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几个俄罗斯人名,越长越好,谢了
俄罗斯名字有苏马罗科夫、罗蒙洛索夫、茹科夫斯基、莱蒙托夫、普希金、别林斯基、果戈理 冈察洛夫、屠格涅夫等。
Ⅱ 费多尔·冯·博克的经历
博克出生于勃兰登堡省的库斯特林,该地是一个古老的城堡,位于柏林东方的奥德河畔。博克的家庭是一个普鲁士新教贵族,有着可追溯到条顿武士时代的古老军事传统。博克的曾祖父曾在腓特烈大帝的军队中服役,祖父弗里德里希·威廉·博克(Friedrich Wilhelm Bock,1780年5月25日–1838年2月1日)则是普鲁士军驻耶拿的少校,曾担任驻马德堡的军队副司令职务,妻子为阿尔贝丁·冯·豪登查米(Albertine von Hautcharmoy,1800年6月16日–1876年1月11日)。父亲卡尔·莫里兹·冯·博克(Karl Moritz von Bock,1828年1月15日–1897年4月16日)是普法战争时的一位军官,后被晋升为少将,并曾任托尔高的指挥官。卡尔曾在圣昆丁战役中指挥第44步兵团,后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继续指挥,使第44步兵团最终得以于法耶一地重挫法军。因卡尔对普军的胜利有功,受集团军司令奥古斯都·卡尔·冯·哥埃本(August Karl von Goeben)推荐获颁功绩勋章,但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决定以加封头衔代替奖励,因此在1873年1月19日,卡尔被加封为贵族。
博克的母亲为欧尔卡·海涅·福朗西斯卡·冯·法金汉(Olga Helene Fransziska Freifrau von Falkenhayn,1851年3月4日–1919年12月14日),她是俄罗斯和德国出身的贵族,具有女爵头衔,同时也是未来德国参谋总长—埃里希·冯·法金汉的姊姊。卡尔与欧尔卡于1873年10月19日结婚,育有两个儿子—博克与他的兄长费多尔·法朗兹·卡尔(Fedor Franz Karl,1876年2月6日–1943年12月3日),由于博克的家族与俄罗斯贵族关系密切,因此依照传统地被赋予了俄罗斯名字—“费多尔”(德语:Fedor、俄语:Фёдор)。日后博克之兄成了德军第3集团军的参谋将军,并与博克一样,获得了功绩勋章。
在博克出生前10年,德意志帝国完成了统一,当时国内军国主义相当兴盛,故博克在8岁的时候就被送到柏林大光野(Gro-Lichterfelde)的普鲁士军官军校(Preußische Hauptkadettenanstalt)就读,与后来德军将领君特·冯·克鲁格和武装党卫队将军保罗·豪塞尔为同班同学,由于博克亲切的性格,同学们都以“小博克”(B挀欀挀栀攀渀)称呼他。博克的课业成绩相当突出,包括现代语言、数学、历史都相当优异,并能说流利的俄语、法语、英语。由于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忠于国家和以军职奉献一生的思想深深稳固在博克心里,这在往后二战其指挥风格中不时地显现出来。博克于1897年成为了驻坡兹坦帝国步兵警团候补军官,1898年3月15日起正式任官,阶级少尉,于驻柏林斯潘道的第5徒步近卫团中服役。博克的军事教育平顺,于1903年10月1日时进入了军事高级中学;1904年3月1日起成为了军务的辅助指导官;同年7月12日起,博克成为了第5徒步近卫团第1营的行政参谋官。1905年,博克与年轻的普鲁士贵族玛莉·冯·莱欣贝可勒尔(Mally von Reichenbach)结婚,并在波兹坦驻军处举行传统的军事婚礼,两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女儿,但1910年博克的妻子即因病而逝。
1906年1月28日,博克晋升为团上行政参谋官,后进入了柏林普鲁士战争学院(Preu椀猀挀栀攀 Kriegsakademie)就读[18]。博克也在这时期加入了“陆军爱国联盟”,与日后在二战担任要职的德国军官—弗朗兹·哈尔德、瓦尔特·冯·布劳希奇、格特·冯·伦德斯特结识。1908年9月10日,博克晋升中尉。1910年至1912年,博克并未继续就读战争学院,反被派往总参谋部进行参谋业务的培训。1912年3月22日,博克晋升上尉。1913年10月1日起,博克转调至近卫军总参谋部的军需处(Ib)服务。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隶属于巴伐利亚皇储鲁普雷希特的第6集团军,同年5月又调至第11集团军参谋处。但另有资料指出博克在此时期任职为近卫军参谋部的代理作战处长(近卫军隶属于第2集团军),之后于1915年1月26日晋升为近卫军作战处长。
在各部服役期间,博克曾参与过那慕尔、圣昆丁、伊普尔等地的作战制定。然而由于博克对参谋工作感到厌烦,同时也想要前线指挥的资历,因此他谒见鲁普雷希特,表示欲另调他职并获准,博克因而成为了第4徒步近卫步兵团下的一个营长,而此调任时间点各方资料不一,有的写为1916年1月28日,也有表示1917年者。1916年12月30日,博克晋升少校。
博克曾参与过索姆河战役和康布雷战役,他的单位伤亡惨重,康布雷战役令他损失70%的人员,因此他的营还被戏称作“自杀营”。之后,博克转调到南德的后备部队——第200步兵师,担任参谋(有资料指出博克于1916年8月6日转调到第200步兵师,但当时康布雷战役并未开始,与上述资料有所矛盾),博克在第200步兵师中几乎受到全部参谋军官的厌恶。1917年4月11日至,博克转任皇太子威廉指挥的“德国皇太子集团军群”(Heeresgruppe Deutscher Kronprinz)参谋部担任军需处长,同年7月27日起则任集团军群作战处长。在此期间,博克与威廉培养出了深切的友谊,后者曾在回忆录《我的德国战斗英雄之回忆》(Meine Erinnerung aus Deutschlands Heldenkampf)中如此描述博克:“凭着无穷无尽的精力,即使在最艰困和最严苛的情势下,这位天赋异禀的军官对我和我参谋长的支援从未动摇过。”
1918年4月,博克因索姆河和康布雷的英勇表现而获得了德国军事奖励中级别最高的勋章——功绩勋章。在德国停战之前2天,博克曾晋见人在比利时斯帕的德皇威廉二世,他请求德皇返回柏林并下令基尔的叛军,但并未成功。在德国政府投降、国内暴动的时候,博克指挥军队协助镇压左翼份子的行动,虽然他对右翼势力企图恢复君主制国家的“卡普政变”感到同情,但也拒绝加入,他也对在这段期间内诞生的魏玛共和国强烈的蔑视。 一次大战结束、魏玛防卫军成立后,博克成为《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军10万兵力的人员之一,在共和政府成立前四年,博克一直关注着东疆可能来自波兰的攻击。1920年12月18日,博克晋升中校。1922年,魏玛政府与新生的苏联签订了《拉帕洛合约》,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双方也急需重整军事力量,博克与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尤根·奥特(Eugen Ott)、库尔特·冯·哈默斯坦-埃垮特等人被汉斯·冯·塞克特所挑选,成为“特殊R部门”的一员,负责规避《凡尔赛条约》的限武条例,包括前往苏联境内组织与训练往后为德国大肆扩军的人事基础,还有包括坦克与飞机等武器的开发和战术运用,博克中校为其中的一名活跃份子。
R部门的联络官为恩斯特·布钦鲁克少校(Ernst Buchrucker),他领导了一支名叫“工作指挥部”(Arbeits-Kommandos)的部门,表面上是支援民间建设的官方机关,实际上是暗中培养数量超过《凡尔赛条约》规定的德军兵员,这些人员被称作“黑色国防军”,它们亦依据其“秘密法庭”机关(Femegerichte)的命令,将为盟军管制委员会工作的左翼线民谋杀,以保护德国的军事机密、维持遵守条约的表象。博克在这些谋杀行动中涉入颇深,其中一次的谋杀案中,德国记者卡尔·冯·奥西茨基写道:“舒尔兹中尉(Schulz,被指控为杀害线民的“黑色国防军”成员)什么都没做,但执行了命令,无疑地,冯·博克上校、可能(涉入)的冯·施莱谢尔与塞克特将军,应该要坐在被告席该人(指舒尔兹)旁边。”博克则在法庭上做过数次伪证,表示防卫军并未和“黑色国防军”有所关联,也没有做过谋杀一类的事。1923年9月27日,布钦鲁克动员4,500名“黑色国防军”成员聚集于柏林外,准备发起政变,推翻共和政府、建立专制国家(此事件被称为“库斯春政变”),博克对于布钦鲁克未得到防卫军的允许就擅自行动一事十分愤怒,此事件中,博克曾表示希望没有防卫军成员涉入该政变,说道:“如果冯·塞克特知道你在这里,他一定会调弄他的单片眼镜,然后说:‘去找他!”。虽然博克当机立断,马上下达复员令,但布钦鲁克也提早于9月30日就发动了政变,最终行动彻底失败。
1924年初,博克成为了驻科沃布热格的第4步兵团第2营营长。在1925至1926年期间又成为国防部的参谋军官。在1928年后期,博克被任命为驻奥得河畔法兰克福的第1骑兵师师长。1930年再被任命为驻东普鲁士的第1步兵师师长。1931至1935年期间,博克还担任了德国在斯德丁的第二军区司令。他的晋升相当顺利,1925年5月20日,博克晋升为上校、1929年2月6日为少将(一说2月1日)、1931年2月7日为中将(一说2月1日)。1935年,当希特勒上台宣布征兵后不久,博克被任命为德累斯顿的第3集团军群司令,并在同年3月1日晋升步兵上将,就在这个时期,他结识了空军的阿尔贝特·凯塞林将军,未来博克将与后者在各大军事行动中携手合作。1936年10月20日,博克与威海尔敏·歌德莱贝·杰尼·冯·波登(Wilhelmine Gottliebe Jenny von Boddien)再婚。
希特勒和其纳粹政府上台后施行扩军政策,博克尽管私下对纳粹党员的诸多行径抱着不苟同与怀疑的态度,但十分欢迎希特勒让德国重新武装的决定,对于国内外政治也基本上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当希特勒强迫许多德军将领退伍时(如布伦堡-弗理屈事件),博克仍留于现役。博克以集团军群司令的身份参与许多重建德国军事力量的工作,包括对未来国防军甚为重要的陆空协同作战训练。1938年3月15日,博克晋升大将。1938年3月,博克指挥了进军奥地利的德军第8集团军,并对于路上装甲部队妥善率低所造成的行军效率颇有怨言,还因此与第2装甲师师长海因兹·古德里安发生冲突。不久,博克再指挥部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10月,格特·冯·伦德施泰特大将被强迫退役,博克因此成了德国陆军中最资深的将领。11月10日,博克调任至驻于柏林的第1集团军群担任总司令。 1940年5月10日5时35分,德军发起大规模进攻西欧的作战(“黄色”计划)。博克令第9装甲师以最快速度向荷兰东部进攻,支援已在鹿特丹、莫尔狄克等市实施机降、伞降的德军,尽快占领荷兰。5月15日,占领鹿特丹,荷兰宣布投降。两天后,又占领布鲁塞尔。博克的迅猛进攻果然使盟军上当,将主力调到比利时阻止B集团军群的攻势。这就为A集团军群从阿登山区向英吉利海峡实施决定性的突进创造了良好的契机。6月4日,博克的第18集团军又占领敦刻尔克,俘虏4万法军。战役第二阶段,博克指挥第4集团军、第6集团军、第9集团军、第18集团军和克莱斯特装甲集群、霍特装甲集群,突破法军仓促设置的“魏刚防线”,6月14日,第18集团军的第87步兵师占领巴黎。6月22日,法国签字投降。7月19日,博克晋升为元帅,负责警戒从布雷斯特到西班牙边界的大西洋海岸线。9月20日,博克调任东线德军总司令。10月博克出任新编成的B集团军群司令。此后曾因胃溃疡而离职休养。
Ⅲ 俄罗斯男人名字
Александр 亚历山大(希) 保卫者
Алексей 阿历克赛(希) 保卫
Анатолий 阿纳托利(希) 日出
Андрей 安德烈(希) 勇敢的
Антон 安东(希) 投入战斗
Борис 鲍里斯(俄,保) 为荣誉而斗争
Валентин 瓦连京(拉) 健康的
Валерий 瓦列里(拉) 强壮的
Василий 瓦西里(希) 统治的
Виктор 维克多(拉) 胜利者
Владимир 弗拉基米尔(斯) 拥有世界
Геннадий 根纳季(希) 高尚的
Евгений 叶夫根尼(希) 高尚的
Егор 叶戈尔(希) 农民
Ефим 叶菲姆(希) 好心肠的
Иван 伊万(古犹) 上帝珍爱
Игорь 伊戈尔(俄) 富裕之神保护
Илья 伊利亚(古犹) 我的上帝耶和华
Лев 列夫(希) 狮子
Леонид 列昂尼德(希) 狮子
Максим 马克西姆(拉) 最大的
Матвей 马特维(古犹) 上帝耶和华的礼物
Михаил 米哈依尔(古犹) 如上帝一样
Никита 尼基塔(希) 胜利
Николай 尼古拉(希) 人民胜利
Олег 奥列格(斯堪的纳维亚) 神圣的
Пётр 彼得(希) 石头
Семён 谢苗(古犹) 能听到的上帝
Сергей 谢尔盖(拉) 罗马一望族
Степан 斯捷潘(希) 花环
Юрий 尤里(希) 农民
Яковь 雅可夫(古犹) 脚后跟(抓孪生哥哥脚后跟而生)
选个喜欢的吧!
Ⅳ 现代俄罗斯作家和他们的俄语名字
现代俄罗斯作家?“现代”是怎么界定的?,另外,知名的不知名的太多了,以下是一些着名和知名作家。其中一些人可能不属于或接近于所谓的“现代”。仅供参考。
费奥多尔·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勃拉莫夫(Фёдо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Абрамов)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艾哈迈托娃(А́нна
Андре́евна
Ахма́това)
鲍里斯·阿库宁(Борис
Акунин)
谢苗·彼德罗维奇·巴巴耶夫斯基(Семён
Петро́вич
Бабае́вский)
尤里·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Ю́р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Бо́ндарев)
约瑟夫·亚历山德罗维奇·布罗茨基(Иосиф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родский)
加甫里尔·罗曼诺维奇·杰尔查文(Гаврии́л
Рома́нович
Держа́вин)
伊利亚·格雷格里维奇·爱伦堡(Илья́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Эренбу́рг)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Фаде́ев)
康斯坦丁·亚历山大罗维奇·费定(Константи́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Фе́дин)
伊凡·亚历山大罗维奇·冈察洛夫(Ива́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Гончаро́в)
米哈伊尔·尤列维奇·莱蒙托夫(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
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库普林(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Купри́н)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аяковский)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Островский)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Островский)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ак)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Михаил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Булгаков)
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
亚历山大·罗曼诺维奇·别利亚耶夫(Алекса́ндр
Рома́нович
Беля́ев)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Шо́лохов)
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шков,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左琴科(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Зощенко)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
Васильев)
Ⅳ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介绍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Ⅵ 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介绍
费奥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1661年-1682年,1676年-1682年在位),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玛丽娅·米洛斯拉夫斯卡娅。他的两个哥哥均早年夭折,因此被立为皇储。沙皇阿列克谢一世和玛丽亚·米洛斯拉夫斯卡娅一共生了13个子女,但是这些子女大多体弱多病,过数的王子和公主活不到成年。费奥多尔自幼多病,患有坏血症,体质衰弱,就连行走也需要侍从的搀扶,有时病重卧床,经常半年不离病榻。但是就是在这个体弱多病的沙皇统治期间,发生了很多对俄罗斯具有开创性的事件,成为俄罗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Ⅶ 俄国的作家有哪些
1、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
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
2、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3、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是俄国着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被誉为“俄国小说之父”。
4、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
是俄国批判主义作家,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善于描绘生活,将现实和幻想结合,具有讽刺性的幽默。
5、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
他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一位俄罗斯小说家、剧作家。自幼喜爱文学、音乐、戏剧,深受果戈理、歌德等的影响。
Ⅷ 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的介绍
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1557年5月31日-1598年1月17日,1584年~1598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沙皇。伊凡四世之子。母亲为安娜斯塔西亚·罗曼诺夫娜。娶伊琳娜·戈东诺娃。无子,有一女费奥多西亚·费奥多罗夫娜女大公。1589年,莫斯科都主教区升格为牧首区。莫斯科取代君士坦丁堡成为东正教的中心。费奥多尔死后,留里克王朝绝嗣。
Ⅸ 俄罗斯名字中带“斯基”的名人有哪些
1,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
2,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3,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俄语: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Островский/英语:Nikolai Alexeevich Ostrovsky,1904年07月30日-1936年12月22日),前苏联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布尔什维克战士。
4,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 Nevsky,1220年5月30日-1263年11月14日),十三世纪俄罗斯人的领袖,诺夫哥罗德大公。因在涅瓦河打败瑞典人被称为涅瓦河英雄,在冰上之战打败立窝尼亚骑士团而名声大振。
5,德米特里·鲁多夫斯基
德米特里·鲁多夫斯基,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外国语师范学院西班牙语系。2004-2012年《图片艺术工作室》(Art Pictures Studio)电影制片厂总经理,俄罗斯影视制片人。
Ⅹ 俄罗斯女孩为什么都叫娃
俄罗斯人的名字一般都是由三部分组成:名+父称+姓,比如作家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再比如“普大帝”——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尔诺维奇·普京,其中,斯基(源于波兰语)、夫、维奇都是XX之子的意思;对应的XX之女,分别是斯卡娅、娃、芙娜等。这里边牵扯到俄语词汇性数格的变化。俄罗斯语属斯拉夫语种,字母也分元音、辅音的。也跟任何语种一样,对人名的性别区分有习惯性拼写,往往会区别在最后一个音节上。我们常看到的是用汉语近似音译过来的。
列举出20个最常见的女孩名字和爱称
1:Александра——Саша(亚历山德拉,爱称萨莎)
2:Татьяна——Таня(塔季亚娜,爱称塔尼娅)
3:Анжелика——Анджела(安吉丽卡,爱称安吉拉)
4:Людмила——Люда(柳德米拉,爱称柳达)
5:Ксения——Ксюша/Сеня(克塞尼娅,爱称喀秋莎或谢妮娅)这个喀秋莎不是那个喀秋莎,歌曲的喀秋莎是Катюша,也有火箭炮的意思。
6:Ольга——Оля(奥丽加,爱称奥利娅)
7:Анастасия——Настя(安娜斯塔西娅,爱称娜斯佳)
8:Екатерина——Катя(叶卡捷琳娜,爱称卡佳)
9:Наталья——Наташа(娜塔莉亚,爱称娜塔莎)
10:Елена——Лена(伊莲娜,爱称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