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罗斯在什么情况下会动用核武器对付北约国家
按照目前国际形势来看,今天俄罗斯的确面临很多来自于西方国家压力,简单理解被西方国家群起攻击,驱逐俄罗斯外交官,但还不至于发展到俄罗斯需要动用核武器来保卫国家、对付北约的地步。
所以北约国家也不傻,虽然围堵俄罗斯,但尽量避免与俄罗斯短兵相接,发起直接冲突,还是以冷战和暗战为主,俄罗斯核武器大棒不是闹着玩的,一旦局势失控,俄罗斯反击的时候,核武器使用就上了日程了。
❷ 6月2日普京批准俄罗斯核威慑政策!普京为何敢这么强硬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6月2日签署了总统令,批准俄罗斯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且该命令于当日生效。一时间在世界上引起了一阵热议,毕竟任何人都会谈核色变,俄罗斯也不会没有事情找事,在这样的情况下,批准核威慑也是有一定原因和俄罗斯实力的。
❸ 联合国的核政策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 NPT) 又称“防止核扩散条约”或“核不扩散条约”。
20世纪60年代,随着苏联和美国加紧进行核试验,完善核武器,世界上反对核扩散的舆论日益强烈。美苏为了保住他们的核优势,乘机推动签订关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谈判,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于1968年7月1日分别在华盛顿、莫斯科、伦敦开放签字,当时有59个国家签约加入。1970年3月5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正式生效,有效期25年。根据条约的有关规定,缔约国每5年举行一次审议大会,审议条约的执行情况。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
1995年5月11日,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会议,决定无限期延长该条约。
1995年4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在联合国总部举行审议大会,经过近一个月的激烈辩论,会议决定无限期延长这个条约。
该条约共有11条规定,主要内容是:有核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无核国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生效30多年来,在遏制核扩散、降低核危险、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几年,国际核裁军、防止核扩散及和平利用核能的进程受挫。2005年5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在联合国总部举行,来自187个缔约国的代表参加会议。由于与会各方在核裁军、防扩散和中东无核武器区等问题上分歧严重,大会最终未能就《最后文件》草案达成一致。
中国于1992年3月正式加入该条约。
1992年1月27日,法国决定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8月3日正式把参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批准文件递交美、英、俄3个签字国。
1992年12月根据47届联大决议成立1995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审议和延长大会筹备委员会。1993年5月至1995年1月共举行了4次会议。筹备委员会为大会准备了临时议程和程序规则草案。根据筹委会的建议,会议期间将成立3个主要委员会,第一委员会将集中讨论条约中有关不扩散核武器、裁军和国际和平与安全(包括安全保障)条款的执行情况;第二委员会的工作是讨论不扩散核武器、保证措施和无核区条款的执行情况;第三委员会将讨论关于条约国家不受歧视地发展、研究、生产及使用和平核能条款的执行情况。
由于德国、意大利、日本和瑞典的反对,条约在1970年生效时,只有25年的期限,25年后是否继续延长,如何延长则要根据多数会员国的意见决定。反对无限期延长的主要是“不结盟”国家和其它一些无核国家,如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墨西哥、尼日尔爾利亚、泰国、委内瑞拉等。这些国家认为核国家没有履行条约里的一些重要条款,例如全面禁止核试验,停止生产可制造核武器的裂变材料,对无核国家承担安全保证,允许无核国家获取和平核能技术等。这些国家认为,如果无限期延长,就会使核国家放松核裁军的努力,使事实上的“有核与无核”成为永久不可改变的、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德、意、日、瑞等原先反对永久性条约的4个国家,由于放弃发展核武器后,在获取和平核能技术方面得到保障,已转而支持无限期延长条约。
1995年5月11日,在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审议和延长大会上,178个缔约国以协商一致方式决定无限期延长该条约。大会还通过了两个决议:核不扩散和裁军的原则和目标;加强《条约》审议机制。缔约国同时决定在5年之后举行审议大会,并在1997、1998和1999年举行三次预备会议。但代表们未能就一份关于该条约过去5年所起作用的最后报告达成一致意见。会议主席贾扬塔·达纳帕拉在闭幕词中说:“这次会议没有胜者,没有败者。获胜的是条约本身。”
1997年4月7日,条约缔约国在联合国总部举行1997年预备会议,会议审议了核不扩散与核裁军领域工作的进展情况。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的代表发表联合声明,重申支持《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全面执行包括裁军在内的各项条款。同年5月15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核准了附加议定书。
2000年4月24日,联合国秘书长
安南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000年审议大会开幕式上发言。
1999年5月10日,2000年审议大会第三次筹委会会议在联合国举行。中国代表团团长沙祖康参加了会议并发言指出,国际社会必须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坚决反对和彻底摒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唯有这样,每个国家才会有安全感,才能保证核裁军和防止核武器扩散取得成功。
2005年5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在联合国总部举行,来自187个缔约国的代表参加会议。由于与会各方在核裁军、防扩散和中东无核武器区等问题上分歧严重,大会最终未能就《最后文件》草案达成一致。
中国于1992年3月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8年12月签署了附加议定书。截至2005年11月,签署附加议定书的国家有106个。
❹ 俄罗斯在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核武器
核武如果动用意味着俄罗斯有着亡国的危险。自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的核武政策改为首先动用核武,假如无核国家与有核国家结盟,也将其视为核武国家。
❺ 国际间有关限制核武器的条约主要有哪些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1968年1月7日由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缔结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共11款。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该条约1970年3月正式生效。
1959年和1961年,联合国大会先后通过爱尔兰提出的要求有核武器国家不向无核国家提供核武器和“防止核武器更大范围扩散”的议案,这两项议案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雏形。
1960年和1964年,法国和中国先后成功地爆炸了核装置,美苏极为担心将会有更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美国于1965年8月向日内瓦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一项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草案。同年9月,苏联也向联大提出一项条约草案。1966年秋天,苏美两国开始秘密谈判并于1967年8月24日向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联合草案,1968年3月11日美苏又提出联合修正案。1968年6月12日,联大核准该条约草案。
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
该条约有11条规定,主要内容是: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非核国家,不援助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非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
根据有关规定,条约有效期25年,其间每5年举行一次审议会议,审议条约的执行情况。
中国于1991年12月29日决定加入该公约,1992年3月9日递交加入书,同时对中国生效。
1992年1月27日,法国决定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8月3日正式把参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批准文件递交美、英、俄3个签字国。
1992年12月根据47届联大决议成立1995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审议和延长大会筹备委员会。1993年5月—1995年1月共举行了4次会议。筹备委员会为大会准备了临时议程和程序规则草案。根据筹委会的建议,会议期间将成立3个主要委员会,第一委员会将集中讨论条约中有关不扩散核武器、裁军和国际和平与安全(包括安全保障)条款的执行情况;第二委员会的工作是讨论不扩散核武器、保证措施和无核区条款的执行情况;第三委员会将讨论关于条约国家不受歧视地发展、研究、生产及使用和平核能条款的执行情况。
由于德国、意大利、日本和瑞典的反对,条约在1970年生效时,只有25年的期限,25年后是否继续延长,如何延长则要根据多数会员国的意见决定。反对无限期延长的主要是“不结盟”国家和其它一些无核国家,如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墨西哥、尼日尔爾利亚、泰国、委内瑞拉等。这些国家认为核国家没有履行条约里的一些重要条款,例如全面禁止核试验,停止生产可制造核武器的裂变材料,对无核国家承担安全保证,允许无核国家获取和平核能技术等。这些国家认为,如果无限期延长,就会使核国家放松核裁军的努力,使事实上的“有核与无核”成为永久不可改变的、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德、意、日、瑞等原先反对永久性条约的4个国家,由于放弃发展核武器后,在获取和平核能技术方面得到保障,已转而支持无限期延长条约。
1995年5月11日,在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审议和延长大会上,178个缔约国以协商一致方式决定无限期延长该条约。大会还通过了两个决议:核不扩散和裁军的原则和目标;加强《条约》审议机制。缔约国同时决定在5年之后举行审议大会,并在1997、1998和1999年举行三次预备会议。但代表们未能就一份关于该条约过去5年所起作用的最后报告达成一致意见。会议主席贾扬塔·达纳帕拉在闭幕词中说:“这次会议没有胜者,没有败者。获胜的是条约本身。”
1997年4月7日,条约缔约国在联合国总部举行1997年预备会议,会议审议了核不扩散与核裁军领域工作的进展情况。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的代表发表联合声明,重申支持《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全面执行包括裁军在内的各项条款。
1999年5月10日,2000年审议大会第三次筹委会会议在联合国举行。中国代表团团长沙祖康参加了会议并发言指出,国际社会必须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坚决反对和彻底摒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唯有这样,每个国家才会有安全感,才能保证核裁军和防止核武器扩散取得成功。
2000年4月25日,2000年审议大会在纽约举行。大会的主要议题有:《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普遍性;核不扩散和核裁军以及无核区。
截止2002年4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共有187个。
❻ 谁能详细谈谈俄罗斯当前的军事思想军事战略
对俄罗斯现行军事战略的综合评论
一、 俄罗斯"实现遏制"战略的主要特点俄罗斯"现实遏制"战略,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以核威慑为基础,以常规力量为实战手段,灵活地把机动能力强的作战部队(机动部队)和固定部署的作战部队(掩护部队)结合运用的积极防御战略。其核心思想是:在战略指导上,突出战略核力量的威慑作用和常规机动力量的实战作用,遏制和反击来自任何方向的侵略,以维护和保卫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和传统利益;在作战理论上,强调攻防结合,机动作战,一旦威慑失灵发生武装冲突时,在利用一线掩护部队抗击的同时,迅速出动部署在纵深地区的快速机动部队,增援一线部队作战,改变兵力对比,采取各种灵活、积极的作战行动,争取速战速决,随着战争的逐步升级,必要时则动用战略预备队,以实现战争的最终胜利;在军队建设上,保持一支常备不懈的战略核力量的同时,重点突出常规机动力量的建设,建立一支规模适中、装备精良、机动性强、指挥灵活、能可靠维护俄大国地位和传统利益的现代化军队;在战略方针上,以防止和应付局部战争和地区武装冲突为主要目的,实施前轻后重的战略部署,力求建立攻防兼备,能应付各种武装冲突和战争的作战体系。该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积极性俄罗斯"现实遏制"战略,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积极防御战略。它既不同于前苏联时期奉行的"积极进攻"战略,强调进攻是军事行动的基本类型,防御处于辅助和次要的地位;也不同于后苏联时期奉行的"单纯防御战略",把防御作为军事行动的基本类型,而是在坚持战略防御的同时,强调战役和战术行动中的进攻和防御并重、攻防结合、灵活运用,以一种更加务实的态度重新确定防御和进攻在未来战争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俄军认为,"军事学说政治上的防御方针是指该国反对把战争作为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和不准备对任何国家首先发起进攻,而作战方法则是指导战争爆发后所采取的军事行动方法,这是在完全不同情况下起作用的两种因素,因此两者不一定吻合的,战争爆发之后,交战双方都不会在采取何种作战方式上束缚自己的手脚,防御一方在抗击侵略同时也将采取非常坚决的行动,对敌军整个部署纵深实施火力突击,为全歼敌人而实施积极防御,既包括首先向侵略国领土及最重要的军事目标实施突击,也包括打到敌国领土上去,使敌人无法恢复力量和重新进行侵略。""在未来战争的战役和战斗中采取何种作战类型,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应选择最符合业已形成的局面并能夺得主动权和打击侵略者的作战方式和手段,而不应拘泥于某种固定的作战类型。""武装力量的准备应能实施各种类型的军事行动,不论是防御,还是进攻,战争需要什么,陆海军应有针对性地训练什么。"以上表明,俄"现实遏制"战略正式放弃了后苏联时期"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首先动用武力"、"不越过边界"的防御理论,具有更加灵活、动植物的性质。
(二) 核威慑性俄罗斯"现实遏制"战略所采取的主要军事手段是战略核力量和常规机动力量,前者主要用于威慑,后者则主要用于实战。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诺,突出核武器的威慑作用,是俄"现实遏制"战略的重要特征,也是俄全面转入战略防御,在被动中争取主动而对核力量的一种积极战略运用。1994年11月4日,格拉乔夫在俄全军高级指挥员会议上指出:"今天战略核力量仍然是安全的主要保障,是制止可能出现的侵略的主要因素。他在布鲁塞尔会见北约代表时说得更为明确:"今天战略核力量仍然是安全的主要保障,是制止可能出现的侵略的主要因素。他在布鲁塞尔会见北约代表时说得更为明确:"俄罗斯不再把核武器视为一种实施军事行动的手段,而把它作为一种威慑手段。"俄新的军事学说也明确规定:"俄罗斯联邦在核武器领域的政策目标是,通过遏制对俄罗斯联邦及其盟国发动侵略来消除核战争的危险。"目前,俄罗斯核威慑思想已与美国的核威慑战略在本质上趋于一致,所不同的是俄罗斯在现阶段重视核武器的威慑作用,在更大的程度上把核武器作为遏制对俄及独联体国家发动战争的主要手段。1994年,俄着名军事理论家加列耶夫大将在接受《红星报》编辑部采访时强调指出,为了贯彻核威慑思想,当前不仅要研究制度核威慑理论,而且必须改变整个核计划体系和军队的训练方针,侧重打核威慑条件下的常规战争。
(三) 经济性所谓"经济性"是指在确保国家军事安全的前提下,平时最大限度地缩小常备军规模,确保预备役力量,争取以较小的经济代价谋求合理的安全效能,这是俄制定"现实遏制"战略的基本着眼点。俄罗斯认为,随着冷战体制的解体,搞军备竞赛花费巨额资金供养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既无必要,也不可能。目前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范围,已由应付世界规模战争转变为应付国内危机和周边的地区冲突,因此,俄罗斯保持大规模常备军的必要性减少了。此外,由于俄财政困难,军队满员率下降,俄要保持大规模常备军也有困难。俄空降兵司令波德科尔津在回答俄通社记者提出关于俄为何组建以空降兵为核心的机动部队时,曾明确提出:"像俄这样一个领土如此广阔的国家,应当拥有一支500-600万人的军队,但是我们不能允许自己如此'奢侈',于是,建立空降兵部队应成为机动力量的主干"。基于上述认识,俄从开始组建本国武装力量时就已明确了裁裁兵力的方式。这一兵力裁减方式在"现实遏制"战略中体现为:常备军以能对付目前具有威胁的地区冲突为限度,只保留掩护部队和机动部队,若发生为此不能对付的事态,则采取动员设备役的办法应付。为此,俄目前在裁减常备军规模的同时,为了防备事态的发展,正努力加强预备役力量。俄1993年2月通过了《俄联邦兵役义务与服役法》,同年6月通过了《俄联邦预备役公民军事集训条例》,为了确保预备役力量,俄正在修订有关法律。
(四) 联盟性联盟战略是俄罗斯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俄罗斯为分化敌视营垒,避免两线作战,建立缓冲地业,争取喘息时间而采取的一贯做法。在俄罗斯军事战略发展史上曾有过许多枞横捭阖的战例。沙俄时期,伊凡四世在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立沃尼亚战争"中,在东、南、西三面树敌的情况下,采取先东后西,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从而最终避免了两线作战。叶卡特琳娜二世在发动争战之前,总要进行充分的外交活动,以建立联盟,并分化和孤立敌人。俄国推行联盟战略,建立缓冲地带最成功的行动是二次大战后在欧洲建立了军事联盟集团--华沙条约组织。当前,俄"现实遏制"战略也同样高度重视建立军事聪明和缓冲地带。
苏联解体,统一的军事体系、统一的防御区、统一的军事战略空间已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包括俄罗斯在内的独联体各国的防御能力明显下降,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俄军认为,"俄罗斯的安全和独联体各成员的安全密不可分","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防御要在集体防御、统一指挥下,通过独联体各成员国之间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为确保俄罗斯自身的安全与稳定,"不需要尼古拉一世时期的那种牢固的警戒线,需要的牢固的睦邻和相互关系,但这种关系不能建立在经济或军事的软弱上,而应建立在与大国身份和能力相称的力量上。"俄前总参谋长科列斯尼科夫也强调指出,独联体各国不应只是俄罗斯与其它国家的缓冲国,而应成为俄的军事联盟。当前俄罗斯推行联盟战略,建立缓冲地带的主要做法是,将独联体国家方为其传统势力范围,一方面普遍与各主权国家签署军事合作协议,积极谋求建立以俄为主导的集体安全体系;另一方面俄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手段,加强与重点方向国家的军事合作,谋求长期驻军并建立军事基地。目前,在中亚地区,俄罗斯与塔吉克斯坦斯坦等中亚四国签署了组建联合防御部队,以俄军为主保卫塔阿边界和控制塔吉克斯坦局势的协定;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共同保卫土珂边界和土伊边界的协定,进一步强化了中亚地区的集体安全体系。在高加索地区,俄罗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左右着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局势,迫使阿重返独联体大家庭,迫使格成为独联体的新成员,加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了在格的军事存在。在摩尔多瓦,俄罗斯向德涅斯待河没岸派驻了维持和平部队,基本控制了该地区动乱的局势。俄推行联盟战略的最终目的的,建立以俄罗斯为盟主、类似北约的军事联盟集体安全体系。
综上所述,俄"现实遏制"战略,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根据新的地缘政治态势和现代战争的特点而重新确立的一种积极防御战略。它既受传统观点的影响,也有新颖之处;既渗透历史的经验,又体现着现实的要求,集"积极性""核威慑性"、"经济性"、"联盟性"于一体,较原苏联军事战略具有更加灵活、务实的特点。
二、 俄"现实遏制"战略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俄"现实遏制"战略是在华约解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情况下,俄罗斯接管原苏军的基础上制定的,有着特定的国内国际背景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原因。
(一) 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军事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战略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战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于国内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不得不退出美苏全球争霸舞台,重新制定国家战略。这里的关键是俄罗斯已经不是具备原苏联经济实力的基础。据西方国家统计,1975年原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7%;1987年其国民生产总值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64%;而1992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占美国的34%,到了1995年,进一步下降到17%。所以,早在1992年初,叶利钦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布什时就公开地承认,俄罗斯已经是一个"不正常的大国",俄罗斯"应从新的现实出发,放弃以往超级大国的外交政策,放弃世界救世主的思想,放弃与美国竞争的战略,不再追求与美国平起平坐"。当然,叶利钦的这番话,有今天来看,显然有他政治和外交上的考虑。但是,他也基本上道出了俄罗斯国家战略的核心思想,即在俄罗斯目前国内政治、经济、军事都极为困难的过渡时期,俄罗斯暂时放弃与美国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重点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以图今后东山再起。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俄罗斯"现实遏制"战略,放弃了原苏联那种咄咄逼人,全面扩张的传统做法,而把军事战略的目标,确定在维护大国地位,确保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边境安全这一基点上。
(二) 对40年"冷战"反思的结果俄罗斯"现实遏制"战略,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遏制性的防御战略,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核威慑和常规力量的实践,来遏制侵略,防止战争,从而确保其国家战略的实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俄"现实遏制"战略有是战争性的战略,它的本意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争,而是为了防止战争。这和原苏联时期"要和平就要战争"、"只有战争才能实现和平"的传统思想截然不同。那么,在40年"冷战"后的今天,俄罗斯的军事思想、军事政策,为何会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呢?这和美苏40年"冷战"的教训是分不开的。今天,苏联为何从一个超级大国,最后落到崩溃瓦解呢?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前苏联军备负担过重。据俄国人自己统计,战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苏联电子工业的绝大部分,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的1/3,冶金工业的1/5,以及化工产品和能源的1/6,都用在了国防。除此之外,还由于苏联长期以军事力量为主要手段,积极向外扩张,使苏联在国际上又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据西方统计,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苏联每年为越南花费35亿美元,为古巴和尼加拉瓜提供60亿美元,为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埃赛俄比亚支援30多亿美元,仅为这6个国家,苏联每天就要消耗3500多万美元。俄国人称,苏联在阿富汗的这场战争,像一根稻草压垮了苏联这头骆驼的背。所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当局在总结"冷战"历史教训时,得出两条结论:一是现代战争不能轻易打;二是穷兵黩武,过度地发展军备将给国家经济造成严重的恶果。正是基于这些教训,苏联解体后,俄政府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困难,不得进一步减少军费开支,压缩军工生产,裁减军队员额。正如俄外交部长普里马科夫所讲,在指望大力加快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同时,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合理地安排国家生产开支和国防军费开支。
(三) 适应俄安全环境的变化安全环境是俄罗斯制定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依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 地缘政治环境严重恶化。这一点在俄罗斯的欧洲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俄罗斯先后先去了纵深约2000多公里的战略掩护地带。在俄罗斯西部主要战略方向,俄罗斯的战略边界,已经从原东、西德的边界,向东后退了1500多公里,直接退到原苏联的战略腹地--斯摩棱斯克城下,俄罗斯的战略重心门户洞开,完全暴露在外。在西南和西北两个战略方向,不仅俄罗斯对欧洲的两个重要海洋方向--黑海和波罗的海同时受阻,而且其陆地的西翼--南高加索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也相继丢失,使其西部主要战略方向失去了重要的依托。由此可见,俄罗斯的心脏地区很容易遭受外来的入侵。1996年4月,俄罗斯为何要不惜血本,免去白俄罗斯欠它的一切经济债务,与白俄罗斯搞统一?当然,双方各有各的考虑,但是俄罗斯更多地还是从地缘政治来考虑。所谓地缘政治,简而言之,是指在国际政治中,从地理环境角度来分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在俄罗斯的历史上,东欧是西方列强入侵俄罗斯的基地。从中世纪条顿骑士的入侵,到近年拿破仑对俄战争,和德意志帝国的两次入侵,都是从这里直取莫斯科。1812年,拿破仑军队在攻下斯摩棱斯克城以后,不到一个半月就占领了莫斯科。历史学家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军在1941年7月攻克斯摩棱斯克后,如果当时希特勒不临时改变其作战计划,不把其主力部队调向列宁格勒和基辅,而继续攻打莫斯科,那么莫斯科很有可能被攻下来,苏德战争的历史将改写。要知道,从斯摩棱斯克到莫斯科只有400多公里。从这里可以看出,白俄罗斯从地缘政治上讲对俄罗斯太重要了。
2. 原苏联的国防战略体系遭到结构性破坏。苏联解体后,不仅原苏军被所在国瓜分掉,而且最关键的是原苏联多年经营起来的统一的战略预警系统、统一的战略防空系统、统一的战区指挥体系和统一的国防工业体系等,都由于苏联的解体而被割裂开,遭到了结构性的破坏。而在俄联邦境内,一直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国防战略体系。因此,俄国人在军事安全上始终有一种危机感。
3. 原苏联地区战乱直接威胁俄安全。俄罗斯总参军事战略研究中心最近报道,在原苏联地区的领土争端高达200多处,而且自1992年以来就领土和民族问题已发生了20多场武装冲突和70多次争端。俄罗斯着名军事历史学家佐洛塔廖夫教授曾预测,在原苏联地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可能要发生80~85起武装冲突,而且在这些冲突出,将有50万军人战死疆场,800多万居民可能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总而言之,当前俄罗斯所面临的安全环境,比原苏联时期显得更为复杂、严峻。俄外长普里马科夫明确指出,俄罗斯所面临的安全环境,迫使我"不得不重新考虑全部防御构想,不得不改组武装力量,调整军事部署,修改作战计划。"(四) 顺应军事革命的潮流俄罗斯"现实遏制"战略的形成,与当今正在兴起的这场军事革命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早在80年代初,俄国人就预见到这场军事革命即将到来。当时,苏军总参谋长奥尔加科夫明确指出:"先进的非核技术的出现,正在引起一次新的军事革命。"海湾战争使俄国人更加确信,"军事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俄军认为,海湾战争已具有核后时代战争的一些特征,特别是当今信息技术和精确制导武器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已经使军事思想实现了完全不同于核时代的一次质的飞跃,包括从战争观、建军理论到作战思想等。所以,苏联解体后,俄军在重视发展高技术兵器的同时,结合海湾战争不断地探索由军事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军事理论上的重大变革。西方军事专家曾分析指出,当今的军事革命和海湾战争的实践,从一个侧面为俄军改变传统的军事理论提供了现实的依据。这也是俄"现实遏制"战略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俄罗斯的"现实遏制"战略,有以下几个着眼点:一是尽快摆脱俄内外交困的局面,改善俄罗斯的安全环境;二是在确保国家军事安全的前提下,平时最大限度地缩小常备军规模,减轻国家经济负担,重点保障俄国内经济建设;三是力争在21世纪的军事高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和增强综合国力。
三、 俄罗斯"现实遏制"战略的发展趋势一个国家军事战略的调整,从理论上的提出,到全面实行,客观上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这是因为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军事体制的转轨、军队结构的改组、战略部署的调整等,都需要时间上的保证。战后美国军事战略调整,从"大规模报复战略"转向"灵活反应战略",前后整整花了10年多时间。当前俄军事战略调整,本身包括一整套对国家和军队进行根本性改组的复杂问题。俄不仅要继续裁减军队50多万,而且要彻底改变原苏军70多年来所形成的一整套建军原则、军事学说、指挥体系、军队结构、战略部署等,其军事改革难度大,牵扯面广。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一定时间。俄国进行军事改革的历史经验表明,进行这种改革通常需要几十年时间。因此,俄"现实遏制"战略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其全面实行将至少是下个世纪初的事。
一是受俄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为此相应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改革,客观上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而当前俄罗斯正处在政治动荡、民族分裂、经济危机的历史性过渡时期,而且这种局面在短期内将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扭转。因此,在近几年内俄军事战略调整和军事改革将不可能有很大的进展。值得注意的是,俄"现实遏制"战略形成时间不长,尚需不断完善。特别是俄军内部目前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还存在严重分歧,如在军队员额、指挥体制、军队对内职能等问题上,意见还不统一,而俄罗斯军方的态度又是促进军事战略调整变化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俄军事战略的调整将不可能顺利地进行。
二是受俄国内财政状况的制约。军事改革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无论是进行军兵种的合并,还是组建机动部队,进行现代化改造,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但就目前俄经济形势而言,首先,虽然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但改革将在军费紧缩的情况下进行,国家领导层尚未就改革所需资金的数额等进行最后的预算及评估,这笔资金的来源也不得而知。其次,改革善后工作也需要大笔资金。仅1997年,俄计划裁军20万人,其中将有5万名军官被裁减,仅为被裁减人员提供社会保障和安置就业等需要3。5万亿卢布,这对经费本来就很紧张的俄军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尽管俄已成立了以丘拜斯为首的军事改革财政与经济保障委员会,但俄国内有关方面认为,仅付清施欠军队的债务就需要目前联邦税收的一半以上资金。而军事改革所需的高出其清还债务几倍的资金是其联邦预算所无法承受的。因此,经费问题必将成为俄军改革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三是受独联体、美国、北约等外部因素的制约。据西方报道,目前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企图重树大国地位,恢复传统势力范围的举动有所警惕。乌克兰指责俄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做法是不道德的;格鲁吉亚宣布,保留退出独联体的权力,可随时打发俄军回家,并也对黑海舰队提出主权要求;中亚五国尽管在安全方面对俄的依赖性增加,但对大俄罗斯主义的复活和俄罗斯军队的驻扎深怀戒心,曾严格规定便宴在中亚的军事行动必须得到所在国政府的首肯。而这种戒备心里将导致独联体军事合作的深度和力度都十分有限。与此同时,俄罗斯军事战略不断"趋硬"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警惕。西方快不会容忍俄罗斯独霸独联体的军事事务。目前,西方国家接纳东欧国家加入北约,既而向东方推进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故西方国家削弱俄国的军事实力,插手独联体军事事务的意图和行动是制约俄罗斯军事战略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俄军事战略调整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军事改革进程将不会一帆风顺,"现实遏制"战略的全面实行将至少是下个世纪初的事。
❼ 俄罗斯有承诺不先使用的核武器政策吗
据了解,目前,只有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上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
现在世界上共有8个国家成功试爆核武器,其中5个被《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视为“核武国家”:中、美、俄、英、法。目前有三个国家没有签署《不扩散武器条约》但也拥有核武器: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此外,以色列间接承认拥有核武。在这些国家中,对外承诺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有印度和中国。由于印度的核武器数量和质量并不高,中国作为五个最强核武器国家之一,对外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就变得非常与众不同。
在五个“合法的”核国家中,除中国始终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外,苏联曾于1982年首次宣布“承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义务”,而后又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作为苏联核遗产的继承者,俄罗斯在1993年11月公布的《俄联邦军事学说基本原则》中,却放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并强调了先敌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
❽ 俄罗斯的核反击政策是什么是受到对方多少核武器攻击,打过去多少还是能打过去多少打过去多少
俄罗斯的核政策是:当受到威胁是有必要首先使用核武器。
至于你说多少个核武器那就不得而知,十几颗就够了,对任何家来说(十几颗核弹过去,大城市没了,这个国家自然不就垮了么)
❾ 为什么俄罗斯这么重视战略核力量发展
因为俄罗斯拜叶律钦和普京所赐,已经变成了一个靠资源输出过日子的二流国家
工业体系完蛋了,在常规武器方面更是无法跟上美帝的步伐
这意味着,在中小规模战争中毫无胜算
应对政策只有发展核武器,告诉对方,把我惹毛了,就是鱼死网破
❿ 俄罗斯使用核武原则全面的!
俄军事学说中早已清楚写明,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动用核武器。这些特殊情况包括:1. 外敌动用核武、或生化武器进犯俄罗斯及其盟友、 2. 俄罗斯遭受常规武器侵犯且国家体制受到威胁。俄罗斯也可以首先使用核武,前提条件是俄国家体制受到威胁,比如有人侵占了西伯利亚或远东,或俄西部地区遭受侵略,俄国家的存在受到了威胁。核武器是避免大国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乃至全面战争的王牌。