导弹储运箱,导弹本身是从发射箱里面的发射导轨发射。外部发射箱只是起到密封和储运左右,导弹发射方式其实与传统的发射架上滑轨发射没什么区别。发射箱式发射方法导弹占用空间要大大增加,不过大部分导弹弹翼都是采用X型布局。这样一来,可以利用发射箱的四个角空间来容纳导弹弹翼,不需要去设计折叠弹翼。
箱式发射方式空间大,而且其实就是架式发射方式,所以只要能塞的进发射箱的导弹,理论上都可以从中发射,导弹通用型和升级型比较方便。而军舰上垂直发射系统还可以不需要发射架,只需要固定好垂直姿态就行,因而海军垂发多用箱型,来实现更好通用性。
而筒式发射方式,发射滑轨是与发射筒内壁合在一起,紧紧的卡住导弹。整体体积可以缩小很多,密封性和紧凑性更好。但相应的对于导弹尺寸要求非常严格,弹径大一点都不行,有弹翼的话还必须经过折叠处理,发射系统通用性就差很多,基本上都是专用型号。
另一方面就是圆形发射筒空隙小,导弹在燃气反推下就会产生类似像枪膛发射子弹一样效果。离开发射筒的所需要燃料大幅度降低,导弹初速可以更快。这样只需要一个很小的助推器或用高压气体就可以把导弹推出发射筒,而箱式发射导弹还需要冲破发射架上的固定卡索装置,需要相当的初始推力。单兵便携式导弹都是筒式发射,不仅更加方便携带,底部装点小火药就可以把导弹推出发射筒后一定距离再点火主发动机,否则直接将发射手脸烤焦。使用高压气体冷发射的S-300系列采用筒式发射也是这个道理。
Ⅳ 俄罗斯导弹为什么那么厉害
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毛子在玩文字游戏,自吹自擂
比如空空导弹,发射高度和载机速度决定了最大射程,老美都是取接近作战环境的中间状态,毛子为了出口宣传取的都是理想值。看上去自然数据好看,可看看实战,埃塞俄比亚和厄利特里亚空战时R27的命中率跟火箭弹差不多,还不如越战中臭名昭着的麻雀
Ⅳ 俄罗斯的导弹为什么这么厉害,美国的导弹都没他厉害
有这么几个因素
1、毛子的吹嘘,为了出口,毛子往往使出忽悠大法,偷换概念,把自己的武器吹得跟朵花似的
比如毛子的S400导弹,吹嘘可以攻击200公里外的目标,但仔细看它的设定参数就能发现,这200公里外的目标有严格的限定条件,就是大型飞机,飞行路线平稳,不能做大幅机动。实战中哪有这种条件?
去年的兵器上还有过一篇文章,就是揭S400的老底的
此外还有毛子的空空导弹,吹得厉害,可到了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的空战中,100多枚R27导弹,楞没打掉一架战斗机,这命中率比越战还不如
2、以往的不知情,造成的人为误解
典型代表就是毛子的SS-N-19,当初老美的新闻媒体说,这种导弹可以自行进行编队制导,结果以讹传讹,变成了天下第一杀器
后来发现根本没这功能
3、毛子的大力发展,应该承认,毛子在战略和弹道方面下的功夫很大。比如SS-27白杨
但老美的更好,比如老美的D5潜射战略导弹,精度可以打到10米,甩毛子一条大街
Ⅵ 谁能介绍一下俄罗斯军舰转轮式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它的优点和缺点
俄罗斯军舰转轮式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其实跟左轮手枪的工作原理非常接近,要连续发射就必须不断转动转轮,当带有备弹的转轮转动到发射口位置时,停止转动锁定导弹并点火发射,因此缺点非常明显,就是不能高频率连续不间断发射导弹,有一定的准备间隙,另外如果发射口出现故障,则整个发射系统就将瘫痪。而美制垂直发射单元是矩阵式工作模式,每一个发射单元都可以独立发射导弹,不需要进行任何转动准备阶段,可以快速高效地进行批量发射,战斗力和防护能力显然更高!
Ⅶ 俄罗斯210级绝密导弹核潜艇发射的“飓风”超空泡超高速鱼雷最大航速500节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利用火箭发动机,在鱼雷头部喷嘴生成大量气泡层,使得鱼雷完全被气泡包围,雷体不与水直接接触,大大降低水的阻力,从而实现高航速,这便是“超级空化”。
俄罗斯的风暴火箭动力鱼雷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超空泡武器,是由位于乌克兰的流体力学研究所研制的,1997年装备部队。风暴鱼雷长8.23米,重约2700公斤,壳体由尾部至头部慢慢的变细,头部装有战斗部,尾部中心为大孔径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灌,周围有8个小型的圆柱型启动火箭,他们将风暴加速到超空泡速度,然后主发动机开始干活,鱼雷的头部是最重要的超空泡发生器,呈圆形或者椭圆型平盘状,向前倾斜形成一个“攻角”,以产生支持鱼雷前部的升力,紧靠空泡发生器的后面是几个环状的通气管,这些管将火箭排气注入空泡穴使其张大,航行的时候,首先由平盘式空泡发生器形成局部的空穴,然后由通气管向空穴注入气体,使他形成超空泡。小型启动火箭使鱼雷航行直至形成空穴,然后中央火箭才工作。
风暴的缺点——续航能力太差,20海里还不到,还有一条,先期型号不能在水中拐弯,呵呵,就像身上着火的老鼠一样——跑起来是不会拐弯的~~~哈~~~
空泡发生器的边缘是尖锐的,能够产生最清晰的气泡穴,风暴的原理其实就是鱼雷围绕着气泡穴的周边进动,目前,世界上开始对超空泡进行广泛的研究,除了鱼雷之外,还可以将这个技术用在船舶上,提高航行速度。
超空泡是一种物理现象,当物体在水中的运动速度超过100节的时候,物体的后部就会形成奇异的水蒸汽泡泡,从而产生“超空泡”流体——这是一种机械效应,液体围绕物体快速运动的时候,压力会下降,随着速度的增加,当液体压力等于水蒸汽的压力时,液体便由水相变为气相,形成水蒸气。空泡会使水流发生畸变,从而损失水泵、涡轮水翼和推进器的使用效率,还可能导致强烈的冲击波的出现,并引起金属表面出现腐蚀现象。现在船舶的设计师们经常要与知道麻烦的空泡们打交道,做斗争,试图避免出现空泡现象,这就是船体为什么设计成流线型的原因之一。
物体在水中运动时,还需要克服与水的摩擦力所造成了黏性阻力,这种阻力大约是空气阻力的1000倍。科学研究人员为减少这种阻力想了不少办法,还是解决的不够彻底。恩~~~谁知道最后却惊奇的发现,一个有效的办法竟然是可以利用这种讨厌的气泡,形成一种可更新的气泡包络,使得流体对物体表面的浸湿面积最小化,从而大大的降低黏性阻力,这种低密度的气泡,就是超空泡。超空泡是气泡或者是空泡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当物体在水中的运动速度超过50米/秒时,钝头航行物体或者是安装在头部的气体注入系统就可能产生低密度的气泡穴,气泡的长度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物体能够在自己所产生的长气泡中,以最小的阻力飞速前进——
Ⅷ 俄罗斯战舰 的导弹为什么都放在两边看着挺猛啊 我看中国的 最新型的战舰都挺严实的像个方块有攻击力吗
那是ss-n-22“日炙”吧?四个发射管一组的?或是2个一排斜倚着好几排的那种?
毛子导弹威力大速度快,但是精度逊于美国人,所以为了弥补精度缺陷,崇尚饱和攻击,力求“除了被拦截和误差丢靶,总会有命中的”。只要命中一颗,不管什么舰,不沉也得残废。
看着挺威猛,但是只要一枚反舰导弹击中附近,就会引爆一大堆。常规导弹不是核弹,核弹只要不解除保险怎么都不会炸,但是常规导弹里面是高爆炸药,受到炽热和猛烈撞击都会炸。
万一被引爆,一枚“日炙”的爆炸威力就相当于800公斤TNT,那就惨了,那可是一堆“日炙”挤到一块。
中国产的驱护舰上反舰导弹最多是4管一组,4管一组的肯定是装药比较少的反舰导弹、大威力战斗部的反舰导弹最多是2管一组。甚至是单发。当然垂直发射单元除外。垂直发射单元反射面积小,被直接命中的几率不大,而且内置被保护。不容易引起殉爆。
我们在设计反舰导弹伊始,就吸取了苏联和欧美的经验,中国的导弹即具有速度快、弹头威力大的特点,又具有欧美导弹比苏联导弹精度高的特点。而且,中国 的思路不是单靠军舰去发动攻击,而且和飞机、潜艇、导弹快艇配合达到饱和攻击的效果,水面驱护舰不是单干,所以没必要七八颗导弹堆在一块,而且还尽量避免了被击中时导弹集体殉爆的情况发生。
Ⅸ 什么是俄罗斯“道尔”地空导弹
俄罗斯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该型导弹的,这是当今世界上惟一一种采用垂直发射的低空近程地空导弹系统。西方把它叫做“萨姆”-15。1991年交付部队使用。“道尔”地空导弹系统能对付作战飞机以及那些精确制导的空地武器,是一种近程、低空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地空导弹是一种防空武器。世界各国从凹世纪40年代就开始研制。近几十年来,它的研制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以拦截弹道导弹为主,叫做反导弹武器,如美国的“爱国者”地空导弹系统;另一种是以拦截轰炸机、攻击机和直升机等低空目标为主,叫做防空导弹,如美国的“尾刺”防空导弹,可以在单兵肩上发射。
将“道尔”地空导弹称为武器系统,是因为它包括一部搜索雷达,一部跟踪雷达,一部电视跟踪瞄准设备和导弹发射箱。导弹发射箱内装有8枚待发导弹。但是,这整个武器系统的所有装备,都是装在一辆越野性能良好的履带车上的。
车上共载有3人:车长、操纵员和驾驶员。一辆车就是一个火力单元,从搜索、发现目标到完成任务,这辆车全都能独立完成。而且只需在导弹发射和制导时,车子暂时停下来。完成其他作战程序的时候,车子完全可以在行进中进行。这种武器机动灵活,生存能力强。
要想对付精确制导的空地武器系统,导弹必须有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从发现目标到发射导弹,反应时间要非常短。只有导弹自动化程度相当高,才能将判断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缩到最短。“道尔”地空导弹系统有3台每秒100万次运算能力的计算机,整个作战程序高度自动化。操作员只需观察就行了,只有在敌方电子干扰比较严重时才实施于预。使用“道尔”地空导弹系统,从发现目标到发射导弹,只需(5~8)秒钟。
它的导弹装在密封的四联装发射筒内。两个发射筒共8枚导弹都垂直地装在炮塔上。发射时,导弹的弹射系统把它推出发射筒,呈垂直状态升空。当升到几十米后,导弹开始转弯,向目标平面飞行。垂直发射可以用来对付各个方向来袭的空中目标。
它的最大速度是850米/秒,射程(1.5~12)千米,射高(10~8600)米,它的战斗部是破片杀伤式的,用无线电引信来引爆,以便大范围摧毁目标。
“道尔”导弹系统使用了多种传感器。在20世纪90年代,它是世界上同类武器中惟一具有三坐标搜索雷达的武器系统。这种雷达可以在足够大的范围内搜索;在25千米内提供48个来袭目标的距离、方位、高度和威胁程度的信息;可同时跟踪其中12个目标,能根据目标威胁力的大小,排出拦截的先后顺序。可以想象,当各种空地武器铺天盖地同时袭来时,“道尔”导弹雷达工作的覆盖面是相当大的,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目标,还可以同时用两枚导弹攻击两个目标。
“道尔”地空导弹系统还有另外两个传感器:一个是跟踪雷达,可同时跟踪两个目标,跟踪距离达25千米;另一个是电视跟踪瞄准设备,它的任务是当处于电子干扰的恶劣环境中,雷达无法工作时,它就取而代之,使“道尔”导弹能继续作战,这种设备最远能瞄准20千米的目标。
为了保障“道尔”地空导弹系统的作战能力,部队还需配有运输装填车、导弹运输车和修理车。
Ⅹ 苏联的空空导弹为什么两头尖
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由5个舱段组成。第一舱为引信和战斗部舱,无线电近炸引信装在头部,最大作用距离13米,破片杀伤战斗部装在引信之后,装填炸药为梯恩梯和黑索近混合炸药。第二舱为制导控制舱,采用无线电驾束式制导,将装在导弹尾部的定向天线接收的机载雷达的照射波束信号,转变为与导弹偏离等强信号线的偏移量和偏移速度成比例的制导信号,输给舵机装置,控制鸭式舵面运动,使导弹沿着机载雷达照射目标的波束方向飞向目标。第三舱为发动机舱,位于弹体中部,内装单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电源,两个排气喷管位于该舱段后部的弹体两侧。第四舱为稳定舱,内装横滚稳定装置和冷气装置,弹体外部装十字形尾翼。第五舱为无线电天线接收机和控制装置舱,位于弹体尾部,用来接收机载雷达的照射波束信号。
作为雷达型空空导弹,该弹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但是由于采用驾束式制导,必须与载机的火控雷达配合工作,使载机不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同时,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机载雷达和导弹本身的性能很差,米格-17ПФ的机载雷达作用距离不超过10km,由搜索转为自动跟踪的距离为3.2km,可发射导弹的距离为2.5km,导弹的射程受发动机推力限制不超过4.5km,导弹的作战高度受地杂波影响不低于2000m,载机只能从尾后攻击机动性差的敌方轰炸机,不能满足现代空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